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样的女人会喜欢禅意歌曲
读书多,喜欢思考,略自命清高。骨子里有淡然的性格。不喜欢喧嚣,有点冷。具有古典美。
B. 禅意散文
县城不远,有寺名般若。
我只在去年春日里去过一次,院里那树樱花正开得热闹,那近乎嚣张的色彩,让我把头脑里时常勾勒的寺庙景象一下子置换掉了。也许这树娇艳的花跟意识上的寡静与肃淡并不冲突,只是我看多了故事的情节,一直认为寺庙该是--个别人厌倦了人世的拥挤,还有着飘逸高远的情怀才会去清修的地方。还认为,若想修出超然脱俗的气韵就应该只会有春烟,茶鼓,夕照,楼台吧?有幽静苍远的意境,有深秋岁月的薄凉,才能修成飘然淡远的仙者!院里或许会有几颗枝繁叶茂的梧桐;而怎么会有樱花呢?
我很少去寺庙,觉得寺庙就是拜佛,祈福的地方,而我一直是个无神论者,曾片面地想如果拜佛祈福能让自己内心的追求得以轻松实现,那还用拼死拼活的干什么?现在想来,过去的想法或许有些幼稚的,也许朝圣,拜佛只是一种信仰,一种心灵的依托,把内心美好的'瞩望在一个有灵性的地方默念!然后在为目标付诸行动,说不准真的能事半功倍呢!
同行的朋友说,她在这住过,礼佛的女子都可以随时去小住,用劳动换取三餐。我笑,想着,住上几日不知道能不能把满腹心事修成莲花?我倒是也想漫步在斜阳的山径,听着暮鼓声,然后走进那扇厚重的门,再看着它慢慢关上,就彷如这门就能把一切繁杂隔离,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意去住上几日,如同一个浪迹江湖的人偶尔要隐在不为人知的妙处修行一样。修得三清六静,修得把相遇与别离都只当成一个出现与消失的词语而没了纠结的过程。即使修得没那么通透,只修了些许禅意也是不错的。
禅意一一一直喜欢这个词语,所以也就喜欢有着禅意的女子,觉得安静的女子是禅意的,喜茶喜布衣的女子是禅意的,或者,她还应该有着一头齐腰的秀发,直直顺顺的披在肩上。
白落梅曾经说过,女子应该有一种遗世的安静和优雅,有一种令人平静的力量,如寂静庭院中的一株似雪梨花。这种美飘逸出尘,连碰见的机会都少,所以,只能远远想想。也曾有人说,一个女子她的身上应该有三种气息:油烟味,脂粉味,书卷味。想想,确实一个完美的女子应当三味调和,有着素朴的烟火气息,有着轻盈的灵魂,也有着一颗爱胭脂的心,这种女子如一朵莲,素而可亲,美而不妖。我想,这就是喜禅女子的意境了!
陈晓旭应该是禅意的女子!喜欢她不是因为她演的黛玉,而是因为她的才气和勇气。放下身家身价,或许只为精神的自由,将一切虚无转化成内心的禅意。她是自然地,是随性的,我们谁能做到她样的云水禅心?我想她走的应该是从容明媚的。喜欢那些禅意的女子,即使生在喧嚣,走在红尘深处,依然素淡,轻盈。也想做这样的女子,安静地生活,虽然细碎,也会有忧伤,任它无花无果无风景,任城门厚重爬了青藤,依然淡泊,淡泊!
