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秧歌的资料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Ⅱ 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水下除夕夜》最后一段背景音乐叫什么曲
那个曲子叫《春节序曲》,是《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春节组曲》是作曲家李焕之于1955~1956年间创作的管弦乐曲。乐曲描绘了人民在欢度春节时的民俗盛况的深刻体验与内心感受。共4乐章:第一乐章序曲——大秧歌,为复三部曲式。快板的主部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调组成;中间部为中板,陕北秧歌音调,由双簧管和大提琴相继奏出旋律;最后由小号主奏的乐队全奏再现主部音乐。第二乐章情歌为如歌的行板。开头是英国管奏出的引子。随后出现陕北情歌主题。情歌反复6遍后,逐渐回到由小提琴、大提琴对答的徵调式主题,经过连接句,最终重现引子音调。第三乐章盘歌为回旋曲式的圆舞曲。由一个象征人民在节日中欢乐聚会的主题和作为第一、二对比部的两个副题组成,音调均来自陕北领唱秧歌调素材。第四乐章灯会为三部曲式,中板,主部音乐源自陕北民间队列音乐唢呐曲《大摆队》;中间部采用秧歌调《摘南瓜》、《跑旱船》音调交叠出现,表现秧歌中的小场场面。结束部再现主部音乐,加进热烈的秧歌锣鼓节奏结束全曲。该曲的第一乐章后来经常以《春节序曲》为名上演。
Ⅲ 紧急!!告诉我地方具有的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特点
陕西民间艺术 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种类繁多,秦腔、秧歌、民间锣鼓、皮影、泥塑等闻名国内外。它们与陕西久远的历史人文组成了陕西旅游独具魅力的特色。
秦腔 又称“乱弹”,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对京剧、豫剧、晋剧等影响颇大,唱腔高亢激昂,粗犷豪放。保留剧目700多个,其中《五典坡》、《周仁回府》、《三滴血》等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眉户 流行于眉县、户县一带,唱腔委婉细腻、优美动听,深受群众喜爱。代表剧目有《十二把镰刀》、《梁秋燕》。民间有“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的说法。
碗碗腔 流行于魏北大荔县、合阳县一带。音乐优美,唱腔细腻,多用来演唱爱情之类的“文戏”。伴奏乐器以碗碗、月琴为主。代表剧目有《春秋配》、《蝴蝶媒》等。 陕西锣鼓
陕西锣鼓 节奏明快、粗犷雄劲,表演气氛热烈,场面壮观。陕西锣鼓又分为多种,其中陕北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咸阳牛拉鼓最为有名。
陕北秧歌 舞历史悠久,多姿多彩,红火热闹,广为流行,也叫“扭秧歌”。党中央在延安时,秧歌成为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
皮影 又称“灯影子”,系用上好驴皮或牛皮精心雕刻生动人物,动物等侧影由人操作并配音的一种民间艺术,在关中地区很为流行。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鼎盛于唐代。《海阳竹枝词》中有描写皮影的诗:“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汉武帝李夫人)。”陕西皮影造型优美,具有收藏价值。 陕西剪纸
剪纸 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全国各地不同风格和特色的剪纸一艺术中,古老而纯朴的陕西剪纸以它特有的魅力,为人们所喜爱。陕西剪纸主要形式有窗花、窑顶花、炕围花、门画、挂、帘、枕花、桌裙花、鞋花、结婚双喜花、衣物配饰花、神龛贴花等。陕西剪纸大都出至农家妇女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练、明朗为特点。她们创作的剪纸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柔造作,具有古朴的民风。 面花
面花制作 流行于陕西关中和延安,农民称为“花馍”。有婚寿礼花馍、丧葬祭奠花馍、婴儿满月花馍、节日陈设花馍、等。花馍造型栩栩如生,形象可爱,加之施上红、绿、黄等鲜艳的食色点缀,既是观赏的艺术品,又是食用的面制品。
凤翔彩绘泥塑 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泥塑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体,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其制作方法简便易行,将黏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制好模子,翻成胚胎晾干,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凤翔彩绘泥塑历史悠久,传说明代朱元璋的军队驻扎此地,士兵大部分是江西老表,后落户为民。他们都会制陶手艺,在农闲时做些玩具和礼品,久而久之不断加工完善,发展成为今天的彩绘泥塑。凤翔彩绘泥塑的主要产地至今人仍然在以古代军队单位命名的六营村。
舞蹈
·镇巴民歌
·安康曲子
·清涧道情
·平利民歌
·关中童谣和民谣
·陕北民歌梁祝
·信天游
·社火
·铜川八阵鼓
·商洛花鼓
·志丹羊皮扇鼓
·陕北秧歌
·安塞腰鼓
·羊角鼓舞
戏曲 曲艺
·秦腔
·眉户
·碗腕腔
·汉调桄桄
·同州梆子
·弦板腔
·陕西戏剧综述
·社火
·豆粘画
·民间刺绣
·蒲城神鞭
·子长唢呐
·陕西木偶戏
·长安古乐
美术 风俗
·合阳木芯画
·木版年画
·延长汉画像石
·汉中年画
·户县农民画
·凤翔木版年画的渊源
·洛川毛麻绣
·腊八节
·盘歌迎新娘
·哭丧歌
·吃晚饭叫渴汤
·陕西“闹”元宵风情画
·正月十六老讲究
·天下美女兰花花
江南比较有名的是江南丝竹。所使用的乐器有二胡、三弦、琵琶、扬琴以及笛、萧、笙和小件打击乐器鼓、板等。
Ⅳ 秧歌有哪些分类
秧歌有哪些分类
导语: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那么秧歌有哪些分类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而热闹非凡。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特点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秧歌益处
