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板胡的音色特点是什么
板胡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
板胡形制大部分与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琴筒又叫瓢,圆筒形,用椰子壳制作,也有用木质、铜质或竹筒的。琴筒前口蒙桐木板是板胡发音的关键。板胡的音色特别清澈响亮,富有乡土气息,在乐队中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高音声部。弓杆比二胡弓子长而粗,弓毛多而坚硬。千斤又称腰马,用牛角或红木制作,与二胡千斤所用材料不同。琴弦为丝弦或钢丝弦。板胡有多个品种。除用于独奏、合奏的板胡外,还有高音板胡(又称河北梆子板胡或评剧板胡)、中音板胡(又称河南梆子板胡)、秦腔板胡(又称胡呼)、山西板胡(又称晋中板胡)。它们在琴筒大小、琴杆粗细、弦轴长短、琴弦的使用及音色等方面,各有差异。另外还有用于绍兴高调中的板胡和用于广东音乐、戏曲、曲艺中的椰胡。
Ⅱ 板胡用什么方法演奏
板胡通过拉弦的方法来演奏。
相关介绍:
板胡,拉弦乐器的一种,中国大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板胡除用于独奏和乐队合奏的板胡外,还有各地方剧种用的板胡,它们在琴筒的大小、琴杆的粗细、弦轴的长短和琴弦的使用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板胡据各地方音乐特点的不同,在使用上有琴筒大小之分,如陕北一带的音乐用板胡,琴筒都略大。
(2)小美女拉的板胡扩展阅读
板胡和中国其它的胡琴类乐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音量大,音色清脆嘹亮,尤其擅长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同时也具备优美和细腻的特点。
板胡形制大部分与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琴筒又叫瓢,圆筒形,用椰子壳制作,也有用木质、铜质或竹筒的。琴筒前口蒙桐木板是板胡发音的关键。
除用于独奏、合奏的板胡外,还有高音板胡(又称河北梆子板胡或评剧板胡)、中音板胡(又称河南梆子板胡)、秦腔板胡(又称胡呼)、山西板胡(又称晋中板胡)
Ⅲ 怎样才能拉好豫剧板胡
谈点豫剧板胡演奏速成法
笔者从事豫剧板胡演奏,投师在着名板胡大师、板胡教育家、板胡演奏家张一千老师门下,在原河南省戏曲学校专业修练五年,根据自己从事剧团乐队伴奏工作的经验,加上近三十年的板胡教学、观察学生们演奏水平的提高过程,关于怎样能够把板胡演奏水平科学有效的迅速修练出来,让初学者少走点弯路,谈点粗浅的看法,仅供板胡爱好者及各界同仁豫剧音乐爱好者和戏迷朋友们参考。
练琴前的准备
豫剧板胡在乐队中的重要性,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在这里我就不再过多累赘。同一个乐队,不同水平的演奏员演奏这把主弦,其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再说板胡它是弦乐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它的音准问题是每一个板胡演奏者首要解决的问题,它要比键盘等其它乐器的难度大的多,因此要求板胡演奏者,一定规范有效的进行基础练习,养成良好正确的演奏习惯,早日成为一位水平高业务精的板胡演奏员。在这方面应该首先做好以下几点;
· 1.定弦:在开始触弦练琴之前,一定先把板胡内外弦的纯四度关系调准确,一般外弦定“C”音和内弦定“G”音,呈纯四度关系,初学者可以借助电子校音器把外弦“C”音和内弦“G”音调正确,电子校音器非常科学,自己听音不好的话,只要看到校音器仪表的指示针照准中间位置“▼”既可,同时仪表上的背景灯光由红变绿,这说明四度关系已调正确,内外弦已成为协合的纯四度关系了。
2. 正确配戴指帽:
现在板胡一般都是使用金属弦,左手指必须配戴尼龙指帽或金属指帽,最好是尼龙指帽内再套上金属指帽,这种指帽外层含有韧性,内层又具有硬性和份量,使其左手指触弦既避免产生硬对硬的金属声,又能使指帽有力的按在琴弦上。另外,由于手指的形状并非圆形,而呈扁形或椭圆形,要想使指帽牢固戴在手指不脱落,一定把指帽修理成符合指头形状,这样手指与指帽内接触面较多,比较牢固不易脱落,当然这样的指帽市面上很少能买到,即使买得到也不一定符合你的左手指形,因此必须根据自己的指形大小,进行定做加工而成。指帽一定戴在超出指盖约有3-5mm处为最佳,若再往里处戴影响手指的灵活性,再往外戴易脱落触弦用力不好,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对以后操琴练功是一个很大障碍。
空弦的练习
