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壮族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壮族的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壮族的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1)穿壮族服装的美女照片大全扩展阅读:
壮族习俗: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勺起一羹,双手敬给对方。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
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
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
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
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2. 壮族服饰特点是什么
壮族服饰特点是: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
(2)穿壮族服装的美女照片大全扩展阅读:
在壮族服装中,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
下穿宽肥黑裤,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
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3. 壮族的服装有什么特点
1.节日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
“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
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
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过去这个节日忌讳用鸡作祭品,只能用鸭或鹅祭祀,尤以鸭为主,这个节日甚至因此也被称为“鸭儿节”),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祈求野鬼别来作祟。
2.婚姻
壮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女娶男嫁,夫从妻居”曾经较为盛行,后来过渡到“从夫居”的父系家庭为主。
3.丧葬
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其葬法是:亲属死后,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长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后,再掘坟开棺捡其骨骸装进陶制的“金罈”中,然后择定风水宝地埋葬,起“圆墓”。前述壮族的火葬,也是用“金罈”装储骨灰,然后择地而葬,也属于二次葬式。
4.壮拳
壮拳是古代广西狼兵在战场上格斗的武术,拳术主要以强调拳,脚,膝,肘,咬等使用,完全放弃掌法,勾手等招式,因为战场格斗不可能出现这一类的技法。壮拳的动作彪悍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清晰准确,沉实稳健,拳刚、势烈、多短打、擅标掌、少跳跃,秆拳时结合使用壮语发音,借声气摧力。
壮拳在壮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还是壮族独特的习俗。这种习俗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而今壮乡的传统武术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5.风俗禁忌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
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服饰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
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成方块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
(3)穿壮族服装的美女照片大全扩展阅读: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它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
4. 壮族民族服饰特点(简洁)
壮族服饰以蓝黑为主调。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大部分地区妇女上身为蓝黑色偏襟无领衣,下身为蓝黑色宽脚裤,仅桂西北保存多彩对襟上衣。这是壮族妇女两种基本的服饰,但在纹样及配套显出各地的特点。
桂西北地区妇女上身穿深蓝色或带花有色短衫,外套白色无领对襟上衣,胸前只有两排布纽扣,前胸露出带花内衣,内外互相映衬,淡雅秀丽。青黑色宽脚裤,离裤脚几寸处镶有红蓝一宽一窄两道栏干。头戴艳丽的印花或提花毛巾。
从头到脚形成红白黑或蓝白黑三种色彩,对比鲜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妇女服装极有特色。侬支系妇女上身为天蓝色或青黑色偏襟镶边衣,无领,密纽扣,矮领口及离袖口两寸处镶有五道颜色与宽窄均不相同的壮锦镶边;下身为与上身有反差的蓝色或黑色宽脚裤。
头缠多道彩色镶边的蓝黑色头巾,巾尾略垂于脑后;腰系彩道镶边(上沿)的梯形围裙;胸悬锁形银饰,着银项链。
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服饰尚宽松简洁,适合多雨多水终年劳作的环境。服饰的配套和延伸表现为文身和饰物,以及相适应的发式。文身有鳄纹、虎纹、蛇纹、云雷纹、蛾蝶、花草、鸟、蜻蜓等。
饰品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镯、脚环、金钗等。发式曾先后有断发、披发、椎髻、披衽、长辫。现在壮族地区服饰大部分与汉人相同,文身及银饰在大部分地区消失,凿齿民间早演化为镶金牙,今亦罕见。
