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样认识戏曲舞蹈
戏曲舞蹈
戏曲艺术熔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于一炉,但歌舞演故事则是基本的特征。因此,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部分,始终与戏曲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元代是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杂剧艺术繁荣,作家辈出。从留存至今的100多个元代杂剧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元代杂剧演出中的舞蹈活动。元杂剧演出中,常常要插入一段舞蹈表演。杨贵妃是唐朝着名的舞蹈家,擅长《霓裳羽衣舞》。所以,元杂剧作家白朴在《梧桐雨》杂剧中,为表现唐明皇与杨贵妃恣情享乐的生活,就安排了杨贵妃登盘舞霓裳的表演。
到了明代,中国戏曲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那就是“传奇”剧的大繁荣。明代人演戏,也喜欢安插一些舞蹈场面。像吴世美写《惊鸿记》时,安排了梅妃跳《惊鸿舞》。阮大铖写《春灯谜》描写元宵观灯的情景,插入了社火演出。她作的《燕子笺》要表现燕子给男女主人公传递信息,安排了一段“飞燕之舞”,把小燕子拟人化了。
戏曲中神仙鬼怪出场,往往要舞蹈一番。像《红梅记》中李慧娘的鬼魂出场时,剧本规定要“舞起旋风科”。《牡丹亭》中的胡判官出场,有“笑舞介”。而在戏中包罗民间歌舞最多的要属“目连戏”。戏中包括了各种各样的武术、杂技、歌舞等。明代人郑之珍整理改编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里,仍然插入了许多民间舞蹈。有《鹤舞》、《虎舞》、《武将舞》、《道士舞》、《长人舞枪》、《矮僧打钵》、《千手观音舞》、《鱼篮观音舞》,还有《哑背疯》———表演者化妆成女子,穿女衣,梳女头。腰后装一对假腿,当作女子的下肢。下身要穿男装,腰前装上男子的假头和躯干。舞动起来上下协调,活像两人在舞蹈。
传统戏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十分重视以舞蹈美来解释舞台行动和戏剧逻辑,用舞蹈之美来再现生活和铺叙人生。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因为戏曲舞台动作都是音乐化了的。也就是说戏曲动作是溶化在整体和谐的音乐节奏、韵律和音乐的旋律与音响之中。这样的动作也就舞蹈。
戏曲舞蹈的语汇很丰富的。戏曲演员要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水旗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舞蹈语汇和舞蹈组合。
舞蹈在戏曲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戏曲艺术中保留和发展了丰富的传统舞蹈艺术。戏曲舞蹈也为中国的民间舞蹈不断地输送艺术营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舞蹈工作者是以戏曲舞蹈为基础,参照传统武术身段、技巧等表现形式,建立了独特的中国古典舞体系。
中国传统戏曲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从宋元南戏、杂剧到明清兴起的昆曲、京剧、秦腔、梆子、川剧等剧种的盛行和成熟,戏曲舞蹈更加丰富和完备。“唱、念、做打”四大艺术之段中的“做、打”两项 基本都是舞蹈或舞蹈化了的生活动作。可以说舞蹈贯串在戏曲演员的全部动作和表情之中,从出场、亮相在到下场,举于投足,一动一静,都是舞蹈,是构成戏曲表演的重要表现手段。因此戏曲舞蹈是中国传统舞蹈重要的一支。如戏曲的袖舞(水袖)不但动作优美,而且能表达各种人物不同的感情。它与古人所说的“长袖善舞”是一脉相承的。早在周代就有“以舞袖为容”的“人舞”西安出土的汉代舞佣,也有扬袖而舞的生动形象。盛行于南朝及隋唐的白生舞也是以舞袖为主的。