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筱文艳的淮剧掌门人
1906年淮剧进入上海,后来成为上海的五大剧种之一。筱文艳从小学艺,天赋加勤奋刻苦,再加上广泛吸收,博采各家之长,在早年不仅演唱淮剧(当时称江淮戏),还演过京剧(京淮同台时)、徽剧(徽淮同台时)、昆曲,因此,她很快就在上海滩崭露头角,在保持淮剧演唱原有的民间特色和传统,发扬淮剧前辈的“老淮调”、“拉调”唱腔艺术的基础上,独创了“自由调”、“小悲调”等新的曲调。后来“自由调”和“老淮调”、“拉调”成为淮剧三大调。她还在很多曲调的具体演唱上推陈出新,使她的淮剧“筱派”唱腔更能与剧情吻合,更具表现力,更为精彩动人。
筱文艳在不到四十岁时演唱的电影《女审》中的秦香莲,在60多岁时演唱的《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牙痕记》中的李氏,再到近80岁时演唱的《千里关京娘》中的赵美蓉,筱文艳音域宽阔,富有磁性,中低音浑厚,声音极富金属质地,感染力极强。她的表演更是极其投入、恰到好处、惟妙惟肖,动作和表情与唱词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是戏曲界难得的表演艺术师。
大约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上海梨园界为了生存,互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淮剧这一由苏北乡间“流窜”进大上海的小戏自然难于应付许多较强的对手。这时已经在上海淮剧班子里挑大梁的筱文艳面临两种抉择:要么大胆创新,让淮剧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在大上海站稳脚跟:要么甘拜下风,卖行头散班子。筱文艳为了淮剧艺术,也是为了她自己的生存,毅然选择了前者。为此,筱文艳不得不发疯似的苦钻苦学。她汲取其他剧种之长,兼收并蓄,从多方面丰富淮剧的艺术内容,努力提高淮剧的地位。当时淮剧风行的主要是“拉调”。这种声调除了一快一慢的节奏变化外,中间的叠词在演唱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就使“拉调”在表达人物感情、刻划人物性格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筱文艳经过反复琢磨,就在原来慢速拉调的基础上把开头句适当加快,再把中间的平句加上花音,并根据具体剧情,随时改变每句每字的落音,唱出了灵活、花俏的青腔。当她把改革后的“新拉调”在舞台上试唱时,获得了台下的满堂采声。
对拉调改革的成功增强了筱文艳大规模改革淮剧曲调的信心,激起了她的更大创作热情。她又针对角色的实际需要进行伴奏方面的改革:有的需要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就采用长过门起板或长过门走圆场;有的大场面戏,就配之以密锣紧鼓;有的剧情突变,就只用短过门一带而过等等。经过这些改革,演员在台上可以根据剧情,该唱就唱,该收就收,戏也就好做多了。筱文艳在与筱云龙搭档演戏时,又首次采取了角色分腔的表演方法,这在淮剧史上又是一个开创性的改革。接着,她又演唱出行腔轻松、变化自如的十多种曲调,亦即现在淮剧观众们所熟悉的自由调,使大广淮剧观众大饱耳福。淮剧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清新的曲调,无不渗透着筱文艳的一番心血。经过筱文艳和其他淮剧艺人们的共同努力,淮剧在发展中有了很大的提高,终于在大上海的梨园界立住脚跟,并一度和京剧、越剧、沪剧一起成为统治上海舞台的四大剧种。
2. 淮剧的艺术特色
淮剧语言是以今江淮官话的方言为基调,并兼顾附近的淮安、盐阜等地方言而戏曲化的一种舞台语言。建湖县地处淮剧艺术发祥地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香火戏艺人大多出生于此。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悦耳动听等优点,为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
