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布朗族服饰的女性服饰
由于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在布朗族年轻一代中,有不少人改穿汉装、傣装等。但传统民族服装仍独具特色。
女性服饰因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青年女子穿着艳丽。上身内穿镶花边小背心,对襟排满花条,用不同的色布拼成,有的还在边上缀满细小的五彩金属圆片,亮光闪闪。背心外穿窄袖短衫,一般用净色鲜艳布料做成,左右大衽,斜襟,无领,镶花边,紧腰宽摆,腋下系带,打结后下面的衣摆自然提起,成波浪状。下穿自织的筒裙,长及脚背,内裙为白色,比外裙略长,露出一道花边。外裙的上面三分之二是红色织锦,下面三分之一由黑色或绿色布料拼缝而成,裙边用多条花边和彩色布条镶饰。用一条方块银带或多条银链系裙。脚穿凉鞋或皮鞋。留长发,挽髻,上缀彩色绒球并插很多色彩艳丽的鲜花,已婚妇女一般是彩色围巾包头,包头两端抽成须穗状,坠在头的左右两侧。戴银钏,少则十几圈,多则几十圈。富裕人家的女子还戴银镯或玉镯。中老年女性包黑色包头,穿黑色上衣,下着镶黑色或蓝色脚边的织锦筒裙。衣服上装饰较少。
⑵ 民族服装图片
民族服装图片大全
民族服装图片大全,“民族风”一直在时尚圈内有它的一席之地,民族风格的服装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本民族的艺术特征,在中国有56个民族,下面是民族服装图片大全。
1、蒙古族 (měng g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游牧民族。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2、回族 (huí zú)
回族是回民族的简称。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白色的圆帽,回族妇女常戴盖头。
3、苗族 (miáo zú)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银饰品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着称于世。
4、傣族 (dǎi zú)
傣族服饰充分体现其地理特点,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女饰追求轻盈、秀丽,服装的色彩极为出色。
5、傈僳族 (lì sù zú)
傈僳族定居在滇西怒江地区。傈僳族的服饰很有特点,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裙,喜欢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
6、藏族 (zàng zú)
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西藏。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7、壮族 (zhuàng zú)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所织的壮布和壮锦均以图案精美和色彩艳丽着称,风格别致的“蜡染”也为人们所称道。
8、朝鲜族 (cháo xiǎn zú)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朝鲜族人比较喜欢素白色服装,以示清洁、干净、朴素、大方,故朝鲜族自古有“白衣民族”之称,自称“白衣同胞”。
9、高山族 (gāo shān zú)
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
10、纳西族 (nà xī zú)
“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着称。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
11、布朗族 (bù lǎng zú)
布朗族穿着简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
12、阿昌族 (ā chāng zú)
阿昌族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多着各色大襟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13、怒族 (nù zú)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妇女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成串的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环垂于肩部。
14、鄂温克族 (è wēn kè zú)
鄂温克族服饰的原料主要为兽皮。大毛上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边、衣领等处都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
15、鄂伦春族 (è lún chūn zú)
鄂伦春族均着宽肥大袍。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戴犴皮帽,女帽顶用毡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
16、赫哲族 (hè zhé z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受满族服饰的影响,赫哲族的鱼皮衣多为长衣服,主要是妇女们穿用。其样式像旗袍,腰身稍窄,身长过膝。
