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胜素被很多人称为“京剧第一美人”,真正的她是什么样子的呢
李胜素,京剧界的翘楚,在戏剧中有“第一美人”的称号。她在京剧中的表现,非常优秀;私下里的她,端庄大方。
一、李胜素老师在事业上,很成功
很多人关注的是她的美,最终花落谁家。李胜素老师没有说,我们也不好乱猜,因为猜错了,可能会对她造成困扰。大家如何感受李胜素老师的美?
2. 袁娅维唱功扎实,唱腔也高级,为什么不出名呢
可能是因为袁娅维的英文歌比中文歌多,而且在职业歌手竞技比赛中也是如此;炫技和包装不搭,有点过于欧美式浮夸,尤其是声带边缘化和弱混那个自我陶醉的表情配合整容脸,真的是有点不忍直视;最重要的是她的欧美腔过重,中文咬字有一种舶来品的感觉。
中文音乐的歌词要求远远大于英文音乐,越复杂越包含情感的歌词,在中文之中是非常难以表达和掌控的。基于这一点,才有了所谓上述大道至简的非转音审美。转音实用的地方在于本身内容度不够的直白式歌词,当中文的歌词本身就存在同音字无法听清楚的基础上,你去高密度转音,这和作死没有区别。而且越高密度的咬字和节奏,对于音乐阐述能力越低。
综上,袁娅维目前的局面,是将欧美文化入侵的审美当做自身信条的结果,但是她在小破站和网易云上是很吃得开的。因为本身功底很强也具有一定的欧美范。总结一句话:袁娅维对华语音乐缺乏本土文化理解。
3. 有哪些女星是从快乐女生中脱颖而出的
从快乐女生中脱颖而出的女星有:
1、刘惜君:
刘惜君,1988年4月30日出生于广东省深圳市,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音乐制作人,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2004年,推出首支个人单曲《贝壳风铃》。
2006年,受邀录制罗比·威廉姆斯作品《Better Man》混音版。2009年,获得湖南卫视选秀娱乐节目《快乐女声》全国总决赛第5名。
2、郁可唯:
郁可唯原名郁英霞,1983年10月23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2009年,郁可唯因获得湖南卫视《快乐女声》全国第四名而出道歌坛。2010年,她凭借首张个人专辑《蓝短裤》获得MusicRadio中国TOP排行榜内地年度最佳新人。
3、曾轶可:
曾轶可,1990年1月3日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2009年,曾轶可参加《2009快乐女声》并获得全国第九名,在比赛中以《狮子座》《最天使》等原创歌曲崭露头角。同年11月,发行首张全创作专辑《Forever Road》并凭借该专辑获得中歌榜北京流行音乐典礼“年度最佳创作新人奖”。
4、江映蓉:
江映蓉1988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华语流行乐女歌手,毕业于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2007年,参加伊利全国大学生音乐节,最终入围全国4强。
并获得年度校园最具潜力女歌手奖。2009年,获得第4届中国网络音乐节银奖。同年,参加湖南卫视选秀娱乐节目《快乐女声》,最终获得了全国总决赛冠军。
5、李斯丹妮:
李斯丹妮,1990年4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2011年8月,获得湖南卫视选秀节目《快乐女声》全国6强,同时正式进入演艺圈。
2012年7月,与柯有伦共同主演的的青春励志片《热血街头》上映。2013年10月,与江映蓉合作发行单曲《DV》。2014年4月,作为常驻嘉宾参加江苏卫视节目《花样年华第二季》。
4. 京剧“第一美人”李胜素,究竟有多美呢
现在的人们,闲暇时刻,要么看看喜欢的书,要么刷刷手机微博,要么做一顿美食,要么就是听听歌,甚至有的就干脆发发呆,放空一下自己的大脑。不管怎样,总能找到各自的娱乐方式。而明清时期的人们就喜欢听听戏曲,最常见的,就是京剧了。往往是戏未开腔,台下就满是看客了。
