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男人30而立,40不惑,究竟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并非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就什么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应该是: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主要指价值判断即判断是非、善恶、好坏、美丑...)。
出处: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术体系的建立,三十能够建立自己学术体系的初步雏形,四十能够把自己的学术体系拾遗补缺较为完善,五十知道自己的学术体系天性如此;
六十知道自己的学术体系不过如此;七十宣传自己的学术体系本应如此,面对质疑、求教,能够从心所欲解释自己的学术体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个非常谦虚的人,而这段话,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为人和理想。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四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2. 所谓男人“三十而立”,那么,到底立的是什么呢
“三十而立”是孔子自道之言,说得是自己。孔子是十五岁有志于学,也就是说他十五岁之时便已经知道自己的志向何在。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也。对孔子来说,他的三十而立除了上面两层内容,还要多一层,那就是对周礼典章规范的学习与尊奉。但孔子的这一层意义不适用于其他人。因为那些东西毕竟是过去式了。
而立,立什么?就是立志。这里的立我以为不是“确定”之意,因为孔子已经在十五岁时便确定了自己的心之所向。所以说,三十而立,说的是自立。有以自立,就是说自己已经有了能力来坚守自己的志向、自己的选择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扰。
孔子这些所有的行为,皆是弟子记录的状态。孔子本人也并没有明确教弟子必如此。但若言三十而立只是学问,就不妥了。那不仅仅是学问的完备或者确立而已。到三十应该是道德人格的“确有所立,不退不转”而言行能够“约之以礼”了。
古时候有所谓三立,立功、立德、立言。这个标准很高,所以跟现今时代契合的应该是新的三立:立人、立家、立业。
三十而立,就是在三十之前清楚要做什么样的人(立人)、找到自己中意的合适的妞成家(立家)、清楚自己以后的人生想致力于什么样的事业(立业)。
这个时候,信教的,创业的,重新读书的,重新择业的,安心养小孩的,一蹶不振的比比皆是。反之,价值观越简单,越片面,越鸡汤的,反而越容易生存,就是常说的无知是福。
为了生存,大多数人接受了生理上的安排,就是要意识何用,还是凭经验和直觉办事,这样不会那么痛苦,费脑子。这也是常有书说世人皆浑浑噩噩,屁股决定脑袋的原因。三十而立,对于一个价值观丰富,但是破碎不完备的又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成年人来说大脑还是分左右半球的,思维和情绪分别为左脑控制理智,右脑控制情绪。自我意识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不断成长,学习控制左右脑,控制情绪,控制思维。
自我意识这个时候是刚出生婴儿,迫切需要理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于是意识开始疯狂调动思维和感情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情绪不稳定,千变万化,思考方向也天马行空,自相矛盾。这样就容易,产生了很多的矛盾,矛盾带来痛苦,痛苦又带来情绪,情绪又导致思考,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3. 男人三十而立 是什么意思
三十而立,应该说的是三十岁的时候,需要能够自己独立起来,放在古代可以说已经成家立业了,这个时候,更多的应该是说有自己的事业,能够有自己的收入,支撑起来一定的家庭开支。
放在现在的时候,三十而立,比较多的意思,应该是三十岁的时候,应该各方面独立起来,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首先是经济方面独立,不要再依赖于父母对自己的资金方面的支持,其次是形成自己的各方面的价值观念,有自己的行事原则,能够自己独立做出来决定,并且承担相应的结果。
4. 男人30如狼40如虎50是什么
男人30如狼40如虎50土。
男人30如狼,40如虎,50如土俗话说,男人30岁就有了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就像狼一样勇敢。到了40岁左右,心智已经成熟,应该是如虎添翼,有着百兽之王的光环。50岁的他已经明白了很多道理,低调而有意义。
大多数俗语最初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经历和愿望,也与着名的诗歌、历史典故等有关。俗语形象凝练,包括谚语、歇后语、成语、常用口语成语等。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孔子说了,从十五岁开始,就立志求学。经过十五年的学习,终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坚定不变了,做人有了自己的原则,有了自己的志向,对事物的看法,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不会再为外界所动摇了,这是三十而立。
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没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别人这么说,觉得有道理;别人那么说,觉得还是有道理,没有自己的主见,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是没“立”,这跟年龄没关系,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立”起来,人云亦云,自己就甘当墙头草,随风倒。
5. 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想问一下十、二十、六十到一百分别是什麽
1、十岁
幼学:十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2、二十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六十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还历之年:指60岁。
4、七十岁
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悬车之年:指70岁。
5、八十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6、九十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7、一百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上寿:百岁
期颐之年:指百岁。
儿童年龄称谓: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孺子:儿童。
6. 男人三十而立是什么意思.
