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飞天仙女是什么来历
“九天仙女”一词出自 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你看此女非凡,真乃九天仙女也。”原意指天上仙女,后来用于指绝色女子。天分九层,九天仙女便是天界中最美的女子了。九天——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传说古代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
汉 扬雄 《太玄·太玄数》:“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沉天,九为成天。”按,《吕氏春秋·有始》谓天有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1)敦煌文化四大美女扩展阅读:
出处: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你看此女非凡,真乃九天仙女也。”
示例:那怕是~我不爱。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第八场
用法:作宾语;指美女。
在作品《酒神》中是一种鸡尾酒调酒手法。
在《步步惊心》中若曦被十二爷称为九天仙女。
《金钱记》,全名《李太白匹配金钱记》。写诗人韩翊与京兆尹王辅之女柳眉儿恋爱婚姻的故事。因柳眉儿曾以御赐其父的“开元通宝”赠韩,被发现后,
②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中“羞花”是用来形容哪一位
唐代以胖为美,“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是不是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漂亮?各位,这句话说得是有问题的,小编看来,杨贵妃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四大美女之一。为啥这么说?各位别急,且听小编慢慢道来。首先,据史料记载,杨贵妃不胖不瘦身材适中,洗完澡后,身体更加纤弱无力。小编如此描述,已经完全推翻了人们对杨贵妃的固有印象。或许,杨贵妃并不胖,只是受史书的影响,被人们误以为是胖美女而已。
历史认为,纵观整个唐朝的审美变迁,虽然渐渐摒弃了之前“以瘦为美”的传统观念,但后来的胖也并非肥胖的意思。而是在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唐朝,胖代表了人们内心的富足,也逐渐成为了唐朝的代名词。因此,“以胖为美”的标准才被人们口口相传至今天。综上所述,唐代虽说在某个阶段内的确以胖为美,但其关于胖的定义,却和现在不一样。而且,“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的确很美。
③ 王昭君为什么能位列四大美女
首先,能位列四大美女的人,一定是极美丽极美丽的女子,王昭君的美能“落雁”,历史那么多的美女,她就是最出名的四个之一了。
王昭君的思想境界似乎比她们三个高一些,她不是受胁迫非嫁给单于,她是带着“和亲”的使命,主动要求去塞外平息战火。王昭君的“和平大使”做得很称职,边塞几十年都不曾见狼烟,百姓也免得受战争之苦了。就凭这个外貌与心灵共美,王昭君当选“四大美女”之一,是合情合理的。
④ 敦煌飞天-莫高窟艺术名片,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
敦煌莫高窟,是着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在中国悠久的 历史 长河里,有着传奇般的艺术色彩 。 是中华艺术美学世界的一块瑰宝,是我国壁画艺术的一块圣地。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宣昭帝苻坚时期。 它历经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西夏、元朝等各个朝代的不断兴建,逐渐形成了巨大的规模,共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成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在敦煌壁画艺术中,莫高窟最典型独特、最受人喜爱的艺术形象就是“飞天”。敦煌石窟里有各种各样千姿百态地“飞天”。 初始,大家将飞仙称之为飞天。之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 历史 上的逐渐发展趋势,飞天和飞仙的品牌形象逐渐结合起来,转变为中国敦煌文化的专业名词。敦煌飞天总计有四千五百余身,他们以飘飞的身形、婀娜的舞姿、鲜艳的花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如来世界的胜景。从南北朝迄今为止的一千多年间,敦煌飞天在不断演变着。
一.飞天文化的产生和演变:
中国的飞天艺术,大多画在墓室的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而敦煌洞窟中的飞天,因为佛教的传入,以及敦煌正处在丝绸之路上,因此具有中外文化交流的因素。
1.十六国至北魏时期:飞天形象源自佛教中的飞神,而佛教源自印度 。所以现代学者认为印度是“飞天”的故乡。当然,但是,中国的飞天形象从第一次在中国现世时, 就和印度的佛教“飞神”不同。 莫高窟中最早的一批飞天壁画,无论从体态还是神情来看,都带着 浓烈的异域文化气息 ,而这个时期刚好是印度佛教渗透入敦煌的时期。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约170余年,此时敦煌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
佛教的飞神形象大概是:人形有角,可以在天地之间腾云驾雾随意翱翔 。在佛教进入敦煌之后,这一形象被艺术家用独特的创作手法表达出来,形成了后来 敦煌独有的“飞天” :在空中翩翩飞舞,但是“飞天”是束着常常飘带的轻盈和柔美女子。 这种“飞天”形象既突出了佛教飞神的超凡,又展现了俗世女子的婀娜多姿 。
2.西魏到隋代大约80余年间。 敦煌飞天处在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西域飞天与中原飞仙相交流和融合,以及不断创新变化的阶段。
3.隋代绝对是“飞天”数量最多的一个时代,也是“飞天”种类最丰富的一个时代。 隋代的“飞天”在飞翔的动态描绘上有了很大的提升,肢体和服装的变化让整个飞天形象更加生动。
4.飞天文化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无论是手法还是形态都基本中国化,基本看不出西域风貌。 由于工匠的技艺日渐成熟,“敦煌飞天”在这个时期的形象基本达到了完美。这个时期“飞天”最大的特点是线条风格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成了飞天壁画的主导元素。