据笔者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个人性格
二、同门大师姐之说
三、男旦与女旦
四、老一辈传人还在
不过单就李胜素而言,可能第一点应该是最大的原因,李胜素与于魁智搭档二十余年,一直是在于魁智的阴影下,她的出现也总是傍着于魁智。即便现在岁数大了,依然可以从李胜素的身上看到那股干净优雅的气质,真的太让人着迷了。
5. 被称为“京剧第一美人”的李胜素究竟有多美
看过之前春晚的朋友应该有印象,有一个节目叫做《同光十三绝》 ,其中就有李胜素的《穆桂英挂帅》 登台亮相,英姿飒爽令人不觉拍案。
(一)艺术生涯
李胜素是河北人,一开始其实接触的反而不是京剧,而是豫剧。学习了三年打下基础后的李胜素,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成为了一名京剧学徒,毕业后则加入了邯郸京剧团 ,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她遇上了生命中的贵人及恩师——梅葆玖 。21岁李胜素凭《廉锦枫》艺惊四座,得到了梅葆玖先生的关注。梅葆玖非常看重她,认识第二年开始,国内外所有梅派演出,梅先生都会带上李胜素。8年之后,李胜素正式拜师梅葆玖。
最让人们欣赏的是,她那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还有善良宽容的人格心灵。在这方面相比,她的艺术造诣反而被略有湮没了。好的容颜、好的品质、好的人缘、好的心态、好的艺术,这些无疑都在决定着在京剧中无可替代地位的因素。
6. 被不少人称为“京剧第一美人”的李胜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京剧第一美人李胜素是一个京剧扮相与实力并存的人。扮相的好与坏对于京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花脸的扮相很重要,但是京剧里旦角的扮相更为重要,这直接影响京剧表演的效果。李胜素本身的长相就非常不错,她的京剧扮相更是几乎完美,可以说是一绝。李胜素是第一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国粹之音的京剧演员,可见她在京剧方面的实力与造诣。
总的来说,她是一个各个方面都很强的京剧演员,无论是扮相还是动作以及声音都是非常好的,这对于她的京剧表演都是十分有利的。
7. 黄梅戏唱腔有什么诀窍吗尤其是《谁料皇榜中状元》
《谁料皇榜中状元》是陆洪非作词,王文治谱曲,卓依婷演唱的黄梅调歌曲,收录在2003年3月1日出版的专辑《黄梅戏名曲精粹》之中。
歌曲歌词:
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
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哪。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
人人夸我潘安貌,原来纱帽照哇,照婵娟哪。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儿好月儿圆哪。
我考状元不为把名显,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为了多情的李公子,夫妻恩爱花儿好月儿圆哪。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一、唱腔: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黄梅戏的主腔:
主腔是黄梅戏传统唱腔中最具戏剧性表现力的一个腔系。它以板式变化体(或称板腔体)为音乐结构的原则,正是这一主要特点使它区别于曲牌联缀体(或称曲牌体)的“花腔”以及兼有两种体制特征的“三腔”。
主腔并不意味着在黄梅戏的所有剧目中每每为主。实际上,花腔小戏基本上不用主腔,有些大戏也并非以主腔为主,之所以把这一腔系称作主腔,是就它的音乐形态及音乐表现功能而言的。另外,从黄梅戏音乐发展史来看,主腔也晚于花腔和三腔。
