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女配戴的发髻名称
具有东方美的旗袍也是女生们展现清新古典形象的很好诠释,那么穿旗袍到底搭配什么发型好看呢?盘发,披发,穿搭不同风格的旗袍。呈现出清纯婉约抑或妩媚优雅的的气质。
淡雅纯净感的古典美女,扎起简单披肩发型,侧放在一边,不需要多余的修饰,露出饱满的额头,清新可人,一身修身的素雅旗袍,呈现出素净淡然的妙龄少女气息。
具有复古青瓷气息的一款蓝色花纹旗袍,具有大气感,造型上也需要花点心思,温婉的盘发,带点优雅轻熟感,配上珠宝坠饰,更显高贵感。
邻家女孩气质的一款旗袍搭配造型,可爱的双盘发髻,柔亮的黑发,斜刘海,富丽的牡丹花与恬静感的少女,那一份安然空灵感尽显。
这是带点大胆气息的性感式旗袍风格,采用中式的复古卷发盘起来深V镂空的红色旗袍,红唇造型,仿若妖娆的大上海歌女。
青瓷是最具中国风的一款旗袍样式,也是时下比较受宠的,梳理的光洁的发型,底盘的发髻,带有一丝简约温柔的良家女气息。
穿上旗袍,如果在加上复古的家具,抱着琵琶,完全变身古典美女,披肩卷发,配上羽毛发饰,典雅清新。
短发也可以穿搭旗袍哦,尤其是齐刘海学生头短发,带有清纯活泼感,相对于长发,盘发的温婉大气,更显随性简单。
黑色长发尽显东方女子的纯粹自然美,略显蓬松的高发髻,多一些霸气感,紫色的中式旗袍与时尚的泡泡袖相结合,凸显别样的典雅感。
如果脸型不够完美,盘发的同时,考虑留个刘海,或者以大侧分的盘发设计,发髻遮在额前,女人味十足。
❷ 怎样区分【古代日本女子发型】和【大唐朝女子发型】
唐朝时候中国派出外交官以及商人到日本访问建立外交关系后,日本开始全面模仿中国的.所以日本古代女子发型和唐朝十分相像,日本古代发饰有以下几种
放发:在正常情况下,头发每月可生长1。5-2工分。蓄发3-5年便可长至1-1。5米左右。原始人任头发自然发展。只是当长头发影响正常劳动时,才用蔓草、树枝、竹签等把头发卷起来。原始人剪头发,很可能使用竹刀或者破碎的贝壳。
目刺、短发:从3岁开始,日本幼儿就需要梳一定的发型。日本平安时代这种习惯仅为上流社会所贯行。后来,这种风习逐渐传至民间。由于这种短发使前额的头发正好留在眉毛上,所以称目刺。其型十分类似今天的运动头。
垂发:如同药师寺收藏的日本神功皇后像上的发型。日本平安初期流行垂发发型。头顶部打一个发结,将其余的头发披散着。后来的镰仓、室町时代的大部分女性也习惯这种发型。对于官僚和高级武士家来说,长长的黑发是衡量美女的第一个先决条件。由于充满自然美的长发容易乱,故将耳朵前面的头发削去,留下60公分左右作为鬓发。上流社会的妇女坐卧之时,便将长发放入特制的匣子里,以防散乱。平安时代上流社会的女子要穿十几层衣服,拖着长长的辫子。她们过着不能与其他异性见面的生活,只有不断增长的头发能给她们带来一些安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有不少是描写妇女的长发的。
全发:日本男人的蓄发长度比妇女短得多。平安时代日本男子把额际的头发剃成半月形。日本江户时代日本男子则把前额至头顶的头发剃成半月形,然后挽发髻。当然这只限于普通人。江户时代从事特殊职业,有特殊身份的人,如学者、医师、浪人等可做全发发型。日本幕府末期,武士们开始学习西式兵法。其发式也发生一些变化。前额的半月形向后进一步发展,所以不需要继续挽发髻。日本的志士们则风行小竹刷子式发型,人称“尊皇风格”。所谓“儒学头”则是在全发的基础上挽一个小髻。
结发:将头发扎成一束或者几束,作出各种不同的发型。
美豆良:这是一种常见于日本神话故事和出土陶俑中的成年男子的发型。从头顶中间将头发分成左、右两半,在耳边结成圆形。日本平安时代它是冠礼式上少年梳的发型(如圣德太子像)。后来成为历代天皇幼年时代梳的发型。到了明治时期,天皇也梳这种发型。近年来一些日本妇女也开始采用这种发型。
双顶髻、高顶髻:日本奈良时代妇女中流行结顶髻之风。她们将长发卷至头顶。分卷成两个髻的称双顶髻,卷成一个髻的称高顶髻。这种发式很可能是上流社会妇女及宫女们的发型。
束发:将长长的头发从背部结起来,或者在后脑部分结扎起来。这种发型在许多描绘下人及杂兵的图画中可以见到。这是最简单的日本发型。
日本鹿鸣馆时代(明治初期),日本国内开始出现西式服装,发行也随着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和式西式相结合的发型,这种发型显得十分轻便,与和服十分匹配。将头发围绕头部卷起(内裹一个卷发器),头顶做一个发髻。这种发型称“不明真相”。头顶部的发髻高高耸起的称“二零三高地”。(取日俄战争时,日本获胜的203高地战)头发前部蓬起的称“庇发”。
卷梳、钗卷:梳、钗、井均为做发型的工具。一般说来,日本劳动妇女多做梳卷、钗卷等发行。因地区不同,他们有不同的名称。如“螳螂卷”、“蛾卷”、“海螺卷”、“贝壳”等等。风俗画中妓女们梳的发型多为“贝卷”,头上插着梳钗。明治时期的“夜会卷”也属于“贝壳”一类。
唐轮:唐轮是日本镰仓、室町时期年轻的武士及幼儿梳的一种发行。从桃山时代至江户时代曾在社会上大为流行。唐轮也是年轻的歌舞伎表演者的发型。由于这种发型最初十分简单、朴素。后来逐渐向复杂型发展,称“兵发髻”。这种发型很不牢靠,容易散落。它与相扑运动员的发髻十分相似。
日本发:日本出土的女子陶俑多梳岛田髻。实际上,就是把唐轮(做在耳后的头发卷)搬到头顶上。岛田发由前发、鬓、髻、褒(日本妇女发型后部的突出部分)四部分组成,可做二、三百种发型。进入明治时期以来,日本男子不再结发。只有日本女子仍保留着这种习惯。明治以后保留下来的日本式发型有岛田型、银杏返、割桃、丸髻、烟草盆等。其中的岛田发型是日本姑娘结婚时梳的发型。
剃发:日本明治四年(1871)太政官发布剪发令。作为欧化的第一步,街上出现了穿西装,剪了发的人们。明治六年日本天皇亲自剪发,以为全国之示范。但老者中仍有不肯剪发,保留原发型者。幕府末期许多人出国留学或到外国军队内受训,剪发逐渐成为时代潮流。小分头成为文明开化的标志。日本的西式理发店也能剃各种各样的发型。女孩子也开始梳三股头发编在一起的辫子。只是日本女子剪发大大迟于日本男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美女兵的剪发风刮到日本。大正末期至昭和年间日本女子开始剪发。今天剪短发已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了
❸ 如果这张图上的人物是个真人“与图一模一样”,她算的上 古典(复古) 天香国色的大美人吗
我猜你是想知道国色天香的大美人的标准吧,发给你自己对照参考吧!
