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哪四位他们在现实中存在过吗
西施、貂婵、王昭君、杨玉环是尽人皆知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尽管她们的美貌今人谁也没见过,但关于她们的故事与美貌的描写仍是车载斗量,世人百看不厌,百说不烦。中国上下五千年,为何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仅限于四个美人儿,而不是八个十个,或者更多?她们在历史上的千古美名,是因为她们的美貌还是因为别的?文人投票说有人说是文人投票所得,有诗作证。 沉鱼:西施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觉希。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笑颦安可希。 落雁:王昭君 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茄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 闭月:貂婵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花好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 羞花:杨贵妃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权力选美说也有人说四大美女是美丽与权力综合的产物,身在男权社会中,为男人的政治作出了牺牲,所以被颁以四大美女的光荣称号。 由此可知,四大美女不是权力所能推出来的。那么四大美女因何在历史上独占熬头呢?三大原因首先,她们都是心理战高手。不像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女那般羞涩,也不是小家碧玉那般不够大气,她们懂得在合适的时刻把握合适的时机表现自己。比如出身于湖北香溪的村妞昭君,见到皇上时,没吓得半死,也没有土得不知礼数,而是落落大方地盈盈下拜款款而言,不卑不亢的气势,大家闺秀都自叹不如。 再说西施,肩负历史使命,理应有心理压力,可她偏能忍辱负重,将家国之仇埋在心底,把对范蠡无尽的爱藏入记忆,欢颜侍君,喜怒不形于色,有几人能修炼到这般境地?再看貂婵和杨玉环,哪是光有美色就可以稳坐千古美女的宝座的?她们不仅让自己人美,还要让历史美! 其次,她们都曾侍奉过两个以上的男人,绝不干从一而终的事业。贤良淑德,相夫教子是很好,可美人不能如巷子的酒一样,酒香了是不怕巷子深,人美藏在巷子里却只能终老到死无人识,只能浪费。不管四大美女是自愿还是被迫而不能从一而终,也许我们都得承认她们的识大务。 不管美女因何而成就了自己的美女地位,反正截止至唐朝,美女图就没了新的篇章,西施在春秋,貂蝉、昭君在两汉,杨贵妃在唐朝。是后世再没了美女,还是别的原因?要说按以上的选美标准,不管权力还是美色,陈圆圆都理应入选的。 也许,唐之后的中国宋明理学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谁有女性魅力其实是贱的标志。男人们爱美女,只能去烟花柳巷或者是前代故事中找寻。陈圆圆的落选,其实是中国女性地位每况愈下的反映。再往后,中国进入战争时期,女性的第二性征渐渐被无奈地抹平。到今天,女性地位上升,翻身作主人,每个女人都是美女,中国进入了众美皆美的时代。 我想说的是她们的确存在过。
‘贰’ 中国历史上四大美女分别是谁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叁’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弹琵琶,本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姊归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人。史书上说,王昭君是“良家子”,什么是“良家子”呢?就是清白人家的子女,汉时,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为良家子。由她的出身可以看出,王昭君是普通人家的女儿,属于劳动人民,这对她的性格影响很大,她具备劳动人民的优秀品格。在王昭君出生200多年之前,在姊归,出现了一位伟大的人,他就是屈原,他不仅以优美的文章流传于世,也以自己的高尚品格教导后来的人走向光明。他面对当时黑暗的形势,没有同流合污,反而坚守自己的贞操,与恶势力做斗争,他心系楚国,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在国家蒙难之时,投河自尽。屈原理想就是“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王昭君身为屈原的老乡,对屈原感受更深,她读屈原的着作,觉得自己正靠近一个伟大的灵魂,她立志学习屈原。