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陈素真的最后日子
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最后的日子
陈素真的一生是功绩卓着的一生,也是坎坷曲折的一生。她曾拥有过每演新剧便引得万人空巷、一场戏价获金五两的辉煌;也遭遇过流放荒村、痛失爱子、一夜之间青发降霜的锥心泣血、生莫如死的劫难,尤其是1957年的“反右”,“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使她改变初衷。即使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她仍自强不息,撰写近百万言的回忆录,把全身心都献给了豫剧事业。1994年2月,陈素真应河南戏曲界同仁之邀从天津返回郑州,这是她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30多天,她看戏、评戏、教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在陈素真一生的最后时日里,我有幸陪伴在她身边,记录了一个美丽生命最后的灿烂——
2月25日:应“全国豫剧名丑大赛”组委会之邀,陈素真专程从天津抵郑州,作为特邀评委,参加豫剧名丑的评选工作,踏上了为豫剧事业的最后一段忙碌的路程……
3月4日:陈素真来豫的第8天,离“名丑大赛”正式开幕还有6天时间,她突然听到王秀玲(曲剧名家)、虎美玲(常派弟子)因车祸在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消息,便马上向组委会要了车,买了鲜花,由大会赞助人杨经理陪同到医院,去探望这两位一个比她小30岁、一个比她小20岁的同行。事后我问及此事:“她们两位,一个是唱曲剧的,一个是常派弟子,是什么特殊原因让您去探望这两位岁数比您小得多的演员呢?”记得当时陈素真很安详地对我讲:“秀玲妹虽是唱曲剧的,美玲是香玉的徒弟,但她们平时都非常尊重我,也喜爱我的艺术,向我求教。就从这一点我就得向人家学习,更何况她俩正住院。我和秀玲结识是在前年我来郑州心脏病发作的时候,省人民医院高干病房‘客满’住不进去,当时秀玲正在医院疗养,她并不认识我,但马上向医院领导建议,把她自己的床位让出来,她住简易床。这是何等的情意和品行!在同屋住院时,她还张口一个‘陈老师’闭口一个‘陈老师’的。我对她讲:你也是曲剧界的一方‘诸侯’,叫我老师我可不敢当,我比你大两岁,就叫大姐吧。从此,我与秀玲妹便姐妹相称。美玲也是,记得我到她所在的郑州市豫剧团传授《梵王宫》,她是第四组的演员,当时我住河南旅行社,吃不惯那里的饭菜,她几乎天天来看我,向我学戏,还送些适口的饭菜。有一次我患了重感冒,几天起不来,她抓中药,买砂锅,给我煎汤熬药,伺奉左右。我这个人就是受不了别人的好处,受人一点好处,一辈子也忘不了!”
3月10日:“全国豫剧名丑大赛”在亚细亚大酒店会议厅开幕。出席这次盛会的有来自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郭汉城、龚和德,中国剧协的安志强,有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及省艺术研究所、省电视台、省剧协的领导与专家。
陈素真在会上作了发言:
她说:“我今天特别高兴。已是近80岁的人啦,不会说客气话,更不会说违心话,我只会讲我脑子里所想到的话。“说实在的,我这个人很没出息,摆不上桌面。我就是爱唱戏,我是个演员。我觉得,我要是离开舞台不能唱戏了,什么事也做不来,什么活动也不愿意参加,就愿意老老实实呆在家里,看看孙子孙女,过过日子。“可是这一回我为什么来了呢?我自己愿意来,很高兴来。从紫晨老弟和得草两人到天津去找我,一提这个事儿,我心里激动得就甭提啦。就说我吧,在豫剧上虽然有那么小米儿大的一点成绩,但老了老了,仔细想想,我还是有罪的。不仅我犯了罪,包括司凤英、常香玉,我们三姊妹都犯了罪。我小的时候,刚记事就在戏班里,那个时候,戏班里旦角可不是这个(伸大拇指)。咱们这个河南梆子跟京剧一样,生旦净丑都有主演,讲究一个班里要有四梁四柱。其实,一个班里就那三十几号人,是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指乐队),两个箱官(指服装管理人员),这就是一班戏。从我们这“三鼎甲”(指陈、司、常三人)一出,把其他三方面(指生、净、丑)一下都压下去了。从1935年开始,快60年了吧,一直抬不起头来。 “过去我不懂,几十年一直也不懂。后来,老了老了,看看人家京剧,慢慢悟出自己是犯了罪的。可想赎罪,自己没有这个力量呀,没权、没势、没条件。可我这脑子里一直想着怎么能让我们豫剧中的老生、红生、铁生(指武生)……门门都能像京剧那样,都可以当这个(又伸大拇指)。这次丑角大赛,我自己身体再不好也得来,为的是使咱豫剧的这朵‘丑’花开得更好,百花齐放,使豫剧的各个行当、各朵花都开得好。这次是丑,下次可能是花脸,或者是老生啊、武生啊……我也说不好。我只有衷心地感谢主办这次活动的领导们,对我们豫剧的……”,陈素真讲到此,热泪盈眶,骨鲠于喉,再也讲不下去了。
从这个朴实的发言中,人们可以明白陈素真以76岁高龄不远千里专程前来参加豫剧“名丑大赛”的原因,在她的胸怀里装的是整个豫剧艺术健康发展的大事情!