C. 寻《新白娘子传奇》中关于禅意的经典台词
楼主您好,《新白》中经典台词有:“情纵痴也终有完,不如清修把皮毛换”,这是娘子对官人所说的。
D. 想给自己办公室请一个有禅意的名字!求个人指点
“水至清则无鱼”禅语。
佛家禅语: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E. 王维的《辋川图》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
唐朝本就是一个诗歌最盛的时代,唐朝的诗人很多,流传于世的佳作更是数不胜数。这与武则天、上官婉儿、李隆基等人对诗文的真心喜爱与倾力倡导是分不开的,从而市井流行,人人爱诗,口口相传。
王维恰恰就生在了这个朝代,以他优雅、从容的盛唐特质,留给我们一个清逸空灵的诗意世界。
如果单从一个诗人的角度来看王维是远远不够的,他还精通书法和绘画,深谙音律,古琴弹得好,琵琶弹得也好,称得上是位全才。
盛唐时期,王维就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加之他自幼受父母家庭影响,参悟禅理,因而他的诗歌、书法、绘画以及音韵都融入了深厚的禅宗佛学。
王小波说,“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王维拥有了这诗意的世界,似一股清流,以明澈的内心和不染尘埃的禅心,活出了风清云淡,拥有了适意人生。
01
《新唐书·王维传》记载:“九岁知属辞,与弟缙齐名,资孝友。”不难看出,王维自幼就是一个聪明好学、孝顺父母、爱护弟弟的宽厚善良之人。
先天的好条件,还有一个懂得对他因材施教的母亲。王维的母亲崔氏是一位非常开明又有见地的女人,不仅成全了王维自幼对诗文的喜爱,还发现王维在音乐和绘画方面也有着极高的天赋,于是为他请名师来培养。
出身名门,天资聪颖,从小接受的是全面素质教育,又赶上盛唐时期的文化大繁荣,王维吟诗作赋,能书善画,通晓音律的才能样样都显示了出来。
这么有才华就算了,偏偏颜值还高,《集异记》中记载,“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这可是才华颜值都在线了。
钟灵方可毓秀,地灵乃育人杰。
王维的母亲一心向佛,常年清修《维摩诘经》,终身以维摩诘为榜样,给王维取名字摩诘,连起来便是“维摩诘”,有“洁净,没有尘污”之意,告诉王维要以清净平静之心,去达成自己的人生境界。
9岁时,王维父亲暴病去世,面对母亲以及五个年幼的弟弟妹妹,曾经衣食无忧的他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家庭的变故也让他过早地成为一家之主,少年老成,也注定了他日后性格中的坚韧与仁忍。
伴着滔滔的黄河水,王维闻鸡起舞,发奋苦读,短短几年的时间在诸子百家,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中学习滋养,在古乐谱、古画册、古书法字帖中深深涉猎。
本就是纯良一派的少年王维,凭着刻苦的攻读和天资的聪慧,十五岁游学长安城,写下了英雄出少年豪气的《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重阳节孤身在外,思乡之切的他凭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打动了全天下的烟火凡人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奔走尘世,若能将生活过出烟火气,也算是对一颗漂泊在外的灵魂最大的慰籍了。而这一年,王维年仅十七岁。
二十岁时,王维做了大唐右丞,写的文章早已名闻天下,被坊间众人传咏。王维的爷爷王胄是朝廷的乐官,擅琵琶和各种古琴,幼时受爷爷的影响和调教,王维自然也是弹得一手好琵琶和古琴。
《新唐书·王维传》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大家都猜不出《按乐图》中众乐工吹奏的画面是何题名,王维看了一眼便说画中人弹奏的曲子是《霓裳羽衣曲》,于是请来乐师演奏,竟然与画中人物表现不差分毫。
公元721年,大唐长安岐王府内,妙年洁白,风姿英挺的王维大秀才艺,一曲《郁轮袍》让玉真公主听后惊为天人,如此好听的琵琶曲,公主之前竟从未听过,在得知很多喜欢的诗文也出自这个年轻人后,便力荐王维科举,后来王维一举登第,得了头名进士。
一生只爱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
于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大概就是王维内心最平静的写照,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不用禅语,时得禅理。山穷水尽,还可以柳荫花晴,人生有此境界,夫复何求了。
在终南山辋川,王维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一年四季,空旷的山谷,清新恬静的时光刚好应了王维的随意挥洒,“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诗像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优美抒情的乐曲,恰如王维心中的桃花源,如此诗意的栖居生活也真是令人向往。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仿若有三千空灵般见声不见影,空谷传声,愈见谷空,日影偏移,落照斜晖,青苔落寞,愈显岑寂。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清光透过竹林叶隙,抚琴的王维如置身仙境,而王维正是此仙境中的天人。
王维在辋川编写了《辋川集》,并且把诗中所描写的风物绘制在一面大墙上,那是母亲生前时常诵经的地方。《辋川图》是王维一生对田园生活的最好纪念,完美展现了他在诗歌、音乐、绘画和书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质。“山谷郁郁盘盘,云飞水劲,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辋川图》开启的是诗画并重的先河,“《辋川图》,古今人品,为画家最上乘”,“辋川为摩诘养志之所,其诗其图,艳称千古”。
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钱钟书也是奉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倚”。
04
761年上元二年,六十三岁的王维端坐桌前,写下了几封给亲友的书信之后,带着微笑从容而逝,“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王维在田园山水中疗愈了自己的伤痛,用他的诗书画赋予了山水间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是长盛不竭的。
他的一生恰似一缕清风,优雅而来,从容而去。给了我们一个空灵淡远的山水世界,为我们缔造了一个诗意的世界。
放慢奔走于红尘之中的脚步,在拈花微笑中达成自己的大境界,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机中去参悟,在面对人生的困顿时去收获内心的安然。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人生才需要这份坦然,这份内心的平静与温和。