1961年,淮剧艺术考定委员会界定淮剧语言以建湖县方言语音为基调,同时适当吸收周围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字音加以丰富。
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其中四声韵14个,即爬沙、婆娑、图书、愁收、乔梢、开怀、齐西、谈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蓬松。实际运用中,通常将“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个四声韵中,阴平、阳平字因在唱词中专用于下句,故称为下韵;上声、去声字专用于上句,则称之为上韵。此外,还有6个入声韵,即霍托、活泼、六足、黑特、邋遢、锅铁。入声不分上、下,习惯称之为“一字韵”。 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系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系统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乐体系。香火戏时期主要唱腔《香火调》、《淮蹦子》,分别源于我市境内门弹词、“僮子腔”和靖江、淮安、宝应地区的田歌、号子等。
由于历代艺人的不断吸收创造,到30年代末,淮剧逐步形成《拉调》、《淮调》、《自由调》三大主调。围绕三大主调而派生的曲牌有《叶子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数十首。与此同时,从汉族民间小调中吸收并衍化成戏曲唱腔的还有《兰桥调》、《八段锦》、《打菜台》、《柳叶子调》、《拜年调》等160多首。这些曲调除部分民间小调外,其主调的调式、调性都较相近,结构形式亦完整统一。
淮剧的打击乐是在《香火调》锣鼓的基础上,广泛吸取了民间《麒麟锣》、《花鼓锣》等,经过衍变,形成了淮剧特有的锣鼓谱。此外,以扁鼓、铙钹、堂鼓组合而成的打击乐器配置,音色浑厚,色调明朗粗犷。 在声调的发展上,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1912年,何孔德、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何叫天又创出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随表现内容的不断更新,淮剧的流派唱腔也出现了纷呈并茂的繁荣景象。早在淮调和〔呵大咳〕形成阶段(甚至在香火戏阶段),因为语言等因素,主体曲调就有东、西路派系之分。东路唱腔富于旋律,音调纯和;西路唱腔近似口语化,短促强硬。
建国后,流行在江南的淮剧以自由调为主体贯串发展,清新明快;而苏北的淮剧,仍然保持以淮调、拉调为主要发展线路的做法,乡土气息甚浓。不少有成就的淮剧着名演员,从这些不同声腔体系中创造新腔,如筱派(筱文艳)、马派(马麟童)的自由调,李派(李少林)的拉调(闪板),何派(何叫天)的拉调(叠句、连环句)等。
淮剧的伴奏乐器、管弦乐有二胡、三弦、扬琴、笛、唢呐等,打击乐器有扁鼓、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在香火戏锣鼓基础上吸收麒麟锣、盐阜花鼓锣等民间锣鼓演变而成,现有[起板锣鼓]、[十字锣]、[蓝桥锣]、[磨坊锣]、[散板锣]、[掼板锣]、[慌锣]和配合身段表演的[清江谱]等。
淮剧表演上素称能时、能古、能文、能武,由于曾与徽剧、京剧同台演出,所以它较多地吸收了两个剧种的表演程式,同时又保持了汉族民间小戏和说唱艺术的某些特色,如以唱功见长等。武打受徽剧影响较深。徐长山演《滚灯》,头顶一叠碗(最上面一只碗盛油点灯)钻桌上凳作劈叉、倒立、乌龙搅等动作;其它如耍盘子、耍火流星、耍手帕、踩木球等杂技,也大多从徽戏吸收而来。 淮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各行又有分支。如生行分老生、小生、红生、武生,旦行分青衣、花衫、老旦、彩旦、闺门旦等。
