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美女图片 > 景颇女人图片

景颇女人图片

发布时间:2022-08-27 01:45:04

㈠ 景颇族的民族标志是什么

景颇族的民族标志是目瑙示栋。

目瑙示栋的主要内容和活动:

一、祭祀

在历史上,竖目瑙示栋之前要,全村寨的董萨要念村寨鬼(一种祭祀),形成祭祀高潮,连续三天的祭祀后,才能将目瑙示栋竖起,顿时,整个目瑙纵歌场欢呼雀跃,场面极其热烈。如今在目瑙示栋正中置一面大鼓,两侧悬几面大锣(当地叫铓)在目瑙纵歌开始进行前,由董萨对目瑙纵歌场四方大门进行祭祀,驱鬼。

二、瑙双领舞

景颇族的目瑙纵极其讲究,没有瑙双的领舞是不能开场的。瑙双由4名巫师头戴由犀鸟头做成的鸟冠,鸟冠四周缀有野猪獠牙,后面插有孔雀羽毛或者雉鸡羽,身穿红绿绸缎制的龙袍,身披银泡,手执长刀。瑙双排成两列,前面二人称为武双,后面二人称为文双。

目瑙纵开场前,先后瑙双、瑙巴(相当于助理)、祭司和助手组成的祭祀舞队带领参加跳舞的人在激昂的鼓声和锣声中,踩着同一节拍进入舞场。舞阵排成两列纵队,瑙双手拿长刀引舞领路,后面舞者男人手拿长刀,女人手拿扇子或者手绢,按照瑙双带领的各种路线围绕目瑙示栋踩着同一鼓点进入舞场跳舞。

三、忘情纵歌

每到目瑙纵歌节,景颇族村村寨寨,男女老少,身着节日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兴高采烈的聚集到纵歌场。

各景颇族支系穿着不同的服饰,在瑙双的带领下,列队加入纵歌队伍中,舞场中鼓乐声和着景颇族歌声响彻整个广场。男子手中长刀上下舞动银光闪闪,妇女手中的扇子或手绢翻飞,衣服上、筒帕上银泡耀眼夺目铮铮作响。

舞者完全沉浸在一种陶醉和忘情中,口中情不自禁的唱出“哦……然、哦然、哦然……”的欢呼声,场面蔚为壮观。鼓声、锣声节奏鲜明,声势豪壮,山谷应声,雄壮的歌声感染着场内场外每一个人,景颇人民象喝醉了香甜的米酒一样激情奔放。

舞场上,一些景颇族妇女不断将竹筒中的水酒敬给舞者。成千上万的舞者在瑙双带领下,沿着他们心中祖先迁徙的路线,时而穿插,时而环绕,进退有序,上万人的队形随着鼓点的变化,舞步随之改变,毫不紊乱。

围观者经不住壮观场面的感染,纷纷加入到队伍中,舞场一般可容纳数万人同时跳舞,时间可以持续 10多个小时而不散。目瑙纵歌跳双不跳单,一般通常为四天,举行目瑙纵歌之前要请董撒测算日期。

每次举办目瑙纵歌节,与德宏相邻的缅甸各地都派出数百人的代表队祝贺和参与,目瑙纵歌又增进了中缅两国友谊。

(1)景颇女人图片扩展阅读: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景颇族总人口数为147828人 。

示栋竖立在目瑙纵歌舞场中央,是景颇族群众心中最神圣、最崇敬的图腾。目瑙纵歌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目瑙示栋,是为了纪念景颇族先人宁贯娃首创"目瑙纵歌"而设立的祭坛。

示栋一般由四竖二横六块厚实的长方形木牌加底座组成,用红黑白绘就不规则的螺旋形几何图案,中间两竖牌稍高,左边为雄牌绘就太阳图案,右为雌牌绘有月亮图案,代表景颇族从青藏高原日月山迁徙而来,同时也表示阴阳搭配和人类离不开太阳和月亮。下面螺旋形舞蹈图案,代表景颇族祖先当年迁徙的路线。

再下是犀鸟和孔雀领舞的传说图案。两则稍矮的牌子是祖宗男女桩,顶端绘有祖先发祥地---“木折省腊崩”。左桩下面画着菱形宝石图案,右桩下面画着波纹形迁徙路线。

再下均是象征人类繁衍的厥叶花,象征各民族团结的南瓜子,象征消灾辟邪的牛头和人类生殖繁衍的乳房。横的上面一块绘有田地图案,下一块绘的畜禽、五谷图案,阴阳雌雄桩之间有交叉的刀和箭相连,表示景颇人民生活离不开刀和剑,也体现景颇人民的英勇果敢精神。