17、门巴族 (mén bā zú)
门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的门隅地区和墨脱县,其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氇氆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氇氆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
18、白族 (bái zú)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姑娘的头饰非常有特点,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19、保安族 (bǎo ān zú)
保安族的服饰,未婚女子多穿鲜艳的各色上衣,头戴细薄柔软透亮的绿绸盖头;已婚少妇以及中年妇女平时多戴白色卫生帽,外出时则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多着深色服饰,戴白盖头。
20、布依族 (bù yī zú)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的传统服饰是男着衣衫,女穿衣裙,妇女衣、裙均有蜡染、挑衣、刺绣图案装饰。
21、达斡尔族 (dá wò ěr zú)
达斡尔族男子夏穿布衣,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冬戴皮帽。妇女穿长袍,不束腰带,不穿短衣。冬天男女皆穿寄卡米(皮靴),妇女穿以蓝色为主的长袍,夏日喜穿白袜、花鞋。达斡尔服装受蒙古族和满族影响较大,穿大襟皮袍,外加长袍,用白布包头,戴草帽,着皮靴。
22、德昂族 (dé áng zú)
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红德昂和花德昂支系的妇女剃光头后又用黑布包裹,喜戴大耳环,银项圈,穿蓝、 黑色对襟短上衣,襟边镶两道红布条,下摆边用红、绿、黄三色小绒球装饰。
23、东乡族 (dōng xiāng zú)
东乡族的服饰与回族有相似之处,但其特点也颇为明显。男子多戴平顶的无檐帽,有黑、白两色,穿白衬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蓝色裤,老年人则以黑、灰、白为上。
24、侗族 (dòng zú)
侗族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侗族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一般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25、独龙族 (dú lóng zú)
独龙族的男女均散发,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盖耳。过去男女衣着均为麻布,穿时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绳或竹针拴结,披落自如。
26、俄罗斯族 (é luó sī zú)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俄罗斯族的传统服饰丰富多彩,人们在不同季节里,会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衣着。
27、哈尼族 (hā ní zú)
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28、哈萨克族 (hā sà kè zú)
哈萨克族是以草原游牧文化为特征的民族,服装便于骑乘,其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反映着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点。
29、基诺族 (jī nuò zú)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服饰简单古朴,他们喜欢穿自织的带有蓝、红、黑色彩条的土布衣服。
30、京族 (jīng z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妇女内挂菱形遮胸布,外穿无领、对襟短上衣,衣身较紧,衣袖很窄,下着宽腿长裤,多为黑色或褐色。
31、景颇族 (jǐng pō zú)
景颇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妇女穿黑色对襟,下着黑、红色织成的统裙,腿上带裹腿。盛装时的妇女上衣前后及肩上都缀有许多银泡泡、银片,颈上挂七个银项圈或一串银链子或银铃,耳朵上戴比手指还长的银耳筒,手上戴一对或两对粗大刻花的银手镯。
32、柯尔克孜族 (kē ěr kè zī zú)
柯尔克孜族的服装,妇女多喜红色,穿短装。头戴圆形金丝绒红色花帽,叫“塔克西”,上面蒙上头巾。女穿对襟上衣,宽大无领,长不过膝,缀银中,多褶的长裙下端镶皮毛。也有穿连衣裙者,裙子下端带雏裥,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
33、拉祜族 (lā hù zú)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拉祜族最喜爱黑色,以黑为美,以黑为主色。拉祜族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穿的是黑布长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且开衩较高,立领右襟,缀有银泡装饰,喜欢用红色或白色花边镶缀在袖口、襟边,显得光艳美丽。