戏曲舞蹈正是继承了“长袖善舞”的传统,才创造了那些深刻表现人物内心感情的优美的水袖舞姿。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在前辈艺人创造的基础上,将水袖归纳为勾、挑、撑、冲、拨、扬、挥、甩、打、抖等十种舞姿,运用时穿插组合,千变万化。戏曲中的女角舞长绸,僧、尼舞拂(云帚),大概也是与汉魏时代的“巾舞”、“拂舞”传承下来的。正由于此,明人姚旅才认为:古代歌舞乃“今戏场歌舞之遗意”今世歌舞“则被直云戏剧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明清以来,戏曲勃兴,传统的民间舞蹈也受到戏曲舞蹈的影响,形成了一种互相交融、相得益彰的局面。如秧歌、花鼓灯等民间舞蹈就从戏曲旦角的舞蹈和武打中吸收了不少滋养。一些民间舞蹈也演化为歌舞小戏,丰富了戏曲的剧种。但是戏曲舞蹈究竟不是单纯的舞蹈,它是与剧情紧密结合,为表现戏剧中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服务的。它有许多特点,一是高度程式化和人物形象典型化,生、旦、净、丑各有成套舞姿。二是大量运用叙事与表意的舞蹈动作,举凡衣、食、住、行等一切日常活动。根据人物身份、剧情不同,运用其特有的音乐节奏将其韵律化、舞蹈化,与唱念结合,成为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三是善于运用衣帽服饰和道具,这既是它的特点,又是它对中国古典舞蹈和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展。古代舞蹈素来重视使用道具《礼记》就有“不舞不授器”、“钟、鼓、管、磬、羽、干、戚、乐之器也”的记载,民间舞蹈中也经常使用道具,如扇子、手帕、伞等生活用品。戏曲舞蹈根据自己特有的规律,吸收了这些舞蹈的精华。以舞蹈采说,昆剧、京剧、梆子、川剧、二人转等剧种,都百多种用法,京剧有拿、挥、转、托、夹、合、遮、扑、抛等多种基本功,掌握了可以千变万化地加以运用。川剧艺人也有耍扇三之式的口诀。帽饰的翎子功、翘子功;衣履的水袖、鸾带、跤功等等,更是种类繁多,技巧超绝。各剧种又各自专长。四是姿态万千的兵器舞和毯子功,这既是戏曲舞蹈的重要特色,也是训练戏曲演员的重要基本功。 戏曲舞蹈多为虚拟动作,惟交战时,极为写实。从会阵、起打、过合、停止、追过场、耍下场、处处合情入理。十八般兵器加上种种高超的毯子功技巧,形成戏曲中独特的武舞。这些技巧既可近从姐妹技艺武术、杂技中找到它们的资鉴,又可远溯到汉代角抵和宋代诸军百戏之中。丰富而绚丽的戏曲舞蹈还从飞禽走兽造化万物中吸收了许多优美的动态和静态舞姿,戏曲舞蹈经过漫长的艺术长河的淘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律和美的规律,这也是中国古典舞蹈美学的一宗宝贵遗产。
‘贰’ 戏曲大舞台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着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着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着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着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着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着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干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着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着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着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戏曲家: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
可以吗??