屈原的高尚人格,陶冶了昭君的情操,成为她一生的财富。屈原对王昭君的影响是巨大的。王昭君生活在南方地区,根据司马迁记载,西汉武帝时期,“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此口}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以看出,南方地区经济不发达,耕作方式简单,而且自给自足,贫富差距不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南方地区的风俗与中原有很大差别,中原礼教对南方地区影响非常小,这对王昭君影响很大。有些小说,戏曲总把王昭君写成十分遵守礼教,其实情况恰恰相反。家庭出身,屈原的影响,地理位置,对王昭君性格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王昭君的性格。第一是敢闯敢拼。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一个人必须要敢闯敢拼,要敢于做常人所不能做的事,爱拼才会赢,如果安于现状,只会让自己埋没一世。王昭君是一个火辣辣的人,她不甘命运的安排,自愿放弃优越的宫中生活,来到匈奴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面对匈奴陌生的环境,她不知道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她,但她知道,如果不拼,自己的人生价值将不会实现,还不如拼一拼。有这股拼搏精神,她不仅获得了幸福,而且做出了很大的业绩。王昭君敢闯敢拼的性格与她来自三峡有很大关系,余秋雨在《三峡》中说:“也许是这里的激流把这位女子(王昭君)的心扉冲开了,顾盼生风,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给草原匈奴,终逝他乡。她的惊人行动,使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一些湖北名人,如张居正,张之洞,都有这种敢闯敢拼的精神,正如余秋雨所说:“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旋涡,发起一些冲撞。他们都有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他们都不以家乡为终点,就像三峡的水拼着全力流注四方。”第二是崇尚自由。由于王昭君自幼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长大,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少,所以她养成了崇尚自由,不喜欢被束缚的性格,她进入宫廷,这个束缚人性的地方,感到非常压抑,所以一旦匈奴来和亲,她为了获得自由,自愿要求出塞。由于王昭君崇尚自由,她非常高傲,在宫廷里面是个冷美人,不喜欢巴结讨好,阿谀奉承,这就决定了她不可能被皇帝宠幸。我想,对于热爱自由的王昭君来说,也许匈奴非常适合她,她在那里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广阔的草原自由地骑马驰骋。可以说,崇尚自由的精神,贯穿了王昭君的一生。第三是大丈夫气概。王昭君在后宫,没有趋炎附势,没有阿谀奉承,自己虽然地位低,但从不谄媚,虽然很美,但没有以自己的美色取悦他人,她也像男子一样到边疆建功立业,做出了令许多男儿自愧不如的伟业,这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王昭君的行为,体现一种大丈夫气概,我们可以看得出王昭君胸中的浩然正气,这远不是闺中弱女子所能比的。清朝有一个人,叫陆燿,他在《切问斋集·王明君词序》中说:“夫始之不以色进,有班姬辞辇之贤;继之不以难委,有冯女当熊之勇;至其去后而赴绝域,偶殊类而辑边陲,有翁主和戎,木兰从军之义。”他赞美王昭君不以美色侍奉皇帝,就像班婕妤,班婕妤是东汉历史学家,文学家班昭的祖姑,汉成帝的妃子,当汉成帝要班婕妤陪他坐车时,她拒绝了,并劝成帝要以国事为重,王昭君和她一样,体现自己的骨气;而王昭君自请出塞,体现了勇气,正如汉元帝的宠妃冯昭仪,汉元帝有一次游御花园,受到熊的袭击,其他妃子都躲得远远,惟独冯昭仪用身体挡住了熊;昭君到边疆,建立了丰功伟绩,正如翁主,翁主指的是刘细君,汉武帝时期和亲乌孙,也好比花木兰替父从军,这是英雄之气。骨气,勇气,英雄之气,这都是大丈夫气概,不仅许多女子都自愧不如,也让许多男儿汗颜,20世纪30年代,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曾拜访昭君墓,写下了“懦夫愧色”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而王昭君,是无愧于这四个大字的。第四是聪明机灵,胆识过人。