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喜欢个少数民族新疆的哈萨克族男,但是他们太爱抱团了,他几乎只接触联系他们本族的人,搞的我只是远远的
风俗习惯不同,信仰也不同。饮食有很多不同。想交往,而且想长远发展,你得改了这些东西。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的性格习惯,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㈡ 为什么哈萨克族被称为“没有乞丐的民族”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阜康也不例外。长期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有汉、回、哈萨克、维吾尔、蒙古等民族。由于各民族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风俗习惯是在本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着。对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居住、饮食、服饰、婚姻、信仰、喜好、禁忌等的了解和新生互相支持、互相理解,我们各民族大团结的局面也就会越来越巩固。不谈回族宴席的“九碗三行”;不说维吾尔人的“抓饭、烤包子”;也不讲蒙古族“奶酒”如何甘醇。只介绍生活在阜康天池风景区周边哈萨克族的民俗风情。这是因为每位浏览天池的客人,都有机会接触到这个纯朴热情的民族。
哈萨克族历来被人们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哈萨克”,即《唐书》所载之可萨、曷萨的对音。在哈萨克语中:“kaz”意为“天鹅”,“ak”为“白”意为“白天鹅”。“白天鹅”的双翅是骏马和歌声。
哈萨克族以牧业为主,他们长期游牧于深山老林或荒漠草原,经常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野兽作斗争,造就了强壮、团结互助、纯朴友善的性格。哈萨克有史以来就以殷勤好客而闻名。有谚语说:“祖先留下的财产,有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凡是前来拜访或投宿的客人,无论是否认识,也不论是哪个民族,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都热烈欢迎,谒诚接待。平常待客是奶茶、包尔沙克、奶疙瘩、奶皮子、酥油等。如果是贵客或贵亲,还要宰羊杀马款待。哈萨克族有一句俗语:“如果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就是跳进河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倘若过客在黄昏时投宿哈萨克人家而遭到拒绝,便可传告他们的头目,这个拒绝过客的家庭,一定会受到惩罚。实际上哈萨克人是从来不拒绝过客住宿的。正因为他们热情好施,族人之间互相帮助,被人们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
改革开放以来,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住在天池风景区周边的百十户哈萨克人思想观念也更新了。过去他们没有经商的习惯,他们认为做生意是坑人,不道德。他们一直信奉着一句格言式的俗语:“今天卖奶子,明天见不到太阳。”而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深入人心,哈萨克人也做起生意来了。只要游客一进入风景区,就会发现一群牵马的哈萨克人围住客人,争先恐后地让客人骑他们的马上山游览;有头插羽毛的小姑娘在招呼客人买蘑菇、买酸马奶;有身穿红裙子的少女叫卖天山雪莲。毡房旅舍、林畔饭店,有头戴花巾的大嫂及身穿民族服饰的哈族男女在接待游客,时而还听到用生硬的汉语的叫卖声:“烤羊肉、香的哩!”、“手抓肉、热热的!”天还是天池的天,地还是天池的地,只是多了哈萨克人对服务行业的参与,天池更加增光添彩,热闹非凡,游客的吃、住、玩又别具一番民俗风情。
㈢ 我是一名哈萨克族男生,你们有什么想问的
哈萨克族的男生,在我的印象中,长得非常的帅气。
尤其是眼睛以及发型的搭配。更多的是卷发的多一些吧,深邃的眼神,有一种混血的帅。
㈣ 哈萨克族男人的帽子是什么样的
一、哈萨克族帽子
冬季的帽子
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
秋季的帽子
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
二、哈萨克族
中国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40万。全世界的哈萨克人口约1800万。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使用的哈萨克文是阿拉伯字母哈萨克文,哈萨克斯坦使用斯拉夫字母哈萨克文。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的少数民族。
三、服饰特色:
男式
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
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
女式
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时穿棉大衣。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开始戴披巾。
㈤ 哈萨克族风俗的图片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B9%FE%C8%F8%BF%CB%D7%E5%CD%BC%C6%AC&z=0&fm=rs1
㈥ 哈萨克族和汉族能结婚吗
能。
在哈萨克族的婚恋中,没有明确禁止不能和外族通婚的规定。哈萨克族婚俗中特别强调终身婚姻,因此过去哈萨克族离婚的以前几乎没有,现在也很少见。
历史上所有的哈萨克人都分别隶属于一定的氏族部落,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是乌拉玉兹和鄂尔图玉兹的部落。
例子:
台湾姑娘李咏平与新疆哈萨克牧民夏力哈尔相恋一年,2014年在湖畔举行婚礼。女方父母为女儿买了一套楼房,还为女婿买了100多只羊,希望小俩口发展养殖业自食其力。而男方家则赠送女方一匹马和两只牛。
28岁的李咏平喜欢旅游,2011年“丝路之旅”经过赛里木湖,认识了夏力哈尔。她被当地的自然风光所吸引,也被夏力哈尔的善良、纯朴所打动。
李咏平与夏力哈尔从相识到相恋历时近一年,当她将想法告诉父母,遭到父母极力反对,但父母眼看女儿心意已决,只好接受并给予支持。父亲李楚辉说,“女儿开心就行!”