一、肤
《诗经·卫风·硕人》描绘美女庄姜“肤若凝脂”。凝脂,凝固的脂肪,光滑、细腻而洁白(《朱熹集·诗经卷》)。数千年来,“凝脂”的特征一直是中国古代美女的主要标准之一。
美女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闲情偶寄·声容部》李渔)。诗经云:“素者,绚也!”作为白的极致“雪”字被视为皮肤颜色的标准。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眉如翠羽,肌如白雪。”其他诸如“肌肤胜雪”、“肤如凝雪”、“欺霜赛雪”等词语随处可见。
另外晶莹、透明、温暖的白玉也常用作修饰美女的肌肤。例如五代时的花蕊夫人:“冰肌玉骨清无汗。”(《避暑摩河池上作》孟昶)
单纯的白色并非皮肤颜色的唯一标准,与白色相协调的是粉红。曹植《洛神赋》中的女神远观“皎若太阳升朝霞”,近看“灼若芙蕖出渌波”。“桃花含露”、“出水芙蓉”、“出水红菱”等类似描写美女的词语皆着眼于粉红色。
同样描绘杨贵妃的美,白居易的诗“梨花一枝春带雨”着眼的是与白同色的梨花。而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着眼的是与牡丹同色的艳红。
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则提出了白里透红的和谐美的标准,这也是一种健康的美。
古代将白色、红色完美结合的描述莫过于“不傅脂粉而颜色如朝霞映雪”(《汉孝惠皇后外传》)。清晨的朝霞映照在白雪上,单是意境之美,足以美得令人心醉、令人窒息。
代表人物: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
虢国夫人在姊妹中最为美艳,很受唐玄宗的喜爱。一月给钱十万作为买脂粉的费用。虢国自矜艳丽,每出入禁中,常素面朝天(《新唐书·杨贵妃传》)。唐朝诗人张祜描述道:“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经典链接:《太平广记》引《王子年拾遗记》记载:刘备的妻子甘皇后玉质柔肌,姿态光艳。一次刘备召甘后到白绡帐中。下属远远望去,只见帐中的甘皇后好比月下聚雪。河南进献一个玉人,高三尺。刘备把玉人放在甘美人的身后。甘后和玉人洁白齐润。刘备说:“不意我玉人乃有两也。”下属们直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
二、手
《诗经·卫风·硕人》中写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柔荑是茅草的芽茎(《朱熹集·诗经卷》)。它洁白、光滑,鲜嫩得一掐出水又纤细无比,宛若无骨。它的妙处还在于它能发出淡淡的香气。轻轻吮一口,唇齿留香。用它来比喻美女的手指真是生动、传神、恰如其分。
唐代诗人韩偓《咏手》中,用“腕白肤红玉笋芽”把手比作嫩笋牙,与柔荑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她“指如削葱根”。把手指比喻成削好的葱白。取其形、色,颇为经典。
唐赵鸾鸾《纤指》诗:“纤纤软玉削春葱,长在香罗翠袖中。”将手指比作白玉。晶莹、透明又有温暖的感觉。
柔荑、嫩笋、葱白、白玉的特征均构成中国古代美女手的标准。
经典链接:南朝陈武帝章皇后冰雪聪明,仪容俏丽。手指甲长五寸,颜色红中透白,每逢遇到丧事,就会有一个手指甲先折断。(《陈书·高祖章皇后传》)
三、发
乌黑、亮丽、浓密、修长是中国古代美女头发的标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赞美妇女头发乌黑、浓密的古诗。《诗经·鄘风·君子偕老》载:“鬓发如云,不屑髢也。”“鬓”意为头发浓密而黑,“髢”意为假髻。这句古诗赞美了浓密而漆黑的头发有如天上的乌云,拥有这样一头黑发便不屑于使用假的发髻了。后人常以乌云代指女人秀发,如“乌云高绾”。
又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昔有仍氏生女,鬓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玄”和“鬓”意思相同,都是称赞头发乌黑的词语。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据《太平御览》记载:“上(汉武帝)观其(卫子夫)发鬓,悦之。”卫子夫的一头秀发一打开,就像黑色的瀑布一样,闪闪发光,马上吸引住了少年天子汉武帝(据说武帝那时候正为没有后代而苦恼,所以比较注重道家的某些观点,比如头发乌黑浓密者气血旺,气血旺者高寿多子)。《陈书·张贵妃传》记载:“张贵妃发长七尺,鬓发如漆,其光可鉴。”又如《昭明文选·七辨》曰:“鬓发玄髻,光可以鉴。”
除卫子夫、张贵妃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外,《新唐书·后妃传》记载唐高祖李渊的妻子、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皇后出生时发垂即过颈,从三岁开始发与身等,及长大成人更是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乌云。
古代女人的发型变化多端,如直发(张丽华)、短发(梁绿珠)、卷发(赵合德)、束发(赵飞燕)、盘发(甄妃)等。
经典链接一:晋明帝时,大司马桓温纳蜀主李势女儿为小妾。桓温的妻子康长公主妒火中烧,持刀欲杀李氏。但见李在窗前梳头,发垂委地,姿貌绝丽,徐下结发,敛手向公主说:“国破家亡,无心以至。若能见杀,实犹生之年。”神色闲正,辞气清婉。公主掷刀抱着李妹妹说:“我见犹怜,何况老奴(桓温)?”(《妒记》南朝宋·虞通之)。