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为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因为秧歌内容包含量大,多姿多彩,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也给林区人民、广大民众带来了快活和欢乐,舒缓身心疲卷的好方法。
秧歌起源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为示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闹秧歌
陕北地区把灯节活动称作"闹秧歌",各村的秧歌队在一名持伞的"伞头"带领下,和着锣鼓声的节拍起舞,跑"大场"(群舞)、演"小场"(双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贺新春,祈丰年。领舞的伞头要善于领唱传统的歌词以及因地制宜即兴编唱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后舞,演唱时,众队员重复他所唱的最后一句,形式简便,生动热闹。灯节期间,当地还要设置名为"九曲黄河灯"(俗称"转九曲")的灯阵,群众随着秧歌队进入其内,观赏各种秧歌表演,此活动具有消灾驱邪的含义。
东北秧歌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着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解放前的秧歌
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队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组,一个“上装”(扮女的,又叫“包头的”),一个“下装”(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组(两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队中“头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头棒鼓”是全队扭唱技艺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队的领头带队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折扇,只他一人没有“上装”搭配,故称“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队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装”是一个扮相刁泼的老太太,手拿两根棒棰,耳戴红辣椒;“下装”是一个扮相滑稽的老头,驼背,拄拐杖。秧歌队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猪八戒、孙悟空等。秧歌队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解放后的秧歌
解放后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装,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无论城乡都是只扭不唱。
芫莛里的秧歌
芫莛补注:秧歌,是从乡人傩到地方戏的中间形态,它一头连接着驱傩者(傩神,其实就是巫),另一头连接着戏曲演员。本章拟具体介绍秧歌的名称来源、形式特征,秧歌与乡人傩、戏曲、傀儡戏的关系等问题。流行于各地的秧歌,均与上古乡人傩——沿门逐疫活动有血缘关系。这种轨迹,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难找到。
陕西的“神会秧歌”
陕西榆林保宁堡乡和米脂县郭辛庄的老秧歌,称“神会秧歌”,“每年春节活动前,秧歌队在神会会长率领下进行敬神谒庙,第二天才开始挨户依门的进院入户拜年,群众称为‘沿门子’,以求消灾免难、吉祥平安。”显然,“沿门子”就是沿门逐疫活动,只不过傩人摘下了鬼脸壳。
伞头秧歌
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着一种“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民间传说,伞和响环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见秧歌与古代傩仪的联系。
华北秧歌
关于华北秧歌,李炳卫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记北京“鞅哥会”:“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戏,并踩高跷,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头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渔翁、卖膏药、渔婆、俊锣、丑鼓。以上十部,因锣鼓作对,共为十二单个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极尽贡献艺术之天职。”显然,北京的秧歌与辽宁更相近些。所谓“傻公子”,即东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沧县志》中的“公子”;沧县没有的“卖膏药”,东北和北京都有。
西北地区的秧歌
西北地区的秧歌表演,有所谓“白髯、花面、红缨帽,白皮短褂反穿,手执伞灯领队”者,相当于东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导者、华北秧歌中“长袍短褂、皂靴羽缨、持红罗伞者”。所谓“浪子”与“娼妓”,大概相当于华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他们“且歌且舞”,互相调笑,并且演出具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借以引起观众的注目。
秧歌的特征
我们姑且这样来概括秧歌的特征:通常在元宵灯节前后演出于北方农村的一种具有戏剧因素的化装表演;一般呈舞队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数舞队要挨门演出,保留着从沿门逐疫向沿门卖艺、乞讨发展的痕迹;舞队中角色的名称和人数多少不尽相同,但总有官员、武生、老人、和尚、妇女等(大体相当于戏曲中的生旦净丑),总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调笑的内容,男青年称“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妆、女扮男装的情况;舞队中有领队、殿后之分,领队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伞灯,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扮,有时称他为“卖膏药者”;有时官员(参军)也为少数民族装束。有的舞者手持两根短木棒;演出时锣鼓齐鸣,而以鼓较为重要。