一、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二、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有经济独立的能力,说的更明白一点,就是拥有能立足于社会的职业,或许更深的意义是说人到了三十岁应该知道了这一生要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而明确人生的方向,许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三、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有了接受与服从道德规范的能力,有自己的一套明辨善恶是非的标准,用于规范自己的行为也用来判断评价他人的行为。三十岁,人才真正开始从浑沌中清醒过来。三十岁之前是从无知到有知的阶段,是受别人的言行影响与主宰的阶段,三十岁,才开始明白清醒的做人、做自己,正是开始,而不是功成名就,更不是完善与完美。
7.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
这是古时候形容年龄的别称,从小到大分别为: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
拓展资料:
耋dié
(形声。从老、至声。本义:年老。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同本义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字亦作耋。--东汉·许慎《说文》
则大耋之嗟。--《易·离》。马注:"七十曰耋。"
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礼。--《礼记·射义》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寿);耋寿(指高寿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耄mào
<形>
(形声。从老,毛声。本义:年老)
同本义。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匪我言耄。--《诗·大雅·板》
亦聿既耄。--《诗·大雅·抑》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左传·隐公四年》
又如:耄儿(老人和儿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学(年耄硕学之士);耄聩(年老糊涂);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耄儒(老儒)。
年老昏乱
耄期倦于勤。--《书·大禹谟》
又如:耄思(思绪纷乱);耄耄(纷乱貌);耄乱(谓年老昏乱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愦);耄聩(年老糊涂);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8. 我要一个三十岁以上高大上的生活照,有吗,求图
30岁男人在想什么30岁成了男人的枷锁孔丘老先生的一句“三十而立”,以圣人之尊规定出一个立业的时间表,弄得那些有事业心的临近三十岁的中国男人都神经兮兮的。精神病学家的统计显示,男性在三十岁左右患神经症的比例最高,这个数字只对中国男人有效,可能是因为“三十而立”的观念在作祟。我们对生命的这种追求和迫切,到底是进取精神的表现,还是病态的症状呢?对尽早成才的追逐,使我们早在幼年时期便主动或被动地投身其中,从而放弃了许多自然赋予的生命快乐。面对那些放弃游戏而整天埋头书本的少年,我们无法不悲叹人类的自我迷失。我们不断地奔向建功立业的目标,随手抛下生命在不同阶段为我们准备的种种快乐与美丽,而这些快乐与美丽是一去不复返的。每个男人都需要格外认真地再想一想:男人何必一定要“三十而立”?男人是否真的一定要“立”?怎样才算真正的“立”?孔子生活的时代,人类还没有积累太多的知识,用二十几年的时间确实能够学到不少了;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学到老也只能接触些皮毛,对人才的要求亦远非公元前的社会可比,真正的“立”便更难了。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完成较早。在西方,包括台湾,人们一般在30岁左右完成学业,事业在35岁以后明显见成效。国际人才学的研究显示,除演唱等对年龄有特殊要求的领域外,最出成果的时候均在40岁以后。退一万步说,孔老先生这样的人才三十而立,如果我们真想和他争个高低,那便是自找苦吃了。