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一僵尸片的名字。有个情节是...有个出嫁的跟出殡的碰到一起了
僵尸先生——灵婴
英叔特设祭坛供奉灵婴。徒儿不明底细,险将恶婴流生放走。幸被英察觉收回。师徒等人刚擦一把汗,英旧情人其莲之妹——念英来报,其姐夫大帅身染怪病,求英相救。英难忘旧爱,弃下单恋成狂的师妹——蔗姑前往大帅府。大帅身染尸毒,师徒欲拔先人之尸牙解毒,结果失败。命徒儿前往广西寻找尸牙,并将英软禁。莲身怀六甲,英见胎儿有异,发觉其保姆并非常人,当下叫念姑找蔗姑相助。英蔗欲引魔胎离开莲,可是魔胎乘势借莲之身与英对抗,同时,广西僵尸群跟踪二徒到来,一场僵尸、魔胎与众人大战因此展开
B. 请问出门遇见出殡是什么预兆
出殡是抬出棺材,意为遇官遇财,是好兆头。
现在谁还信这?
C. 一对姐妹去参加外婆的葬礼,在葬礼上看到了一个白马王子,然后回来之后姐姐就杀死了妹妹,为什么啊
因为姐姐想再见到那个白马王子,认为自己亲属的葬礼那个白马王子可能会来的,所以就杀了。。。
“犯罪几率测试”的题目?答得对的越多,说明你的犯罪几率越大.
准不准不知道,倒是很好玩
一.企鹅肉 一个人在朋友家吃饭,问朋友这餐吃的是什么肉?朋友说是企鹅肉,他就号啕大哭自杀了。为什么?
二.跳火车 一个人坐火车去邻镇看病,看完之后病全好了。回来的路上火车经过一个隧道,这个人就跳车自杀了。为什么?
三.水草 有个男的跟他女友去河边散步,突然他的女友掉进河里了,那个男的就急忙跳到水里去找,可没找到他的女友,他伤心的离开了这里,过了几年后,他故地重游,这时看到有个老头的在钓鱼,可那老头钓上来的鱼身上没有水草,他就问那老头为什么鱼身上没有沾到一点水,那老头说:这河从没有长过水草。说到这时那男的突然跳到水里,自杀了。为什么?
四.葬礼的故事 有母女三人,母亲死了,姐妹俩去参加葬礼,妹妹在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很pp的男子,并对他一见倾心。但是葬礼后那个男子就不见了,妹妹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后来过了一个月,妹妹把姐姐杀了,问为什么?
五.半根火柴 有一个人在沙漠中,头朝下死了,身边散落着几个行李箱子,而这个人手里紧紧地抓着半根火柴,推理这个人是怎么死的?
六.满地木屑 马戏团里有两个侏儒,瞎子侏儒比另一个侏儒矮,马戏团只需要一个侏儒,马戏团里的侏儒当然是越矮越好了.两个侏儒决定比谁的个子矮,个子高的就去自杀可是,在约定比个子的前一天,瞎子侏儒也就是那个矮的侏儒已经在家里自杀死了.在他的家里只发现木头做的家具和满地的木屑.问他为什么自杀?
七.夜半敲门 一个人住在山顶的小屋里,半夜听见有敲门的,他打开门却没有人,于是去睡了,等了一会又有敲门声,去开门,还是没人,如是者几次。第二天,有人在山脚下发现死尸一具,警察来把山顶的那人带走了。为什么?
答案:
1.男孩以前曾和女友一起去北极考察,因为没东西吃,女孩把自己的肉一片片割给男孩吃,骗他说是企鹅肉,结果男孩活下来了,女孩却饿死了。多年后男孩吃到了真正的企鹅肉,终于明白当时女孩的苦心,伤心之下,自杀徇情。
2.此人原是瞎子,看好后终于得见光明,经过隧道时一片黑暗,他以为自己又瞎了,绝望之下,自杀而亡。
3.男孩当时曾抓到女孩的头发,以为是水草,错失了救女孩的机会,后悔莫及。
4.妹妹一直找不到那个PP男子,想了很久,猜想或许只有在葬礼上才能看见他,于是杀死自己的姐姐,以期在姐姐的葬礼上能重遇该男子。
5.他和伙伴一起乘热气球,途中出了故障,必须减轻分量,于是大家抽签决定由谁做出牺牲,跳下热气球。此人不幸抽中不祥的半跟火柴,连同行李一起被人扔下热气球。
6.另一个侏儒半夜溜到矮侏儒家,把所有家具的脚都削短了,瞎子矮侏儒早上起床,摸到所有的东西都变矮了,以为是自己长高了,绝望之下自杀身亡。
7.有人身负重伤,好不容易爬到小屋门口,主人开门,又把他撞下去了,再爬,再开,又被撞下,如此反复,终于气绝身亡。
D. 以婚女子病死后穿婚纱出殡有忌讳吗
这位知友,“已婚女子病死后穿婚纱出殡”,没有传统的忌讳,可以随意安排,请放心!