报导指出,女方家为女儿在伊宁市购买了一套价值53万人民币的楼房,还为女婿购买了100多只羊,希望他们自食其力发展养殖业。
李咏平为了尽快融入男方庞大的家族,在家从不做饭的她学会做饭、挤奶,并努力学习哈萨克语言。如今,她已经完全适应当地生活。
6月29日至30日的婚礼完全按照哈萨克族的风俗举行,方圆几十公里的放牧点的牧民和游客近300人参加,女方亲友21人专程从台湾及广东赶来,男方家近100人到场祝贺。
牧场德高望重的长者宣读了新婚致辞,按照哈萨克族传统礼节,男方家向女方父母赠送一套哈萨克族服饰,向女方家赠送了一匹汗血宝马和两头一大一小的牛,向女方家的男性亲朋好友每人赠送一顶哈萨克族花帽和一根马鞭,向女性亲朋好友赠送了哈萨克族面料。
㈦ 哈萨克族常见的名字有什么
阿丽滕苏阿克,玛依拉,艾琳娜,玛利亚,哈尔哈沙,艾拜依,阿克克等。
哈萨克人没有姓氏,名字的全称由本名和父名组成。在日常生活交往时,有时为了区别同名者,或在写信、写作时把本名与父名齐称,一般只单称本名。
新中国成立前,巴里哈萨克族的生产活动,习惯上都以“耶利”为单位行动。他们在政治上实行着清政府所建立的王公制度,其头人为王、贝子、公、昂布、台吉、乌库尔台、扎椤、藏根等,这些职务都是世袭的。
巴里坤的哈萨克族人统属克烈、乃蛮、瓦克三大部落。这三大部落和各个氏族都以自己的祖宗或本部落英雄的名字作为本部落、本氏族的口号,标志本部落、本氏族的威武和力量。小氏族没有专用口号的,就用其大部落的口号。
习俗
虽然哈萨克人没有自己的姓,但是名字却很丰富多样。哈萨克人给人命名时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与自然现象、畜牧业、动植物、山水、地名、品德、性格等等有关的词都可以作为人名。如:乔勒潘(金星)、古丽(花)、江布尔(雨)、吉别克(丝)等等。
哈萨克族男子的命名,在封建社会制度下,高官职的贵族,常在名后加“汗”;钱财和牲畜多的人,在其名后加“巴依”;如有英雄壮举的,在其名后加“巴特尔”。
在兄弟众多的家庭,弟兄们的名字常以排名称呼,又通常以最后一字相同者多,上一字相同者少。如“萨利拉”、“阿利拉”。
㈧ 哈萨克族的男人是怎么样的性格
哈萨克人生活在天山草原和阿尔泰草原。生存环境优美,性格豪爽热情奔放。哈萨克人热爱草原,热爱生活,草原处处飘荡着他们的歌声。他们勤劳朴实、逐水草而居,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支翅膀。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以及巴里坤、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绝大多数哈萨克牧民过着随季节转场的游牧生活,居住以帐篷为主,亦有原始古朴的木屋土屋。哈萨克帐篷呈圆形,以红柳木为骨架,支架后盖毛毡,轻便结实,装拆方便。木屋土屋则多就地取材兴建,冬暖夏凉,结实耐用。 哈萨克男子穿羊皮大衣或黑条绒外衣,妇女穿连衣裙及背夹,从姑娘到中老年妇女都善刺绣,用羊毛、驼毛制毛毡,用自捻毛线编织衣裤。帐篷内装饰各种图案的刺绣工艺品,色彩对比强烈而艳丽,给人以美的享受。饮食以奶制品和肉类面粉为主,奶疙瘩、手抓肉和熏马肉为特色风味食品,奶茶则是每餐必不可少的。
㈨ 世界上唯一没有乞丐的民族是哪个
哈萨克族历来被人们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哈萨克”,即《唐书》所载之可萨、曷萨的对音。在哈萨克语中:“kaz”意为“天鹅”,“ak”为“白”意为“白天鹅”。“白天鹅”的双翅是骏马和歌声。