据“名丑大赛”发起人之一马紫晨先生讲:大赛历时4天,每个评委每天要看十几部录像带,十分辛苦劳累。陈素真善始善终,参加了评选的全过程,甚至有时是抱病工作。她在审带时发表了许多的精辟见解。比如在审阅《推磨》时,她说:“看来李鸿信(剧中丑角主人公)的老婆(由‘泼辣旦’扮演)对小姑子并不错嘛,没有虐待她。你看她穿的戴的比她嫂子还好,没有一丁点儿‘苦象’。”她接着说:“不讲人物,不讲身份,不讲剧情,只为好看,是现在豫剧旦行表演中的一大弊端。有的演员演秦香莲、柳迎春(《卖苗郎》主人公)都戴‘宝石花’。她们哪戴得起哟,头上有‘宝石花’还能让家里人饿死吗?”
对青年一代演员,陈素真既有鼓励,又有批评,体现了对豫剧事业接班人真正的关爱。名丑牛得草的“白口”是颇具特色的,尤其是那一口地道的“汴梁腔”和浓重的鼻腔共鸣。前来领奖的一些中、青年丑角演员,有的经常在台下以出牛得草的“洋相”来开玩笑。陈素真发现后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这样不分场合地开老师的玩笑,一是对前辈的不尊重,二是对艺术的不严肃,更严重地讲是对艺术的亵渎。孩子们,这些话我可以对你们讲,也可以不说出来,但我本着一个老艺人的良心,觉得应该给你们讲,对你们有好处,因为你们还年轻啊!”大师的真情和坦诚感动了年轻人,大家更加爱戴和敬重她。
陈素真在大赛初评闭幕的3月14日日记里写道:“戏完后,中青两代的同行热情很高,争着和我合影。也不知合拍了多少张,足见他(她)们对我的敬爱,再累我也得奉陪到底呀。”
陈素真爱记日记,几乎天天都写,但兴许是大会期间她太累了,日记就写到这天,这是大师在人世留下的最后一篇日记。“再累我也得奉陪到底呀”,这最后的遗文,使我联想到鲁迅的话:“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使我想起李商隐的诗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大师的豫剧情结!
3月17日:豫剧表演艺术家牛淑贤率邯郸东风豫剧团来郑州郊区五里堡露天演出,专程到经八路5号陈素真的住处来探望,陈素真设家宴为牛淑贤夫妇接风,并让其四子 骢电话通知我作陪。席间谈及牛淑贤的艺术,陈素真对牛淑贤说:“你学的两个戏,《宇宙锋》比《梵王宫》演得好,大气,虽然个别地方有些过火、气盛,但还算准确到位,而《梵王宫》就显得忒绷啦,有点僵,不松弛。对这个戏我有想法,我老了,你现在还年轻,看能不能有点出新,搞点儿突破。比如在甩辫穿衣之后,能不能创造一个用背和肩对观众走‘花梆子’、再加荡辫子的动作?你考虑考虑,我也替你想想。再一个是《三上轿》这出戏,我想传给你,磨练磨练你的唱。你现在有点怕唱,不要怕,越怕越要唱。”接着她对我说:“老祖宗那儿(指传统艺术)有许多好玩艺儿,可惜现在失传了,被我们这些‘败家子’丢掉了,我们这是在犯罪。比如《梅花驴》这出戏,又叫《玉兰镯》,里面有许多绝技,如‘跷功’,而且跑圆场,学驴‘尥蹶子’、荡辫子等。我当年演这个戏时,很受观众欢迎,也对小贤的戏路,这个戏我也想给小贤收拾收拾。”一听说恢复“跷功”,我非常赞同,这样一可挖掘传统的绝技,又可拓展豫剧剧目,同时“踩跷”也可弥补牛淑贤的自然条件不足,增加她在台上的“线条美”,“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不过,此建议早先向牛淑贤提出时她先生池海莲有些异议,担心小贤这么大年纪再练“跷功”,万一有个闪失,剧团五六十张嘴还等小贤演戏开饭哪。这时陈素真表态说:“‘跷功’可以慢慢练,戏可以先排出来,不然等我什么时候一伸腿,你们什么也学不成了。”她还对牛淑贤说定:“到今年6月份,那是演出淡季,我到邯郸去给你排《三上轿》和《梅花驴》。”
吃完饭,牛淑贤告诉陈素真,说将在20日露天演出《宇宙锋》。陈素真提出要去看戏,牛淑贤说:“等到正规剧院里演出时您再看吧,露天演出条件太差。”陈素真严肃地说:“露天,剧场的条件差,演出质量不能差。条件差你们演出都不怕,我一个看戏的怕什么!我一定要去,看看你们把戏演‘流’了没有。”我看她坚持要去看戏,阻挡不了,就和 骢商量20日陪同她老人家一起去。
谁知到了3月20日这天,天不作美,狂风骤起,夹杂着沙子,直扑人面。陈素真却依然坚持要去,左拦右阻总是不听。正在为难之际,从五里堡来了电话,说舞台幕布和幕条被风吹得很厉害,戏演成演不成还在两可,让老师不要来了,以后有机会再专程请她看戏。这样总算是把她老人家给劝住喽,但她还是派我和她的四子代她去看戏,回来向她详细汇报。我俩只好奉命前往…… 。那天戏演得非常成功。