这一发展过程又与剧目从独角戏、两小戏、三小戏发展到串戏而最终能演整本大戏的历程相吻合。因此,可以认为:主腔是黄梅戏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黄梅戏音乐的基本风格的框定。
黄梅戏的花腔:
黄梅戏源于民间歌舞。山野村夫的劳动之歌,妇孺皆知的里巷歌谣,灯会社火之中的欢歌劲舞,是黄梅戏活泼的源头。黄梅戏在形成第一个阶段性成果——两小戏、三小戏的进程中,也形成了百余首小曲杂调的“花腔”腔系。
花腔从民歌中来,但作用已与民歌不大一样。它已经从田头走上舞台,从随口而歌进入到规定的戏剧情境,传达角色的心声。今天所见的花腔小调,无论它与民歌有多大程度的类似,但它确已经历过戏剧浪头的打磨,具备了戏剧性音乐的某些特质,是一种民歌式的曲牌体制。
1.花腔的艺术特点:
花腔的艺术特点体现在调式色彩的明朗化、表情达意的质朴化、节奏律动的舞蹈化、旋律线条的口语化、唱词结构的衬字(词)化等方面。
花腔是一个调式丰富的腔系。有典型的五声宫、商、角、徵、羽调式,还有运用偏音的五声性的六声调式等。花腔不同的调式色彩并不导致表情上的巨大反差。无论是大调性质的宫、徵调式,还是属于小调性质的羽、角、商调式,既不用于表现昂扬豪迈之刚烈,也洋用于表现悲戚愁苦之柔弱。
在节奏律动的驱使下,在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中,它们充满着欢愉之情,谐谑之趣,似乎一切都很透明,一切都很乐观,纷繁的调式只不过是增添色彩而已。花腔这种求轻盈不求沉重,尚乐天而不沦于稳如泰山唐的表情倾向,成为黄梅戏的音乐乃至整个黄梅戏艺术不得不留意的基本品质。
表情达意的质朴化也是花腔的一个特点,从唱词看,状物言情都以快人快语、诙谐逗趣见长。如《逃水荒》中“小小竹竿三尺长,安几个铜钱响丁当”,名字叫“莲厢”和《夫妻观灯》中“长子来看灯,他挤得头一伸。
矮子来看灯,他挤在人网里蹲。胖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瘦子来看灯,他挤成一把筋”都是例证。从音乐看,简洁的乐汇、自然的语势、密集型的字位安排、结合成朗朗上口的旋律,既朴素又大方。
花腔的节奏具有民间舞蹈的律动。它用锣鼓伴奏,流畅的“长槌”,梧合人物上场下场,“花腔二槌”、“花腔四槌”、“花腔六槌”紧贴着唱腔的各个部位,或作入头,或作过门,令表演者和观众都有按捺不住的动感。
花腔的旋律线条非常口语化。它不仅符合当地方言的调值,还将人们说话时的锣辑重音以及有意强调某一字的语势都表达出来。
花腔的百余首曲调,来自很多地方,如“莲花”、“凤阳歌”来自北方,“鲜花调”来自江南,这些曲调在流变的过程中,语言因素带来的变异是十分明显的,因此,花腔旋律的口语化,是统一花腔的风格的重要环节。
花腔在唱词中常大幅度采用衬字衬词,有些曲调甚至有“本末倒置”的现象,如“汲水调”,表意性的词只有“走出门来抬头看,三条大路走中间,奴家的小情歌”20个字,而加进衬词就成了“走出门来咦么郎当,抬头看呀么郎当,三条大路嗨嗨咦儿嗬嗨嗨呀儿嗬走中间,咦么郎当,郎得儿郎当,郎得儿郎当,唆儿嘞,唆儿嘞,嗨嗨咦嗨荷,唆儿嘞,奴家的小情哥。”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花腔的衬词都是曲调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扩大了曲式结构,使短小的两句头、三句头小曲丰富起来。衬字的非表意性,为演唱者留出空白,可以任意点染自己所认可的情绪。当然过多的衬字衬词使本来易懂的词意变得难以捕捉,这是不必讳言的。
2.花腔的用法:
从两上视角观察花腔的用法,一是花腔与小戏、串戏、大戏的关系,一是花腔各个小曲的自身变化以及小曲间的连接。
花腔与小戏密不可分,它几乎是小戏的代名词。在小戏中,花腔绝大多数是专曲专用,如“对花调”、“打猪草调”专用于《打猪草》,“开门调”、“观灯调”专用于《夫妻观灯》等。花腔在串戏中的使用情形与小戏类似。在大戏中,花腔仅作插曲。