一旦把琴弦调准成协合的纯四度关系,左手又正确配戴合体的指帽,接下来就可以开始练功了,首先要进行空弦练习,如何持弓拉好内外空弦,一般要求,右手要平稳运弓,既右手大臂带小臂,小臂带手腕,手腕一定要灵活地进行推拉弓练习,弓梢弓根力度一定要均匀,推弓与拉弓变换运行时尽量不要有太明显的换弓痕迹。要全弓慢速练习,致使琴声不出噪音为最佳。往往一般人不注意空弦的练习,甚至根本就不进行演奏空弦的练习。这是极其错误的,它是基础的基础,右手手腕是否灵活,运弓是否平稳,力度是否均匀,音色是否纯净,全弓演奏是否能养成习惯,全在空弦练习中形成。这对以后很好的演奏戏曲唱段起到关键性作用。
左手触弦的指型
再者就是左手手指开始触弦练习,在这方面,左手食指一定要通过电子效音器或在老师的辅导下,找准食指触弦【5 1】的正确位置,初学者可以先在正确的位置处做个标记,(即:内弦5,外弦1)的位置。只有左手食指按在准确位置固定不变,然后中指、无名指依次分开,并且相互间留有一定距离,也就是说食指定位法。只有食指位置正确固定下来,其余手指才能以此为依据,依次摆开,同时食指、中指、无名指触弦一定使琴弦位于指帽中间,并且琴弦与指帽成“十”字型,万万不可上下顷斜,要经过练功习惯性的形成正确的“左手指触弦指型”。否则容易造成发音不准确。板胡的音准问题本来就难掌握,不像有的乐器有键有品,事前只要把音调准确,一般不会出现太大问题,而弦乐类乐器的音准都是通过把位,指型及平时演奏经验和脑海的音准概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形成的。可以这样说,拉弦乐的十有九不准。只是音高的不准程度不同。专家们的演奏虽然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但是偏差是很少的,可以说让你听觉一般的人几乎听不出来。水平不高的人,由于开始练琴就不规范,加上习惯性的音准概念有偏差,所以演奏出来的音,有的好像墙顶贴,有的好相“水上飘”。听起来着实让人感觉有点“顿刀杀人”的痛苦。初学者一定切记这一点,一旦稍不注意养成不良习惯,然后纠正就很难了。说到这,可能会说那为什么有些拉板胡的,左手指触弦的指型并非这样规范,手指顷斜的大有人在,食指、中指、无名指间距并没有分开,可为什么听起来音准问题也不太明显的差,这是怎么回事,在这里我可以告诉你,以上所讲这些左手指触弦法,是经过板胡大师、板胡教育家、板胡演奏家,板胡改革家张一千老师,左清义老师老一代艺术家几十年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颠覆不破的真理,一套科学先进并且行之有效的板胡修炼方法。之所以个别同志并非按其方法演奏音准问题不太明显,那是相对而言,因为在慢速演奏的过程中,人的大脑可以对手指触弦位置及时进行微调,再说一般观众的听觉还是有限的。但是一旦快速音乐出现,大脑微调就来不及了,那么音准问题就会明显的暴露出来,观众只觉得你演奏的不好听,没人说你方法不规范,其实是音准问题在作怪。
那么正确的“左手指触弦指型”究竟怎样才能形成?它是通过五声音阶【1 2 3 5 6 】练习曲和七声【1 2 3 4 5 6 7 】音型练习曲,无数遍的反复练习来形成固定左手指触弦的正确“指型”。所谓五声音阶练习曲,就是只用【1 2 3 5 6】五个主干音(正音)编写的练习曲,不练习【4 7】两个偏音。因为初学者脑海音准概念比较差,偏音【4 7】在豫剧音乐中很不稳定,为了尽快养成正确的触弦听音习惯,最初练习都要练习五声音阶练习曲。待到左手指触弦有所规范,音准概念有所提高时,在逐步进行七声音型练习曲的练习。只有规范的指型来触弦,才能演奏出正确的乐音体系。在练习过程中,无论是音阶,还是音型、包括练习曲、曲牌音乐和唱腔,都要从慢开始练习,直到左、右手准确无误的结合到一起时,再逐渐加快,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正确的演奏指型绝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它需要付出汗水和心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充满自信和希望。特别是初学者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认认真真,刻苦练功,避免浮躁,步步为赢。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是绝对不行的。刚刚接触板胡拉的音不准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痛苦的过渡期,只要渡过这一难关。翻过这架山,你的脚下就会闪出一条光明大道,直接通向成功。相信你的琴声会愈加悦耳动听。好多板胡学生的成功过程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和其它弦乐练琴的方法是一样的,千万不可一口吃个胖子。更有甚者有的初学者一开始就进行戏曲唱段的演奏练习,结果练了几年十几年的板胡,演奏水平仍不见长进和提高,最终都是不会成功的。
