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女人穿衣顺序
先穿小衣(内衣),再穿裙,最后穿裳。
女人的外衣是分为俩截的,上为裳,下为裙。
内裤称为"小衣", 将外裤叫做"中衣"
Ⅱ 古代女子着衣样式
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
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
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
2、平民或小奴隶主.
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
3、王室贵族.
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
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
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
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三秦汉时期
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
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
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
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
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
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
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
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
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
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
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
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
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
Ⅲ 古代女子穿衣有讲究,怎样才算是大家闺秀的穿着
唐朝以前风气不是很开放,所以女子穿衣不不是很露的,唐朝中后期大约是贞观之治后流行坦胸露背,因为那时唐风开放,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衣服就很保守,可能是因为文化对于女子的束缚,到了清朝,由于旗人文化的影响,衣饰的流行又有改变,出现了旗袍和马甲等等。但是古时候穿衣服里面的衣服不会长过外面的衣服,女子的脚也是不能露在外面的,对于有身份人家的姑娘更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自南唐女子开始流行裹小脚,直到五四青年运动。
Ⅳ 古代女子穿着讲究什么
西汉建立时基础上沿用秦朝的服制,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右图:汉代绉纱被子)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111ttt.com)。当时男女服用极为广泛。服饰总称"禅衣"。禅衣是单层的外衣。禅衣里面有中衣、深衣,其形与禅衣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左图:“信期绣”茶黄罗绮绵袍——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实物)。汉代朝服的服色有具体规定,一年四季按五时着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红色;季夏用111ttt.com;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右图:汉代大袖)。汉代女子着衣有五个特点:1、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2、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3、袖宽为一尺二寸;4、衫无袖;5、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服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左上图:襦裙)。
唐朝风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为主,这时却风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右图:蹀躞带服饰)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以纱罗做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色,尤其是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右下图:钿钗礼衣)唐装还对邻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日本和遵从色彩上大大汲取了唐装的精华,朝鲜服也从形式上承继了唐装的长处。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着称。(下图:襦裙)唐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盛多采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成为中国历史服饰中的一朵奇葩,世人瞩目。