经典链接二《十髻谣》:◇凤髻(周文王时一名步摇髻)有发卷然,倒挂么凤。侬欲吹箫,凌风飞动。◇近香髻(秦始皇时)香之馥馥,云之鸟鸟。目然天生,膏沐何须。
◇飞仙髻(王母降武帝时)飞仙飞仙,降于帝前。回首髻光,为雾为烟。◇同心髻(汉元帝时)桃叶连根,发亦如是。苏小西陵,歌声相似。
◇堕马髻(梁冀妻)盘盘狄髻,堕马风流。不及珠娘,轻身坠楼。
◇灵蛇髻(魏甄后)春蛇学书,灵蛇学髻。洛浦凌波,如龙飞去。
◇芙蓉髻(晋惠帝时)春山削出,明镜看来。一道行光,花房乍开。
◇坐愁髻(隋炀帝时)江北花荣,江南花歇。发薄难梳,愁多易结。
◇反绾乐游髻(唐高祖时)乐游原上,草软如绵。婀娜鬟多,春风醉眠。◇闹扫妆髻(唐贞元时):随意妆成,是名闹扫。枕畔钗横,任君颠倒。(倒挂,又名么凤,类似鹦鹉而小,绿色羽毛,嘴红色,甚娇丽,常倒悬架上)。(《东方美女百韵全书》陈敏等)
四、脸
《诗经·卫风·硕人》中的美女庄姜:“螓首蛾眉。”螓首,是指一种类似于蝉的小虫。它的前额丰满、光洁。这是古代美女额头的标准。
古代美女的标准脸型是上部略圆,下部略尖,形似瓜子,丰满洁白,俗称鹅子脸。此外“满月”也是符合中国古代审美标准的脸型。面如满月,指脸盘圆圆的、白白的,像满月一样,相貌白皙、丰满、富态而有神采。(《东方美女百韵全书》)
脸部的酒窝称笑靥或双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笑靥的描写。如《楚辞·大招》中即有“靥辅奇牙,宜笑焉只”的描述;又如汉代班婕妤《捣素赋》:“两靥如点,双眉如张。”诸如“笑靥如花”的词语多不胜数。
脸部的酒窝又名梨涡,得于诗“旁有梨颊生微涡”。本指宋代美女黎倩的酒窝,后泛称女子面颊上的酒窝。一张标准的瓜子脸配上梨涡浅笑足以增添妩媚。代表人物:楚平王夫人伯嬴明眸秀项,面如鹅蛋。(《香艳丛书》中《老狐谈历代丽人记》篇)
经典链接:秦桧将抗战派名臣胡铨贬谪至岭南。在广州,胡铨喜欢上了一位名叫黎倩的美女(一说黎倩系侍妓,此处依袁枚说。据朝鲜宋时烈《朱子大全札疑》记载,黎倩系有夫之妇。其夫发现了胡铨与黎倩的私情,逼令胡铨食藁与豆相混的马料,否则杀之,胡铨不得已受辱)。十年后,胡铨携黎倩从贬地北归。途中,胡铨饮于湘潭胡氏园,微醺中题诗壁上:“君恩许归此一醉,旁有梨颊生微涡。”(《情史》冯梦龙)
五、目
中国古代美女眼睛的标准既侧重于神韵又有着恰如其分的比喻。“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汉书·孝武李夫人传》)。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长恨歌》白居易)这种眼睛的神韵是中国古代美女眼睛的神态的标准。
秋天的水清澈明亮,一清见底,“秋水”、“秋波”在古代常用来形容美女的眼睛。清澈明亮是古代美女眼睛形的标准。唐代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元赵雍《人月圆》词:“别时犹记,眸盈秋水,泪湿春罗。”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美人的眼睛如秋水、秋波,灵灵有神、楚楚动人。
经典链接:张贵妃(丽华)冰雪聪明,有神采,进止闲暇,容色端丽。每瞻视盼睐,光采溢目,照映左右。常在阁上靓妆,临于轩槛,宫中遥望,飘若神仙。(《陈书·张贵妃传》)
六、鼻
“面如一朵花,全靠鼻当家”。鼻子是面部最突出的部位。美女鼻子的标准是玲珑剔透,富有立体感。古代有“鼻若琼瑶”的说法。琼瑶,美玉的一种,晶莹、光滑且温暖。此词条主要着眼于鼻子的玲珑剔透美,“鼻若悬胆”则侧重鼻子的立体美。
代表人物:崔莺莺:恰便是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西厢记》王实甫)
七、唇
中国古代美女嘴唇的审美标准是其色要红润、有光泽、其形要小巧。人们常以“樱桃”来比喻口唇,即因其形,更由其色。早在先秦的《楚辞·大招》中就有“朱唇皓齿,嫭以姱兮”的话,《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口如含朱丹”都是讲唇的红润美。据孟棨《本事诗·事感》记载:白居易有两个年轻貌美的小妾樊素和小蛮。其中樊素善歌,小蛮善舞,白居易曾作诗赞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的口唇小巧红润,就像熟透的樱桃一般娇艳欲滴。苏轼也有“一颗樱桃樊素口”来加以描绘美人口唇之美。
美女口唇也常常用“檀口”或“绛唇”来形容。檀是一种浅红色或浅绛色的颜料,在古代常被女子用作口红,所以“檀口”便成了描写女性浅红色嘴唇的一个专用语。比如唐代香奁诗人韩偓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黛眉印在微微绿,檀口消来薄薄红。”
至于美人的舌头也有专门的术语。诸多名花,丁香凭借其香和形脱颖而出,成为美人香舌的代言花。
经典链接:欧公(欧阳修)知颍州,有官chāng卢媚儿,姿貌端秀,口中常作芙蕖花香。有蜀僧云:“此人前身为尼,诵法华经二十年。”(《香艳丛书》知虫天子)
八、齿
晶莹洁白、整齐均匀是中国古代美女牙齿的标准。
美女庄姜“齿如瓠犀”。瓠犀,葫芦的子,晶莹洁白而小巧整齐(《朱熹集·诗经卷》)。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绘邻家女“齿如含(编)贝”。曹植在《洛神赋》中说:“丹唇外朗,皓齿内鲜。”这个“鲜”字,说的是皓齿的光泽。朱唇轻启,嫣然一笑,雪白整齐的牙齿的确更增美女的妩媚。
九、颈
《诗经·卫风·硕人》中写美女庄姜:“领如蝤蛴”。领是颈的意思;蝤蛴是天牛与桑牛的幼虫,乳白色,长而丰满(《诗经疏》孔颖达)。“领如蝤蛴”意思就是颈项如蝤蛴那样洁白,丰满。古代美女颈的标准是洁白、光滑、丰满。韩偓在《席上有赠》一诗中,以“鬓垂香颈云遮藕”之句来描写女子颈部的馨香、嫩白,颇为经典。宋代词人曾布曾有“窗间粉颈断瑶琼”的诗句;又如明朝《寻芳雅集》中《粉颈》词:“霜肌不染色融圆,雅媚多生蟾鬓边,钩挽不妨香粉褪,倦来常得枕相怜。娇滴滴,嫩娟娟,每劳引望怅佳缘。”(《东方美女百韵全书》)
