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别样中国年,拜年手势男女有哪些区别
春节到来时回家给长辈拜年也是有讲究的,拜年手势怎么能弄错呢?拜年的传统流传到现在还是讲究男左女右的区分。拜年手势你做对了吗?好好学学,春节回家拜年的时候千万不能出错了。
拜年是每年春节必须要做的事情,不论是大年初一的走家串巷拜年,还是初三初四到亲友家去,拜年总是少不了的。只是,拜年姿势你作对了吗?我为大家带来了平辈之间正确的的拜年手势,一定要好好学学哦!
拜年作揖手势:
中国古代讲究以左为尊,人在攻击别人时,通常用右手。所以,作揖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这也是拜年手势 拜年作揖手势的正确手势。作揖的基本手势是男子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拜”,而女子则是手势反之。
除了作揖外,过年手势还有拱手礼。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止戈为武”,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尽管传统不再流行,尽管大众对于如何作揖也没有清晰的认识了。然而,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作为品牌文化的重要部分,弄出用“吊丧”手势拜年的笑话来,实在是贻笑大方。在拜年的节目或广告中,有时候会看到男子右手成掌,左手握拳或女子左手成掌,右手成拳的情形出现,殊不知,这种手势与拜年手势、作揖手势完全相反,称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大过年的,看到这一幕,真是让人如蝇在喉,哭笑不得!
像作揖这样卫生、方便、优美、自主的见面行礼方式却渐渐地被中国人所摒弃甚至遗忘,不能不说这是中国人的悲哀。在当前西化越来越严重的形势下,弃握手的新习而全部回归作揖传统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但作揖可以与握手等其他礼仪礼貌形成互补,共存共荣,为制造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现代社会增添一点民族的色彩。
2. 中国传统节日图片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2、元旦,阳历1月1日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4、清明节,4月5日(或6日)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6、七夕情人节,农历七月初七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9、冬至,12月22日(或23日)
10、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3. 求一些古风小女孩小男孩的图片
古风动漫就这么多了,不过我有很多手绘的。
有需要追问一下撒~
4. 请问,年画里面有一对男孩和女孩拜年的图片,男孩提着“福”,女孩提着“春”,叫什么名字谢谢。
《迎春纳福》
在古代,家中拜年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向天地诸神及逝去的祖先拜年。正月初一起床后,要先在堂屋供桌的显要位置摆好逝去祖先的遗像,摆好供品,上香明烛,向祖先及各路神仙磕头并三叩首。所以,即使路上已经见面,也要亲自登门到各家的供桌前给祖先拜年。
另一项是晚辈向还健在的长辈拜年。通常是先向逝去的祖先叩拜,然后再向活着的长辈叩拜,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快乐、身体永远健康等内容。
拜过长辈和本家祖先,关系要好的街坊邻居要互相登门拜访,一起追忆如烟往事,共同憧憬即将到来的好日子。街坊邻居间的这种串门式拜年,主家一般不招待。而在过去,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而且酒肉异常丰盛。
如《嘉泰会稽志》记载: “元旦男女夙兴,家主设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诣亲属贺,设酒食相款,日岁假,凡五日而毕。”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有更加详细的记载:“士民之家,添衣冠,肃佩带,祀神祀祖;焚楮帛毕,味爽阖家团拜,献椒盘,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
5. 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图片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1、腊月廿三/廿四 扫尘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年画、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都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贴年红”。
(5)中国春节男孩女孩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地域习俗
北方:山东的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农村还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上贡品,烧香烧纸,人们称之为“发纸”。当然还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楼”,祭拜各方天神。
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蒜”。腊月十五开始,各式各样的年货全都上市,以娘娘宫为轴心的宫南宫北大街更是热闹非凡。男孩子到娘娘宫头一个目标就是风葫芦,成年男人到这里,忘不了买灯笼,女人们来这里多是“洗娃娃”的。从娘娘宫拴回的“娃娃”每年都要“洗一回”,这是节前妇女必须做完的事情。
南方:大年初一,福州人出门拜年之前,必须先祭天,竹篾饭是必备的祭品。福建闽南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足,吉祥发财。
江苏各地过年习俗各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6. 春节的手抄报图片大全 中国人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手抄报图片大全
7. 关于春节习俗的图片‘
1、一家人吃年夜饭习俗的图片。
(7)中国春节男孩女孩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1、吃年夜饭风俗的由来: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宋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
慢慢地,人们了解“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少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神先的祖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秆充饥。再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还要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去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
2、春节贴对联风俗的由来: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 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干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3、春节吃饺子的习俗:
饺子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包饺子、吃饺 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活动。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农家一进腊月的门槛,就开始忙年。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过个团圆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小一起包饺子。
根据文献记载,春节时候吃饺子这种习俗至迟在明代已经出现。那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到了清代,这种习俗已经非常广泛,已经把它固定下来。这种习俗和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关系,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每一天的时间。就把每一天分为十二个时段,那么每天开始呢是子时,子时就相当于今天半夜二十三点到一点这个时间,那么到了每年的年底,年三十的时候,那么这就不仅是新旧两天的更替,而是新旧岁的更替,中国人管它叫“交子”。
中国人非常注意界限,尤其是辞旧迎新这个界限,那么在这个时候,应该搞一些仪式来祈求来年的吉祥如意,那么在这个时候吃饺子,饺子和这个“交子”正好是谐音,而且饺子还有那么丰富的寓意吉祥的文化涵义,所以中国人才慢慢形成,在春节、在大年初一、在交子这个时刻,吃饺子这么个习俗。
8. 福娃贝贝、京京、欢欢、迎迎、妮妮分别是男孩女孩
“吉祥物”也有性别之分
吴冠英教授指着投影仪上的“五福娃全家福”,微笑着说,“这5个小家伙里有3个是男孩子。”性格外向奔放的圣火欢欢,是5福娃中的哥哥,他是第一个想出来的,定为老大;憨厚乐观、充满力量的熊猫晶晶也是男娃子,他是第二个想出的。身手敏捷的藏羚羊迎迎也是男娃;第四个则是温柔纯洁的鱼儿贝贝和最后由龙改成燕的欢快矫捷的京燕妮妮是秀气的女娃娃,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分别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