E. 客家风俗有哪些
客家风俗-生产风俗来宾良江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人们走访亲友后,都要举行隆重的家宴,合家老少及分灶了的兄弟团聚,由年纪较老、生产经验丰富的家庭成员,根据历年和来年的情况进行分析、估计,作出一年的生产安排,较年轻的家庭成员则在旁补充。然后集中力量翻地、耙地、种玉米,完成这些工作后,迎来了繁忙的春耕。“二月灶”(农历二月二日)那天,天乍蒙白,人们(主要是妇女)争先恐后担着蜡烛、香、荤菜、糯饭去祭拜“灶王”,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生产丰收。嗣后,种下甘蔗,撒播水稻种子。待秧苗长均,抓紧时间进行春耕工作。由于春耕工作较繁重、紧张,人们多是互相帮助完成插田。管理工作则是各人的事了。作物即将成熟的时候,一般由老人决定什么时候收割,小孩不得多言。夏收时,各种家畜、家禽业已长大,塘里也可以捕捞,客家人欢欢喜喜摆上一桌最丰盛的饭菜,又得“洗一次眼睛(意大嚼大吃)”。中元过后,人们又忙乎秋种秋收,其后,集中力量把种植的作物部分出售,饲养的猪、鸭、鹅、鱼上市。 [编辑本段]客家风俗-生活风俗广西的客家人在生活风俗上保持了勤俭节约、聚族而居的特点。来宾的客家人仍两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饭。主食大米饭、大米粥,由妇女在早上煮好,凉冷,放进橱柜,粥白天吃,饭晚上吃。饭是倒出米汤后干焖而成。他们不喜欢吃烂饭,故用此法煮饭。吃粥时,喜欢熟盐拌粥。其副食是猪肉及各类蔬菜,不定时吃牛肉及其他肉类。一般猪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热后,放入配料即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葱、酱、五香粉、味精。他们的传统名菜是扣肉、白斩鸡、醋排骨、醋大肠以及炒醋酱鸭。风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晒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坛,鲜黄即可打开食用。逢正月初二、十五、端午节,客家人都要包粽子,有肉粽、绿豆粉粽等,作粽用的馅都事先用八角粉、胡椒粉、酱、盐制好。裹粽用粽叶。农历二月初二、清明,都煮糯米饭,放入糖,再用树叶染成不同颜色,香甜可口。冬至。都要吃糯米粉、肉馅制成的水煮馍。他们没有喝开水的习惯,口渴了,多以粥水、米汤代替,喝茶很少,喝酒多是自家酿的米酒。
来宾客家人的房屋都是大瓦房,传统的房屋为平房,厅堂分为上厅、下厅,中间为天井,上厅后面是储藏室,上厅正宗摆八仙桌、挂镜屏,镜屏上面是祖宗牌位。吃饭在下厅,冬天烤火也在下厅。上厅两侧是大寝室,为老人和已婚夫妇使用,下厅一侧为小寝室,是未婚青年使用,另一侧为厨房,猪牛圈则在房屋的左右两侧。照传统俗规,旧房多留给长子住用。 [编辑本段]客家风俗-家庭风俗由于客家人多聚族而居,因此有事按宗房活动,往往一个姓有若干宗房。整个姓氏,传统有不成文的族规。凡是出现有损姓氏声誉的大事,由全姓氏出人商量解决。如果出现与外姓斗殴的事情,则每户出人前往解决,目的是防止吃亏。一般客家人不擅自动手,有理则据理相争,无理则和气解决,如果谁敢冒犯族规,势必被族人孤立。每逢宰猪,客家人都要设宴招待族人,小村的是每户请一人,大村的则是请有威望的老人和宗房兄弟。一旦家里有人考上中专、大学,或参军、出外工作,客家人都要设宴款待前来祝贺的宗房兄弟。为了维持宗房的团结,女方过房后,一般是三世、四世同堂,如果南方以下还有弟妹。新娘、新郎必须随老人居住合灶一段时间才能分灶。即使不和老人同灶,也必须承担赡养老人、抚养弟妹的义务。否则被视为逆子。分灶以后,每逢有好酒好菜,都要喊老人同吃或挟一份菜给老人。
由于重家族,所以老人极受尊重。来宾客家人俗规,吃饭时,老人座位面向大门,以示尊重,成年人次之,坐在两旁,小孩只能坐在对着老人的那一面的坐位。如果家里人太多,男的坐一桌,女的坐一桌。吃饭时,小孩要主动帮老人挟菜,小孩帮老人添饭时,接碗、递碗必须是双手伺候。老人讲话,小孩不能随便插嘴,或在旁喧嚣。吃完饭,小孩得讲一声“慢吃”。
在家庭风俗中,小孩的出生极受重视。来宾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婶(弟媳)和已婚妇女用竹萝装鸡蛋,来到新产妇家做“三朝”。半月后,外婆邀更多的妇女,担甜酒、鸡蛋、米、母鸡、背带给外甥做“半月”,俗称“吃姜酒”,这次酒席最热闹。小孩满月后,外婆又邀妇女给外甥做“满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岁。
伏波庙、大人庙、女庙,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参拜的,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三令五申严禁搞迷信活动,客家人还是暗中参拜。伏波庙,即为纪念汉朝将军马援南征而建的庙,庙会时间是正月初六。大人庙是纪念清朝丞相(大学士)陈洪谋为广西民众请命免交钱粮而建的,庙会时间是正月十九。女庙是纪念刘三姐建的庙,庙址是在一个山洞里,正月二十九日举行庙会。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时,整个姓氏都热闹起来,联合到祖坟去搞祭祖活动,良江乡内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宾阳进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场参加。每逢节气或岁终,客家人都是先用荤菜祭祖后,方才进餐。正月的时候,供品必须摆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猪头肉(整块)、米花糖之类。
客家人过去每逢春耕前、夏收后以及秋收后集中于祠堂,一来听文化程度较高的人解释家谱,续写家谱;二来商量姓氏内需要解决的大事,例如同外姓的纠纷、建筑、生产等。