宋朝女子服装分三种:一为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公服",一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称"礼服";一为日常所用的常服(左图:灵鹫蛷路纹锦袍球)。宋装继承唐装,女服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绝大部分是直领对襟式,无带无扣,颈部外缘缝制着护领。服式采用衣袖相连的裁剪方法。有的限于面料的幅宽,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采用接缝和贴边装饰。单夹衣有前身短后身长的式样,也有无袖的大背心式样。出土的衣服都在领边、袖边、大襟边、腰部和下摆部位分辨镶边或绣有装饰图案,采用印金、刺绣和彩绘工艺,饰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妇女通常穿的服饰,包含贵族妇女平时的衣服,大多上身穿袄、襦、杉、背子、半袖等,下身束着裙子、裤,为最广泛的穿着。除了北宋曾一度风行大袖的衫襦,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便是宋代妇女服饰主要的特色。宋代贵族妇女的礼服是宽衣大袖,长裙,头梳高髻,衣服非常华丽;便装时兴瘦、细、长,衣服色调淡雅、文静,合理地运用了高级中性灰色调,衣饰花纹生动、活泼、自然。一般平民女子,尤其以劳动妇女或奴俾,仍是穿窄袖衫襦,颜色以白色为主,裙裤也较瘦短,颜色以青、白为常。 皇后在受皇帝册封或祭祀等重大典礼时穿着袆衣,其制仍然沿袭《周礼》,以深色的“织衣”编织而成,领、袖、襟、裾都用红色衣料镶边,穿着这种服装,头上必须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色蔽膝。大袖原是皇后嫔妃的常服,因其两袖宽大,故名之,以后传到民间,成为贵族妇女的礼服,普通妇女不能穿着大袖,只能以背子代替(左图:背子)。这种大袖的服饰,在敦煌莫高窟壁画、永乐宫三清殿壁画等画迹中有具体反应(右上图:宋朝皇后服饰)。近年,在福州地区的南宋墓中,也出土了这种服饰。背子是一种便服,在宋代妇女中比较风行。其制以对襟为多,衣襟部分敞开,不用钮扣或绳带系连,任其露出裏衣。衣长大多过膝,有的与裙子齐。在河南禹县白沙的宋墓壁画上,绘有一裙侍女,正端水捧奁,为贵妇人妆梳,她们中间就有不少穿着背子,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彩塑宫女中,也有不少穿着背子者。在福州的南宋贵妇墓中,还有大量的实物出土。襦是一种短衣,最早时一般作为亵衣,也就是内衣。在唐代,短襦曾一度成为妇女主要服饰,宋代因袭不改,仍用妇女的便服。由于其式样紧小,便于作事,故在下层妇女中广泛穿着。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彩塑宫女,就有不少穿着襦裙(上图:宋代襦裙)。
明朝时服饰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前襟的纽扣代替了几千年来的带结。但是纽扣并非始于明代,从元代的辫线袄子腰围部分曾经见到过钉纽扣的形式。纽扣的使用也是一种变革,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另外理学风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风格。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左上图:圆领大袖衫)。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露裙二、三寸。当时扬州风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右图:明朝裙装)。裙褶十分风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广泛,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高尚。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左上图:明朝皇后装)。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了服用范畴。比甲风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渊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的马甲,就是这种比甲的变形。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佳饰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杂佩"。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即镊子、牙签、耳挖子和小刀,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水田衣是明代一般妇女服饰,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中间赢得广泛爱好。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式拼制衣服。
清朝 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气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域。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可以说这种变革,是中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照。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便利,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复,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高低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时至今日,它对现代服装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旗袍,已经形成了汉民族的服饰代表,显示了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内涵,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旗袍或短装有琵琶襟、大襟和对襟等几种不同形式。与其相配的裙或裤,以满地印花、绣花和裥等工艺手段作装饰。襟边、领边和袖边均以镶、滚、绣等为饰。清初满族妇女与男人的装扮相差不多,不同之处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辫。满族妇女不缠足、不穿裙,衣外坎肩与衫齐平,长衫之内有小衣,相当于汉族妇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称"乌龙"。