花腔的某一首曲调自身的变化,主要是旋律线的变化。这种变化常常发生在小戏或串戏中的生旦角色共用一首曲调的时候。如“打猪草调”,陶金花上场与金小毛上场所唱略有差别。女腔在一个八度内活动,在乐句的开头每每碰撞最高音,旋律活泼而流畅;男腔则避开女腔的高音,在六度音域内活动,旋律线条较显棱角。
花腔属于曲牌联缀体。常见的是一出戏(小戏或串戏的一折)用1~2首花腔小曲。这些小曲用原型,也产生一些变体,在旋律上或板式上有所拓展。如《打猪草》前半部用“打猪草调”,男女腔有旋律上的差异。后半部用“对花调”,先是男女对唱齐唱,继而发展成“对花调对板”。
花腔在小戏中也偶尔用一下主腔,如《打猪草》就是在“对花调对板”之后,忽然终止在“平词切板”上。但更多的时候,花腔是与三腔中的彩腔联用。如小戏《夫妻观灯》,开始处便用了五声徵调式的男彩腔,接着,是女腔为主男腔附和的五声宫调式的“开门调”。
以后是“开门调”自身再产生板式变化,形成两首不同的“开门调对板”。当唱到“这班灯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时,“彩腔”的变体与“开门调”结合,构成了内含调性调式变化的“观灯调”,“观灯调”进而引入“彩腔对板”扩大曲体,并强烈地维持着彩腔的调式调性,全剧最后结束在男女合唱的彩腔上。设彩腔因素为A,开门调因素为B,二者结合为C,《夫妻观灯》粗略的线条变是A-B-C-A-C-A,像这种材料集中、对比得当的结构手法,至今仍然是不可忽略的优秀传统。
3.花腔的戏剧音乐特征
花腔的戏剧音乐特征表现在角色意识的觉醒和板式手段的运用上。
如果把塑造典型的“这一个”音乐形象定位在戏曲音乐表现的最高层次,那么,居中的是程式化的行当唱腔,而处于最下层的是角色意识初萌的产物——简单的男女分腔。导致这种区分的动机很明显,即让人们从音乐中听出角色的性别来。
板式变化的手段对花腔的渗透,导致戏剧音乐特征进一步显现。如“对花调”、“开门调”、“讨学俸调”都演化出对板形式,这就增强了花腔的叙事功能。另外,被认为是青阳腔主要特色的滚调,也以滚板形式进入花腔,如“开门调”于一板一眼中夹入有板无眼的滚板唱腔,使音乐有了疏密快慢的比照,强化了戏剧性表现。
黄梅戏的三腔;
三腔是“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三腔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三腔在音乐体制上综合了曲牌体和板腔体的因素,呈现出“准板腔体”的状态。三腔各自拥有一个基本腔体,彩腔、仙腔为四句体,它们的字位安排、复句位置、锣鼓的用法都较固定,具有曲牌体的定格之感。
但三腔的每一腔体都派生出对板或数板,还形成一些补充腔句,因此,三腔也有板腔体的特点。其次,在男女分腔上,三腔既不同于主腔的男女腔转调相连,也不同于大多数花腔小曲的男女腔同腔同调演唱,而是男女腔在旋律上差别较大,容易区别开来。再者,在戏剧性表现功能上,三腔兼有抒情性叙事性表现能力。
三腔是一组情趣各异的姊妹腔,它们的不同之处也很显见。如三腔的来源各不相同。彩腔,又称“打彩调”,它由花腔小曲逐渐演变而成。仙腔也称作“道腔”、“道情”,产生于当地的道教音乐,直接进入黄梅戏或先由青阳腔吸收后由黄梅戏传承。阴司腔又叫“还魂腔”,来自青阳腔,故又叫“阴司高腔”。
三腔的表情及用途也不同:彩腔表达光高采烈的喜庆之情;而男仙腔则有舒展洒脱的气度,通过特殊唱法的处理,还可以获得奇异的喜剧色彩或表达伤感的情绪,阴司腔是一个表现沉郁的腔体,原为剧中亡灵或行将辞世的角色抒发悲伤的情感所用,其言戚戚,其音哀哀,恍若进入阴曹地府一般。另外,三腔的调式及句式不尽相同。彩腔、仙腔有五声徵调式、六声徵调式两种,阴司腔则是五声商调式。
1.彩腔
彩腔的基本结构是四句体。男女腔保持着共同的调式、共贩字位安排及共同的核心乐汇,但旋律线是男腔走低女腔走高。彩腔以“花腔六槌”作入头,第二句唱腔后用“花腔四槌”,第三句唱腔后用“花腔二槌”,一段彩腔唱完可用“花腔一槌”终止唱段。
彩腔为徵调式,大多是五声,偶尔旨直变宫音。四句腔的落音分别是5 5 6 5。老的彩腔与黄梅采茶戏有所近似是而非,四句腔的落音是6 5 6 5或1 5 6 5。从音乐的材料上看,彩腔的第二句与第四句旋律十分相近,而第三句则具有较强的展开性,形成ABCB的“起承转合”结构。
