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国家花鼓戏一级演员马建纯
更正一下:1976年14岁的马建纯考入当时的益阳市花鼓戏剧团。(后改为资阳区花鼓戏剧团)至今没有解散。
B. 重温老剧《名扬花鼓》:初恋的爱情很甜,童年的友情很美
听闻《名扬花鼓》要被翻拍,吓得我赶紧把这部04年的好剧翻出来重温了一遍。
“我敲鼓,你打锣,手拿着锣鼓来唱歌,唱的是凤阳的花鼓歌,姐姐跟妹妹好唱和,隆叮咚,隆叮咚…” 一首《花鼓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整个人的思绪都飘回那个花香四溢的年代。没有一个亲亲爱爱的镜头,却让初恋的香甜溢满屏幕。
明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宫中流言四起:皇太孙朱允炆并非皇家血脉。燕王朱棣在朱元璋面前力表:吕妃当年诞下公主,被国舅“偷龙转凤”,真公主遗落民间。燕王以性命立誓,以半年为期追查公主下落。
国舅早有谋反之心,秘密组织赤色火焰死士,手上更有一张王牌:手持饮血刀的烈火。此刻,国舅想要杀死公主,以绝后患。燕王护送此案的证人玉娘回京,路上遇到烈火袭击,名扬及时赶到救下燕王,玉娘却被烈火灭口。
活泼可爱的花鼓偶遇向晴,花鼓热情的偷祭品招待晴儿,两个女孩一见如故。
向晴是名扬的师妹,而名扬则是金鹏王府的荣耀,皇上御赐“金甲战神”美名。名扬的大哥“祖儿”,是随母亲改嫁到金鹏王府,王爷自然偏心亲生儿子名扬,但名扬对同母异父的大哥祖儿十分敬重。
祖儿一直在清平镇打理生意,很少回王府。王爷早年就为他订下婚约,女方是清平镇首富千金祝筠筠,祖儿需要入赘。名扬为大哥抱不平,而一直寄人篱下的祖儿却只能顺从养父。
燕王向名扬讲述“偷龙转凤”的事情,得到名扬的支持。名扬与向晴来到清平镇,想看看祝筠筠是否配得上祖儿,却刚巧碰上香姿楼老板娘屈池拍卖血人参。
名扬想拍下血人参为自幼体弱的晴儿滋补,而花鼓此时出现,对血人参一副志在必得的架势,两人几番竞价,结下梁子。花鼓出手阔绰,众人误认为她是刚搬来此地的祝家大小姐。
真正的祝筠筠早已病逝,祝老爷又不想错过与金鹏王府的联姻,便高价买走血人参,并以此为饵,让花鼓假扮祝小姐嫁给祖儿,花鼓为了血人参只得同意。
花鼓想要得到血人参,是为了自己童年的小姐妹。儿时,花鼓在戏班跑江湖,她叫“金花鼓”,和她搭档的小姐妹“银花鼓”体弱多病,被班主遗弃。花鼓拼命攒钱,就是为了找到失散的银花鼓,替她治病,这根血人参就是要买给银花鼓的。
花鼓和屈池不期而遇,两人发生争执,祖儿经过解围。花鼓和祖儿第一次见到“未来另一半”,虽然拘谨,但印象甚佳。
花鼓和祖儿约会,祖儿彬彬有礼,对花鼓照顾有佳,只是冤家路宰,每次碰到名扬,花鼓依旧是气不打一处来。
花鼓为寻找银花鼓,以吉祥戏班的名义摆下戏台,隐约听到有人和她同唱花鼓戏,感觉银花鼓就在附近。烈火得到消息,到此追杀公主。名扬和烈火在此相遇,烈火劫持花鼓,名扬出手相救,却将人误伤,两人旧恨又添新仇。
清平镇连续发生命案,名扬发现屈池与此事有关,屈池如实相告:自己是铸剑至尊屈海的女儿,饮血刀需要鲜血养刀,她认为烈火就是她的大师兄仰山,为了阻止师兄滥杀无辜,她对连日命案格外关心。
祖儿和花鼓大婚在即,花鼓加紧寻找银花鼓。向晴唱着花鼓戏,花鼓认定她就是银花鼓,可晴儿失忆,对童年一无所知。