34、黎族 (lí zú)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黎族服饰不论在审美和实用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织绣着精致的花纹图案。
35、珞巴族 (luò bā zú)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藏东南,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
36、满族 (mǎn zú)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既具有东方色彩,又能充分显示仪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主要有四种形式:旗装、马褂、坎肩、套裤。旗装不分季节,男女均可以穿。
37、毛南族 (máo nán zú)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着民族。毛南族衣饰基本上与附近汉、壮族相同。妇女穿十分漂亮的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裤子较宽并滚着花边,女装在袖口、裤脚上镶有红色或蓝、黑色的边条饰,不着裙。
38、仫佬族 (mù lǎo zú)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美丽大方,经久耐用。
39、普米族 (pǔ mǐ zú)
青年妇女均穿短上衣,古代是用麻制的,现代大多用棉布,以白黑红三色居多,右面开襟,下襟较短,窄袖高领。成年妇女都披皮披肩,披肩大多选用洁白的毛皮制成,美观大方。
40、羌族 (qiāng zú)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俗称“皮褂褂”,晴天毛向内,雨天毛向外以防雨。
41、撒拉族 (sā lā zú)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妇女服饰多为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
42、畲族 (shē zú)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宁、广东、江西、安徽等省,多数与汉族杂居。其服饰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开襟,衣领、 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
43、水族 (shuǐ zú)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她们大多喜欢穿镶有花边的红色或花色连衣裙,外套黑绒背心,下穿长裤,脚蹬红色软底长统靴。为抵御高原上的大风与寒冷,头上总戴一顶圆筒形绣花棉帽。
44、塔吉克斯坦族 (tǎ jí kè zú)
塔吉克斯坦族服装多用皮毛、毡褐为面料。塔吉克斯坦妇女肤色白皙,俏丽健美,喜穿红色或绣饰花边的大紫、大绿色调的连衣裙。少女则爱戴用紫色、金黄、大红色调的平绒布绣制的圆形帽冠。
45、塔塔尔族 (tǎ tǎ ěr zú)
塔塔尔族的服装很别致。男子喜穿绣花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背心或黑色对襟长衫,裤子也是黑色的。小帽有黑、白两色绣花。女子以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为美,外面再罩上一块大纱巾,喜穿白、黄或紫红色连衫带绉边的长裙,以耳环、手镯和红珠项链为装饰。
46、土家族 (tǔ jiā zú)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贵州省以及四川省(现在属于重庆市)。土家族“男女一式”的百褶裙,保留了远古时代“裳”的遗风。
47、仡佬族 (gē lǎo zú)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围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
48、土族 (tǔ zú)
土族妇女服饰的象征俗称七彩袖,土族语称作秀苏,意为“花袖衫”。从最底层数,第一道为黑色,象征土地;第二道绿色,象征青苗青草;第三道黄色,象征麦垛;第四道白色,象征甘露;第五道蓝色,象征蓝天;第六道橙色,象征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红色,象征太阳。
49、佤族 (wǎ zú)
佤族崇拜红色和黑色,服饰多数以黑为质,以红为饰,基本上还保留着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佤族妇女装饰别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宽手镯、细藤圈,标志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50、维吾尔族 (wéi wú ěr zú)
“维吾尔”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51、乌孜别克族 (wū zī bié kè zú)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饰,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花帽为硬壳、无沿、贺形或四棱形,带棱角的还可以折叠。花帽布料彩墨绿、黑色、白色、枣红色的金丝绒和灯心绒,帽子顶端和四边乡有各种别具匠心的几何和花卉图案,做工精美,色彩鲜艳。
