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沪剧有多少流派你知晓吗
京剧的旦角流派:梅、程、荀、尚。须生的流派:谭、马、余、言。越剧的袁、傅、戚、金,范、徐、尹、毕。举不胜举。那么沪剧也是一样的,也有着诸多各具独特风格的流派。
沪剧的声腔创造表演倾注了沪剧几代艺人几十年的心血。着名老演员有三十年代的筱文滨、施春轩、筱月珍,施春娥。还有四十年代崛起的后起之秀:丁是娥、解洪元、邵滨孙、石筱英、王盘声、杨飞飞、筱爱琴、汪秀英、王雅琴、顾月珍、赵春芳、凌爱珍、小筱月珍、丁国斌等,各有风格特色,有的自成流派。在这些流派里最惹人注目的应该是:丁是娥、邵滨孙、石筱英、王盘声、筱爱琴、杨飞飞等人了。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代表剧目。我在这里一边打字一边却觉得有些心酸。因为要把他们几位的姓名拼写出来,简直要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啊!相反地,如果我想打那个港台明星,甚至韩国明星的姓名那才叫省力呢!
我现在真正体会到: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的深刻意义啊!时过境迁哪!据说现在沪剧已经申遗了。但是在咱们中国像这样的地方戏曲,要多少有多少,如果要认真去申遗的话。不知还会有多少呢!像我在上面举出的姓名现在还有几个人知道啊?尤其是前面三位。他们可是沪剧的创始人呢!他们可是功勋昭着啊!咱们先来谈谈筱文滨,他的原名张文俊,1904年生于上海,早年拜师学申曲生角。1931年与筱月珍组成“文月社”演《白罗衫》、《双珠凤》、《珍珠塔》、《玉蜻蜓》等传统弹词戏。 19 38年成立文滨剧团,由他改编和主演了不少新时装戏,其中《贤惠媳妇》、《恨海难填》两剧,曾被摄制成影片。筱文滨唱腔讲究吐字运气,音韵柔美动听,是“ 文派” 创始人。他演唱的《三国开篇》,后来作为沪剧男演员初学必学的代表作。解放后,他参加了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继续为沪剧发展作出贡献。
施春轩,1901年生于上海县,父施竹亭、大伯施梅亭、二伯施兰亭,都是申曲老艺人。尤其是施兰亭,在滩簧时期(沪剧早期)就有较高的声望。施春轩原来无心从艺,学戏不专。由于二伯的严格培植和耐心教导,大有长进,在他的父亲主持筹建的春韵社(后改施家班)中,逐步挑起大梁。到了30年代末期,他和筱文滨被同行和观众公认为申曲“两巨头”。由他们主持的文月社(后改称文滨剧团)成为申曲界最有影响的班社。民国31年(1942年),施春轩的施家班改称施家剧团。以后几经合并改组,直到1951年年底,改称长江沪剧团,施春轩一直担任团长或副团长。
经过长期舞台实践,施
B. 求音乐:沪剧(家)别梅唱段
家--别梅
梅:
独步梅林影孤单,风吹梅花欲断魂,
昔日梅林依然在,旧事翩翩涌上心。
我与他
青梅竹马眼前事,情意相投私定亲
到如今, 一场春梦难挽回
只落得,一缕情丝空余恨
新:
未见梅时心想梅,来到我家常避开
母女即将回家去,此时不谈何时谈
不见梅时心恍惚,此时一见心欲碎
梅:
痴痴望,心欲碎,彼此相见口难开
不见他时倒还罢, 此时一见更伤悲
新:
两年来,与你隔绝音讯断
觉新无时不思梅
听说你婚后不久丈夫死
我暗中为你泪满腮
为什么来到我家避开我
我有千言万语对你谈
梅:勿
往事如水东流去,流入大海永不回
我愿你与表嫂偕白首,思梅之意烧成灰,
新:
烧成灰,随风吹,吹不掉我心中梅
我难忘梅林同散步,我难忘灯下谈未来
我难忘共吐倾心话,我难忘冰雪同赏梅
梅啊梅
我爱你之心难磨灭,我爱你刻骨铭心记胸怀
梅:大表哥
伤心人怕听伤心话,旧事重提我更伤悲,
我求你,爱梅之心爱表嫂
我才能,百结惆怅全解开
C. 沪剧雷雨的经典唱段有哪些
经典唱段有“盘凤”“吃药”“花园会”“撕支票”“四凤独叹”“五重唱”
沪剧雷雨的经典唱段有“盘凤”“吃药”“花园会”“撕支票”“四凤独叹”“五重唱”,《雷雨》本是一出被业界公认为讲述北方家族的故事,在沪剧舞台上,用吴侬软语演绎成了江南故事、海派风格。