此后,敦煌飞天文化就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西夏和元朝时期,虽有部分修饰,但并无大的创新。
二. 敦煌飞天的艺术特色:
1.线条自然灵动: 在传统美学中,画面中的水墨线条十分重要。水墨线条可以承载人们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出时代的变迁。在敦煌飞天壁画中,集中体现在飞天形象的塑造上,用明快的手法表现出空中衣带飘飘的飞行轨迹,充满音乐的韵动感。
2.弱柳扶风的造型: 以极其细腻的质感,通过笔墨语言充分表达出造型的美感。笔触自然灵动,艺术形式具有极强的写意色彩。飞天的超然物外的精神内涵,都是通过线条向观赏者传达的。俊秀飘逸的丝带,大大加强了飞天的运动感。
3.敦煌飞天既是人体美的展示,又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 飞天的艺术造型具有潜意识的心理享受,将人体美融入了心理意境。这是浪漫主义精神与创作方法相结合的产物,反映出古人善良而又完美的思想憧憬,具有极高的美感和艺术品味。
4.敦煌飞天反映出中国画的造型观起着主导作用 。中国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重视表达意韵,追求艺术上的“似与不似”,把画“意”不画“形’作为绘画艺术的最高表现方法及精神享受。因此,外来的飞天形象逐渐转化为中国式的敦煌飞天,形成不局限于形似的、美到极至的中国经典艺术形象。
⑤ 四大美女,四大名校,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四大”么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为中国四处最主要的道教圣地,分别是:
山西五台山
四川峨眉山
安徽九华山
浙江普陀山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为中国四处最主要的道教圣地,分别是:
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
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
位于安徽黄山的齐云山;
位于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四大菜系普遍的有两说
一是川鲁粤淮,二是川粤鲁苏。但是以八大菜系的说法更能紧跟时代步伐。
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苏、粤、闽、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
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誉为中国四大名绣。
1、苏绣
主要产于江苏苏州、南通一带,因产地苏州而得名。有单面绣和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物绣及双面异色异针异物三异绣及环形绣等。题材广泛,图案新颖,针法细腻,形象逼真,色彩秀丽,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具有高贵典雅的风格特征。最能体现苏绣艺术特征的“双面绣”,可从两面观赏,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作品。
2、湘绣
产于湖南长沙,是湖南长沙一带绣品的总称。吸收苏、粤绣的优点,融合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画及金石艺术于一体,作品具有构图优美,针法细腻,绣艺精湛,色彩鲜艳,绚丽夺目,风格豪放,花纹瑰丽奇特,神态生动等特点,享有“超级绣品“之誉。题材广泛,以狮、虎、松鼠为代表作,有“苏猫、湘虎”之说,着名有《鬅毛狮》、《鬅毛虎》。
3、蜀绣
产于四川成都,是四川成都传统刺绣工艺品,以软缎和彩丝为原料,技艺讲究,施针严谨,针脚精细,掺色柔和,虚实得体,图案美观。以构图精巧、刻画细腻、形神兼备、色彩明丽而着称。主要有高级艺术绣屏,代表作有《芙蓉鲤鱼》、《熊猫》等。
4、粤绣
产于广东省(广州、潮州)。金银线垫绣是粤绣特技,以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色彩浓郁、立体感强等特点着称。题材多样,主要是各种吉祥图案、百鸟等。其中“百鸟朝凤”、“龙凤”、“博古”最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
⑥ 樊锦诗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樊锦诗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2020年5月17日晚8点,《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敦煌女儿”樊锦诗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樊锦诗人物事迹:
樊锦诗,女,汉族,1938年7月生,中共党员,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择一事、终一生,把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在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1963年,樊锦诗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那时的莫高窟,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她克服严重水士不服引起的身体不适等困难,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
她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完成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揭示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规律和时代特征,为敦煌石窟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得到国内外学术界采纳。她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研究课题10余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10余项,出版专着13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编制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3部。