板胡几种常用的弓法
豫剧板胡是豫剧乐队中的主要领奏乐器,俗称主弦。它有一套独特的弓法运行。一般讲拉弓开始,推弓结束。曲中强拍或强位置的音都须使用推弓演奏,弱拍或弱位置的音一般都须拉弓演奏。当然若曲中需要特别强调的重音强音,一定使用拉弓或抖弓。譬如滚白过门中的几个强音3″′---2″′---5″′---1″′---必须使用拉弓加抖弓才能演奏出乐曲的悲壮情绪。还有譬如二八过门中的| 2555 5555 |这两拍音乐同样需使用拉弓演奏,才能奏出效果。但是按照一字一弓的方法演奏下去却又违反了强音位置为推弓的一般规律,这就需要拉弓之后立即进行弓法调整。可以利用加字的方法把它演奏成| 2_55__55 5555 |这就形成了即运用拉弓把旋律的音头强有力的演奏出来,加字后的乐句时值不变而效果却达到了作曲家创作的初衷。拉弓调整为推弓一般有三种方法;1.加字演奏如上例,2.抖弓演奏。1. 2 7 6 可以演奏成 1. 22 7 6 。3.连弓演奏如:| 3 2 3 5 |可演奏成 | 3 2 3 5 |的效果。总之一旦强拍或强位置出现拉弓现象就可以利用这三种方法来调整,不能连续出现违反规律的现象。弓法技巧分为:分弓,连弓,抖弓(颤弓),断弓,顿弓。弓法上来讲一般采用一字一弓和两字一弓交替使用,三四字一弓演奏很少。跳跃轻巧的音用断弓,短促重音用顿弓,时长强音用抖弓(颤弓)。总之,豫剧板胡在伴奏中没有很多高难度的弓法技巧,只要养成拉弓开始,推弓结束,强位置推弓,再加上三种调整弓法的方法运用,可以说你的弓法没问题了。但指法技巧很重要是每一个伴奏员绝不能忽视的。
指法技巧的练习与运用
豫剧板胡为豫剧伴奏时所用到的指法技巧并没有像其它独奏乐器那么多。但更重要的一点是技巧不用是不用,一旦运用技巧必须规范到位,不能似像似不像。一般常用的技巧有以下几种:。指法技巧分为“ 回滑 ”“上滑 ”“ 下滑 ”“打弦”“ 揉弦”“ 切弦”等。板胡指法技巧很重要,豫剧板胡不会运用指法技巧,那就不称豫剧板胡。因为指法技巧是豫剧板胡韵味的特色。常言说板胡拉的有没有味道,就是看你技巧运用如何?技巧演奏到位不到位,运用的地方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你的板胡演奏水平乃至整个乐队的伴奏效果。可见板胡技巧的合理使用,认真规范的练习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咱就重点谈一下指法技巧的练习与运用。
回滑 就是自本音开始迅速下滑小二度然后再折回到本音的效果。这个过程需要一弓完成。譬如:“回滑”(5)标记符号为(�1�6 )实际演奏效果是( )回滑这种技巧一般在五个主干音(12356)都很适用,食指触弦(内弦“5”音 外弦“1”音)用的最多,其次中指触弦(内弦“6”音 外弦“2”音)也比较常用。但究竟什么地方适用回滑技巧,哪个音适用回滑技巧还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笼统的一概而论。 tr
打弦 也是板胡演奏中指法技巧的一种,标记符号为:(tr )其效果是在原音的基础上产生顺波音的效果,譬如( 6 )等于( 6 )的效果,一般的“打弦”练习方法是在本音上方小二度邻音迅速打击两下,叫复打弦,打击一下叫单打弦。打弦之后让本音还有一段时间来发声,在本音所占时值间使用满“打弦”的一般很少见。练习“打弦”仍然须从慢开始,逐步加快,打弦的手指一定要有力的打击在琴弦上,使其发出清晰的打弦效果。绝对避免出现刺啦刺啦的噪音。要是那样就失去了打弦的意义,与其用还不如不用“打弦”技巧。“打弦”运用的好。它能使你的琴声滋润很多,也是板胡韵味的主要特色。
下滑与上滑 “下滑”主要是指触弦手指从本音上方小三度触弦急速下滑到本音,“上滑”从本音开始触弦急速上滑到上方小三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滑”音,其标记为( �0�6�8�05 )而在板胡上是手指向下滑,而“下滑”音标记为( 5 �1�9�0�6 )而在板胡上是手指向上滑。正确运用好上下滑音这对板胡模仿唱腔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揉弦 更是板胡伴奏中一种极常用的指法技巧。凡有慢速音乐或长音出现的时候,必须要用到揉弦技巧,板胡才能达到应有的韵色和味道。否则你的演奏水平会大打折扣的。练习“揉弦”也要从慢开始,使其指帽均匀有效的上下滑动。滑动的幅度一定要均匀,切不可忽宽忽窄,随着揉弦速度的增加,左手手指上下滑动的幅度也随之缩小,使琴弦发出有规律的小幅度逆波音效果。譬如:(6 )音揉弦 。标记为( 6�0�9 )其效果等于(极快速 6767 )。所谓逆波音,就是指音的波动在本音和下方小二度(或许更小音程)间所产生的颤音效果。
切弦 所谓切弦就是指当演奏某一主要音之前,先把这个音的下方三度或二度(有时也用四度音)的音提前先演奏出来,在很短时间内就切换到应该演奏的这个主要音上。提前演奏的音几乎不占时值。它只是起到修饰的作用。这个过程仍然须一弓完成。譬如“ 3 ”音用切弦演奏,记谱应为( )这就和倚音记谱一样,但演奏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多个同音在一起连续演奏,它能使每个音都能清晰明亮的发出声了。