为了大哥的幸福,名扬劫走花鼓,并说服她退婚。花鼓气恼不已,便假意顺从,待返回家,便当众表示,名扬因为喜欢她,才将其掳走。爱子心切的金鹏王爷不顾祖儿感受,和祝老爷商议,以一个月为期,让花鼓从兄弟二人中挑选一个。
燕王告知名扬,公主有一块可以证明身份的紫宝石。名扬发现紫宝石竟是晴儿的贴身之物,认为晴儿便是公主。
花鼓从晴儿处得知宝石的秘密,宝石是小时候她送给晴儿的,也就是说,她才是公主。为了晴儿的幸福,为了晴儿得到最好的医药救命,花鼓决定隐瞒真相。
烈火练刀之时走火入魔,刀已不受控制,屈池替烈火疗伤。
花鼓和祖儿开玩笑说名扬的坏话,金鹏王爷听到直接掌掴,祖儿委屈愤恨,对花鼓说出自己的身世,花鼓没有看不起他,反而鼓励安慰,祖儿倍感温暖。
屈池为救大师兄烈火,耗尽心力,烈火不忍,便如实相告,原来仰山早就过世,他只是延续烈火的身份,并非本人。
名扬和晴儿想找到金花鼓,来进一步确认晴儿身份,深知真相的花鼓百般阻挠。
郊外花鼓与祖儿散步,突然祖儿大喊危险,催促花鼓离开。花鼓逃出不远便遇见了名扬,名扬听闻大哥有难,急忙赶去,却见烈火拿着饮血刀杀出。
厮杀中花鼓落下山崖,名扬毫不犹豫跳崖相救。为保护花鼓,名扬被烈火刺伤,花鼓伤心落泪,名扬心疼不已,掏出手帕轻轻擦拭,原来第一次见花鼓哭时,名扬不知所措,所以他从此便随身带了一块帕子,这次可算用上了。经此一劫,花鼓和名扬这对欢喜冤家暗生情愫。
牵挂名扬的花鼓,到金鹏王府送药,偷溜进名扬房间折了一只小兔子。许愿树下,花鼓希望向晴能早日康复,名扬也来到许愿树下,两人隐隐的暧昧在夜色中弥漫,相约等名扬公差返回后再次相聚。
小别之后,花鼓对名扬思念万分,她知道自己爱上了名扬,并决定等名扬回来,将自己的一切告诉名扬。
一月之期已到,祝老爷带花鼓到金鹏王府选婿,不料名扬带着戏班班主赶到,花鼓祝家大小姐的身份不攻自破。
花鼓被祝老爷赶出祝府,但花鼓还是坚持讨回了血人参。花鼓认为名扬为了调查她而欺骗她的感情,心碎神伤。
茫茫雨夜,在祖儿的帮助下,花鼓将血人参带给了重病的晴儿。祖儿陪着花鼓一夜未眠。名扬面对花鼓的误解和离去,更是几近崩溃,独自伤心。
祖儿一厢情愿要娶花鼓为妻,花鼓甚为吃惊,面对深情的祖儿和令人伤心的名扬,花鼓含糊接受,名扬心痛难当。
几人一同护送公主晴儿返京。花鼓难掩对名扬的真情,名扬为了大哥,极力否认自己的真心,花鼓伤心欲绝。
烈火告诉屈池,他要为了爱的人放弃饮血刀。明知烈火不是仰山,屈池却沉醉其中。怕烈火再次踏上滥杀之路,屈池中了奸人毒计,研究心法来控制饮血刀。
花鼓无意中发现名扬随身携带着自己折叠的兔子与乌龟,开心不已。向晴身体不适记忆随着梦境渐渐恢复。
花鼓为情所困,倍受煎熬,她决定不再自欺欺人,给祖儿留书后,黯然离去。
向晴恢复了记忆,她告诉名扬,花鼓才是紫色宝石的主人,是真正的公主,名扬得知花鼓离去,急忙率人寻找。
流落在外的花鼓遇到赤色火焰的劫杀,名扬和祖儿及时赶到。花鼓面对向晴的真情诉说,终于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不甘做国舅傀儡的朱允炆一直想逃离皇宫,这日允炆穿上便装,来到民间闲逛。在溪涧,允炆救下了突然昏厥的向晴。
允炆知道花鼓的身份,便以医生的身份加入,通过他的治疗,晴儿确有好转。允炆觉得祖儿配不上花鼓,便跟踪二人,不料祖儿打伤允炆,掳走花鼓,意图不轨。