3月23日:接到吴碧波从陈素真家里打来的电话,说老师有要事找我商量。放下电话,便马不停蹄地往经八路赶。推门一看,见陈素真与吴碧波、袁秀荣、周秀梅、 骢等人,桌子上放着一份3月11日的《郑州晚报》。陈素真拿起报纸说:“你先看看这篇文章再说。”原来报上登载了一篇剧评,其中谈及一位青年演员(王红丽--本人特注),说她“名不虚传,不愧为‘豫剧皇后’陈素真的关门弟子”。就是这一句话,在陈门弟子中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希望老师能写一篇文章为陈门弟子正正名分。陈素真对我说:“这是你的拿手好戏,文章由你来写,但我要求你,一要正面介绍我的几个正式入室弟子和教过的、能称得起学生的情况,不要反驳别人,不要伤害别人;二要对当前文艺界、尤其戏曲界这股‘扯大旗、做虎皮’,光拜师不学艺的拜师风提出批评。”然后,她老人家把解放前后收徒的情况一一道来,我一边仔细听,一边详细记,整理出了如下文字:
“我这个人风风雨雨、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回过头来一看,也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不过演了几出群众爱看的戏,哼了几句群众乐听乐唱的曲儿。另外,那就是为豫剧培养了几个学生。提到我的学生,我觉得很对不起她们,因为我这个人对艺术太较真儿,平时对她们要求过严,有时严到不近情理的程度。1957年和1966年,我被打成‘右派’、‘反动权威’,她们也没少为我背‘黑锅’。但我也自觉无愧于她们。因为我恨她们学东西太少,恨不得把我60余年来积累起的一点东西统统传给她们。她们似乎也都理解我,尽管我对她们很严,她们却很尊敬我、孝顺我、疼爱我。身为人师,其责任不过像唐代韩愈讲的那样,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解惑’固然重要,但‘传道’,教她们做人从艺的人生道理,我认为更重要。我要求我的学生,要懂得艺无止境,要谦逊、谨慎,不要‘恨人有、笑人无’,要以人之长补己之短,特别强调要自食其力,刻苦努力,常说‘师傅领进门,成艺在自身’,除了自己的刻苦发愤之外,靠谁都白搭。这与我的性格有关。我这个人,一辈子不想依靠什么人,不想沾任何人的光,更不想沾学生的光。所以,我的学生成名后,她们拍电影、拍电视让我上几个镜头,都被我拒绝了。我的生命在舞台上,一旦脱离了舞台,我不想再以其他形式去风光了,更不想借学生来宣传自己。我的这些做法,有的学生理解,有的不理解。但我相信,她们迟早是会理解她们的老师的。近时我发现有些报纸的广告上,某些演员打着由我亲授或系我入室弟子的旗号,以期招徕观众。她们当中,或许是由于喜爱‘陈门’艺术而属私淑自学;或许曾问艺于我,但并不是我入室弟子。我看她们的这种做法也大可不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亦不必贤于弟子’。何况,观众看到的是你自己的本事,他们不管你挂什么招牌,你就是把老天爷的招牌挂在你头上,到了舞台上,他老人家也解不了你的急,你迟早会露馅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羊头狗肉也骗不了人。因此,我有必要借贵报一隅,谈谈我的几个入室弟子,也算是为陈门弟子正名吧。
陈素真说,以前收的跟我年龄相近的我就不提了,我就说下比我小十岁以下的吧!“首先我要介绍的是关灵凤。她原名叫关二凤,灵凤是我给取的。她跟我学艺很早,是樊粹庭先生‘狮吼’剧团培养出来的学生。1945年她在宝鸡行拜师大礼,又是我的干闺女。这孩子命很苦,双目失明,但坚持舞台演出。北京报纸称她是‘豫苑中的苦菜花’,是很确切的。建国以后我收的第一个徒弟是吴碧波,1949年经陈、郑、于三位太太的介绍,在郑州行的拜师大礼。她原名叫吴桂玲,‘碧波’是我给她起的名。她以后的几个师妹,如开封的张雪波(已故,原名张玉荣)和李静波(原名李爱真)、郑州的马青波(即郑州市豫剧团的马兰)、宝鸡的郑秋波等,都是随她这个‘波’字的。张雪波的扮相和唱念做,均像我青年时代,唱腔用小嗓,很有陈派韵味,是我最理想的接班人,但天不假年,英年早逝,辞我先去,令我至今提起仍有夕疴之痛。此外像河南省豫剧三团的袁秀荣,河南省豫剧一团的周秀梅,天津的董玉兰,兰州的王喜云,均为我入室徒弟。1988年,我在杞县收了牛淑贤,其实我1957年被打成‘右派’到邯郸戏校任教时,就教过她,她才是我的关门弟子,此后我就不再收学生了。省豫剧二团的郭美金,碧波一直向我推荐,我已同意收徒,但没举行正式拜师会。‘文化大革命’以后开封市文化局邀我到戏校传艺,倒是手把手教了两个学生,一个是武惠敏,教了她《拾玉镯》,第一届河南省青年演员戏曲会演得了个一等奖;另一个是王晓霞,传给她个《宇宙锋》。“还有一位是需要做特别说明的,前些年我在兰州收了她,但她没有提出要向我学什么戏,听说她又拜给了别人。既没向我学戏,又拜给了别人,我觉得将她列入到陈门弟子中意义也不是太大了。日后她如果提出向我求艺,我一定会倾囊相授。“‘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行也善’。我已是76岁高龄的人,已经入土大半截了,本不想再开罪任何人,但我一辈子办事过于认真,无功不受禄。没教过人家,怎堪为人师,贪污人家的劳动?因此着文于右,如无意间得罪了哪位,也烦请原谅为盼。1994年3月23日于郑州经八路五号四子骢家。
