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张静初和徐静蕾,你更喜欢谁
我觉得还是不得不佩服徐静蕾的。
她的出场总是赚尽眼球,不管之前归隐多久,回归都毫不费力。
2012年,作家韩松落写过一篇文章,叫《城市女郎徐静蕾》。观点大概是,徐静蕾之所以成为徐静蕾,是借了男性大腕的力,却没被他们控制,看见了他们的才华,却懂得用得其所。
要我说,那篇文章没火,是标题太不带感。还不如改成《淌过男人河的女人》呢。
五年后,徐静蕾回归了。
从不婚到女权,和马东互怼、和蒋方舟论战,说到底都是为了宣传她的新电影《绑架者》正在上映。这么直白又明确的商业目的,却不令人厌恶。
当年那些不喜欢“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的,如今也不得不为徐静蕾点赞。
她活的真是太自在了。原来女神永存,不是靠不老的容颜,而是有文艺男中年持续不断的追捧。
别的女人,要么在轮换男人中逐渐衰老。好一点的,诸如周公子,凭借爱情的永垂不朽,就足以封神。
只有徐静蕾,能从男人身上汲取养分,再完成一个又一个版块的跨越。从玉女演员、博客天后、书法家到女导演,从王朔、张亚东、三宝、韩寒,再到黄立行。
仔细一看,这种跳跃和整合,不就是乐视创始人贾跃亭的梦想“生态化反”吗?区别仅仅是,徐静蕾毫不费力,贾跃亭却声嘶力竭却经常命悬一线。
不管喜不喜欢,男人和女人都该学学徐静蕾。
2
关于徐静蕾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和火比逗的看法一直不同。火比逗说她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说她是个“真正自由的女人”。
我们争论的焦点在于:我觉得,徐静蕾的“利己”算不上“损人利己”,她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精致“;火比逗则觉得徐静蕾依靠男人太多,玷污了“自由”。
还是高晓松说的对,徐静蕾是能让直男癌魂牵梦绕的“大飒蜜”。她更有本事的是,把直女癌们厌恶的“大飒蜜”加入了自由的味道,变得性感起来了。
而且,徐静蕾是在外部环境很不利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切的。五年后,文艺男中年对徐静蕾的挑逗越发公开,她这次的出场也有瑕疵。
徐静蕾远离这几年,不断提起她的,是摇着扇子的高晓松。《晓说》里他从青楼女子扯到艾森豪威尔,从幼时大院生活又跳到北加州阳光沙滩,却总是不忘提起“大飒蜜”徐静蕾。
2017年,那首以她命名的《蕾》,作为老梗在新一季《奇葩说》作为猛料再度祭出,徐静蕾直接接了包袱。
这种挑逗,《饭局的诱惑》里侯佩岑玩过。提起周杰伦时,侯避而不答,却在谈论教育时,主动提到《听妈妈的话》。
隔着屏幕的我,第一次为老徐微微尴尬。她怎么能和聪明恭顺的侯佩岑一样呢?她应该是应该是飞扬跳脱,特别有范儿的“大飒蜜”啊。
⑵ 网曝徐静蕾有两个儿子,疑为代孕而生,曾大方承认冻卵,你怎么看
我觉得这完全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虽然徐静蕾已经冻卵了,但是她的这两个孩子并不是代孕而生的孩子,而是她好朋友家的孩子。
有网友爆料,称发现47岁徐静蕾未婚却有两个儿子,并称是徐静蕾代孕所生,两个孩子目前长居国外,此消息引发网友热议。而徐静蕾接受采访时,曾透露自己有代孕的打算,表示自己已经冻卵准备代孕,并称身边很多人都这样。
徐静蕾也已经到了47岁的年龄,结婚对她来说,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而难得的是黄立行也十分认同徐静蕾,两人真的让网友看到了超越婚姻的爱情。
⑶ 生死钟声哪个台播出
电视连续剧《生死钟声》于3月7日起每天20点03分在广西卫视美丽剧场两集连播,另外在优酷视频、搜狐视频、乐视视频、风行视频、咪咕爱看同步更新。
该剧由王伟光、黄觉等人主演,讲述了因共党叛徒被国民党俘获后,出卖共党内部机密,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共产党员,为拯救共产党进步人士,并将共党人士安全送出上海,与国民党周旋斗智斗勇的故事。