因为沪剧擅演戏剧冲突强烈的悲剧故事,而这正是《雷雨》文本的特点,而沪剧的西装旗袍海派传统,更是给这个故事赋予了独特气质。
五一国际劳动节《雷雨》
2020年5月1日的“劳动最光荣,致敬奋斗者”庆五一国际劳动节沪剧专场演出中,钱思剑、朱俭、吉燕萍、洪立勇、徐蓉、王丽君、吴争光等着名沪剧演员与2013”级沪剧青年演员团将分别演绎《庵堂相会》《红灯记》《雷雨》《大雷雨》《芦荡火种》《昨夜情》。
以及《璇子》《碧海青天夜夜心》《血染姊妹花》《叛逆女性》《龙凤花烛》等沪剧经典唱段。其中《今日梦圆·雨中情》《星星之火·启发杨桂英》都歌颂了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的故事。沪剧院希望通过这场演出致敬那些在疫情中奋斗拼搏的最美劳动者。
D. 沪剧里最经典的唱段
我只知道京剧
介绍一些流水板为主的唱段,如下:
(剧目) (唱段名)
三家店-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
定军山-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在黄罗宝帐领将令;(此为两段)
桑园会-秋胡打马奔家乡,站立在桑园把话答;(此为两段)
珠帘寨-贤弟抬头来观瞧,老虽老孤的须发老(张建国唱),昔日有个三大贤(三个“哗啦啦”,层层高起,很是好听);
打严嵩-(麒派和马派都不错);
追韩信-我主爷起义在芒砀;
五家坡-苏龙魏虎为媒证(流水对唱);
四郎探母-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流水对唱);
梅龙镇-月儿弯弯照天下(对唱);
淮河营-此时间不可闹笑话(马连良唱);
甘露寺-劝千岁杀字休出口(历数“刘关张赵诸葛”的流水,有气派);
斩黄袍-天作保来地作保;
秦琼卖马-站立店中用目洒;
空城计-我正在城楼观山景(余言高马杨奚关派均有此段);
穆桂英挂帅-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锁麟囊-耳听得悲声惨(此为“二六板”);
春闺梦-可怜负弩充前阵(此段唱词极为优美,如诗如画);
红娘-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
苏三起解-苏三离了洪桐县(梅尚程荀张派都有,各有千秋);
牧虎关-高老爷来至在牧虎关;
断密涧-李密闻一言无定准;
双投唐-这时候孤才把这宽心放(邓沐伟,关怀对唱,是净角生角对唱经典)
打龙袍-一见皇儿跪埃尘;
四郎探母-一见娇儿泪满腮;
法门寺-刘公道在大街我珠泪双抛。
E. 比较有名气的沪剧有那些个 (剧名)
上海沪剧 剧目
十不许
剧情简介:一对年轻情人,男的外出经商,音讯全无,待返回后再相会时,女的责怪男的不应忘恩负义,在外乐而忘返。男的乃告知在外经商赔本,流离失所,漂泊码头,有家难归之苦。女的不信,男的即将所到 沪剧-戏剧
之处的详情述说,女的听后始信,但在婚嫁前提出“十个不许”要男的承诺:不许他外出游码头;不许他走夜路与别的女子闹私情;不许他练拳头,以免失手伤人;不许他去嫖娼;不许他去偷尼姑;不许他吹箫,多吹要伤身;不许他上茶楼,以免交上坏朋友;不许他另娶别的女子为妻等。男的全部允诺,两人重归于好。此剧也可单列折子戏,如《游码头》、《练拳头》(又名《叠沙头》)、《水晶宫》、《上西楼》等数折,其中尤以《游码头》更具特色。
小分理
又名《小分离》。剧情简介:青年书生与富家女有私,约期相会。但三次约会,书生均因故失信。第四次约在八月中秋,女准备了丰盛酒菜,等到二更仍不见书生到来,无奈只得请父母同饮赏月,此时,该书生前来践约,见女父母在座,只得返回。翌日晚上,书生爬过女家围墙欲去责问女方,不慎跌入荷花池,卧病不起。病愈,书生再去看望,女的责怪书生不该四次失约,书生说明前三次原因,亦责女不该在第四次戏弄他,经解释,双方误会冰释,重 沪剧石榴裙下剧照
归于好。该剧语言比较典雅,常为其他戏种移用,故为沪剧对子戏演唱时期较为典型的剧目之一,常演不衰。解放后,“爱华”与“勤艺”等剧团曾整理演出过。
借黄糠
原名《黄糠记》,又名《男落庵》、《欺父出家》,传统骨子老戏之一。剧情简介:富家李俊明因遭天 沪剧-戏剧
