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苗族舞蹈有那些特点
1、民间舞蹈
苗族民间舞蹈有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其以芦笙舞流传最广。苗族人民酷爱芦笙,有“芦笙民族”之美誉。
2、舞蹈节奏
每到节日,人们在芦笙、铜鼓和木鼓伴奏下,随着节奏特殊性,敲击鼓心、鼓边、鼓槌形成三种不同的音效组成乐句,不同的节奏变化下翩翩起舞。鼓点刚劲有力,节奏的处理缓而不懈、快而不乱。
3、舞蹈体态
舞蹈时的体态、动律以及不时出现的顺边甩手、摆臀,不仅体现了苗族舞蹈轻快活泼的风格,同时也有炫耀本民族美丽服饰的舞姿、鼓谱以及手持芦笙的方法等,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4、基本手型
自然掌形:四指自然并拢,虎口自然张开,掌心放松。 掌形:四指并拢,虎口自然张开,五指平伸。空握拳:空心握拳。
5、动律
上挑动律、下沉动律。(过程中上身以腰为轴后倒、前收胯,前腆腰后撅臀,动作粗旷奔放,体现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特征)。
6、基本手位:
压裙手:双手体旁斜下按掌,指尖略上翘。
开花手:
1、双开花:双手体旁斜上托掌。
2、单开花:一手双开花,一手压裙手。
压铃手:双手肘架起,手尖于腹前相对。 弓形手:一手体旁沉肘屈臂,一手体旁架肘屈臂,空握拳。
② 民族舞蹈类型和种类
1、木鼓舞
木鼓舞是谷江方白(苗语汉音,或译反排)苗族的祭祀性舞蹈。以木鼓为唯一的伴奏乐器,鼓手敲击,形成复杂多变的舞调。节奏为四、六拍。以胯为支点,头、肩、手、腰、腿 、脚扭摆、甩动、踢蹬,转体自然,常以急速逆转形成强烈对比。
木鼓舞的最大特色是狂,处处强调动作的粗犷奔放,洒脱豪迈,如狂飚林柿,飞瀑坠崖。木鼓舞所表现的是苗族祖先迁徙途中披荆斩棘,勇住直前的艰难历程与精神。舞者多为青年男女;围鼓而舞,且舞且旋。人多则内外数圈,女在内,男在外。且疲者可下场休憩,新来者可随时加入。
2、古瓢舞
“古瓢舞”是流行于丹寨县雅灰地区苗族村寨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琴的面板有四个音孔,一根音柱,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鸣箱。古瓢琴既是男青年们舞蹈时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乐器。
3、踩鼓舞
“踩鼓舞”是苗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同时也是祭祀舞蹈。伴奏的乐器为铜鼓和木鼓。舞者一般围成圈,内圈女性,中心置一大鼓,由一至二人手持鼓棒击鼓,舞者面向圈内,随鼓点节奏,缓慢变换不同的舞步,双手自然摆动,闻鼓而舞。
4、板凳舞
“板凳舞”是苗族纯自娱性酒后热情奔放的、寓体育运动于舞蹈的形式之一。由一人或数人持板凳相击为鼓点,众人围于外而舞。鼓点多采用4/4、3/4拍节奏,众人时而聚拢,时而散开,且舞蹈动作较大,显得粗犷、豪放、激扬,表现了苗族人民豪放、热情好客的气质。
5、苗族芦笙舞
“芦笙舞”是黔东南苗族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普及的舞蹈,男女老少都会,并由此而形成苗族人民独特的生活美学观念。那些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被看作是智慧聪明的,反之则认为没有出息。
6、多耶舞
多耶是一种大型的歌场对唱舞蹈。侗语“多”有唱、舞等含意,“耶”是一领众和的歌曲。多耶是数十上百男女青年围在一个场中的对歌舞蹈。早在宋代,就曾有“辰、沅、靖州……。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前导之”的记载。