经历了世间繁华,一无所有,孓然一人,不慕荣华,不求富贵,获得心灵的安宁,“生命从不是为了别人而存在”。
F. "南泉斩猫"中的禅意!
南泉斩猫,赵州戴履这是两宗禅门公案,其实这两件事都是因为一只猫引起的,两家寺院比邻,一只猫穿梭于两家,颇有些齐女二嫁的意味,好在这猫不仅混吃混喝,还附带着抓抓老鼠。
某天两家寺院的和尚突然讨论起猫的归属,占有欲是人的天性嘛,和尚不好意思占有女人,那就占有猫,按照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猫与女人异曲同工,猫的毛如同女人的头发,既是信物又是暗示,猫的娇憨乖巧如同女人的温柔贤淑,猫的皮毛得体如同女人的曲线玲珑,猫的庸懒姿态如同女人的凤眼媚惑,猫时而甜腻怡人时而杀机暗藏如同女人时而婉转可人时而大发雌威……男人如狗女人是猫,所以打狗要看主人面,打猫要看主妇面。
为这只千娇百媚的猫,两家寺院的和尚吵得不可开交,南泉普愿禅师从外面溜达回来了——南泉指的是他所在的寺院南泉寺,普愿是他的法号。我们看古代禅师们的名字如同看日本人的名字,比如马祖道一——马祖是后世对他的尊称,这位俗姓马,道一是他的法号,这位身份太高,所以罕见地以俗姓入了法名;荷泽神会——荷泽指的是他来自荷泽,法号神会;还有赵州从谂,也就是后面即将戴履的禅师,来自赵州的从谂法师——赵州禅做为禅门五宗之外的分支,赵州从谂可谓发源。
南泉普愿禅师看两家寺院的和尚为猫吵架,二话不说一刀把猫给劈成了两半,这好,一家一半,不用吵了吧。
猫劈了不久,赵州从谂也从外面溜达回来了,从谂曾师从于普愿嘛。赵州从谂听说这事,二话不说把鞋子脱了当帽子戴在头上——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自此本狐狸完全认同了这句话,赵州从谂的道行就是比南泉普愿高。
这两则公案,关系因果关系着相,这猫是相,鞋子也是相,不要只看到这两件东西的表象而忽略它们的内涵——不要只看到具体的行为而忽略了行为背后的意义。
这些玩意有些高深,先搁一边,我们还是先从相着手——见性成佛嘛,不着相如何悟性?因情见色,见色入相,入相明性,明性悟空。
从表相看,这两则公案关系到本末,猫,于和尚来说,它存在的价值体现在它是抓老鼠的,争论猫的归属等于是抹杀了猫的价值,所以南泉干脆一劈两半,反正你们只看中猫的归属无视猫的价值嘛,那好啊,一家一半,公平合理——和尚争猫,本末倒置。
赵州自然也知道南泉的用意,但是南泉斩猫已经是犯了杀戒,为了劝导别人而毁了自己的修行,颇有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意味,但是!还有更好的办法,为什么不用两全其美的?比如说把鞋子当帽子戴——多好的行为艺术,很形象地表现了和尚的本末倒置。
赵州的行为艺术,不仅针对着争猫的和尚,也针对着斩猫的南泉,毫无疑问,一怒之下的南泉与争吵不休的和尚一样,都本末倒置了。
南泉和赵州,都是唐代的着名高僧,在当时就看到了世人本末倒置的荒唐,很可惜,千年后,世人还是这么荒唐——先秦诸子之后,中国已不再有哲学,有的只是专制文明的内化,主权大于人权,虚名大于生命,人为的道德高标和意识形态成为主流,自然的人性与权益受到压抑……这不都是本末倒置么?