戏曲基础知识
【戏曲虚拟】 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 戏曲术语。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 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 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 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 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 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 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 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宋杂剧中有副末。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丑】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与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宋元南戏已有丑脚。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诈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龙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侍从人员,因身着特殊形式的龙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作用。 【四功五法】 戏曲演员唱、念、做、打4种艺术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种技术方法的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4种艺术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习称“四功”。是戏曲演员的4种基本功夫。 【声腔】 指戏曲以演唱的腔调来区分不同品种。某些戏曲剧种或剧种的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板眼】 戏曲音乐名词。奏乐或唱曲时,每一小节,强拍以板敲,称“板”;弱拍或次强拍则以鼓点击,称“眼”,合称板眼。分别称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自报家门】 戏曲中介绍人物的一种传统手法,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时用引子、定场诗、定场白等作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和剧中规定情境等。 【起霸】 戏曲表演程式。传说因首先用于明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一出而得名。通过一套连续的舞蹈动作,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称整霸或全霸,大都用于剧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称半霸。两个人同时起霸称双起霸。 【亮相】 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节舞蹈结束时的短暂停顿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单人、双人或多人各种形式。用以突出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 【趟马】 戏曲表演程式动作。通过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配合快速的锣鼓节奏,表现策马疾行的姿态。有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多种。 【打出手】 戏曲武打中的特技。简称“出手”。一个主要脚色手足并用同敌对数人相互接、踢、抛、掷武器,用2杆至8杆枪不等,形成惊险复杂的战斗场面。常用于神怪斗法的武旦戏。有时也用于乱军中抢夺武器的情节。 【脸谱】 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面具逐渐演变而来。演员面部勾画各种颜色、图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主要用于净、丑角。 【行头】 广义泛指演戏用的道具、服装。狭义只代表戏装。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进行妆饰。 【翎子】 戏曲中演员盔帽上的两根五六尺长的雉鸡尾制饰物。插翎子多为英武、勇猛、强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现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称为“翎子功”。 【髯口】 又称“口面”。戏曲演员所挂的假须,用牦牛毛或人发做成。按剧中人年龄分黑、黪(灰)、白三种,个别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则戴红髯、紫髯等。根据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样分为多种。 【水袖】 戏曲服装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缀一尺上下的白绸。以其甩动时形似水波纹而名。水袖技术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员可利用它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 戏曲服装。剧中古代武将的铠甲。身分前后两块,满绣鱼鳞纹。腹部称“靠肚”。护腿两块称“靠牌子”。背后插三角形小旗,称“靠旗”。不用靠旗的称“软靠”。女将穿的“女靠”,身下缀数十根彩色飘带,内穿衬裙。 【盔头】 传统戏曲中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主要指帅盔、草盔、凤冠等硬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罗帽等软质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使用。大都着重装饰性。
‘叁’ 什么是戏曲舞蹈(不要转贴)
你是学古典舞的,所以我觉得你说的戏曲舞蹈应该不是 戏曲里的“舞蹈”
而是古典舞里的“戏曲”舞蹈