可是万没想到,没等文章见诸报端,她老人家竟在6日后长辞而行,留下无尽的遗憾。
3月25日,我把文稿拟好后,觉得仍有些东西把握不准,另外还有两件事,一是我准备把山东单县豫剧团改为河南省艺研所实验豫剧团,把它建成“陈派”艺术基地,二是前几天我见到返大陆省亲的“台湾豫剧皇后”张岫云说要拜见陈素真,都需要向陈素真征求意见。因此,我起了个大早,赶往经八路。一进门,见陈素真一人在家正熬黑米粥。她见我进来便笑着说:“文章写好啦?念给我听听。你四弟买馒头去了,说话就回来。”看得出她听了稿子之后很高兴,我又转达张岫云要拜访她一事,她满口应承了下来,并开玩笑地说:“你看我虽然退休了,事情安排得还挺满。什么时候我们老姐妹见面我就听你信儿啦。”我把建立实验团的设想告诉她并有意让 骢给剧团开车、平时给演员吊吊弦儿,她显得有些激动,因为她心里挂牵的就是这个儿子。陈素真有5个儿子:泉、山、纹、骢、寿,这5个儿子的名字还是“末代皇帝”溥仪给起的呢。二子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母亲是“反动权威”、“右派分子”不被大学录取而卧轨自尽;老五寿因母亲被流放军粮城,家中无力抚养而送给了别人。老大泉、老三纹都不是干艺术的,母子间共同语言不多。唯老四骢,外憨内秀,非常懂戏,平时讷言少语,但评品起戏来却滔滔不绝,头头是道,颇讨母亲喜爱。只可惜,他幼年一场脑膜炎留下了后遗症,陈素真又一生干板直正,不求不靠,所以至今四儿的工作无有着落,心里总觉着对他不住。因此,她兴奋地对我说:“你们哥俩干吧,真到了拉不开拴的时候,我请我那几个徒弟去帮你们的忙……”
正说着说着,我就发现老太太脸上右部有些颤动,她也对我说:“小石,我怎么觉着脸皮有些发紧,头有点晕……”话音未落,她的左半个身子已压到我的右肩上,我忙去搀扶,就发现她脚底有一片湿。不好,老太太失禁,这是不祥之兆。我赶紧双手抱定她,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十分紧张和害怕。这时 骢买馒头回来,一见他我反而清醒过来,对他大声喊道:“老太太不行了,赶快给碧波打电话!”等吴碧波到来,我们三人勉强把老太太抬至大门口,叫来一辆出租车直奔省二院。上车时,陈素真头脑还很清醒,只是说话舌头有点儿硬。她拉着我的手说:“小石,豫剧成如今这个局面,我没有尽到责任哪,我死不甘心,死不瞑目啊!”都到了这个生死关头了,她心中想的还是豫剧。到了急诊室后,大夫稍做治疗,陈素真的病情就大有好转,不到一个时辰,便恢复得完好如初。她要求回家,大夫哪里会答应,把她送往六楼的监护室。到了监护室后,她的情况越来越好,还吃了家里送来的一大碗鸡蛋番茄挂面。
3月26日,万万没想到,夜间11时许,陈素真的病情突然恶化,人事不省,全靠家人及其弟子们人工轮流挤压氧气袋输氧,维持她的心脏跳动。当轮到我来输氧时,我跪伏在她的床边,看见她双目紧闭,口唇微翕,泪水不禁夺眶而出。真不敢相信,真不愿相信,她这双在舞台上神采四射的眼睛再也不能睁开了,这曾吐珠漱玉的嗓音再也不能婉转了?不,她决不会撒手这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豫剧!这心电图上显示的微弱跳动,这微弱翕动的口唇,不是表明她正在与死神抗争、与上帝谈判吗?她没有放弃,她不会放弃……
3月29日,下午1时15分,请大家记住这个时辰,人们不敢想、不愿想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大概上帝想听豫剧了,他把我们的“豫剧皇后”、我们的“梆剧大王”、我们的“河南梅兰芳”召去了……我宁肯这样来理解大师的离去,因为这样才会使我的痛楚之心稍稍得些抚慰…… 在陈素真弥留之际,时任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张文彬到病房探视,曾对身旁的河南日报资深记者牛青坡有过这样的指示:“对这样的艺术家,无论做怎样的宣传都不为过,要浓墨重彩。”但是我不如以这白描手法将陈素真的最后时日本本分分地写出来,让大家感觉到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兢兢业业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是对大师最好的纪念。
B. 李胜素被很多人称为“京剧第一美人”,真正的她是什么样子的呢
李胜素,京剧界的翘楚,在戏剧中有“第一美人”的称号。她在京剧中的表现,非常优秀;私下里的她,端庄大方。
一、李胜素老师在事业上,很成功
很多人关注的是她的美,最终花落谁家。李胜素老师没有说,我们也不好乱猜,因为猜错了,可能会对她造成困扰。大家如何感受李胜素老师的美?