得知花鼓遇险,名扬心急如焚,马不停蹄,终于及时赶到,阻止了悲剧发生。
经此事,花鼓终于勇敢告诉祖儿,自己喜欢的是名扬。众人遭逢埋伏,名扬陷入沼泽,花鼓奋不顾身营救,也泥足深陷。命在旦夕之间,名扬终于放下顾虑,和花鼓互表心意。允炆赶到,将二人救出。
众人平安抵京,才知道允炆就是皇太孙。燕王带花鼓面圣,花鼓为了母亲和允炆的安危,矢口否认公主身份,被判死罪。
进宫治病的晴儿对皇帝慷慨陈词,皇帝也发现了花鼓的纯真善良,并要花鼓为自己跳一曲花鼓舞。名扬去狱中探望花鼓,并向花鼓求婚,皇帝允许花鼓自由出入皇宫,并赐婚名扬,但死刑不改。
烈火重拾饮血刀,这一次的烈火彻底入魔。晴儿夜以继日地为花鼓赶绣嫁妆,病情沉重。这一日,晴儿不告而别,允炆说晴儿去找云南神医,花鼓伤心不已。
名扬与花鼓拜堂成亲,去皇宫的途中,烈火现身,这次他摘下了铁面具,满手血腥的烈火正是祖儿,名扬和花鼓惊诧错愕。原来祖儿一直嫉妒名扬,不惜修炼魔刀。
屈池帮助祖儿练成了饮血魔功,愧疚不已,危难关头,屈池发暗器打伤祖儿。
国舅带人逼宫。名扬赶到,和燕王铲除了国舅一党,皇帝赦免了花鼓,并不追究吕妃和允炆。燕王不满,筹划判乱。
皇帝偶然发现“偷龙转凤”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局中局”。吕妃当年生下的本就是儿子,孩子落地,吕妃未知性别便昏了过去,接生宫女惠娘为报复国舅,就从冷宫抱来一个女婴,谎称吕妃所生。国舅为巩固地址,决定来个偷龙转凤,惠娘又借此将吕妃的儿子送到吕妃身边,也就是说朱允炆本就是太子血脉,而花鼓也确实是公主,只不过是冷宫妃子所生。
皇帝赐至善剑给名扬,要名扬以这把剑锄奸杀敌,保护花鼓一生一世。花鼓为皇帝跳了最后一支花鼓舞,皇帝安然离世。
允炆登基,燕王起兵进攻皇城,花鼓将太祖临终密函呈给允炆。允炆按密函所示,火烧皇宫,假扮僧人脱险。
祖儿受伤落崖未死,被燕王所救,并投靠燕王,共同对付名扬。祖儿趁乱抓走花鼓,名扬与祖儿开启了生死大战,
几番较量,名扬的至善剑占据上风。屈池赶到现场,以血肉之躯对抗饮血刀,饮血刀断裂,邪气也侵吞着祖儿,祖儿战败,抱着屈池的尸体黯然离去。
夜色下的小屋破败却也温馨,烛光红帐中,祖儿提着最后的力气迎娶了屈池,许下一生一世的诺言后,祖儿撒手人寰。
名扬和花鼓躲过了燕王的追兵,尘埃落定,两人终于可以抛弃一切纷纷扰扰,远走天涯,开始自己的幸福人生。
这部剧的造型连陈坤本人都吐槽过,粉色的裙子、大凉鞋,但这丝毫没有遮盖住陈坤的帅气,武功高强、三观端正的“金甲战神”名扬也成了万千少女的白月光。曾宝仪并不是一眼惊艳的美女,但长相甜美可爱,越看越顺眼,特别有亲和力。
两个人之间尺度最大的一幕,也就是花鼓意外亲了名扬的脸一下,也没有过多的情话,但他们把那种情窦初开的感觉演得灵动无比,至今看来也是全程姨母笑。
晴儿和花鼓这对小姐妹也特别令人感动,从小到大都在为彼此着想。没有因为公主的身份迷失,也没有因为同时爱着名扬而黑化,两个水晶般心灵的女孩,让我们看到青春岁月里,友情之花最美的绽放。
这部《名扬花鼓》要翻拍,你期待新版本吗?你觉得谁适合演名扬和花鼓呢?欢迎留言哟。
我是墨浅缘深,感谢您的阅读。
关注我的账号,品影视旧时光。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抄袭必究!