彩腔的辅助板式有对板和散板,均由上下句构成,这种板式或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增强了彩腔的叙事功能。对板为一板一眼,词格有五字句和七字句。对板常以下句与具有“转”句功能的彩腔第三句相接,也可从彩腔第二句后接对板上句或唱完一段彩腔后再接对板等。
彩腔的补充腔句主要有“迈腔”,它代替第三句的位置。迈腔的句幅比第三句短小,落音在1上,具有新鲜感,以增加音乐的动力。彩腔的落板方式是将结束句放慢,利用速度的递减形成缓冲以造成终止。另外,彩腔也停留在“切板”上,“切板”的旋律与“平词切板”大致相同。
彩腔的四句基本腔,有时因唱词增多而有扩展。扩展的方式,一种是用“句首加帽”的方法增加行腔,另一种是增加滚唱。如在《三字经》的丑唱彩腔中,因唱词句式多变而生出有板无眼的流水落石出板和滚唱并用的大段彩腔来。
彩腔这种一曲多变的实例,说明黄梅戏传统唱腔的自由度历来就很大。当某种腔调形成了大致的框格,聪明的艺人们便“据本而衍文”,从这个边缘不十分清晰的本体中,孳生出许许多多的枝节,甚至可以大增大减,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变体来。这大概就是民间艺人创腔的“作曲法”。
彩腔因其音乐体制介乎于主腔、花腔之间,与它们的联用也很常见,尤其是小戏中,彩腔与花腔联用更为频繁。
另外,在早期的花腔小戏演出中,彩腔常常用于“打彩”。所谓打彩是游离于戏外的一种筹款活动,是艺人获取收入的一种手段。且不论某些艺人在讨彩中不免有庸俗的表演,但用于打彩的曲调当是受众最广,最能代表剧种特色的唱腔。艺人们“百里挑一”选择了它,观众也“百听不厌”接纳了它,那么彩腔的形态特征及音乐情趣当是不可忽略的。
2.仙腔
仙腔的基本结构也是四句体,但形态比彩腔复杂。仙腔要在两个部位重复唱词,一处是第一句词(七字句)的后三个字,另一处是第四句词全句重复。这样,四句腔的长度变得参差不齐,在腔体内部造成了有的乐句一掠而过,有的乐句则重点强调的对比效果。
复句是高腔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段,在岳西高腔中,复句是要在抄本上用符号予以圈点的,足见艺人们对它的重视。高腔的复句,被重复的唱词披以新的旋律,腔幅也有很大变化,这与黄梅戏仙腔的复句手法相似。
仙腔也用花腔锣鼓。以“花腔六槌”作入头,可用“花腔一槌”收束,这与彩腔相同。但内战腔在第一句腔与三字复句之间夹入“花腔二槌”,在三字复句之后,接以“花腔四槌”,形成头一句唱词(含复句)紧锣密鼓的状态,这与彩腔中锣鼓较平均的用法有很大差别。
在老的仙腔中还运用帮腔,并且用“靠腔锣”随腔击节,这些都是高腔特点的留存。仙腔的辅助板式有数板(也称对板),是将仙腔腔体内的第二、第三两句予以变化重复而形成的上下句结构。
仙腔的补充腔句有“迈腔”,句幅及落音与“彩腔迈腔”相同。
仙腔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它可以用变奏的手法形成不同变体,这种变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稍有不同,而是有相当大的表情差异。
以《天仙配》为例,当众仙女偷偷来至天河,观看人间美景时,表现她们得到解脱后的愉悦之情用的是仙腔;当七仙女小施法术,令千年槐树开口讲话时,配合这一神奇场面的是音色古怪、口吻夸张的男唱仙腔;当董永得知七仙女将被迫离他而去,那棵曾作媒证的老槐树也哑口无言,不能相助时,他伤心至极地唱着:“哑木头,哑木头,连叫三声,不开口。”这里用的还是仙腔。如此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物,反差极大的情感表达都以仙腔来体现。
3.阴司腔
阴司腔是黄梅戏主腔诸腔体与三腔之中表情最单一,拖腔最充足的腔体。专用于伤感之时,上下两句腔的末字上都有四到六小节的行腔。
阴司腔一波三折,凄婉动人,极善表达剧中人如死灰的绝望之情。由于这一特点,它常与主腔联用,以补足主腔的悲腔块面。
阴司腔是五声商调式。调式色彩既不同于主腔,也不同于彩腔,仙腔。这使它兀立于群腔之中,很容易分辨。