C. 那些年从商丘走出去的名人明星
王旭,1966年5月24日 出生于河南商丘,旭日阳刚组合成员,农民工流浪歌手,与黑龙江小伙刘刚组成组合”旭日阳刚“,演唱汪峰的《春天里》一举成名,成为走红网络的草根明星,并且参加2011年央视春晚,使其组合人气上升。2011年4月,参演电影《小建的合唱团》 。2013年6月29日推出个人首张专辑《北漂鱼》。
夕又米
夕又米,本名徐粲金,高晓松前妻。1988年3月23日出生于六朝古都商丘市。内地知名 时尚 博主,潮人,服装设计师。
宇桐非
宇桐非,河南商丘人,歌手,制作人,演员,代表作《感动天感动地》。
2007年8月发行首张专辑《与你同飞》。 2009年发行专辑《为爱而声》。2011年拍摄电视剧《明星实习生》 2012年发行EP《是非!It's me》。2012年6月发行专辑《保持距离》。2013年参与拍摄电影《女子分手专家》,并演唱其主题曲没那么爱我。2014年参与拍摄互动剧《星之路》。
李恒建
李恒建,东方卫视《1001个真相》、《劳动最光荣》主持人;东方卫视《谁能百里挑一》男嘉宾,因为在节目中高大、阳光、帅气的形象吸引了众多人曾在2009年新丝路模特大赛河南赛区获得亚军。
郑海霞
郑海霞, 河南商丘柘城县人。国家女篮优秀中锋,中国篮坛着名“女巨人”,身高2.06米。多次代表国家女篮征战国际比赛,她善跑善跳,篮下强攻威力大,曾是国家女篮主要得分手。1986年在第10届世界女篮锦标赛预赛中获“最佳中锋奖”,在决赛中获“最佳得分手”称号。她还被评为“三八”红旗手和新长征突击手。
丁一
丁一,88国内新晋男模,“京城四美”之一白冰的老公,河南商丘人。在洛阳师范学院读大学期间热爱上了模特表演,并在2008年参加了国际比赛,一举夺得大奖。2009年,丁一大学毕业成了签约模特,现在是索尼手机和别克 汽车 的广告代言人,并频频登上《GQ》、《男士 健康 》等 时尚 杂志。曾被香港的《MR》杂志评为国内十大新晋男模。
刘雯卉
刘雯卉,女,出生于1979年,河南省柘城县人,豫剧演员,行当青衣,国家二级演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先后毕业于河南戏曲学校和中国戏曲学院豫剧专业。是豫剧马派创始人马金凤和阎派传人赵玉英的徒弟。[1] 曾两次荣获河南省文华表演一等奖,2013年荣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代表作品有《台北知府》和《王屋山的女人》等。
牛淑贤
牛淑贤(1946年———),祖籍河南省柘城县城关镇北关,1946年出生于河南商丘柘城县。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名旦。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的关门弟子。河北邯郸东风豫剧团团长,现已退休。有“五岁红”之美誉,获得第七届戏剧梅花奖榜首,当代豫剧十大名旦。
关枫
关枫,河南宁陵人,河南电视台主持人。1999年进入河南卫视做主持,常与朱冰搭档共同主持《梨园春》和其子栏目《擂台紧急风》(已停播)。
刘忠河
刘忠河:河南商丘人,国家一级演员,被称作豫东红脸王,豫剧“马连良”。他唱腔古朴、豪放、大方、独特,自成一派。他弟子众多,戏迷遍布全国,为弘扬豫东红脸艺术常年工作在一线、下乡演出,把戏曲艺术挥洒在华夏每一片土地上。他年逾古稀,依然风姿飒爽、宝刀不老。聆听刘忠河,一起感受豫剧刘派的艺术魅力。
高洪胜
国家一级演员,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人,高派山东快书传人,山东快书艺术大师高元钧之子。
牛欣欣
牛欣欣,女,2003年7月2日出生于河南商丘,歌手、演员。
牛欣欣多才多艺,影视、歌舞、戏曲、小品俱佳,人送昵称“百变小公主”。3岁便登台演出豫剧,4岁参加河南卫视《梨园春》戏迷擂台赛,成为银奖得主。2009年7月签约梦乐园,同年12月15日发行了个人专辑,首月销量达二十万。2014年5月31日,参加儿童大型歌唱类节目《中国新声代 第二季》,加入汪东城班级,表现非常突出。
乔洋
乔洋(Young Joe),流行男歌手、词曲创作人、音乐制作人,1990年8月16日出生于河南商丘。是第一位90后完全独立的音乐人。单曲《卑微的承诺》中歌榜内地十大金曲、QQ音乐2011年度红人、网络网络红人、新浪网络十大新人。始终坚持自我创新歌曲标新立异、洋气,有“潮音小天王”称号。迄今为止,乔洋虽从未正式出道。但单单在网络音乐里收录的乔洋作品就已近百首,且仍在持续增长中。
郭成
郭成,亚洲高空第一人中国蜘蛛侠。我要上春晚人气王专场冠军;安徽卫视势不可挡冠军 ;CCTV-3回声嘹亮 、向幸福出发 、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辽宁卫视完美告白等多家卫视特邀嘉宾
任雪晨
任雪晨,女,2003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四川音乐学院通俗音乐学院,2007年签约新京文唱片公司,发行专辑《追梦缘》、《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现任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通俗音乐老师。