(4)穿壮族服装的美女照片大全扩展阅读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
1、由于气候的原因,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又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
2、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大概是因为当地的气候适合其生长。总的来说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来说。
5. 那个是不是正版的壮族服饰
回答是忙族服饰呀。
6. 壮族穿的服饰叫什么名字
一、壮族穿的服饰叫壮族服饰。
二、壮族服饰介绍: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三、服饰历史
清末以前
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壮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制的。当时,女子的服装与男子相比显得多彩些。她们上身穿的是大襟蓝干衣,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两袖,均绣大花边,衣领矮,露颈部。下身穿的是长至脚踝的长折裙,或镶有花边的宽裤子,裙子外面,正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在臀部处打几个折,臀部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两边以几针缝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从前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折裙,上下衣裙贴身,线条分外明朗,十分雅观。脚登圆口绣花鞋。壮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布对襟衣,圆领阔袖,两襟扣子7—9个,扣子用黑布织成,穿时,将两襟的扣子扣起来。男子穿的下衣即裤子也是黑布,裤口宽大,一般为1—1.2尺寸。成年尤其是老人,头包长约4—5尺的黑巾,或用一块黑长方形的布合缝,上端打折,顶开圆孔,戴于头上。平时,一般打赤脚,只有过年过节,喜庆日子,走访亲友,才穿上土布鞋或龙凤鞋。
清末民国以后
这一时期女子改穿宽阔的唐装衣裤,腰间正面扎齐脚踝的半边围裙。围裙上头以两条印花布带系结于背后,并以两端各约两尺作飘带。壮族男子改穿对襟唐装衣,宽裤子。脚穿土布鞋。男子读书则穿中山装,剪西式头。老年人头扎黑布巾。
1949年以后,壮族地区的城镇居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在校学生等,他们的服装紧跟全国的变化,一般都穿中山装、干部服,与当地汉族人民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甚至可以在边远的山区看到壮族同胞西装革履,花裙花衣更不用说。传统的壮族服装也悄悄发生变化。
7. 壮族小朋友的节日装扮超美,这种特殊装扮有什么特殊寓意呢
壮族小朋友的节日装扮超美,这种特殊装扮有这样的特殊寓意:
1、壮族的不少服装都是有着自己的符号,有很多时候是通过服装来进行一定的区分的;
2、在壮族他们的服装其实也是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只有达到什么样的地位才能够穿着什么样的衣服;
3、我们看到壮族的小朋友的装扮很美,这种装扮也是长辈对于晚辈的一种祝福。
少数民族很多都有属于自己的服装,在他们的文化里面,只有在节日或者重要日子的时候才会穿上整齐的少数民族服饰,比如这次壮族的节日,就看到了很多属于他们自己的装扮,这些装扮也是流传了几百年了,这是他们文明的一种传承。他们衣服上的每一个花纹,每一种颜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含义,如果不是壮族人也很分的清楚。壮族的服饰有着属于自己的特色,上面也是他们的文化传承,以及对下一代的祝福。
8. 桂林壮族服饰有什么特色
壮族的服饰特色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石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区,及贵州从江和湖南江华等地。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因受地理气候环境操济文化等因素的决定性影响,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木式样,即男女服饰多为短衣、短裤、短裙、绑腿和长衫、长裤等几种形制。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的壮族服饰,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领襟开口方式,裙型(筒裙、褶裙),色彩,服饰品,发式等可变元素,形成了既具有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共性,又有民族特性的壮族服饰。
壮族的男女服装款式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据清代顾炎武《长下郡国利病书》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馒。”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或右衽圆领上衣,着宽大裤,束腰带,有的缠绑腿,扎青、黑、蓝或白头巾。妇女服饰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较男子的复杂、生动,更能
体现壮族服饰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壮族妇女服饰通常是一身蓝黑,穿宽脚裤、筒裙或蜡