用这个特征去衡量,长江流域甚至华南地区,也有类似的表演,不过多数不叫秧歌,而称秧歌灯、花鼓灯,或打花鼓、花灯、采茶等。
湖北的秧歌灯
湖北房县元宵上演的秧歌灯,云南姚安花灯戏十百为群,民国湖南《嘉禾县图志》:“秧歌,一谓之‘花灯’,饰童男女相对唱跳,金鼓喇叭与身手相凑,类于衡州马灯矣。其风至十五日止,谓之‘耍元宵’。”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所记江苏仪征的“花鼓灯”,是典型的秧歌。广东普宁、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写作莺歌、秧歌、因歌,不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征,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称。
因此,我们不仅有理由否定北方秧歌“南来”说,甚至可以说:南方的英歌、花灯、采茶、花鼓等,是从北方传入的,起码是受了北方秧歌的影响而形成的。
;Ⅳ 陕西旅游景点
从西安到延安,车程大约4个小时,途中我们将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药王”孙思邈及书法家柳公权的故里——铜川、民族始祖黄帝的安葬之地——黄帝陵。从黄帝陵所在的黄陵县起,我们将进入黄土高原。在穿越洛川、甘泉和富县后,“圣地”延安就会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在大家的心目中不知对陕北、对延安有什么印象?……“遍地是牛羊”……“腰鼓打得壮美”……“民歌好听”……“姑娘好看”……“排排窑洞”……“陕北剪纸”……哈哈!看来大家对延安知道得还真不少呢!好!这一路上,我就给大家讲一讲美丽而神秘的陕北。
陕北的风土人情
陕北黄土高原,总面积约9.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那里,沟连着沟,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梁,可谓“高天厚土,浑朴旷远,凝重苍雄、丰富壮美”。
说起陕北,大家一定知道这么一句顺口溜,叫“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就是大家常常说起的“陕北四美”。
米脂婆姨资质出众,朴实热情,她们是陕西女人及整个大西北女人的出色代表。传说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献出生在米脂。米脂婆姨周身都洋溢着自然的热情,在阳光的强烈照射和西北风的劲吹之下,她们显得比江南女子更接近于土地,更具有旺盛的精力。
有道是:“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从古至;今,这句话被当作佳话广为流传。大家要真想知道“绥德汉”的由来,最好看看《宋史》,便可一目了然。抗金英雄岳飞被臭名远扬的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于大理寺风波亭(今杭州浙江医科大学内)。当时的爱国将领韩世忠闻知此事,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一次,在皇帝面前,当着满朝文武大臣,拎着权倾朝野的秦桧衣领大声质问:“‘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昔日曾不可一世的秦桧,此时吓得面色如土,语无伦次,战战兢兢。从此以后,“了不起,绥德汉!”便成了人们夸赞绥德男人的口头禅。
大家知道吗?我们陕西男子还有一个可爱的称呼,叫“楞娃”,一个“楞”字,不失幽默地抓住了陕西男子的某些特点,比如说为人老成正统、待人温厚诚恳、脾气倔强坚毅,等等。但如果以为“楞娃”们都是老实巴交的笨人王老大,那就大错特错了,“楞娃”们精着哩,大智若愚,心头比谁都有数。不过“陕西楞娃”们喜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碗吃面条。一大海碗的老稠酒,一口气就喝下去了。从表面上看他们是温和中庸的,但一火起来擎脾气就犯了,七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清涧县位于榆林地区的南端。那里盛产红枣。清涧县的红枣,个大、色亮,吃起来口感很好,产量为陕北各县之首。清涧县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袁家沟村,它是一个只有1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毛主席于1936年2月的一个白雪覆盖的日子里,在那里写下了着名的诗词 《沁园春,雪》。
陕北的民歌
陕北人的喜怒哀乐,就如陕北的环境,没有什么过渡性的中间地带,毫不掩饰。大家听过信天游没有?那歌唱得真是绝了。我给大家唱两句:“燕麦开花零零稀,忘了我娘老子忘不了你。说下日子你不回来,捡畔上跑烂我十眼鞋。”“你是你来我是我。你走你的山来我走我的沟,说不上话来摆一摆手。是我的朋友招一招手,不是我的朋友往远里走。”
可以说民歌是陕北人心灵开出的花。“女人忧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陕北人有无论喜怒悲乐的哪种情感都会唱民歌的情景,特别是在艰难的岁月,人们吞咽下的是粗粮瓜菜,唱出来的却是甜蜜蜜的民歌,不信,您听:“亲口口,拉手手,咱们俩个一搭搭走。”
走在陕北,无论在那绿格茵茵的山峁中,还是在崎岖弯弯的小道上,随时都能听到人们那高喉咙、大嗓子“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甚至纳鞋底、纺线线的婆姨们,行程、骑驴、夏天在大树下纳凉的中老年人,随时也能听到他们低婉吟哼的民歌声,它可谓陕北人民生活中的第二种语言了。
陕北的秧歌与腰鼓
陕北人不但爱唱,而且爱跳。这“跳”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秧歌;其二是打腰鼓。
