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田螺姑娘是什么意思
田螺姑娘的故事是出自《搜神后记》卷五,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从前有一个孤苦伶仃的青年农民,主要靠种田为生,天天早上出门晚上回家,十分辛苦。有一天他在地里捡到一个很大的田螺,心里十分开心就把它带回家,放在水缸里面养着。
结果有一天农民照例去地里劳作回来之后却看到家里不仅准备了饭菜,甚至连热水都烧好了,后来几天都是如此,他感觉十分惊奇。农民决定要弄清楚这件事情,所以他装作下地干活的样子,然后赶回家想看看是哪位不留名的好心人帮忙。
结果看到在水缸里走出一位漂亮的女人出来做饭,做完之后又回到水缸。农民感觉十分惊奇认为是自己看错了,但是接连几天都是这样。终于有一天这个农民上前询问,这个女子说自己是个田螺精,因前世农民救过她的命,今生又养了她三年,她是投身来报恩的。
然后农民十分感动就和这位姑娘结婚了,后来日子一直都非常美满。农民救了田螺姑娘,最后收获了一位妻子,这是一个很美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那些做好事的人,告诉人们做好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拾螺的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传说之一
农夫拾田螺:
从前,有个孤苦伶仃的青年农民,靠给地主种田为生,每天日出耕作日落回家,辛勤劳动。一天,他在田里捡到一只特别大的田螺,心里很惊奇,也很高兴,把它带回家,放在水缸里,精心用水养着。
传说之二
相似的开始
晋朝时,侯官县有个名叫谢端的孤儿,很小父母就去世了,好心的邻居收养了他。谢端忠厚老实,勤劳节俭,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不想再给邻居添麻烦,就自己在山坡边搭建了一间小屋子,独立生活了。因为家中一贫如洗,所以他一直没有娶妻子。邻居们很关心他,帮他说了几次媒,都没有成功。
2. 我捡到一个鸡心螺的空壳不知有没有毒
空壳没毒,有毒的是活体的毒刺,无法判断死活的情况下不要空手去拾螺壳
3. 广西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广西三月三是歌圩节,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也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海南省申报的“黎族三月三节”榜上有名。
2008年,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申报的“畲族三月三”入列其中。
2011年,贵州省贞丰县、望谟县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中,贵州省镇远县的“报京三月三”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壮族三月三”名列其中。
民族特色
壮族
壮族“三月三”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
包五色糯米饭
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
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4. 田螺姑娘和一个叫什么的什么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田螺姑娘和谁过上幸福生活呢
主要人物:白水素女和谢端。
简介:
晋朝时候,侯官县有一个名叫谢端的孤儿,很小父母就去世了,好心的邻居见他可怜收养了他。
谢端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开始独立生活。
因为家中一贫如洗,所以一直没成亲。
一天,谢端在螺女江边捞到一只有三升斗那么大的海螺,就把它带回家,养在了水缸里。
第二天他返回时,看到自家屋顶正冒着炊烟。
可当他走进家门时,却看不到人。
第二天他早早就回家,躲在角落想看看到底是谁。
不一会儿,他看到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从水缸里缓缓走出,姑娘移步到了灶前,开始烧火煮饭、做菜。
他向姑娘问道:“姑娘为何会在此帮我煮饭?”姑娘大吃一惊。
原来姑娘是天上白水素女,奉命下凡帮助谢端,让他富裕起来,可是使命还没完成,却被他发现了。
现在身份已经暴露,必须回到天庭去,不然会遭到天帝的惩罚。
谢端听完神女话,虽然心中感谢万分,但却很后悔,真不该去偷窥人家。
临走前,白水素女叮嘱谢端要努力生活,并给他留了一个螺壳储存粮食,这样壳里的粮食才会生息不尽。
谢端为了答谢神女的恩德,特地为她造了一座神像,逢年过节烧香拜谢。
而他在神女的帮助下,日子过得红火起来。
几年后,他娶了妻子,还当上了知县,后来当地群众为感谢神女,在侯官盖了座素女祠,祭祀神女。
(4)拾螺的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出处
有关田螺姑娘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晋束皙所作的《发蒙记》中。
唐徐坚等撰《初学记》卷八:“侯官谢端,曾于海中得一大螺,中有美女,云:‘我天汉中白水素女,天矜卿贫,令我为卿妻。
’”
白话文:侯官县有一个叫谢端的人,在大海中得到了一个海螺,其中有美女,美女说我是白水素女,上天看你贫穷,让我当你的妻子。
这个故事在东晋干宝的《搜神记》里有了更为详细的叙述,《太平广记》卷六二引之,题为“白水素女”。
5. 田螺姑娘里的小伙子叫什么名字
田螺姑娘是[1]福州民间传说人物。大家所熟知的田螺姑娘的故事,选自《搜神后记》卷五。故事讲天帝知道谢端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见他克勤克俭、安分守己,所以派神女田螺姑娘下凡帮助他。
传说之一
编辑
农夫拾田螺
从前,有个孤苦伶仃的青年农民,靠给地主种田为生,每天日出耕作日落回家,辛勤劳动。一天,他在田里捡到一只特别大的田螺,心里很惊奇,也很高兴,把它带回家,放在水缸里,精心用水养着。