十、足
汉代前的作品鲜见对女性足的具体描述,可见古代并无具体的审美标准。《洛神赋》中尽管有“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描述,却只是描写女性足部的动态美。据《南齐书》记载,废帝东昏侯对贵妃潘玉儿的小脚情有独钟。可恋足在当时只是个别现象,并非普遍现象。杜牧诗云:“钿尺裁量减四分,纤纤玉笋裹春云”。似乎唐代已有缠足的习俗。五代南唐时,有一宫女窅娘轻盈善舞,以帛缠足,足纤小如弯月,着素袜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上跳舞,深受南唐后主李煜的宠爱。由此开始,缠足之风逐渐盛行于宫廷。从宋代始缠足之风遍及民间,“三寸金莲”成了宋元以来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东方美女百韵全书》)
经典链接:香莲三影:花间苔上蹴鞠影;临流浣濯水中影;春宵一刻灯前影。
香莲三上:掌上;肩上;秋千板上。
香莲三中:被中;镫中;雪中。
香莲三下:帘下;屏下;篱下。(《香艳丛书》知虫天子)
十一、胸
古代对胸部并无任何审美要求,也无任何标准。描写美女的文学作品如《诗经》、《登徒子好色赋》、《洛神赋》等都对胸部只字未提。尤其《洛神赋》铺排华丽,对女性身体极尽详尽描述之能事,可是唯独对胸部讳莫如深。《汉杂事秘辛》(有学者疑为明朝状元杨慎伪作)描写东汉宫廷选美时对梁商的女儿梁莹全身体检,堪称事无巨细。即使提到了她的乳房,也只有“胸乳菽发”四字。可见,平胸并不影响其美。
自唐代开始,文学作品中开始大量出现描写胸部的作品。如“素胸未消残雪,透轻罗”(敦煌曲子词《云谣集·风归云》)。又如“素胸莲脸柳眉低,一笑千花羞不坼”(《云谣集·浣溪沙》)。唐代诗人韩偓在《席上有赠》一诗中,以“粉着兰胸雪压梅”来写女子胸部的白、香、软。
十二、腰
细腰是中国古代美女的重要特征。春秋时期就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传说。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一文中邻家女“腰如束素”以及《洛神赋》中的神女“肩若削成,腰若约素”都极力渲染美人腰的纤细。汉伶玄所撰《赵飞燕外传》描述飞燕名字来历时说她“长而纤便轻细,举止翩然,人谓之飞燕”。谯川秦醇子所撰的《赵飞燕别传》则记载她“腰骨纤细”。魏晋南北朝时期同样以纤腰为美。《南史·徐勉传》记载南朝梁武帝赐给徐勉很多女乐,其中舞人张净琬,“腰围一尺六寸,时人咸推能掌上舞。”又有羊侃的小妾孙荆玉,能反身贴地,衔得席上玉簪。
白居易的小妾小蛮纤腰若柳,故有“杨柳小蛮腰”的经典诗句。值得一提的是美女身材的标准汉朝是骨感美。
经典链接:据《太平广记》记载:汉武帝宠爱的美女丽娟,玉肤柔肌,吹气胜兰。汉武帝常用衣带绑住丽绢的衣袖,惟恐她随风而去。又如赵飞燕,能作掌上舞,汉成帝惟恐风将她吹走而建“御风亭”。
十三、香
明代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上说:“名花美女,气味相同,有国色者,必有天香。天香结自胞胎,非自薰染。佳人身上实实在在有此一种,非饰美之词也。此种香气,亦有姿貌不甚娇艳,而能偶擅其奇者。”女人的体香可以分为天然的和后天的两种,前者是女性自身所生发的天然体味,称为“天香”。历史上最早以香气着称的女子最出名的莫过于汉武帝所宠幸的宫人丽娟,她玉肤柔肌,吹气胜兰,但是否是天香不得而知。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体自生香,则是有史以来最早记载有天香的美女。至于赵飞燕同样吹气如兰,则是后天的熏陶。一般的女性想要拥有诱人的体香,就需要用薰染的方法来增添身体的香气,以弥补先天不足。李渔承认了“国色天香”的可遇而不可求,认为薰染是正当的。“有国色而有天香,与无国色而有天香,皆是千中遇一;其余则薰染之力,不可少也。”除熏染外,唐代元载小妾薛瑶英,则是幼时长期食用其母所做的“香丸”(用花粉发酵处理后做成内服美容丸),长大以后,肌肤柔润、玉体生香而青史留名。(《幽梦影》明张潮)
经典链接:三国吴主孙亮有四个深受宠爱的美人,分别叫朝姝、丽居、洛珍、洁华。四名佳人合在一起散发出来的香气有别于西域所贡的诸种异香。这种香气沾上衣服,时间越久香味越浓,洗涤百遍也不减退,所以名为“百洗香”。孙亮又称这种香为朝姝香、丽居香、洛珍香、洁华香。(《拾遗记》王子年)
记得采纳哦!~~
❹ 现在古装在女生中很流行,有哪些适合搭配古装的发型
我觉得短发波波头就很适合,别看波波头是非常现代的造型但它真的很适合古装,很多人都会这么打扮,穿一身古装,然后梳一个波波头,波波头的现代感加上古装的造型会让整个人大不一样,中西结合,古代与现代的结合会让你别具一格,我建议时尚的女生都可以这么穿试一试,甚至可以拍一套这样的写真。
所以古典的着装并没有固定的搭配风格,总体说,就是怎么好看怎么穿,你觉得这样穿好看,你就这样穿,你觉得那样梳头发好看你就那样梳,只要是不违背公序良俗,就都可以的,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千万不要困于所谓的规则,规则都是人设定的。
❺ 古代女子发型名称和图片
.
❻ 中短发怎么扎古风发型
中短发扎古风发型步骤如下:
1、首先把头发梳顺,扎两个小马尾。
(6)古代美女短发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古装发型意指具有古代风格的发式。主要指向为古装剧的发型。广义上是指具有古典气质和韵味的发型。