说起陕北秧歌,大家应该不陌生。据《米脂县志》记载:秧歌“起源古代祭祖”,时转阳春,歌以乐之,故名“阳歌”。在陕北有些地方把秧歌队的“伞”称为“日照”,这是最古老的太阳神崇拜的延续。又据《吴堡县志》记载:秧歌“源于水稻之乡”,是插秧时所唱的歌,《明初由江南传入陕北,与舞蹈相结合”。可见,陕北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陕北秧歌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闹”,二是“扭”。因此,陕北秧歌又称为”闹秧歌”或“扭秧歌”。每年的春节是陕北秧歌大比拼的时节,当然也是闹得最红火的时候。一般是闹完本村,闹外村;闹完乡里,闹城镇。到处都弥漫着一种喜庆的气氛。
陕北高原雄浑粗旷,因此,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又诞生了许多种刚劲有力的锣鼓艺术。陕北锣鼓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志丹扇鼓、黄龙猎鼓、黄陵抬鼓、土基对面锣鼓等。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文鼓、武鼓之分。文鼓以扭为主;重扭动身姿,活泼圆滑。武鼓以打、踢、跨、跺为主;重击鼓表演,豪放热情,欢快有力,虎虎生威;它既有“柔”的魁力,又有“刚”的气魄;鼓点节奏分明,鼓声明亮,凝时若瑶池蓄水,动时似银瓶乍破;其动作繁复,变化神速;缠腰鼓摇头摆尾,神气十足,过档鼓腿势潇洒,阳刚雄劲,下岔鼓稳健安详,如雁落平沙,还有鲤鱼跳龙门、一条鞭、飞燕、三脚不落地等鼓法。表演时鼓手头拢白羊肚毛巾,身着羊皮褂,脚扎绑腿或穿“英雄靴”,英姿讽爽,舞之刚劲激昂,剿悍豪放,气势磅磺,宛若鹰击长空,气势如虹,观之令人热血沸腾、情不自禁。一位美国研究者在看到安塞腰鼓在满天黄尘中飞扬舞动的时候震惊了,他说:没有想到在温良敦厚的中华传统民间舞蹈中,还有这样剑拔弯张、野性末泯的一支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安塞人打腰鼓打出了盛名,1997年安塞县被文化部
Ⅵ 鬼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揭秘鬼方人的前世今生
鬼方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揭秘鬼方人的前世今生 郭峰(书房记特约作者) 在上一篇文章《狄人为什么叫“ ”狄人”?》中反复说,“ ”狄”分很多部落,或可称作“ ”方国”,有土方、鬼方、虎方、羌方、湔方、基方,还有许多打不出字的古怪“ ”方”。但出现频率最多的、历史脉络最清晰的是“ ”鬼方”。 “ ”鬼方”出现得很早,黄帝曾北逐鬼方于阴山以北。黄帝能跑到阴山和“ ”鬼方”打架,说明黄帝部落距阴山不会特别遥远。“ ”石峁古城”是黄帝的昆仑城也不没有有可能。 鬼方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赵国史料《世本·帝系》:“ ”老童生重黎及吴回,生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说的是黄帝直系后裔,颛顼的重孙陆终,娶了鬼方氏之女“ ”女隤”,生下六子,成为楚人的祖先。值得注意的是,女隤的六个儿子皆为“ ”肋生”,即腋下破出。据饶宗颐考证,“ ”肋生”是印欧人特有的习俗传说,在波斯和印度皆有各种题材。根据《世本》的零星记录,鬼方也就是汉代的先零戎,为诸戎之一。 这说明,“ ”鬼方”这个族历史很久远,黄帝时就有。其次说明,“ ”黄帝”混迹于“ ”鬼方”,互相通婚,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黄帝也是“ ”狄”。 石峁古城东门下埋着24颗少女的头颅 夏商时,鬼方人南迁到陕北、晋北一带。 1965年,在陕西省绥德县义合乡墕头村出土了一批商代晚期青铜器,有鼎、䍌、壶、爵、觚、锛、凿、刀、匕、戈等,器形与商晚期基本相同,但具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点。 与绥德相邻的山西石楼、保德等地,也出土了与墕头相同的商代晚期青铜器。 鬼方遗址 在陕北清涧发现6处鬼方遗址,其中高杰乡李家崖发现鬼方城址,有9座房子、60多座墓葬、2万余陶器残片、10件铜器、57件石器、100件骨器。 这些遗址都是鬼方人生活留下来的。 商人卜辞中屡次出现“ ”鬼方”。《易·既济》:“ ”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 高宗就是商武丁,谥号“ ”高宗”。可见,谥号这东西是商人发明的。 古本《竹书纪年》:“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今本竹书纪年》:“ ”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 《易·既济》:“ ”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山海经》:“ ”鬼国在贰负之尸北。” 此外,《汲冢周书》《小盂鼎》及商周甲骨卜辞中,也有鬼方的记载。 从商周文献可推,“ ”鬼方”大体生活在山西的大部,陕西北部。 清涧“ ”细腰关”,发现鬼方城址。河为无定河。 老郭一直以为,“ ”鬼方”是商人对这个民族的蔑称,鬼头鬼脑的“ ”鬼”,魔鬼的“ ”鬼”,不是个好字,骂人呢。 后来觉得不对。“ ”鬼”还真不是商人对这个民族的贬称,是这个民族的真实名称。当然,“ ”鬼”,不是鬼头鬼脑、妖魔鬼怪的“ ”鬼”。 陕北清涧县李家崖鬼方遗址西城墙内出土的一件三足瓮,口沿处有“ ”鬼”的符号。 “ ”鬼”的甲骨文。这不就是长着大脑袋的人吗? 从上图可以看出,“ ”鬼”不是魔鬼的“ ”鬼”,而是一个长着大脑袋的“ ”大人物”,形象满高大的。 这就像汉字里的“ ”大”,是高大的人形。完全可以把这个“ ”大”理解成氏族酋长。在陕北话中,称父亲为“ ”大”,原来自己的父亲是“ ”氏族首领”。 “ ”大”,象形字,高大的人 “ ”鬼”是本字,后来加上偏旁,写作“ ”隗”“ ”媿”“ ”魏”,可读作“ ”wěi”“ ”kuí”或“ ”huái”,唯独没有“ ”guǐ”音。到底发什么音呢?老郭不知道,估计也没人确切知道。 “ ”媿”,从“ ”女”,表示姓“ ”媿”。 我们知道,从“ ”女”字的姓,都是最原始的姓,也就是史书上说的“ ”太古之姓”。说明那时还处在母系社会,知其母,不知其父。 有上古原始8大姓之说,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妊,两说差不多,你看,都有个“ ”女”字旁。 “ ”媿”也从“ ”女”,可见也是最原始的姓,虽然不在八大家族之列。 鬼方区位图。 “ ”鬼”也发“ ”怀”音。商朝灭亡后,周成王封给晋国开国者唐叔虞“ ”怀姓九宗”,“ ”怀姓”即“ ”媿姓”,写了个别字,即媿姓九个氏族。 在今天陕北,有不伐老槐树的习俗,传说老槐树是老祖宗。 中国很多地方,有尊重老槐树,认为老槐树吉祥的习俗。 老槐树的“ ”槐”,发“ ”怀”音,字形与“ ”媿”似。 陕北人称婚房为“ ”帐房”,传说古代婚配在郊外设“ ”帐”,这也是鬼方人的习俗。 陕北剪纸中有“ ”抓髻娃娃”,正是鬼方原始图腾的生崇拜、神灵崇拜。 