52、锡伯族 (xī bó zú)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锡伯族男子多身穿左右开襟的大襟长袍和对襟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腿带。妇女穿戴要讲究些,穿长及脚面的旗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外罩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
53、瑶族 (yáo zú)
瑶族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
54、裕固族 (yù gù zú)
“衣领高、帽有缨”,是裕固族服饰的一大特点,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的样式、花色、刺绣图案、花纹都按其民族习惯形成并代代相传。
55、彝族 (yí zú)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服饰的色彩较为丰富,款式变化多姿,并且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装饰。
56、汉族 (hàn zú)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体现,承载了汉族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
民族风也可以穿出时髦感
1、民族风披肩+白色连衣裙
红色印花图案的披肩,上面满满的民族风元素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发搭配白色连衣裙,更加凸现披肩的艳丽色彩,走在人群中非常吸睛。
2、民族风刺绣风衣+牛仔裤
汉服的翻领加上领口的盘扣设计,增加了风衣的少数民族风韵。肩上的缎面刺绣让整件风衣更加出彩。搭配牛仔裤穿,艳丽而时髦。
3、刺绣牛仔风衣+刺绣连衣裙
廓形的牛仔风衣给人粗犷不羁的感觉,肩上的中国风刺绣给风衣平添些许复古风韵。里面搭配同样缎面刺绣的连衣裙,鲜明的中国风色彩。
4、刺绣牛仔哈伦裤+民族风上衣
裤腿上的清代刺绣是亮点,让牛仔裤色彩上更加靓丽,棉线刺绣怕你裤子更显品质。上身搭配同样民族风的上衣,风格统一。
5、碎花棉麻上衣+棉麻裤
民族风的碎花图案,棉麻质地更显衣服的独特质感。下身搭配同样棉麻质地的长裤,米白色给人复古的沉淀感,很有民族色彩。
6、民俗风长卫衣+网纱裙
夸张的花朵图案给人鲜明的民族色彩,钉珠的设计又让整件衣服更加光彩闪耀,搭配网纱裙一起,面料的混搭更有视觉冲击力。
7、民族风刺绣长裙
V型领口的民族风刺绣让红色连衣裙多了一些清新脱俗的味道,裙摆的开叉设计又增添了一丝女人味,整条裙子性感中带点民族风情。
8、民族风毛呢大衣
灰色的毛呢大衣上,立体提花的工艺增加了衣服的质感,下摆的手绘梅花图案让衣服多了一丝亮色,尽显民族风韵。
9、民族风棒球帽
棒球帽上的民族风刺绣,让整个帽子更加灵动美,民族风的艳丽色彩也让简单的棒球帽更加吸睛,戴上可以衬出皮肤的好气色。
10、压花手拿包
手拿包上面的手绘压花栩栩如生,让包包更显质感,在黑色的皮质下更加富有色彩,拿在手上吸睛十足,艳丽花朵突显女人味。
民族风衣服怎么搭配好看
“民族风”一直在时尚圈内有它的一席之地,这几年更是流行起了七十年代的复古风。而如今流行的民族风,不再是以前的那种纯民族风,而是Boho Chic。Boho Chic其实就是Bohemian(波西米亚)+Hippie(嬉皮士),这两种风格的糅合比起复古、陈旧感,更让人一下子穿出随行时髦feel。
Boho不只有波西米标志性的流苏、褶皱和大裙摆,更加入了了刺绣、几何图、蕾丝、印花、鲜艳色彩、透视材质等等嬉皮士的元素,将浪漫与洒脱完美契合。
作为 Boho Chic最最重要的元素——印花,真的非常适合在度假的时候穿。出挑的颜色和独特的印花一上身就能让你弥漫浓浓Boho Chic味儿。宽松的款式很容易隐藏你的小蛮肉,不管你是海边度假,还是平日穿搭也很抢镜。
短上衣绝对是Boho Chic风格里面不可或缺的神奇利器。无论是在沙滩上还是去参加音乐节,展露小蛮腰跳舞,都非常赏心悦目,自由奔放还能散热。 如果穿印花长裙是高挑妹子的专利,那么Crop Top对于娇小的菇凉来说就是显高利器,不管是搭配一条宽松的阔腿印花裤,还是高腰牛仔,都能在视觉上缩短上半身,打造逆天长腿。你的短上衣也可以放进Boho Chic的经典元素,像是蕾丝款、钩花,或者印花。还可以挑选素色的蕾丝上衣搭配印花阔腿裤,这时候蕾丝这种时髦而又不会抢风头的细节就很吸 精。
满身印花太浮夸?适当加点Boho风当中的刺绣元素,可以轻松为整体造型加分。波西米亚风格的服饰,大多有刺绣的元素,因为波西米亚刺绣风格的服饰让人觉得更加亲近自然。所以Boho Chic中,刺绣也是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⑶ 云南布朗族女孩的先进事迹登上央视少儿频道,女孩背后有着怎样励志的故事
这位布朗族女孩的背后,有着很多励志的故事,首先她的学习一直都是非常优秀的,在学习这件事情上,他从来不让家里人操心,然后一直都非常的努力。在和同学接触的过程当中,非常热爱同学,也热爱集体,并且对老师也非常的尊重。学生和老师对她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并且表示她很有号召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善良并且宽容,喜欢帮助别人的女孩。