7、赐鱼舞
赐鱼舞是在“拾官人”活动中所跳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装扮原始人者手持一夹着腌鱼的木棍冲着看热闹的某一人跳着武术性的原始舞蹈。这人就必须走进场来与原始人同舞,双方舞到脚步、头姿、手势相合时,“原始人”夹的腌鱼正好落到对方口中为止。
这时“原始人”又去夹鱼赐与另外的人。若双方步调不一致,一场赐鱼舞要很久才能结束,因此。很多侗寨绝大多数青年男子都会跳这种武术性的舞蹈。
8、狮子舞
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三种形式。庆贺舞是舞狮队在节庆之日舞着狮子挨门贺喜。狮子到达一家门前,主家用竹竿举着鞭炮鸣放迎接。狮子随即在门前跳着喜庆舞。主人赐红包钱,狮子以嘴含之,然后致谢。伏地叩拜,后退三步告辞。另去别家庆贺。
9、龙灯舞
是正月举行的一种庆贺活动。舞龙身者脚步一致,手势谐调,与舞龙头者动作吻合,使所舞的龙跟着龙宝进行飞舞翻腾各种动作,到各家门前庆贺。
10、侗族芦笙舞
芦笙舞跟笙曲一样多已消失,现流传的主要分表演性舞蹈和赛场狂欢舞两类。表演舞蹈舞主要表现在脚步变化多样,在笙曲由一个音段转到另一个音段时,上身与头部和持笙的手及臂部随着一个右摆的舞姿变化。
这种笙舞主要是笙队自己在舞笙吹奏或在进行曲中缓步入场的芦笙舞蹈。芦笙的狂欢舞蹈是在赛笙坪上举行的大型性芦笙舞蹈。这种芦笙舞蹈节奏强烈,动作迅猛,感情奔放,犹如雷鸣电闪、狂风卷刮,气氛如火,十分热烈。
(2)男生湘西苗族舞蹈图片扩展阅读:
民族舞蹈发展历程(原始阶段):
一、原始舞蹈
原始舞蹈是“劳动者的动作的单纯的再现”.《尚书》中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意思是拍打着石刀、石斧之类的劳动丁具作为伴奏.化裴成各种野兽的人群翩翩起舞。
《吕氏春秋》中也有一段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舞者拿着牛的尾巴,跺着脚边舞边唱。舞蹈实际上是原始人类劳动场面的虚拟性再现。亦见于彩陶盆上的原始集体舞。
二、巫舞
“巫”字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是一个人展开双手,各执牛尾而舞的样子。据说夏禹曾亲自编舞。到商代.成汤也善跳巫舞.宫廷流行“巫风”。春秋战国时期.楚地巫风极盛.美丽的女艰扮演成云神、水神、山神等,载歌载舞,场面宏大而隆重。
③ 中国少数民族有哪些舞蹈
1、蒙古族如安代舞、挤奶舞、筷子舞以及盅碗舞等,其中最着名的是安代舞。草原上的《安代舞》一般要在老“安代”的带领和指挥下,人们围成圆圈,在经常变换舞圈运转方向、速度由慢至快地边唱边舞。
2、苗族如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等,其中以芦笙舞流传最广。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和过年、祭祖、造房、丰收、迎亲、嫁娶等喜庆节日,都要举行芦笙舞会。
3、藏族如娱神舞、囊玛、弦子等舞蹈,其中囊玛主要流行于拉萨地区;弦子舞流行于康、卫藏地区。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多样,歌舞曲的唱词内容广泛,如歌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赞美妇女的容貌服饰,思念亲人,祝福相会,祝颂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
4、哈萨克族如哈熊舞、孤雁舞等。哈萨克人是马背民族,他们的舞蹈就以表现马背生活为主。舞蹈多以骑马生活为题材,双臂多用动肩,步法上多用马步,舞蹈语汇中常见挤奶、剪羊毛、擀毛毡等。