此外,专家还对陕北方言、陕北秧歌、伞头文化与鬼方文化进行对比,发现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 韩赵魏“ ”三国分晋”,在山西的这个“ ”魏”国,为什么叫“ ”魏”呢?与“ ”鬼方”,也就是“ ”媿方”是紧密联系,一脉相承的。 中国有很多姓“ ”魏”的人,“ ”媿”正是“ ”魏”姓的重要来源之一。 陕北剪纸,“ ”抓髻娃娃”,原始生殖崇拜。 商周对鬼方连续用兵,不断征讨。《逸周书·世俘》记载,周初灭国99个,降服方国652个,斩首177779级,俘虏310230人。 《小盂鼎》详细记载了周康王两次征伐鬼方。第一次俘虏鬼方首领2人,斩获首级4812个,俘虏13081人,缴获战车30辆。第二次俘虏首领1人,斩杀首级237个,缴获战马104匹。两次战争斩获鬼方2万余人。 铭文还记载,周康王审讯鬼方首领,问为什么造反? 鬼方首领大义凛然地回答,不是我们造反,是你来侵犯我们。 鬼方首领被斩首。 武丁伐鬼方。 在商周的打击下,靠近商周的鬼方被迫投降。投资商的酋长被商王封为侯,史称“ ”鬼侯”。纣王时,鬼侯与西伯昌(周文王)、鄂侯(山西中阳县)一起封为“ ”三公”。鬼侯还把漂亮的女人嫁给商王,讨好商王。 残暴的商纣王不吃这一套,荒谬地借口鬼侯女“ ”不喜淫”,而将美女杀死。并以此为借口,把鬼侯剁成肉酱,“ ”醢九侯”。这就是典型的“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 打也打不过,投降了也难免一死。怎么办? 只能逃跑。 往哪跑? 陕北清涧鬼方遗址不远处就是流入黄河的无定河 东边、南边是商,西南是周,西边是戎和其它狄,只能朝北。鬼国人踏上漫漫征程,开始了颠荡起伏、颠沛流离的悲壮之旅。 鬼方的迁徙,先秦史籍没有记载,出土的两片武丁时的甲骨卜辞,意外地给我们留下一点信息: 已酉卜,内□贞,鬼亡昜,□亡旧。五月。 另一片: 已酉卜,□贞,鬼方昜,亡旧。五月。 您看商人卜辞中的这些文字,都过去3000多年了,我们大都认识。也就是说,商人的这套文字系统,与我们今天用的一脉相承。 在英国,500年前莎士比亚的原着就看不懂了,不只中国人看不懂,英国人也看不懂,不认识字啊,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都需要翻译成现代英语。中国就好得多,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还看得懂。这也是方块汉字的优点,具胡稳定性。 莎士比亚,他的文字今天的英国人已看不懂了。 周人所说的语言,属于古羌语,是一种多音节的黏着语,还无声调,是与汉语截然不同的另一套语言系统。而商人语言单音节,多声调,正与汉语相同。 我们看周的祖先的名字:不窋、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好像是音译的,就不是今天的汉语。到后来,成了“ ”季历”“ ”昌”,我们就看懂了。 这说明,周的语言有一个不断“ ”中原化”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商化。 我们今天的汉语继承的是商的语言,也就是东夷人的语言。 其实不仅语言继承了商,大部分文化都继承了商。这就像后世草原民族一次次入主中原,一次次被汉化一样。西北蛮族“ ”周”,入主中原后,也被“ ”汉化”了。 可参考看老郭说的《中国北方阿尔泰化、南方华夏化》。 再絮叨一个我们熟悉的例子,就是满人。满人入主中原后,统治中国300年,结果把自己统治没了,他们说的话比老郭还普通。当然,一些满语也进了汉语体系,如“ ”zh”“ ”ch”“ ”sh”“ ”r”三个卷舌音,如“ ”儿化音”,就是满人他们带来的。还有马虎、磨叽、埋汰、胳肢、呵斥、邋遢、磨蹭、得瑟等词汇,也是满人带来的。满人还消灭了“ ”入声”,普通话已无“ ”入声”。当然,老郭还会用“ ”入声”说话。 剽悍的“ ”八旗”去哪了? 言归正传。我们发现了2片商人卜辞,对卜辞中的“ ”昜”字,专家们不认识,说什么的都有。老郭看了看,这不就是陕北人天天说的“ ”飏”吗?“ ”飏”,音“ ”杠”,逃跑的意思。3000年了,还原封不动地保留在陕北话中。老郭据此写了《3000年没弄清楚的事,让我意外搞定》。 鬼方人北逃了,商周时期,北方出现猃狁(xiǎnyǔn,音若“ ”鲜允”)、荤粥(xúnyù,音若“ ”熏欲”)等,还有玁狁、严狁、獯鬻、薰育等,都是“ ”猃狁”“ ”荤粥”的异体字,发音一样。 猃狁、荤粥原本就生活在北方,臣服于鬼方,鬼方败走了,给他们留出发展空间,于是兴起了。就像淝水之战后氐人衰落了,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乘机兴起一样。学历史就这样,能从前世推出后世,也能从后世推出前世。 也有论者说:从欧亚内陆历史的一般规律来看,鬼方当属于第二波印欧人迁徙潮挤压下崛起的一个族群,属于黄白混血人种的可能性比较大。 那么,鬼方早在五帝时期(公元前2200-公元前2000年)就已经存在于朔方地区了,为何却在殷商中期成为大国呢?这就不得不回望欧亚内陆的变迁。 其实,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开始,欧亚内陆出现了一波新的游牧民迁徙潮。第二波印欧人(即雅利安人)扫荡整个内亚地区。考古上显示原先的奥库涅夫文化(黄白混血),被安德罗诺沃文化所取代(较为纯粹的印欧人),由此造成了第二轮多米诺骨牌效应,蒙古高原西部的一些部族被向东挤压。与其同时,更先进的马拉战车、青铜武器等技术也出现广泛播迁。在此影响下,位于蒙古高原南部的鬼方人忽然崛起成为大国。殷商受到威胁,于是才发生了历时三年之久的“ ”鬼方战争”。 鬼方于殷商时期崛起为大国,一度对殷商构成重大威胁。经过殷商和周人的长期讨伐,鬼方人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滞留在朔方的归化进入中原,其贵族甚至王族,成为归化人,如怀姓九宗。也因为深知血统不同,婚姻观念严格的周人才会将姬姓宗妇下嫁给这代倗伯。 另一部分鬼方人则可能从朔方一带转移到了西北关陇一带,混入诸戎之中,即汉代还存在的先零戎,还有一些散居在朔方的,成为两周时期的赤狄/白狄、鲜虞等等。从春秋左传和公羊传可知,赤狄/白狄/鲜虞都是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北方族群,他们与赵国历史紧密相关,近些年的中山国考古也显示了这批早期北方民族的文明程度颇为惊人。 至此,鬼方的面貌基本上就明朗了。 本文参考《鬼方到底是什么人?西周倗伯DNA检测和奇特墓葬形制揭开隐秘》等。 延伸阅读:老郭专栏 中国人为什么拿筷子吃饭? 陕北的信天游是古代少数民族留下来的精华? 大夏河:华夏文明的起源,黄帝从这里走向了陕北 中国人在海外建了共和国,立国107年,干隆没有接受这个华人国家 他改进劈山炮,63岁抬棺出征,对中国领土贡献很大 中国为什么北方阿尔泰化,南方华夏化? 黄帝、炎帝、蚩尤?中国人的祖先到底是谁? 中国人什么时间开始叫“ ”爸爸”和“ ”妈妈”的? 狄人是黄帝的子孙?狄人:别看我粗鲁,我也是炎黄子孙 黄帝的子孙本来叫作“ ”夏人”,为什么到了商周时被称为“ ”狄人”? 在陕北,一些战争词汇融入陕北方言,时至今日还时时吊在老农嘴上 人为什么喜欢喝酒?陕北人说“ ”喝酒为醉,放货为利”,道出了原因