总之板胡指法技巧的运用好坏,关系到你的板胡演奏水平,究竟怎样才能合理恰当巧妙的运用以上几种指法技巧,要看唱腔旋律的要求,以及唱词所体现的情感变化,乡土气息,中州语的音调韵色和味道来决定怎样使用板胡的指法技巧和弓法的处理。一般作曲家在创作设计唱腔时,都不会标出板胡演奏的指法符号,这要靠演奏员对音乐的体会和理解,以及长时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演奏习惯来合理安排巧妙处理。演奏豫剧板胡一定要有特色,充分发挥其别的乐器无法替代的性能和优点,为豫剧唱腔音乐起到更好的伴奏作用。这方面王冠军老师已给我们作了一个非常好的典范。请听一下王老师为常香玉伴奏的几出戏,那真是天衣无缝,彰扬得体。各种演奏技法的运用,强弱关系的处理,从音准节奏乃至各方面与演员和其它乐器的默契配合,那真是完美无缺。让人听起来真是一种美的享受,真可谓是百听不厌,回味无穷。
为唱腔伴奏的一般规律
戏曲界有一种行话,为传统唱腔伴奏叫“学舌”。所谓学舌就是指板胡模仿唱腔一定要形象得体。观众常称赞某某某板胡拉得像唱的一样美,人家的板胡会说话,这就说明板胡的各种演奏技法(包括各种弓指法 技巧)的运用都要准确合理,都要为“学舌” 的需要而选用,为模仿唱腔而选用。为剧情发展感情变化而选用,譬如这句唱腔( 3 5 丨6 一 |1 32 |1 一 | ) “亲家母你坐下”中,‘亲’字在这里并不念亲,而是念“qing”,“庆”字音的音调属于去声音调,那么它的旋律音“3”应该使用下滑音指法技巧,利用左手食指从“3”音上方小三度“5”音开始触弦下滑到“3”音,就产生了“庆”字音的去声音调,而“家”字音中州语属于上声音调(注:河南话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别),那么“家”字的旋律音“5”音的演奏应该使用食指回滑指法技巧演奏。“母”字音中州语应该属于第一声阴平声调,它的旋律音“6”直接用中指触板胡内弦演奏就可以了,无需使用任何指法技巧就可以演奏出“母”字音的第一声阴平声调。像这样的例子无需面面俱到,只要板胡演奏者用心思想,把唱腔彻底学会,多听演员是怎样唱的,然后结合板胡的各种弓指法技巧去尽量模仿。再一个我想说说板胡“6”音的演奏。板胡有两个“6”音,一个是外弦空弦“6”,一个中指内弦“6”,一般讲旋律从上往下行时,譬如:“2176 |5 - |”要演奏外弦“6”,因为“2 1 7”三个音是用中指和食指演奏下来正好在外弦,放空演奏“6”很方便。空弦又明又亮,还可以顺便效正一下空弦的音准何乐而不为呢?假如旋律从下往上行,譬如:“3 5 6 1 | 2 - |”,那就应该演奏中指内弦“6”。因为“3 5 ”是用内弦空弦和食指演奏,顺便按上中指“6”又是很方便。如若以上两种情况完全反过来演奏那就大麻烦了。还有如果旋律出现两个“6”,譬如:“0 35 | 6 6 |”一定先演奏外弦“6”后奏内弦“6”,内弦“6”音色发暗,也便于回滑。我们叫它阴,外弦“6”音色明亮,我们叫它阳。这叫做阴阳结合。演奏起来非常好听。这就是经验,是老一代艺术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另外还要遵循唱腔与音乐的辩证关系,即你强我弱,你弱我强,你简我繁,你繁我简,你强我更强,你弱我更弱。这种辩证关系是老一代艺术家实践总结出的一套切实有效的演奏方法,一种伴奏规律。只有遵循这种规律,才能美化唱腔起到良好的伴奏效果。绝不能画蛇添足,故意卖弄风骚,甚至是喧宾夺主,至唱腔与不顾,随意“发飙”,对演员的唱腔不是伴奏,而是让演员感觉是一种负担干扰。那样的话我们就得不偿失了。
现代戏革新唱段的伴奏要领
以上谈的伴奏方法和规律,一般是指为传统戏伴奏。但为现代戏或者说为革新唱段伴奏,应该说有所区别的。为传统戏伴奏的乐队普遍都不大,大多以单编民乐队为常见。市县剧团编制更小。那么板胡处在这样的乐队中,大都起到面面俱到的统帅作用,大至每段戏的唱腔,小至曲牌音乐的每个乐逗,都要一丝不苟的认真演奏。除个别间缝之处有弹拨乐器填空之外,基本上可说是大齐奏。板胡在司鼓的指挥下带领乐队其它乐手非常严谨的把整个剧的音乐唱腔演奏下来。而演现代戏一般要求编制都比较庞大。以三团为例乐队伴奏都是管弦交响乐队伴奏,板胡只是其中的一员。如何发挥板胡的作用,省豫剧三团的艺术家们处理得非常成功。板胡的声音时而出现光彩照人,时而隐藏不露好让其他乐器一展风采。必要时哪怕突出点滴,也同样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听了三团乐队的演奏,那美妙的音乐真叫你久久难以忘怀。这除了作曲家精湛的配器手法,同时也反映出演奏员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哪怕是一个打弦,一个回滑,乃至各种弓指法的巧妙运用等等都要视剧情发展和角色人物的思想情感而尽情发挥。
