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群众为了缅怀死者都做了什么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在这一天,当警钟响起,人们驻足停步,为死去的人们默哀。他们所承受的痛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们能做的只有缅怀他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不能替死去的南京大屠杀人们原谅他们,在那一场场大屠杀中留下的是尸体和人民的祈求以及许多哀痛的声音,可是日军并没有放过他们,万恶的资本主义,万恶的灵魂,令人厌恶,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希望世界能够和平!
B. 国之殇史之痛民之愿国家公祭日手抄报图片
2014年2月25日下午,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
受委员长会议委托,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李适时就决定草案向会议作了说明。
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的说明指出,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中国南京开始对中国同胞实施长达四十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三十多万人惨遭杀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审判,早有历史结论和法律定论。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说明强调,制定本决定是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决定草案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
中国大陆在80年代以前对南京大屠杀的纪念不充分。50年代虽然有在报纸和教科书中提到南京大屠杀,在60-70年代就有很大的空白。如195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第四册有南京大屠杀,但1960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中国历史》第四册62页就没有南京大屠杀的事。[9] 1978年定稿的《中学基础知识手册-历史 增订本》虽然说了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城乡变成废墟”却没提到南京。徐师大77年编订的《中国历史大事纪年》也不曾提到(《南京大屠杀在公众记忆中的消失》)。朱世巍曾经提到他的老师做贼一样告诉他南京大屠杀的事。传媒也有类似的现象:《新华日报》虽然在50年代上半有30多篇南京屠杀的报道,之后到82年就没有一篇了。[10] 南都的《曾“消失”的南京大屠杀》一文提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谈起南京大屠杀,第一个想到的是他外公,一位没有经历南京大屠杀,但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老人。20世纪70年代,吴先斌上小学。有一次外公带他去南京秦淮河洗澡。在石头城桥边时,老人说:日本人在这里杀过很多中国人。年幼的吴先斌听了非常震惊。“关于南京大屠杀,国家记忆曾经缺失了,但民间记忆一直没有断过。”吴先斌觉得官方的修史不能表达全部情感,后来产生了创办民间博物馆的关于南京大屠杀,国家记忆曾经缺失,但民间记忆从未中断过。
C. 2017年国庆网上红了一张漫画,是两个小女孩,一个新时代一个旧时代,有人有那张图吗,或者记得那张图
这是江苏泰州的朱彦团队在2016年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创作的漫画。
2017年,网友将文字改为"1937-2017",继续在网络上传播。
D. 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大会上,80名青少年朗诵的《和平宣言》全文是什么
国家公祭日《和平宣言》全文: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 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 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日寇,掳掠烧杀, 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 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举世震惊,九州同悼, 雪松纪年,寒梅怒放。
亘古浩劫,文明罹难, 百年悲叹,警钟鸣响。
积贫积弱,山河蒙羞, 内忧外患,国破家亡。
民族觉醒,独立解放, 改革振兴,国运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八十整载,青史昭彰, 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二零一七,国家公祭, 中外人士,齐聚广场。
白花致哀,庄严肃穆, 丹忱抒写,和平诗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大德曰生,和气致祥。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 民族复兴,世代梦想。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 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4)南京公祭日图片小女孩扩展阅读:
根据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法案,国家公祭对象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及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被杀戮的同胞。
具体包括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化学武器死难者、细菌战死难者、劳工死难者、慰安妇死难者、三光作战死难者、无差别轰炸死难者。
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目的: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
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其世界意义在于,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E. 南京大屠杀公家公祭日为什么佩戴紫金花
源于2014年11月
为了迎接“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南京广播电视台发起了“紫金草行动”。
“紫金草行动” 精心设计了“紫金草徽章”,倡议各界群众佩戴“紫金草徽章”积极参加“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各项祭奠活动。“紫金草徽章”为紫金草的四瓣紫花和黄色花蕊图案。
1937年,南京,30万无辜者死于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70多年过去,当年的幸存者正陆续离去,“让世世代代永不遗忘”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很多伤痛历经时间沧桑都会淡出记忆,有些仪式可以在传承中提示我们想起。
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很快就会迎来第一次国家公祭活动。用庄严的仪式来祭奠逝者、警醒世人,这不仅是国家行动,也是每一个向往和平、痛恨杀戮的人士的自觉行为。
在民间的公祭活动中,用什么来传达思想,凝聚力量?这让我们想到了“紫金草”。
1939年,一名侵华日军士兵在南京紫金山上采集到一种紫色小花的种子,此后几十年,他和家人致力于推广种植此花,以反对战争,呼吁和平,并将其命名为“紫金草”,从此,又被称为“和平之花”。其实,紫金草就是中国的二月兰,它耐寒、耐旱,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顽强生长,蕴含着无穷的草根力量。
“紫金草行动”由此而来。
我们精心设计并制作了紫金草徽章,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佩戴着它参加公祭活动;
我们开设了“紫色的哀思”网上公祭平台,您可以在网上种下一棵紫金草,留下纪念感言;
我们将带着花环寻访遇难同胞的丛葬地,其他祭奠活动也将陆续展开……
我们亲历的爱与恨,不需要提起也能刻骨铭心
先辈们遭遇的苦与痛,却很容易成为尘封的记忆
种下一株紫金草,戴上一枚纪念章
我们用朴素的方式,提醒自己牢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我们用草根的顽强,让世世代代永不遗忘
F.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看新闻联播都看哭了
是的,同感!特别是防空警报奏响的那一刹那,眼泪真的就要流出来了,好惨啊
G. 国家公祭日是什么时候在哪里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南京举行。
2018年10月31日,南京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其中将国家公祭日当天全城默哀一分钟的倡议,明确列入法规。
2015年12月13日,7时整。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举办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进行升国旗和降半旗仪式。
纪念馆广场中央巨大黑色“灾难墙”墙上,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白字。中国第二次以国之名义祭悼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同胞。
H. 高校公祭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在这一天我们该做些什么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这一天当中,很多高校都在举行公祭活动,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虽然可能无法进入各种公祭活动现场,但我们可以用自己能力范围内相应方式做些事情。比如我们可以在相应时间内为死难同胞默哀,我们要在这一天里专门对孩子们进行爱国教育,不是宣传仇恨而是告诉他们不能忘记历史。同时如果在这一天发现周围有任何不爱国行为,都应该主动制止。
1、在心中为死难同胞默哀
曾有新闻报道说,12月13号那天在某地大街上,居然有女子公然穿着和服逛街。随即就有热心群众报警,警方接到报警后第一时间介入调查当中。当高校进行各种公祭时,我们可以用心去观察周围是否有某种错误行为,如果有就要积极及时进行制止。
高校学生进行南京大屠杀公祭,主要是在于告诉青年人一定要爱国,并且为国家强大而奋斗拼搏。作为一名普通中国人,我们在平时要教育各自家中子女,告诉他们永远要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永远不能忘记那一段伤痛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