㈡ 女的叫什么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一、生活习性:

1、景颇族是一个以农业为生计的民族,粮食作物以水稻、旱谷、玉米、小麦、粟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甘蔗、油菜、八角、草果、香茅草等。

2、景颇族社会中并存着两种类型的信仰,一种是秉承传统的超自然信仰,另一种是外来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

3、景颇族主食以大米为主,竹筒饭、鸡肉稀饭是景颇人喜爱的特色主食。

菜肴以辣着称,品种除园地中种植的瓜、豆、芋头、青白菜之外,从山林中采集的野菜、野果也是餐桌上的家常菜。

烹饪方式包括舂、烧、烤、煮、蒸、拌、揉等几种类型,其中,舂菜是景颇族菜肴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味道鲜美独特,景颇人常说:“舂筒不响,吃饭不香”。

二、建筑特色

景颇族多数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半山腰或山间的小平地,少数居住在坝区边缘地带。一般村寨规模大多在40至60户之间,上百户的村寨屈指可数。村寨一般依山而建,面向坝子和河谷,靠坝一端,称为“寨脚”,靠山一端称为“寨头”。

村寨内房屋建盖分散,户与户之间相距几十米甚至百米,一幢幢楼宅隐现在苍林翠竹丛中。房屋多建盖在山坡平整出来的台地上,同姓氏家户的住宅分布相对集中,从一个老家分出的各个小家都在老家住宅旁建房,除非老家附近已经没有建盖地点才另择新址建盖。

三、服饰

景颇族服饰风格独特。男子服饰以黑、白为主色,老年男子服饰各支系相同,均着黑色对襟短衣和黑色宽管长裤,戴黑色包头。

中、青年男子服饰,景颇支系与其他支系间存在细微差别,上身内穿白色立领衬衣、外套黑色圆领外衣,下身穿黑色长裤,头戴红蓝色相间的方格棉纱布圆筒形头巾。

其他几个支系的中、青年男子,均着白色衬衣,黑色长裤,戴饰有各色绒球缨穗的白色包头。无论哪个支系的男子出行,均随身背挎筒帕(即背包)和长刀。

(2)景颇女人图片扩展阅读:

1、语言

景颇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景颇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由于5个支系分别使用5种不同的语言,因此支系语言在语支的归属方面存在差异。景颇支系使用的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载瓦支系使用的载瓦语、勒期支系使用的勒期语、浪峨支系使用的浪峨语和波拉支系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

景颇族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两种文字都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语言工作者在原景颇文的基础上,对一些声韵母拼法进行了改革。载瓦文创制于1957年,是语言工作者为满足载瓦支系的需要而创制的文字。

2、文学

景颇族的民间文学有史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情歌、叙事长诗等种类。

宗教祭司“洞萨”所念经词,也是一种宗教文学。它们是景颇族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既反映了景颇族的历史和现实,也反映了景颇人的宇宙观、生活的态度、思想、感情和愿望。

创世纪诗史《目脑斋瓦》是景颇族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中的优秀代表,全诗长万余行,内容涉及天地的形成、鬼神的世界、人类的出现、景颇民族的起源、人间的生活、爱情和痛苦等,汇总了景颇族对宇宙、民族历史的认知,对生活的态度、思想、情感和愿望等多方面的知识。

3、艺术

(1)音乐

景颇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各支系民歌种类繁多,主要有“月鲁”(舂米调)、“志”(山歌)、“斋瓦”(历史歌)、“脑石幼嗯先”(催眠曲)、“木占”(风俗歌)、“恩准”(情歌)等。

景颇族民歌歌唱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有对民族历史的叙述,古代传说故事,也有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和节日丰收的欢庆,还有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音乐形态丰富多彩,除单声部民歌外,还有多声部民歌 。

(2)舞蹈

景颇族的舞蹈多为集体舞,形式多为环舞、巡回舞、曲折行进,内容反映生产、生活、战争、祭祀等活动,主要分为欢庆性、祭祀性和娱乐性三种,包括“纵歌”、“布滚歌”、“龙洞歌”、“整歌”、“金再再”、“向姆赫”等。