狭义上是指具有古代(民国以前)元素的服装,现多用于拍摄武侠等影视作品,古装并非真正历史上存在的发型,而是现代人根据现代审美仿化出的。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 ,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
古代女子发型变化,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再饰以各种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因此研究女子发型主要是探讨其梳编形式与规律。据古代作品及记载,概括分为结鬟式、拧旋式、盘叠式、结椎式、反绾式、双挂式等主要六类。
❼ 古代女子的发髻种类
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少 数民族妇女的发式更是式样万千,例如有傣族妇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妇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妇女的“风凰妆”;有苗族妇女的“独角髻”;有满 族妇女的“两把头”。土族妇女的妇式竟有七、八种之多,如“三叉头”、“干粮头”、“蜂儿头”、“簸簸头”等等。但其中流行最为久远,也最为普遍的要算“披发”、“辫发”和“盘发”
披发 汉代妇女 “倭堕髻”;北朝妇女 “十字髻”;唐代妇女 “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 “朝天髻”、“同心髻”。此外,少数民族的:傣族妇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妇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妇女的“凤凰妆”;有苗族妇女的“独角髻”;有满 族妇女的“两把头”。土族妇女的妇式竟有七、八种之多,如“三叉头”、“干粮头”、“蜂儿头”、“簸簸头”等等。
披发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发式,在人之初时,人们无不披发。而当时的披发并不为美,人们才知道利用梳理顺散发的头发,让它带给人以利索的感觉。
披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使所有的头发自然下垂,以发箍在前额、脑后部位箍束一圈;另一种是将前顶头发剪割成齐额短发。戴发箍和割短发,都为使头发不于障眼。
2.辫发
妇女尚梳辫子的民族很多,有的为远古流传下来的习俗;有的是后受民族影响梳起来的。
我国妇女梳辫发的历史久远,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梳理散乱的头发,他们有的割断长发;有的以发箍束发;也有人则编发成辫。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士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盆上,绘有众人携手踏歌的场面,在每一个人的头顶,都下垂有一根辫发。
虽说只是简单的编发成辫,但内中确有一些学问,辫发的不同梳法和辫发的多少,不仅用来比美,还常常作为区分少女、成年姑娘及媳妇的标记。
辫发的发式主要有:
单辫式: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于头顶梳一根辫子的发式十分流行。上孙家寨彩陶盆上的踏歌人物皆为此种发式;河南殷墟出土一件跪坐姿式的玉人,其发式与踏歌人物的发式相同,都是将所有头发梳拢于头顶,编结成一根辫发;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铜壶上人物纹饰及广西左江崖画中都有顶垂单辫的人物形象。单辫还有一种梳法,是将头发梳拢于脑后靠近脖颈处,编发成辫。这种发式,主要流行于汉族、满 族、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棕斡尔族、西藏夏尔巴人等。
双辫式:双辫式有梳于头顶两侧及梳于两耳根部两种。广西崖画人物,多于头顶梳双辫。洛阳金村土举雀女子铜像及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青铜储贝器盖上梳双辫女子像,都将双辫梳于两耳根部。梳于耳根部的双辫发式在今天的汉族、新疆地区的一些民族、怒族、族、土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民族的妇女头上十分流行。藏族、鄂温克族女子还有将多条辫子汇总成两条大辫的嗜好。鄂温克族姑娘梳八条辫子,结婚时,要由一位年长的妇女为她将八条小辫合并成两条。梳理办法是,先将头发梳成八条小辫,再把八条小辫分作两半,左右各四条,用彩色线绳在靠近辫根的位置上,把四条小辫捆绕在一起,一直绕到辫子的中下段,然后将四条小辫全部散开,改梳一条大辫。结婚以后,两条辫子要用两个黑布套套上。
三辫式:在广西崖画中,可以看到梳三条辫子的人物形象。今天,三辫式主流行于土族、云南地区的藏族、裕固族。裕固族姑娘结婚时,将头发梳成许多小辫子,再把小辫子,再把小辫子平均分成三等份,编成三个大辫,两条垂于胸前;一条垂于后背,然后用红色缀球发套辫子上。平时,妇女们不套发套,而是将前边两条辫子用彩线连在胸前。