那么这种 戏曲舞蹈 就是用 戏曲作为创作题材或者故事背景的舞蹈,比较经典的有 《黛玉葬花》它是戏曲里的一个片断,然后拿它来作为舞蹈背景,就创作了古典舞的《黛玉葬花》,还有一些《贵妃醉酒》《青衣》《春闺梦》之类的,也是戏曲舞蹈。
个人觉得 青衣 和 黛玉葬花、春闺梦 都很不错
http://you.video.sina.com.cn/b/2369780-1234017572.htm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ew7tMzM6Jc/
http://you.video.sina.com.cn/b/21527643-1590920055.html
以戏曲作为舞蹈元素的新创作的舞蹈有这些
http://vblog.hunantv.com/p197_MTMxNzc3.html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_CGv7UW-jRw/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I4MzAzODA=.html
另外戏曲里的“舞蹈”的详细解释 可以参考这个 http://..com/question/6113584.html
不知道你满意否。。。
‘肆’ 戏曲舞蹈中最常见的亮相姿态是什么
山膀,做此动作时,舞蹈者平举双臂,两腕有力地回扣。由于这种回扣,小臂自然弯曲。提襟,又称提甲,双手做握执衣襟成铠甲状,大臂平抬,使手、小臂、大臂连为一弯曲弧线,双臂形成的两道弧线与肩部一起又形成环绕躯干的半圆线。提襟和山膀有时会合二为一,成提襟山膀,即一臂成提襟,一臂做山膀。这三个动作是戏曲舞蹈中最常见的亮相姿态。
‘伍’ 求京剧或者戏剧和街舞融合在一起的舞蹈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QyMTIxODQ=.html
动感地带街舞大赛的,breaking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4MjgzMTA4.html
poppin if you feel my love 好听
‘陆’ 求求求!各届桃李杯女子独舞的获奖曲目和名单,因为我女儿要参加比赛,想选个好看的舞蹈,请大家帮帮忙啦
群舞 民族民间舞 剧目
序号 节目名称演出单位 编导
1 《孔雀部落》 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 蔡骞
2 《犟姑娘》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艺术学校 李磊、王晓婷、刘潇
3 《俏丫戏春》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 尹荧
4 《跳弦》 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付波
5 《醉山寨》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赵青
6 《长白瀑布》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 向开明、黄仙子、崔美善
7 《风酥雨忆》 杭州艺术学校 刘海燕、李香珍
8 《毛南古歌》 焦作艺术学校 林辰、石明铁、皇甫宜攀
9 《冲霄汉》 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 曹晨霄、杜鹏
10 《盘羊》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玉荣、娜娜
11 《律栋吟》 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 史军
12 《羌》 四川音乐学院舞蹈系 李楠
D2中
序号 节目名称 演出单位 编导
1 《翻身农奴把歌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徐小平
2 《女儿花》 深圳艺术学校 童婷婷、胡刚、陈禹霏
3 《西兰卡普情韵》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 柳雅青
4 《草原汉子》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赵帅、刘福洋
5 《蝴蝶春情》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赵小刚
6 《黑土地的妞》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 何少伟
7 《喊太阳》 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 黄薇、李岚、蒋晓梅
8 《凤鸣九州》北京百汇演艺学校 于雅男、杜佳
9 《古扎丽古丽》杭州艺术学校 刘海燕、李香珍
10 《糯玉香》 广西艺术学校 唐镛、侯琛、唐勤琴
11 《梦里寻她千网络》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高志毅
12 《乐》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 金英花、朴海英
D3下
序号 节目名称 演出单位
1 《姥家门口唱大戏》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王海峰
2 《阿婆的幸福生活》厦门艺术学校 王舸、杨笑妹、黄新
3 《草原英魂》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张晶
4 《阳春面》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 颜荷
5 《黑山银花》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覃福帮
6 《花鼓敲天下》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王成、姜钢、董志强
7 《芦花香香鼓儿响》无锡文化艺术学校 刘轰、李彬
8 《骏马烈酒激情》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郭敏
9 《赶海乐》 大连艺术学院 仪庚、钱莉娜
10 《风筝》 山东省潍坊幼教特教师范学校 周莉亚
11 《扇花花开》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 赵佳妮、刘东
群舞 中国古典舞 剧目1DVD
序号 节目名称 演出单位 编导
1 《嵩山晨曲》 北京舞蹈学院 谭昊
2 《鱼儿》 北京舞蹈学院 李彬
3 《拓》 北京舞蹈学院 高骞、袁莉、白涛
4 《龙飞凤舞》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李源、徐婷婷
5 《汉宫秋月》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王舸、王玉、范晶晶
6 《梦与鸟飞》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张逸、张梦妮
7 《问道武当》 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 魏汉平、兰天文
