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女人也是半边天,中国古代杰出女性都有谁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人物四大代表:一代女皇武则天;民族团结的象征王昭君;多才多艺的女诗人蔡文姬以及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一代女皇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皇后,后为周则天皇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24—705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武氏自立为皇后之后,开始参预朝政,与高宗并称“二圣”。683 年,高宗死,李显继位为中宗,尊武氏为皇太后,由太后临朝称制。翌年,废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睿宗,武太后掌实权。690 年,废李旦自立为则天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史称“武周”。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她掌理朝政近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打下基础。
705 年,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年老病危,拥立中宗复位,尊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武氏死,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李白把武则天列为唐朝“七圣”之一。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如意娘》诗云: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是一个铁腕人物,给人留下女中须眉的印象,然作为女人,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于此诗可见。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民族团结的象征王昭君
王昭君原名王嫱(约公元前53-?),字昭君,西汉南郡(今湖北省兴山县高阳镇)人,与西施、貂婵、杨贵妃并称我国四大美女。汉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春(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亲觐元帝,要求“婿汉氏以自亲”。为维护民族团结,王照君毅然“出塞”。入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即皇后),从此汉匈两族和睦相处,“数世不见烽火之警,人民炽盛,牛羊遍野”。董必武有诗赞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容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多才多艺的女诗人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既字文姬,又字明姬,她的父亲便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据《后汉书•董祀妻传》,蔡文姬为陈留郡国(今河南)人,汉末着名才女,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辨,又妙于音律。”着有《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
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献帝兴平年间,时值天下动乱,四处交兵,蔡文姬被南匈奴所掳,没入左贤王名下,在匈奴十二年,生二子。
父亲蔡邕是曹操的挚友,着名学者。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被盛传为佳话的“文姬归汉”的故事。
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已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悲愤诗》载于《汉书》,诗倾述战乱之苦及归汉时母子别离之惨,哀怨激愤,感人至深。
杰出女词人李清照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宋词是文学创作的一个颠峰,它上接唐诗,下衍元曲,堪作中国韵文的三大典范。在宋词的创作上,能够独树一帜的,首推杰出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一生,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四库全书》提要有这样的评价,“李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佚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也。”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流。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十七岁左右的李清照就才华横溢,所作的诗、词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金兵入据中原,宋高宗偏安一隅,把北方大片国土让给金朝,在流寓南方途中,明诚病死。她境遇孤苦,随难民队伍漂泊于杭州、绍兴、金华等地直到去逝。
此间,所作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❷ 有人说“女人能顶半边天”,你认可吗
当然认可了!虽然都说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但是把家比喻成一个房子的话,房子只需要一根顶梁柱可不够。至少还需要另外一个,而这另外一个,就是女人!所以,“女人能顶半边天”这句话,形容的很对很恰当啊!
有人说女人能干的事情,男人也能干,女人干不了的事情,男人还能干!一个男人没有女人,难道就干不了吗?但那指的是一个人,一个人算家庭吗?不算!女人能顶半边天,指的可是在家里面的重要性!有男人有女人,才叫一个家。
不要小看了女人在家庭当中的作用,虽然有些事情女人的确做不了,但是少了女人的存在还不行!这就足以可见,在一个家庭当中,女人存在的重要性了,而半边天的说法,自然,也就是直接认可了!