孟彦森
孟彦森,中国内地男演员,籍贯河南商丘,浙江永乐影视公司旗下艺人。主要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利箭行动》、《决战燕子门》、《利箭纵横》等诸多内地热播剧。
D. 豫剧国家一级演员有哪些
国家一级演员:张宝英、牛淑贤、刘忠河、贾廷聚、兰力、金不换等。
牛淑贤(1946年—),河南商丘柘城县人。国家一级演员,豫剧名旦。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的弟子。有“五岁红”之美誉,当代豫剧十大名旦,河北邯郸东风豫剧团团长,现已退休,曾获得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中国国宝级艺人称号,亚洲杰出艺人金奖。
1990年,中国剧协主席曹禺曾称牛淑贤为:“承前启后,豫剧之光”;中国剧协副主席赵寻誉她为:“当代豫剧大王,当代豫剧皇后”。
艺术评价
牛淑贤多才多艺,戏路宽广。她主攻花旦,兼演小生、闺门旦,集花旦、闺门旦、青衣、小生于一身,以花旦见长,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舞台人物形象。她的演唱既委婉细腻,俏丽多彩,又活泼明快,舒展流畅。她以表演优美潇洒、风趣自如、真切传神,“浑身是戏”而着称。
E. 索海燕的人物简介
索海燕,女,豫剧旦角。河北省磁县白土镇人。1965年出生。
她1976年考进河北磁县戏校,学习期间,表现突出,并多次获调演表演一等奖,毕业后分配到县剧团。1985年调入邯郸市东风豫剧团工作,后拜表演艺术家牛淑贤为师。1991年,参加“梨园杯”全国豫剧广播大赛夺得金奖,并被收入河南省名人词典。1992年,她作为尖子人才调进河南省济源市豫剧团,1995年在郑州举行的“豫剧大师陈素真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中,其演出的《棒打薄情郎》一折受到专家好评。1996年获得第六届香玉杯,1998年又拜师常香玉大师,成为常老最年轻的女弟子。1999年她毅然扔掉国营剧团的“铁饭碗”,和丈夫一起贷款30万元组建海燕豫剧团,该团常年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演出,每年演出均在400场左右。
F. 李金枝的个人经历
李金枝演的是闺门旦,早在1980年,她凭借《泪洒相思地》中的王怜娟一角一炮走红。讲到豫剧《江姐》,她动情地说,5年前,她曾经演出了折子戏《绣红旗》,当时很多人听后向她建议,可以把《江姐》改编成豫剧,而她应该是江姐的最佳扮演者。从小就喜欢江姐的李金枝动心了,但是编排豫剧版《江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舞台上已经有了多种形式的《江姐》,特别是歌剧版更是深入人心,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超越,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艺术黄金期一定要多出精品”
豫剧《江姐》是金枝戏曲艺术发展中心成立以来排的第一出戏,对于这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中心”,李金枝有很多希望。“去年7月,在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心成立。当时的想法很单一,就是能够以中心的名义吸引一批高手,创作出一些精品。可以说,《江姐》因中心而生,中心也因《江姐》而设。”
李金枝颇有感触地说,自己演了几十年的戏,现在的年龄正是创作的高峰期,所以有很强的责任感——一定要在最好的时候排出一部精品剧目。“现在的演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戏曲受到很大冲击,这对我们豫剧工作者提出了很高要求:只有创作出更有吸引力的剧目,观众才会走进剧院。”
李金枝说:“作为演员,我最大的期盼就是拥有好剧本,虽然戏曲是‘角’的艺术,但是剧本是会锦上添花的。从前一阵子赵本山在郑州演出的二人转,到几天前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他们都是好演员加好剧目的模式,他们成功了,还把一度衰落的民间艺术从低迷中拯救出来,他们的成功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豫剧《江姐》在郑州的演出结束后,李金枝将和演员们一起到各地巡演。接下来,她还会尝试把电影《魂断蓝桥》搬上豫剧舞台,“那一定是让人兴奋的创作。”李金枝说。 着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马金凤率洛阳市豫剧团赴京演出《穆桂英挂帅》,轰动京华,被人们赞誉为“洛阳牡丹”。而1984年洛阳地区豫剧二团进京演出,青年演员李金枝主演《金鸡引凤》,以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好评,又被人们称赞为“洛阳小牡丹”。在她再次赴京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主演《风流女人》,荣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李金枝能在短短的艺术生涯中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实在不易,是党的关心培养,老师们辛勤教诲,本人勤奋好学所结的硕果。