8 《且吟春语》 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刘洋、丁莉莉、张蕊
9 《兰陵王入阵曲》 北京舞蹈学院 林辰、苏娅菲
10 《秦淮河上》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高成明、胡晓
11 《桃花扇随想》 江苏省戏剧学校 殷敏、孙娟娟
12 《采桑》 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 杨凤仙、卢慧
群舞 芭蕾舞 剧目1DVD
序号 参赛作品 参赛单位 编导
1 《喵》 深圳艺术学校 赵宇、周晨程、郑丹璐
2 《梦...飞翔》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 刘惠莹
3 《茉莉花》 辽宁芭蕾舞团附属芭蕾舞蹈学校 刘婷婷、刘美池
4 《秋》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陈家年
5 《偶*丫》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陈雯
6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关一毅
7 《数码语言》 北京舞蹈学院 马南
8 《榕树仙子》 深圳艺术学校 黄启成、陈禹霏、尹丽娜
9 《可小可笑》 沈阳市艺术学校 马丁、洪晓曼、李潇
民族民间舞 青年A级 剧目2DVD
编号 姓名 单位 剧目名称
1 李亚迪 北京舞蹈学院 《独在他乡》
2 陈汐 北京舞蹈学院 《说兰花》
3 金晨 北京舞蹈学院 《花儿》
4 邓 韵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月光下的凤尾竹》
5 吴萌萌 北京舞蹈学院 《可可西里雪莲花》
6 何婷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心翼》
7 冯敬雅 北京舞蹈学院 《长调》
8 陶洋 北京舞蹈学院 《映山红》
9 骆文博 北京舞蹈学院 《那一别》
10 徐曼妮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咏荷》
11 安然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煞尔普里》
12 于弘洋 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马兰花》
13 范 蕊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云》
14 王 景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司岗里的呼唤》
~~~~~~~~~~~~~~~~~~~~~~~~~~~~~~~~~~~
民族民间舞 青年B级 剧目2DVD
编号 姓名 单位 剧目名称
1 王春燕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月亮河》
2 王 鹤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 《敖包山下》
3 金 妮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拉姆的梦》
4 王 驰 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 《雨中的小卜少》
5 张洪艺 辽宁歌舞团附属艺术学校 《吉祥鸟》
6 保亦帆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心中的索玛花》
7 张梦露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林中嬉戏》
8 王皓婧 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 《达甫姑娘》
9 张雪佳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 《阿珈鼓》
10 丁爱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剑器》
11 方玲 延边大学艺术学院 《希娜里》
12 席欢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一枝红杏》
民族民间舞 少年A级 剧目2DVD
编号 姓名 单位 剧目名称
1 姜浩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汉家小院》
2 朱亦悦 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 《丽树》
3 来嘉悦 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 《有凤来仪》
4 张妮 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 《这山,那水》
5 崔译丹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 《黑孔雀》
6 杨娜 广东舞蹈学校 《哈日图克》
7 欧阳吉芮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麽舍咯》
8 貌昱 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 《怒江那朵花》
9 周紫薇 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 《嘎巴》
10 李靖 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 《牧羊女》
11 高寒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 《轮月》
12 韩燕 广东舞蹈学校 《山间小摆》
13 袁竹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小河弯弯》
民族民间舞 少年B组 剧目2DVD
1、参赛选手:李蜜
参赛剧目:《摆手女儿嫁》
参赛单位:厦门艺术学校
2、参赛选手:牧梦蕾
参赛剧目:《喊月亮》
参赛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3、参赛选手:曾菲
参赛剧目:《我的幸福时光》
参赛单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4、参赛选手:于小涵
参赛剧目:《朝圣》
参赛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附属艺术学校
5、参赛选手:何柳
参赛剧目:《昌昂祖》
参赛单位: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
6、参赛选手:张爽
参赛剧目:《其其格玛》