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每一次比赛的时候,她都非常的勇敢,而且意志也很坚强。这名朴实的女孩,她用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然后默默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未来的前途,是一片光明的。相信将来她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⑷ 有关世界各国的民族风情
白族: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保安族: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布朗族: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布依族: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朝鲜族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 “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达干尔族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
达干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达干尔族妇女的发式和装饰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头,有的戴头饰
⑸ 布朗族女人为何把嚼槟榔当爱好
在布朗族的饮食中,布朗族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这和布朗人嚼烟几乎相同吗,在这样的习惯下,他们的牙齿都是被染成黑色。那么,布朗族的妇女为什么还是把嚼槟榔当成爱好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 布朗族文化 中了解吧。
布朗族妇女嚼槟榔的习惯,是因为布朗族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
关于布朗族的食俗习惯:
布朗族的饮食别具民族特色,是布朗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要,特别喜欢吃酸性食品,还常腌制酸味食品,如酸笋、酸肉、酸鱼等,制作方法同当地其他民族如傣族大体相同,但布朗族常在腌酸菜时最上面放一层米饭。西双版纳的布朗人还喜食生肉。
布朗人有嚼烟的嗜好。嚼烟的方法是将槟榔叶包上少许的草烟丝,再加入沙基、芦子、槟榔果、红石灰等一块放进口中慢嚼,每次可嚼20多分钟,吐出的烟渣呈紫红色,布朗人嚼烟日久,连牙齿都被染成黑色。
布朗族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着名。这种酒在出酒时用一种叫“悬钩子”的植物的叶子过滤后呈绿色,很像翡翠的颜色,因此而得名,布朗族人性格豪爽,朋友间有“有酒必饮,饮酒必醉”之习俗。
居住在西双版纳布朗山的布朗族妇女,尤其是怀孕妇女嗜食当地红土,据说此红土有止吐、除腥、提神之效。
布朗族人有食鼠和蚁卵的习惯。布朗族人喜欢食鼠,无论田鼠、家鼠、竹鼠均为所食佳肴。将捕获的鼠烧光毛,去皮和内脏,洗干净后煮食。布朗山有一种黑蚁,每窝有一只蚁王,能产卵数千,布朗人常挖食蚁卵。
布朗族人善于种茶制茶,也很喜欢饮茶。姑娘们采下春茶后,制成散茶,又叫“大叶子茶”。她们还能制作一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竹筒子茶”。就是先把粗竹子砍成一个个竹节筒,将新采摘下来的茶叶炒熟,趁热装进竹筒塞紧,用芦叶密封好,并用藤条扎紧,放在火塘边烘烤,去掉它的水气,等到竹节表皮烤焦的时候,就制成了竹筒茶,储存数年也不会变味。这种茶喝起来香味极浓,布朗族人常用做送礼佳品。
布朗人喜吃酸茶,将茶叶按酸菜制法制成酸茶,放在口中嚼后咽下,能帮助消化。
布朗族人品茶有烤茶和泡茶两种。泡茶就是用开水冲泡,而烤茶则是在一个特制的小茶罐里放些茶叶,放在火塘边烘烤,等冒出香味时再倒入开水,水开之后倒进小茶盅,称为“浓茶”。
⑹ 为什么古代的朝鲜女人出门都要用衣服蒙着头
引人注目的头巾和头帕
头巾和头帕,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形式非常灵活,穿戴十分方便,可以防尘挡风、保护头发脸面,因而格外适用。许多头巾和头帕,色彩艳丽,刺绣精美,还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这样一来,我国从北到南,从草原到山地,在全国的不同少数民族中,头巾和头帕式样繁多,花色各异,使用得非常广泛。这些头巾和头帕为各民族的服饰增色不少,同时也构成为各民族服饰特点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头巾,指的是用以顶在头上或包在头上的方巾,或正方形,或长方形,也有的是三角形,常用绸子、棉布、尼龙纱等料子做成,并往往施以刺绣、挑花、色彩多绚斓耀眼。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北方少数民族以使用头巾为主,用帕的较少。所谓头帕,指的是用以缠绕在头上的布带故绸带,长条形,一般在1至2丈之间,也有长达5-6丈甚至更长的,宽度不定,多为1.5市尺左右。帕子多为单色,以黑帕、蓝帕和白帕居多,两脚多缨穗,并在垂下一端刺绣花纹。有的头帕也用鲜艳的色彩。包裹头帕的多为南方少数民族,但南方少数民族也有不少使用头巾。
我国东北和内蒙的少数民族使用的头巾,大都简洁明快,朴素大方,从色彩上可以分为白色和彩色两类。白色包头巾的使用,以朝鲜族和达斡尔族为代表,朝鲜族中老年妇女喜欢用白绒布巾包头,而达斡尔族男子则头包白毛巾。彩色包头巾的使用,以蒙古族和鄂温克族为代表。蒙古族无论男女;在春夏秋三季都喜欢里绸巾包头,妇女的包头巾尤为鲜艳,颜色有红、粉红、天蓝等.也有用布巾的。鄂温克人的头巾色彩更为丰富,男子用白色,妇多为蓝色、白色、青色、绿色等。