灾人祸而败落,年关前向女婿张锦春家借贷。岂料长女大囡与婿锦春为人势利,对岳父百般奚落,只借小钱一百,黄糠五升。李愤极归家,痛感世态炎凉,遂携幼女小囡投河自尽。幸被寺院救起为僧,小囡被渔民救起送归舅家。舅父为此大怒,迫使张锦春夫妇求父下山,但李决意为僧。小囡亦随舅父谋生,张氏夫妇只得狼狈而归。1959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整旧小组集体整理,陈剑云执笔,导演杨观复,主演解洪元、石筱英、筱爱琴、沈侠民等。首演于新光剧场。该剧语言生动,庄谐兼具,生活气息浓郁。其中《借黄糠》、《放水墩》、《求下山》诸折演唱颇具功力,前辈艺人丁少兰、筱文滨、杨月英、筱月英等均擅演此剧。“人沪”改编后为解洪元、石筱英的保留剧目之一。上海市戏曲学校及历届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学馆均以此剧为教材。
陆雅臣
据说根据青浦实事衍化而成。剧情简介:陆雅臣出身富家,懒散成性。父母亡后,整天混迹赌场,终将家产全部输尽,甚至在人贩子唆使下逼卖妻子再赌。正巧其岳母前来探望女儿,苦心劝导,陆竟执意卖妻。岳母无奈,拿出一百银元将女儿“买”回娘家。结果陆又将银元全部输光。深夜回家,人去财空,悔恨交并,便悬梁自尽。邻居蔡伯伯发觉后,将其救活,劝陆重新做人,并领其去见岳母。经陆恳切求情,岳母及妻子方予原谅,重营生路。该剧在滩簧、申曲时期是各班社、剧团的热门传统剧目,其中以施春轩、筱文滨两人的陆雅臣各具特色。1987年11月,为筹募编纂《上海沪剧志》基金,由《中国戏曲志·上海卷》编辑部和上海沪剧院选其为“上海市沪剧界着名演员联合演出”剧目,由师于生重新整理为7场《陆雅臣卖娘子》,导演刘卫国,音乐整理朱介生、汝金山,舞美设计王鲁平、赵玮瑛、徐坚,演员王盘声、赵春芳、丁是娥、王雅琴、杨飞飞、石筱英、小筱月珍、汪秀英、邵滨孙、赵云鸣、杨美梅、韩玉敏,演出于共舞台。1988年参加’88香港中国地方戏曲展,由上海沪剧院青年演员茅善玉、徐俊等演出于香港新光剧场。1987年11月联合演出实况由上海电视台制成录像带,中国唱片公司制成全剧盒带。
顾鼎臣
又名《双玉玦》。剧情简介:明代相国顾鼎臣退居家园,某日春游,避雨乡民林子文家,
顾见林妻陆素贞仪态端庄,酷似其亡女,允收为义女。当地兵部尚书之子毛君瑞,见陆姿色,顿生恶念,调戏不成,授意家奴杀死老帐房,移尸林家门口,将林子文以杀人兇手治罪。陆素贞求援于义父顾鼎臣。顾因虑及身份,赋诗致知县,暗示其将林开释。知县仍唯毛家之命是从制林死罪。顾无奈亲手具文向皇帝伸冤。当林子文行刑时,顾鼎臣亲赴法场营救,昆山知县拒不容情,正在千钧一发之际,皇命宣告林子文无罪,当即获释,夫妻团圆。该剧源于明朝发生在江南地方的实事。20世纪20~40年代,文明戏、申曲等剧种,吸收评弹和各种唱本以幕表形式相继演出。1954年由石见加工整理。导演金林,作曲杨步青,舞美设计张坚安。主要演员施春轩、汪秀英、赵云鸣、蔡志芳、卜文英、丁国斌、朱吟枫、赵云声等。是年9月,由长江沪剧团演出于中央大戏院。该剧情节曲折, 沪剧石榴裙下剧照
富于乡土气及人情味。其中《阁老游春》、《花厅评理》等折较具特色。施春轩饰演的顾鼎臣塑造了一个厚道、风趣又有素养的老相国形象,是该团的保留剧目之一。
杨乃武与小白菜
又名《杨乃武》、《余杭奇案》。剧情简介:余杭县知县刘锡彤之子刘子和,仗势奸污了因貌美而号称“小白菜”的民妇毕秀姑,并趁其丈夫葛小大患病之际,下毒谋害,以图长期霸占毕氏。案发后,刘家父子与师爷钱某合谋诱骗毕氏,嫁祸于曾与毕氏有情的杨乃武。杨虽经抗辩,却在酷刑下屈打成招。众乡绅不服,联名上告,浙江巡抚受贿枉断,杨胞姐淑英入监取得乃武亲笔诉状,冒死进京滚钉板告状。适逢官场内讧,清廷才命刑部重审。毕氏受骗不肯吐实,刑部置密室让临刑前的杨、毕相会,窃听得二人互诉衷情,方使案情大白,三载冤狱得以昭雪。民国16年(1927年)施家班据文明戏改成幕表的连台本戏,首演于虹口新市场,施春轩演杨乃武。1950年10月,中艺沪剧团以严雪亭的弹词为蓝本,赵燕士、张智行、张幸之改编,莫凯导演,邵滨孙、石筱英、筱爱琴主演,首演于中央大戏院。1956年9月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以“中艺”本为基础重新改编,编剧树人、宗华、幸之,导演莫凯、邵滨孙、杨观复,作曲马骏之、万智卿,舞美设计姜云峰。主演邵滨孙、石筱英、筱爱琴。“人沪”本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66年收入《全国地方戏曲集成·上海卷 沪剧