黄觉,原名黄珏,1974年8月7日生于广西南宁。1992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舞蹈系。1995年进入了模特行业,主要担任平面广告模特。 2002年主演电影《恋爱中的宝贝》而踏入演艺圈。
2004年在徐静蕾导演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扮演“军官”。2015年,参演徐浩峰执导的武侠电影《师父》。2017年,与汤唯搭档主演毕赣第二部剧情长片《地球最后的夜晚》。
ps:图片是剧照,不是黄觉。
⑷ 盘点姜文作品列表,【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资源链接:https://pan..com/s/1zmxACE9dvMzQy4MP2S-ucw?pwd=rm77
经过劳动改造,犯人李慧泉(姜文 饰)刑满释放,他回到了从小生长的胡同。老街坊邻居罗大妈很照顾这个父母亡故、孤苦伶仃的小伙子。当年,哥们叉子因为女友爱上了别人,气愤不过,拉着讲义气的李慧泉,教训了那个男人,结果无意中弄出了人命,二人双双入狱。如今,叉子的家人对他们依旧抱有成见,只有叉子的弟弟觉得李慧泉是条汉子。 李慧泉在民警小刘(刘斌 饰)的帮助下,后来选择了练摊谋生,期间遇到了三教九流令他尝遍人间冷暖。在歌厅里,李慧泉认识了驻唱的歌手赵雅秋(程琳 饰),此后他成为她的护花使者,但是在他决定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时候,却陷入了始料未及的困境。
⑸ 跪求民国电影全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百度网盘资源
链接: https://pan..com/s/1P9iS2DuOLjgPKE_b6C3TZw
⑹ 爱情那点事 有没有相关的影视百度网盘资源
相关影片有:爱在日落黄昏时 爱在黎明破晓前 [跨界歌王 2~5季][更新至09.26期][真人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剧情/爱情][中国] 开往春天的地铁 (20) 无人驾驶 (2010) 全城热恋 (2010) 初恋红豆冰 网络网盘资源高清免费下载在线观看
爱在日落黄昏时(2004)
链接: https://pan..com/s/1hX8A9LwzSH8RODKDzI6DGw
爱在黎明破晓前
链接: https://pan..com/s/147k_DvUPHZhM4guRLBZTGQ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
链接: https://pan..com/s/12JjiMxWERPsmrIw9O42EHw
开往春天的地铁 (20)
链接: https://pan..com/s/1fSbv7fiyQlRNEJsbgIogZg
无人驾驶 (2010)
链接: https://pan..com/s/117hep965RYYH9kmsMospCQ
初恋红豆冰
链接: https://pan..com/s/1mumQnX5nKKlx-3sgQo3mBQ
⑺ 盘点求好看的言情小说,【免费高清】在线观看百度网盘资源
链接: https://pan..com/s/1tgqNuwfSi3ju5-ZNqwOXhA
⑻ 看民国哪些老照片,可以明白民国为什么会亡呢
1、不知道有没有读者看过姜文饰演的那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的,这就是民国时期的交际花。
这些女人不但有着天仙般的容貌和气质,很多还是高校毕业的学子。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不能让我的孩子像这些街头流浪的乞丐一样,我要给他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这些女人不甘贫穷,将自己卖一个好价钱,她们错在了什么地方?
18、当底层人没有活路,而上层却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上层垄断了所有资源时,民国还能存在吗?
而再看看这张照片,这些民国的官僚还在拼命制造各种假象,来告诉世界,他们是如何如何关心百姓。
看着这张照片里的官和民,再问问自己,民国为什么亡?