❸ "女人能顶半边天"是毛泽东哪一年说的
是“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是毛泽东1955年提出的。
1955年,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刊物发表了《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的文章,毛泽东看到文章后亲批:“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
之后,毛泽东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迅速响彻大江南北。
意义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妇女和男同志一样都能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隐含男女平等的意思。
(3)女人也是半边天图片扩展阅读:
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亲笔撰写多篇揭露封建礼教对妇女残害的文章,提出了“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妇女能顶半边天”等着名论断,为改变中国妇女受压迫的命运做出了卓越贡献。
❹ 有人说“女人能顶半边天”,你怎么看
女人现在能顶大片天。
都说女人能顶半边天,女人的能力和强大一直都被低估,可能是受传统男权思想的影响,大家都认为女人应该在男人的庇护下生存,但是,如今男女平等的社会,女权思想也被世人所重视,女人的地位和能力也获得大家的认可。
其实,在面临困境、苦累、疾病、意外等考验时,女人身心各方面并不比男人差,甚至有些女人还比男人更坚强,女人除了身体结构和男人不同,身体力量方面较弱以外,并不输于男人。
男人并不是一直都很坚强,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脆弱的时候,只是男人信奉“男儿有泪不轻弹”和“顶天立地男子汉”的信条,就算他们身心疲惫、不堪重负,也要苦撑下去。
这个时候女人爱自己的男人,就要展示出自己的强大,女人不止能顶半边天,在男人脆弱的时候,更要撑起一片天,这样两个人才算得上相濡以沫,才有机会谈未来。
感情一般解释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作流露,同时也表示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或厌恶的心情。
感情是情绪和情感的总称。认为情绪和情感是区别于认识的两种感情性的心理活动的形式。其中,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感受和体验,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过程。故情绪和情感是感情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感情是包括情绪和情感的综合过程。在汉语中,常把情感过程的产物称为感情,或者把情感和感情视为同义语。
从这个心理学定义可以了解到: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主观态度或主观反映。属于主观意识范畴,而不属于客观存在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主观意识都是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意识,必定对应着某种特殊的客观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这种特殊的客观存在。
❺ 女人半边天是什么意思怎么回事啊
女人半边天的意思就是说男女平等。
在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大生产热潮时期,养龙司乡堡子村在1954年年底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当时的许多男社员轻视女性的旧思想还未扭转,不赞成妇女出门干活,导致全村23名女社员只有三四人出工。
她们和男社员干同样的活,但以当时的工分制来算,男社员每天记7分,女社员只记2.5分,这就严重影响了女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村里劳动力不足导致群众吃饭困难。
这时,任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妇女主任的易华仙提出:“毛主席都说男女平等了,女社员也应该出工,并且工分要和男社员一样多。”就这样,易华仙带领妇女和男社员一起下田犁土、插秧,调动了全村妇女的积极性,使农作物产量增加了三成。
1955年,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刊物发表了《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的文章,表彰实行男女同酬的第一村——— 堡子村。毛泽东看到文章后亲批:“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之后,毛泽东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迅速响彻大江南北。
(5)女人也是半边天图片扩展阅读:
女娲传说是中华第一女性。女娲造人,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表明女性在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中占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她们是生命的象征,是促进人类不断繁衍的伟大母亲。
纵观社会发展史,不难发现,妇女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重大力量,妇女事业和人类发展紧密相连。妇女同男人一样是人类历史前进的推动者,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正如毛泽东说,“妇女占人口的半数”,“是决定革命胜败的一个力量”,“妇女能顶半边天”。
2015年9月27日,习近平在全球妇女峰会上指出:“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
❻ “妇女能顶半边天”后半句是什么讲述了什么道理
这句话无非就是讲述了女性的重要性,不再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是拥有与男人同等的地位,因为在过去的话女性的地位可谓是非常低的,一直都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存在的,但我们伟大的领袖毛爷爷认为女性的地位跟男人是没有差别的,因为男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女人也是照样能够完成的,所以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就开始讲究男女平等了,所以现在在很多领域上女性的表现可以说也都不错,甚至有些是比男性还要厉害都有。
现在女性的地位可以说是越来越高了,或许在职场方面男性的收入比女性要高,但是一旦回到家中的话,可以说很多事情都是要听取老婆的意见才行,甚至有时候自己连决定权都没有,其实对于这点很多人都会说这是怕老婆的体现,按我看来这反而是爱老婆,所以这样也恰恰是男女平等社会的最佳展现了。
❼ 女人也是半边天,古今中外女性名人有哪些
有:武则天,弗洛伦斯·南丁格尔、居里夫人、花木兰、李清照等。
1、武则天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
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
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
2、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弗罗伦斯·南丁格尔(英语: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英国护士和统计学家,出生于意大利的一个英国上流社会的家庭。在德国学习护理后,曾往伦敦的医院工作。于1853年成为伦敦慈善医院的护士长。
克里米亚战争时,她极力向英国军方争取在战地开设医院,为士兵提供医疗护理。她分析过堆积如山的军事档案,指出在克里米亚战役中,英军死亡的原因是在战场外感染疾病,及在战场上受伤后没有适当的护理而伤重致死,真正死在战场上的人反而不多。
她更用了圆形图以说明这些资料。南丁格尔于1854年10月21日和38位护士到克里米亚野战医院工作。成为该院的护士长,被称为“克里米亚的天使”又称“提灯天使”。
由于南丁格尔的努力,让昔日地位低微的护士,于社会地位与形象都大为提高,成为崇高的象征。“南丁格尔”也成为护士精神的代名词。
她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开创了护理事业。“5.12"国际护士节设立在南丁格尔的生日这一天,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
3、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国着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
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4、花木兰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故事的流传,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
花木兰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电影、电视剧、歌舞豫剧等。
5、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❽ 女性能顶半边天,屠呦呦是如何证明这句话的
说明女性在社会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女性对世界的发展已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受到了更多人的尊重。女性同样是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又有社会地位的群体。
屠呦呦教授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女性的能力同样可以达到世界顶尖的水准。可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还远远不够,期待有更多出色的女性楷模不断出现在生活当中为女性发声。也期待彻底摒除偏见的那一天。
❾ 女人也是半边天,历史上关于女英雄的故事都有哪些
1、樊梨花