》。1988年及1991年上海沪剧院携此剧赴香港演出,茅善玉、徐俊、孙徐春等主演。1956年,努力沪剧团演出此剧,编剧王峰,剧情无官场内讧情节。此本后由北京市曲剧团改编演出,魏喜奎主演,拍摄成戏曲艺术片。1957年,勤艺沪剧团也演出此剧,改编整理金人,导演商周。
啼笑因缘
剧情简介:民国初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平,青年学生樊家树来北来求学,在天桥结识卖艺的关寿峰、关秀姑父女和唱大鼓的姑娘沈凤喜。樊不愿与表兄介绍的交际花何丽娜交往,却倾心于沈凤喜,并帮她摆脱了卖唱生涯。樊、沈之恋为表兄陶伯和悉,函告樊母。樊母假以重病为由,促樊南归。樊、沈车站惜别,被军阀刘将军见,遂以约请唱堂会为名迫沈去刘府,沈在刘将军淫威之下沦为小妾。一月后,樊返平,由进入将军府明为丫环、暗中保护凤喜的关秀姑相助,使樊、沈在先农坛相会,沈隐痛难言,以重金酬樊,以报相助之恩。樊拒受重金,怒斥沈之 沪剧:罗汉钱
不义。沈羞愧中归还定情饰物,痛哭而去。樊、沈相会被刘将军知悉,盛怒之下,鞭打凤喜,凤喜深受刺激,当即精神失常。刘将军又见关秀姑貌美,强欲占有。关秀姑用计骗刘将军去西山成婚,会同关寿峰将刘刺死。初由宋掌轻根据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成幕表,由石根福、石筱英所组的“福英社”,于民国19年(1930年)5月21日首演于中南剧场。后由石筱英、卫鸣歧、邵滨孙、筱爱琴组成的中艺剧团于民国37年重演于东方剧场。筱文滨领导的文滨剧团,也于民国29年1月1日由范青凤改成幕表演于大中华剧场。在三四十年代经常为各班社演出于江苏、浙江、上海各城镇,为申曲时期较有影响的剧目之一。1961年由何俊改编成剧本,由长江沪剧团首演。1969年何俊重新整理,由徐汇沪剧团演出。1985年何俊再度整理,由上海沪剧院一团演出,沈凤喜、何丽娜两角由马莉莉一人饰演,陆敬业饰樊家树,韩玉敏饰沈母。何俊几次改本均无“刺刘”结尾。
阮玲玉自杀
剧情简介:阮玲玉幼年丧父,由母帮佣扶养,供其就读。一日邂逅张达明,互为倾心,欲结伴侣。适张母病危,阮遂伴张返里探亲,至时张母已故,阮与张遂在灵前成婚。未久,张失业,阮又生女小玉,日计维艰,幸得胞兄介绍,阮入国风影片公司任演员。未几成为电影明星。张由同乡茶商唐季珊介绍去香港就业,唐乘机追求玲玉;阮母贪图富贵,逼女依允,唐妻知情后,掀起家庭风波。数月后,达明返沪,知阮已与唐同居,即去评理,而阮愿与张离异。张虽请律师代诉,但终于同意离婚。后张去唐宅欲见女儿,阮母不允并辱之,张向法院起诉。小报记者获讯,舆论纷纭,轰动沪上,玲玉拍片紧张,又接法院传票,只得停机与唐商议,谁料唐对此置之不理。玲玉力孤无援,竟服安眠药自尽,临终遗书:“人言可畏。”张闻讯至殡仪馆抚尸痛哭,悔恨莫及。宋掌轻、石筱英根据文明戏《玲玉香消记》整理改编为幕表。石美英主演,民国24年(1935年)石根福、石美英领衔之福英社首演于国货商场申曲场。同年农历4月,中山社亦于松江松汇小筑演出此剧。由王梦良根据文明戏编排幕表,杨美梅饰阮玲玉。建国后努力沪剧团于1996年曾整理上演。
雷雨
《雷雨》是根据曹禺同名话剧改编。民国27年(1938年)12月施家剧团由施春轩改为幕表演出于大中华剧场。主演金耕泉、施春轩、邵鹤峰、俞麟童、施文韵、施春娥、杨美梅等。次年9月由解洪元、杨云霞、俞麟童、夏福麟领衔的新光剧团也以幕表演出于东方剧场。其他如“文滨”、“敬文”及上海沪剧社也竞相以幕表演出。1954年爱华沪剧团由张承基改编,导演贝凡,作曲水辉,舞美设计关复。主演凌爱珍、杨月霞、吴乐声、袁滨忠、杜智华、杨美梅、凌大可、沈天红。演出于国泰剧场。1954年5月12日,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由宗华改编,导演蓝流,作曲何树柏,舞美设计俞亮。