哈萨克族以牧业为主,他们长期游牧于深山老林或荒漠草原,经常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野兽作斗争,造就了强壮、团结互助、纯朴友善的性格。哈萨克有史以来就以殷勤好客而闻名。有谚语说:“祖先留下的财产,有一部分是留给客人的。”凡是前来拜访或投宿的客人,无论是否认识,也不论是哪个民族,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都热烈欢迎,谒诚接待。平常待客是奶茶、包尔沙克、奶疙瘩、奶皮子、酥油等。如果是贵客或贵亲,还要宰羊杀马款待。哈萨克族有一句俗语:“如果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就是跳进河里也洗不清这个耻辱”。倘若过客在黄昏时投宿哈萨克人家而遭到拒绝,便可传告他们的头目,这个拒绝过客的家庭,一定会受到惩罚。实际上哈萨克人是从来不拒绝过客住宿的。正因为他们热情好施,族人之间互相帮助,被人们誉为“没有乞丐的民族”。
改革开放以来,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住在天池风景区周边的百十户哈萨克人思想观念也更新了。过去他们没有经商的习惯,他们认为做生意是坑人,不道德。他们一直信奉着一句格言式的俗语:“今天卖奶子,明天见不到太阳。”而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深入人心,哈萨克人也做起生意来了。只要游客一进入风景区,就会发现一群牵马的哈萨克人围住客人,争先恐后地让客人骑他们的马上山游览;有头插羽毛的小姑娘在招呼客人买蘑菇、买酸马奶;有身穿红裙子的少女叫卖天山雪莲。毡房旅舍、林畔饭店,有头戴花巾的大嫂及身穿民族服饰的哈族男女在接待游客,时而还听到用生硬的汉语的叫卖声:“烤羊肉、香的哩!”、“手抓肉、热热的!
㈩ 哈萨克牧民的性格特征是啥
哈萨克人生活在天山草原和阿尔泰草原。生存环境优美,性格豪爽热情奔放。哈萨克人热爱草原,热爱生活,草原处处飘荡着他们的歌声。他们勤劳朴实、逐水草而居,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支翅膀。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以及巴里坤、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绝大多数哈萨克牧民过着随季节转场的游牧生活,居住以帐篷为主,亦有原始古朴的木屋土屋。哈萨克帐篷呈圆形,以红柳木为骨架,支架后盖毛毡,轻便结实,装拆方便。木屋土屋则多就地取材兴建,冬暖夏凉,结实耐用。
哈萨克男子穿羊皮大衣或黑条绒外衣,妇女穿连衣裙及背夹,从姑娘到中老年妇女都善刺绣,用羊毛、驼毛制毛毡,用自捻毛线编织衣裤。帐篷内装饰各种图案的刺绣工艺品,色彩对比强烈而艳丽,给人以美的享受。饮食以奶制品和肉类面粉为主,奶疙瘩、手抓肉和熏马肉为特色风味食品,奶茶则是每餐必不可少的。
在哈萨克的历史中,马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日常活动不可缺少的。小孩从四五岁就开始骑马。到10岁左右就是骑手了。哈萨克谚语中有“马是男子汉的翅膀”的赞誉。无论男女老少都是骑马的高手,对马有深厚的感情,自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从小到大到老都离不开马。
哈萨克是天生的诗歌民族,草原是诗歌的草原,人人都是歌舞好手。多为即兴创作,冬不拉伴奏。被称之为“阿肯”的职业歌手,能熟记民间传说和歌词,连续几天几夜也唱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