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河南长葛有个场河南坠子书的,是个女的叫啥名字。谁知道啊
胡润芝!
“河南坠子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奇葩。我希望它能够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永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7月10日上午,获悉自己荣列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候选人名单,胡润芝———这位从长葛农村走出来的享誉中原大地的曲艺家激动地说。
1957年,胡润芝出生在长葛市坡胡镇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从小就显示出了过人的艺术天赋。1976年她开始从艺,先后师从赵铮、刘宗琴等着名曲艺表演艺术家。由于学习刻苦,她在学艺期间就曾受到着名艺术家刘兰芳等人的称赞。
1985年,胡润芝开始为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长篇坠子书《秦琼打擂》。“我到郑州后,他们首先给了我一大本书,几十万字,要我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背下来。从接到书的那天起,我不管吃饭、走路、坐车,每一分钟都在背呀唱呀。我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休息一下,哪怕就一分钟时间。”
胡润芝的汗水没有白流。1987年2月5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放她演唱的长篇坠子书《秦琼打擂》,成千上万的听众围在收音机旁听得如痴如醉。河北、安徽等几个省的电台也相继播放了这部坠子书。
还是在这一年,在“宝丰杯”全国河南坠子广播大奖赛上,胡润芝以一段《艺英虎胆》夺得“全国最佳演员奖”。1989年,中国曲艺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华中杯”全国河南坠子明星赛。经过各路演员的激烈角逐和专家们的反复筛选评定,胡润芝成功跻身全国河南坠子十大明星之列。
Ⅱ 河南坠子鲁俊美简介
鲁俊美,女,邯郸市曲艺家协会会员,邯郸市鲁二美磁县坠子剧团团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磁县坠子”传承人 。她的代表剧目有:《包公案》《刘公案》《小八义》《三侠五义》《罗家将》《施公案》《丰碑》《中国梦》《我是一名义务宣传员》等。
鲁俊美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磁县坠子传承人, 2018年她与李志强夫妇两人带着磁县坠子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舞台,让“磁县坠子“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异彩,再次受到万众瞩目。
鲁俊美9岁随父亲鲁荣府、母亲姚勤俭学习坠子书,12岁上台演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春去冬来、寒来暑往,台上练、台下练、做家务时练、吃饭时练,甚至睡觉做梦都在吊嗓子、唱坠子,小小年纪就成了“坠痴”。
与丈夫李志强因曲艺结缘后,夫妇两人在继承传统坠子的基础上,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演译了很多脍炙人口,百听不厌,深受群众喜爱的唱段。
鲁俊美一直有个心愿想把磁县坠子推送到更多更高的舞台,先后参加全国各级文艺汇演、曲艺比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勇攀高峰,不断进取。2017年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河南坠子中青年人才培养班”进修学习。2018年参加首期中国非遗传承人(曲艺鼓曲)研修班进修学习。
身为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深感责任重大,担心坠子会失传就和丈夫动员自己的女儿、儿子学,这一家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坠子世家”。2015年创立了坠子传承基地,收徒传艺,将磁县坠子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我就是为坠子而生,为坠子而爱,为坠子不停地奔波,我要把咱磁县坠子好好传承下去”是鲁俊美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也是她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得知磁县要举办第五届旅发大会这一喜讯,鲁俊美激动万分,表示要借此机会,利用好坠子的曲艺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旅发大会助力高唱,创编精品节目,歌颂美丽家乡,传唱好磁县故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磁县坠子这一传统的文化在旅发大会上散发出独特魅力!