Ⅶ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是什么意思
米脂的婆娘绥德的汉,是陕西的一大骄傲。
貂婵,陕西米脂人。米脂出美女,据说和当地居民的白部鲜卑血统有关。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开创了北魏、后燕等朝代。也许是由于陕北交通不便,人员流动性较差,保留了一些特殊的基因,使得米脂的婆娘能够成为四大美人之一。
三国时期的一代豪杰吕布就是绥德人,伴随人们记忆的还有他与米脂姑娘貂禅英雄爱美女的动人爱情故事。绥德县城高高耸立的宋代名将韩世忠的雕像,似乎在注视着家乡今天的发展。做农机生意的雷锡忠走南闯北,他告诉记者,只要提起自己是绥德人,外地的很多客户立刻就会说起米脂婆姨绥德汉的俗语。他正在琢磨着如何利用"绥德汉"这一历史人文品牌的商业价值。
Ⅷ 你了解秧歌的哪些情况
秧歌队的表演,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扭,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采绸等道具,踩着锣鼓点,口中唱着当地文人流行的秧歌词,步履轻盈,边扭边舞。二是走场,一般开始和结束时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大场是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组合的大型集体舞,表演出“龙摆尾”、“双过街”、“九连环”等各种图案的舞蹈。小场是由两三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如“刘海英戏金蟾”、“车幺妹”、“跑旱船”、“傻子接媳妇”等。三是扮,舞者扮成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类型有文武公子、少妇、丑婆、货郎、渔翁和小孩等。四是唱,伴随着唢呐、锣鼓声,由歌手演唱当地的民间歌谣。秧歌队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几人,多则八、九十人。既可以统一表演一个大型节目,也可以分别表演各自准备的小节目。秧歌队的领头叫“伞头”,是这支秧歌队的总指挥。他手持一把伞边舞边唱,象征着风调雨顺。他唱的内容基本上是即兴发挥,也有当地民间小调。他后面跟着装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类的各种人物,走出各种队形。走锣鼓、唢呐的伴奏下,边扭边舞。那些动作诙谐有趣、朴实可爱,具有广泛的娱乐性和群众性,很受人民大众的欢迎。
扭秧歌的类型可划分为“地秧歌”。踩着高跷表演的叫“高跷秧歌”。由于受川北地域条件影响,嘉陵区大都以表演“地秧歌”为主。“地秧歌”的难度不大,动作简单,诙谐有趣,既不需要多大的体力,还可以通过这种娱乐活动舒松筋骨。所以,扭秧歌很适应于山区不同年龄的人参与。过去嘉陵区人民大多数都可以在闲时扭几步。逢年过节,只要一听秧歌队来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跟着扭起来。
Ⅸ 咱婆姨是什么意思
娶个好婆姨咱们俩个喝喜酒是什么歌
曹旭——《娶上个好婆姨咱们喝喜酒》
齐格梁梁的光棍沟,光棍沟。
磨磨悠悠的光葫芦,光葫芦。
唿唿啦啦过了那黄河口
哥儿们那个快快走小心那个栽跟头
娶下个好婆姨,咱们那个喝喜酒
娶下一个好婆姨,咱们那个喝喜酒。
娶下一个好婆姨,咱们那个喝喜酒。
娶下一个好婆姨,咱们那个喝喜酒。
齐格梁梁的光棍沟,光棍沟。
磨磨悠悠的光葫芦,光葫芦。
唿唿啦啦过了那黄河口
哥儿们那个快快走小心那个栽跟头
娶下个好婆姨,咱们那个喝喜酒
娶下一个好婆姨,咱们那个喝喜酒。
娶下一个好婆姨,咱们那个喝喜酒。
娶下一个好婆姨,咱们那个喝喜酒。
娶了一个好婆姨咱们那个喝喜酒是什么歌,谁唱的?
风起时想你 - 陈楚生
词:徐邦源
曲:殷钟泰
谁 能让我忘了你
我 用什么写日记
心 在半空中飞行
已习惯孤寂
遇见了你 爱上了你
最后重归于平静
我用回忆剪成一部无声电影
纪念我们真挚的曾经
珍贵的你
每当温柔的风把头发吹起
总让我想起那时别离情景
你的眼泪是那样晶莹透明
每一滴 在我心里
每当温柔的风把头发吹起
总让我想起你给过的甜蜜
我们好不容易,鼓起了勇气
却敌不过命运
雨 整整下了一季
梦 轻轻碎了一地
Hey 我依然在这里
虽然已没有你
遇见了你 爱上了你
最后重归于平静
我用回忆剪成一部无声电影
纪念我们真挚的曾经
珍贵的你
每当温柔的风把头发吹起
总让我想起那时别离情景
你的眼泪是那样晶莹透明
每一滴 在我心里
每当温柔的风把头发吹起
总让我想起你给过的甜蜜
我们好不容易,鼓起了勇气
却敌不过命运
也许是我太不小心
也许是我太在乎你
你什么也没说
我也无从问起
就让往事散落风中
不再提
每当温柔的风把头发吹起
总让我想起那时别离情景
一转身时间飞了再回不去
我的爱你在哪里
每当温柔的风把头发吹起
总让我想起你给过的甜蜜
无论你在哪里
和谁在一起
依然是我的唯一
阿宝歌中的兰花花是什么意思
这首歌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兰花花是人名。
延安临镇川的兰家河,有一个兰花花,生得真个俊,实实的爱死人。
兰花花年己十八岁,秀眉花眼,小小的嘴唇,见人总是笑眯眯的,脸上绽出一朵花,露出雪白雪白的牙齿。她身穿一身蓝,走路就像水漂船,脚蹬一双高底红绣鞋,照得村里村外的年轻后生心花缭乱,坐卧不安。都说兰花花是百里挑一的好女子。天下的美女最数兰花花好。
这朵花被村里的财主人家周富贵挑中了。
周富贵外号叫”周半川”,膝下有个老生猴小子,年仅七岁,秃脑鼠眼,一脸大麻子,整天鼻涕吊两股,富贵却把他当成宝贝蛋蛋。想给儿子早娶媳妇,早生贵子,早看守他的家业财产。因此,便请了村西能言利嘴的刘媒婆,给他儿定个大媳妇。
刘媒婆到家吃的油,穿的绸,大烟瘾一过,手在双膝盖上一拍,说:”哎呀!这事不用再叮咛。那兰花花不就是一个现成的,一万个姑娘里头难挑的俊女子嘛!前几天,我还碰着他大,洋菸瘾发得嘴像簸箕大,家里一个子儿也没有了,想把兰花花许配人家,弄几个片片 (银元)和蛋蛋 (大烟)吃。”
周富贵一听,皮笑肉不笑地问:”这没啥难肠,烟土你背上,大钱你拿上,好话你说上,腿儿你跑上,成事总不能亏待你。”就这样,凭着媒婆子三寸不烂之舌,正月说亲,二月里定,三月里交财礼,四月里就要娶亲过门哩。
当兰花花知道时,亲事已定好了。今天就过门,她哭着、闹着不愿去。他大说:”好娃哩!事已说好了,钱也使了,太穷,退赔人家不起,再说红口白牙,三媒六证,咱也惹不起周家,是崖是坑你跳吧,命定该如此。”
兰花花哭得死去活来,想寻无常,邻家婶子也劝说:”我娃年纪小小的,正在活人哩,女婿不强强,也图个人家窑院土地。再说你瞅的那个灵醒女婿杨二娃,也在周家拦羊抵债,你过了门,明里暗里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啊!”