⑼ 人类群星闪耀时英文名
“人类群星闪耀时”英文名是: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
《人类群星闪耀时》(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本书以言简意赅的语言展现了恢弘壮丽的历史画卷,同时将一个个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历史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微妙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活灵活现。
青年时代游历世界各地,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着名的和平主义者,鼓吹欧洲的统一。20世纪20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和理想幻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本书共收入他的历史特写14篇,分别向我们展现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滑铁卢的一分钟、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黄金国的发现、 英雄的瞬间、飞越大洋的一次通话、逃向上帝、南极探险的斗争、封闭的列车、西塞罗、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以及。
而这14个历史瞬间神奇地降临到14位传主的身上,他们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送入英雄们的殿堂;或是被狠狠嘲弄,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
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⑽ 编导技巧与理论知识
编导技巧与理论知识
编导是电视纪实作品的最主要的创作核心工作,具体是指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价值的题材进行策划、采访、制定拍摄提纲、组织拍摄、编辑制作,最后对作品进行把关检查的系统性创作活动。也指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运用视听语言及其相关知识讲述故事的人,开设该类专业的学校主要有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编导技巧与理论知识,欢迎阅读。
一、影视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1、1979年中国电影节:“扔掉戏剧的拐杖;和戏剧离婚”;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2、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提出的现实主义电影观念。“物质现实复原”论认为,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外延,因而也和照相手段一样,与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当影片纪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它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影片。因此,传统的艺术观念“并不,也不能适用于真正‘电影化’的影片”,因为传统的艺术是“从上层到基础”,即从思想意念出发来消化物质现实材料,唯独电影是“从基础到上层”,即从对物质现实的如实反映开始,最后走向一个问题或信念。因此,“如果电影是一门艺术,那么它便是一门不同于寻常的艺术”,“是唯一能保持其素材的完整性的艺术”。为了达到“复原”的目的,电影只能发挥“纪录”和“揭示”两种功能,而排斥一切经过艺术家设计、有明确思想意图和在故事结构上有头有尾的影片。纯视听形式的实验影片也在受排斥之列,因为这种影片“固然倾向于避免讲述故事,但它们在这样做时却很少考虑电影手段的近亲性,它们忽视摄影机面前的现实”,“它们废除了故事的原则,只是为了树立艺术的原则,也许这次‘革命’中艺术得到了好处,电影则一无所得”;最“电影化”的形式和内容是“找到的故事和插曲”。
3、 所谓“找到的故事”有三个特征:1)“它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构想出来的”; 2) “它是自然素材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元素,它很少有可能发展成一个独立自在的整体”;3)“它可能再现出我们周围世界中一些典型的偶然事件”。