田螺姑娘做饭
有一天,那个农民照例早上去地里劳动,回家却见到灶上有香喷喷的米饭,橱房里有美味可口的鱼肉蔬菜,茶壶里有烧开的热水,第二天回来又是这样。两天,三天……天天如此,那个农民决定要把事情弄清楚,第二天鸡叫头遍,他像以往一样,扛着锄头下田去劳动,天一亮他就匆匆赶回家,想看一看是哪一位好心人。他大老远就看到自家屋顶的烟囱已炊烟袅袅,他加快脚步,要亲眼看一下究竟是谁在烧火煮饭。可是当他蹑手蹑脚,贴近门缝往里看时,家里毫无动静,走进门,只见桌上饭菜飘香,灶中火仍在烧着,水在锅里沸腾,还没来得及舀起,只是热心的烧饭人不见了。一天又过去。那个农民又起了个大早,鸡叫下地,天没亮就往家里赶。家里的炊烟还未升起,谢端悄悄靠近篱笆墙,躲在暗处,全神贯注地看着自己屋里的一切。不一会儿,他终于看到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从水缸里缓缓走出,身上的衣裳并没有因水而有稍微的湿润。这姑娘移步到了灶前,就开始烧火做菜煮饭。
年轻人看得真真切切,连忙飞快地跑进门,走到水缸边,一看,自己捡回的大田螺只剩下个空壳。他惊奇地拿着空壳看了又看,然后走到灶前,向正在烧火煮饭的年轻姑娘说道:“请问这位姑娘,您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要帮我烧饭?”姑娘没想到他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大吃一惊,又听他盘问自己的来历,便不知如何是好。年轻姑娘想回到水缸中,却被挡住了去路。青年农民一再追问,年轻姑娘没有办法,只得把实情告诉了他,她就是田螺姑娘。 青年非常喜欢田螺姑娘,后来他们就结了婚。
蚂蝗精搅局
蚂蝗精非常喜欢田螺姑娘,看到田螺姑娘和农民这么好,很妒忌,决定抢走田螺姑娘。于是假扮算命先生从她瞎眼婆婆那里骗去田螺壳,有了田螺壳田螺姑娘就被蚂蝗精收到他的洞内出不来了,农民和他们伙伴为救田螺姑娘去蚂蝗精的洞中却被蚂蝗精打败,后来他们想了个办法用盐撒在蚂蝗精身上,蚂蝗精最怕就是盐了,终于痛苦的死去。
6. 田螺姑娘主要人物是谁
田螺姑娘主要人物是谢端。
田螺姑娘是福建省福州市地方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出自《搜神后记》卷五。故事讲天帝知道谢端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见他克勤克俭、安分守己,所以派神女田螺姑娘下凡帮助他。四川省射洪县螺湖也有流传,故事情节类似。
这是个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青年农民谢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但到头来穷困不堪,连老婆也娶不上,上天被他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打动,派了白水素女来帮谢端过上好的生活,神女藏于田螺之中,
每天在谢端出去以后,出来为他洗衣做饭,后来却被谢端发觉,只好离去,而她留下的螺壳却能倒出许多米来,改变了谢端贫困的生活。小说把谢端的忠厚老实和白水素女的善良、热情写得很生动,特别是索女的形象十分优美动人,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
(6)拾螺的男人图片扩展阅读:
关于田螺姑娘的其他相似传说:
相似的开始
晋朝时,侯官县有个名叫谢端的孤儿,很小父母就去世了,好心的邻居收养了他。谢端忠厚老实,勤劳节俭,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不想再给邻居添麻烦,就自己在山坡边搭建了一间小屋子,独立生活了。
因为家中一贫如洗,所以他一直没有娶妻子。邻居们很关心他,帮他说了几次媒,都没有成功。
一天,谢端在田里捡到一只特别大的田螺,认为是个奇异的东西,就把它带回家,放在水缸里,养了几十天。谢端每天早上去地里劳动,回家却看见屋子里有饭食、饮料和热水,好像是有什么人做的似的。几天都这样,谢端向邻居们询问。邻居们都说不是自己做的。
在这之后,谢端在鸡鸣时就出去,太阳刚出来时又悄悄回来,在篱笆外偷看,看到一个少女从水缸里出来,到灶下生火。
飘然离去
谢端看得真真切切,连忙飞快地跑进门,向正在烧火煮饭的年轻姑娘追问真情,水素女说道:“天帝派我下凡,专门为你烧火煮饭,料理家务,想让你在十年内富裕起来,成家立业,娶个好妻子,那时我再回到天上去复命。
可是我的使命还没完成,却被你知道了天机,我的身份已经暴露,就算你保证不讲出去,也难免会被别人知道,我不能再呆在这里了,我必须回到天庭去。”谢端听完神女的一番话,感谢万分,心里很后悔,再三盛情挽留水素女。
水素女主意已决,临走前,水素女对谢端说:“我走以后,你的日子会艰苦一些,但你只要干好农活,多打鱼,多砍柴,生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
我把田螺壳留给你,你可以用它贮藏粮食,能使米生息不尽,壳里的稻谷都不会用完。”正说话时,只见屋外狂风大作,接着下起了大雨,在雨水空蒙之中,水素女讲完最后一句话飘然离去。
感恩神女
感激神女的恩德,特地为她造一座神像,逢年过节都去烧香拜谢。而他自己依靠勤劳的双手和神女的帮助,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几年之后,他娶了妻子,并向仕途发展,中举当上县令。
谢端为了感谢水素女,立了庙,就是今天的素女祠。
7. 《田螺姑娘》的作者是谁
《田螺姑娘》的作者是干宝。
田螺姑娘是福建省福州市地方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出自《搜神后记》卷五。
故事讲天帝知道谢端从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很同情他,又见他克勤克俭、安分守己,所以派神女田螺姑娘下凡帮助他。四川省射洪县螺湖也有流传,故事情节类似。
农夫拾田螺
从前,有个孤苦伶仃的青年农民,靠给地主种田为生,每天日出耕作日落回家,辛勤劳动。一天,他在田里捡到一只特别大的田螺,心里很惊奇,也很高兴,把它带回家,放在水缸里,精心用水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