Ⅲ 20年前磁带上的拉拉经把谁演唱河南坠子女士
陈艳丽。
河南坠子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
Ⅳ 姑娘下楼咯噔噔是什么戏
姑娘下楼咯噔噔是坠子戏,这段唱词出自坠子戏的《姑娘下楼》。
坠子戏起源于中国曲艺、戏曲之乡萧县。以曲艺坠子的曲调为基础,吸收京剧,豫剧的一些表演方法,有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流传很广,大江以北,长城内外,均有它的足迹。
坠子戏的特征:
1、唱词
坠子戏的唱词,有七字韵、十字韵、三字紧、五字嵌等节奏灵活的长短句。
2、唱腔
坠子戏的唱腔朴实、易懂,板式比较丰富。常用的板式有【平板】、【寒板】、【慢板】、【快板】、【垛板】、【寒韵】、【送板】、【摇板】、【散板】等。
3、表演
坠子戏的表演主要依靠唱腔和说白,道白采用淮北的方言,需要上韵时,就在方言的基础上上韵。唱词和曲调紧密结合,高低回旋变化自如,因此观众用“听起来过瘾、带劲”等话来赞赏坠子戏的演唱。
Ⅳ 河南坠子五娥征西全集
坠子请在附件里下载,如果手机看不到附件,在电脑上查看
河南坠子,俗称坠子书、简板书或响板书,是发源自河南省流行于豫、鲁、皖、京、津等地的一种以坠琴(古称坠子弦)伴奏的说唱艺术。因源自于河南省,演唱语音又是中原官话的河南方言,同时又有坠子弦伴奏,故名河南坠子。其表演形式有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 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河南坠子至今有上百年的历史。2006年被中国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Ⅵ 河南坠子名家介绍,北京的坠子名家
河南坠子 在本地发展起来之后,开始走出河南,向其它地方发展。当河南坠子在天津扬名立万之时,进入北京的坠子演员也开始了他们的表演和传播之路。那么,在北京发展起来的坠子名家都有哪些人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河南坠子在天津扬名立万的同时,有一部分坠子演员进入北京,并逐渐形成了“北京字儿、河南味儿”的河南坠子。20世纪30年代成书的《江湖丛谈》记载:“天桥的坠子,开荒的不是坤角,是个男角,这人满脸的麻子,一个人自拉自唱。社会人士瞧他又拉又唱,可是听不出他唱什么,那时正是民国十二三年,社会上还没嚷穷哪,做艺的人挣钱亦容易,这个唱坠子的每天能挣两三元。”
这个满脸麻子的人姓车,人称“车大麻子”。他演唱用的是纯正的河南话,北京人听不懂,觉得有点土,但他有滋有味的自拉自唱,还是吸引了不少眼球。于是唱坠子的男女班纷纷来到北京,当时较早在北京出名的坠子演员是卢永爱、大老黑(名叫任永泰)两口子,两人对唱,卢永爱唱做俱佳,身段好看,表情细腻;大老黑专会抓哏,善滑稽。
随之成名的是姚俊英,她的演唱被称为“是地道的河南滋味,唱一句弦儿跟一句的音韵,令人听了真有绕耳三日不断的妙趣”。她当时演唱的曲目有《小黑牛》、《刘二姐拴娃娃》、《许仙游湖》、《黛玉悲秋》等。
1932年前后,河南坠子女演员董桂枝、程玉兰姑嫂以及唱武坠子的男演员、琴师王永安等先后进京献艺谋生,与姚俊英一起开创了河南坠子在北京的繁荣,演出场所也逐渐从天桥转向城内各处的杂耍园子,这是河南坠子演出总体水平在北京得到进一步提高的结果。董、程二位在天津成名已久,北京的听众最喜欢听她们姑嫂两人的对唱,她们对唱的曲目有《蓝桥会》、《相府借粮》、《玉堂春》等。
1936年到1938年间,“坠子皇后”乔清秀两度进京,在西单游艺社短期演出。
20世纪40年代后,又有李雪芳、马忠翠、李玉玲等坠子演员活跃在北京曲坛。
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北京的河南坠子演员是姚俊英、马玉萍、刘慧琴、李少华等。姚俊英当时的演出主要是与马玉萍唱对口坠子,深受北京听众喜爱。出生于河北大名的马玉萍嗓音甜美圆润,她因在唱腔上大胆出新、勇于改革而享名。
Ⅶ 胡中花演唱的河南坠子在哪里
胡中花演唱的河南坠子可以在CCTV观看。
胡中花河南坠子代表作有:《包公案》《王婆劝架》《西九成投亲》《皇爷私访陈州城》等。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史上所记载的人物事件。