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筱爱琴、俞麟童、李廷康、顾智春、李仁忠。演出于新光剧场,后巡回演出于武汉、长沙、南昌及福州、厦门等地。此剧内容和结构和原着无大差异。1959年沪剧大会串,由上海市人民、艺华、努力、勤艺、长江、爱华6个剧团联合演出于大舞台。采用宗华编本。导演蓝流,作曲姚牧,舞美设计魏征、姜云峰。主要演员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邵滨孙、王盘声、小筱月珍、杨飞飞、筱爱琴、袁滨忠、赵云鸣等。1987年上海沪剧院三团为参加“首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由蓝天、虞元芳改编,导演杨文龙,音乐指导刘如曾,作曲瞿春泉、杨妙康、吴正奎,舞美设计沈希宇、王鲁平。主演陈瑜、茅善玉、孙徐春、汪华忠、李仲英、王明道、王立海、金玉明。同年6月14日演出于共舞台。1989年上海沪剧院赴港演出,仍采用宗华改编本,导演蓝流,作曲万智卿,舞美设计石炯。主演邵滨孙、马莉莉、张清、孙徐春、陈瑜、沈仁伟、王明达、倪幸佳。1990年冬,上海沪剧院举行六代同堂会串暨部分优秀剧目展演,演出此剧于大舞台。采用宗华的删节本,宋之华整理;艺术指导凌琯如,导演蓝流,作曲万智卿、汝金山,舞美设计杜时象,灯光设计应日隆,服装设计陈国梅,造型设计靡惠良。主演汪华忠、马莉莉、张杏声、孙徐春、诸惠琴、茅善玉。后又演出于上海商城剧场。
秋海棠
根据秦瘦鸥同名小说改编。剧情简介:天津女子师范高材生罗湘绮,在毕业典礼上被镇守使袁宝藩看中,藉势强娶罗为妾。有名噪一时的旦角秋海棠来津演出,因其艺兄赵玉昆肇祸,谒袁求助,得晤湘绮,彼此意气相投,遂盟永好;事泄后,袁毁秋海棠面容,深锢湘绮。秋海棠携与湘绮所生之女梅宝隐居僻壤。十余年后,梅宝长成,为生计,从师习京戏,秋海棠力加阻挠。后秋海棠带梅宝到上海,困居逆旅,梅宝外出卖唱,在酒肆被无赖调戏,青年罗少华仗义解围,并悉其父病重,倾囊相助。此前,军阀战败,袁宝藩垮台,湘绮遂得自由,遍访秋海棠无着,适其兄罗裕华电召来沪。罗少华是湘绮兄裕华之子,湘绮因少华热恋梅宝,同去酒肆,母女得以相逢。其时秋海棠病入膏肓,不愿再见湘绮,当湘绮赶到时,他已跳楼自尽。改编邵滨孙。主演邵滨孙、凌爱珍、筱爱琴等。文滨剧团民国31年(1942年)6月8日首演于大中华剧场。后中艺沪剧团重演此剧,主演邵滨孙、石筱英、卫鸣歧、筱爱琴。1956年,由勤艺沪剧团演于明星大戏院,改编金人,导演商周,主演杨飞飞、赵春芳、丁国斌。1960年,苏州市沪剧团重新改编演出,改本重点修改了第一场《被骗成婚》、第五场《咫尺天涯》及最后一场《名伶之死》。1960年,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演出,邵滨孙、姚声黄、杨文龙、戴俊生改编,杨文龙、李廷康导演,邵滨孙、石筱英、筱爱琴、夏福麟主演。此改本最后一场与苏州改本略同,即将秋海棠跳楼自尽改为秋海棠化名吴三喜,在上海某舞台充当“筋斗虫”,在台上失手,当湘绮赶来时,已奄奄一息,控诉了社会的残酷迫害。1982年2月上海沪剧院再度修改演出。改编姚声黄,导演王育,主演汪华忠、李建华、华雯、倪幸佳、王明道。这是沪剧改编演出较多的剧目之一。
白毛女
现代剧。根据贺敬之、丁毅同名歌剧移植改编。剧情简介:此剧基本情节与歌剧《白毛女》相同,讲地主黄世仁逼死贫苦农民杨白劳、抢走杨女喜儿,喜儿伺隙逃入深山,秀发变白,后得参加八路军的恋人大春相救,终获解放,恶霸地主黄世仁终被严惩的故事。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王雅琴、小筱月珍、金耕泉、施春轩,1949年7月先后由上艺和文滨、施家剧团首演于皇后剧场和中央大戏院。1951年秋,由文牧、俞麟童、李智雁、莫凯、张智行、张幸之集体移植改编,上艺、中艺、英施、艺华4个剧团同时在光华、中央、九星、新光剧场上演。1952年6月,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创作研究室集体改编,李智雁、莫凯、蓝流执笔,导演莫凯、蓝流,主演筱爱琴、解洪元、丁是娥、石筱英、李廷康、俞麟童、夏福麟,作曲董源、刘如曾,舞美设计张坚安。由当时上艺、中艺合并的上海沪剧团展览演出于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二等奖,演员筱爱琴、解洪元获演员二等奖。1959年上海市青年汇演时由陈剑云改写《逼打手印》一折,导演杨文龙,主演许帼华、沈仁伟,同获青年演员奖,杨文龙获青年导演奖,陈剑云获青年编剧奖。此外,红旗沪剧团在解放初也曾在郊区移植演出此剧。