西北各少数民族的头巾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回族、撒拉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斯坦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都使用头巾。从质料上看,西北少数民族的头巾有布巾、毛巾、绸巾、纱巾以及尼龙巾等,色彩大都十分鲜艳。从形式上看,又分为一般头巾和大头巾。所谓一般头巾,是指一般情况下包的头巾;所谓大头巾,指的是新疆各族在戴了小帽和其它帽子以后加顶的头巾,这种头巾一般都十分长大。现介绍四种较有代表性的头巾。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由于教派不同,服饰也就有一定的区别,因而我国西北地区回族所使用的头巾也就多种多样。哲海林耶派妇女头上爱顶一块白布巾;西道堂妇女爱顶一块毛巾。在有的地方,回族年轻妇女头上戴发网,或是顶棕、白两色的大头巾;有的地方则顶绸巾,色彩更为艳丽。
哈萨克族男子,在天热的时候扎三角布头巾。哈萨克已婚女子蒙白色长巾。克勒衣部落妇女,婚前用白色头巾包头,结婚时换上红色头巾,一年后再换白色头巾。乃曼部落的妇女戴“吐麻克”平顶帽,结婚时换白巾。可见,哈萨克妇女的头巾种类多,而且常变换。
乌孜别克妇女的头巾,是戴了小帽以后再顶上的一种方头巾,色彩多样,鲜艳美观。青年妇女多围花色方头巾,老年妇女多顶白色方头巾。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族特点。
俄罗斯族妇女喜欢戴精工制作、色彩艳丽的花头巾,尤以未婚少女为甚。头巾有布巾、绸巾或纱巾,三角形或由正方形对折成的三角形。严格说来,俄罗斯族妇女的头巾本身并无特殊之处,特殊的是包头巾的习俗和要求。在长辈或客人面前,要求妇女必须包头巾,这才是对长辈和客人表示尊重,否则就是不尊重,不懂礼貌。
在我国西北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中,有一种妇女使用的长头巾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人们称这种长头用为“盖头”。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等都戴盖头。所谓盖头,就是丝织品或棉织品做成的大巾,戴时从头上罩下,披在肩上,盖住整个头部,两耳也掩在巾下,颌下扣扣,只剩面部在外,就象风帽。长度一般垂到腰际,哈萨克族的竞垂到臀部以下。盖头一般分绿、黑、白三种,从少女开始直到结婚后一二年都戴绿盖头,结婚三四年直到中年城黑盖头,老年妇女戴白盖头。十分明显,盖头是受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的服饰影响,尤其是受阿拉伯民族服饰的影响而形成的。是妇女面罩的一种变种。直到现在,新教对戴盖头要求仍很严格,无论在家或外出,都必须戴;而老教要求则稍宽,一般出门时戴,在家不戴而换为织花纹的便帽。
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以包长帕为主,包头巾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民族,如部分彝族妇女、白族妇女、傣族妇女、布依族妇女、侗族妇女和仡佬族妇女等。云南傣族少女有时戴色彩鲜艳的头巾,质料多为绸子和尼龙纱。贵州的布依族妇女,住在镇宁扁旦山一带的戴绣花头巾,其它地方的包青色的或花格的头巾。侗族妇女包对角头巾或三角头巾。仡佬族男女都有包头的习惯,用深蓝色或黑色布作包头巾,这种包头巾长六、七尺,也可以说是头帕。有的妇女不包头,只顶一块花帕,其实这才是花头巾。
白族妇女很讲究戴“顶巾”。她们的顶巾种类繁多,有头勒子、黑布包头、白布包头、大包头、桃花头巾、绕包头、绕羊肚子手巾、经挑花头帕等;中老年妇女还有蜡染布头巾扎染布头巾、高髻黑布头巾等。白族妇女的头巾因地区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头巾,所以格外多种多样,而且这些不同的头巾还包含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少女时,白族姑娘头上都是用一块一尺见方的蓝布包着,叫作“网手巾”,然后把蓝布巾的四角收于脑后,很象一个鸽子尾巴,所以俗称为“鸽子尾”。姑娘结婚后就不再戴这样的“网手巾”,而采用别的包头巾和相应的包头形式,如用纱帕包头等。到中老年,则多用蜡染或扎染的头巾。
彝族妇女的头巾,也是多种多样。大小凉山彝族妇女头上的瓦式方帕,已在前面提及共为一般读者所熟悉。在此,特意介绍云南花腰彝的头巾——也许,这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漂亮的头巾。
散居于云南石屏县北部山区的彝族花腰支系自称“聂苏泼”,有着很高的挑花技艺和艺术表现技巧,其妇女服饰由头饰、衣裳、托肩、领褂、腰带、兜肚等组成,都很鲜艳漂亮。头饰用四至五块不同颜色的布料排接在一块长方形蓝色或白色底子上,成为一块“头巾”。头巾四角缀以银泡,在银泡与银泡之间的空隙处饰以红、黄、绿、白等彩色毛线结成的缨花和流苏状垂缨。往上直竖的缨花,花腰人称为“杨梅花”,垂于耳畔的流苏式缨花,却称为“赶苍蝇”花,因为它们随时晃动,即可赴走飞来的虫子,既增添了鬓毛的美观,也起到保护面部皮肤的作用。头巾遮于前额的横沿上,绣着三组各为单元的花卉连续图案,称“插在额前的三朵花”。头巾上段中间用宽一厘米,长八至十厘米的各类彩色布条组成色阶式的直幅图案,左右两边则绣以对称图案,或花卉,或飞鸟,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每种色都用二至三个色阶进行过渡,显示出丰富的色彩韵律和节奏,有效地展示出“花腰彝”头巾的美。
