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安交通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大家都知道,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高等院校之一的西安交通大学,在莘莘学子心中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学校,毕竟西安交通大学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和成就。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在2017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总数高校排行榜上高居全国第二,比如在2018年,西安交通大学更是成为了全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总数最多的高等院校。了解过西安交通大学的人应该都知道,西安交通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洋务运动时期,那时候它叫南洋公学,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而且在西安交通大学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非常知名的人物,比如西安交通大学的知名校友有“两弹一星”之父钱学森等大人物。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大人物只能算是西安交通大学前身的毕业生。那真正从西安交通大学走出来的名人都有哪些呢?接下来,笔者就给大家盘点一下,看看西安交通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贰’ 西安交大世界着名科学家有哪几位
西安交通大学有14名教授入选世界着名科学家
计算机科学领域管晓宏,材料科学领域Lionel
Vayssieres,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贾春林,生化、遗传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刘健康,数学领域何银年,环境科学领域程海,能源科学领域郭烈锦、黄佐华,社会科学领域边燕杰,决策科学领域林军,通用工程领域俞炳丰、王树众、李国君,神经科学领域卓敏。
‘叁’ 西安交大的张锦英团队成功破解了储氢的难题,此技术获得了哪些专利
真的是可喜可贺!西安交大的张锦英团队由于成功破解了储氢的难题,这项技术获得了5项专利授权。
大家都知道氢能作为一种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在很多领域里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天上的,地下的还是水里的。多个领域里都能够用得到。不过,虽然应用广泛,但是由于氢能储存困难,因此一直是萦绕在科学家们心头的一大难题。如今这一大难题终于被西安交大的张锦英团队破解。
西安交大的张锦英教授
张锦英教授是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的一名教授。她有着很多身份,也是一名特聘研究员还是一名博士生导师。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异一维新型纳米材料的合成及机理研究等等。张锦英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后,又考入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来又在英国的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日本的名古屋大学获得博士后。回国后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任教。
‘肆’ 西安交大物理系实力如何排名呢
西安交大的物理学学科排名在ESI前1%。
2019年9月11日,根据科睿唯安ESI数据库数据显示:西安交大全球排名第317位,环境科学与生态学(ENVIRONMENT/ECOLOGY)学科入围了ESI前1%,在入围的1026所机构中排名896位。
至此学校进入ESI前1%的学科达到15个,分别为: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化学、物理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地球科学、神经科学和行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社会科学、经济学与商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其中工程学进入前万分之一,位列全球第13位。
(4)西安交大美女科学家扩展阅读:
2000年以来,西安交大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973计划”项目2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23项,基础研究项目数和经费在全国高校位居前列。2017年,学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项,位列全国高校第9;金额35685.19万元,位列全国高校第10。
2000年以来,西安交大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4项。 2012~2016年期间,学校以第一单位完成获得国家三大奖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五。2017年,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二;郭烈锦教授主持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制氢发电多联产技术”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截至2013年,西安交大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6篇,并有40篇获提名奖。2018年1月ESI数据库中,西安交大高被引论文397篇,论文总数35216篇,总被引299401次,位列全国高校第17位,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1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
参考资料:网络-西安交通大学
‘伍’ 钱学森简介和他的故事
钱学森的简介
钱学森,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钱学森同志,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现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前身)机械工程系 。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并以《工程控制论》的出版为标志在学术成就上实质性地超越了科学巨匠冯·卡门,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同志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一,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着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钱学森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九二三年九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一九二九年九月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一九三四年六月考取公费留学生,次年九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一九三六年九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世界着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一九三八年七月至一九五五年八月,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研究,并与导师共同完成高速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课题和建立“卡门-钱近似”公式,在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1956年初,钱学森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13张)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任命他为委员。 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5年科学规划的确定,钱学森与钱伟长、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钱学森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控制科学领域,1954年,钱学森发表《工程控制论》,引起了控制领域的轰动,并形成了控制科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高潮。1957年,《工程控制论》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年9月,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大会推举钱学森为第一届IFAC理事会常务理事。他也成为该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唯一的中国人。 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在应用力学领域,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及固体力学方面做了开拓性研究,揭示了可压缩边界层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并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 在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他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 在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领域,钱学森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1949年,他提出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1962年,他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在思维科学领域,钱学森在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认为思维科学是处理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科学,推动思维科学研究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他主张发展思维科学要同人工智能、智能计算机的工作结合起来,并将系统科学方法应用到思维科学的研究中,提出思维的系统观;此外,在人体科学、科学技术体系等方面,钱学森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钱学森同志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陆’ 西安交大现任校长郑南宁 的简介
