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幅着名油画的名字是画的是一对白人夫妇 男的拿着叉子
着名油画的名字是:《美国哥特式》。
一个黑人女子表情严肃的拿着一个扫把,背靠拖把和美国国旗站在白宫某处。这是这幅作品的一句话说明。这幅照片是美国着名黑人摄影家、着名电影导演戈登·帕克斯在1942年拍摄的,模特艾拉·沃特森是当时在白宫的清洁女工。
油画《美国哥特式》画面上男人的眼睛直直地向前平视,双唇紧闭,黄瘦的脸上表情十分严肃,鼻梁上一丝不苟地架着圆圆的眼镜。他沾满泥巴的手里拿着一个叉。从构图上来看,这个叉与人物椭圆形的脸和人物身后哥特式窗户的线条相呼应。
(1)写实男人油画图片扩展阅读:
绘画背景:
这幅作品完成于1930年的大萧条时期。当时的美国艺术家们拒绝欧洲现代主义艺术的影响,深入乡村地区创作现实主义作品,强调一种朴素的真实。这种风格后来被称为地方主义。在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在展,萧条之后,美国20世纪30年代绘画”上即展出了大量美国地方主义艺术家的作品。
实际上在帕克斯拍摄这张照片的12年前,一个叫做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的画家用了两个月画了一幅油画,就叫做《美国哥特式》。巧的是1942年是这幅照片的诞生之年,也是画了《美国哥特式》油画的伍德去世之年。
作者:
格兰特·伍德在20多岁时曾经在当时的前卫艺术中心巴黎和慕尼黑学习绘画。他对现代主义绘画十分熟悉,也曾经以印象派的风格创作。但当伍德回到了美国之后,他很快地抛弃了在欧洲所得的现代主义绘画技巧和手段。他的创作受到了15世纪佛兰德画家凡·戴克那细致的写实绘画的影响。
又加入了个人的性格与色彩,从而投入到美国地方主义绘画的潮流之中。尽管伍德艺术的本源仍然是欧洲传统绘画,但他和其他地方主义艺术家所做的,是尽可能从欧洲文化殖民主义中把美国的本土艺术解放出来。
在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出现之前,这是美国争取艺术独立的一次重要的尝试。而尽管《美国哥特式》已经成为一个美国文化符号,地方主义绘画却未在美国艺术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⑵ 一幅大胡子男人侧脸的肖像油画
楼主描述的不够详细我只能找到我最熟悉的两张,第一张是梵高第二张是伦勃朗
⑶ 周迅18岁“人体模特”油画曝光,价值上百万元,这幅画是什么样的
周迅是一个很有灵气的女演员,好友黄觉晒出的两人年轻时候的合照,那个时候的周迅眼神灵动,面颊稚嫩,在黄觉身后的周迅还比了一个耶的手势,两人都是满脸的胶原蛋白,网友们纷纷表示:太美了。
在事业上取得成功之后,周迅现在已经逐渐转为幕后,成为了大老板,周迅在生活中也非常的随意,不会刻意的进行打扮,非常的接地气。现在周迅已经45岁了,她本人非常注重养生,虽然不怎么化妆,但是气色依然不错,身上的优雅气质也丝毫不减,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美人在骨不在皮吧
⑷ 求一幅现代油画的名字:橙色的背景,有一个秃头的男人,手持着一朵白色的花,应该是水仙花,谢了!