参赛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7、参赛选手:陈玲
参赛剧目:《恋恋琴情》
参赛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8、参赛选手:吕锶琴
参赛剧目:《荞麦花开》
参赛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9、参赛选手:陶禹霏
参赛剧目:《虑妞妞》
参赛单位:沈阳民族艺术学校
10、参赛选手:李婧
参赛剧目:《额尔古纳河的女儿》
参赛单位:武汉市艺术学校
11、参赛选手:沈静
参赛剧目:《土家女儿》
参赛单位:北京市国际艺术学校
12、参赛选手:王治馨
参赛剧目:《鱼儿》
参赛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13、参赛选手:全春爱
参赛剧目:《舞童》
参赛单位:延边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古典舞 青年A级 剧目2DVD
A级 青年【决赛】 2DVD
序号 节目名称 演出单位 表演者
1 《芳春行》 北京舞蹈学院 杨笑婷
2 《伤秋》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裴雅婷
3 《月影霓裳》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张傲子玄
4 《月满春江》 北京舞蹈学院 胡玉婷
5 《小城之春》 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周杰
6 《日出》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陈晨
7 《洛神》 北京舞蹈学院 石雪函
8 《在水一方》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戎昳宁
9 《乡愁无边》 北京舞蹈学院 唐诗逸
10 《春逝》 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石崇
中国古典舞 青年B级 剧目2DVD
女子组决赛:
1、参赛选手:杨晶晶
参赛剧目:《红梅随想》
参赛单位: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2、参赛选手:江雅丽
参赛剧目:《木兰》
参赛单位:中央戏曲学院
3、参赛选手:施珍妮
参赛剧目:《春枝》
参赛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4、参赛选手:李领
参赛剧目:《朝花夕拾》
参赛单位: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
5、参赛选手:陈梦
参赛剧目:《越人歌》
参赛单位: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
6、参赛选手:刘妮
参赛剧目:《熙凤印象》
参赛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7、参赛选手:田超
参赛剧目:《云水之间》
参赛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8、参赛选手:吴嘉雯
参赛剧目:《柳绿桃红》
参赛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9、参赛选手:章文慧
参赛剧目:《擂鼓金山》
参赛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10、参赛选手:吕慧文
参赛剧目:《擂鼓金山》
参赛单位:辽宁歌舞团附属艺术学校
11、参赛选手:张烨
参赛剧目:《灯影子》
参赛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12、参赛选手:冯婧
参赛剧目:《梦蝶》
参赛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中国古典舞 少年A级 剧目1DVD
序号 节目名称 演出单位 表演者
1 《小薇·小薇》 广东舞蹈学校 吴灵薇
2 《海上花》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朱 磊
3 《流光花影》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姜蔚琳
4 《红豆》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贺梦娇
5 《红玉丹心》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王念慈
6 《姽婳将军》 广东舞蹈学校 苗 祎
7 《唐人三彩》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卢奕佳
8 《罗敷行》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华宵一
9 《空城计》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高俊雅
10 《逍遥游》 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 龚 延
11 《战鼓行》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胡珈诚
12 《北望河山》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李郦鲸
13 《借东风》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蒲 宇
14 《梨园一生》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李或彧
15 《水泊*公明吟》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徐一鸣
16 《小兵张嘎》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张鹤腾
17 《红星照我去战斗》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韩小童
中国古典舞 少年B级 剧目2DVD
女子组决赛:
1、参赛选手:朱方幸子
参赛剧目:《筱柳闻春》
参赛单位:杭州艺术学校
2、参赛选手:吴瑶
参赛剧目:《报童.晨曦》
参赛单位: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综合艺术部
3、参赛选手:齐男
参赛剧目:《泥人》
参赛单位:天津艺术职业学院
4、参赛选手:李彧
参赛剧目:《锁清秋》
参赛单位: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5、参赛选手:林姿艳
参赛剧目:《月映钱塘》
参赛单位:浙江职业艺术学院
6、参赛选手:吴莹
参赛剧目:《舞韵花瓷》
参赛单位:辽宁歌舞团附属艺术学校
7、参赛选手:曹玥瑶
参赛剧目:《晓春学子》
参赛单位:辽宁歌舞团附属艺术学校