早期的三可子,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行当。后来受徽剧、京剧影响,才逐渐有所发展,有大二三花脸,老少父母旦之说。但也并非全部严格分行。如小生演员,也能唱老生、丑行。花旦演员,也能唱青衣、武旦。很多演员都是一专多能,文武双全。少数全能的演员,能担任淮剧所有行当的角色。
三二三花脸
淮剧的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各行又有分支。如生行分老生、小生、红生、武生,旦行分青衣、花衫、老旦、彩旦、闺门旦等。早期的三可子,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行当。后来受徽剧、京剧影响,才逐渐有所发展,有大二三花脸,老少父母旦之说。但也并非全部严格分行。如小生演员,也能唱老生、丑行。花旦演员,也能唱青衣、武旦。很多演员都是一专多能,文武双全。少数全能的演员,能担任淮剧所有行当的角色。
三二三花脸即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大花脸一般都扮演较有身份的帝王将相角色。有以唱为主的。如《鞭断人》的尉迟恭。有以做为主的,如《封神榜》的纣王。还有一种专演白脸的奸臣,如《打严嵩》的严嵩等,此类角色阴险狡诈,狠毒奸恶,多以说白取胜,淮剧界称之为粉脸。
二花脸一般都是扮演较有武功的人物,如《汴梁图》的郭燕威等,身份较高,穿靠披甲,偏重刀枪把子,属油二花脸。《嘉兴府》的马快等地位较低,箭衣短打,长于跌滚翻打,为摔打二花脸。还有一种擅演跳判的花脸,如《探阴山》的判官等,被称为做子花脸。
三花脸亦称小花脸,即小丑。文的如《活捉》的张文远,要求口齿清楚,诙谐幽默。武的如《盗杯》的杨香武,讲究身手矫健,灵活自如。也有些彩旦角色,如《金钗记》的老王婆。
老少父母旦
老少父母旦指的是老生、老旦、小生、小旦四个行当。
老生,凡年长的男性角色都包括在内。有以唱取胜的,如《白虎堂》的杨延昭。有以做为主的,如《扫松下书》的张广才。还有以身份区分的,如《小琵琶》的蔡崇监,被称为贫苦老生。《琵琶寿》的王廷玉,则称为袍带老生。还有需要具备基本武功技巧的一类角色。如《开封告状》中身份较低的田忠,称为摔掼老生。另外,《赞貂》的关羽,《秦香莲》的包拯等开红、黑脸谱的角色,在淮剧中,一般也都由老生应行。
老旦,凡年长的女性角色,全归老旦行当。偏重于唱的,如《探寒窑》的王母。较重于做的,如《清风亭》的贺氏等。
小生则扮演年轻的男性角色。包括文弱儒雅的文小生,如《郑巧姣》的桂中必等。武小生,如《白蛇传》的鹤童等。文武兼备的文武小生,如《牙痕记》的王金龙等。淮剧中有许多家境贫困、命运坎坷的小生角色,如《珍珠塔》的方卿,
《合同记》的王清明等,一般都以大段唱词见长。还有一种小生角色,风流潇洒,谈情说爱,如《访友》的梁山伯,《罗英访贤》的罗英等,表演时较为轻松活泼。为与其他较严肃的角色相区别,化妆时在额间多抹一滴红油彩,俗称一滴油生。
小旦,凡年轻的女性角色,均归小旦应工。其中有比较庄重的青衣,如《探寒窑》的王宝钏,《孝灯记》的王月英等。有比较活泼的花旦,如《汗衫记》的马姣鸾,《分裙记》的梁赛金等。还有较重于武打的武旦,如《打焦赞》的杨排风等。 淮剧流派有“筱派旦腔”、“何派生腔”、“李派旦腔”、“马派自由调”、“徐派老旦”、“周派生腔”、“杨派生腔”、“李派生腔”八大流派。分别是淮剧名家筱文艳、何叫天、李玉花、马麟童、徐桂芳、周筱芳、杨占魁、李少林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淮剧艺术流派。当下流行的派别是以陈德林、黄素萍为代表的陈派,代表的是现代唱腔。
“对子戏”和“三小戏” 形成于香火戏初期,有《小打瓦》、《种大麦》、《大补缸》、《磨豆腐》等。内容简单纯朴,语言诙谐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但尚属说唱范畴的汉族民间生活小戏。
“九莲”、“十三英”和“七十二记” 它们中多半源于对徽戏剧目的移植,有的属于不同剧种的共有剧目,也有是自编剧目。“九莲”、“十三英”皆为剧中主要角色命名的剧目,“七十二记”是以各种传奇故事而定名。它们有实词和专有曲调,有一定表演程式,并有生、旦、净、末、丑等角色的分行,已初具戏剧的形式。其内容多为反对暴政,抨击见利忘义,歌颂男女之间的真挚情爱。同期,还曾出现过“四大奇案剧”,即《丁黄氏》、《急拿王兆》、《药茶记》和《鸭汤记》,都是根据境内发生的真人真事编演而成。