其中,纵歌包括多种舞蹈形式,排列成阵,舞步有序,节奏鲜明,表现了群舞的高度水平。使用的乐器主要有木鼓、象脚鼓、芒锣、竹制管乐器“比客”、“吐良”、“勒绒”等 。

(3)工艺

在景颇族的艺术中,编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编织工具十分简单,但却能编织出300多种绚丽美观的图案。

绘画大多与原始宗教相结合,多系单线回纹图案和单线直纹图案。

参考资料:网络-景颇族

㈢ 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的重要节日

1、景颇族

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

民族概况:

1、景颇族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2、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7个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户撒方言两种方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

3、德昂族

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㈣ 景颇族的特色

景颇族简介

景颇族先民居住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唐代称“寻传蛮”,明清时称“山头人”。景颇族主要从事农业。景颇地区盛产珍贵的木材和各种药材。经济作物有橡胶、油桐、茶叶、咖啡等。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分布: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芒马、岗房以及耿马、澜沧等县。

景颇族有景颇和载瓦两种方言,彼此通话困难。景颇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景颇语文。景颇族有丰富、优美的口头文学流传,包括反映民族起源、迁徙历史的叙事长诗及神话、故事、寓言、谚语、谜语等。

目瑙纵歌景颇族

□本刊特派记者 解学来/文 施晓亮/图

云南省陇川县人口16.7万,其中景颇族近5万,是云南省分布景颇族最多的县份。于是,循着国家民委的指点,我们的采访车到达了“景颇文化”当然的代表地点——陇川县章风镇,我们的采访对象是该镇芒弄拱山村民小组组长岳麻干一家。

没有围墙的景颇家园

在景颇族里,拱山村民小组有着特殊的地位,因为全景颇族最有威望、官职最高的人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他叫司拉三,解放前是一个“山官”(指解放前对掌握着一个或数个寨子政权的世家,他们的权力是世袭的),解放战争期间积极配合人民解放军的解放斗争,后成为云南省政协副主席。1997年,他在家乡去世。

像所有的景颇人家一样,柑桔等果树、塔杉(岳麻干说,它的叶子可以串在一起用作遮雨的蓑衣)、竹子构成了岳麻干天然的院墙。一大块空阔的地,几幢并不相连(甚至在面南背北的正屋位置上,有两幢互不相关的房子)的二层楼房或平房,组成了岳麻干的家,同时也是拱山村民小组的办公室。

岳麻干是一个很沉闷的人,甚至有些木讷。他有着景颇人所特有的黝黑的皮肤,身板标枪一般挺直,露出一股藏掖不住的英气。在很早的时候,景颇族的祖先和阿昌族的祖先一样,都认为地势低平的地方有“瘴疠之气”,为保全人、畜,就尽量住在高处;但山上的耕种条件差,单凭种地根本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再加上要保护族人和财产的安全,他们就对打猎非常重视,每个男子都养成了不惧凶顽、不怕艰险的性格。虽然整个拱山小组从山上搬下来已经有100年左右的时间了,而且每个男子都有一至多杆的枪也被公安部门收管(在这里,每个男子结婚时,岳父都要送给他一杆枪、一把刀和一包随身的饰物),但那股已经化入血液的英气却不肯寂寞,它要通过一切机会展示出来。

墙既没有,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大门”,走在路上,往左一拐,就进了岳家。最先扑入眼帘的,是5台庞大而繁复的木质织布机,一男两女正在神情专注地织布。岳麻干说,这些织布机都是2000年7月他从缅甸的密支那买来的,连织布机钱带运费、5个工人,当时一共花了2万多块钱。

现在他们主要织筒裙,景颇话称“笼基”。筒裙是景颇族人男女老幼共通的服装(当然在细节上会有一些差别)。现在岳麻干已经不大穿筒裙了,但附近的村民们有时会来买一些,而外地来的游客几乎是人手一条,所以生意还是蛮好的。一条筒裙大约能赚三四十块钱。岳麻干的老伴排麻宽则是筒裙质量的检验员。

与堂屋并列着的,是一座刚刚建成尚未投入使用的二层楼房。岳麻干说,这并不是典型的景颇民居,因为最原始因而也最纯正的景颇民居都是用草和木头建造的,但县里有关部门认为,照原样造出的房屋显然不符合防火及坚固等等方面的要求。他说,现在虽然墙壁已经用上了砖、泥,但这只是在建筑材料上作了某些改进,而所有的地板都是木头的,每个隔成单间的屋子里都有一个火塘,没有床,晚上把铺盖一放就可以躺下睡觉,还是基本保留了景颇族的民族特色。岳麻干为此花掉了2万多元。

