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7世纪传教士眼里的满族人,到底是什么样的
清军于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汉臣孙之獬受到其他汉大臣的排挤,恼羞成怒之下向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于是,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3、清代中叶,经过清初大屠杀以后,发式约自嘉庆初年起有所变化。头顶着发的部位虽没有变,但面积已远不止于一个金钱大,而是足有四或五个金钱大,相当于一掌心的面积,蓄发数量明显增加。胡须亦从只留上唇左右几根变成包括下巴在内的全部。
4、清代后期,即嘉庆以后男子的发式逐步演变为将顶发四周边缘只剃去寸许,而中间保留长发、分三绺编成辫子一条垂在脑后,名为辫子或称发辫。
5、清代末期,在觉悟了的知识青年和学生掀起的革命斗争中,把剪辫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清末开始,到清朝灭亡之时,剪辫子成了全国范围从下到上又从上到下的革命运动。
❷ 满族女人身材特点是什么
满族女人身材特点是眼睛很黑很亮,而脸比较长的,鼻子长得都比较挺拔。满族美女都是五官分明,和南方汉族圆脸女孩明显不同,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
满族人一般皮肤较白,个头和块头一般无论男女比汉人的大,大多数的满族人眼睛颜色偏黄或褐色,还有更加珍贵的灰色的眼睛,即瞳孔的颜色偏蓝灰色,在夜晚用灯光照耀会更加明显,现今在部分锡伯族人中能发现此种特征。
满族的礼仪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抚胸礼等。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抚胸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
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❸ 看老照片,百年前清朝女子的服饰搭配,那时的女人是如何穿衣打扮的
通过网上发布的历史老照片,我们可以看到百年前清朝女子的服饰穿搭,在那个年代能够拍照的家庭都是名门望族,他们身穿衣着华丽的绸缎衣服,在头上和耳朵上都有饰品,并且价值不菲,他们往往手拿扇子进行装扮,而扇子的作用并不是用来扇风消暑,更多的是起到装饰的作用来展示自己的内涵和风雅,在清末期间,很多女性都有裹脚的习惯,这也是一种陋习,则是通过布帛缠紧女子的双脚使其变得又小又尖俗称“三寸金莲”,这也是审查一个女人美丑的重要标准,放在现在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审美,之后民国建立孙中山则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的明文规定,这才使得缠足的风气逐渐停止。
❹ 清朝格格嫔妃头上戴的花非常漂亮,她们戴花时有什么讲究吗
头上戴的头花,其实是从簪发展而来的,由花和针梃两部分组成。没有针梃那花用胶水粘头发上啊!满族妇女一开始的发型大部分是软翅头,这个时候插些簪子什么的就足够装饰了。
但是随着发型的变化,发式就越来越宽,变成两把头,最后再上架子,变成大拉翅!这样头发面积空前扩大,小小的簪子插上面就显得太寒碜,头花就应运而生了,因为头花覆盖面积大。
后来随着清朝的建立,满族妇女插的头花也不再流行鲜花了,而是选用一些极精致的珠翠来做头花,用金银打底,显得很是富华奢侈。这个时候女人们头上戴着这些美饰,虽然也有装扮的成分,但更多了一些炫耀在里面。
到了清朝晚期,国力日衰,格格们再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打造奢华的头花了。为了节约开支,她们把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
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
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于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
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❺ 为什么满族女人又漂亮身材又好
这和满族的历史有关系
通古斯族群,原地一支演变为鄂温克、肃慎民族;一支南迁,散居环渤海湾沿岸,与当地的原始汉语部落和百越部落融合,演变为东夷,山东、河北、辽南居住者多;一支迁移到朝鲜半岛,与当地的百越土着融合为韩民族,殷商时,貊(东夷中通古斯血统最浓的一支)居山东半岛一带。周灭商后,为周人东进所迫,大部分向东北和北方迁徙。所谓“商之兴也,东北来;商之亡也,东北去”
会东北的东夷人也分两路人马这些我就不细说了~!
满族人个子是很高,现在的山东的东部胶东地区和东北的东部地区人个子是最高的,男性平均超过1.74女性平均超过1.65,满族是南下的通古斯人和稻米民族混合的东夷,有回到了东北融合了其他通古斯民族的民族,嗯哪~!
其中东夷人被称为是最优秀的黄种人,黄人里面的雅利安~!
❻ 我想知道陈逸飞的油画作品仕女图(清朝 )的名称,要全面,才给分。谢谢!
陈逸飞的油画仕女图多是民国的系列:《恋歌》、《浔阳遗韵》、《丽人行》、《罂粟花》、《红影》、《多梦时节》、《聚焦》
像清朝的只有《满族妇女》
❼ 满清时期如何快速分辨一个女人是满族还是汉族
我们都知道,清朝是一个外来政权,也就是满族人建立的政权,当满足人入关之后,对不同民族人口实行了区别对待!清朝将人口占大多数的汉族独立出来,与满族实行不一样政策,清朝前期的时候,汉族人几乎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而满族高高在上,享有绝对的权利,汉族人无法在朝廷当官,见到满族人必须行礼,不然就会被惩罚!区别满汉女人其实非常简单,从三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
第三,看女子是否缠足!缠足,在当今社会来看,完全就是社会陋习!而在封建社会,缠足是汉族女性的传统,从出生开始,女性就必须要缠足,因为汉族人对女性“小脚”有独特的审美!但是满族人就不一样了,满族女子不需要缠足,她们并没有缠足这样的社会习俗!所以,从缠足也完全可以区别出满汉女子!
❽ 画作中,有哪些特别好看的旗袍女人
纤弱、柔软的江南女子,细腰盈盈一握,修长的腿亭亭玉立,穿上淡粉、湖蓝或者是月白的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