A. 谢稚柳的人物简介
谢稚柳,江苏武进人。少年时从师学习古诗文辞。曾任中央大学教授。
在书画鉴定上,初与张珩(张葱玉)齐名,世有“北张南谢”之说,张是中国书画鉴定集大成者但英年早逝。后,谢稚柳、徐邦达和启功三人齐名,时人多以“艺术鉴定”目谢,以“学术鉴定”目启,以“技术鉴定”目徐。然鉴定之事非一偏可得全也。谢先生生平或得大千居士颇多也。
B. 谢稚柳的相关资料
谢稚柳(1910年—1997年),原名稚,字稚柳,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等,江苏常州人。他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成就卓着的艺术与学术大师。早年画风严谨,先从陈老莲,后取法宋元诸家,设色明雅,用笔隽秀。1930年起与张大千相过往,敦煌考察后画风又一变。晚年研究徐熙“落墨法”,墨彩相依,自成一格。1943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解放后历任上海文联秘书长,上海文管会副主席,上海博物馆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
1982年与启功、徐邦达等组成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对全国馆藏书画做整体鉴定。1983年任全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组长。谢稚柳作为海派艺术市场的一个典型代表,其本身的市场走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海派艺术精品的整体走势。在对谢稚柳作品市场情况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以前,笔者将自2000年至2010年的国内几家规模较大的艺术品拍卖公司的谢稚柳作品成交记录做出数据统计。从作品内容上分为花鸟、山水、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又对精品与非精品做出挑选,其挑选依据主要如下: 1 山水画精品:早中年所作学仿宋人笔法的墨笔或青绿山水,品相完整,不限尺幅。或晚年所作“落墨法”山水,尺幅在8平尺以上, 8开以上册页及手卷,非应酬之作。
2 花鸟画精品:早中年师法明代陈洪绶风格的花鸟画,品相完整,不限尺幅。或中年所作荷花及其他仿宋人精笔花鸟。晚年所作“落墨法”花鸟,尺幅在8平尺以上,8开以上册页及手卷,非应酬之作。
3 谢稚柳人物画存世极少,且晚年以后未见人物画作品,故凡谢稚柳人物画皆可视为精品。 谢稚柳先生的山水画固为一绝,但是纵观谢稚柳先生一生,早年创作以花鸟画为主,先学老莲,后溯及北宋,艺术成就极高。谢稚柳的花鸟画深得宋代中国画清丽、婉约之神韵,这使得藏家容易找到雅玩和升值之间的心理平衡。谢稚柳花鸟画市场价格较为稳定,从2000年的精品均价在13000元/平尺到2010年的14万元/平尺来看,与其山水画相比,升值幅度并不算高,仍具备一定的市场升值潜力。尤其是早年学陈老莲一路的设色花鸟画与中年所作学仿宋人的荷花一直受到市场的热衷,个别精品甚至能达到100万元/平尺的价格。但是,在投资中,我们也发现,谢稚柳花鸟画的赝品较多,涵盖各个时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市场价格。但是对于来源清楚、开门见山的谢稚柳花鸟画真迹,仍然受到市场肯定。
众所周知,谢稚柳人物画传世极少,1930年他与张大千交往并远赴敦煌,开敦煌学研究风气之先,他的人物画创作也随之进入高峰。谢稚柳的人物画取法唐人,以佛像、高士、仕女居多,造型准确,刻画细致,设色雅致,仪态雍容。 作为海派书画的代表人物,谢稚柳的作品一直备受藏家关注。从藏家层面来看,近几年,谢稚柳收藏主要还是以国内买家为主。各地都有收藏谢稚柳作品的藏家,高、中、低端都有,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群体:
1 上海藏家,其中包括有专业的收藏家或收藏机构,谢稚柳的家人、学生或朋友。
2 台湾、香港藏家,这一路藏家收藏谢稚柳书画比较早,系统性高,是值得重视的收藏群体。
3 常州实力藏家,由于常州是谢稚柳的家乡,常州的藏家或部分企业家也热心于谢稚柳作品的收藏。
2009年,谢稚柳先生百年诞辰的纪念画展在上海博物馆举行,规模宏大的官方画展已经在学术上确立了谢稚柳的艺术地位,这也势必影响其未来的市场表现。结合谢稚柳山水、花鸟、人物三张图表中表现出来的精品与非精品的价格差距与升幅差距,笔者建议读者在收藏艺术品的时候,必须注重艺术品的精品化与稀缺性概念,因为“质取于精”,也更因为“物以稀为贵”。