王昭君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当匈奴来和亲时,她自愿和亲,不仅是因为她渴望自由,也是因为她有其他宫女所没有的政治智慧,她清醒地意识到当时的政治形势,比其他宫女都站得高,看得远;在匈奴,她以自己的智慧,接受胡俗,传播汉民族文化,使两个民族和好了六十余年。汉朝匈奴,两个曾经敌对的民族化干戈为玉帛,而且时间还比较长,足见王昭君太聪明了。“昭君再嫁”,一般人认为是王昭君的痛苦,但换个角度想想,也可以看出王昭君的智慧来。呼韩邪单于死后,新单于雕陶莫皋要求王昭君嫁给他,这是个很难堪的要求,因为这在汉朝是不允许的,是违背伦理的。王昭君怎么办呢?她把问题扔给汉朝皇帝去解决,写了一封信,问皇帝我该嫁呢?还是回家呢?这真是一箭三雕:第一,保全了自己的荣誉,如果皇帝叫我不嫁,人们会赞扬我的名节,如果皇帝叫我嫁,人们会赞扬我的牺牲精神,后世的那些“理学家”也会毕嘴,不说三道四;第二,没有得罪匈奴,王昭君这样做,是让匈奴人知道,她是按照皇帝旨意办事,嫁与不嫁,完全是皇帝的意思,王昭君即使不嫁,也该怪那个汉朝皇帝,王昭君没有责任;第三,王昭君这样做,体现了汉朝对匈奴的管理,又体现了她的爱国,道德上占了上风。所以,王昭君成功绕过了伦理关,后世很少有人在这件事上骂她。第五是她的人民性。作家陈鸿在《昭君台》中说:“昭君审美的之根,不是她身体的美,也不是她奉献的美,更不是她才性的美。而是她的平民意识,她的人民性。”王昭君是劳动人民出身,她具备劳动人民的优秀品格,陈鸿说:“仔细查看她的足迹,在昭君身上显示出人民性,是很自然的事情。王嫱来自香溪河畔那个叫宝坪的穷山村,那种山民和山土的乳汁,养育了她,并且把人民性这颗种子深深埋在了她的心里。”她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的安宁。她自请出塞,是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为民请命,而且实实在在为百姓服务,为匈奴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许多假装为百姓实则为自己捞好处的人,难道不应该在王昭君面前感到羞愧吗?中国历史上有不少和亲女子,如刘细君,解忧公主,文成公主,但为什么名气没有王昭君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昭君的人民性,容易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第六是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与屈原一致的地方。王昭君继承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她和屈原一样,怀才不遇,但她虽然地位低,但还是心系祖国,渴望为国家出力。有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她身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和亲匈奴,到了匈奴,她“半为匈奴半为汉”,用自己一生的努力换取汉匈六十多年的和平,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王昭君的努力,减轻了汉朝几百年的边患,为中原的和平安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尽管王昭君在匈奴有她的苦处,但她看到国家平安,百姓安乐,她会觉得这一生没有白过。第七是独立意识。王昭君不甘于住在宫廷,受他人控制,不是任人摆布的木偶,而是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她抓住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自请出塞,由于她受封建束缚较少,她具备一种大家闺秀所没有的独立意识,特别像五四时期的那些女性,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自己的姐妹: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在黑暗的封建时代能鼓舞受压迫的妇女。1923年,郭沫若写历史剧《王昭君》,就是借用王昭君之事来宣传妇女解放的。我们甚至可以说王昭君是妇女解放的先驱。以上七条就是王昭君的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王昭君出塞和亲,与她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可以说王昭君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女子,正如陈鸿所说:“那个青冢,那种美丽,那种千古的赛过孟姜女、赛过窦娥、赛过每位拖裙走过历史门槛的妇人的峡江女儿王昭君,早已化作一座清洌的精神丰碑。|
‘肆’ 四大美女的由来为什么是那4个人是谁评定的呢
四大美女的称号是历史家评的.