可见,豫剧板胡处在大型乐队和处在小型乐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伴奏革新唱段更应有所区别。譬如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这段戏歌,是着名作曲家王基笑老师谱写的音乐。前奏过门非常大气:“5 - - 5432 |5 - - 5432 |5 5 5 3|6 - - 3 |
5 - - - |” 演奏这段音乐显然没有必要再用回滑抹弦等一些传统技法来演奏,如果那样就违反了作曲家的初衷就不能足以表现那种宏伟大气威壮山河,气势磅礴的景观画面。
“伴奏”与“独奏”的区别
笔者曾观看过一些同行们的板胡独奏音乐会。从规格阵容档次应该说是够高的了,也确实演奏了一些比较好的曲子深受观众喜爱,现场也产生了很好的演出效果,可以说是掌声四起八方喝彩。但看完以后回味起来,总觉得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还存有进一步提高升华的空间。
表演情绪欠佳,缺乏肢体语言。这是我的总体感觉。大家知道好多演奏家,特别是知名演奏家,在台上独奏时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可以说是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意境当中去,包括肢体语言,面部情感以及各种弓指法的巧妙运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美丽图画,整体非常协调一致,让人感觉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如醉如痴难以忘怀。
独奏与伴奏是有很大的区别。幕后伴奏,首先要绝对保证音乐情绪演奏到位,对肢体的语言,面部情感的体现没有很特别的强调。过去有个别演奏员在演奏时故意摇头摆尾,卖弄风骚,甚至喧宾夺主,戏曲界称之为“外露”“露瓢”。这是戏曲音乐界最忌讳的。而今天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观念在更新,对音乐表现的认知度和欣赏度 不断变化提高。因此说故意“外露”不可取,但全身心的投入演奏,音乐意境的延伸,肢体语言的发展和表现这是非常必要的。没有肢体语言表现的音乐演奏,不能称之为“音乐”,它是音乐意境的补充,无疑又是专家评判音乐好坏的基础标准。我们搞戏曲音乐,过去对这些也有所意识,光有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服从时代的发展需要。板胡从幕后“伴奏”搬到前台“独奏”,位置的变动,身份的改变,观众对你的要求也随之改变。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要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到曲子中去演奏,像名家大家那样全神贯注整体如一,我们还需更加努力一步。
总之豫剧板胡经过几代人的演奏实践,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演奏技法和伴奏方法,这是非常宝贵的 为我们初学者练习板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作为新一代音乐工作者一定要加倍珍惜这笔财富,全面的继承下来,准确的运用到实践中去再进一步发展创新,让我们的板胡声音更加清脆明亮,悦耳动听。
焦作艺术学校 叶韵挺 2011年 春 焦作
Ⅳ 美女果果拉的板胡真好听
拉胡的精彩使我河南的骄傲我也听醉了
Ⅳ 板胡的板胡分类
按板胡的发音高低及使用范围,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 高音板胡(俗称梆子胡、大弦或瓢),多用于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山东梆子、吕剧及歌舞、演唱、独奏及合奏等,这种板胡用途最广。
2、中音板胡(俗称胡呼、秦胡),多用于秦腔、蒲剧、郿鄠、陇剧、陕北道情、兰州鼓子等的伴奏以及器乐合奏和独奏。音箱较高音板胡为大,呈半圆形,背面有金钱花孔,琴杆也较长,定弦比高音板胡低五度,音色浑厚柔和。
3、 次中音板胡(俗称椰子胡),多用于晋剧和上党梆子。音箱比中音板胡稍大,也雕有金钱花孔。定弦比中音板胡低小三度或纯四度。音色浑厚,音量宏大,宜于演奏缓慢、低沉的曲调。
建国后,对板胡进行了不断的改革,现已有一种中音板胡,改用钢丝弦,音色较高音板胡宽厚、柔和,能奏较高的把位。板胡已由伴奏乐器成为合奏、独奏乐器。
板胡的品种较多,除用于独奏和乐队合奏的板胡外,还有各地方剧种用的板胡,它们在琴筒的大小、琴杆的粗细、弦轴的长短和琴弦的使用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1、独奏板胡,琴筒和面板都较大,直径8 ~10 厘米,琴杆比二胡粗,全长70 ~73 厘米,外弦使用钢丝弦,里弦用丝弦,或全部使用钢丝弦。音色宽厚柔美,能奏较高的把位。