Ⅳ 古代女子衣服种类 从秦朝开始
夏商周三代:上衣下裳,束发右衽。
春秋战国:深衣胡服。
秦汉:女子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
魏晋:女子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
南北朝:女子头上包白纶巾(是一种配有青丝带的头巾,传说在三国时诸葛亮平时戴此头巾),衣袖长而且窄并加以缕雕花纹,服式以襦裙为主,妇女尤其以着裙为正统。
隋唐:女装主要由裙、衫、帔组成。这时常将衫掩于裙内,所以显得裙子很长。帔又名帔帛,像一条长而薄的披巾。唐代前期女装中还流行卷檐虚帽、翻领外衣等胡服。
宋代:妇女穿裙和衫,这时的衫子多为对襟,盖在裙外。裙较窄,多施细摺,福州黄墓中除出罗裙外,还有开裆裤与合裆裤,可见宋代妇女在裙内着裤。
元代:元代女服分贵族和平民两种样式。贵族多为蒙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貂鼠和羊皮制衣较为广泛。平民妇女穿汉族的襦裙,半臂也颇为通行,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保存。
明代:女子日常穿着“背子”,背子多为合领或直领对襟的,衣长与裙齐,左右腋下开禊,衣襟敞开,两边不用钮扣,有时以绳带系连。贵族女子穿合领对襟大袖的款式,平民女子则穿直领对襟小袖的款式。
清代:满族妇女着满式旗装,她们不缠足,不束裙,皆穿旗袍,有时外加坎肩。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裳为时尚。
Ⅵ 古代女子穿衣服都是怎么打扮的,衣服为何越穿越多
每朝每代都有独特的审美,穿衣打扮都是不一样的,但也都是为了美,衣服越穿越多就代表对女性的约束越来越多了。穿的比较少的应该就是唐朝了,唐朝人开放的思想不亚于现在的欧洲人;后来的宋朝女子打扮就比较温婉一些,头发盘得很俏皮可爱,穿着要小家碧玉一些,没有太过华丽的,比较简朴,但又不失风格;等到了明清时期,就会发现女子都裹得严严实实的,穿的衣服特别多,都看不出身材了。
明清的女子真的是从脖子到脚被包的严严实实的,远远看很像一个比较的桶。从电视剧《步步惊心》就能知道清朝女子得穿多少衣服了,就是夏天还要穿十几件衣服,虽然都不是很厚,但也闷人啊,还要穿裹胸,全部穿好后,胸也看不出来,腰也看不出来,衣服把身材都掩盖了,但这都是皇宫里的穿法,平民百姓穿得还是很普通的粗衣。
Ⅶ 古代的女性穿着打扮是怎样的
女性生性追求美丽,古代女人更是如此。虽然那时的社会思潮对他们有许多限定,但整体家装修容粉、追求完美容貌的较好,一直是女性生活中的关键步骤。
古时候的服装、饰品与画妆,有着紧密联系的联络。假如说,初始的服饰只是是蔽身保暖的专用工具,那么,增饰了的衣着与发饰的衣服裤子,就是服装文明行为的审美反映。
从汉朝有名的民族歌曲《匈奴歌》所唱“失我秦岭,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女性无色调”来剖析,涂胭粉的风俗习惯可能是起自匈奴人,匈奴单于妻子称之为“阏氏”,而“阏氏”的含意恰好是燕支。
三国时期,胭粉便逐渐在汉族人女性中时兴了。古书《采兰杂志》记述了那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婢女刚入魏宫(曹植的驻跸)。一天夜里,曹植在灯下去看书,房间内有一紫水晶七尺屏风隔断。那一个婢女便在屏风隔断外等待。不经意间,婢女睡过去了,她的脸遇到了屏风隔断上被刮伤,一时患处如晓霞将散。不曾想,这名婢女更为迷人,自此以后,宫中的女人常用胭粉仿画,名“晓霞妆”。
三国之后,胭粉又由宫里和贵族之家向民俗普及化,变成女性们的广泛受欢迎的一种护肤品。唐朝诗词中有许多提及胭粉,一些仕女画中的女性脸部和嘴巴也常涂成胭粉。宋元之后,胭粉便变成女性应用较多的一种鲜红色护肤品了。《红楼梦》一书,就会有十多处提及胭粉。
据古书《妆台记》一书记述,胭粉有石榴娇、大红色眷、小红书眷、万两红、淡心红等种类。恰好是由于拥有这许多的胭粉种类,才使古时候女性穿着打扮得愈发好看。
Ⅷ 古代女子穿衣服顺序(不要说大道理,就说例子,例如:外套等,要顺序)谢谢
古代好象没有短裤,只有类似短裤的内裤,夏天的就薄点短点。没有今天意义上的短裤,裤头,三角裤什么的,夏天也不会大面积露.出下.体,都是穿长裤,可能就一层,但男的可以光膀子,打赤膊,不穿上衣,这在古代图画或文字资料里可以看到。女的有抹胸,肚兜,类似今天的胸罩,文胸。古代没有胸罩这些东西,是从西方传来的。中国古代很保守,要遮就全遮上,不会专门给乳.房穿衣服。今天只有小女孩才穿肚兜,古代成.人女子也穿肚兜,跟影视剧里演的差不多,因为没有今天的女.性.内衣。这可以在古代的春.宫画里看到。至于下面有特殊情况怎么办还真不知道,可能有专门妇女用的东西,带子什么的。穿衣顺序么,大约是先内裤,再肚兜,然后再外裤或围裙,内褂或长褂。冬天还要穿棉袄棉裤,然后外面再套长衫围裙什么的。
Ⅸ 古代女子的上身都会穿什么,下身是怎么搭配的
在我国古代,所要遵守的规矩非常多。尤其是男女之间,自古就有授受不亲的说法,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触碰礼法。对于女性们来说,贞洁是她们一生之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古代女子对于自身清白看得相当重要。除此之外,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为了能够保证自己的贞操,证明自身是个“高洁”妇女,在穿衣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讲究。
1935年,美国芝加哥卖出了第一条内裤,至此之后,这种新型的遮羞方式火遍全世界,一直传到中国。如今的内裤种类,真的是眼花缭乱,男子有平角、三角之分,女子可选择的款式有纯棉、蕾丝、镂空等等。除此之外,新时代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女子不会因为裸露个胳膊就会被认为“不守妇道”。相反,大多数女性开始展现自己的身体之美,裸露大腿、穿个抹胸上街的少女们也是越来越多,其实这也是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