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敢爱敢恨、胸怀宽广的大唐奇女,武艺高强、神通广大、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
2、荀灌
西晋人物,晋朝平南将军荀崧的女儿,荀彧的五世孙女,颍川郡临颍(今河南省临颍)人。建兴三年(315年),奉长安所遣征南大将军,监荆、梁、益、宁四州第五猗之命,杜曾率领一万兵马围攻宛城(今河南南阳)。城中几乎粮尽,荀崧打算派人到襄阳求援。
当时12岁的荀灌,主动请缨出城求援。荀崧开始不同意,后来经过荀灌多次恳求,他终于答应了。荀灌带领十几个勇士,穿越杜曾的重重包围,到达襄阳。南中郎将周访派遣其子周抚,会同襄城郡太守石览,援救宛城,击退了杜曾的军队。
3、杨娥
明永历帝护卫张小将的妻子,自幼习武,骁勇过人,将殉国,娥为报国仇家恨投身义军,反清复明,化装成卖酒妇,刺杀明朝叛将吴三桂,行刺未成,而壮烈牺牲。
4、葛嫩娘
清兵入侵中原时,其父战死,葛嫩娘无所依侍,被歹徒拐卖至妓院.在一次偶遇中,葛嫩娘结识孙克咸,两人一同投入抗清军队中。但因清兵的力量太大,终至战败被俘,清兵主将欲娶葛嫩娘为妾,葛嫩娘大怒,嚼碎了自己的舌头,满口鲜血喷向清将,清将来不及防备,猛地吃了一惊,顺势将剑一挑,刺入了葛嫩娘的胸膛 ,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大片的土地。
❿ 摄影家_刘俊阳_基本情况
1965年出生于重庆黔江的土家族摄影家刘俊阳,是一名体制内的官员,也是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刘俊阳是勤奋的,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业余时间都交给了摄影,这自然比起那些只谈论少实践的所谓爱好者甚至摄影家强很多,这也是他能快速提高技艺的关键;刘俊阳是好学的,在我创办摄影培训高级班一年里,他几乎每次课、每次点评都不落下,而且还奔走各地,听邓维、索久林等大师们的讲座,观摩连州国际展、第二十四届国展等着名影展,这是他不断自我纠正,增加艺术储备,完善创作思维的较好手段;刘俊阳是用心的,他不只是在拍摄,而且善于思考,关注社会,乐于助人,这是摄影作品提高到一定层次对摄影家个人修养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摄影创作就是一种修行,是自我人格完善的过程,也是摄影家灵魂的旅行。丰富生动的影像,在摄影人这种心灵旅行中吟唱,发出他自己内心深处的,而且是这个世界所期待的声音。
这些年,他的作品开始在网络和中国主流摄影媒体上频频亮相,受到广泛关注。《半边天》、《苗乡盛事》在《中国摄影》杂志发表;《家在黔江》、《掌中大世界》在《大众摄影》杂志发表;《苦练》、《基础》等作品在《中国摄影报》发表;《五彩生活》入选重庆市第十六届书法美术摄影联展;《苗乡盛事》入选2013年贵州梵净山国际摄影展;《掌柜午餐》在《大众摄影》最近的征集活动中获得一级佳作奖;刚刚评选结束的2013首届“天翼手机杯”全国摄影大展中,他的《喜讯》获得了最高荣誉——金质收藏奖。
2
刘俊阳喜欢摄影的时间也不算太短,但前些年他的作品很少引起我的关注,过去的印象中他喜欢拍摄些自然风光、花卉小品、美女模特什么的。曾经让我感觉就是一般官员摄影群体和沙龙摄影的拍摄路数,玩玩小资情调,追求唯美和快乐。然而,最近一年多来,他的创作出现了明显变化,作品中多了对社会生态的观察,对人本意识的思考,对民生万象的关注。换言之,他的作品中有了更多思想和精神层面的东西,语境出现了新的变化,语言的张力明显增强,作品显现出更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看刘俊阳这些年摄影作品的发展和变化,让我想起了2013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主题——告别经验。
在艺术渐渐沦为生产的时代,在摄影图片疯狂增长的今天,我们曾经拥有的艺术经验,不断受到批评和诟病。我们需要告别过去,告别经验,重构摄影理论的细节和评价体系,重新审视自己镜头和作品,重新思考我们所拍摄的图片到底要拿来干什么?它对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这一年来,刘俊阳或许正是经历了这样的思考、变化甚至是阵痛。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最可悲的莫过于不断地重复自我。叙述方式、语言情趣、题材取向等已成了不少摄影家的包袱。每一张摄影作品都是摄影师内心世界的情感密码,他们感觉自己前面的路越来越窄,感觉无法跟上时代的变化,感觉自己的世界已经没有了秘密,甚至难以对他人的作品产生共鸣。这个时候,摄影家应该做的,就是和刘俊阳一样,果断地向经验告别,重新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更有利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创作方向。或者告别没有出路的天空,或者告别没有天空的出路,重新开始。
3
当代艺术不再强调形式感和装饰性,不再拥戴形式上的纯粹主义。1970年代以来,摄影转向用批判的目光看待视觉艺术,开始强调观念的表达和批判性实践。那些所谓权威和大师们按他们的经验制定的摄影艺术游戏规则,其实大可一笑而过,将我们的镜头指向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与困境,才是摄影作为当代艺术应该担当的责任,这也是摄影本质的所在,即便不把摄影创作当成艺术也没什么大不了。刘俊阳作品明显经历了这样的变化,特别是从他在《大众摄影》获奖而编的作品集《驿站》中可以看见这样的“告别”与“前行”。