大雷雨
剧情简介:20世纪20年代江南一个书香门第早年守寡的马老太,含辛茹苦把儿子惠卿、女儿惠敏抚养长大,并娶了媳妇刘若兰;马老太忧虑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尤其对女儿受新思想影响而有反抗情绪,更感苦恼。惠卿生性懦弱,他既爱妻子又孝顺母亲。一日,马老太看到若兰表弟梁世英前来探望,认为是败坏马家门风,又听了内侄应金耕的谗言,竟把若兰逐回娘家。若兰回娘家后,仍想着丈夫会来接她回去;曾与她相恋过的梁世英要她跟他走,她不答应。当传来马惠卿将奉母命另行婚配的消息时,若兰仍对丈夫始终不渝,直至惠敏前来证实,才大失所望。丈夫虽来向她解释,也难治她心灵创伤。加上马母给她的难堪和污辱,使她无法忍受,发疯般夺门而出,在大雷雨中结束了生命。惠卿经受刺激不再彷徨,终于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而惠敏也为追求理想的新生活离家而去。该剧根据吴琛话剧本《寒夜曲》改编,改编莫凯、李智雁,导演莫凯,作曲范佩兰,舞美设计曾国标。主要演员石筱英、邵滨孙、筱爱琴。1950年中艺沪剧团首演于中央大戏院。1952年5月6日上海沪剧团经过整理再度演出于中央大戏院。1957年5月7日又演出于人民大舞台,主要演员石筱英、邵滨孙、筱爱琴、丁婉娥、沈侠民、李廷康、夏福麟、筱彩霞、筱惠琴。1957年8月,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莫凯、李智雁改编的单行本。1979年、1981年,由姚声黄重新整理改编,导演王育,作曲奚耿虎,舞美姜云峰。主要演员诸惠琴、徐伯涛、石筱英、沈仁伟、王珊妹。1991年4月赴港演出片段,由茅善玉、孙徐春主演。
蝴蝶夫人
剧情简介:19世纪末,长崎市的日本艺妓蝴蝶,因向往自由幸福生活,为美国海军炮舰军官平克尔顿所惑,不顾家人所阻,与平克秘密举行了婚礼。半月后,平克奉命回国,两人当时相约明年燕子做窠的时候,再来相聚。不料平克一去五年,杳无音讯,蝴蝶孑然一身经受着各方面的生活煎熬,并悉心抚养平克所留下的孩子,而平克却早已把她遗忘了。一天,平克的炮舰又来长崎,蝴蝶以为平克可以回到身边,但负情的平克却是与新婚的美国妻子来度蜜月。当得知蝴蝶还在等他,便授意美国领事索走蝴蝶所生的孩子,而自己狼狈地逃走了。蝴蝶受此打击,大梦终醒,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以她父亲所遗的匕首切腹自杀了。根据当时同名的美国电影改编。改编者张恂子、文牧,作词乔红薇,导演周起,作曲翔村,舞美设计张坚安,主要演员丁是娥、解洪元。演出是以外国戏中国化(但女主角蝶子仍为日本装)的形式。故剧情与原着略有出入,主题改为反封建。1950年12月21日由上艺沪剧团首演于巴黎大戏院。1962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根据普契尼原着重新改编,以外国装演出。改编蓝流、陈剑云,导演朱端钧,副导演蓝流、王兴仁,编曲刘如曾,舞美设计孙浩然,造型设计陈绍周。主演丁是娥、解洪元、筱惠琴、李廷康、顾力群。首演于美琪大戏院。原歌剧以歌唱为主,较少戏剧情节,改编本除保留了原有着名的歌剧唱段“在那晴朗的一天”以外,根据沪剧特点,丰富了若干细节,使演出更增添了感人的悲剧色彩。
F. 沪剧杨飞飞全部唱段内容是什么
沪剧杨飞飞全部唱段内容有《陆雅臣》、《卖红菱》、《十不许》、《小分理》、《捉牙虫》等。
内容介绍:
1、《陆雅臣》