染褶裙,腰间系精致的围腰或短围裙,包黑色或花头巾,穿绣花鞋,显得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女上衣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图1戴银饰的广南壮族妇女边),有无领和有领之别。其长短也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如隆林、平果、武鸣、岂宁以及其他一些地区。而凌石、乐业、龙州等县,女上衣为长及膝前。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等银制饰品。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
二 壮族服饰色彩分析壮族服饰色彩以青、黑色为主基调,妇女服色在此基础上配以少量五彩色,是壮族人民典型的服饰用色和配色方式。根据壮族服色用色的特点,将其服饰色彩分成两个不同的色组,来阐述不同色组及其配合的语义和功能。
(一)驱邪祈佑
壮族服色尚青黑,源于壮族先民图腾崇拜的驱邪祈佑。壮族自占有蛇图腾、鸟图腾和蛙图腾崇拜。《说文·虫部》字条下注:“南蛮,蛇种。”壮族人民自称蛇的后裔,奉蛇为图腾,可见其对蛇的敬畏和崇拜。壮族先民尊鸟为祖、为神。文山地区壮族传说乌鸦是一小姑,崇为小姑女神,其《巫经》之为“乌鸦小姑”,显示其鸟图腾崇拜的痕迹。在壮族史引人注目的还是蛙图腾,广西东兰、凤山壮族至今仍有“蛙婆节”的节日,在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蛙仪式。此外,现在石南壮族仍跳铜鼓舞,鼓上雕蛙,亦为蛙图腾祭仪的遗存。
青蛇、乌鸦、青蛙铃为青黑色,为壮族图腾物的色彩。色彩木寓于图腾实物,人们在使用图腾物以求图腾护佑时,同时也就使用了色彩。作为图腾实物无法分割的无形组合部分的色彩,被赋子图腾的驭邪祈佑功能,这也是图腾崇拜观念扩展、演化的必然选择。图腾实物的色彩如同图腾实物木身拥有神圣功效,壮族先民对此深信不疑。因此,对他们而言,青黑色因其所承载的图腾观念,进而具有美的价值。
壮族先民有文身的习俗,这也与图腾崇拜密切相关。汉刘安《淮南子·泰族训》.己载,越人(含壮、傣族先民)“路事寡水事众”,故以青黛文身避害。高诱注曰:“文身,刻幽其体内,点其中,为蛟龙之状,蛟龙不伤也。”“文身”是壮族先民身体装饰的一种方式,在以渔猎为生的原始社会,具有保护人类祖先避免外界物伤害的驭邪功能,同时也是图腾观念
的艺术化表现。纹身是壮族先民在被动的生存环境
下,所采取的一种极端行为,以伤害自身身体为代价。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以采集漪猎为生的生产方式,逐渐被建房定居、驯养家禽的农耕文明所替代。在日常生活中同样有保护功能的衣饰成为壮族先民文身的延伸和变相存在。而将衣着服饰的生理保护功能与青黑色彩所赋子的精神、心理求安功能相结合,不失为理想的选择,也是壮族先民祈求美好生活的民族心理的深刻反映。
(二)审美意图
壮族服饰用色的选择是社会的整体选择,是实用和功利的。色彩的审美功能不能不受到这种“理性”的重压,只能在缝隙中悄悄地表现自己。然而作为色彩语言形式的色彩,毕竟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功能。不管人类的发展处于何种社会阶段,源于人类木性的审美需求是无法忽视和磨灭的。壮族妇女服色尽管多青、黑、蓝色,而在关键部位的其他装饰颜色的对比运用,就是基于审美的需要。也许这些部位的纹饰是衍生于某些图腾物,或是对一般自
然物形的模仿,但这并不影响点缀色的出现是出于壮族先民非功利性的意图。
众所周知,壮族妇女手织的壮锦色彩斑斓,五彩缤纷,耀人眼目。有个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壮家姑娘达尼妹织布时,太阳升上,这时屋檐下挂有露水的蜘蛛网五光十色,非常美丽。达尼妹以蜘蛛网为样,织成壮锦。其他壮族姑娘竞相模仿,壮锦就流行起来了。白族尚白,而白族姑娘却戴红、绿、白、黄彩色凤凰帽。传说为凤凰所赠,后人仿制而来。诸如
此类的神话传说几乎各个少数民族铃有。山此可以看出,各族人民为了在自己的服饰上增加一些色彩,增添几分美感,制造一些传说故事,把服饰色彩的调整搭配说成是某种神物或神灵的意志。换言之,初级社会中对色彩的选择,并非个人所能决定的,而是整个民族的集体主义观念控制下的统一行为。借神之力,获取社会整体的认可,是一种借传统否定传统,以迂回妥协的姿态,达到色彩组合搭配的改善,走向史合理、史符合审美规律的境界。
(三)标示个体的社会归属
壮族服饰色彩语言是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归属标志来使用的,它可标示个体的社会角色,如所属支系、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等,可供社会识别,进行身份、关系判定。
明清地方志记载滇桂连接地带的壮族有沙人、上僚等支系。而沙人又“以衣尚色分之”,有白沙人、黑沙人等《坛南通志》。上僚有花上僚、白上僚、黑上僚之分,二支服色铃尚青黑,唯花上僚妇女“花绣短褐”(《普洱府志》),白上僚妇女裙幅左右镶以白布,裙脚束腰,正为白色人字形(《马关县志》)等。以不同的服饰配色,标示个体所属的支系,使人一目了
然。
壮族服饰的色彩语言,史是具有识别不同性别、年龄和婚姻群体的功能。壮族男子的服色多以黑、白无彩色系和青、蓝等深色系列为主,显示男子的粗犷、英勇和刚劲之气概。与浓淡相济端庄大方的妇女服色有着明显的差异。滇南元阳壮族上僚支系妇女婚前以绣花青布包头,婚后则改用镶有银泡的黑头帕缠头。广西少钊我壮族妇女婚前用白印花毛巾包头,衣领镶红、绿绒线装饰边,婚后在衣袖上也加红、绿镶边,进入老年则穿全黑衣饰。此外,龙胜壮族妇女小时候戴外婆所赠银饰小帽,成年后摘帽以白布扎头,老年又改用黑色扎头。不同支系的壮族妇女随着自身所扮演角色的变化而改变衣着服饰的色彩,显示出色彩语言严格的社会约定性,同时也可以看出她们对服饰色彩语言有着潜意识的认可态度。
壮族服饰色彩的选择和搭配,是山社会约定俗成的无形规则所严格规定的。对于初级社会中的个体成员而言,他们自身服饰色彩的美感还只是一种为特定的社会文化所规范的美感。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外界交流的频繁和深化,LS致了原有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和传统社会规范的松动,以至于壮族人民的着装观念发生了根木性的改变。今人的壮族人民旱己开始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来决定自己的服饰色彩,于是服饰色彩的选择搭配变得前所未有的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