补充回答: 客家风俗-客家婚嫁风俗惠州民间传统的婚嫁礼俗,以封建礼教诸俗为基础,大多显得繁文缛节,劳民伤财,可说是颇多陋俗。儒家经典《礼记?昏仪》说:“夫权,始于冠,本于昏(婚),重于丧祭,专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昏(婚)礼者,礼之本也。”可见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礼俗。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儒家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五彩缤纷、礼制颇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传统婚俗,大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地方的具体表现。
封建社会的几种婚姻形式,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聘请婚姻”、“指腹婚姻”、“童养媳婚姻”、“荒婚”、“望门婚”、“幂婚”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礼、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见其遗风。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历史。光绪《惠州府志》记曰:“婚姻,俗用槟榔为聘,以多为贵……其聘仪妆奁则称家之丰约为之”。“俗用槟榔为聘”中的槟榔,旧时中药铺有售,在聘礼中,它多具象征意义,而真正的聘礼传统都是以银钱、食用之物为主的。“府志”说聘礼“称家之丰约为之”,实际上,即始“约”者,聘礼的数量也是相可观的。
惠州传统的聘娶婚姻的礼仪十分繁锁复杂,从开始的媒人提亲,到最后的三朝回门之俗,其间经历卜吉、过礼落定、报日、过大礼等婚前诸礼及铺房、亲迎、拜堂、滞新娘等盛大的联姻仪式。
惠州民间的繁杂婚俗,是由封建婚嫁礼仪的“六礼”演变而来的。“六礼”起源于周朝。《礼记》记述当时应循的婚姻程序为“纳采”(媒人提亲)、“问名”、“纳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认婚)、“纳证”(下礼落订)、“请期”(婚期的商定)、“亲迎”(迎亲接新娘)。这6个环节就是所谓的“六礼”,是封建礼教中最早的婚姻礼仪。其后两千余年,六礼虽有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今日各地的婚仪中都依然可见其影子。
惠州传统的婚嫁礼俗,大抵按如下几种程式进行。
(一)提亲
惠州传统聘娶婚姻之始,首为提亲。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合。提亲为六礼中“纳采”的一种变化形式。《仪礼?士昏礼》中记曰:“昏(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就是说,秦汉以前的提亲一般是以提活雁作为礼物的。这是取其顺乎阴阳往来之义。到了秦汉以后,送礼又采用糕羊、合欢、嘉禾、胶漆等物,到了后来竟发展到了30余种,这些礼品一般都象征着夫妇牢固和睦。惠州传统婚仪中的提亲携礼多是活鸡或花布妆奁类用物。这种鸡,民间称“带路鸡”,寓意吉祥。
在提亲中,媒人受男家之托,凭三寸不烂之舌通女家。因惠州以前作媒人的多为女性,故惠州习惯称之为媒人婆。
媒人在中国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诗句。惠州传统婚仪中的媒人婆一般分职业的和非职业的两种,职业媒人婆以做媒为生,唯利是图,所以不惜摇唇鼓舌,讲假话,讲瞎话,夸大对方家庭对个人的优越条件,隐瞒对方及其家庭的欠缺方面,往往撮合出一些畸型的婚姻。正因为如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媒人婆往往给人一 种“哄神骗鬼、谋人钱财”的丑恶形象。
(二)过大礼
婚前诸礼最为隆重和至为重要的莫过于亲迎前夕的“过大礼”了。在传统聘娶婚姻中,两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礼、嫁妆在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将预先备好的各种聘礼装满食格、盒箩,贴红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荡荡地送往女家。男方在“过大礼”中送全猪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谣里有“行猪过大礼”的唱词。饼食也是必备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备“大饼”,大饼的种类达十几种,依各家的条件和讲究铺张的程度备一种至数种大饼不等,不过,十数种饼全部备齐的并不鲜见。除此外,必备的还有烧猪肉、鸡、鹅、鸭、鱼、发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礼品时,立即将原先预定的嫁妆送往男家。惠州传统婚俗中常备的嫁妆,主要为生活用品,比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帐之类,还有诸如衣柜、梳妆台、皮箱、八仙台等家具。现在嫁妆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还见有缝纫机、电冰箱、电视机、电饭煲等。
“过大礼”一般在迎亲的前一日,喜庆的气氛十分浓厚,那些送礼品的姑嫂姐妹们,一般都着盛装,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摇过市。惠州风俗,送礼的队伍专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过大礼”之俗,近于传统“六礼”中的“纳征”。《仪礼》说:“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也就是说,下了彩礼,送了嫁妆,才可以把女子娶过来。古代的纳征也是至为重要的一环,所用的彩礼各代不尽相同,秦以前多采用名贵的玄熏、束帛、俪皮;汉代多用金银。其后,风俗日盛,礼物日重,历代有识之士多视为时弊而欲杜绝,但此风却历代盛而不衰。“六礼”中,“纳征”是在“请期”“报日”之前,而惠俗却是在报日之后,两者在时间上有些差异。“大礼”过后,即时婚娶,尤显得热闹,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惠州民间依然盛行的一个原因。