西南少数民族的头帕,在服饰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少数民族头帕之所以突出,其原因有三:其一,许多民族的男子或女子,都缠着头帕,其数量或普及度超过帽子或头巾;其二,头帕可以缠成各种形状,使民族特点十分突出;其三,有些头帕的长度十分惊人。
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缠头帕的有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枯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等。羌族无论男女都喜缠头帕,白色、黑色或黑白各半,长一丈二尺或二丈四尺,以白色头帕占多数。传说羌人包白色或黑色头怕是纪念为抗击外族而牺牲的本民族英雄“黑虎将军”。白族男子,有不少用白色或蓝头帕缠头。哈尼族男子用黑帕或白帕包头。傣族男子用白色头帕或青色布帕缠头,帕长丈余。佤族男子用红布帕或黑布帕缠头。拉祜族女子头裹包头或大手巾,尤其是她们的包头,是一条一丈多长的蓝色长帕,缠在头上后末端长长地垂及腰际。景颇族青年男子喜欢用白帕包头,白布一端绣有花纹,并垂下红须随风摇荡,别具风彩。而景颇族壮年老年人一般用黑帕包头。布朗族妇女用黑帕或白帕包头,帕长五尺到一丈。德昂族男子缠黑帕或白帕,帕子缠好后两边缀各色绒球。侗族男子用青布或蓝布缠头。水族男子用青布缠头。仡佬族男女都用蓝帕和黑帕缠头,缠法是由右向后再向前缠绕,缠时将头帕叠成五、六寸宽,使头帕两端穗头正好在两边鬓角处,向里一掖即可,头顶露在外面。可见,用头帕缠头在西南少数民族中,尤其是在男子中是相当普遍的。
西南少数民族缠头,有些还缠出各种花样,显露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大小凉山彝族男子的青蓝头帕长达数丈,头顶右前方扎成一根向前挺起的细长锥形“子帕”,俗称“英雄结”,高高地伸出帕外,配上肩上披的“察尔瓦”,衬托得彝家汉子格外英武。阿昌族尚黑,也爱蓝色,女子结婚后用黑帕或蓝帕包头。阿昌妇女包头很讲究技巧,往上包得密密实实,有的高达一尺左右,上端还扎成一个左右高、中间低的马鞍形,有缨穗的帕头从右方垂下,年轻一点的妇女还在的上插鲜花装饰。
最长的头帕,也许是苗族花苗支系中的“大头苗”头帕了。云南华宁通红甸一带的“大头苗”妇女;喜欢把头发与几根红、黑头绳相绞,边绞边盘,在头顶形成圆圈,有如戴一圆箍,再用五块花色头帕,摆成六厘米左右宽,然后便开始紧密结实地向外一圈圈地绕,最后缠成一个比肩还宽、直径达50厘米以上的头帕圆盘。圆盘下方为黑色,黑中偶尔露一两个红白圈子;四周彩花,多为红白色图案;五条头帕的十结缨络,或均匀地散会于四周,或主要分布在前方。这样的头帕,加上满身苗家盛装,真可谓花团锦簇,耀人瞩目。要缠成这么一个头帕盘,每根头帕不下数丈,五根一共长达十数丈甚至数十丈。缠成这么一个头帕颇费时间。现在,“大头黄”妇女们干脆把头帕盘在一个帽箍上,不用时会全摆好,需要对戴上即可,十分方便。
我国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戴头巾、缠头帕的都有。壮族妇女平时有顶黑头巾、蓝头巾和花毛巾的,尤以新娘的花头巾最为漂亮。黎族妇女部绣花头巾,头巾边沿级有各种颜色的垂丝。瑶族妇女的头饰十分丰富多彩,广西上思县瑶族妇女头上盖一个镶银的头冠和一小块织成长花纹的头巾,西林族妇女头顶扎发髻,上盖白土布,围扎一块有白色花蕊的蓝巾,睦边瑶族妇女用一条薄头巾围住部分头部和头上的银帕,等等。统缠头帕也比较普遍。壮族妇女有用黑帕、蓝帕、白帕缠头的,有的将两个帕头从顶部拉出,向上分开,犹如两根短短的犄角。广西田林瑶族妇女把周围头发剃光,顶上编辫盘子头顶,然后用三丈长的黑帕缠绕,形似草帽。毛南族女子出嫁后用黑色或蓝色布帕缠头,留出脑后头顶。海南黎族男子用红布帕或黑布帕缠头。
我国少数民族包戴的头帕、头巾,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构成了服饰园地颇有特色的一角.AN>
西南少数民族的头帕,在服饰中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少数民族头帕之所以突出,其原因有三:其一,许多民族的男子或女子,都缠着头帕,其数量或普及度超过帽子或头巾;其二,头帕可以缠成各种形状,使民族特点十分突出;其三,有些头帕的长度十分惊人。
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缠头帕的有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枯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苗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等。羌族无论男女都喜缠头帕,白色、黑色或黑白各半,长一丈二尺或二丈四尺,以白色头帕占多数。传说羌人包白色或黑色头怕是纪念为抗击外族而牺牲的本民族英雄“黑虎将军”。白族男子,有不少用白色或蓝头帕缠头。哈尼族男子用黑帕或白帕包头。傣族男子用白色头帕或青色布帕缠头,帕长丈余。佤族男子用红布帕或黑布帕缠头。拉祜族女子头裹包头或大手巾,尤其是她们的包头,是一条一丈多长的蓝色长帕,缠在头上后末端长长地垂及腰际。景颇族青年男子喜欢用白帕包头,白布一端绣有花纹,并垂下红须随风摇荡,别具风彩。而景颇族壮年老年人一般用黑帕包头。布朗族妇女用黑帕或白帕包头,帕长五尺到一丈。德昂族男子缠黑帕或白帕,帕子缠好后两边缀各色绒球。侗族男子用青布或蓝布缠头。水族男子用青布缠头。仡佬族男女都用蓝帕和黑帕缠头.
⑺ 十万火急!!!想找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案 图以及介绍....(哪位好心人能帮帮忙啊!!!