现在,岳麻干一边监督着工人们建造“2间现代化的、带有抽水马桶的厕所”,一边和建筑公司的负责人讨价还价,更重要的是在等县里对发展“‘农家乐’旅游”的优惠政策。他的目标是把现在所住的堂屋改建成比旁边那座二层小楼更具有景颇特色的民居,预计投资6万。他说,堂屋是照着保山地区的汉族房屋建造的,已经没有什么景颇意味了。那还是80年代,只图气派、好看,结果就把自己的民族特色给丢了。

岳麻干家里有20亩甘蔗田,每年可收获甘蔗30多吨,再加上儿子诺基开着农用车跑运输,每年的纯收入可达到2万多元,岳麻干有足够的理由眉飞色舞;可是,即使是站在预示着美好未来的二层楼上,面对着满眼绿色、暖风徐来的佳景,岳麻干还是没有太强的表达欲望,只是默默地盘算着什么,嘴角带着笑。景颇族,本来就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就让人一目了然的人群。

“风情园”里的“民居”风情

从岳麻干家往前走100多米,就是所谓的“广山景颇风情园”。在这里,集中展示着一些带有鲜明的景颇族特色的事物,讲述着这个民族沧桑的历史。

风情园的主题建筑是一座投资60余万兴建的“景颇民居”,刚刚建成不到1年。这其实不是真正的“民居”,而应该是“官居”,因为它是模仿古时“山官”的住宅修建的。该建筑的施工负责人张世红说,为了得到确切的建筑信息,他和政府有关部门一起走访了二三十户知情的人家,其中有原来“山官”的儿媳妇,甚至还到缅甸去找到一位102岁的老人仔细询问。现在的“景颇民居”,几乎囊括了一所民居所能代表的一切特色。

外面,一个吊起来的、太阳造型(景颇族有太阳崇拜的风俗)的小牌垂下一大串藤蔑编的圆环。圆环有大小之分:大的表示一个家庭,小的表示一个人。迁来或者分出一个家庭,就添上一个大环,反之则减;生下一个孩子,就添上一个小环(一家人的小环都串在代表自己家庭的大环上),失去亲人则减。

门前靠着台阶扶手的墙壁上,镶着一块宽约半米的楠木板,上面分3处雕着2个、4个、6个一堆的乳房。据说,如果儿媳妇总是不怀孕,老太太在背着粮食或猎物向山官缴纳的时候,就会使劲弯着腰,在上楼时,用手去摸两个一堆的乳房。同理,如果家禽和牲畜不繁衍,就去摸4个和6个一堆的。

岳麻干找人为我们打开了这所硕大的房子。想不到,外表看来因为又高又宽而显得有些臃肿的房子,里面竟然布置得相当紧凑、整洁:走上台阶,进入房里,迎面一个名为“敢拓”的小小隔间,是留给年轻人谈情说爱的地方。之所以放在一进门的地方,是因为年轻人有可能夜间相会到很晚,这样走来走去不至于打扰父母等其他人的休息。

目瑙纵歌和“绿叶宴”

“民居”东边,是一间“绿叶宴餐厅”。其实,要想吃到“绿叶宴”,还有一番隆重的欢迎仪式。

在县委宣传部和县旅游局的邀请下,在采访的最后一天,我们品尝了“绿叶宴”。

快到“风情园”的时候,远远地看见四五个盛装的景颇族少女端着酒站在那里。按规矩,进景颇山寨是要喝她们所敬上的“迎宾酒”的。酒都是米酒,大约有四五十度,酒劲气冲。如果酒量不胜,在没有喝时可以倒回敬酒者的杯里或者壶里;而一旦开喝,就必须自己喝完。景颇人是不压酒的(所谓“压酒”,指的是强要别人喝酒)。

当然,迎宾的不可能只有几个女孩,因为耳边有音乐在响。四五个男青年,有吹笛子的,有吹萨克斯的(像他们的文字一样,景颇人的乐器也透着“洋”劲儿),有敲鼓的。一个48岁的女人是他们队长,叫木边,有3个孩子,其中小儿子就在身后的乐队里。木边说,本来他们在迎完宾后还要到绿叶宴餐厅去为来宾们跳舞的,由于景颇人从小就是唱着歌跳着舞长大的,一声招呼,在这个70来户、200多人的拱山村,找个30人不成问题。但现在旅游局从别处挑了6个男女青年专门表演歌舞,所以他们也只能“精简”了,一般也就是10人左右,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0元钱。