(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传统“六礼”中的“亲迎”。亲迎为“六礼”之尾,是“六礼”的归结。现代人所说的婚礼或古人所说的婚礼大典就是以接新娘仪式为标志。
古时候所说的婚礼大典,一般包括铺房或暖房、亲迎、回门三个环节,时间持续三天。第一天铺房或暖房,第二天亲迎,第三天回门。惠州的习惯不尽相同,所说的婚礼基本上是指亲迎和滞新娘两个环节,至于迎亲(也就是接新娘),则主要包括了铺房、花轿迎亲、撒盐米、跨火、踏凹栏等主要的几项风俗。
1.铺房:铺房是一种旧风俗,一直延续至今。铺房是女家送嫁妆到男家后,女家的姑嫂姐妹帮忙摆设新房的一种风俗。按惠州习惯,铺房讲究两点,一是摆设的床、柜、梳妆台等要注意方位、风水,至为讲究的是衣柜镜不能向床。惠州习俗中,镜与照妖同义,而照妖镜向床,显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铺房之人要“命好”,民间认为命好的标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妇、无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妇女是不能参加铺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铺房的主要参与者了。
2.上花夜: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选所谓命好之人)要专门为新娘梳妆打扮穿衣,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插花”,这一夜,民间风俗又称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项很为庄重的仪式。行此礼时,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时新娘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头,一般都十分动情,而旧俗中规定新娘插花后要在阁中静坐哭唱至天明,谓“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彻夜不眠,更显出一种传统婚嫁“喜亦悲”的氛围。
3.花轿迎新:惠州传统用花轿迎亲,五十年代尚有专门出租花轿的花轿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轿,绣“凤鸾牡丹” ,“福禄鸳鸯”,饰“四彩花灯”,披“大红花绸”,故谓“花轿”。接新娘之时,由媒人领路,新娘领花轿,一路鼓乐。至女家后,女家姐妹拒之于门外,新郎赶忙派“利是”,过众姐妹一关后,便可将新娘接出。新娘哭赖不走,男家众人软硬兼施,哄出闺房,又哄其(硬推)上轿,新郎还要给轿夫封“利是”,方才起轿。几翻“拼搏”后,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尽。
4、撒盐米:接新娘时,旧时惠州有些地方有撒盐米的习惯,预先用器皿盛好一些盐、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谓祭桥神;而沿路撒的,是为祭祀路神,这就是惠州传统婚姻礼俗的撒盐米之俗。撒盐米之俗其实为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撒谷豆”之习的一个变种。“撒谷豆”出现在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亦即驱鬼避邪,这和惠州民间“撒盐米”差别不大。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南方并不普遍,而惠州有之,可见惠州习俗的渊源是甚为久远的。
5、遮头、踩凹栏与跨旺火:新娘接到家中,鼓乐声中众亲扶新娘下轿,此是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克,她们必须用盖(竹编的盛器)、筛等物遮挡不与新娘直接见面。民间认为,新娘红运当头,杀气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谓“弱其杀气”,人避开不见,谓“避其杀气”。有的地方,新娘下轿时,新郎用凹栏(主编的一种盛器)挡住新娘后脑地方。这一风俗,惠州流传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脚踏轿门郎晾遮,郎晾遮头遮女死,我比(给)什么功劳来谢爷。”看来,新娘是颇怕这一“遮”的。按民间的说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轿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头,而新郎的那个凹栏,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断回头的视线,很名显,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专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着娘家.除遮头这个风俗外,同时还有踩栏之习,新娘一下轿,男家的人便急忙在新娘的脚前铺就一个凹栏,让新娘脚踩而过,民间谓“脚踏凹栏随窝(凹)转”,很名显,这是要让新娘过门之后,能专心致志地在男家这个“窝”里做牛做马。踩过凹栏准备入屋时,惠俗中习惯要让新娘跨火而过。即便是不置专门的火盆,一些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烧在门口,让新娘跨过。此俗北方称“跨旺火”。也有的地方是跨碳火,是一种比较悠久的民间习俗。他有两个用意。一个是取“旺”字,新娘跨过旺火把之后,来日就给夫家带来“旺火”。另一个是取“避”字,主要是避去邪崇。民间人为有两个“邪”源,一个是婚嫁之时,观者如云,其中难免夹杂一些家中有丧、病之事的人,民间认为他们身上带有邪崇,惠州则称这些人身上带有“煨(讳)”;另一个邪源是出自新娘本身,女人身子带有“脏”,这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旧观念。因此,惠州的跨火之俗,虽取“旺火”之义,但主要是为了避邪,火盆所燃的旺草、丝毛草、挑卡等物,均是中国传统的避邪之物。尤其是“旺草”,惠州民间称其为“抹药”,是惠州穿统“去煨(讳)的专用药,在出生婚嫁礼仪以及“拜山”祭祀中,它都是人们用以避邪的护身药。