幕表连台本戏始于二十年代,曾盛行一时。主要有《杨家将》、《岳飞》、《飞龙传》、《日月圆》、《安邦定国志》、《封神榜》、《七国志》、《孟丽君》、《郑巧娇》、《干隆传》、《彭公案》、《施公案》等。这些剧目大多根据汉族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改编,有些剧目在流行演出中固定下来,成为后来淮剧的保留剧目。本头戏有《三女抢板》、《舍妻审妻》等,出现于40年代前后,并延续至今。现代戏始于抗日战争时期。至1987年,先后创作演出了数以千计的剧目。其中《照减不误》、《渔滨河边》、《一家人》、
淮剧名剧《嫁衣血案》又称《九件衣》。
《海港》、《打碗记》、《离婚记》、《奇婚记》等,代表不同时期淮剧现代戏剧创作演出水平,影响深远。建湖淮剧团《剃头匠与理发师》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是曲牌联缀结构,未采用管弦乐器奏。1930年前后,戴宝雨、梁广友、谢长钰等人,又在香火调的基础上,采用二胡伴奏新调,因二胡用琴弓拉奏,故名拉调。1912年,何孔德、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何叫天又创出连环句唱调,进一步丰富了自由调。淮剧传统经典剧目有《孟丽君》、《牙痕记》(又名《安寿保卖身》)、《玉杯缘》、《九件衣》(又名《嫁衣血案》)、《哑女告状》、《恩仇记》、《柜中缘》、《白蛇传》、《岳飞》、《千里送京娘》、《状元袍》、滨海淮剧团创作、刘田一(刘田依)作曲、裔小平、梁锦忠主演的《柳燕娘》、《官禁民灯》以及清宫戏《蓝齐格格》等颇有影响。
淮剧以上海淮剧团为代表,以《金龙与蜉蝣》为标志,都市新淮剧的旗号在戏剧界引起很大凡响。
江苏省淮剧团的新编清宫戏《蓝齐格格》,精品工程《太阳花》、《一江春水向东流》。淮剧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人有裔小平、王志豪、梁锦忠等。
3. 淮剧大师筱文艳有几个嫡传弟子
筱文艳最初是被卖给民乐戏院刘大麻子刘慕初和他老婆做童养媳的,正是在这间戏院里,筱文艳第一次学会唱淮剧并且演出。她在上海的苏北人社会中扬名时,博得了江北梅兰芳的诨号,表明她可与经营京剧名家相媲美。
筱文艳弟子众多,嫡传弟子为梁伟平、梁仲平兄弟。其他还有孙艳霞、周凤英等等。
筱文艳关门弟子是上海淮剧团的当家女旦、2014年上海市白玉兰戏曲表演主角奖获得者邢娜。
施艳萍老师不是筱老师的弟子。但他在上淮得到过筱老师的指点,淮3班当时的主教老师是武筱凤,李神童两位艺术家。施也是国家一级演员了,唱腔,扮相都很有艺术水准。
4. 求淮剧捡煤渣的唱词
淮剧《拣煤渣》唱词
老工人李海洲本着“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主动担负起厂里拣煤渣的任务,挑起节约用煤的重任。他从三号炉的废渣中发现许多没有烧透的煤块,决心要把三号炉这只“煤老虎”攻下来。李海洲的行动使女青工高红梅受到了教育,她热情地向新工人张小虎宣传节约用煤的意义。张小虎看不起这项工作,认为这么大的工厂还在乎这一点点煤渣?李海洲对张小虎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思想教育,使张小虎提高了觉悟,积极地投入了节约用煤的行列。
淮剧《拣煤渣》,片号M-1012。全剧分两面灌制在一张唱片中。笔者合并录音,供大家欣赏。
上海市人民淮剧团创作组创作并演出
演员表
何双林饰李海洲、朱金霞饰高红梅、金关虎饰张小虎
高红梅:(唱)遍天红霞放光彩,革命豪情满胸怀。情满怀,脚步快,一气跨过三条街。有心抢在师傅前,(圆场)哎呀呀!准备工作早停当,怪我又迟来。(白)师傅今天还是走在我前头了!(下)
李海洲:(唱)我厂节煤已成风,望在眼里喜心中。喜心中,肩上更觉担子重,担子重,紧迈脚步不放松。成绩面前找差距,要为革命立新功。(停下煤车,望远处炉子,沉思)
高红梅:(白)师傅!师——傅!
李海洲:(白)红梅呀!哈哈……
高红梅:(白)师傅,你休息休息吧。(见李海洲还要拣煤)师傅!
李海洲:(白)红梅呀!生产没有顶,节约无止境,我想攻克最后一只“煤老虎”。
高红梅:(白)噢——三号炉?