2、高音板胡,又称“河北梆子板胡”或“评剧板胡”。形制比独奏板胡略小,发音高亢、尖脆、明亮,适于为河北梆子和评剧伴奏。河北梆子伴奏用的瓢较大,评剧伴奏用的瓢较小。
3、中音板胡,又称“河南梆子板胡”。琴杆长70 厘米,面板直径8.5 ~9.5 厘米,弦轴粗,外弦用普通老弦,里弦用粗老弦,音色浑厚柔和,用于河南梆子伴奏。
4、秦腔板胡,又称“胡呼”。琴筒用较大的椰壳制作,琴弦都用老弦,发音低于前几种板胡,主要用作秦腔伴奏。
5、山西板胡,又称“晋中板胡”。琴筒比秦腔板胡大,琴杆也粗,弓子杆是用宽3厘米的竹板制成,外弦用老弦,里弦用缠弦或肠衣弦。音色浑厚、音量宏大,宜于演奏缓慢、低沉的曲调,是山西梆子的主要伴奏乐器。
此外,有一种与京胡结构相同的板胡,只是琴筒略大不蒙蛇皮而已,琴杆与琴筒均用竹制,发音较其他板胡清脆,用于浙江绍兴高调中、在江、浙两省极为流行。
6、双千斤板胡,受双千斤二胡的启发而制成。它将原腰马改为驼马上移,起到支撑和平衡琴弦压力的作用,增加了有效弦长,音域向下扩展了五度音程。在驼马下面配置了可以上下移动的活动千斤,并在活动千斤以下增设了转调千斤。双千斤的底座安置在琴杆里,可以上下滑动。板胡装置这种活动双千斤后,转调极为方便,音域达三个半八度,音质柔和优美,并具有高音板胡和中音板胡的音色特点,丰富了板胡的演奏技巧和责现能力。
7、三弦板胡,七十年代末研制成功的板胡新品种。琴杆下端呈弓形弯曲,斜插入琴筒中。琴头与三弦相同,为扁铲状。弦轴(左2 右1 )分列两侧,千斤用红木制作,呈斜角梯形,便于琴弦等距排列,弦马为竹制阶梯三脚马,3条琴弦分别架在不同高度的台阶上,弓子在弦外拉奏,可演奏双音、和弦及简单的复调旋律。
板胡据各地方音乐特点的不同,在使用上有琴筒大小之分,如陕北一带的音乐用板胡,琴筒都略大;河北、东北一带的音乐用板胡,琴筒都较小。
Ⅵ 板胡是怎么做的
板胡制作的基本步骤:
1.挑选担子(琴杆)料。制作板胡必须要硬料,一般用小叶檀、乌木、黑檀、老红木等材料最佳。选料是注意选顺丝、顺柳的材料。
2.调直。先用目测,如果料不直还要用火烤直。
3.拉杆。过去用手工刨子进行拉制,现在用专业机器,优点是精确、速度快。
4.拼头形。拼头形就是把一块小方形的材料拼接到琴担子的头部。先用砂轮把琴担子的一侧打磨平整。
5.把另一块要拼接的木头用砂轮机打磨平整后,在拼接处抹胶。
6.用猪皮鳔胶把两部分粘接牢固。
7.用样板在拼接处画出大体图形。
8.在拼接的地方打眼,然后用钢丝锯把多余的地方锯掉。
9.用钢丝锯锯出风头的大致形状。
10.用刻刀对板胡头部进行精雕细刻。
11.用工具加工琴杆。
12.加工到规定尺寸后,再用砂轮加工。
l3.机器打磨后,还需用手工打磨。
14.用机器进行抛光。
15.烫腊。烫腊的目的是防止琴杆因气候变化而开裂。用煤火炉把带腊质的布卷烤软,烫腊的温度要适中,不要过火。经过烫腊的琴杆还需要抛腊,就是把附着在琴杆上的腊打磨掉,使琴杆变得光滑。
16.用样板量出琴轴的位置。两轴两眼之间的距离为7.6cm。
17.用相应的钻头在画好轴孔的位置上打眼。
18.用凿子凿出安装琴轴的槽。
19.把琴轴安装固定。
20.这是安装好的琴轴。
21.挑选尺寸合适的椰壳,也称瓢。中音瓢直径为10.5cm,高音瓢为9.5cm。
22.把瓢的表面打磨光洁。
23.对瓢进行抛光和抛腊处理。
24.用钢丝锯进行镂空。
25.用雕刻刀进行细致的雕刻
26.这是雕刻完成后的椰壳。
27.加工与椰壳相符的桐木面板。
28.在椰壳的边缘处抹胶。
29.贴面板时,面板纹路要竖向平整地贴在椰壳上面。之后用麻绳捆扎牢固。天气好的话,四小时即可拆开绳子。
30.把面板多余的部分裁切掉,然后把毛边打磨光滑。
31.用钻头打出琴筒的上下眼。
32.用木锉锉上眼,锉成的形状与琴杆吻合。再锉出下眼。下眼的形状基本呈方形。
33.把琴杆插入椰壳上下眼。一般下轴至瓢上端的距离,高音板胡为43.5cm。
34.用锉轮对底托加。
35.把加工好的底托进行抛光、抛腊。
36.用钻头打出桦眼。
Ⅶ 板胡啥意思
一种乐器
板胡的历史
板胡于明末清初在胡琴的基础上出现,因琴筒上蒙木板而得名。
板胡:又称“梆胡”、“秦胡”、“胡呼”、“大弦”和“瓢”。是梆子腔、乱弹
腔各剧种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用于曲艺伴奏,如兰州鼓予、道情。
板胡是明末清初伴随戏曲梆子腔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乐器。因琴筒胶以
薄木板而得板胡之名,至今已有30O多年的历史。
板胡音色明亮、高亢,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地方戏曲和说唱伴奏,是深受我国人
民喜爱的拉弦乐器。
几百年来,板胡流行于我国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各地,为多种地方戏曲和曲艺所吸