胡中花是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说唱俱佳。表演全情投入,生动自然,情节体现的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观众时而被逗得忍俊不禁,时而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时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Ⅷ 河南坠子谁唱的最好
乔清秀。
乔清秀的唱腔基础来自于乔利元,以梨花大鼓的腔调为骨干,吸收融会河南坠子中最具特色的乐句和音型,又对坠子中的独特腔调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运用,并大胆引进京韵、京口等音乐成分,逐渐形成了“梨花为骨,坠子为肉” ,欢快、俊俏而又圆润的乔派坠子。
乔清秀因他大胆而又略带叛逆的改革而招致了同行的不少非议,一度被人指作“叛徒”坠子,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天津观众山呼般的赞赏与喝彩。洒脱宛润,抑扬吐吞。中州大鼓享佳名,不只神清貌亦清。
从此,乔清秀便以“坠子皇后”的美明,享誉天津卫。
Ⅸ 河南坠子名家介绍,河南的坠子名家
河南坠子 的发展与艺人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正是由于出现了一批批优秀的演员,才让坠子得到了更好的发展。那么,在河南坠子的发展中,都出现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名家呢?下面,就跟随我一起到下文中了解吧。
赵铮
赵铮(1925、3月—2006、12月),女,原名赵淑君。祖籍今项城市范集乡小王庄,出生于开封,是国家一级演员,河南赵派坠子宗师,享受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赵铮就读于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因《摘棉花》一炮走红,成了赵铮的成名之作。自此,赵铮开始了自己创作、演唱河南坠子的全盛期,一直到“文革”开始。
如果从1951年在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创作并演唱豫剧《朝鲜儿女》开始算起,赵铮的艺术生涯足足进行了55年。这55年里,不算其他剧种,赵铮创作、演出的河南坠子就有50余部。
她的唱片大部分都在“文革”期间被毁掉了。只剩下《双枪老太婆劫狱车》、《一片丹心焦裕禄》和《岳母刺字》。除了这3部作品,能见到的只有赵铮创作的曲谱。这些曲谱是赵老师为自己的学生和后人创作的,她自己已无法演唱。
在河南提出“办曲艺教育”,赵铮是第一人。她认为,曲艺要发展,首先要抓文化。不少学生因为文化基础偏低,不能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唱了一辈子糊涂戏,说了一辈子糊涂书。年轻的曲艺演员要从基础学习,文史、乐理、声乐、器乐都要学,要扩大知识面。
郭永章
郭永章,1945年生。民间称呼:“郭瞎子”山东菏泽牡丹区牡丹办事处苏道沟村人、民间坠子大师。郭永章双目几近失明,唱坠子时自己拉坠胡伴奏,脚打梆子,唱腔高亢酣畅,声情并茂,乡音如醉,善于在坠子书中融入山东梆子、山东枣梆等特色唱腔。
郭永章对坠子戏有着执着追求,他唱坠子戏时自己拉坠胡伴奏,脚打梆子,唱腔高亢酣畅,声情并茂。他的坠子戏多为劝说世人敬老重义行善,在苏鲁豫皖交接农村城镇都有市场。
如今在四省交界地区提起郭永章更是妇孺皆知。赢得了百姓的喜爱。他演唱的《罗成算卦》、《吹牛》、《拉荆笆》、《老来难》、《报母恩》、《十大劝》、《龙三姐拜寿》、《吕洞宾戏牡丹》、《郭举埋儿》等曲目风靡鲁、豫等地,人们百听不厌,郭永章逐渐成为了菏泽民间坠子戏大师。
郭永章说,他也有一些遗憾,在心里挥之不去: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唱不了几年了,因为现几乎没人愿意学唱坠子戏,他如今没有一个徒弟,担心坠子戏会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