李海洲:(白)对,红梅,你看这三号炉的烟……
高红梅:(白)这黑烟里有问题。
李海洲:(白)嗯!你再来看这一堆煤渣。
高红梅:(白)也是三号炉的?(翻看)哎呀!好多都没有烧透。
李海洲:(白)我们要尽快把这个“煤老虎”攻下来。
高红梅:(白)好!说干就干。
李海洲:(白)不!还要和三号炉的老师傅们商量商量,先拿出个方案来。
高红梅:(白)暖,师傅,我在这里拣,你去吧。
李海洲:(白)好。红梅,喏。(拿出新铁锹)
高红梅:(白)师傅,你领了一把新铁锹?
李海洲:(白)还是用废料做的。
高红梅:(白)(接过铁锹,舞锹)好称手的一把新铁锹,给我的?
李海洲:(白)是给新战友做的。
高红梅:(白)新战友?
李海洲:(白)今天有个青年分配到这里来,等他来了,你们先一起来拣煤。
高红梅:(白)嗳。
李海洲:(白)噢!红梅呀,可不要忘了先把……
高红梅:(白)先把节约用煤的意义宣传宣传,对不对?
李海洲:(白)对,对。(笑着下)
高红梅:(白)我师傅又收了一个新徒弟。(唱)手拿铁锹细思忖,这件礼物含意深。勤俭节约闹革命,愿战友收下师傅一片心。
张小虎:(唱)穿上工作服,脱下学生装。胸怀祖国有理想,红心向着红太阳。努力学习练本领,革命到底志如钢,志如钢。同志。请问李海洲师傅在哪里?
高红梅:(白)你是?……
张小虎:(白)我叫张小虎,是从学校分配来的,找司炉工李师傅报到。
高红梅:(白)欢迎,欢迎。我叫高红梅,是李师傅的徒弟。
张小虎:(白)噢,你也是李师傅的徒弟?那你快带我去见师傅。
高红梅:(白)小虎!小虎!师傅叫你在这里报到。
张小虎:(白)在这里?……我就在这里等师傅。
高红梅:(白)小虎,我们一起来拣煤渣。
张小虎:(白)拣煤渣?这还不容易,来吧!
高红梅:(唱)推起了筛子哗啦啦,哗呀么哗啦啦。仔仔细细拣煤渣,拣呀么拣煤渣。
张小虎:(唱)小小煤渣作用有多大?拣来拣去也拣不出个啥。
高红梅:(唱)煤油虽小意义大,千万不能小看它,一块一块积累起,它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瓦。(白)小虎,原来我也看不起这小小煤渣,经过师傅的教育……
张小虎:(白)嗳,小高,你跟师傅几年了?
高红梅:(白)两年了。
张小虎:(白)听说师傅烧炉子是一把好手。
高红梅:(白)只要是革命工作,师傅他样样都干。
张小虎:(白)我想,师俯一定是身材魁梧,又高,又大。
高红梅:(白)他成天劳动,身体很结实。
张小虎:(白)他的手一定很有力气?
高红梅:(白)是双工人的手,握起它来是铁拳,举过头顶能撑天。(唱)师傅他思想红老当益壮,旧社会受欺凌翻身感强。革命、生产当闯将,迎战困难斗志昂。见厂里浪费现象有滋长,主动把节煤重担来承当。查漏洞笔笔记下节约帐,堵缺口他和—工人同商量。坚持原则敢斗争,毛主席着作学得心里亮堂堂。精神抖擞进车间,挥汗战斗在炉旁。二十几年如一日,奋勇前进,红旗胸中扬。
张小虎:(白)我师傅真了不起呀!小高,快告诉我,师傅他到底在哪里?
高红梅:(白)他在攻打“煤老虎”。
张小虎:(白)打老虎?
高红梅:(白)你看,这三号炉耗煤量很大,是只“煤老虎”,师傅决心把它攻下来,改造成“节约炉”。
张小虎:(白)那,我也去参加战斗。
高红梅:(白)你在这里也是参加战斗啊。
张小虎:(白)在这里?拣煤渣?
高红梅:(白)对,煤渣快拣完了,我去拉一车来。
张小虎:(白)嗳。
高红梅:(白)小虎,师傅特地用废料给你做了一把新铁锹。
张小虎:(接过铁锹)(白)给我做的?