多辫式:梳多条小辫的民族比较多,有新疆地区各民族、藏族、鄂温克族、裕固族等。纳西族和普粘族妇女也曾有梳多辫的习俗。古书上说,纳西族妇女发“辫发百股”;普米族妇女“辫发为细缕,披于后……”。甘肃南部的拉卜楞藏族妇女,多辫式的梳法较有特色。它是先把头发从头顶分成上下两部分,头顶部分梳一条辫子,下面的头发梳成许多小辫子,以越多为越美,有的多近百条,这种发式一般需要三个人帮助梳理,耗时近一、两个小时,因此梳一次便数月不动。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发,不仅以多为美,还以辫长为美,有些姑娘辫长可至脚跟处。
辫环:辫环是将一条或两条大辫绕头成环。尚梳辫环的民族有彝族、僳族、布依族、藏族、居住在云南的蒙古族、门巴族、白族、普米族等。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妇女将头发平分两束,在贴近耳根处,分别梳成两个大辫,辫中杂以多彩绒线,再将两条大辫相互交叉,向头顶盘绕成环。发式梳成后,给人感觉好似头戴一个鲜艳的花环,非常美丽。普米族姑娘以辫发粗壮为美,所以她们常以牦牛尾或丝线作假发,和辫子掺在一起,绕成辫环。
改变辫发的式样,可作为人生各阶段的标志。改变发式,意在约束行为,一个女子一旦改变发式,她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彝族有女子改变发式以示成年的习俗。发式中原来的单辫改为双辫,并相互从后颈部位交叉向头顶盘绕成辫环。
蒙古族布里亚特的姑娘、鄂温克族姑娘及新疆地区各族姑娘,婚前都非常精心的梳理辫发,以辫多为美,有的姑娘辫子可多达百条。梳理时,需要旁人的帮助,而且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方可完成。婚后妇女的辫发则简单得多,一般只梳两条辫发。她们这种改变发式的目的在于时刻告诫自己已是有夫之妇,不可再花枝招展的吸引其他异性。此外,婚后妇女要担负起操持家务、养儿育女的重担,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装扮自己。满 族姑娘和朝鲜族姑娘的发式虽然简单,但扎有一根红头绳的粗壮大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姑娘结婚以后,大辫改为盘髻,以显示稳重和成熟。
3.盘髻
盘髻是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盘髻成椎状者,又称“锥髻”、成螺丝形的称“螺髻”、盘髻较小的称“髻”。
从各地出土新石器时代发簪的现象中可以知道,生活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先民们,就已盘发成髻。我国历代汉族妇女皆喜盘发成髻。河南安阳即出土有盘发于头顶的商代妇女俑。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脑后梳椎髻。湖南长沙马王椎一号汉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及出土的女子木俑的发式皆为盘髻。隋朝妇女的盘髻,当是称“盘桓髻”。唐代妇女尚梳螺髻,永泰公主墓壁画中众多的妇女、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一八七号唐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都于头顶梳螺髻;清代妇女盘髻于脑后。以前汉族少女多于头顶两侧梳髻。
少 数民族妇女梳盘髻的现象,历来都很普遍。古籍中即有“三苗首”、“乌蛮……男妇髻……”。四川凉山居民“椎髻、跣足……从夷蛮习俗”的记载。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西汉时期,滇人青铜贮贝器盖上的妇女形象,有不少梳盘髻者,此出土的青铜舞俑,也盘发于顶。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的崖画中,都有梳盘髻的人物形象;清代《云南通志稿》插图中很多梳盘髻的妇女形象。过去,满 族贵族妇女婚后,梳一种称之为“两把头”、“叉子头”、“如意头”的盘髻。梳法是将头发分成上下两部分,一部分下垂于脑后,梳成燕尾式发髻,俗称“燕人头”,另一部分挽于头顶,拧成绳股,盘绕成一个覆盖在头顶的扁长形发髻,再于发髻间插饰一个叫“大扁方”的发簪,即作装饰又为固发。
满 族、朝鲜族、傣族、苗族、基诺族、侗族、黎族、仡佬族、新疆地区的一些民族等至今仍尚盘髻。且各具风格。侗族妇女喜欢将发髻梳到左耳部位,几乎盖住整个耳朵;黎族本地女子一般都在脑后盘髻,并任发梢自然下垂于肩部;傣族妇女将长发松松的拢于头顶或偏向一侧,然后梳成盘发,不少人还在盘发中抽出一段发梢作装饰;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交界地区的苗族妇女,有一种盘发,被称作大盘头,是用假发在头顶盘绕成硕大的发髻,再横一支发簪以固定假发,发簪与假发之间用布带相绑,假发在头顶松散下垂,齐肩盖耳,十分奇特。
4.剃发
古往今来,人们多以女性有一头如云的秀发为美,殊不知,世界上还存在着一些以女性光头为美的民族。我国不少 民族也有女子剃发的习俗。剃发又称髡发,旧时满 族女孩子未成年之前,除头顶后部留一撮头发,编结成辫盘于脑后外,其余头发全部剃光,直到成年方可蓄发。按朝鲜族习俗,女孩子未成年之前要梳齐耳短发,并剃光后颈头发。
居住在我国云南省双江县境内的拉祜族,以妇女剃光头作为已婚的标志,因此凡是结了婚的妇女都剃光头。据说,当地妇女剃光头的最初原因是为了便于狩猎。拉祜族曾经是个狩猎民族,尤其擅长猎获凶猛的野兽。在那里,狩猎不仅仅是男人的事情,妇女们也要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过云,妇女们辫发很长,狩猎时,常常遇到被野兽抓住头发的事情。为了安全起见,男子把头发全部剃光,女子除头顶一小撮头发外,其余头发也全部剃光,久而成俗。云南勐海县巴卡囡和贺开两个村寨的拉祜族妇女认为剃光头既美观又利落,在那里从少女到老年妇女,人人都剃光头。