画面是什么风格的?具体些
⑸ 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的鉴赏
罗中立以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父亲画面,虽没有华丽色彩,也没有宏大场景,但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腻丰泽,被业内评价为“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画面具有一种悲剧性的震撼力,采用照相写实主义手法画中国的一位普通的,贫困的,苦涩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老年农民形象,老人枯黑,干瘦的脸上布满了象沟壑,又如车辙似的皱纹,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带着恳切的目光,象是在缅怀过去,又象是在期待未来,让我们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视”。
干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许久,仅剩一颗门牙的嘴里不知饱尝过多少的酸、甜、苦、辣,犹如耙犁一般的破伤的大手捧着一个破了又被重新锔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细小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的胡须,还有那象征着悲剧色彩的苦命痣,都无不打上了他艰苦劳动,生活悲惨的的烙印。
《父亲》是当代画家罗中立于1980年创作完成的大幅画布油画。现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该画用浓厚的油彩,精微而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挚、纯朴憨厚的普通农民形象。即使没有斑斓夺目的华丽色彩,也没有激越荡漾的宏大场景,但作者依然刻画得严谨朴实,细而不腻,丰满润泽。背景运用土地原色呈现出的金黄,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体现了人物形象外在质朴美和内在的高尚美。
《父亲》属于大尺幅超写实肖像油画,这是一幅“很大很大”的普通农民肖像画。
画中人物头裹白布、手端旧碗且在阳光照射下满脸黝黑,其脸上有,似岁月的刀刻出、又似五线谱谱写的皱纹,眉弓上有,如早晨叶片上的露水,大粒而欲滴的汗珠,还有凸出的眉弓与凹陷的眼睛,高挺的鼻梁、宽厚的鼻翼以及鼻梁右侧粗黑大颗的苦命痣,仅剩一颗门牙、半张的嘴、干裂的唇和手中端着的这碗浑水,形成呼应,似乎这老人刚经过一阵辛苦的劳作,口干舌燥,正想端着水喝,突然来了一个熟悉或陌生的人,老人眼光注视着这人的情景。
《父亲》是1980年罗中立根据在大巴山生活的体验,以及与农民结下的深情,创作的作品。
20世纪70—80年代,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艺术的表现意识深化,这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的环境。反映在艺术创作上,艺术家开始对周围身边的琐事及普通人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改变了以革命领袖为主要描绘对象的创作方法,《父亲》就是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下应运而生的。
《父亲》中的艺术形象来源于一位名叫邓开选的普通农民。20世纪70年代农民进城主要是淘粪,把粪作肥料。为了这个肥料,生产队、公社之间经常发生争斗,就是为了这个肥料,画家附近的厕所里都有农民住在里面,那时候城里面每一个厕所都有农民住在里面。
农民过年的时候也守在那个地方,所以农民的那个神态和姿势,引起作者很大的震动,之后,他就画了守粪的农民,又画了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有了现在这幅作品,开始画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改成《我的父亲》,最后去掉了“我的”二字更名为《父亲》。
《父亲》被视为伤痕画派的一个重要代表,是一幅典型的乡土写实主义作品,表现了画家罗中立的乡土主义情怀,是罗中立本人对本土文化和艺术的坚守与挑战,也是为落后的农村及农民代言,让人们关注农民,关注那朴质的美与勤劳的品格。
作者深谙农民的困苦,懂得农民的欢乐,更理解农民的需求。《父亲》能够激起人们对于普通农民由衷的热爱、赞美和强烈的责任感,激起人们发自内心的感情波澜,而不只是一声悲天悯人的长叹。艺术融铸入人们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现出中国农民的力量和希望。