四大美女都是与政治有关的,关系着当朝的兴衰,更加凸现他们美丽了。
1、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京剧有《凤仪亭》就是叙述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汉宣帝时匈奴贵族争夺权力,势渐衰落,五个单于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韩邪单于,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单于打败。呼韩邪决心跟汉朝和好,亲自朝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单于,汉宣帝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他要求汉宣帝帮助他回去。汉宣帝答应了,派了两个将军带领一万名骑兵护送他到了漠南。这时候,匈奴正缺少粮食,汉朝还送去三万四千斛粮食。
呼韩邪单于十分感激,一心和汉朝和好。西域各国听到匈奴和汉朝和好了,也都争先恐后地同汉朝打交道。汉宣帝死了后,他的儿子刘 (音shi)即位,就是汉元帝。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一死,呼韩邪单于的地位稳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到长安,要求和亲。元帝许。汉朝和匈奴和亲,都得挑个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儿。这回,汉元帝决定挑个宫女给他,他吩咐人到后宫去传话:"谁愿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当公主看待。"后宫的宫女都是从民间选来的,她们一进了皇宫,就像鸟儿被关进笼里一样,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们放出宫去。但是听说要离开本国到匈奴去,却又不乐意。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那样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难能可贵的是,当呼韩邪单于去世后,她又“从胡俗”,再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大阏氏的长子,虽然这和中原的伦理观念相抵触,但她从大局出发,珍惜汉与匈奴的友谊。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3、贵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乐人(陕西华阴县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着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岭南经略史张九章,广陵长史王翼,因所献精美,二人均被升官。于是,百官竟相仿效。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纱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伍’ 请问江淮八大名女是谁
江淮八大名妓----桃花扇的李香君,红颜祸水陈圆圆,还有那个不知和董鄂妃啥关系的董小宛等等
‘陆’ 历史的四大美女是哪四的美女,她们的丈夫分别是谁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杨贵妃) 中国的四大美女究竟谁排第一,本来已有定论,不过那是古代的排法。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蝉再次,杨玉环为末。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西施嫁于吴王夫差 王昭君嫁于匈奴呼韩邪单于 貂婵嫁于吕布杨贵妃嫁于唐明皇李隆基(玄宗)
‘柒’ 四大美女都是谁
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中国的四大美女究竟谁排第一,本来已有定论,不过那是古代的排法。
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蝉再次,杨玉环为末。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
三国时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貂婵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唐朝开元年间,有一美貌女儿叫杨玉环,被选进宫来。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花园赏花散心,看见盛开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
有出头之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时,被一宫娥看见。宫娥到处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羞花”称号得来。
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代称。
‘捌’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分别指的是谁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分别指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西施,本名施夷光 ,越国美女,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 ,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貂蝉,山西忻州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
杨玉环,蒲州永乐人(今山西永济),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氏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歌舞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
‘玖’ 历史上四大美人都是谁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
1、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沉鱼。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山村。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2、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
3、貂蝉:甘肃临洮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闭月”。貂蝉的生活年代约在东汉末年,出生年月均不可考。
4、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蒲州永乐(山西永济)人,是唐玄宗之宠妃,故又称:杨贵妃。身材丰满,肤如凝脂,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羞花”。
历史典故:
1、西施卖相
据说,当年越国选美,西施名列榜首。在进京途中,行人争相围观,结果造成交通堵塞,寸步难行。护送西施的越国相国范蠡,见此盛况,心生一计,索性叫西施住进路旁旅社的一幢华丽小楼,而后四处张榜:欲见美女者,付金钱1文。
告示贴出,四下轰动。西施登上朱楼,凭栏而立,飘飘然似仙女下凡。观赏者排成长龙,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两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厌。
3天下来,范相国所得金钱无数。进京后,他把这些钱都交到国库。西施因此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两人遂结为生死之交。范蠡的举措,不折不扣地为后代的“美女经济”开了先河。
2、貂蝉拜月
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貂蝉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貂蝉之美,蔚为大观。正是因了这种美貌,让弄权作威的董卓、勇而无谋的吕布反目成仇,使得动乱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宁之象。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貂蝉以侍婢出现,以死者家属退身,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只叙列吕布白门楼殒命,便以一句“妻女运回许都”作结,自此,貂蝉生死成了千古之谜。在1971年时,还有人看见了貂蝉墓,但也有说是她女儿的墓。可见三国演义上的说法也不足取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