4、 “插曲”的特点:“通过摄影机的揭示而从生活流中突现出来,继而又消失在生活流 中”。克拉考尔还在人类思想和活动的变迁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为这种价值标准寻找理论依据:看电影的意义在于使现代人有可能去经验物质现实,把注意力从内心世界转移到生活的外部现象上来,而现代人非常需要这个“转移”,因为现代人患了“思想空虚症”和“认识抽象症”,唯有电影才有可能帮助人们“通过摄影机从这个世界取得经验”,使其“从冬眠状态中,从虚假的不存在状态中彻底恢复活力”。
二、剧作的五大元素:故事、结构、人物、场面、对白
1、 故事:
(1) 故事概念:过去之事,曲折之事,虚构之事。故事不等于剧本,但却是写好剧本的重要基础。 它的一些基本要素也就是剧本的构成要素,同时故事本身也是剧本的一个重要元素。指的是直接作为影视剧本基础的故事,非一般意义上的故事。
(2) 故事基本元素
元素一:长度A 、决定了结构,节奏,人数,播出平台,题材选择等基本问题,有明确的长度 意识。B、标准电影90min 电视剧 30,40min/hour C、栏目剧 20~30min 短片几分钟到半个小时广告几秒到几十秒
元素二:动机:动机即人物内在需求的外化,简单地说是人物要达到什么目的而采取相应的行 动,强烈动机构成的故事悬念。
元素三:冲突A、如何写冲突?写冲突就是制造麻烦,编剧就是麻烦制造者。B、主角——需求 ——动作/行动C、反对者——需求——反动作/障碍D、当主要人物在其动机推动下去做某事的,必然遇到性质相反的动机阻碍,两种动机的冲突,构成的故事主线。
元素四:人物: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的执行者,人物与事件密不可分。
元素五:转折(情节点)A、故事要吸引人,不能平铺直叙,要跌宕起伏,故事由此上升为情 节。B、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时序性)国王死了,王后因伤心而死。(因果关系)
元素六:逻辑性(因果联系):转折不是胡编乱造,要有严密的因果联系,此处与虚构艺术的 大胆想象并不矛盾。
元素七:完整:具备完整性,封闭性,支离破碎的故事从不受人欢迎。实验作品,反情节,开 放式结尾,艺术电影——破坏叙事的完整性,最终被观众抛弃。
(3)故事梗概的叙事单元:镜头—场—段—幕—全剧
场:在一段时间和地点发生的剧情
段落:用单一的思想把一系列场面连在一起。
幕:大的剧作单位,多场戏构成。(多个层次,多个阶段,多种形式,多种写法,好故事,有拍摄价值。)
(5)故事梗概的四种形式:卡片式、柜格式、大纲式、计程式 ①计程式 ——概括一个故事的一句话。该形式用在口头、初步的交流。 ②故事简介——通常200~300字,一般用于初步的洽谈货剧本正文的前面,给人以故事的整体轮廓。 ③剧本大纲——将书写在剧本中的每场戏一览表,按照顺序排列,每场戏的开场用数字表示。用于剧本讨论或写作准备。④详细、完整的分场或不分场剧本。
(6)故事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结构:
(1)戏剧式结构: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情、情节或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一个戏剧性的结局。①因果关系——因为欲望,果为行动。②动机推动
(2)线性结构:主要是因果关系:因乃欲望,果乃行动。一个人的欲望与他人的欲望或集团/社会的要求产生冲突。该结构特点既体现在作品整体,也体现在一个单个的场景中。
(3)动机:即是人物内在需求的外化,简单说是人物要达到什么目的而采取相应的行动,强烈的行动,强烈动机构成的故事悬念。
(4)散文式结构:淡化情节。
(5)美剧和韩剧的比较:
(6)两种基本的电视剧做法:戏剧式和图画式
A、戏剧式:经典好莱坞式(麻辣烫),以美剧为例,而且特指美国电视连续剧。(刮痧)
B、图画式:(排骨汤)以韩剧为例,而且特指韩国家庭伦理剧,叙述下一个的场景。(城南旧事,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洗澡)
C、共同点:区分不是绝对的,只不过有所侧重,美剧在情节中也讲究细节,韩剧细节也是依附于情节框架的,细节雕刻更多,对全剧贡献大,此处仅为了研究方便把两个方面抽象出来,在具体剧作中,虽说侧重一方面,仍是另一方面做足功夫。 注:国产剧徘徊于二者其间不得其法。“潜伏”较为成功。台词不能太长,《新红楼》视听语言冲突。
3、人物:
(1) 概念: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的执行者。人物与事件密不可分。事乃人为,人乃事所系也。(绳之节 点)。
(2) 人物构成:A、横向:年龄、性别、职业、婚姻、教育(静态、内在、过去) 纵向:欲望、行动、受阻、更绝的欲望(动态、外在、现在将来) B、内在升华、外在升华 C、静态、动态 D、过去、将来或现在
(3)人物小传:小传,传记文的一种,是简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要写好小传,首先必须详细的占有材料。除占有书面材料外,还必须作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要严格的选择材料。选材原则是:根据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