修身齐家平天下,孔子早就说过,人,家庭,社会这三者的顺序关系,可有人却偏要把国家凌驾于个人之上,把集团凌驾于人民之上……已经本末倒置得荒谬了。
本末倒置到今天,我们终于开始正本清源了,这本从那里正?当他们把末置于本之上时,我们要做的是恢复原来的本末。
从那里开始,在那里结束,他们是从人开始颠倒的(五千年专制文明的内化),那么我们也就从人开始回归。恢复常态,颠覆权威,你本来就是个人,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都是自由的,大家都想通了,大家都做到了,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就回归了——意识形态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意识形态。,本末关系,应该是一目了然了。
希望不要再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仿佛盖房子需要打地基,不打地基的房子,那是海市蜃楼,;地基不牢固的房子,那是危房,随时都会坍塌扭曲。
G. 南泉斩猫蕴涵什么禅意在里面
南泉斩猫,赵州戴履这是两宗禅门公案,其实这两件事都是因为一只猫引起的,两家寺院比邻,一只猫穿梭于两家,颇有些齐女二嫁的意味,好在这猫不仅混吃混喝,还附带着抓抓老鼠。
某天两家寺院的和尚突然讨论起猫的归属,占有欲是人的天性嘛,和尚不好意思占有女人,那就占有猫,按照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猫与女人异曲同工,猫的毛如同女人的头发,既是信物又是暗示,猫的娇憨乖巧如同女人的温柔贤淑,猫的皮毛得体如同女人的曲线玲珑,猫的庸懒姿态如同女人的凤眼媚惑,猫时而甜腻怡人时而杀机暗藏如同女人时而婉转可人时而大发雌威……男人如狗女人是猫,所以打狗要看主人面,打猫要看主妇面。
为这只千娇百媚的猫,两家寺院的和尚吵得不可开交,南泉普愿禅师从外面溜达回来了——南泉指的是他所在的寺院南泉寺,普愿是他的法号。我们看古代禅师们的名字如同看日本人的名字,比如马祖道一——马祖是后世对他的尊称,这位俗姓马,道一是他的法号,这位身份太高,所以罕见地以俗姓入了法名;荷泽神会——荷泽指的是他来自荷泽,法号神会;还有赵州从谂,也就是后面即将戴履的禅师,来自赵州的从谂法师——赵州禅做为禅门五宗之外的分支,赵州从谂可谓发源。
南泉普愿禅师看两家寺院的和尚为猫吵架,二话不说一刀把猫给劈成了两半,这好,一家一半,不用吵了吧。
猫劈了不久,赵州从谂也从外面溜达回来了,从谂曾师从于普愿嘛。赵州从谂听说这事,二话不说把鞋子脱了当帽子戴在头上——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自此本狐狸完全认同了这句话,赵州从谂的道行就是比南泉普愿高。
这两则公案,关系因果关系着相,这猫是相,鞋子也是相,不要只看到这两件东西的表象而忽略它们的内涵——不要只看到具体的行为而忽略了行为背后的意义。
这些玩意有些高深,先搁一边,我们还是先从相着手——见性成佛嘛,不着相如何悟性?因情见色,见色入相,入相明性,明性悟空。
从表相看,这两则公案关系到本末,猫,于和尚来说,它存在的价值体现在它是抓老鼠的,争论猫的归属等于是抹杀了猫的价值,所以南泉干脆一劈两半,反正你们只看中猫的归属无视猫的价值嘛,那好啊,一家一半,公平合理——和尚争猫,本末倒置。
赵州自然也知道南泉的用意,但是南泉斩猫已经是犯了杀戒,为了劝导别人而毁了自己的修行,颇有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意味,但是!还有更好的办法,为什么不用两全其美的?比如说把鞋子当帽子戴——多好的行为艺术,很形象地表现了和尚的本末倒置。
赵州的行为艺术,不仅针对着争猫的和尚,也针对着斩猫的南泉,毫无疑问,一怒之下的南泉与争吵不休的和尚一样,都本末倒置了。
南泉和赵州,都是唐代的着名高僧,在当时就看到了世人本末倒置的荒唐,很可惜,千年后,世人还是这么荒唐——先秦诸子之后,中国已不再有哲学,有的只是专制文明的内化,主权大于人权,虚名大于生命,人为的道德高标和意识形态成为主流,自然的人性与权益受到压抑……这不都是本末倒置么?
修身齐家平天下,孔子早就说过,人,家庭,社会这三者的顺序关系,可有人却偏要把国家凌驾于个人之上,把集团凌驾于人民之上……已经本末倒置得荒谬了。
本末倒置到今天,我们终于开始正本清源了,这本从那里正?当他们把末置于本之上时,我们要做的是恢复原来的本末。
从那里开始,在那里结束,他们是从人开始颠倒的(五千年专制文明的内化),那么我们也就从人开始回归。恢复常态,颠覆权威,你本来就是个人,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都是自由的,大家都想通了,大家都做到了,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也就回归了——意识形态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意识形态。,本末关系,应该是一目了然了。
希望不要再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仿佛盖房子需要打地基,不打地基的房子,那是海市蜃楼,;地基不牢固的房子,那是危房,随时都会坍塌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