正说着,只听吹手王八,高骡子大马,轿到门上了。就这样匆忙,便对对鼓,对对锣,对对喇叭,吹吹打打擡进了周家。
兰花花下轿后,东照照,西看看。土墙墙院子,一排排窑,三间瓦房新铮铮的。对对猪,对对羊,对对先生坐几行,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只见一扎高的个小女婿,连晶花帽子、披红、袍子也拉不起,被人抱出来,和她拜天地,入洞房。这个女婿论个子一点点,论人才又秃又瞎还尿床。自己身上的钮扣也不会扣,连炕也爬不上去,要人往上吊哩。气得兰花花指着窑皮骂媒人,埋怨爹娘好狠心。
那猴小子见兰花花哭得很伤心,便说:”姐姐,你哭啥哩,快睡觉觉,明天我送你回娘家。”
兰花花一听,又气又想笑,顺手拉开红绫子被子,铺好四六绵毡,放好鸳鸯枕头,说:”你睡吧!”
小女婿说罢呼呼噜噜地睡着了。睡梦中一会说;”妈妈,我要吃奶奶。”兰花花没理。
停了一会又说:”姐姐,我要尿尿哩!”兰花花只觉脚脖子热呼呼的,忙掀开被子一看,红绫子被子象牙床都叫尿浇溼了,连她的绣鞋也泡在尿里头,一生气,便脱下绣鞋打女婿。
小女婿一见兰花花打她,一轱辘爬起来,哭哇嚎叫跑到前炕上。兰花花撵到前炕上,猴小子又跑到后炕上,兰花花又撵到后炕上,好像猫儿把鼠窜。猴小子见躲闪不过,便双膝跪在当炕里,叩头像捣蒜似的说:”姐姐我不敢了。”
兰花花拧住他的耳朵说:”我不是你姐姐。”
猴小子忙改口说:”娘,我再也不敢了。”
兰花花说:”我不是你娘。”
猴小子说:”不是我姐,不是我娘,你今打我为甚的?”
”不是姐,不是娘,我今打你为尿床。”
”你若为的是尿床事,请你饶了吧!我以后一定改,光吃捞饭不喝汤。”说着又磕头,又作揖。
再说周半川正在厅房陪......
陕西方言各种句子
陕西关中东府渭北一带方言(土话读音较重)
歪曲事实叫“胡粘呢”,骂人隐私叫“揭人短”,脾气暴躁叫“歪人”,已婚女叫“婆娘”,生孩子叫“抓娃”,笨拙叫“吧拙”,太阳叫“爷”, *** 叫“ *** ”,大便叫“夿夿”,巴结人叫“舔尻子”,香味叫“劝”,娶媳妇叫“sei媳妇”,迎亲小男孩叫“镊姑娃”,弹嫌叫“挑刺儿”,女儿去娘家叫“遨娘家”,批评叫“数落、失撅”,眼泪叫“撵雨”,公 公叫“阿公”,婆婆叫“阿家”,猪叫“唠唠”,行动慢叫“暮囊”,罗嗦叫“斧音”,猪油叫“荤油、腥油”,挖苦人叫“嚷人”,追叫“撵”,羞叫“焚”,男 孩头髪叫“帽盖”,合适读“和式”,慷慨叫“大方”,小气叫“抠掐”,睡觉读“费觉”,没有读“煤咧”,法律读“法狱”,可恶读“可误”,这样读“着 样”,晚饭叫“喝汤”,摇摆叫“吥唻”,便宜读“偏乙”,楞小伙叫“冷娃”,坏了叫“哈咧”,污垢叫“垢夹”,作孽读“糟孽”,头叫“撒啊”,家里叫“屋 里”,小娃叫“木都娃”,油条叫“油炸鬼”,猖狂读“张狂”,找叫“寻”,爱读“艾”,那读“乃、喔”,斟酌叫“吃模”,不要读“嫑”,不用读“甭”,角 币叫“毛票儿”,高粱叫“掏黍”,铡刀叫“嚓子”,板凳叫“板藤”,碰、撞叫“碓”,爱夸自己往事叫“老卖派”,闲读“寒”,迟读“瓷”,双、霜读 “方”,困惑叫“枉累”,厨房叫“灶伙”,茶杯叫“碗碗”,生意叫“买卖”,商店叫“铺子”,傻子叫“瓜娃”,爱说谎话的人叫“谎流儿”,遇事迟疑不决叫“很难唱”,钱叫“嘠啊”,损坏叫“日踏”,残废人叫“十不全”,中式钮扣叫“纽门”,孩子可爱叫“乖娃”,没眼色的人叫“莫挡儿”,乡下人叫“乡棒”,放下叫“搁吓”,骄傲叫“骛”,摆阔气叫“拽”,厕所叫“茅子”,妯娌叫 “线吼”,连襟叫“挑担”,舅爷叫“老舅”,姨婆叫“老姨”,姑奶奶叫“老姑”,婶母叫“娘”,强盗叫“土匪”,幸福叫“滋润”,小孩尿布叫“褯子”,卖 *** “卖 *** 货”,嫖娼叫“逛窑子”,南方人叫“蛮子”,心烦叫“慔乱”,人家读“人丫”,吃、打叫“咥”,赌徒叫“赌博轱辘子”,蚯蚓叫“曲蝉”,尝读 “赏”,蝴蝶叫“蟮蟮”,南瓜叫“番瓜”,沙果叫“林锦”,花生叫“花森”,缘分叫“言法”,显摆叫“扎势”,里屋叫“里间”,摔倒叫“栽咧”,拳头叫 “捶头”,扔掉叫“招了”,赚读“建”,毒读“图”,小叫“碎”,这里叫“治答”,那里叫“误答”,哪儿叫“呀答”,那儿叫“奈答”,昨天叫“压里”,骂 叫“日嚼”,说大话叫“吹牛”,无赖叫“死狗”,贪吃叫“嗓捻”,笨人叫“瓷壶儿”,打架叫“打捶”,发愣叫“瓷马古东”,疲倦叫“乏咧”,逛叫“浪”, 那边叫“乃岸”,小偷叫“绺娃子”,这边叫“治岸”,蛇叫“啥啊”,乌鸦叫“老哇”,鹰叫“饿老刺”,喜鹊叫“嘎雀”,老鼠叫“老福”,麻雀叫“羞羞”, 煎熬叫“熬颠”,吝啬叫“pia气”,劳累过甚叫“席席的咧”,祖父叫“衙”,祖母叫“婆”,很好叫“嘹”,没成叫“黄咧”,棉鞋叫“窝窝”,说慌叫“日鬼”,掉价叫“跌咧”,饺子叫“煮角”,敬神叫“献衙衙”,未婚女子梳头髪叫“梳孓子”,婴儿叫“哞牙”,经济紧张叫“不宽展”“日子过的较竭”,阴天读“nin 天”,晴天读“停天”,叫花子叫“操化头”,浅紫色叫“雪青”,植读“池”,母乳叫“奶奶”,小蝌蚪叫“蛤蚂骨豆子”,青蛙叫“蛤蚂”,薛读“些”,幽默 读“油mei”,旧社会称呼兵叫“粮子”,郝读“喝”,电影读“电凝”,颜色读“年色”张贴读“bia住”,岳父、岳母叫“唱人、唱母”,宽面叫 “biangbiang”,说话读“fie话”,白天叫“赔天”,晚上叫“黑唠”,日本读“儿本”,冷读......