4、对白:对白的创作必须符合影视的基本属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1)、十不要:过于直截了当;过于零碎;过于重复;过于冗长;过于雷同;过于呆板;过于敏锐;过于内省;过于缺乏连贯性;过于虚假。
(2)影视对白创作中的“十要”
1)有目的地说——充满人物的欲望。
2)对话要有延续(生长)性,即有话可接,对话毕竟是影视剧的主要组成部分。
3)有对象地说——对话性
4)有冲突——对话人的不同立场、身份、目的与愿望之间的对抗性。
5)有潜台词——言外之意(《激情拉丁舞》《激情燃烧的岁月》)
6)口语化——你写的对白是用来说的,不是读的。
7)经常被打断——还原对话的生活感。
8)切入新话题——自然地拓展故事情节(断与连)
9)关键词/句——每一小节话中提炼出哪一个词最有分量
10)人物一定要讲他自己的话,即符合特定的性格、性别、出身、教养、职业 年龄与所处的具体环境,千万不能让观众只听见一种声音(剧作者的声音) 11)对话要有必然性——即要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但是也不能露骨地交代情节、背景、性格,这是有矛盾的。办法是给自己提问题,这句话是不是非说不可,是不是人物必然说的。
5、场面:
(1)概念:叙事性文学作品或戏剧、电影中,人物之间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中互相发生le 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
(2)场面四要素:场号、内外景、时间、地点(空间)
(3)场面描述:A、分场(时间、空间、戏剧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事——情 B、视觉化/可拍性(你 看见的)
C、充斥着欲望。
(4)场标四要素:场景、时间、空间、内外标
(5)编剧必备的几个意识:a、时间意识(剧本长度)b、观众意识(性别、年龄、职业)c、成本意识d、类型意识(匪、青春偶像、商战、婚姻;系列剧、情景剧)e、政治道德法律意识(尊重主流价值观、健康的)e、生活逻辑意识。
6、影视剧本的三种形式:
A、文学剧本(习惯叫法,与文学无关);
B、分镜头剧本(导演的活儿);
C、合成剧本(场记)
7、莎士比亚台词的特点:
(1)特点:A.喜用对仗、比喻合用 B.排比句连用 C.对仗、排比合用 D.一韵到底的句式 E长句子多
(2)分析:1.从叙事功能来看,台词作用过于突出,“以声压画”背离了影视表现的媒介特性。
(3)从台词写作来看,“欧化”倾向突出,书面化严重,违背了汉语言的日常生活形态,更违背了影视台词的基本要求。
(4)从台词呈现角度,“朗诵腔”“播音腔”过重,过于标准化、戏剧化,蒸发掉了生活气息。
(5).从制作方式来看,过于依赖后期配音、声音的立体空间被压缩成一平面。
(6).从莎士比亚戏剧本身来看,所谓的“莎士比亚式台词”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习惯性眷恋,对莎剧的误读,臆想与商业噱头混合后的产物。
8 、大明宫词分析:(表态,立场,列举)
①从叙述功能上来看,台词功能过于突出,以声压画,背离了影视表现的媒体特征。
②从台词写作来看,欧化倾向突出,书面化严重,违背了汉语言的日常生化形态,更违背了影视台词的基本要求。
③从台词呈现角度来看,“朗诵腔”、“播音腔”过重,过于标准化,戏剧化,蒸发掉了生活的气息。
④从制作方式来看,过于依赖后期配音,声画的立体空被压缩成一个平面。
⑤ 从莎剧本身来看,虽未得莎士比亚式台词,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习惯性的眷恋,对莎剧的误读,臆想与商业混合后的产物。
9、电影综合论:综合论是相对于本体论的一种电影理论,最早是由意大利前卫艺术家卡努在1911年提出,“电影是三种时间艺术和三种空间艺术的综合,这三种时间艺术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空间艺术是:建筑、绘画、雕刻。因此,电影是第七艺术。
” 如在C·威廉主编的《现实主义与电影》一书的序言中所指出的:“(有人认为,)电影的素材接近造型的、空间的艺术,也就是说,接近于绘画;而它的展开的方式又接近于文学和音乐的‘时间’艺术。??L·德吕克认为‘电影是运动的绘画’;??A·冈斯认为‘电影是光的音乐’”,电影艺术综合论者认为电影不能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存在,而是多种艺术的综合。
但是事实上,电影本身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因为现代电影之所以能够从卢米埃尔那个能动的图片发展过来,就是因为电影自身的独立性质,即似动性。似动性是一种视觉和心理的幻觉,我们看到电影是动态的,但其实银幕上并没有“活动影像”,那仅仅是一格格静态画面的二十四分之一秒的间歇运动,“活动影像”是出现在观众的脑海中的“幻觉”。电影利用的正是这种幻觉,这是本体论坚持的原则,即电影因为其独立的.特性所以电影是独立的艺术,不是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或多种艺术的综合产物
10、情节点:在电影或电视剧的编剧术语中特指一个事变或事件,它被紧紧织入故事之中,并把故事转向另一方向。 《唐人街》第二幕的结尾的情节点就是:杰克·尼科尔森在墨尔雷先生被谋杀的水池中找到了一副眼镜,并知道它不是墨尔雷的就是属于那个谋杀者的。这样就把故事引入到结局部分。