介绍:陆雅臣出身富家,懒散成性。父母亡后,整天混迹赌场,终将家产全部输尽,甚至在人贩子唆使下逼卖妻子再赌。正巧其岳母前来探望女儿,苦心劝导,陆竟执意卖妻。岳母无奈,拿出一百银元将女儿“买”回娘家。
结果陆又将银元全部输光。深夜回家,人去财空,悔恨交并,便悬梁自尽。邻居蔡伯伯发觉后,将其救活,劝陆重新做人,并领其去见岳母。经陆恳切求情,岳母及妻子方予原谅,重营生路。
2、《卖红菱》
介绍:清末民初农村青年范凤英和薛金春相爱,并订有婚约。凤英父母双亡后,叔父逼其嫁给富户张家,又贿通官府诬薛勾引良家妇女,将其发配充军。薛金春刑满后乔装成卖菱人到张家探望凤英,互诉苦衷,并相约在庙会时一起远走高飞。
1954年勤艺沪剧团曾整理此剧。执笔马达、张智行,导演司徒阳,主演杨飞飞,赵春芳。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整理本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此剧为薛金春伪装卖红菱来探望凤英的一段尤为出名。
3、《十不许》
介绍:女的不信,男的即将所到之处的详情述说,女的听后始信,但在婚嫁前提出“十个不许”要男的承诺:不许他外出游码头;不许他走夜路与别的女子闹私情;不许他练拳头,以免失手伤人;
不许他去嫖娼;不许他去偷尼姑;不许他吹箫,多吹要伤身;不许他上茶楼,以免交上坏朋友;不许他另娶别的女子为妻等。男的全部允诺,两人重归于好。
4、《小分理》
介绍:青年书生与富家女有私,约期相会。但三次约会,书生均因故失信。第四次约在八月中秋,女准备了丰盛酒菜,等到二更仍不见书生到来,无奈只得请父母同饮赏月,此时,该书生前来践约,见女父母在座,只得返回。
翌日晚上,书生爬过女家围墙欲去责问女方,不慎跌入荷花池,卧病不起。病愈,书生再去看望,女的责怪书生不该四次失约,书生说明前三次原因,亦责女不该在第四次戏弄他,经解释,双方误会冰释,重归于好。
5、《捉牙虫》
介绍:以捉牙虫、关亡、看风水、看相算命等骗术糊口的捉牙虫娘子,遇到以偷窃为生的朱阿狗。朱欲诈骗捉牙虫娘子的钱物,邀她到他家中算命、关亡,并乘机加以调笑。捉牙虫娘子知道朱阿狗不怀好意,在为朱捉牙虫时加以报复,撬去朱的牙齿后溜走。
G. 沪剧经典唱段100首的介绍
《沪剧经典唱段100首》是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1日出版的图书。
H. 沪剧演员倪幸佳现在在哪里
在浙江,倪幸佳,浙江镇海人,1961年生,毕业于上海沪剧院,国家二级演员。曾主演《叛逆的女性》、《璇子》、《秋海棠》、《魂断蓝桥》等剧目。
1974年考入上海沪剧团(今上海沪剧院)学馆学艺。1979年毕业后留团,曾主演《叛逆的女性》、《璇子》、《秋海棠》、《魂断蓝桥》等剧目,特别是她主演的沪剧电视连续剧《昨夜情》使她名声鹊起,她是石筱英的关门弟子,扮相端庄秀丽、唱腔甜美抒情、表演质朴自然,很受观众喜爱。
沪剧,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
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
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2006年,沪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54。
I. 沪剧经典唱段100首的作品目录
一、独唱篇
祭海选自《甲午海战》(金堂妈唱段、丁是娥演唱)
推磨选自《向五儿》(向五儿唱段、丁是娥演唱)
梦呓选自《蝴蝶夫人》(蝶子唱段、丁是娥演唱)
一场风潮心胆寒选自《芦荡火种》(阿庆嫂唱段、丁是娥演唱、女声合唱)
回忆选自《罗汉钱》(小飞蛾唱段、丁是娥演唱)
摇篮曲选自《被唾弃的人》(林蕴华唱段、丁是娥演唱、女声合唱)
你比秋云薄几倍选自《大雷雨》(刘若兰唱段、石筱英演唱)
人遇危急见忠良选自《母亲》(母亲唱段、石筱英演唱)
斥敌选自《芦荡火种》(沙奶奶唱段、石筱英演唱)
淑英告状选自《杨乃武与小白菜》(杨淑英唱段、石筱英演唱)
曾记当年读经文选自《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乃武唱段、邵滨孙演唱)