活动年表
1991年,农历辛未年: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
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
戏曲演员获奖名单:
李金枝(湖北省十堰市豫剧团)
白淑贤(黑龙江省龙江实验剧院)
胡小凤(河北邯郸地区东风豫剧二团)
杨乃彭(天津市京剧团)
栗桂莲(山西省晋剧院)
薛亚萍(山东省京剧院)
宋转转(内蒙古自治呼和浩特市晋剧团)
胡和颜(湖北省武汉市汉剧院)
杨赤(辽宁省大连京剧团)
林继凡(江苏省昆剧院)
李喜华(湖北省襄攀市襄阳县豫剧团)
谷秀荣(河南河南省豫剧一团)
丁凡(广东粤剧院)
胡锦芳(江苏省昆剧院)
苏国璋(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团)
陈俐(江西省赣剧团)
王永光(湖南省湘剧团)
邓宛霞(香港邓宛霞京昆剧团)
马文锦(四川省重庆川剧团)
王继珠(吉林省戏曲学校)
马忠琴(吉林省家安县黄龙戏剧团)
王海波(台湾新生代剧坊演剧团体)
1992年2月4日,农历壬申年正月初一日:1992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播出
1992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晚会以“荟萃名家与精品,奉献艺术与美好”为宗旨的,具有主流的倾问,国家级的规格。其鲜明的主题、深遂的文化内涵、高雅的艺术品位对引导广大观众的欣赏走向、提高审美情趣和净化文艺舞台,起着其他任何晚会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晚会戏曲、曲艺类节目有:
5.京剧《十八罗汉斗悟空》(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董文华等)
6.《文华荟萃》戏曲联唱(均由文华奖获奖演员表演):
豫剧《牡丹小唱》选段(河南省豫剧院李金枝)
沪剧《明月照母心》选段(上海沪剧院陈瑜)
湘剧《郭亮》选段(湖南省湘剧院王永亮)
龙江剧《荒唐宝玉》选段(黑龙江省龙江剧实验剧团白淑贤)
晋剧《闺剧》选段(陕西省晋剧院青年团杨爱莲)
赣剧《梁祝姻缘》选段(江西省赣剧院涂玲慧)
黄龙戏《骑上黄龙飞上天》(吉林省农安县黄龙戏剧团雷霆)
梨园群英京剧流派唱腔选段
20.《宫门带》选段(言兴朋)
21.《姚期》选段(孟广禄)
22.《女起解》选段(李世济)
23.《甘露寺》(张学津)
24.《太真外传》(梅葆玖)
百花争艳越剧联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32.《孔雀东南飞》选段(何赛飞)
33.《杨乃武与小白菜》选段(陶慧敏)
34.《西厢记》选段(茅威涛)
35.《红楼梦》选段(邵雁,江瑶,夏赛丽,陈辉玲,颜恝,朱丹萍)
37.京剧《将相和》挡道(一折)(北京西城区春芽京剧团:朱章光[9岁],蔡可欣[11岁])
43.京韵大鼓《金门潮》(骆玉笙)
44.曲艺联唱《观花灯》(中国北方曲艺学校)
46.京剧交响合唱毛泽东词《咏梅》(中央乐团演奏合唱,秋里指挥,张克瑶扮演毛泽东,李维康、杨春霞、刘长瑜、杨淑蕊演唱)
2005年2月9日,农历乙酉年正月初一日:2005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播出
2005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晚会以“荟萃名家与精品,奉献艺术与美好”为宗旨的,具有主流的倾问,国家级的规格。其鲜明的主题、深遂的文化内涵、高雅的艺术品位对引导广大观众的欣赏走向、提高审美情趣和净化文艺舞台,起着其他任何晚会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晚会戏曲、曲艺类节目有:
1.序:《贺新春》(于魁智、赵葆秀、孟广禄、李胜素演唱,中国京剧院、二炮文工团、吉林省歌舞剧院、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空军蓝天幼儿园、北京市老艺术家舞蹈团表演)
31.《亲家母说媒》(选自豫剧《朝阳沟》)(王惠、李金枝演唱,吉林省歌舞剧院表演)
38.戏曲双下锅《秦香莲》(高喜娟[秦腔],阮宝利[京剧])