6、捧蜡烛:“捧蜡烛”为惠州传统婚嫁迎亲中的必行之俗。在接新娘归后,新娘子入洞房之前,就先由童男捧蜡烛至洞房安放。此俗惠州最为讲究,民谣亦唱云:“捧蜡烛,捧到新娘房间笃(尽头的意思,或最里面之意)。”按习惯的做法,要首选童男一人(一般为族中亲戚中兄弟多者),随迎亲队伍接新娘(此时已捧好蜡烛),接归或直接将蜡烛捧至洞房内安放。此为奉子,俗不可耐,以兄弟多的童男作为引子,为新娘佳人点燃香火,便引来子孙满堂。
7、迎亲鼓乐:惠州旧俗中“接新娘”的整个过程一般都鼓乐不停,光绪《惠州府志》所记的“鼓乐迎亲”即是。苏东坡寓惠时曾称:惠州“钟鼓不分哀乐事”,看来惠州传统的迎亲在宋代以前就已有了。惠州婚事的鼓乐称“锣鼓柜”,以锣鼓、镲、钹为主,配以唢呐。鼓乐队随迎亲队伍来回吹奏,渲染了喜庆气氛。光绪《惠州府志》说惠州的民间婚礼“鼓乐竟日”,亦即民间所称的“一日鼓”,但一些有钱人家婚事鼓乐,实际上是“二日鼓”、“三日鼓”。旧时,惠州有专门的鼓乐店,有职业鼓乐手,男家婚娶,只需花银钱便可雇专门的鼓乐班子,因而旧时婚礼请鼓乐班子捧场是普遍的。
(四)滞新娘
新娘到家后,先拜堂,拜天地祖公,拜父母高堂,并依次向男家长辈敬茶,此谓“饮新娘茶”;而诸长辈要回封“利是”包,以祝愿新婚新人大吉大利。礼毕,就是大开宴席“和新娘酒”了。惠州旧俗婚宴时新娘并不露面,一般要饿着肚子独坐闺房,不能抬头,不能言笑,不能轻易走动,独听正厅中传出的嘻闹狂欢之声。此时新娘内心一般都忧虑不安,因为她知道,那些狂汉醉鬼们,一会儿宴毕之后,便要冲入新房中“闹”她了。这就是惠州婚礼中一个最为狂欢的场面——滞新娘。
滞新娘即习惯说的闹新房,“滞”是惠州方言,即戏弄之意,滞新娘即戏弄新娘。其实还在拜堂之时,滞新娘便已开始,如果新娘下跪的动作稍慢,有些人便在新娘的后脚弯上猛蹬一脚,使新娘跌跪在地;或一阵起哄,人叠人地把新娘压在下面。此前,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等人总是事先作些准备,如在堂前铺一块草席,使新娘倒下时不致于弄得满身灰尘。但是,男家客人总是想办法把新娘弄得狼狈一些。
婚后宴毕,人们迫不及待地涌入新房。先是要“食新娘茶,吸新娘烟”。按规矩新娘要逐一给每位倒茶点烟,这时,人们往往让滚烫的茶水倒得满满的,故意让新娘烫着;又故意将新娘点烟的火种吹熄,让新娘无所适从;尔后,又让新娘在几寸宽的长条木凳上走过,谓“过天桥”。板凳两头易翘,中间仅一个巴掌宽,人走在上面摇晃不定,而一些好生事者,还故意把凳脚事先弄坏,好让新娘从凳子上摔下来。至于要新郎新娘咬糖果,对新娘讲猥亵的话之类,则是平常的事了。越往下,秩序越乱。有的偷偷拿松毛针之类带刺的东西刺新娘的颈背,或向新娘的脸上喷撒胡椒粉,并左推右搡。女家同来的姑嫂姐妹尽力劝护扶持,也无济于事。新娘也强颜作笑,但脸上流趟着汗和泪。这种捉弄新娘的行为,往往要延至深夜。此俗对一个刚出嫁的新娘来说,是近乎残忍的。
闹新房古以有之,汉代已十分流行。因闹新房是以戏谑新娘为主,因而此习也称作“谑亲”、“戏妇”。时人所着的《昌言》指出:“今嫁娶之会,捶杖以督之戏谑,酒礼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说明当时闹新房十分放纵,而且人们行为有违“礼教”,污秽视听,故此作者以“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加以斥之。《汉书》亦云:“新婚之夕,于窗前窃听新妇言语及其动止,以为笑乐。”此为传统的“听房”之习,也属闹新房。惠州以上两者皆有,而且颇具“污风诡俗,生淫长奸”的特征。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伤风败俗,世代相袭,以至今日的惠州,都依稀可见这种婚俗的遗风。
(五)三朝回门
娶亲的次日,新娘早起服侍家人,日间迎接串门探访的亲朋邻里,到了第三天,一早便要打点礼物同新郎一齐回娘家看望父母,这就是惠州习惯所称的“三朝回门”。它是惠州传统婚嫁礼俗之中甚为讲究的一项礼仪。如果说提亲、卜吉、落定、报日、过大礼为婚前礼,迎亲、滞新娘为婚时礼的话,那么,三朝回门便是婚后礼了。
三朝回门和古时候的“打婿”风俗有着密切关系。《西阳杂俎》一书在记述南北朝“打婿”风俗时说:“婿拜阁(女子住的屋)日,妇家亲宾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婿’为乐,至大委顿者。”
广东近现代文献中亦有“戏郎婿”的记述。按广东的旧俗:郎婿回门之时,岳家以盛馔,谓之“待新女婿”,但席坐使时,岳家的姐妹群起而戏之,或出难题使新郎难堪,或迫新郎跪拜家中诸物。
惠州的三朝回门,又称“滞新郎”,从形式到内容都和“打婿”、“戏婿”之习有相似之处。按惠州的习惯,新人到岳家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拜见岳父母大人,而后逐一拜见族中诸亲。在拜见族中的姐妹时,往往就已开始“滞新郎”了。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新郎到岳家祖宗和岳家宅屋的四方神,这时姐妹便于一旁起哄,或让新郎多拜几次,不让其起身;或让新朗频频下跪,不让其间歇;有些好事之人,还会拉新郎到鸡窝或猪圈旁,明说是要新郎拜鸡笼神或猪舍神,实际上是戏弄新郎。如新郎不从,众姐妹就回强行“执法”,使新郎不得不从。
拜毕,岳家宴请郎婿。席间,岳丈及族中老者要出些对子和难题让新郎解答,说是测试新郎的才能,实际上是为难新郎;而那些好事的姐妹,这时便照搬“滞新娘”的做法去戏弄新郎,使新郎狼狈不堪。