C. 谢稚柳有几个夫人
谢稚柳有一位夫人:陈佩秋
陈佩秋简介:
陈佩秋1922年12月生,女,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中国画 。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
人物评论:
1923年,陈佩秋出生于河南南阳,于昆明度过她的青少年时期。她年幼时已爱好艺术,学习成绩优异,尤精于数学科。她成长于动荡不安的时局,高中毕业时适逢抗日战争,为了响应"科技救国"的呼唤,于1942年入西南联大。基于对艺术的热忱始终未灭,陈氏决意转读艺术,并于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当时在国立艺专的学生均对西方艺术非常向往,憧憬着西方的写实主义为中国未来艺术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陈佩秋却不为同辈所影响,她早已醉心于传统的中国绘画,专注于钻研古代大师的艺术,并深信前人的艺术能启发她的艺术创作。
陈佩秋在国立艺专攻读时期,潘天寿及黄宾虹均是校内院系的教员,她得以随潘天寿学习花鸟画。然而,她认为宋代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故决心仿效前人步履并追随古代大师之艺术路向。她由宋代花鸟及山水画开始,无论是工笔或写意的风格皆细心探究。
1950年毕业后,陈佩秋开始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当时的工作给予她大量机会浏览古代画作,甚至可以借出宋代的花鸟扇画以便临摹。《花鸟杂册》展现了陈佩秋的宋代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而当中所画的都是宋画中常见的题材。
在用心揣摩了工笔技巧后,陈佩秋转向探究较为粗放、写意的风格。一般来说,画家的情感和精神较能以写意画法表白及发放出来。她汲取明代徐渭概括简约的造型与富于情感的水墨运用技巧。
数年后,她的泼墨技巧配合了新的技巧组合,她以生动的笔触和泼墨去描写大自然的每一景物,而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她能够混合工笔和写意的技法,令作品更呈儒雅优美。
陈佩秋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周遭的新事情有了新的观察和感应。除了依旧坚持临摹古画,她开始关注西方的艺术。陈佩秋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她欣赏马奈、雷诺阿及德加闪烁的颜色和精炼明确的笔触,并参照了印象派的用色于中国传统画上。在陈佩秋成熟时期的作品中,西方艺术带来的影响益发明显见于山水画和用色方面。
陈佩秋认为艺术创造贵乎“新”和“难”。她本身的艺术根基立足于传统,她对创新的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旧就没有新。她细心钻研国画的绘画元素,用精炼的线条和传统的笔墨,配合启发自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去描绘景象的质感、体积和动感。她认为“新”是要经过知识和技巧的累积,而经验的累积和驾驭技巧是费时费力的,这曲折艰难的过程就是“难”。
作为一个传统中国画的继承者,她赋予自己一个使命――对传统国画在现代艺术发展的贡献作重新的定位。
D. 谢稚柳的鉴赏
谢稚柳的鉴定艺术确是在创作中一步一步深化的。他的过人之处是着眼直达书画本身,绝对不会敲边鼓。早在1966年,他于香港《大公报》上连载《论书画鉴别》一文,这是一篇有系统的鉴定学论文,从传统的鉴别方法,讲到鉴别方法的论证,讲到辨伪,特别是在讲到对书画本身的认识一章中,
谢稚柳画作精论迭出,显示出艺术家对鉴定的敏锐观察力。他从笔墨、个性、流派诸方面来认识作品的体貌和风格。笔墨是形成书画的基本条件,也是形成书画风格的重要内容,更是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他认为“首先在于笔,特征是笔的性格,笔所形成的形式,形式所产生的风格,三者是分不开的,三者的综合,是个性,也是时代性。”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反过来,从笔墨上也能看出时代风格。如谢稚柳在鉴定《游目帖》时,认为不是王羲之真迹,连唐摹本也不是,而是元人手笔,理由是《游目帖》的笔势与形体已具有赵孟頫的风格。