C. 有一部戏里面是有什么花鼓戏的电视剧那部电视剧叫什么名字
名扬花鼓啊。成坤主演的那个
D. 形容湖南花鼓戏唱得好的句子
摘要 您好,下面由我为您解决您的疑虑,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E. 赞美花鼓戏的句子
赞美花鼓戏的句子
解答
可以写句子:
天门花鼓戏的唱腔,按行当的不同和年龄、性别、性格特征及音色、习惯使用音区、音域的不同,同一声腔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
F. 形容湖南花鼓戏唱得好的句子
形容湖南花鼓戏唱得好的句子?庆春泽·与善歌者·般涉调
(北宋)张先
艳色不须妆样。风韵好天真,画毫难上。花影滟金尊,酒泉生浪。镇欲留春,傍花为春唱。
银塘玉字空旷。冰齿映轻唇,蕊红新放。声宛转,疑随烟香悠扬。对暮林静,寥寥振清响。
G. 如何评价廖佳琳湖南花鼓戏版的《Rolling in the deep》
最近在微博和朋友圈里都被《十三亿分贝》里的一首歌刷屏了:一位湖南籍美声歌手廖佳琳用宁乡方言和长沙花鼓(湖南花鼓的一个流派)改编了 Adele 的《Rolling In The Deep》。简单说来,这歌之所以火了是因为:1、混搭得好(高大上的阿呆与土掉渣的花鼓戏完美融合),2、洗脑搞笑(廖小哥的演唱夹杂了很多戏曲中的诙谐要素,而且强力假音也唱得十分魔性)。
有必要先给大家简单讲讲花鼓戏:
花鼓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在湖南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在湖北、安徽、江西等地也有分布。早先源于汉族民歌,随后陆续加入了戏剧表演元素,演出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清朝中后期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花鼓戏。早先花鼓戏都是由半职业剧团在农闲时期季节性演出,建国后陆续成立了各级专业花鼓剧团,还在当地学校中设立了相关专业。
花鼓戏大体使用了中华五声调式,羽调式居多,且大多以角音和羽音(3 和 6,也就是调式的主音和属音)作为骨干音展开旋律。旋律方面级进多、跳进少,倚音使用频繁。歌曲律动相对规整,旋律与基础律动重合度高。整体听感热情、活泼、诙谐(戏曲本身也与方言音韵互相影响)。举个大家都听过的例子,《猪八戒背媳妇》就很有湖南花鼓戏的特征(虽然这是由许镜清老师创作的)。
那么具体到这首花鼓版《Rolling In The Deep》,廖佳琳的改编从《比古调》(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的选段)中借鉴了很多元素,比如围绕着骨干音 3 和 6 展开旋律、比如类似的装饰音用法,以及歌中的花舌颤音,等等。与此同时,Adele 这首歌的主歌段碰巧和声是 VIm IIIm V,且演奏的是不完整和弦(其实只弹了和弦根音),省略的 7 对于湖南花鼓戏而言的本身就是调式外音,而保留下来的根音 6 3 5 又是湖南花鼓戏的调式音(而且是旋律骨干音),这就使得《RITD》的主歌段的原版伴奏配上花鼓戏画风的改编旋律,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匹配了。再加上俏皮的宁乡话,湖南英语的咬字,以及廖佳琳本人充满喜感但技术含量其实颇高的演唱的加持,整个歌曲就被强行扭了画风。
所以总结起来,这首歌改编的成功之处在于:1、在流行音乐中寻找到有混搭接口(简单说来就是 4 和 7 少)的歌;2、根据传统音乐特点对既有旋律进行改造;3、加入方言歌词,以及相关带有民族特点的演唱技巧。三位一体,构成了完整而有机的民族化改编,而不是像有些歌手只是把歌词替代成了方言,在调式、和声和旋律上缺乏相关的支撑。
当然,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廖佳琳版《RITD》的 Pre-Chorus 和副歌段听起来的“融合度”没有主歌段那么高:因为和声中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 IV,而 IV 不光带来了 4 这个对于花鼓戏而言是完全违和的调式外音,而且 IV 参与的有明显根音下行痕迹的和声连接与花鼓戏的惯常和声形态完全不符。最关键的是,廖佳琳对副歌旋律线的改动程度远远小于主歌段(当然,他总得保留 Hook 句,如果再大改这歌就不成为《RITD》了),所以,尽管特征要素和演唱细节仍然保持了主歌段强烈的画风,但 Pre-Chorus 及副歌出现了旋律、和声以及配器上的不协和元素,使得“画风”构建得没有主歌段那么纯正。
总体看来,副歌段中的不协和比起主歌的魔性程度而言可以忽略,整个歌的改编还是非常成功的。那么再次总结一下,这版《Rolling In The Deep》混搭花鼓之所以成功是在于:
1、调式和声匹配
2、旋律及演唱具备足够多的民族特征
3、增加文化元素的支撑
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再思考一下,花鼓戏中增加了《RITD》里的什么元素才变得好听了呢?