“滞新郎”尽管在程度上不如“滞新娘”,但岳家姐妹的矛头始终都是直指新郎,大致是对新娘在男家受到戏弄的一种“回敬”。新婚三朝回门是惠州传统婚嫁的一个定俗,故礼仪颇为讲究。回门时备的礼物,首要为鸡,民间谓“带路鸡”,这是必备的吉祥之物。其余的礼物,如鱼、肉、鹅、海味、山珍、饼食等各听其便。这些礼物,男家一般都多备一份,如肉、备两块,女家接礼后,按俗要回男家一块。其余如大桔亦不可缺少,如无大桔,即须以柑橙代替;大桔寓意“大吉”,女家接礼后。还要回给男家大桔(吉)。
除远道联姻者外,市内及近郊联姻,三朝回门一般是岳家请郎婿、新娘及婿家姐妹姑嫂吃一餐,然后打点回礼,当日返归。
回礼宾司使中,有岳母所蒸的大红发糕和红敛糕,“带路鸡”不可或缺。惠州还有新婚一月回门的习俗,回礼时岳母蒸大笼糕(一中糯米甜糕),娘家娘婶蒸敛糕。 [编辑本段]客家风俗-客家丧葬礼俗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是为“送终”。
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
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落枕: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
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别的丧葬礼俗,如比较注重请僧道打醮念经,超度亡魂等。
F. 农村出殡时在把棺材抬出家门众人路祭前有人从棺材前经过称为闯棺,谁知道闯棺有什么说法
闯棺的含义,就是农村迷信有病缠身的人命运不好,需要把他身上的厄运转移走,闯棺由此应运而生。在死人出棺的时候,病者从棺材的正前方闯过,便可百病不侵,厄运从此远离自身,转移到了死者的后人身上,这就是所谓的闯棺。
闯棺也算是极具风险和刺激色彩的,没有人愿意将他人的厄运转嫁到自己身上,所以每逢出棺的时候,死者的后人都会在棺前两侧严防死守。如果不注意被闯棺成功,主家就要拿剪刀把闯棺者的衣服剪了,就算破解了。所以,守灵人随时带着剪刀,防止被人闯棺。
G. 为什么以前的农村人喜欢看出殡的,不害怕吗
为什么以前的农村人喜欢看出殡的,不害怕吗? 在农村,对于丧葬习俗人们是比较重视的。我们胶东农村在人去世之后,基本上是“排三殡”,也就是说停放三天以后才出殡。
过去的时候,交通不发达,有时候逝者的近亲远在外地,人去世后,为了让亲人再见上最后一面,就将尸体停放在正屋的正中央的门板上,停尸三天。再加上过去医学不发达,也怕有假死现象,所以三天以后,出殡下葬。一直以来,农村都沿袭这种习俗。
的确,那时候,农村人遇到村里谁家出殡,都是站在道路两旁观看。其实,看出殡的人没有害怕的。与死者关系、血缘近的都是随着送殡的队伍一直将死者送到墓地,等下葬后,才返回家里。而这些看出殡的,则是村里关系比较远一些的街坊邻居,他们并不是喜欢围观,而是站在路旁,目送死者一程。
在我国,历来对于丧葬文化比较讲究,所以在人去世后,还要烧七,从头七到七七、百日、周年、一直到三周年祭日,形成了一系列的丧葬、祭祀习俗。有时候,农村人看出殡或者烧七,也是看看这家人在丧葬方面的讲究程度。当然,看的时候也相互聊一下。这个说看人家,扎的纸品这样数劲儿,老人在那边啥也不缺了等等之类的话题。
农村家里有人去世后,也有很多讲究的,就像三年之内春节不能贴对联,没有烧头七不能到别人家串门,小辈儿三年内不能结婚(如今有的地方改为未满百日不能结婚),三年之内子女不能穿红衣服等等,这些习俗,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其实这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尊敬和悼念。
对于农村一些丧葬习俗,如今比起过去精简了很多。我认为,这些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老人在世的时候,做子女的要尽到孝心,尊老、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只有将这一美德传承下去,那才是最重要的。
问:为什么以前的农村人喜欢看出殡的,不害怕吗?
以前,我们当地还是实行土葬,用寿材棺木抬着逝者去吉穴永眠之地。以前农村人为什么喜欢看出殡呢?
出殡仪式感很强
村里逝者出殡是大事,村里的邻居都要来送逝者一段。送行的人越多,说明逝者生前越受大家敬重。
出殡也很繁琐,从起棺开始,由逝者子辈中的一人引路,用铝壶撒烧酒从祠堂跑出去,我们当地叫“出杀”。听家里的长辈说,这时候路人都需要避让;然后就是孙子辈的人捧着遗像走前面,走几步回头一鞠躬,如此往复;后面跟着哀乐队,敲敲打打;接着就是抬棺人抬着棺材,棺材两侧是孝女孝媳扶着棺木嚎哭;往后就是送行的人了,有些亲戚帮忙抬着挽联,纸楼等。
有时候遇着子孙满堂,高寿的老人出殡,头尾不想见,连绵几里地,也是相当壮观的。
农村 娱乐 活动少
以前,可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就是电视,也是比较有钱的人家才买得起。所以,农村平时真的没有什么可玩可看的。遇上出殡,看着吹吹打打,虽然气氛有些悲伤,但是还是很多人喜欢看。可以看看请了几个抬棺人,有多少孝子孝女,看看有多少人送行等。
看出殡不害怕么?
记得小时候,爸妈不让我和我姐看出殡,担心我们看了晚上会做噩梦。可是,每次我们姐弟俩都会偷看:我们家在村中间,出祠堂的大路就在我家门口。每次村里老人去世出殡,我和我姐都会趴着窗户上看。但是看不真切,因为棺木上都会盖上一张大毯子,只能看到棺材的前后两侧。
说实话,我对于棺木有天生的恐惧感,每次经过放置着老人准备的未用的棺木旁,都会心惊肉跳。可是,看出殡真的一点都不害怕。至于是什么原因呢?
1、隔得相对较远。 看出殡,往往都是远远地看着,模模糊糊的,有时候连棺木都看不见。
2、周围到处都是人。 出殡,都是人围着棺材,前后左右都是人,再加上敲敲打打,根本就没有恐惧的气氛。再说,看出殡也不会一个人单独看,自己左右也是有人的。
3、出殡都是大白天。 天明壮人胆,大白天的周遭都白亮亮的,就不会联想到害怕。都说被吓着多半是自己吓自己,大白天自己心里不害怕,自然也就不怕了。
在农村,家里老人去世出殡的这几天,其实是最能展现出农村人情味的一个缩影,这方面我个人觉得比城里好多了。