11、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1)电影不等于文学,文学不同于电影。与文学相比,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 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电影产生于技术,没有技术就没有电影,这决定了电影必定不同于其它传统的艺术形式。电影被称为一门综合艺术,并不是指电影是其它艺术门类简单相加的产物,而是很好地利用技术手段并融合各种艺术形式所包含的艺术成分而形成的一种新艺术形式。电影可以利用文学,但是电影绝不等于文学。电影有着与文学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文学,作为十分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运用语言文字创作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体裁的文学作品,来表现情感和再现生活。文学不同于电影,电影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文学则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它们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手段表现自我。 电影与文学虽然不同,但二者渊源已久也是有原因的,即电影和文学都通过各自的媒介去表现生活,反映生活。在电影与文学纠缠不清的关系中,我们首先要清醒地意识到,电影和文学是各自独立的两种艺术形式,即使有共同点,但也绝不等同.
(2)电影:不做文学的附庸20世纪20年代,大量“鸳鸯蝴蝶派”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文学开始触“电”。自20世纪20年代电影与“鸳鸯蝴蝶派”文学结合,一直到80年代,电影像被嫁接到文学上,几乎只从文学这一个艺术门类汲取养分,很少关注其它艺术形式,电影似乎成了文学的附庸。
电影为什么会成为文学的附庸,电影青睐于文学是什么原因呢?首先,在中国,文学在艺术中的地位极高,似乎凌驾于其它各类艺术形式之上。其次,从电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来看,电影对文学的依附也有其必然性。上世纪20年代,为了使电影公司不至于破产,电影人选择了当时受到普遍欢迎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以迎合市民的喜好,获得自身的存活。同时,电影与文学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电影的叙事功能,又进一步推动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再次,电影和文学具有更多的相似特质。
电影是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它要求时间和空间要能够自由和灵活的转换,在这一点上文学的表现方式恰恰与电影的要求相吻合。文学(主要是小说)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且足够的自由和灵活。文学是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电影最初甩掉戏剧,是因为这类舞台剧过于模式化,不够生活化,不能充分发挥电影的艺术优势;而文学以其生活化、写实化的特征,迅速蹿升为电影的第一大“供应商”。综观古今中外比较成功的电影作品,几乎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中国的情况亦是如此,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促成了电影事业的繁荣景象。
“第三代”电影人高度重视电影的文学性,主张从文学中寻找电影艺术的真谛,他们大量改编文学作品,尤其是知名作家的作品,如《林家铺子》《伤逝》《边城》《青春之歌》《天云山传奇》等。“第四代”电影人强调电影的独立性,希望电影能够摆脱对其他艺术形式的依赖,但是,面对各种压力,这种积极的改良思想还是最终被淹没在改编的浪潮中。上世纪80年前后,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就有30多部,比较有影响的如《城南旧事》《骆驼祥子》《人到中年》《蝴蝶》《陈奂生进城》等。“第五代”电影人是创新的一代,他们的改编作品不以完全忠实原着为准则,但是看看他们的成名作,也都清一色地改编自文学作品。如陈凯歌的《黄土地》《霸王别姬》;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田壮壮的《猎场扎撒》《小城之春》,等等。
