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山海经》中狐是祥瑞之兽,为何后来沦落为迷惑害人的妖精呢
《山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又神奇的书,书中也提到一些神异的动物,其中说到九尾仙狐。
据说华夏人文始祖之一大禹就是娶了一位九尾白狐。
说是这大禹三十岁了,还没有娶上媳妇,内心很是着急,但他相信婚姻是一种缘分,总会有一个女子在冥冥中等着他。
有一天,他来到涂山,一眼就望见一只白色漂亮的九尾狐,那九尾狐的眼神中流露出一种爱意,让他内心一亮,因为无论是白狐还是九尾狐,都是大吉之兆,而这白狐九尾,更是祥瑞,这是涂山有女子唱到道:“绥绥白狐,庞庞九尾。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这歌的大意就是说看到这白狐九尾的人,如果在涂山成家立业,建立功勋,子孙昌盛,让国顺民安,是一代名主。
在中国狐文化史上,狐的一件倒霉事也是发生在汉代,就是被妖精化,在"物老为怪"的思想作用之下,普普通通随处可见的狐狸不比龙凤麒麟,是很难保住它的神圣地位的。尽管在唐代流行狐神、天狐崇拜,但那已经是妖神了,既然是妖神就不像正神那般正经,不免胡作非为,就像没成正果之前的孙猴子一样。不过在唐代人的观念里,最厉害的天狐--九尾天狐却仍保持着正派风范。可惜九尾狐的光荣史终究是要结束的,只不过因为它神通最大比别的狐结束得晚一些,也正因为它神通最大,当它被妖精化后也就成为妖性最大的狐狸精了。
《太平广记》中也说:一只狐狸修炼五十年,才能幻化成人的样子,百年以上便可以改变自己的样子,成为美人,自然雄性狐狸可以成美男子,知千里之内发生的事情。坚持修炼达到千年,就可以位列仙班,成为天狐。
《酉阳杂记》中说:天上的仙狐大多是金色的九尾狐,行宫叫住日月宫,可以洞察阴阳之事,并且能力极强。
Ⅱ 为什么人们把魅惑男人的女性称为"狐狸精"
夏末帝桀的妃子妹喜,堪称“千古第一狐狸精”。妹喜算是“千古第一”的话,妲己就算是狐狸精的典范了。到了明代许仲琳写出《封神演义》,妲己已经被塑造成集邪恶与美貌于一身,奉神明旨意惑乱纣王,断送商朝六百年天下的九尾狐狸精。如今,只要一说起狐狸精,人们没法不想起妲己。
到了现代,“狐狸精”可以定义为: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勾引男人的“风骚”、“浪荡”、“无耻”女人。
有人总结说狐狸有三德:毛色柔和,符合中庸之道;身材前小后大,符合尊卑秩序;死的时候头朝自己的洞穴,是不忘根本。 汉代以后,狐狸精作为祥瑞的地位急剧下降。先前对狐狸的好话全没了,剩下的都是些不体面的词,如狐疑、狐媚、狐臭之类,都快成为贬义词大本营了。长此以往狐狸精就成了生活作风出问题的代名词,成了着名的淫兽,至今仍未翻身。
汉代的狐仙故事较为原始,极少有积极意义,狐的神通魔力也有限。
Ⅲ 为什么在古代都说狸猫跟狐狸是勾人的动物
不管是狸猫还是狐狸,说他们是狐狸精啊,或者是勾人的动物。其实都是人为地创造出来的,要知道人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那么为什么非要选择离猫或者狐狸呢?原因就在于动物的本身的特性,比如说狐狸这种动物的特点就是狡猾柔弱,根据狐狸的长相给人一种阴险狡诈的感觉所以古代人的丰富想象力就会把狐狸这种动物用一种升华的手段来表现出来,或者是说把狐狸说成是狐狸精其实就是借着狐狸来揭露人的丑恶。其实真正把狐狸说成是狐狸精并且具有勾人小妖精的特性是在唐代,在唐代之前狐狸并没有勾人的特性。
其实狐狸精这个说法也是一点一点演进出来的。在先秦秦汉时代,狐狸还是以兽的形象出现的,魏晋时代开始出现能幻化为人形的狐狸,这一时代的狐已经完成了从兽到人的转变,但还没成为勾人的妖精。入唐之后,狐狸有了几个特性,一是以女性为主,二是通人性,这一点往往就和性扯上了关系,于是便有了狐狸精勾人的说法,其实也是人借了狐狸的外壳来讲人的故事,一是作为鬼怪故事的叙事基础,二是为了吸引读者的。
Ⅳ 天狐的寓意和传说形象
先秦时代,狐被视为瑞兽。《山海经·海外东经》载:“青丘国,其狐四足九尾。”
郭璞注:“世平则出为瑞也。”祥瑞的内涵有二。
一是为王称帝,国家昌盛之兆。《吴越春秋》载:大禹年三十而未娶,因在涂山看到九尾白狐,以为为王之吉兆,乃娶涂山女。
故有涂山之歌唱道:“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于家室,我都彼昌。”