景颇族(通常这样叫,但在严格意义上应该加上“景颇支系”,因为该族共分5个支系,各支系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服装)穿的衣服叫“银泡服”。但现在少女们穿的“银泡服”已经不是从前意义上的“银泡服”了。木边说,因为她们那些根本不是银打的。她身上穿的是正宗的“银泡服”,已经穿了四十多年了。景颇妇女与少女在服饰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戴的项链上:少女只能戴一串,而妇女可以戴两串、三串、四串甚至更多,只要自己愿意。但就连木边,戴的也不再是真正的项链,是从街上买上的便宜货,而传统意义上的项链都是玛瑙连成的。

进入“风情园”以后,木边带领她的队员们迅速地在绿叶宴餐厅门前列成两队,奏乐、唱歌,并伴随着身体的摆动(后来我才注意到,在多数情况下,包括跳“目瑙纵歌”舞时,景颇族的舞蹈不像怒、僳僳等族的舞蹈那样身体大幅运动,而只是将身体各部分非常和谐地扭动着,颇有些“阴柔”的色彩)。我们就从他们的中间穿过,在餐厅门口的一个热水盆里洗手,然后才能进入。

绿叶宴,每人的费用是25元。坐定了,兼做服务员的舞蹈演员们就开始上饭菜——之所以把饭菜在一起说,是因为这时候每位客人除了酒水外只能得到一样东西:一个大绿叶包。打开绿叶包,里面是七八个小绿叶包。一一打开,包较大的一个包的是米饭,小的则是干肉粑粑、烧鱼等。然后,倒酒。酒有两种:水酒,米酒。水酒其实就是做得比较简单的米酒,但味道却清香、微甜,与米酒的辛辣、刚烈截然不同。据说,这里面大有学问——景颇族向来认为人分男女、物分阴阳,酒也如此:水酒阴柔,象征女性;米酒阳刚,喻之男性。景颇人有自己的哲学观念。

接着,一些咸菜、花生米、小馒头(如北方饺子大小,味略甜)都接着摆上桌,但不再是每人一份,而是每桌一份或两份。

绿叶宴的吃法也有讲究:将所有的绿叶包都打开,米饭可以随意放置在较远的地方,各种菜则都将绿叶略作折叠,使叶片显得较窄而菜不掉,然后将绿叶叶柄朝向自己,一样一样地从左到右摆放起来。不论吃饭还是吃菜,都不用筷子或其他餐具,而是直接用手抓。这也是在餐厅门口特意放有热水盆的原因。喝酒时,如果为他人添酒,必须添两次。

就在我们杯来酒干、菜去叶空的当儿,歌舞表演也在同时进行。表演了“祝酒歌”等歌舞后,4个姑娘表演了“银泡舞”。在整个舞蹈中,没有歌声,只有她们节奏地抖动着身上的“银泡服”,发出纯粹而整齐的“哗哗”声。这个舞蹈即将结束的时候,她们抖动的节奏越来越快,“哗哗”声也越来越急促,然后戛然而止。

最后,随着舞蹈队领队的一声招呼,客人们稍作忸怩,便举着木刀(景颇长刀的象征)加入了“目瑙纵歌”的行列。其实舞非常容易跳,只要跟着“瑙双”(共有两个)踏着一定的节奏走就可以了。开始是分成两队,分别在餐厅的左侧、右侧,经过曲曲折折的行进,最后在舞台的中央会合。据介绍,这是在表现他们景颇族祖先迁移至此的艰辛。领队告诉我们,据传,景颇族来自遥远的喜马拉雅山麓,沿着现在画在“目瑙示栋”背面的曲折到几乎难以辨别的线(表示道路)走到这里。本来景颇族并没有歌舞,人们的生活都非常平淡、清苦,只有天上的太阳神宫殿里才能看到由孔雀和喜鸟表演的舞蹈。后来太阳神觉得人们太苦了,就让孔雀和喜鸟在人们的周围唱歌、跳舞。景颇族的祖先宫东都卡发现了鸟儿们的歌舞,就让族人们学习,于是就有了“目瑙纵歌”的出现。