改编文学作品的传统从电影诞生之初一直延续至今,从“第三代”导演到“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电影是拄着文学这支“拐杖”一路走过来的,几乎到了离开文学电影就无法行进的地步。导演张艺谋也坦言道:“我一向认为中国电影离不开中国文学。你仔细看中国电影这些年的发展,会发现所有的好电影几乎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中国一大批好电影都改编自小说。??小说家的作品发表比较快,而且出来得容易些,所以它们可以带动电影往前走。我们谈到第五代电影的取材和走向,实际上应是文学作品给了我们第一步。我们可以就着文学的母体看他们的走向、他们的发展、他们将来的变化。我们研究中国当代电影,首先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因为中国电影永远没有离开文学这根拐杖。看中国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中国文学繁荣与否。
中国有好电影,首先要感谢作家们的好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性。如果拿掉这些小说,中国电影的大部分都不会存在。”张艺谋导演甚至把电影的繁荣寄托于文学的繁荣,他的感谢小说家为电影提供了再创造素材的举动,近乎电影对文学的“卑躬屈膝”。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段话不仅是张艺谋个人的创作经验谈,同时也是对中国电影的一种经验总结。
国内的大部分电影都是根据文学改编过来的,并且几乎都以忠于原着为准则,观众也惯于用改编是否贴近原着为衡量电影好坏的标准。但是,电影真的要一直拄着文学这根拐杖走下去么?如果这样的话,我们怎么还会有底气说电影是继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电影不是俨然成了附庸品了吗?要想独立行走,就要强壮起来,完善起来,与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电影不应该只是文学的附庸。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处理方式。我们可以尝试着让故事性、文学性服务于电影艺术本身,而不是喧宾夺主。在这方面,“第六代”导演是有所突破的,他们一反上几代人改编小说的习惯,而是根据拍摄的需要请作家根据他们的要求编写剧本,有的甚至亲自操刀,自己兼做编剧。虽然“第六代”电影人“还无法在纪实与自我、自我与群体之间找到平衡点”,但是他们使电影由文学转向了视觉,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
电影可以从文学那儿汲取养分,但不能变成文学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电影就是电影,它不是文学的工具,也不是宣传的武器。文学促进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束缚了电影艺术的发展,电影人在长期创作中形成的文字思维束缚了其影像思维的发展,导致中国电影的视听艺术远远落后于西方。电影不能一味追求“文学性”而抛弃本应有的“电影性”。
电影人要保持清醒并时刻提醒自己,文学只是电影探索路上不可缺的一环,就像电影当初假道于戏剧一样,殊途同归后的目的都是追求电影的“电影性”,当然这也要求电影人要有执着的艺术追求和为艺术而电影的决心和勇气。
(3)文学:不做电影的奴隶:21世纪是一个技术狂欢的时代,在技术的推动下,视觉文化强烈地冲击着传统艺术。电影作为图像时代的产物,以压倒一切之势,登上历史舞台,并迅速成为主流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传统艺术的文学受到严峻的挑战。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是“世界图像时代”,视觉文化正在取代印刷文化,文学正在被边缘化。在电影的挑战下,一些作家选择投靠电影。他们在创作时,首先考虑的是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可能性,而不是作品的文学艺术价值。《断背山》的作者安妮·普劳克斯曾坦言道:现在的作者,很大程度上,他们评判自己的工作值得与否,是以作品最后是否被改编成电影为衡量。
作者们一只眼睛盯着正在写作的作品,另一只眼睛忙着朝电影人送秋波。这些文学作者成了为电影服务的奴隶,他们丧失了自我,献媚于电影。鉴于这种情况不免让人觉得,电影将令文学终结,“图像”必将取代“文字”。
作为新兴艺术形式的电影为什么会后来居上,甚至让古老的文学也向它俯首称臣呢?首先,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给受众带来的是比文学强烈得多的视觉冲击,这种视觉冲击更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配之以更加生动的对白,带给观众的是更加强烈的直观快感。
美国小说家菲茨杰拉德酸楚地写道:“这是一种使文字从属于形象、使个性不得不在低档次的写作中销蚀殆尽的艺术,早在1930年时,我即已预感到,对白将使哪怕是最畅销的小说也变得和默片一样陈旧乏味??当看到文字的力量从属于另一种更耀眼、更粗俗的力量时,我几乎总是难于摆脱一种令人痛心的屈辱感。”文学家们因为文学魅力的减退而倍感无奈。但是视觉艺术的确以其“一览无余”的特征抢占了受众。