郑南宁
研究领域或方向 模式识别、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
工作简历 郑南宁,1952年生于中国江苏省。197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81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85年在日本庆应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西安交通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教授。2003年8月起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南宁教授曾任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现兼任国家863高技术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科协主席。2000年起,担任国际模式识别协会理事会中国代表,并任中国“科学通报”执行副总编,微软亚洲研究院专家顾问委员会成员。
学术及科研成果
郑南宁教授长期从事模式识别、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的研究。主持和完成多项国家科技攻关、863高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防科研等重要科研项目。
郑南宁教授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四等奖、香港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奖励;1990年他曾获中国第二届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5年11月因在信息处理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和贡献,被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遴选为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员(即IEEE Fellow)。
‘柒’ 西安交大工程力学实力
ps:07年,交大力学校友中又有新星
交大力学再现牛人-陈曦
我校校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陈曦博士,获美国NFS CAREER AWARD(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网)。该奖是美国NSF授予青年科学家的最高奖,其原名是YoungInvestigator Award, Presidenti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又称为美国总统奖。
陈曦是2007年度全美固体力学和材料力学类唯一获此殊荣的学者。我校力学系毕业生、哈佛大学Allen E. and Marilyn M. Puckett教授锁志刚博士和布朗大学Walter H.Annenberg University Professor教授高华建博士,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分别获得过此殊荣。
陈曦,1976年7月出生,江苏人。1994年毕业于我校工程力学系,2001年在哈佛大学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导师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国际大师J.W. Hutchinson),2001-2003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J.W. Hutchinson和美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国际大师A.G. Evans),2003年起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006年被提前两年提升为副教授,现任该校纳米力学研究中心主任。其主要学术领域为:碳纳米管、分子生物、新型能源材料和薄膜的力学行为、固体流体耦合、纳米压痕测试等,撰写发表学术期刊论文80余篇,在美国大学和国际会议作学术报告80余次。
你自己认为呢?我就是这个系的
‘捌’ 西安交大的钱学森班怎么样
西安交大的钱学森班是一所非常厉害的工科试验班,专业选择方面主要以工科专业为主。“西安交通大学自2007年开始开办“钱学森实验班”,遵循着名科学家、杰出校友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的教育理念,按照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构架实验班课程体系,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学科优势设置课程。
“钱学森实验班”的学生由优秀的理科保送生、自主选拔优秀生和高考优异生三部分组成,该实验班分为两个小班,学籍由电气学院管理。学校提供最优秀的师资和教学条件,并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探索“以学习教育为中心”的个性化人才培养途径,实行因材施教。
(8)西安交大美女科学家扩展阅读:
钱学森班遵循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的教育理念,依托西安交大学科优势,采用开放式、启发式、先理后工、工文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初步的系统集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成为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的优秀杰出创新人才。
“钱学森实验班”学生单独编班,独立授课,以通识教育为主,选修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重点加强学生理性思维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物理洞察能力等培养,以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和深造。
‘玖’ 彭康的评价
彭康,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1952年11月,毛泽东主席签署任命书,彭康任交通大学校长,并兼校党委书记。该校是我国创建最早的大学之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声誉卓着,在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肩负重要使命。彭康坚持党在高等学校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规律,彭康明确提出:“交大应多培养几个像钱学森那样的大科学家,这就是最大的政治,也是对国家的最大贡献”。他提出:“办好学校靠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教师队伍。”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正确把握和创造性地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努力建设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素质过硬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他系统总结和大力弘扬老交大优良办学传统,坚持把面向教学,面向学生,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一流人才,作为学校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紧紧抓住提高教育质量;他要求校园中思想活跃、学习活跃、生活活跃,充分发扬民主,坚持学术自由,创造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交通大学在彭康领导下,政通人和,蓬勃发展,迎来了新的黄金时代。
1955年,根据全国工业的布局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主体内迁西安;1957形成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的新格局;1959年7月,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个部分分别独立地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彭康坚决拥护中央决定,紧紧依靠党组织和广大师生员工,克服重重困难,顺利推进交通大学主体内迁西安。年近六旬的彭康主动要求赴大西北工作,由中央任命为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50年代内迁西安是交通大学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大发展做出的又一次巨大贡献,创造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从此,西安交大和上海交大这对同根兄弟,一个屹立祖国西北,一个雄居祖国东南,共同继承和发扬交大的悠久历史和办学传统,为中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968年3月,彭康遭受文革残酷迫害,永远离开了我们。他坚持真理、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风范,他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为一代代交大师生员工树立了崇高的榜样;他充满唯物辩证法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成为今天我们开拓未来,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宝贵财富。彭康的名字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