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跪拜的正确姿势及图片,图中的标准吗
拜佛讲的是五心向上,即手心、脚心、头顶心朝天;拜祖宗讲的是五体投地,即头脚手着地。你发的图片如果是拜祖宗或者长辈就是对的。古代拜上司应行顿首礼。
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后来,用于僧人举一手向人们行礼,也称“稽首”。“)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⑵ 古代如何行叩拜礼呢
古人盘膝而坐,臀部坐在脚后跟上时称为坐,如果不靠在脚后跟上,则称为跪。所谓的拜,一定是先跪下而后拜的。如果不跪则称为揖。介绍了这个基本常识之后,我们可以开始了解古代人有哪些“拜”的礼。《周礼·春官·大祝》中记载地最为详细,其文云: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这九拜中,只有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和肃拜是拜的特定名称。而吉拜和凶拜指的是吉礼和凶礼时的拜,奇拜和褒拜则指依据礼的轻重不同的拜。所以我们就来着重介绍稽首、顿首、空首、振动、肃拜这五种拜的具体行礼方式。
1, 稽首。所谓稽首,就是先拜手至于地,双手摊在膝盖前的地上,然后额头拜至手前地上。稽首是拜礼中最为敬重的叩拜方式。
5, 肃拜。肃拜是妇人专用的一种叩拜礼。关于肃拜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郑玄认为肃拜不必下跪,只需低下头,并两手下垂即可。而清人黄以周则认为凡是拜礼,必须要下跪。当以黄以周的说法为是。妇人在行肃拜礼时,只需略微地俯低头即可。
⑶ 丧事中二十四拜,谁知道呀,最好能有图解!!!
二十四拜礼也叫“大礼”。为祭祀祖先、求神拜佛、拜见父母长辈、举行婚丧礼仪活动时所行。
二十四拜由前七后九中八拜和两次祭酒敬香组成,前七拜中间第四拜时到贡案桌敬香,中九拜时第五拜时到贡桌敬酒,后八拜时第四或第五拜时到贡桌送纸钱。
在芦席中间站定,弯腰一揖,挺直身子,迈步右跨至祭桌右角,先作揖,再下跪,挺直身子,再叩头触地,然后站起作揖,算是完成一拜之礼。
接着迈步,作揖,叩头,作揖。三拜之后,才行到香案前,作揖下跪,上香,祭酒,叩头,起身,作揖,右侧身后退至祭桌左后角一礼,再退一步一礼,至祭桌左前角一礼,退回原位一礼。这样循环三个回合,共磕二十四个头,故称“二十四拜”
(3)美女叩拜礼图片扩展阅读:
具体要求:
行礼者就位。拜、拜、拜。前进入香案前。叩、叩、叩、叩。平身。移至盥洗处。盥洗后。回到香案前。站。破供。
三上香(由传递者甲将香案上的香分三次递给行礼者。行礼者接香供后。双手把香竖直由下而上举至胸口略停。在上举到与双眉平。稍停后。往下放至胸口略停。之后往左递给传递人乙(如此共三次);跪。献三爵。
把酒杯端平。上举与口平(动作与三上香同);献面食。留箸;献羹汤。去箸;献铭宝。上举与心口平(动作与前同);起立。往右后方退一步拜、拜、拜。前进一步。拜、拜、拜。再前进一步拜、拜、拜。往左跨一步至灵前。跪。叩。
复兴。再往左跨一步拜、拜、拜。往后退一步拜、拜、拜。再往后退一步拜、拜、拜;往右跨一步。到就位处。拜、拜。进一步至香案前。跪、叩、叩、叩、叩。拜。至灵前。痛哀。(叩是磕头。拜是作揖。叩拜礼主要是两个动作。)
⑷ 古代青楼女子接客前,都要叩拜一人,她们跪拜的是谁
祖师爷-管仲
因管仲是将官妓合法化的第一人,自然称得上是青楼的祖师爷,因此青楼女子在接客前都会去叩拜管仲,一来是为了感谢他让自己可以养活自己,二来是为了求得管仲的保佑。
中国最早的官营妓院是春秋时齐国宰相管仲于公元前七世纪中期开设的。即《战国策·东周策》中的“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女闾,即妓女居住的馆所,也就是后世的妓院。管仲治齐国,就设有“女闾”,女闾就是公娼-不是公家准许的窑子,而是官办的窑子。开办目的,是增加国库收入。《坚瓠集》续集里说:“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花粉钱之始也。”
⑸ 跪拜的正确姿势及图片
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
手按地能支力时,脚跟才离地,瞬间松然跪下。
⑹ 女士正确拜佛姿势图解拜佛许愿是先叩拜还是先许愿
女士正确拜佛姿势图解⑺ 什么是叩拜礼
叩拜礼了,是我国民族传统礼仪,有不同的敬意和不同的仪规,用不同的礼节以表示,故有三拜、九拜之仪。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
(1)站在跪垫(拜垫)前,男子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女子双腿并合一字。
(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
(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
(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
(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⑻ 叩拜的形式
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拱手礼亦称抱拳礼。道侣相逢或道俗相逢,多行此礼,表示恭敬。
另外,有一种抱拳手式,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内,掐右手子纹(即无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于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纹(即中指上纹),外呈“太极图”形,内掐“子午诀”。这种抱拳形式多用于打坐时,其寓意为“抱元守一”。常行拱手礼或作揖礼时,只需自然抱拳即可。 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不过鼻),向人行礼。因举手伴以屈身(躬身)故亦称“打躬”。又因身体弯曲成月牙状,故又称“圆揖”。向人作揖行礼时不要过分屈身,以免臂部突出,而显得不雅观。作揖礼较拱手为敬,对长者多行此礼。
道教叩拜礼有两种形式,其中以一礼三叩最为常见,以三礼九叩最为隆重。
关于三礼三叩的具体拜法:
(1)站在跪垫(拜垫)前,男子双脚站成“八”字形,两脚跟相距二至三寸;女子双腿并合一字。
(2)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与口相齐)。
(3)左手离开右手捂心(心意散乱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专一沉寂之心向神致敬),同时从容俯身,右手按跪垫,两膝下跪,紧接着,左手离开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状。
(4)俯伏叩首,头磕在双手背上(头与脊要同时下伏,切忌臂部高于背)。此时,心中存想神容并诚心祈祷。
(5)抬头,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劲,慢慢起身,右手随之收回,双手抱拳高拱,准备第二次叩拜。
如上重复两次,是为三礼三叩。三个头磕完后,起身,双手合抱放于上腹处(道教称“怀抱太极”)。接着,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礼,待双手自上而下至上腹处并立身站定后,方可离开跪垫。
道门中人常说的“朝上三礼”,就是指行三礼三叩礼,此礼多用于平日朝神。
关于三礼九叩,其拜法是重复“一礼三叩礼”两次,合为三礼九叩。重复前,要先敲三下大磬,表示再一次向神行礼。礼毕,同样作揖而退。
三礼九叩是道教最高的礼拜仪式,只有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及各种斋醮道场时,方行此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