2005年5月22日,农历乙酉年四月十五日:大型现代豫剧《常香玉》公演
经过一个多月的封闭排练,大型现代豫剧《常香玉》在郑州市艺术宫公演。
现代豫剧《常香玉》讲述的故事从2004年6月1日开始,豫剧大师常香玉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弥留之际,她的心灵开始了对自己八十一年人生历程的回望:一个因唱戏被族人逐出家门的小女孩,历尽艰辛终成“豫剧皇后”,但在达官贵人眼里,依然是一个可以随意凌辱的戏子。是解放军救了戏班,让常香玉找到了做人的尊严,感受到了人间温暖,从此,常香玉把对党和人民的感激化作歌声,唱遍了大江南北,她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她挚爱的人民,终成一代艺术大师、人民艺术家。
与过去单纯讲故事的表现形式不同,该剧采用新的视角、新的结构、新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一代豫剧大师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境界,“这是一部诗化的戏剧,是河南豫剧史上的一个新创造。”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剧目室主任、文艺评论家杨守林说。
常香玉一角由常派弟子、国家文华奖、梅花奖双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王惠、李金枝连袂饰演。第六届国家艺术节大奖获得者李利宏担任导演,河南省着名青年剧作家韩枫、杨林、李利宏任编剧。为将该剧打造成精典名剧,舞美、道具、音乐、灯光等,均由国内一流专业人士担纲。
2006年9月17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廿五日,晚: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梨园飞歌》举行
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唱响“梨园飞歌”——一台极具中国特色的大型戏曲交响音乐会。此次《梨园春》赴澳演出,是第一次将豫剧搬上世界舞台。
作为本年“中华文化澳洲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名为《梨园飞歌》的演出,荟萃了我国各主要剧种。是第一次采用交响演唱会的形式演绎传统戏曲。中澳两国通过电视技术合作,第一次实现跨洋直播。
百人演出团队中有王希玲、小香玉、孙亮、汪荃珍、李金枝、周佑君、彭登怀等着名表演艺术家及《梨园春》部分擂主,他们向观众展示包括豫剧、京剧、川剧、柳琴戏等剧种的经典片断。悉尼当地艺术家与中国艺术家同台献艺。
2007年1月22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初四日,下午:河南英协艺术团2007年新年演出
河南英协艺术团等在河南人民会堂演出豫剧,别出心裁,组织众“哭戏”为观众贺岁。
G. 胡小凤的活动年表
1991年,农历辛未年: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
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揭晓。
戏曲演员获奖名单
白淑贤(黑龙江省龙江实验剧院)
胡小凤(河北邯郸地区东风豫剧二团)
杨乃彭(天津市京剧团)
栗桂莲(山西省晋剧院)
薛亚萍(山东省京剧院)
宋转转(内蒙古自治呼和浩特市晋剧团)
胡和颜(湖北省武汉市汉剧院)
李金枝(湖北省十堰市豫剧团)
杨赤(辽宁省大连京剧团)
林继凡(江苏省昆剧院)
李喜华(湖北省襄攀市襄阳县豫剧团)
谷秀荣(河南河南省豫剧一团)
丁凡(广东粤剧院)
胡锦芳(江苏省昆剧院)
苏国璋(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团)
陈俐(江西省赣剧团)
王永光(湖南省湘剧团)
邓宛霞(香港邓宛霞京昆剧团)
马文锦(四川省重庆川剧团)
王继珠(吉林省戏曲学校)
马忠琴(吉林省家安县黄龙戏剧团)
王海波(台湾新生代剧坊演剧团体)
2006年4月5日,农历丙戌年三月初八日:纪念崔兰田逝世三周年专场演出举行
河南省内外崔派弟子及豫剧表演名家纷至安阳,到崔兰田先生墓前敬献鲜花,纪念崔兰田先生逝世三周年。
20时许,纪念专场演出在金象宴宾苑戏曲茶座举行,以缅怀一代豫剧大师崔兰田先生,寄托人们对她的哀思。
“博取众家之长,弘扬崔派艺术”的匾额悬挂在舞台对面,舞台正中摆放着崔兰田先生的巨幅照片,书画名家专门为大师敬献的多幅字画分别悬挂在两边的金丝绒幕布上。
专程从郑州赶来的魏云、柳兰芳和来自河北邯郸的胡小凤等省内外着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以及崔大师的弟子、安阳市豫剧团副团长崔小田等先后登台表演了《秦香莲》、《对花枪》等崔派豫剧传统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