你和他争完了三十而立,是不是还要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呢?对“三十而立”的苛责,还有一层是其早期出现时的背景。两千多年前,人类的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也就是说,如果三十岁还没做成什么事情的话,这辈子就干不成什么了。今天,人的平均寿命已经接近80岁,人生七十不稀奇,重视体验生命过程的人,不必太着急了。联合国近年决议将青年的年龄上限设到45岁,我们更有充足的时间悠着来了。几千年的历史,使男人成功接近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男人对“而立”的追逐,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自己在两性市场的价值。那么,什么是“立”呢?孔子说的“三十而立”,按朱熹的批注,仅指自立。如此说来,今天的男人只要不再向老爸老妈手心朝上了,便算得“立”。所谓“立”,如果说的是三十岁时有自己稳定的工作,充足的收入,良好的精神状态,则无可厚非。而且绝大多数的男人和女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但问题是,当我们谈论“三十而立”的时候,总是对“立”有过高的期望值,经济富裕甚至富有,名声显赫至少是小有名气,经商则产业殷实,治学则着作刊行,从政则至少要混个科长、处长当当。对“立”的攀比,早已脱离孔圣人的本意,而使人更迅捷地接近病态。当时间、空间、质量对我们形成三重压迫的时候,男人便完了。“三十而立”作为一种进取精神来宏扬,无可厚非,但弄到成了男人的枷锁,就舍本逐末了。(突然)这个时候心平气和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常掰着指头算来又算去,今年这个生日一过,明年就该过三十了。人们好像并不看中这个三十,原因大约是三十不如本命年那样让人流年不利,但三十的确是一道坎,人过三十无少年呀。二十岁基本可以决定你的生活道路,三十岁可以决定你对生活的心态。但时光也真有点太快了,没怎么感觉,我自己就是奔三十的人了。三十岁真是一个很负重的年龄了,寄托了人们的许多愿望。二十多岁的时候,你什么也没有,甚至连女朋友都没有,没人说你,要说,也会说:年轻嘛。可你一到三十,你还是你,但一切都变了,若你还是什么都没立的话,人们都用怪怪的眼光看着你,不仅仅是人们,连你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一个窝囊废。三十岁不仅得立,而且还得大惑。因为三十而立之后,四十就得不惑了。三十若不大惑,四十再惑也惑不及了,这就应了那句话: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个月。三十没立起来也就罢了,可见三十得大惑。其实也不由得你不惑。像我这样的,浑浑噩噩混到了三十岁了,啥事都摆到了面前,像成家呀、立业呀什么的,全都是一堆解不开的疙瘩,不惑不行。我还算走运的,三十岁以前就成了家,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但我对婚姻家庭还是大惑。至于说对社会对立业,对这个环境,更是惑而不解了。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当然,所有的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还不到而立之年就仕途顺利,春风得意的不得了,此时的他只有“立”的豪迈,哪还有惑的疑虑?有的人三十岁时早已是功成名就,自以为天下非他莫属,他哪还有惑可言?有的人三十岁时还在为每一顿饭奔波,有的人这些人也无暇顾及立与否。我既不是前者,也不是后者;既不春风得意,也还不至于衣不蔽体。我是一个俗人,只有如我等俗人闲人,吃饱了喝足了,烦也过了忧也过了,便想这些没意思的东西。真是没意思的东西,立也罢,惑也罢,横看成岭侧成峰,全在乎人的心态了。其实,我要说的是:三十而立,立的是一种心态,为人处事的心平气和;三十大惑,惑的是一种思想,一切随缘,万事不可强求。(方晓蕾)奔赴一场命运的约定三十以后我终于明白,生命就是去奔赴一场命运的约会。不论我们选择怎样的交通方式或者选择怎样的路线,那个命定的目标是不会再改变的了,因为不管形式上的如何修正,到底也还都是取决于那个冥冥中引领你的不变的目标,像猎人木屋中的灯光之于山路上的风雪夜行人。张爱玲说成人的世界是灰黯而无趣的。三十以后恍然大悟,为什么这位旷代才女的后半生一直深居简出杜门谢客。不知道她自己的真切感受如何,但在外人看来,她却不折不扣地守望着她的生命,如空谷野花,寂寞地开着再寂寞地谢着,生命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消耗殆尽。其实,选择另一种方式不也是一种同样的消耗吗?或者,生命本来就是用来消耗的,只是怎么样消耗得更加心甘情愿而已。