收,在河北梆子、评剧、豫剧、山东莱芜梆子、吕剧、晋剧、郿鄠、秦腔、蒲剧、兰州
鼓子和陕北道情等伴奏中,都占有主要地位,其中以陕西、甘肃和山西等省最为普遍。
现在,板胡已成为民族乐队中不可缺少的特色乐器和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独奏乐器
,并为歌剧、民族歌舞和声乐伴奏。在地方戏曲和曲艺伴奏中,各地区的板胡又都善于
表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富有独特的地方色彩。
板胡独奏曲有《灯节》、《赶路》和《大姑娘美》等。
板胡的结构
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上。
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上。
琴筒又称瓢,是板胡的共鸣箱,呈圆筒形,用坚硬的椰子壳做成,也有用木质、铜
质或竹质的,七十年代以后还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琴筒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
,能使音响共鸣集中并造成板胡的特色。瓢大发音低沉不宏亮,瓢小则发音尖啸刺耳。
琴筒前口不蒙皮膜而胶以桐木板。它是板胡音色优劣的关键,以用木质松软、纹理顺直
、匀密、无痕节和水渍的梧桐木为佳。筒后口有的敞口,有的开五个音孔,呈金钱眼状
。
琴杆用红木、紫檀木或花梨木制作,以贵重的乌木为好,琴杆为圆柱形,上端是琴
头,呈方形,开有弦轴孔。琴杆不宜过长,过长会有碍发音的优美,并加宽了指位,不
便运指和掌握音准。
弦轴多用琴杆木料或黄杨木制成,表面开有辩纹,装在琴杆同一侧面。目前大部分
板胡已用木柄齿轮铜轴,调弦既准确又不会回弦。
弓子用粗细均匀、富有弹性的江苇或其他竹子做成,比二胡弓子长而粗,上面装的
马尾以白马尾为好,出音柔润。弓杆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笨重,过短不宜拉奏长音。
板胡的千斤又称腰马,因在琴杆中部支弦而得名,是用牛角或红木制成的扁形木片
,用丝弦系于琴杆下铀到弦马的1/3处。
弦马用竹或木制成,置于面板中央以上、板的 1/3处为宜,竹马共鸣较大,发音也
较浑厚优美。
琴弦用丝弦或钢丝弦发音比丝弦干净、明亮,泛音清晰。
板胡的结构
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上。
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上。
琴筒又称瓢,是板胡的共鸣箱,呈圆筒形,用坚硬的椰子壳做成,也有用木质、铜
质或竹质的,七十年代以后还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琴筒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
,能使音响共鸣集中并造成板胡的特色。瓢大发音低沉不宏亮,瓢小则发音尖啸刺耳。
琴筒前口不蒙皮膜而胶以桐木板。它是板胡音色优劣的关键,以用木质松软、纹理顺直
、匀密、无痕节和水渍的梧桐木为佳。筒后口有的敞口,有的开五个音孔,呈金钱眼状
。
琴杆用红木、紫檀木或花梨木制作,以贵重的乌木为好,琴杆为圆柱形,上端是琴
头,呈方形,开有弦轴孔。琴杆不宜过长,过长会有碍发音的优美,并加宽了指位,不
便运指和掌握音准。
弦轴多用琴杆木料或黄杨木制成,表面开有辩纹,装在琴杆同一侧面。目前大部分
板胡已用木柄齿轮铜轴,调弦既准确又不会回弦。
弓子用粗细均匀、富有弹性的江苇或其他竹子做成,比二胡弓子长而粗,上面装的
马尾以白马尾为好,出音柔润。弓杆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笨重,过短不宜拉奏长音。
板胡的千斤又称腰马,因在琴杆中部支弦而得名,是用牛角或红木制成的扁形木片
,用丝弦系于琴杆下铀到弦马的1/3处。
弦马用竹或木制成,置于面板中央以上、板的 1/3处为宜,竹马共鸣较大,发音也
较浑厚优美。
琴弦用丝弦或钢丝弦发音比丝弦干净、明亮,泛音清晰。
板胡的品种较多,除用于独奏和乐队合奏的板胡外,还有各地方剧种用的板胡,它
们在琴筒的大小、琴杆的粗细、弦轴的长短和琴弦的使用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独奏板胡〕琴筒和面板都较大,直径8 ~10 厘米,琴杆比二胡粗,全长70 ~73
厘米,外弦使用钢丝弦,里弦用丝弦,或全部使用钢丝弦。音色宽厚柔美,能奏较高的
把位。
〔高音板胡〕又称“河北梆子板胡”或“评剧板胡”。形制比独奏板胡略小,发音
高亢、尖脆、明亮,适于为河北梆子和评剧伴奏。河北梆子伴奏用的瓢较大,评剧伴奏
用的瓢较小。
〔中音板胡〕又称“河南梆子板胡”。琴杆长70 厘米,面板直径8.5 ~9.5 厘米,
弦轴粗,外弦用普通老弦,里弦用粗老弦,音色浑厚柔和,用于河南梆子伴奏。