启发杨桂英选自《星星之火》(刘英唱段、邵滨孙演唱)
名扬天下选自《甲午海战》(方伯谦唱段、邵滨孙演唱)
忏悔选白《红色宣传员》(崔镇午唱段、邵滨孙演唱)
写状选自《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乃武唱段、邵滨孙演唱)
规劝选自《雷雨》(周朴园唱段、解洪元演唱)
找水选自《金沙江畔》(金万德唱段、解洪元演唱)
教育张启选自《巧遇记》(方有忠唱段、解洪元演唱)
伤员颂选自《芦荡火种》(陈天民唱段、解洪元演唱)
劝降选白《江姐》(甫志高唱段、解洪元演唱)
满腔悲愤恨难消选自《星星之火》(杨桂英唱段、筱爱琴演唱)
临别嘱托选自《江姐》(江雪琴唱段、筱爱琴演唱、女声合唱)
秀英行路选自《庵堂相会》(金秀英唱段、筱爱琴演唱)
一团乱麻难理清选自《丰收之后》(赵五婶唱段、王雅琴演唱)
归国选自《第二次握手》(丁丽侠唱段、杨飞飞演唱)
叹五更选自《抢亲奇缘》(张翠柳唱段、杨飞飞演唱)
绣房思君选自《陆雅臣卖娘子》(罗秀珍唱段、杨飞飞演唱)
四凤独叹选自《雷雨》(四凤唱段、杨飞飞演唱)
寻找治疗法选自《春到草原》(李贡唱段、王盘声演唱)
三封信选自《黄浦怒潮》(林耀华唱段、王盘声演唱)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选自《艰难的历程》(梁晓光唱段、王盘声演唱)
一曲相思寄台湾(王盘声演唱)
胜利属于党选自《赵一曼》(赵一曼唱段、顾月珍演唱)
责婿选自《陆雅臣卖娘子》(罗母唱段、汪秀英演唱)
求岳母选自《陆雅臣卖娘子》(陆雅臣唱段、赵春芳演唱)
行路选自《卖红菱》(薛金春唱段、赵春芳演唱)
壮志凌云选自《红灯记》(李玉和唱段、袁滨忠演唱)
绝不辜负党教导选自《桃李颂》(陶国祥唱段、袁滨忠演唱)
读遗书选自《年青的一代》(林育生唱段、袁滨忠演唱)
飞向新世界选自《雷雨》(周冲唱段、袁滨忠演唱)
归家选自《红灯记》(李铁梅唱段、韩玉敏演唱)
劝女选自《少奶奶的扇子》(金曼萍唱段、韩玉敏演唱)
怎能把革命传统全忘掉选自《银锭飞转》(秦志英唱段、韩玉敏演唱)
茫茫大海波涛涌选自《甲午海战》(邓世昌唱段、张清演唱)
饮水思源不忘本选自《金绣娘》(金绣娘唱段、诸惠琴演唱)
离群的孤雁失归窠选自《大雷雨》(刘若兰唱段、诸惠琴演唱)
绣荷包(许帼华演唱)
自尽选自《日出》(小东西唱段、许帼华演唱)
辛酸往事涌心房选自《母子岭》(贺秉忠唱段、沈仁伟演唱)
光棍苦选自《三接新娘》(老光哥唱段、沈仁伟演唱)
唱支山歌给党听选自《童年》(雷锋唱段、沈仁伟演唱)
三颗子弹选自《姊妹俩》(辛政委唱段、汪华忠演唱)
写遗书选自《小巷之花》(冯磊唱段、汪华忠演唱)
思念亲人选自《樱花》(秦滔唱段、张杏声演唱)
花香经久格外醇选自《孔雀胆》(段功唱段、张杏声演唱)
党的政策是我们农民心头肉选自《三接新娘》(金宝唱段、徐伯涛演唱、男女声合唱)
鱼水情选自《金绣娘》(梁超唱段、徐伯涛演唱)
魂追往事倍伤情选自《啼笑因缘》(樊家树唱段、陆敬业演唱)
献花选自《被唾弃的人》(赵志强唱段、陆敬业演唱)
手拿一朵红玫瑰选自《母子岭》(贺冬兰唱段、沈惠中演唱、女声合唱)
读信选白《带血的花》(秦波唱段、沈惠中演唱)
望镜中选自《日出》(陈白露唱段、马莉莉演唱)
荒祭选自《女儿的回忆》(陈芳芳唱段、马莉莉演唱)
一丝白发选自《宋庆龄在上海》(宋庆龄唱段、马莉莉演唱)
洪湖水浪打浪选自《洪湖赤卫队》(韩英唱段、马莉莉演唱)
……
二、对唱篇
J. 沪剧《白毛女》中的唱段“杨白劳独叹”歌词
杨白劳 - 刘秉义
词曲:刘秉义
十里风雪一片白
躲帐七天回家来
指望着熬过了这一关
挨冻受饿我也能忍耐
猛听叫喜儿顶租子
好比那晴天打霹雳
喜儿啊喜儿啊我的命根子
父女俩死也不能离
老天单杀独根草
大水尽淹独木桥
我一生只有这一个女儿
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
喜儿喜儿你睡着了
爹爹叫你不知道
你做梦也没想到
你爹我有罪不能饶
县长财主豺狼虎豹
我欠租欠账是你们逼着我写的呀
卖身的文书
北风刮大雪飘
我哪里走哪里逃
哪里有我的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