命运给予他为土地的兴衰而抗争的责任,命运同时也给予他为家庭的成败而打拼的勤奋,命运给予父亲善良的心,纯朴的情,与世无争的信念,在阳光下晒得那么自然黝黑的皮肤。即使这一生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从未有一声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阳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黄,微笑就一年一度地涌上心田。当人们凝视一个阳光下的慈父时,它的意义已不仅限于农民的力量所在,人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它已经涉及了人类灵魂的象征。
⑹ 一个穿着西装的半身男子的着名的油画,叫什么名字
比利时的超现实主义画家 雷内·马格利特 Rene Magritte(1898年11月21日-1967年8月15日)《戴黑帽的男人》
⑺ 一个男人背影望街道的油画
A Young Man At His Window, 1875
法国画家:居斯塔夫·卡耶博特(Gustave Caillebotte, 1848-1894)
⑻ 西方名画 画的是山顶上一个人的背影,手上有一直手杖,周围是一片在云海中的山峰
《雾海上的漫游者》,1818年,德国,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木板油画,74.8x94.8m,汉堡艺术馆藏
《雾海上的漫游者》(The 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是一幅大名鼎鼎的油画作品,代表德国浪漫主义绘画的成就。对这幅画的解读五花八门。有的说,弗里德里希的这幅画,强调的是知识人的孤独感,可以看到在断崖上拄着拐杖的一个人的背影,他正自信地注视着茫茫云海环绕着的群山。有的说,这个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们对未来及其风险的感受。如果我们和画中人一样,想穿透时间的迷雾,展望未来,就会发现眼前的景物狂乱不羁,混沌不明,如坠五里雾中,只能辨认出模糊的轮廓。还有的说,这是胜利的攀登者,他提着一根手杖,雾霭在他身周缭绕,他踏着嶙峋的岩石,不停向上、向上,终于越过重重云霭,登上山巅, 俯视着下方无限壮观、变幻万千的云海。而德国着名思想家、作家歌德则从这幅画中看到弗里德里希如此迷恋大气、云、废墟和墓地,认为这些浪漫主义元素是不健康的。
画面上,男人背对我们,站在石头顶端。他的位置如此之高,面前的风景都已消失在云下。他到达的所在,与其他任何目的地绝不相同,这里群峰会聚,是一切之中心。长长的手杖杵在石中,他一条腿踏前,表现出社会上绅士的优雅。他毫无卖弄之姿态,但人们却能从中看出英勇果决的味道,一种达成功业的感觉。一场狩猎之后的猎人会做出同样姿势,或是刚刚战胜歌利亚的大卫,正像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那样,也许巨人沾满血的头就在他脚下。这姿态属于英雄,圣经中的王,属于男人中的领袖。石头的尖角让他看到无限。他是船首人像,在一艘无形的船上。赏画者受邀与他分享这一独特时刻的完美,经过漫长而又危险的攀登之后收获的完美。因为,即使没有其他征服的事迹,这穿着大衣的男人至少攀爬了这座高山,达到如此高度,让他一览无上美景。
画中图景充满诱惑,但它却建立在荒谬之上。什么样的男人,穿成这种样子,还能爬这么高?不可否认,画家加入了一些不协调的元素:几缕乱发飘在风中。但这说明不了什么,只是表明某种浪漫的能量,某个冷眼旁观传统习俗的人表现出的受到克制的热情:他的头发可能在风中飘,但他坚强有力的手掌控着大局,秩序占了上风。云隐藏大地,遮蔽高险的悬崖,把一切简化。景色中一切细节都已消失,世界遥远难及:他从远处观察。他看到了,或者在想象它,仿佛一个和谐的空间因为某些不幸的事故、某些历史中的失败和问题,碎为几片。石头从这里那里冒出来,提醒我们:下面,战火弥漫,障碍丛生,直面自由和层出不穷的理想。
弗里德里希的漫游者似乎在思考:是什么把自己和完整的自我实现分开?但是他为自己选择了一种不同的人生观,一种令人骄傲的孤独,将自己置身于平庸的日常生活之上。在这里,在拥有成就的高度上,他享受不可思议的自由,这都出自于单纯的景色,它们沐浴在云中。
⑼ 一副油画,画面中主体是两个男人,背景有恶魔,其中一个男人咬住另一个男人的喉咙
这是油画大师波格罗的作品,原作名字是“Danteandvirgilinhell”,原作尺寸是281x225cm,图片如下:
⑽ 这幅油画叫什么名字一个男人的面孔戴着一副眼睛。
《哲学死了—萨特》(2005年),作者是英籍华人画家:钟鸣。
画中人物是法国文学家(曾获得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该画现收藏于上海中华艺术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