阴司腔因其腔句长大和表情单一而不宜反复使用,一般只用一遍就转入辅助板式和补充腔句。从这里似乎可以“悟”出板腔体对上下句的要求:它排斥非叙事性的过长拖腔,同时,它对表情的要求取“中性色彩”,那些情绪过于偏狭而不易更动的腔句,不宜用作变奏的原型,也就不配作上下句的母体。
阴司腔的辅助板式是上下句结构的数板,具有较强的叙事能力,它的旋律来自阴司腔的上下句,同样也是五声商调式。阴司腔的补充腔句是“阴司迈腔”,它的结构及落音与彩腔迈腔、仙腔迈腔同。常用于阴司腔上下句之后,以转向阴司腔数板或别的腔体。由于表情的互通,阴司腔常与“哭介”结合在一起,伤情之处,辅以哭喊的音调,以求更强烈的悲剧性表现。
(7)小美女唱腔表演非常精彩到位扩展阅读:
黄梅戏鼻祖——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干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 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干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着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 欧阳娜娜颓废唱腔个性十足,会唱歌是女生的加分项吗
欧阳娜娜的颓废唱腔确实非常的有个性,也深深的受我们的欢迎。她在创作歌曲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了别样的审美,让我们对于唱歌又有了新的体验。
她的这种个性也让我们加深了对她的喜爱,因为她是独特的绝无仅有的,所以我们对她的注意力以及欢迎程度就会更加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另外在播音主持类型的职业里面也有更大的发展机会,或者即便是去演艺圈跑龙套,机会也比别人多更多。实在不行还可以去清吧或者酒吧驻唱,或者开一个直播,总之让自己的才华得到展示的机会非常多。
第三对于生活而言,唱歌也是我们的兴趣爱好,会唱歌的人往往可以把自己的情绪通过歌声发泄出来,这样可以减少我们的烦恼,增加我们的快乐和满足感。
9. 被很多人称为“京剧第一美人”的李胜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胜素是国内最好的青衣,唱功相当了得。而且,凭借多年来的努力,李胜素已经是中国国家京剧院最重要的演员之一、国家一级演员,同时还是国家京剧院一团的团长,中国京剧界的当红名角。
当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传出她独特嗓音的时候,当京胡、月弦、曲笛、笙混合着鼓、板响起时,中国的京剧终是拭去了岁月蒙给它的灰尘,再一次拥有了它应有的光彩与荣耀。而这些离不开李胜素的努力,也离不开和她一样心心念念京剧的人的努力。李胜素的名号在国外有了知名度,中国的京剧也同样芳名远播海外。
10. 黄梅戏发展至今,可谓家喻户晓,你觉得哪位黄梅戏女演员最美呢
黄梅戏、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合称中国五大剧种,源于湖北黄梅戏,故称黄梅戏。黄梅戏从农村起步,逐渐传到城市,从民歌、秧歌、茶歌、茶灯、花鼓调慢慢发展。黄梅戏艺术特色明显,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发展至今,可谓家喻户晓,你觉得哪位黄梅戏女演员最美呢?我个人觉得最漂亮的黄梅戏演员首选韩再芬!
黄梅戏里最漂亮的女演员是谁?韩再芬绝对难以超越。当然,除了韩再芬,王晶、黄新德、吴亚玲的长相和身价都很美。他们入行多年,也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给观众带来了许多精彩的体验,赢得了外界的一致认可。他们为黄梅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