德昂族的红德昂和花德昂妇女过去亦有剃光头的嗜好,尤其是未婚姑娘,皆以光头为美;芒市地区的德昂族妇女,是将靠近前额的头发剃掉,脑后的头发梳成辫发,缠绕于头顶包头之上。瑶族金秀盘瑶的妇女和苗族大盘头苗的女子都曾流行过剃发习俗。
正当地中海文明在罗马帝国的推动下向外扩散时,主导东亚文明的中华文化也正走向第一个高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歼灭群雄,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十五年后,在它的基础上,刘邦缔造了更为稳固、强盛的汉帝国。政治的稳定,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早在先秦时代,华夏文明的基本构架已经奠定,但由于分裂割据,地区性的特征比较明显。秦汉的统一和中 央集权,抑制了物质生活层面上的“异”。从此以后,地方文化虽然仍然有自己的特点,但统一性却占了主导的地位。
在服饰样式方面,先秦以来,华夏族已大体形成了上衣下裳、成年男女梳发髻的格局。国君得喜好与宫廷的式样对于风气的变异有很大的主导性,楚灵王欣赏纤腰,国中的女子听说后群起仿效,以致有的女孩子因结食而饿死。政治与文化的统一,使这一习气更加有增无减,贯穿于尔后的整个古代社会,成为服饰变化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传统的服饰样式由两个系统组成,一个是在重大礼仪场合穿用的典礼服饰;一个是在日常生活中穿用的普遍服饰。前者繁盛奢华,后者简单朴实;上层贵族的日常普通服饰受前者的影响较大,而平民百姓的普通服饰则变化较少。历代封建王朝创立之后的“制礼作乐”,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前者,同时也对后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战国时代的女子的发式虽然存在的地区的差别,但到后期基本趋向于把发髻绾在脑后的拖垂式样。秦汉时代妇女最流行的发式仍是垂髻,由于这种发式低低地下垂至肩部,看上去如云彩一般娴雅飘逸,故而是人又有“垂云髻”的美称。大约在西汉末年,高髻逐渐在上层贵族妇女中流行开来,当时京城长安流传的童谣说:“城中好高级,四方高一尺。”《东观汉记》说,东汉明帝马皇后的头发极为美观,能梳成“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可见,在东汉初年,高髻已不是稀罕的事物了,可贵的是仅以自己的头发结成高髻,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这一时期假发也相当流行了。东汉时代妇女发式的另一个变化是垂髻的翻新。汉顺帝时,外戚梁冀的妻子孙寿创造了一种名叫“坠马髻”的新式样,发髻略偏一侧,造成一种不平衡的观感,令人耳目一新。一时间,都市中的贵族妇女纷纷仿效,“妆鸣蝉薄鬓,照坠马之垂髻。”这种发式增添了女子的娇媚之态,一直流传到后世,并出现了各种变化的形式。例如,魏晋时代就有一种由“坠马髻”派生出来的“倭坠髻”。晋崔豹《古今注》云:“坠马髻今无复作者,唯倭坠髻,一云坠马之余形也。”这种发式知道隋唐五代仍然流传不息。从出土的形象资料来看,这种发髻的梳结方式是总发于顶,在头顶正中挽一发髻,并使之一侧偏斜,再用发簪将其固定。正如当时人所吟诵的那样:“倭坠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曲折的时代,政治上的分裂,民族间的冲突,导致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激烈变更。当时名士阶层放浪不羁的习气在妇女装饰尚也有反映,西晋初年,“妇人束发,其缓弥甚之,坚不能自立,发被于额,目出而已。”另一方面,由于佛、道出世思想的流行,女子的高髻受宗 教绘画中仙女、飞天形象的影响,演化出“灵蛇髻”、“飞天髻”、“盘恒髻”等多种样式。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把头发梳在头顶,分梳成几股,谈后再盘秤各种式样。在这一时期,的盛行对女子的装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之前,早就有“犒劳”获胜凯旋将士的“营妓”,尔后她们的“服务”对象从军人逐渐转向民间,并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专事修饰、衣着奢华的为了取悦于人,常常是新潮服饰的倡导者和推广者。从此以后,在风俗改易方面,妓家风尚成了仅次于宫廷式样的另一个主导力量。