1、强化节奏(说中国人节奏感差不是没道理的)
2、优化曲式(主副歌结构确实是最有效率的情绪推进曲式)
3、……
我还没总结出三。但廖佳琳版的《RITD》作为一个爆款案例,也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发:到底该怎么混搭改歌?或者说,要怎样进行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进行流行化改造?
整个《十三亿分贝》里全是相关案例。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写过,像这种以方言演唱为核心线索的音乐节目,必然需要包含对传统音乐元素进行流行化提炼,而这个提炼过程,不仅需要有方言文本,更深入到音乐和文化维度。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具体如何实现,廖佳琳这版《RITD》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案例:除了示范了一种更有效的音乐元素重组方式并用亮眼技巧把它演绎出来之外,它还很好玩——主持人们在节目中的综艺感可以无缝延伸到这首兼具混搭美感与恶搞精神的歌里。
其实除了这首《RITD》外,在《十三亿分贝》中我们还能发现一些其他的优秀案例,把土的方言,用传统音乐的元素串联到酷的音乐当中,比如玖壹壹的《再会中港路》、马帮乐队的《一切会过去》、王建房的《长安夜》、C-Block 的《长沙策长沙》等,他们对于各种风格元素的重组都有不同的思路,也都试验出了效果很好的配方。把这些散落在各地的醉心于此的音乐人集中在《十三亿分贝》彼此碰撞一季节目,一定可以彼此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和思路。如果能从这些优秀案例中提炼出一些原则和方法,是一定能够批量发掘、包装甚至是引领出更多的兼具传统音乐元素和流行音乐优势的方言歌曲的。
而这也正是在构建一个全新体系。
H. 写一段描写看花鼓戏的情景
据说邻村的一老汉满八十,摆了几十桌酒席,还请来了戏班子的唱花鼓。
村民们早早的就收拾了田地里的活计,吃过晚饭,洗过澡,各人拿着手电在村口聚集人
马,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夜里的路走起来总比平常要快些,老人说那是“鬼扯脚”,读过点书的人却能说出个所以然来,道是什么热胀冷缩,夜晚气温偏低点,路程就缩了。我分不出个是非,只知道间在大人中间一路有说有笑,一下工夫毫不费劲的便赶到了戏场。屁大的观众坪里早坐满了人,熙熙攘攘的,紧密得很。我们没得坐,自然只能往后面站着。
到了晚上能赶四五里夜路去看戏的人,大多是单身汉,因为穷,娶不到老婆,看见个娘们便浑身痒痒,几十年来未碰过女人,便是不小心挨到了一下胸部和屁股什么的也惊喜之极,回味无穷,还免不了要向同伙眩耀一番,加油添酱的说来,仿若是那么些婆姨抵挡不了他的魅力,自愿一般。
这也算是他们热衷看戏的又一个原因,一到戏场眼睛便四处瞟游,看有什么可人儿没有,乘机向她们挤去,拣点便宜。此事也是闹过笑话的,说是某人紧贴于一个女人背后站着,人山人海,大约是感觉了什么,心猿意马起来,身体的血液就向一个部位涌去,害得那婆娘回手一拍骂道;“你这骚家伙,拿着个电筒吵什么?”至今流传甚广,常作笑柄。
所谓花鼓戏,明初于陕北一带颇为盛行,历经久远,分了派系。一支入湘,雅称“湘剧”,所用乐器很简便,无非鼓、锁呐、二胡、锣,等等三五件。所唱内容也就是古典评书、章回
小说、神仙故事。腔法与粤剧想反,不走低沉悲凄之道,抑扬顿挫,高亢昂扬,依锣鼓之花
而唱,也别来味道。
唱的内容是要有考究的,须三思而定,不可乱点剧名。
前些年吧,一李姓村旗鼓声张的唱了一曲《狸猫换太子》,讲的是宋仁宗年间一刘、李二妃之间的事。刘氏奸诈,产下一女,便设计将李妃之子换了过来,再以狸猫代之。褒贬自明,惹恼了刘姓村,结果大打出手,重伤了数十人。
幼时,我于评书兴趣斐然,诸如《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五虎将》、《粉妆楼》等等百看不厌,于花鼓内容也总能说出个典故来。这便是大学问,村民们看到不懂处,自要寻来问我,有了满足感,这也是我乐此不疲的原因。