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油尽灯枯之前,却总是不肯甘心的,总要试图找出一种更加壮阔的方式让生命变成一团光焰万里的烈火,至少是自己认为轰轰烈烈的一种形式,于是开始了一次次不辞辛苦地寻找之路,像传说中的那个小沙弥。某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小沙弥在路上丢了念珠,这是他的宝贝,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或不得不钟爱的宝贝一样,于是小沙弥回头在来时的路上找。小沙弥翻来履去地只在那一片有月光的路中间东张西望,当然,小沙弥没有找着。这时师傅过来问道,你能肯定是在这路中间丢的吗?小沙弥说不能,师傅自然追问道,那你为什么非在这路中间寻找?小沙弥理由充足地回答道:因为这里有月光,不是吗?我们的一生便将在这样的寻找中度过,或者找名或者找利或者找权或者找爱,而说到底都不过是寻找自己。但找到后来我们会发现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找点什么,这一生才会觉着没被虚度,问题就出在我们百年之后于蓦然回首间会陡然发现我们根本什么都没找着。虽然我们可以对自己人对他人说,生命的美丽就在于过程。但想到我们最终都要放弃曾经千辛万苦的所得,总不免叫人悲从心起。这世界的确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一个寻找空间,这人生也的确有很多很多垂涎欲滴的诱惑,但最终我们却只有那么有限的一点方便月光。在这个世纪末,第三十次听到新年的钟声敲响,终于让我感到了生命的份量,无所谓轻也无所谓重,只知道那都是我所能承受的也必须承受的;无所谓找也无所谓不找,因为那都将是我的必经之路;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因为那根本都不是我能控制的。(而立)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早晨起来,看着满脸胡茬的我,我对自己说:时间不等你啊。我明显感到自己在走向衰老。比如懒以及不能一下想起某个歌星的名字。30岁可能真是人的一个界限。我变得不会十分地激动,为某件可以兴奋的事情。以前,我喜欢新潮的装扮,现在好像没有了兴趣;我还喜欢在深夜和好友围坐在火锅旁,神聊。现在,我喜欢回家,躺在床上,漫无目的地看电视。惟一能证明我还不那么“老”的是,我会在某个时刻,为某人或某事,流下自己脆弱的眼泪。我从29岁开始“活得急”,29岁以前,我的生命是“市场经济”,想怎么活就怎么活;29岁以后,就成了“计划经济”。当然,有没有计划好,我说不准,至少有了计划的意识。每天,我们都会遭遇一些事情,关于自己的,关于别人的,欢乐的,痛苦的。有时候,安静下来想这些事情,觉得人生很残酷。一个歌星的哥哥非正常死亡了,使他意识到生命在于勇敢地坚持;一位曾经事业有成的人,突然得了绝症,他开始向人们直播他的死亡过程,记录他生命最后的日子。生活中,残酷的事情没准有一天会落在谁的头上。所以,我很急,也很珍惜。可以算算这笔账。在这个加速发展的社会,它能容忍你的时间究竟有多少?从大学毕业到结婚生子,可能要用去6年时间。当你为家庭开始承担义务的时候,你会为你是个男人而开始着急。父母日见老态,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都要靠我。隔壁邻居张五,才为上初中的女儿交了一万元学费。这就是我的明天,我能不急吗?再看看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好一点的要35岁以下的,差一点的单位,上限只到40岁。我以为一个男人的黄金时间,也不过在30岁到45岁之间,过了50岁,在社会上就成了过气的歌星,走哪儿都心理不平衡,也没有多少人答理。总之,50岁以上的我,至少已不在社会最活跃的阶层里。我可以拥有的最美丽、最黄金的时间,只有15年。这就是我的算计,我能不急吗?在我的家里,一些东西告诉我,10年转眼就过去了,而当时的欢乐和痛苦好像没有留下可以纪念的痕迹。同时,这些东西还告诉我,我最美丽、最黄金的15年也会转瞬消失。以前的30年,就像水从指缝里流走了,懵懵懂懂的,好像白活了。我满足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惯性的生活里。我怎能就这样生活了一段时间,从来没有考虑自己需要做些什么?现在,每天我都必须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按照我的价值观,还必须有意义。没有意义的事情,对于一个感到时间紧迫的30岁男人来说,是在浪费生命。我随时随地,准备着新的开始,开始一次自己可以把握的命运。有好身体,有可以立世的资本,有可以说干就干的时间,我不怕。我惟一惧怕的就是,在把握之中的不可把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