(秦腔板胡〕又称“胡呼”。琴筒用较大的椰壳制作,琴弦都用老弦,发音低于前
几种板胡,主要用作秦腔伴奏。
(山西板胡)又称“晋中板胡”。琴筒比秦腔板胡大,琴杆也粗,弓子杆是用宽3厘
米的竹板制成,外弦用老弦,里弦用缠弦或肠衣弦。音色浑厚、音量宏大,宜于演奏缓
慢、低沉的曲调,是山西梆子的主要伴奏乐器。
此外,有一种与京胡结构相同的板胡,只是琴筒略大不蒙蛇皮而已,琴杆与琴筒均
用竹制,发音较其他板胡清脆,用于浙江绍兴高调中、在江、浙两省极为流行。
(双千斤板胡)受双千斤二胡的启发而制成。它将原腰马改为驼马上移,起到支撑
和平衡琴弦压力的作用,增加了有效弦长,音域向下扩展了五度音程。在驼马下面配置
了可以上下移动的活动千斤,并在活动千斤以下增设了转调千斤。双千斤的底座安置在
琴杆里,可以上下滑动。板胡装置这种活动双千斤后,转调极为方便,音域达三个半八
度,音质柔和优美,并具有高音板胡和中音板胡的音色特点,丰富了板胡的演奏技巧和
责现能力。
(三弦板胡〕七十年代末研制成功的板胡新品种。琴杆下端呈弓形弯曲,斜插入琴
筒中。琴头与三弦相同,为扁铲状。弦轴(左2 右1 )分列两侧,千斤用红木制作,呈
斜角梯形,便于琴弦等距排列,弦马为竹制阶梯三脚马,3条琴弦分别架在不同高度的台
阶上,弓子在弦外拉奏,可演奏双音、和弦及简单的复调旋律。
板胡据各地方音乐特点的不同,在使用上有琴筒大小之分,如陕北一带的音乐用板
胡,琴筒都略大;河北、东北一带的音乐用板胡,琴筒都较小。
民族音乐用的独奏或合奏板胡,发音特别清澈响亮。适合演奏活泼欢快的曲调。板
胡在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常是各种伴奏乐器的领弦,在弦乐中担任最高音部。
由于它的音量大、发音清脆、嘹亮,所以最长于表现高亢、激昂、热烈和火爆的情绪,
也擅于表达深沉、优美和细腻的情感。音色热情、豪放,富有乡土气息。
中音板胡有时也用于民族音乐中。
板胡的定弦与音域
板胡传统的定弦法,有五度和四度两种,定弦的高度也不一样,多据伴奏的戏曲或演唱
者的嗓音而定。
在民族乐队中,板胡常按五度关系定弦,内弦定为d2 、外弦定为a2 ,比二胡高一
个八度,音域从d2 ~g4 ,有两个半八度。
在郿鄠剧等伴奏中按四度定弦,这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戏曲的特有风格。
三弦板胡有高、中音两种,都为五度定弦,高音定为g 、d1 、a1 ,中音为d 、a
、e1 ,为豫剧或山东莱芜梆子等伴奏时,也可按四、五度或五、四度定弦。
三弦板胡使音域扩大了五度音程,在保持板胡原有的音色基础上,发展了新的演奏
技巧,增强了表现力,不论演奏民族风格浓厚的乐曲或歌剧选曲,还是外国民间乐曲或
为它创作的新曲。都能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演奏板胡时,左手执琴,虎口夹住琴杆,拇指自然平伸,用其他四指按弦。右手持
弓,以拇指、食指持握弓柄,中指放在弓杆外侧,无名指控制弓毛。板胡的弓,指法丰
富多样,弓法有全弓、中弓、连弓、颤弓、顿弓、甩弓、断弓、点弓、跳弓、砍弓和击
弓等技巧,指法有按弦、揉弦、颤音、点音、勾弦、弹弦、拨弦、泛音、双音和各种滑
音等。
板胡弓、指法虽与二胡大体相同,但板胡以用中弓为多,滑音也用得相当广泛,而
且干脆、爽利。板胡弓、指法的特点和它清脆、高亢的音色,构成了板胡独特的演奏风
格。
Ⅷ 板胡的板胡结构
板胡的音箱用椰壳或木制,面板用薄桐木板。琴杆用较硬的乌木或红木,张二根弦,马尾竹弓。音色明
亮、高亢,适于表现热烈奔放的曲调。
板胡的结构绝大部分和二胡相同,主要区别在琴筒和千斤上。
琴筒又称瓢,是板胡的共鸣箱,呈圆筒形,用坚硬的椰子壳做成,也有用木质、铜质或竹质的,七十年代以后还用低发泡(ABS)材料模压成型。琴筒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能使音响共鸣集中并造成板胡的特色。瓢大发音低沉不宏亮,瓢小则发音尖啸刺耳。琴筒前口不蒙皮膜而胶以桐木板。它是板胡音色优劣的关键,以用木质松软、纹理顺直、匀密、无痕节和水渍的梧桐木为佳。筒后口有的敞口,有的开五个音孔,呈金钱眼状。
琴杆用红木、紫檀木或花梨木制作,以贵重的乌木为好,琴杆为圆柱形,上端是琴头,呈方形,开有弦轴孔。琴杆不宜过长,过长会有碍发音的优美,并加宽了指位,不便运指和掌握音准。
弦轴多用琴杆木料或黄杨木制成,表面开有辩纹,装在琴杆同一侧面。目前大部分板胡已用木柄齿轮铜轴,调弦既准确又不会回弦。
弓子用粗细均匀、富有弹性的江苇或其他竹子做成,比二胡弓子长而粗,上面装的马尾以白马尾为好,出音柔润。弓杆不宜过长或过短,过长笨重,过短不宜拉奏长音。
板胡的千斤又称腰马,因在琴杆中部支弦而得名,是用牛角或红木制成的扁形木片,用丝弦系于琴杆下铀到弦马的1/3处。
弦马用竹或木制成,置于面板中央以上、板的 1/3处为宜,竹马共鸣较大,发音也较浑厚优美。
琴弦用丝弦或钢丝弦发音比丝弦干净、明亮,泛音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