对于唱功,我是不懂的。朦胧之间也侧重于女戏子,隐约记得有一个饰樊梨花的戏子长
得好看,便上了心,并大言说过等我长大了要娶她做老婆。后来遇遇,我玩笑着说了出来、
其时她为人母已久,相对莞尔。
至今回忆,也颇有感想。
近年来,村民们富裕了,我也常回家看看,家家户户有了彩电,影碟机,想看就看,戏
班子也早就没了生计。我每到一户串门儿,往日的单身汉也大都娶了老婆,放上一段花鼓调
子,劝几杯烧酒,回忆旧时看戏的情景,往往满堂豪笑。
花鼓戏是我最初接触古典通俗文学的窗口,便是今日见识比那时要广些,新鲜物事也看
到过,仍然只有这种最为乡土,最为亲切的民间艺术萦怀不忘。
I. 湖南花鼓戏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是歌唱家李谷一。 李谷一,我国着名歌唱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44年11月10日出生于云南,15岁考入湖南艺术专科学校。1961年至1974年,作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主要演员,成功地塑造了二十多个不同时代,不同性格的年轻姑娘形象,李谷一老师精彩的唱腔更是让所有的花鼓戏迷连连称赞,她本人也由唱花鼓戏进入了声乐殿堂,成为当今着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没有李谷一,花鼓戏只是湖南的一个小剧种,不会扬名天下。中国人都知道的民歌《浏阳河》,其实并不是民歌,而是花鼓戏的一个唱段,将这个唱段唱成经典歌曲的正是李谷一。1984年春晚的《刘海砍樵》,李谷一更是让花鼓戏名声大噪。同时,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李谷一最早的成名,不是因为唱歌,而是因为她在花鼓戏《补锅》中的优异表现。为此,她还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而这,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由一名花鼓戏演员成长为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用她饱满的艺术热情和对音乐的孜孜追求,塑造了辉煌的艺术人生。湖南花鼓戏人才辈出,涌现出了一批歌唱家如、张也、雷佳、王丽达、等。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现有主要艺术家:刘赵黔(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桃花讯》)、李小嘉(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打铜锣》)、凌国康(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打铜锣》)、欧阳觉文(一级作曲,代表作品《喜脉案》、《桃花讯》)、卜再庭(一级作曲,代表作品《天之娇女》、《求诀》)等。叶红、李左(一级演员,代表作有《刘海砍樵》)宋谷(一级演员,《送表妹》)。
张廷玉(1910-1966)艺名雪伢子。衡州花鼓戏演员。衡阳县人。六岁时,父死母嫁,孤苦无依,九里渡巫师汤成足怜而收为义子。九岁从邓金生学唱衡州花鼓戏。以演《安安送米》之安安而名噪乡里,甚得其师喜爱,常背负他辗转演出于各地。稍长,习旦行,因倒嗓,又改学场面(乐师)。民国十九年(1930),廷玉嗓音渐复,得胜班班主王春和劝他从屈荣卿习小生。首次在《金钏会》中饰张金生,以扮相俊美、眼大有神、表演细腻,获得了满堂彩声。从此“雪伢子”声名风靡衡州花鼓艺坛三十余年。张廷玉擅演穷秀才戏,《杨春龙》、《朱买臣》为其代表作。他演杨春龙,在“东阁相会”一场中,一段(四川哭皮),唱得缠绵悱恻,催人泪下。他的唱腔很有特色,喷口有力、字字入耳,腔随字行,婉转动听。杨春龙打渔鼓更精彩,揭露嫌贫爱富的刘洪吉的卑劣行为于嬉笑怒骂中,痛快淋漓,百看不厌。他饰朱买臣,在“吵嫁”一场中,以憨厚反衬崔氏之刁蛮,把朱买臣穷而不俗、憨而非蠢的性格表演得恰到好处。