高红梅:(白)这是师傅的一片心意啊!(推车下)
张小虎:(白)师傅的一片心意?(唱)手拿铁锹生疑问,师傅为何把它赠?原以为临时在此拣煤渣,看起来要我长期在这里蹲。煤渣里有什么大学问?也值得专门为它费精神!(白)哎!小虎啊小虎,你想到哪里去了!师傅肯定是以为我年纪轻、力气小,先叫我临时在这里拣拣煤渣,锻炼锻炼。对!
张小虎:(白)老师傅,慢点!(把筛盘的煤渣倒掉,奔下)
张小虎:(白)拉着车子飞跑,干这活才有劲呢!
李海洲:(白)小虎你的劲很大。
张小虎:(白)咦,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李海洲:(白)呵阿呵,(指挂着的挎包)你这包上不是绣着吗?“革命到底。张小虎”。
张小虎:(白)这是我的决心。
李海洲:(白)向你们青年人学习呀!
张小虎:(白)老师傅,你歇歇,把车子给我,让我来拉几车。
李海洲:(白)哎,小虎,你不要一下子干得太猛。
张小虎:(白)老师傅,我有的是力气,正愁有劲没处用呢。
李海洲:(白)干革命还怕有劲没处用?
张小虎:(白)干这活就是……
李海洲:(白)用不上劲,是吗?
张小虎:(白)嗳,半天才拣了这么一点点。
李海洲:(白)你拣得蛮快,都拣干净了?
张小虎:(白)干净了。
李海洲:(白)这里面还有!
张小虎:(白)噢,就是有,也只是一点点。
李海洲:(白)一点点也要把它拣出来。
张小虎:(白)一点点也要拣出来,这不成了沙里淘金了,这一点点能派多大用处?
李海洲:(白)不要小看这一点点哪,没有这点点滴摘,哪来千千万万?没有一砖一瓦,哪来高楼大度?
张小虎:(白)这么大个工厂,还在乎这一点点?
李海洲:(白)我们越是家大业大,越是要从这细小的地方节约起。
张小虎:(白)—点点都不放过,我看有点小气。(随手丢掉一小块煤)
李海洲:(拾起张小虎丢掉的煤块)(白)小气?(唱)小虎他一番活令人深省,看起来节煤的意义还未认清。植树要把苗栽正,我有责任带好新工人。(白)小虎,我看这一点点也是宝哇!你过去没有捡过煤吧?
张小虎:(白)没有拣过。我刚分配来学司炉。我的师傅去改革炉子去了,临时叫我在这里拣煤渣的。
李海洲:(白)临时?拣煤油是一项临时工作,但是,勤俭节约的思想可不能临时,一“临时”,煤就要从你手里漏掉啦。小虎啊.这拣煤渣里也大有学问哪,来,(拣起一块煤渣)你看这一块!
张小虎:(白)这块烧枯了,要它干什么?
李海洲:(白)这一面是烧枯了,(翻过一面)你再看这一面,这黑的不就是煤吗?(又拣起一块)你再来看这一块。
张小虎:(翻看)(白)两面都烧枯了。
李海洲:(白)这里面还有煤。
张小虎:(白)你怎么知道?
李海洲:(白)我一掂份量就知道里面还没有烧透。你看!(将煤渣掰开)
张小虎:(白)就这么一……(笑)老师傅,你对这煤渣,倒很有研究啊!
李海洲:(白)我和它老打交道了。
张小虎:(稚气地)(白)噢,你是专门拣煤渣的?
李海洲:(白)三十多年前,我就拣煤渣了。
张小虎:(白)三十多年前……
李海洲:(白)小虎,你十二、三岁的时候在干什么?
张小虎:(白)戴着红领巾,每天上学校。
李海洲:(白)是啊!有了毛主席,我们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可是是我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唱)爹娘被豺狼逼死,留下我无人抚养。全靠着拣煤渣苦度时光。烈日下汗水和着泪水往下淌,数九天一根草绳系住我的破衣裳。风里来雨里去,为拣煤渣挨过多少皮鞭,受过多少嘲骂,到头来只能换得一升粗糠。露宿街头谁来问?拣煤娃的日子苦难尝。一声春雷震长空,拣煤娃当了主人翁。旧社会逼我拣煤为活命,今日里为革命拣煤乐无穷。翻身作主不忘本,要让那点点星火燃得山河一片红。
高红梅:(白)师傅!
张小虎:(白)嗳,小高!(将高红梅叫到一边)他就是你的师傅?