8、参赛选手:王潇羽
参赛剧目:《迎春》
参赛单位:浙江职业艺术学院
9、参赛选手:张咪
参赛剧目:《爱莲说》
参赛单位: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10、参赛选手:谭紫蜜
参赛剧目:《爱莲说》
参赛单位: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
11、参赛选手:吕程亮
参赛剧目:《咏扇》
参赛单位:深圳艺术学校
12、参赛选手:高雯倩
参赛剧目:《铜雀女》
参赛单位: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13、参赛选手:杨永倩
参赛剧目:《点亮心灵的烛光》
参赛单位:武汉市艺术学院
14、参赛选手:刘木苏
参赛剧目:《最疼爱我的人去了》
参赛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中国舞 少年乙组 剧目2DVD
序号 节目名称 演出单位 表演者
1 《绿舞翩跹》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赵婕雯
2 《小当家》 四川职业艺术学院 胡图兰
3 《戏狮俏影》 广东舞蹈学校 李书琪
4 《心海》
5 《罗敷行》
6 《春眠不觉晓》
7 《春晓》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张欣怡
8 《起舞弄清影》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 刘盈
9 《青釉流韵》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朱梦婷
10 《小扁担三尺三》 四川职业艺术学院舞蹈学校 王媛
11 《海峡情》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梅玉炫
12 《花之声》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 郝鑫
~~~~~~~~~~~~~~~~~~~~~~~~~~~~~~~~~~~~~~~
1 《松风吟》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金汉迪
2 《传说》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沈徐斌
3 《寻.思》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 周昊
4 《少年强》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 吴昊林
5 《狮童》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高 嵩
6 《恰同学少年》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 董志明
7 《竹梦》 北京百汇演艺学院 谢素豪
8 《提线木偶》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方 瑞
9 《牧童短笛》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蔡亦寒
10 《最美丽的旋律》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 苏洋
11 《长河吟》 武汉市艺术学校 王 智
12 《战鼓行》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崔晨曦
‘柒’ 京剧“第一美人”李胜素,究竟有多美呢
现在的人们,闲暇时刻,要么看看喜欢的书,要么刷刷手机微博,要么做一顿美食,要么就是听听歌,甚至有的就干脆发发呆,放空一下自己的大脑。不管怎样,总能找到各自的娱乐方式。而明清时期的人们就喜欢听听戏曲,最常见的,就是京剧了。往往是戏未开腔,台下就满是看客了。
据笔者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个人性格
二、同门大师姐之说
三、男旦与女旦
四、老一辈传人还在
不过单就李胜素而言,可能第一点应该是最大的原因,李胜素与于魁智搭档二十余年,一直是在于魁智的阴影下,她的出现也总是傍着于魁智。即便现在岁数大了,依然可以从李胜素的身上看到那股干净优雅的气质,真的太让人着迷了。
‘捌’ 有什么舞蹈,要可爱的,适合12岁女孩跳的
适合12岁的女孩跳的舞蹈有拉丁舞、芭蕾舞、民族舞、古典舞、爵士舞。
1、拉丁舞
拉丁舞分为伦巴、恰恰、牛仔、桑巴和斗牛五支舞;协会分为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WDSF)和世界国际标准舞总会(WDC)、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CBDF)、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CDSF)等协会。
无论是从生理、心理或社交的观点来看,跳拉丁舞是一项高带氧的最佳运动之一。它不单有趣、自由,最大的好处是它总是与别人一起完成。成千上万的人正享受着拉丁舞带来的益处。
2、芭蕾舞
芭蕾舞(意大利语:balletto;法语、英语:ballet),一种欧洲古典舞蹈,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七世纪后半叶开始在法国发展流行并逐渐职业化,在不断革新中风靡世界。
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其代表作品有《天鹅湖》、《仙女》、《胡桃夹子》等。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
3、民族舞
民族舞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民间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4、古典舞
古典舞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中国的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
5、爵士舞
爵士舞主要是追求愉快、活泼、有生气的一种舞蹈。它的特征是可自由自在的跳,不必像传统式的古典芭蕾必须局限于一种形式与遵守固有的姿态。
随着美国流行文化的发展,伴随着芭蕾舞普及和百老汇文化的推广,特别是街舞文化体系的出现,爵士舞已经和以往的马甲、西裤、皮鞋、手杖的表演形式完全不同,在博采众家之长之后慢慢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早已不再是自由即兴的表演格式。
‘玖’ 求 古装美女跳舞视频 有刘涛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中与另一红衣女子共舞的段子,,,,,,找了几年,跪求
《问君能有几多愁》第一集吧,周娥皇和窅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