我老家就是农村的,一般情况下在老人去世之后的第一时间里,邻居们会先去家里吊唁,然后口口相传,很快基本村里人都会知道,不长的时间里三五作伴去事主家里吊唁,而主家会专门安排人登记谁来过,以便第二天专门去人家家里请吊唁之人第三天来吃席。
紧接着去通知白事殡葬一条龙,之后一切都会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在出殡当天,会有主事人安排所有环节的先后顺序,孝子贤孙们穿着白色的衣服等着哭就可以了。
起灵那一刻,棺材板会被村里的青壮年一起抬起来,这时候的那种齐心协力的气场会让所有人感动,缓步出了大门,放在专门的灵车上,身后跟着不管真假但早已哭成泪人的孝子孝女贤孙们。
有的主家会为老人开追悼会,老人出嫁的女儿们会利用这个节骨眼为自己哥哥或者弟弟的配偶多年来照顾老人的行为给予感谢,并为她们披红花。一种象征性的感谢行为。
一路而来也算是人山人海,从来没听说因为看出殡而感到害怕的路人,就没有这个意识,也许这种民俗行为早已深入人心,它跟害怕扯不上关系,有的只是凝重的心情,因为每个人都清楚,终究有一天自己也会用这样的方式被人怀念。
没在农村看过出殡的队伍,一定不知道其中有什么奥秘。
我们小时候在农村,觉得最好玩的就是有人结婚和有人下葬,欢喜的事儿当然期待,期待有好吃的东西。但是埋人的事儿也是又怕又惊。怕是因为毕竟有人死了,小时候各种鬼怪的故事也围绕着我们很久了,惊的是埋人的过程中也有吃的。
在我们村里,出殡的时候,这个主家会做很多花式的馒头、花卷、枣糕等,这就是在地里祭拜一会,然后就分给各个小朋友吃了。所以一旦有人出殡了,必定跟着很多小朋友,大家一路跟着出殡的队伍,到了墓地之后, 所有的仪式结束了,这些花式的馒头、花卷供了之后,我们就可以随便拿着吃了,当时什么也不管了,就是抢着吃,其实也没有那么好吃,只是大家凑在一起,觉得好玩。这就图一个安心,让去的人一路走好。
以前在农村有人出殡其实和有人结婚是一样的排场,都要请演出队来唱戏。搭台子表演节目必不可少的,这都形成了一条龙的产业。接下来当然是吃了。出殡的也是要请一群人来做饭,同时请各家的代表来吃饭,吃完饭之后再一起送殡,当然有的也是反的,先送殡在吃饭。这根据风俗来定。这其实也是想让已经不在的人安息走好。
有的地方现在还保存这种风俗,有的在人过世之后要连续摆宴3天、7天,这些都有。有的地方还要放电影等等,这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总的来说,人在世的时候好好对待其就够了,走了之后,这些排场只能是个场面,也不能让死去的人活过来,大家说呢?
为什么以前的农村人喜欢看出殡的,不害怕吗?
在农村,家里老人去世出殡的这几天,其实是最能展现出农村人情味的一个缩影,这方面我个人觉得比城里好多了!毕竟人们没这么胆小怕事的,就像过去村民家里有老人时,就会有在家中准备棺木的传统,记得小时过年去村民家拜年时很容易发现人家里有为老人提前准备的棺材,这其实是过去孝道的体现,往往这样的家庭会比较孝敬父母老人吧!如果大家会感觉害怕的话,那么家中的棺木要比看出殡会不会更恐惧呢?!事实上并没有,毕竟这是农村过去的一种传统观念,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
说到看出殡,也是送逝者的最后一程吧,在农村,一般白事活动会有三天,但如果赶上大节或其他因素影响,也会有五天的情况。因而对于农村人而言,并不是喜欢看出殡等白事活动,毕竟以后再也见不到,虽然不是亲属,但很多人还是会有一些悲伤之情的!
农村家里有人去世后,也有很多讲究的,就像三年之内春节不能贴对联,没有烧头七不能到别人家串门,小辈儿三年内不能结婚(如今有的地方改为未满百日不能结婚),三年之内子女不能穿红衣服等等,这些习俗,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在人情世故方面特别浓厚的农村,其实关于婚丧嫁娶之事会比较频繁,人们对于出殡等这类丧事活动接触多了,自然也就没啥好害怕的!
我觉得这些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老人在世的时候,做子女的要尽到孝心那才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以前的农村人喜欢看出殡的,不害怕吗?
由于农村是小圈子的熟人 社会 ,人们对于村里村外的婚丧嫁娶之事也是经常遇到,即便会有害怕的情况,一旦这类丧事活动经历多了也就心无胆怯了,而且出殡活动多是白天进行,再加上人多热闹,基本上也就体会不到恐惧害怕!毕竟人们没这么胆小怕事的,就像过去村民家里有老人时,就会有在家中准备棺木的传统,记得小时过年去村民家拜年时很容易发现在遮雨棚等地方会有为老人准备的棺材,这其实是过去孝道的体现,往往这样的家庭会比较孝敬父母老人吧!如果大家会感觉害怕的话,那么家中的棺木要比看出殡会不会更恐惧呢?!事实上并没有,毕竟这是农村过去的一种传统观念,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
看出殡也算是送逝者最后一程 !在农村,去世之人由于是村里的熟人,村民会通过捧场、抬棺、操办丧事等方式积极参与丧事活动,尤其是对于同姓大家族的成员,一般这时就会放下手头要紧的事情,然后全程参与丧事流程,一般白事活动会有三天,但如果赶上大节或其他因素影响,也会有五天的情况。因而对于农村人而言,并不是喜欢看出殡等白事活动,而是以这种形式送逝者最后一段路程,毕竟以后再也见不到,虽然不是亲属,但很多人还是会有一些悲伤之情的!
胆小是因为没压力,胆量却可以练出来的 !在农村还会遇到很多看似害怕的事情,却实则又没啥具体影响。例如过去农村路少,往往在出村走夜路时可能就需要经过村头的坟地,那时候即便是一个人路过,基本上也没有多少害怕的,毕竟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场景,也没有造成啥影响,自然就没什么可担心的!记得以前去镇上上学,那会儿因为有早自习,往往早上天没亮就得出门上学,由于路上会遇到三四处坟地,刚开始时也会害怕,就会约同村伙伴一起去上学,后来随着分班级后,基本上就是独自去上学了,记得那会儿还真遇到过鬼火的情况,就是坟前像是有一团蓝火,还好离得有一段距离,不然也可能会吓怕!但后来才知道,那只是一座新坟,人家大早上正烧纸填坟,并不是什么鬼火!所以说,害怕其实是对于未知事情的不解,一旦认清了事实真相也就没什么可恐惧的!