视觉艺术以图像的形式进行传播,无需借助任何中介,摆脱了文字的束缚,以直观观照的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视觉艺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较文学都更加通俗化,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文学魅力的减退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电影在吸引住受众眼球的同时也占据了市场。电影的特质和获得途径的广泛,使其更适合消费时代的受众。
人们可以选择走进电影院,通过电视或者网络,花费几个小时就能看一部电影;而且快节奏的生活使烦躁的现代人很难空出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哪怕是经典,文学没了市场。电影无需受众前期的知识投资,并以其逼真性使受众更容易地介入电影叙事中。文学作者们要生存下去,就会不得已地接受电影的“招安”,分得电影的一杯羹,这也没什么不对。但文学作者的写作态度必须端正,可以利用电影获利,但是决不能给作品的“文学性”打折。也就是说,文学不能真的成了电影的奴隶,灵魂和肉体都投靠了电影。
文学作家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文学作品不被改编成电影就很少有人问津,而作家为了达到与读者沟通的目的不得不选择一种更能迎合受众口味的艺术形式,唱主角的电影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文学作品的依托。文学作品被边缘化导致作家也被边缘化,被边缘化的作家其传统的文学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动摇,其作品也出现由“雅”入“俗”的趋势,而这又导致文学作家的处境更加尴尬。但是我们不用过于悲观,因为即使在世界图像时代的今天,电影也无法替代文学。因为电影永远无法做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电影通过直观的形象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文学则是通过文字作用于人的形象思维。文学作品中微妙的关系,思想感情和意境是电影很难完全捕捉到,很难充分表现出来的。文学是活的,是无限的;电影是死的,是有限的。文学有很多不同于电影,优于电影之处,文学不应甘心做电影的奴隶。它可以成为电影剧本很好的参照物,也可以利用电影将受众吸引到它独特的审美场域中。
作家们应该乐观面对挑战,放弃高高在上的姿态,顺应时代发展做出改变。畅销小说作家海岩也这样说:“我们现在处于视觉的时代,而不是阅读的时代,看影视的人远远多于阅读的人,看影视的人再去阅读,其要求的阅读方式、阅读心理会被改造,对结构对人物对画面感会有要求,在影像时代,从事文本创作时应该考虑到读者的需求、欣赏、接受的习惯变化,所以作家在描写方式上很自然会改变,这是由和人物和事件结合在一起的时代生活节奏和心理节奏决定的。”尽管文学不再唯我独尊,但是文学绝不会消亡,面对电影的冲击和受众接受心理的变化,文学作家们应该调整创作姿态和心态,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在这个机械复制时代再放光彩。
(4)电影与文学:各行其道,相生相成。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依附文学说,还是如今的文学奴役于电影说,都不应该是电影与文学的相处方式。电影与文学作为艺术之树上的两朵奇葩,应该各行其道,并相生相成。电影与文学具有各自独特的美学形态与魅力,但是作为艺术形式,它们的终极目的都是在与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之后,净化人的心灵。电影和文学在追求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同时,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电影需要文学。首先,电影离不开剧本,而由文字写成的剧本免不了要从文学那儿借鉴小说的叙事性、诗歌的抒情性和散文的灵动性。其次,面对当下中国电影叙事紊乱、形象苍白、情感贫乏的现状,呼唤电影的“文学性”也未为不可,况且中国电影尚未完全脱离文学。文学也需要电影,特别是在视觉艺术占主流的今天,改编电影使文学原着在大众中形成广泛的影响。文学不仅能够通过电影进入受众的视野,文学的内容和创作技巧也会受到电影的影响。文学可以从优秀电影中寻找切合大众心理和情感的创作题材,也可以将电影的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拍摄手法运用到文学写作中,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
文学不是电影惟一的源泉,电影也绝不是文学的终结者。电影与文学作为品格各异的两种艺术形式,会一直并存下去,共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净化人们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