演崔氏的周恩兰说:“和张老师演戏,他能把他拉到戏中去,不会演戏也能演好戏”。他剪步走圆场,腰微弓,左手提衣下摆,右手成斜线摆动水袖,身段非常优美,至今犹为小生行所效法。1955年,张廷玉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在折子戏《水漫蓝桥》中饰魏奎元。这是小生独角戏,唱做并重。他演技精湛,特别是演到水漫桥上时,人物心情、水势层次分明,得到中国戏曲研究院罗合如、郭汉城、胡沙等专家的赞许,获演员一等奖。他戏路广,饰《追鱼》中披发仗剑之张天师、《刘海砍樵》中幽默诙谐之大姐、《生死牌》中老成持重之黄伯希、《柯山红日》中正气凛然之军政委,皆能传神、各臻其妙。所创新腔(西湖二流)、(西湖滚皮)、(三川调数板)已成为衡州花鼓戏的保留腔调。
张廷玉(1910-1966)衡州花鼓戏着名小生演员。衡阳县九里渡张新屋人。六岁父亡母嫁,师公汤成足怜而收为义子。汤有徒邓金生、邓明善兼习花鼓,遂教张。九岁即随师参加得胜班,与同班艺徒演出《磨豆腐》、《过江》等小戏。在《安安送米》中饰安安,演至“庵堂见母”时情真意真,母子难舍难分,催人泪下。稍长,工旦,逢倒嗓失音,受人轻视欺凌,又改习场面(乐师),从师王朝喜。民国十九年(1930),得胜班主王春和(名小生)同情廷玉身世和遭遇,以十爪全薪聘之,并劝改习小生,教以《访友-会文》、《杨春龙写退婚》等小生戏数出。后嗓音恢复,柔和有韵。同年,在衡阳“怡园”演出《金钏会》,饰张金生,因有旦行功底,剧中男扮女装一折,演来驾轻就熟、细腻传神,一时名声大震。他不以为足,再拜荣华班屈荣卿为师,学习《反情》、《蓝桥会》、《大盘洞》、《抢亲失妹》等传统戏中之文武小生,常年演出于衡阳、耒阳、常宁、郴州、衡山等地,功艺日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政府组建衡阳市衡剧工作队,张廷玉担任副队长。1955年,他参加湖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会演,在折子戏《蓝桥会》中饰演魏奎元,受到中国戏曲研究院罗汉如、郭汉城等专家的一至赞许,获演员一等奖。1956年参加中央文化部举办的戏曲演员讲习会学习,受到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大师的教益。1950年被选为衡阳市花鼓戏剧团团长,虽行政工作繁重,但仍不断参加演出,无论扮演主角或配角,都很认真、一丝不苟。他先后饰演过《孟丽君》中的元成宗、《刘海戏金蟾》中的狐大姐、《生死牌》中的黄伯希、《金鳞记》中的张天师,生、旦、净、丑,演来性格迥异。戏路之宽,无论内行、外行均表叹服。扮演现代戏中的角色,也很有成就。他在《年青一代》中饰退休干部,《红星高照》中饰老农,《血肉相连》中饰董医生,《柯山红日》中饰军政委,无论工、农、商、学、兵都能创造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张廷玉文化不高,但善于吸收,勇于创新。五十年代初期,从长沙学来(西湖调),经与乐师研究改进,发展板式,取代了南、北路,结束了花鼓戏夹用湘戏声腔的历史。排演《生死牌—别女》一折时,有一段长唱词,一时无适用曲牌。他自创(三川调)数板,如泣如诉,很有特色,现已成为衡州花鼓戏保留腔调之一。
张廷玉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湖南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衡阳市委员会委员。(1950—1966年)衡阳市花鼓戏剧团团长。1966年因病逝世,留下《蓝桥会》一张唱片。(来源:湖南地方剧种志丛书(三)衡州花鼓戏志)
J. 湖南花鼓戏的歌词
湖南花鼓戏着名剧目有《刘海砍樵》、《打鸟》、《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
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作为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花鼓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