《半边天》是刘俊阳第一次在摄影圈认可的几种专业媒体之一《中国摄影报》(2013年44期)上发表的第一张作品,或者叫严格意义的处女作。作品拍摄于重庆黔江濯水古镇上的小酒厂里,就是那种传统煮酒的作坊,水泥砖砌成的简陋的作坊里雾气升腾,红衣女在雾气中挥铲劳作,从酒锅里铲出酒糟。这口大酒锅,在广角镜前,只半边就占据了画面的一半,这半边锅的视觉形象就是这女人的“半边天”,形式感和空间效果是作者没有放弃的“经验”,也可能是这幅作品被编辑选择的理由。放弃了“陪体”之“经验”反而增强了内容的孤独感,突出了“女人能顶半边天”的中国式女性颂歌。这张作品后来又发表在《中国摄影》2013年9期上。
《苦练》首度发表于2013年59期《中国摄影报》。这幅作品貌似用定焦镜头、大光圈,靠近被摄对象拍摄,大光圈所营造出的虚实对比,很好地表现出点面的关系和纵深感,也突出了主体形象。准确的用光,有力的双手,下巴上欲滴的汗珠,极好地体现出行伍本色。严肃的神情中透露出军人的特质,也成功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这张作品上可以看出刘俊阳良好的摄影技术功底和构图经验。
非常难得的是,《中国摄影报》发表《苦练》之后的下一期报上,紧接着又发表了刘俊阳的《基础》。暗光下的拍摄,再次证明了他的技术功底。这也是一张形式感极强的作品,柱基之下,深穴之中,工人依稀可见,柱洞形成的圆圈,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和节奏感。这一基础不只是城市建设之基础,也表达出对民工的情感,他们也是中国社会发展之基础。由这幅作品,我看到了作为官员的刘俊阳,对基层民众的观注,对社会民生的解理,对人类发展的思考。
《苗乡盛事》首先发表于《中国摄影》2013年11期。拍摄角度也非常独特,构图上突破并告别了日常“盛会”拍摄的经验。仍然是他惯用的定焦头、大光圈手法,虚化了那些本来就不可能清晰的“盛事”,进一步突显主体,突出表现三个苗家女的头帕,很好地刻画了 “苗乡”女人服饰上的特点,完成了作品朴素而又准确的记录表达。
《五彩生活》这幅作品是我和作者还有其它几位影友一起拍摄的。同一画面的作品在国内多项比赛和展出中亮相。刘俊阳这一幅也入选了重庆市第十六届书画摄影展,并获得优秀奖。一面墙前,洁白的墙面上描绘着她们对生活的追求和梦想,她们不是在自由创作,自由构思,自由抒发情感,她们不为浪漫,而是一种劳动,为了生活和梦想的劳动。画面中这个小小女生则是这幅作品成功的关键,是这张照片的亮点、焦点、兴趣点。成人与儿童、站与蹲、明与暗、心中之境与笔下之境的对比,也表达出民工孩子别样的周末或假日。作品真实再现了农民工的生活境遇,也表达了作者善良、客观而丰富的人本精神。从这些作品开始,我看到了刘俊阳摄影作品的根本变化,他开始了直面社会、直面生活、直面自己更真实的内心和摄影本真,也开始了作品生活化新风格之旅。
这张《掌中大世界》最初获得的是大众摄影杂志网络天地 “一级佳作奖”,并发表于《大众摄影》2013年第10期,后来又以《喜讯》之名,在2013首届“天翼手机杯”全国摄影大展获金质收藏奖。这也是他第一次获得全国大赛金奖。作品拍摄于重庆市正阳工业园区一个钢材销售企业库房。画面简洁而不简单,人物单纯而不单调。在夏天,这种钢筋圈里,是民工们午睡的地方,闷热时节,这里面反而显得凉快许多,钢筋圈里已经磨得光滑的稻草和纸板,可以看出这里是他们常常休息的地方。然而这个小伙子却没有睡意,他蜷缩在里面,专注于手机,甜美的神情中流露出幸福和快乐。这一刻,打工生活的种种体验丰满而充实。
《掌柜午餐》于近期获得了《大众摄影》微征集活动一级收藏奖,并获准免费印制了他的第一本作品集。作品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春节前夕春联摊点的故事。一个看摊的小女孩,看似中午正饿的时候,一边看摊,一边很满足地吃着烧饼。黄金分割线上的主体人物形象而生动,目光关注着这新年将至的时刻。温暖的红色透出浓浓年味,年味中自然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孩子们从小学习着生活的担当。这样的图片更显真实,更有生活气息,这是民俗事项很好的叙述方式,在生动的叙述中表达作者的真情。
刘俊阳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可让我们玩味,让我们为之感动,通过对部分作品的分析,我们粗略了解了他摄影作品的变化历程,知道了他经历变化后作品的基本风格,也感觉到了他告别固有经验之后新的前行。
4
我以为,刚刚所分析的这些作品,是刘俊阳告别经验之后的影像行吟。然而这种告别还只是一种对自我经验的告别,还带着明显的他人经验或者说是摄影的固有经验。这应该是他继续前行中,摄影留给他的一个思考。
从他的作品中,观念和思想并不是一眼可以洞察的东西,他把这些都退到了影像的背后,把思考留给了读者。然后,对自我观念的表达,自己真的是清楚的吗?我们可以不把话说完,但不可以心中不清楚。因而我想,明确自己每一张作品的内在观念,应该是他可以突破的一个方向。
我相信,刘俊阳一直在努力将心像变为镜像,同时也在努力将镜像变为心像。因为映像中他一直努力于摄影的后期的学习和研究。从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印记。不过,我更愿意看到,有一天,他能够心镜合一,淡忘那些所谓的PS技术,少一些匠气,多一份自然,回到相机最初的功能上来,实现在影像语境中自由呼吸,以最原始也是最真实的方式直面社会,直面内心,创作出更多不但有档案意义,也有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有人说摄影是“有钱、有闲”人的玩法,作为体制内的摄影人,要在工作之余进行创作,特别是还要做到有所突破,有所收获,更不容易。刘俊阳有这样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人人都有的。我祝愿他在摄影路上一路前行,并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