“目瑙纵歌”是景颇的,它从内容到形式都浸透了景颇人的思想和历史,但也因此,它最有世界性,它让世界的目光平视着走近它。歌德说:越民族,越世界。正如岳麻干和所有的拱山小组的村民们所认识到的那样。

民族特色

景颇族男子喜穿黑色对襟圆领上衣,包头巾上缀有花连图案和彩色小绒球,外出时常佩带筒帕、长刀。

妇女穿黑短上衣和枣红色羊毛花筒裙,颈挂料珠项圈,或银制圆片和海贝,花纹色彩鲜艳。还在腰、颈、腕、足戴有涂过红、黑色漆的膝圈,有钱的人,往往腰缠数十圈。在筒裙、挎包、护腿和包头等物品上的绘画、刺绣、雕花工艺十分精致美观,图案多达30O多种。

景颇族喜饮酒,亦嗜嚼草烟、芦子和槟榔,且热情好客,凡遇外人来访,不论认识与否,均盛情款待,从不简慢。对猎物或祭品,有“见者一份”平均分配的习惯。

景颇族家庭为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盛行单方面的姑舅表优先婚。内部有“丈人种”和“姑娘种”之分。过去有“抢婚”习俗。

人死后多行土葬,由“董萨”主持送魂仪式。信仰原始多种教,部分信仰基督教。过去有原始“神判”等习惯法。建国后,旧的习惯已有很大改变。

景颇族能歌善舞,“目瑙纵歌”(意即“大伙跳舞”)节是其传统民族节日,一般在每年正月十五日举行。

㈤ 景颇族织锦图案有何特点

织锦图案绝大多数是由点、面、线组成。织锦图案上的点可以是各种形状的点。线也可以是粗、细、直、曲、折、弧等多种多样的线,曲折线居多,弯弧线极少。各种线同时使用,加上间隔的变化,色彩的对比,线的形态是多姿多态、千变万化的。同样,面的变化也是形态各异的,一般有方形、三角形、折形、多角形、菱形、圆弧(很少见)、扇形等等。几何图案编排十分巧妙,比例尺寸协调,讲究对应关系,有的相互联贯、连接成体。多数图案具体而形象生动,少数图案则比较抽象,看不出图案所表达的内容和含义。值得一提的是,菱形、菱角图案几乎是所有传统织锦作品的底纹图案,其由折线围成,有3、4、5、6、7折之分,都属于lasi maku类图案,“载瓦”、“喇期”、“浪莪”、“波拉”四支多用7折图形,景颇支多用4折图形。同样,这样的菱形、菱角图案用于织对比彩色的装饰图案也很多。

在人类社会的童年,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比较感性、直观,他们所刻画的图案和内容都相对简单,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人们把抽象的装饰形和具体的物体物象美妙的结合在一起,图案效果非常完美,并且内容更加丰富多采、形式各种各样。

景颇族传统的织锦花纹图案可谓特立独行,这些图案仅出现在本民族原创织锦作品上。经研究分析,在传统织锦中很少发现包括景颇男子的竹藤编织图案绘画和雕刻花纹等其它艺术作品图案,也没有发现与其他民族相同或很接近的图案,只发现织锦上的“格顺”(蕨菜幼叶)图案与目瑙示栋柱上的“格顺”图案相同,而且这些图案有严格的构形,决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差异、形变出现,这点有别于其它民族织锦中排生、创新的特点。

而现代织锦图案则多由传统图案嵌套、概括、拼拆、组合而成,图案飘逸、轻盈,线条简略、简练、概括。

阅读全文

与景颇女人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动漫美女独自走在夜路 浏览:1424
动漫美女被骗10万 浏览:1217
高铁上的小女孩图片大全 浏览:1888
美女丝袜中出电影有哪些 浏览:995
古代四大美女ppt 浏览:1748
韩国美女车载dj音乐完整版 浏览:1730
巨臀美女手机在线看 浏览:721
小美女跳舞干净利落 浏览:2017
继承医馆美女小说 浏览:1465
最美军训女生爬草坪的图片 浏览:1674
裸体女人和男人日B图片 浏览:1990
美女是黄视频下载 浏览:1555
大漠苍狼偷看美女换衣服是第几集 浏览:1501
男生温头像柔图片 浏览:1031
让图片可爱起来的小图案 浏览:1175
什么叫姿身大美女 浏览:3130
看日韩美女生活片 浏览:1822
女人使用健慰器图片 浏览:1884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听温柔大方美美哒 浏览:1022
哪里能请到美女演员 浏览: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