骑驴婆姨赶驴汉主要讲了什么
陕北,毛驴,文化 骑驴婆姨赶驴汉, 咱俩好成面粘粘, 你是哥哥的命蛋蛋, 搂在怀里打颤战颤。
山西太原话 媳妇怎么怎么说
山西话:饿妈类(我妈呢),
尺的嘛饭(吃什么饭),
你干镇类(你干什么呢)
咱类(我们的),
你说镇(你说什么)
媳妇(婆姨)
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唱词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为什么咱们俩的关系一般那般。
我一心撵上把你缠,不怕人家说长短。
太阳出来定西山,骑上个摩托来把你看。
上坡坡下洼洼八十里,来到了米脂的刘石畔。
刘石畔畔高沟又宽,村里人把我当成一个打工汉。
圪峁峁上听见你那卖菜菜声,一声声喊得我心动弹。
山又高来路又弯,咱们二人一搭里走的欢。
摩托放在那葛针畔,咱们二人圪捞里唱乱弹。
我要亲口你不敢,左山山右峁峁有人偷偷看。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今黑里咱们俩个铺一条毡。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20分
这个应该是新填的词,因为词中提到摩托车,应该是哪个会演上的节目,至于用的哪个曲我就不知道了。
一人我透女女的歌词
陕北民歌《东方红》最早的歌词是这样的:
“骑白马,跑沙滩。
你没有婆姨呀我没汉。
咱俩捆成一嘟噜蒜,呼儿嗨哟。
土里生来土里烂。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呼儿嗨哟。
打日本也顾不上。
三八枪,没盖盖。
八路军当兵的没太太,
待到那打下榆林城,呼儿嗨哟。
一人一个女学生。”
Ⅹ 怎么学习秧歌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那可以这样学习秧歌:
1、复习秧歌的四方。
2、了解秧歌的基本知识和以前学习的几种秧歌步。
3、先记好步奏“比如哪个步奏多少步”先学会脚步,再学手的动作搭配。
4、能随节拍优美地扭出秧歌十字步。
5、多听要学的舞蹈音乐, 懂得听音乐就一定能配跳得好。
(10)陕北秧歌小美女扩展阅读
秧歌种类:
1、东北秧歌: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2、华北秧歌:关于华北秧歌,李炳卫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记北京“鞅哥会”:“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戏,并踩高跷,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头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渔翁、卖膏药、渔婆、俊锣、丑鼓。以上十部,因锣鼓作对,共为十二单个组成。
3、河南秧歌:河南地区的秧歌有“回民秧歌”,“军庄秧歌”,“大营秧歌”等。“回民秧歌”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回族民间舞蹈,风格与汉族传统秧歌有区别。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项城的南顿集。
4、高平秧歌:高平秧歌渊源于高平市东南乡,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晋城、陵川等邻近县份。演唱时只有梆子击节、锣鼓伴奏,故又称“千板秧歌”。由坐摊说唱发展为一个独立剧种。
5、西北秧歌:西北地区的秧歌表演,有所谓“白髯、花面、红缨帽,白皮短褂反穿,手执伞灯领队”者,相当于东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导者、华北秧歌中“长袍短褂、皂靴羽缨、持红罗伞者”。所谓“浪子”与“娼妓”,大概相当于华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
6、伞头秧歌: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着一种“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