他还能从某一画家的构图定式中点破天机,如对《茂林远岫图》的翻案就是靠此,认为绝非李成之笔,而是出自燕文贵,他举出传世的燕文贵的四幅画,《溪山楼观图轴》、《江山楼观图卷》、《溪风图卷》、《烟岚水殿图卷》,指出它与《茂林远岫图》的一致性。“试从山的形及其皴法,树木的形及其描法,水边的石及其铺陈,流泉的形及其墨的运成以及屋宇及其安排,无一不显示出一手的迹象”。特别是在上列四图中,都毫无例外地在水畔安排着华美的台榭楼阁,而《茂林远岫图》也作了同样的铺陈,这在宋代画派中是独特的表现形式,其实这就是“燕家景”的一大特征。谢稚柳创造性地提出“性格说”,认为鉴定的标准,是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是它的本质,一个画家可以产生水准高的作品,也会产生低劣的作品,问题不在于标准高低、宽严,而在于书画本身的各种性格的认识,性格自始自终贯穿在优与劣的作品之中,基于此,谢氏对于书画作品出现特例时,即某一画家临时变换习惯性画风,或者是早年所作的不成熟样式等等,皆有可能不被迷惑,从而具有深邃的鉴别力。书画实践和他的望气性格使他的鉴定具有一种神奇性,王蘧常在《谢稚柳系年录》的序言中说:“君之鉴别古迹真赝,往往望气而知神遇于牝牡骊黄之外。鉴既定,如南山之不可移,人或不信,但久而后君言卒验,予曰君古迹之九方皋也。”对他的望气给予极高评价,所以从这点上看,谢稚柳是目鉴的天才。
E. 谢稚柳的作品欣赏
谢稚柳 (1910-1997),擅山水、花鸟、人物、走兽及书画的鉴别 。早年多工笔细写,晚年喜用落墨法,纵笔放浪,墨彩交融,呈现浓郁浪漫的诗境。工书法,精鉴赏。曾在成都、重庆、昆明、西安、上海等地举办个人画展 。《竹篱图》入选第2届全国美展;《莲塘(脊鸟)鹆》和《茶花山鹊》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 。《草原牧歌》等藏于中国美术馆。1962年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书画鉴定组,赴京和津、沈等地阅书画万馀。1983年担任全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组长,次年开始全国性书画鉴定工作。
出版有《谢稚柳画集》、《谢稚柳、陈佩秋画集》数种;编辑有《唐五代宋元名迹》与《燕文贵、范宽合集》和《董源、巨然合集》、《梁楷全集》,着有《敦煌石室记》及《敦煌艺术叙录》以及《水墨画》、《鉴馀杂稿》专着;诗词集有《鱼饮诗稿》及《甲丁诗词》等。
F. 谢稚柳的艺术特色
张大千1964年的题诗评价谢稚柳作品《槲树啼猿》:“别来岁岁滋烟尘,画里啼猿怨未申。天下英雄君与操,三分割据又何人。”张大千吞吐大荒固然堪称一世之雄,可是在他心中,能与自己在画艺上颉颃雁行,并驾齐驱的,恰恰是这位“柳弟”。三分割据又何人?放眼望去,没有了人选。在倾盖相交之中,在生死契约之后,昔年莫高窟前的万里流沙,青城山中的满目青葱,映照着他们敲诗联句、论画谈书的身影。
谢稚柳画作大千豪迈,稚柳温婉,这样一对异姓兄弟,平分了画坛的天下! 从黑白印刷的图版中只能依稀窥探出元人的遗韵,真迹一旦赫然在目,难免有一种望外的愉悦。画面从左上角纵横伸开两枝树干,几组阔叶掩映其间,设色古雅,一丝不苟的神貌,散发出宋人院体绘画特有的拙朴。一只黑猿舒展双臂攀援树上,是易元吉画中的精灵。深厚繁复的点染,凝练沉稳的勾勒,似乎比张大千的纤巧更贴近古人的灵魂。画中题双款,书法已经逐渐脱开陈老莲的瘦硬古拙,变得丰腴端庄起来。戊子年的题款说的是关先生北游回归之后,特地将此幅赠送的原委,另一种说法是关家弄璋之喜的贺礼。自己得意的力作,随赠朋好,活得如此洒脱,人生还有什么遗憾可言?
从潇洒谨严的宋元规范到老去粗豪的落墨格调,徜徉于烟云懵懂的江南山色,迷恋着雾合烟围的荷塘月影、红叶经霜、芙蓉沐雨、幽兰吐芬、梅竹斗寒,典雅温文的笔调像宋人的小词一样隽永脱俗,看久了,觉得满身的尘嚣都为之涤荡扫除。“君子竹,丈人石,题罢还君意不得。此卷长留天地间,从教举世重颜色。”沈尹默的题诗与他的字一样,时时刻刻不忘晋唐的风规。他真的是画中解人,似乎早就看到了意气风发的小谢,日后叱咤风云的身影。的确,这位江南烟雨孕育的才人,在千载传承的笔墨中,觅得了典雅蕴藉的精魂。淡墨轻烟写远山,苍茫咫尺相与看。他早年的画作,始终散发着一种幽思的情味。对于徐熙落墨法的迷恋,使得他的画风一变再变,最终破茧而出,一飞冲天。老作江南落墨人,步入晚境的谢先生,水墨越发波澜荡漾,色彩越发缤纷浓丽,苦篁斋中清新明媚的小桥流水,变成了壮暮堂里爽迈雄健的大江东去。少耽格律波澜细,老去粗豪是本师。这是老人回顾平生的总结,也是他纵览画史,参悟造化的真知灼见,为后世学人开启了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