生老病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受制于农村的生活和传统习俗影响,但反是村里有人老去,都会有游街送葬出殡的礼数,一个村子就那么大一个地方,每年都会有人来有人走,耳濡目染之下也就见怪不怪了。
不止是以前,放到现在依然如此,在农村丧事的分量是最重的,一旦谁家出现丧事,几乎整个村子家家户户都有代表前来,家族内部的人互相帮衬协同处理各种事情,同村村民随礼悼念,那场面人数绝对都是非常宏大的,自然而然都会引来很多人的围观。
为什么以前的农村人喜欢看出殡的,不害怕吗?
都是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村民,相互彼此之间已经非常熟悉,对于一些人的离开老去,心里面都是存在着哀伤和不舍,这种感情比例是占有非常大的,在 情感 的支配下害怕是不会存在的,悲伤会让你无惧迷信色彩下所带来的不安。
农村出殡不但成年人围观的居多,很多小孩子也会掺杂其中看看热闹,这里所说的热闹,并不是看人笑话的意思,是一种对于死者的尊重,和传统习俗的向往学习,在送葬出殡上面你完全能看出一个家庭的内涵,和农村礼数的全面和重要,你会深深的感觉到一种庄严和肃穆,从乐器的哀伤、孝子贤孙的哭泣、悼念痛哭的宾朋、四周鸦雀无声的人群,你会对于人生对于死亡对于活着的意义,有一种新的认识提高。
农村的主要街道一般都只有两三个的居多,而出殡的时候会完全占据一个路口水泄不通,人山人海的情况下,朗朗干坤你有怎么会有害怕的感觉那。在我们鲁西南农村,丧事一般都有三天的时间,这三天都会陆陆续续有人前来悼信,出殡的前一天下午会有死者的一家男丁,在整个村子的主要街道走上一圈,以此来告知村里人,而到了晚上会设有专门的灵堂,迎接村里面人的下跪悼念。
对于太过于熟悉人的死亡,你并不会有多少的恐惧感觉在里面,想一想昨天还跟你打招呼,欢声笑语的人,而今天就已经生死两隔再没有相见的时候,送他做好一程不是最好的怀念吗?此情此景只会让你加倍珍爱生命,珍惜身边的人。
当然在农村也是有一些忌讳在里面的,村里有人去世了,非同宗同族的一家人,村里面有小孩的一般都会拿一些草木灰在大门口覆盖一条线,传说草木灰有神奇的作用,能够阻断来自于外界的干扰,让儿童婴儿不至于受到惊吓而出现夜哭。
为什么以前的农村人喜欢看出殡的,不害怕吗?
丧葬在农村地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记得曾经有接触过一句俗语“宁可借人停丧,不可借人同房”,以前如果哪一家有人去世,家里的房屋不够用,也都会有人愿意把房屋借给他们使用。我国的丧葬有着非常严密的丧葬习俗,尤其是古代的时候,不同身份等级的人能够得到的丧葬待遇是不一样的,而且不能随便的僭越这种制度,不然很有可能因此丧失生命,这就得不偿失了。
瓦罐盆一摔,也就意味着人在尘世间的一切都结束了,去世了的人就会带着亲人们在瓦罐中的祝福和思念去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埋人的时候有些地方会刻意让小孩子规避,因为人们觉得这是不吉利的事情,不能让孩子看到,但是大人们对于看出殡却是乐此不疲的,他们喜欢看出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和老人的关系大多比较好,有些人想要送这个老人最后一程,让他们能够安心的离开,同时也把自己对老人没说完的话说完,以寄哀思;第二一些人想要看一下这家人丧事的排场如何,这其实也是体现孩子孝心的一种方面,可以看出这家人的经济实力情况,有很多人就喜欢干这些事。看出殡其实也没什么害怕的,毕竟都是自己身边的人去世,很多老人活了一辈子已经看透生死了,也没什么害怕的,更多的是想送最后一程。
农村的丧葬习俗十分的复杂,人们通过这些繁琐的礼仪习俗表现着对老人的美好祝愿,也继承着老的丧葬传统。人们就讲究的是入土为安,即使是再外地去世的,也有人想办法送他们回来,这就是死者为大的理念。对于看出殡的人来说,没什么害怕的,目送死者离开,这是对去世的人的最大的尊重。
为什么以前的农村人喜欢看出殡的,不害怕吗?在农村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场景,就是谁家结婚、谁家有人去世,邻居都会去帮忙,同村的人也会看个热闹。那么问题来了,若是参加婚礼是为了沾沾喜气,那么看葬礼看出殡的是图个啥?
关注仪式感
在农村婚礼有拜堂仪式,而出殡有送葬的仪式,像摔火盆,摆路集都非常有仪式感,尤其是有钱人家就更重视各种仪式,会搞的非常隆重。所以,农民也都喜欢看出殡活动。
为了“见棺发财”
在农村有句话叫“见棺发财”,通俗讲就是看到棺材寓意着发财,是件好事。有些农民也就是为了图这个好兆头去看别人出殡。
看出殡不害怕吗?
虽然去世的人是同乡的,但是没有亲缘关系或者平时关系一般的也体会不到伤心。而且去世的人都是在棺材里面,甚至棺材外面都会蒙上布,看到也并不会觉得害怕。
参加宴席
有些地方农村不仅结婚的时候会有宴席,葬礼的时候也会有宴席,甚至有的地方还会请乐队、歌舞团进行表演,虽说这些都属于浪费,并不被提倡,但是总有人喜欢攀比,比排场,就越办越大。
笔者曾经听说过一个老头养了4个儿子,可悲的时老人活着的时候没人愿意接回家伺候,最后老人因为生病不能自理饿死在家中。更可悲的是老人去世后四个儿子一个儿子请了一个人了鼓乐队,那个出殡场景叫一个热闹。
现在也爱看出殡。不害怕的理由,可能是基于:人们对于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的认知,还有对于自身生命的淡化。几十年前,死了一个人,内心确实感到很恐惧。而现在,身边熟悉的人,说"走"就"走"了。事实告诉我们:怕死没用。死是人生的,最终结果。若要想多活几年,就要一直保持个好心态。仅此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