高红梅:(白)啊,你还不知道?他就是我们的师傅。
张小虎:(白)这……(奔上前去)师傅!
李海洲:(白)小虎啊!今后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战斗。
张小虎:(白)小高,拣煤渣里真有学问。
高红梅:(白)学问?
张小虎:(跑到煤渣处,拣起一块煤渣,学着掂份量,然后掰开)(白)喏。
高红梅:(白)师低,攻克三号炉的方案,厂革委会同意了……
张小虎:(白)同意啦?
高红梅:(白)要我们马上动手。
张小虎:(白)好啊!打老虎去!(随手扔掉手中的煤渣)
张小虎、高红梅:(白)师傅。
李海洲:(白)这煤渣还没有拣干净。
高红梅:(白)啊呀,要返工!
张小虎:(白)返工,(看看三号炉)那炉子呢?
高红梅:(白)不拣干净,不能上炉子,
张小虎:(不服气地)(白)不能上炉子,(转向李海洲)师傅。
李海洲:(白)我看,是应该返工。
张小虎:(一愣)(白)听师傅的,那就返工。
李海洲:(白)慢,思想不通,以后还要返工。
张小虎:(直率地)(白)我是想不通!(唱)小小煤块不是金来不是银,为它返工又能拣出多少斤?
高红梅:(唱)节煤就要争斤两,这煤块本是工业粮食黑色金。
张小虎:(唱)改炉方案已批准,为什么偏在这里忙不停?
李海洲:(唱)虎口里夺煤是要紧,筛盘下节煤的道理也要弄清。
张小虎:(唱)弄来弄去就是这么一点点。
高红梅:(白)一点点我看,就是要向你这一点点——(唱)浪费思想作斗争!
李海洲:(唱)为返工一番争辩起矛盾,争辩中反映出思想斗争。(转向高红梅)要把这拣煤渣的意义说明白,才能够提高认识是非清。(坐到张小虎身边,亲切地)小虎,你这也一点点,那也一点点,我看你的脑子里是有那么一点点……
张小虎:(白)浪费思想?我……(委屈地)
李海洲:(白)小虎啊,我们搞节煤工作,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高红梅:(白)你拣不好小煤渣,就改不好大炉子。
张小虎:(白)拣煤渣和改炉子有什么关系?
高红梅:(白)怎么没有关系?你看,这三号炉的烟……(张小虎不明白地看着前方)再来看……(指煤渣堆)这堆煤渣,师傅就是从这黑烟和没有烧透的煤渣里发现了三号炉的问题。
张小虎:(思索着站起)(白)噢!师傅。
李海洲:(白)手拣小小煤渣,心想勤俭节约,重视一点一滴,才能以小见大。
张小虎:(白)以小见大……嗳,这倒也是。
李海洲:(白)我们不管是拣煤渣,还是改炉子,首先要树立勤俭节约的思想,小虎,从今天起,你就是工人了,我们工人阶级只有节约国家财富的责任,却没有浪费国家财富的权利呀!今天你轻视一点一滴把它随意地丢掉,明天你上了炉子,就可能浪费成斤成吨的原煤……任意浪费国家财富那是资产阶纵大少爷的坏作风,两种思想要分清,才能够提高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自觉性。
张小虎:(白)自觉性……
李海洲:(白)小虎、红梅,勤俭节约不能丢,一丢要变修啊!
李海洲:(唱)这煤块不是金来不是银,它能燃烈火炼真金。(从张小虎手里接过煤块)光闪闪,亮晶晶,映现出工人阶级崇高精神。小虎啊,切莫要轻视这一点点,点滴之中道理深。
李海洲:(唱)今天节约一点点,是发扬艰苦商斗革命精神;今天节约一点点,是贯彻勤俭建国伟大方针。大处着眼方向明,小处着手要认真。这“革命到底”四个字,必须从点滴做起踏踏实实去完成。
张小虎:(白)师傅,我明白了!你们去改炉子,我把这堆煤渣重新返工!
李海洲:(白)不,我们一起干!
李海洲、高红梅、张小虎:(唱)推起了筛子哗啦啦,哗呀么哗啦啦。仔仔细细拣煤渣,拣呀么拣煤渣。
张小虎:(唱)煤渣虽小意义大,千万不能小看它。
李海洲、高红梅、张小虎:(唱)勤俭节约干革命,优良传统放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