中国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以及节庆礼仪场合穿用的民族服装。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着装,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从而形成不同风格,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看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图片,这两个网站不错,数量多,清晰度也不错.而且很有生活味儿.直接在画面上点,就可以滚到下一张,方便阅览,不错不错.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简单解说我国少数民族服装: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阿昌刀属长刀类,为滇缅边境各民族所喜爱。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男子穿高领袍、皮靴(称奇卡米)、白布包头。节日多穿各色绸袍。
傣族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男子穿不挂布面的翻领皮大衣,扎镶花皮腰带,佩小刀,戴三叶帽(夏天为三角布头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无领对襟袍,无纽扣而系腰缠(腰带),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吉克斯坦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基诺族 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京族 女子为无领对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裤、旗袍式白色长外衣,戴斗笠。男子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裤,束带。
景颇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枣红色自织羊毛花围裙,使用腰箍、护腿及各种银饰物。男子为黑色衣裤或白衣黑裤,白布包头上绣花并缀绒球,佩长腰刀,背挂包。
柯尔克孜族 女子穿连衣裙、黑背心,戴头巾;青年戴红丝绒圆顶小帽或大红色水獭皮帽,缀羽毛或缨穗。男子穿袷袢、绣花圆领衬衫、灯芯绒大裤,束皮带、左佩小刀,戴高顶卷檐毡帽或护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为高开衩长衣(镶嵌彩色几何纹布块),黑布头巾(长3m以上,中端垂及腰际)。男子为无领大襟衫、宽脚长裤、黑头巾或分瓣小帽(缀彩布条)。
黎族 女子穿青色开襟上衣、及膝织绣花统裙,盛装时佩带大耳环等首饰。男子穿无领对襟衣,缠包头、插雉尾,有的戴耳环。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长裙,戴花包头或欧勒(珠珠帽,以红、白色珠或贝壳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带于胸前的玛瑙、海贝或银币串)。男子为长衫、及膝裤、黑包头,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统裙,腰悬缀成球状的白色贝壳(以数量标识财富);盛装时披红披肩,佩多串项珠。男子穿氆氇长袍、羊毛毡套头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条圆盔,套熊皮圈。
满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称花盆底)。男子穿箭袖开衩袍褂,束腰带。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绲边裤,戴顶卡花。顶卡花是一种斗笠,以竹篾编织精致图案。男子穿蓝、青色对襟衣、衣裤。
门巴族 传统穿红氆氇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氇统裙,披犊皮,颈饰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带,戴拔耳甲。拔耳甲为山字形小帽,褐顶、橘黄边,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男子穿大襟长衫,围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男子穿长衣短裤,缠包头,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斯坦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 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男女都戴翻檐毡帽或礼帽。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头大衬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绣花小帽),着高靿靴(女子内着长统袜)、加套鞋。
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领长袍,束红、紫、绿色腰带,戴喇叭形红缨帽(未婚加一圈绿珠穗),挂头面,戴胸饰“寄命锁”,穿长靴。头面是标识妇女已婚的带形饰物,佩在发辫上,共3条,一条垂胸前、两条垂背后,上镶银牌、珊瑚、玛瑙、珠贝等。男子为高领左大襟箭袖袍,束红、蓝色腰带,挂腰刀和烟袋,圆平顶翻檐白毡帽或礼帽,左耳饰大耳环,穿皮靴。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⑻ 各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
1、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回族男子服饰“回回帽”,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是很有特点的。一般头戴盖头(也叫搭盖头)。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三大节日。
(8)布朗族女人图片扩展阅读:
民族风情
1、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回族居第三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13年一度)。
5、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7、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8、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着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着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9、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为正神,众神之首,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土家族是少有的过两个大年的民族,即赶在汉族过大年的前一天多过一个大年,俗称“赶年”。张家界土家族人有这样的俗语:“三十六,跌跟头”;“人满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为土家人认为,36岁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祸事的几率最大,故民间凡事总要回避“36”。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1、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3、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
14、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县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5、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从事畜牧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16、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
17、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8、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林芝市、错那县等地。“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9、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市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自古以来,白族人民把“6”看得非常神圣。其原因主要有:一说白族是6诏(唐初居住在云南大理洱海一带乌蛮6个部落的总称)的后裔。6诏年年要给大唐帝国上贡,每诏一份,共6份。大唐也回赠礼品6份,各诏均得一份。所以,白族民间往来礼品必带“6”字;一说取汉语“有福有禄”(既有福气,又有钱财)一词之义。
20、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县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着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馃、蜜圈圈和油香。
2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2、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3、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4、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5、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参考资料:网络-少数民族
⑼ 56个民族穿什么样的衣服最喜欢干什么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五十六个民族都创造了辉煌的民族服饰文化。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
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
妇女穿窄长袖对襟衫,下着裙。未婚女子梳辨盘于头顶,已婚妇女束髻,缠高耸的包头。妇女喜戴各种银饰。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较为发达。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鲜明,对比协调。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长裤,头戴白或黑色圆顶帽,在节日里穿长袍。女子穿色彩艳丽的衣裤,上衣为刚过双膝的有花边的大襟袄,外套坎肩,戴头盖,也戴礼帽。
布朗族: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布朗族男子上穿青布圆领长袖对襟或大襟衣,下着宽脚裤。妇女上着紧身短衫,下着筒裙,也有着长裤的。名地妇女均喜欢戴银饰。
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长裤,盛装时着长衫,戴瓜皮帽。妇女则上着短衣,下着百褶裙或长裤,戴银饰。
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好象彩虹在身。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
达干尔族
达干尔族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在东北诸民族中,是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与外界经济文化接触和交流较多的民族之一。达干尔族的服装式样以袍式为主,为便于骑马,袍前后两面开衩。男装以皮质为主,女装以棉布居多。达干尔族妇女的发式和装饰品各地不一,有的用白布或白毛布包头,有的戴头饰
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岛诸国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
⑽ 要各民族的图片,经典的,要能体现民族服饰的,代表性人物图片也行,谢谢哒~还有越多越好~最好20张以上~
中国56个民族传统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