5、朝鲜族如农乐舞。朝鲜民族能歌善舞,无论年节喜庆,还是家庭聚会,男女老幼伴随着沉稳的鼓点与伽倻琴,翩跹起舞习以为常。
6、傣族如孔雀舞、孔雀舞、大象舞等。傣族舞蹈种类繁多,西双版纳傣族称舞蹈为“凡”。民间舞蹈有:凡婻诺、凡光罕、凡光、哈凡、凡整。凡婻诺以模仿禽类动作为主要特征,包括孔雀舞、鹭鸶舞、斑鸠舞等。
④ 苗鼓的艺术形式
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艺术形式,其历史悠久,在湘西苗区代代相传。湘西苗族鼓舞的形式独特、种类繁多,包含有“花鼓舞”、“踩鼓舞”、“团圆鼓舞”等,
湘西苗鼓的艺术风格十分独特。在表演上,因表演者的表达情绪不同,分打鼓、踩鼓、嗲鼓等。此外根据鼓声传递的内容,还可以展现出多种多样的舞蹈姿态。如表现生产劳动的动作有:梨田、耙田、插秧、割谷、打谷,还有纺纱、牵纱、织布、砍树、锯料、扯炉、打铁等。表现生活方面的动作有洗脸、美女梳头。模仿动物的动作有: 大鹏展翅、水牛擦背、鸡公啄米、黄牛摆尾、猴子摘桃等。这些动作在代代相传中逐步形成了苗族鼓舞基本舞蹈的动作及特点。
苗族鼓舞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一般根据其表演人数不同,可分为双人花鼓舞、男子徒手鼓舞、女子双人鼓舞、女子单人鼓舞、四人跳鼓舞、团圆鼓舞、多人鼓舞、盾牌鼓舞等。 “双人花鼓舞”,即架一面大鼓横于木架上,两女各打鼓的一边,同时起舞。凤凰县就有这样的风俗:新郎在春节时去岳父家拜年,岳父家门口设有一面大鼓,新郎和新娘进门之前必须合跳一次花鼓舞,于是就逐渐形成了一男一女的双人花鼓舞。
猴儿鼓舞是苗族鼓舞中较原始的一种舞蹈形式,后来的单人鼓舞、双人鼓舞或多人鼓舞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猴儿鼓舞即是一种以摹拟猴子动作为主,围绕苗鼓而舞的鼓舞形式。它属于单、双人鼓舞的范畴,舞蹈除摹拟生产劳动以外,还要随着鼓点摹拟表演猴子摘桃、抓痒挠腮、戏鼓等动作,样子滑稽、诙谐风趣。其中夹杂着很多高难技巧 ,舞姿非常轻盈敏捷,情绪激昂。此舞既可化妆成猴相表演,也可摹拟猴儿状表演,都非常的引人入胜。
女子单人鼓舞是苗族女性们最熟悉的一种舞蹈。表演时将一面大鼓斜放在鼓架上面,选出一妇女两手拿鼓棒一根,由另一个敲边进行伴奏,或敲包包锣与大锣进行伴奏。舞蹈者根据敲边的节奏,打鼓起舞。主要舞蹈动作有梳头、照镜、纺棉花、织布、插秧等等。
男子单人鼓舞主要是由一人敲边伴奏,另一人击鼓表演。动作粗犷有力,节奏紧奏鲜明。打法有两种:一是拿鼓棒打鼓,另一种是赤手握拳打鼓。这种鼓舞的动作最多,有穿裆、转身、翻身、扯须、挖土、播秧、割谷、打谷、推磨、上山、下山等等。
团圆鼓舞是流传在古丈县一种较古老的集体歌舞。起舞前,选一人在坪中央打鼓,众人随其节奏舞蹈,鼓停舞不停。因参加人数太多,只从其中选出几个代表性的人来,每唱完一段山歌,群喊“阿荷”,气氛异常热烈,然后又继续打鼓跳舞。主要动作有大摆、小摆、细摆三套。男的多跳大摆,女的跳小摆和细摆。团圆鼓舞的特点是节奏鲜明,动作以腰和肩的摆为主,快速时加以手的摆动。
湘西苗族鼓舞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典型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很深的艺术底蕴和实用价值。它与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反映了苗族人民热情质朴,勤劳勇敢,团结同心而富于理想、热爱生活的性格特征。它以其独特、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能,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成为民族艺术的一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