《文选·四子讲德论》载:“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
二是婚姻爱情之兆。大禹遇涂山氏之女事例中的九尾白狐,显然同时具有婚姻吉兆的意义。
《诗经·有狐》更是以孤独、抑郁、流浪之狐,作为婚姻与爱情失其时之人类,加以吟咏歌唱。
故汉代班固《白虎通义》以狐为兆示“子孙繁息”之德兽。
从而为后世以狐之性能比喻人类性爱魅力,埋下伏笔。
狐死正首丘,也被先秦人视为不忘本的美德,加以肯定歌颂,进而成为套语。
屈原《九章》:“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淮南子·说林训》继之:“鸟飞反乡,兔走归窟,狐死首丘,寒将翔水,各哀其所生。” 然而,在先秦人的心目中,狐并非单纯的善良之辈,而是善恶同体。
同据《山海经》记载:“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南山经》)“凫丽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日蛰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东山经》)郭璞注:即九尾狐。
另有多种狐状兽类,其出现带给人类的也是凶兆:“耿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日殊猜,其鸣自蔽见则其国有恐。”“姑逢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日獭獭,见则天下大旱。”
(《东山经》)“蛇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白尾长耳,名独狼,见则国内有兵。”(《中山经》) 《任氏传》是唐传奇中的一个名篇,它塑造了一个动人的狐女形象。
狐女任氏,不仅美丽温柔,而且聪明勇敢,具有鲜明的人性。
她对郑生无比忠贞,能以一弱女子抗拒韦釜的无礼,她其实就是一个既忠实于爱情,又能贞洁白持的妇女形象,是现实生活中妇女优美性格的艺术概括 。 《搜神记》卷十八引《名山记》说:“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日阿紫,化而为狐。”就在此篇中,记载了狐狸阿紫幻化为美女的故事,它两次媚惑西海都尉陈羡的部曲王灵孝,结果王灵孝跟着狐狸住进墓穴,连形貌都有几分象狐狸。
《玄中记》说:“狐五十岁能变化为妇人,百岁为美女,为神巫,或为丈夫与女人交接。
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失智。千岁即与天通,为天狐。”
可见狐狸不仅可以幻化为美女去媚惑男子,也可以幻化为男子去作祟女人。
《搜神记》中有另一则故事,说有一只狐狸迷惑刘世则的女儿,使她经年患病,后来韩友为她作法,才把狐狸驱赶进皮囊里消除掉,使刘世则的女儿恢复了健康。
Ⅳ 为什么叫勾引男人的女人“狐狸精”
“狐狸精”的来历
在战国时代的着作里,便出现了以狐为原型的神兽,狐被赋予了作怪变异的能力。当时的《吕氏春秋》记述大禹为了治水,年三十而尚未成婚,行至涂山时,遇到一只九尾白狐,并且听到涂山人祝福的歌声:“大大的白狐啊,九条尾巴长又长。愿你早日结婚吧,子子孙孙永繁昌。”东汉《吴越春秋》中还载有大禹娶由九尾白狐变成的涂山女为妻的传说。神奇的狐狸能变形为人,这是狐狸成精的雏形。
据说“狐狸精”这个名称始于唐初。《太平广记》中《狐神》条云:“唐初以来,百姓皆事狐神,当时有谚曰:‘无狐魅,不成村。’”“魅”字,《说文》释为“老物精也”。“狐魅”即“狐狸精”。“狐魅子”一词的出现,反映出“狐狸精”已作为一个独立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民间信仰里。“狐狸精”化作人形,或到处做客吃喝,或上门求娶妻妾,它的情感、行为都是以人的模式来塑造的。唐代以后的志怪小说,如《容斋随笔》、《聊斋志异》等中,更是到处活跃着性格各异、人情味十足的狐狸精。
在《诗经》中,狐作为隐辞的意义便是性爱。
《搜神记》引道士云:“狐者,先古之淫妇,其名曰阿紫。”古人把狐狸视为性情淫荡、以美貌迷惑人的精灵鬼怪,再加上狐狸成精的传说和志怪小说中对众多民间妖艳、多情的狐狸精的描述,于是乎,人们的俗语中便把性感而具诱惑力的不良女性称为“狐狸精”了。
参考资料:青岛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