也许是南北朝时代为妇女的妆饰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隋唐,尤其是唐代,女子的发式更加五彩缤纷,超越前人。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如果说,二世而亡的隋朝如同昙花一现,那么,强盛的唐代就好像怒放的牡丹,香气四溢,千古流芳。唐代崇尚健康的美,从传世的唐人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美女都是健壮的丰颐厚体。因此,在妇女的妆饰上,一扫前代萎靡不振的颓废风气,显得华丽风雅。过去流行的各种发式,几乎都得到了创造性的继承,偏垂的坠马髻、盘绕的云髻、高耸的飞天髻,在唐人手中都有翻新。例如,南北朝一度流行的“惊鹤髻”,形如受惊鹤鸟的展翅欲飞之状;到了唐代转变唯“惊鹄髻”,线条更加柔和自然,与女子的脸庞相应成辉,极富情趣。开放的社会造成了扩大的胸怀,唐代妇女中还流行过多种受少 数民族风俗影响的发式,如乌蛮髻、椎髻、回鹄髻等等,人们不以为怪,反而竞相仿效,吟诵这类发式的诗歌比比皆是。在整个盛唐一代,耸起于头顶的高级始终风行不衰,中晚唐盛行的“峨髻”竟高达一尺以上,正如元稹《李娃行》所咏:“髻鬟峨峨高三尺,门前立地看春风。”传世的《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所梳的就是这种发式。高髻的风行,使得假发得使用更为普遍。值得一提的是,唐人除了采用毛发编成的假发之外,还大量使用木质、纸制所制的假发髻,这种被称为“义髻”的假髻其实更接近于首饰的范畴。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就曾出土过两件实物:一件是木质的,状如“半翻髻”,外涂黑漆,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钗簪之用;另一件是纸制的,造型与“峨髻”相似,外表也涂漆,并绘有繁缛的花纹。
在五代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宋代,虽然国力不及唐代强盛,但文化和物质生活的繁华却和唐代不相上下。文化趣味的主导权不仅仅只有少数门阀贵族操作,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与士大夫阶层的参与,使社会文化渗透了更为强烈的文人气质,平添了不少儒雅的风度。与此相应,女子服饰的潮流也由奢华转为典雅、简朴,“唯务洁净,不可异众”,苗条代替健壮成了美貌的标准。这个时期的女子发式仍然崇尚高髻,虽然式样不及唐代那样丰富多彩,却亦颇具风格。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同心髻”,梳法简编,只需将头发拢到头顶,挽成一个圆形的发髻就可以了。后来,又从“同心髻”推演出了“流苏髻”。这种发式的基本造型与“同心髻”类似,只是在发髻的根部系束丝带,使之不垂于肩。南宋初年,“同心髻”在边远的地区仍然流行不衰,陆游在《入蜀记》中谈到,他看到四川的少女们“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枝,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但在大都市里,法纪的高度已逐渐趋于收敛,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说,他在小时候曾“见妇女装束数岁即一变,况乎数十百年前,样制自应不同。如高冠长梳,犹见及之,当时名‘大梳裹’,非盛礼不用。若施于今日,未必不夸为新奇,但非时所尚而不售。大抵前辈治器物、盖屋宇,皆务为高大,后渐以狭小,首饰亦然”。由此可见,高髻在风行近千年后势头转向低落,与建筑式样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从此以后,高达二三尺的发髻就很稀少了,生活于明清之际的李渔对高髻更是痛加抨击:“髻至一尺、袖至全帛,非但不美观,直于魑魅魍魉无别矣。”
清明时期我国的封建时代进入了晚期,传统文化已发展到相当纯熟的地步,生气逐渐减退,文化趣味转向繁琐、堆砌,过于追求细致。外在的华丽,掩盖不住创造力的贫乏。明代妇女的发式趋于低矮尖巧,达到六七寸即被认为是高髻,发髻的样式变化不多,如牡丹头、花盆头、钵盂头等等,大体数十年翻出个新花样了,但发髻上的饰品却极为华丽。这一点,在记载高嵩家产的《天水冰山录》中有明显的反映。这一时期,妓家风尚堆女子的服饰潮流有很大的影响力,由于大官显贵欣赏南妓,所以,南方特色成了时尚的主流。例如,明代中期流行一时的“杜韦娘髻”(亦称“茴香髻”),就是首先创始于风尘女子杜韦娘,然后由南方推向全国的。甚至宫廷的发式也倒过来受民间的影响,“雅以南装为好”。
清代尤侗有诗咏道:“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明代妇女盛行带头箍和发冠,这两件饰物很快就有了相当强的装饰性,一位在明代后期访问过中国的葡萄牙多明我会修士克路士记载说,妇女们“把头发梳得很好,向后理,在头顶上结扎,用一条宽缎带从根到顶适当地束缚。缎带四周饰有珠玉和金箔。”17世纪中叶,满足入关建立了全国政权。自先秦时代延续下来地男子梳髻于顶的习俗,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改为剃发梳辫,而女子则仍然维持前明旧俗,这就是所谓的“男降女不降”。近代妇女尝梳的“抓髻”,即发髻结束于脑后的式样,大体出现于清代晚期。民 国初年,随着剪发风气的推广,女子的发髻也以简练、利落为时尚,越往后,梳的人越少,在偏远的乡村,直到五六十年代以后才逐渐绝迹。
❽ 漂亮古代美女图片大全:中国女明星谁最漂亮:最美古装
早期港剧,港影时期的女神:黎姿,王祖贤,张敏,李若彤,朱茵,范文芳,温碧霞,邱淑贞,梁小冰,周慧敏,戚美珍,黎美娴,曾华倩,赵雅芝,张玉嬿,谢宁,袁洁莹,叶全真,梅艳芳
早期大陆剧女神:陈晓旭
现在的女神:刘亦菲,舒畅,佟丽娅,毛晓彤,唐艺昕,郭珍霓,万茜,韩雪,李沁,金晨,陈瑶,娜扎,郭晓婷,苏青,程媛媛,高洋,刘诗诗,景甜,张钧甯,桂纶镁,杜若溪,韩瑜,李彩桦,林允儿,申珉熙,甘婷婷,何琢言,张萌,张嘉倪,白冰,胡冰卿
❾ 古装短发美女图片
你说要古装美女我可以给你图片,但是古装配短发不好看。一般古装都是长发的。
❿ 十二岁女生适合古代的那种头(短发)
古代女生可以留短发?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