由她主持编写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第266至275考古报告》,是国内第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石窟考古报告,为其它石窟寺遗址考古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借鉴。在她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率先建设数字敦煌档案,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
樊锦诗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改革先锋”、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⑦ 敦煌不只是莫高窟,还有哪些传奇人物促进了敦煌的辉煌
敦煌不只是莫高窟,还有哪些传奇人物促进了敦煌的辉煌?张骞、乐僔和尚、班超、沮渠蒙逊、武则天等等,都是促进了敦煌辉煌的人。
敦煌不只是莫高窟,还有哪些促进了敦煌辉煌的传奇人物,纪录片《敦煌:生而传奇》就向我们展示了敦煌的传奇,以及很多与它相关的历史人物。敦煌一开始只是一个偏僻的边陲小城,如今却成为了艺术和宗教中心之一。张骞通西域之后,敦煌成为了河西走廊最繁华的城市,可在那之前,有一个名为乐僔的和尚,来到了敦煌,看到了三危山上金光万道,他凿出了第一个洞窟。不久后,又有一位叫法良的禅师在这个洞窟旁边凿下了第二个洞窟。自此之后,洞窟的数量在增加,到了唐朝,就已经有了一千多个。
很多人一说到敦煌,就会想起莫高窟,敦煌一开始是一个军事要塞,它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敦煌的莫高窟,赋予了敦煌宗教意义。莫高窟的存在,让敦煌被记住了千年。然而敦煌其实不仅有莫高窟,它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历史文化遗产之地,是人类文化基因的殿堂。而敦煌,它不仅有莫高窟,不仅有壁画,它还有着促进它辉煌的各位历史人物,敦煌,是他们成就的。
⑧ 昭君墓的人物事迹
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王昭君的故事,都知道这位奇女子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历史上把这四大美女分别比喻成落雁,传说昭君出塞路途中,遇到远归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惊呆了,忘记了飞翔,于是,从空中掉了下来。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肯人氏,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西汉元帝时,昭君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所谓“良家子”,指的不是医、巫、商贾、百工出身。“掖庭”就是后宫,昭君入掖庭后级别是“待诏”,“待”是等待的待字,“诏”是言字旁加一个召见的召,由字面上理解,她的地位是比较低的。
史书记载,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王昭君既然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却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
关于这一点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汉宫画师毛延寿给后宫美女画像,元帝通过画像选召宫女,对一般宫女来说,她们入后宫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后宫争得“三千宠爱集于一身”的优势,因此她们纷纷用财物贿赂毛延寿,请他们把自己画漂亮些。毛画师受人吹捧惯了,而昭君对这种不正之风深有不满,没有贿赂毛延寿。于是,画师便在昭君画像的眼角底下点了一颗“伤夫落泪痣”,大家可别小看这颗痣,在2000多年前的封建观念中,人们认为有这种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克星,作为封建君主,当然不可能宠幸这样的女子了。这样,昭君便没有机会受宠了。但是,当汉元帝看到昭君本人,发现她并没有那颗“伤夫落泪痣”时,追悔莫及,可惜一切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只好作罢。 公元前33年,昭君为了汉匈两族的团结友好,请求出行,充当汉族的“和亲使者”,出嫁到塞北,户负起进行交给她的为巩固和加强汉匈两族团结友好的重大政治使命,为民族友好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历史上出塞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位高身贵的宗教室公主,但是,她们的事迹,绝大多数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大家都知道昭君的丈夫是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单于就是“王”的意思。
昭君从一个汉宫宫女变成匈奴的阏氏的原因是:匈奴是游牧在蒙古高原最早的少数民族,它是古荤粥(xūn yù)即严狁(xiǎn yǚn)的后裔,秦汉初之际,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各部,统一大漠南北广大地区。
汉初,不断骚扰汉朝北部边界一带。由于当时西汉政权初建,国力微弱,再加上“异姓诸王”努力的存在,中央集权还没有巩固,不足以和匈奴对抗。公元前200年,高祖刘邦,发兵30多万抗击匈奴,不想被匈奴40万精兵围困在平城白登陆山,就是今天山西省大同市郊外,长达7天7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登山之围”。面对困境,刘邦采纳谋士陈平的计策,向单于的瘀氏,就是妻子,贿赂珠宝,才得以逃脱。
白登山之围后,刘邦派刘敬前往匈奴去结和亲之纸,在此后的六七十年间,和亲成为汉朝对待匈奴的一种政策。
汉武帝时期,国力充实到足以抗拒匈奴的时候,便开始采取积极的战争方针对抗匈奴,公元前133年和前121年两次决定性的出击,使匈奴大败而归。
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西汉,共同攻击匈奴。而在匈奴贵族集团内部为争夺“单于”这个最高的统治权力,出现了分裂与内讧,最终分裂为南北匈奴两去,就是“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政敌争压最高统治权,两次被近出走。面对这样的局面和困境,呼韩邪单于想到了如果依靠汉朝中央政府的帮助,也许能给自己打出一条政治出路,平定郅支,统一匈奴,扭转局面,但是,等到汉朝消灭了郅支单于之后,呼韩邪单于下场就像郅支单于一样局势促使他进一步倒向汉朝。
从公元前49年开始,呼韩邪单于先后三次入汉朝,求见元帝,表示“愿婿汉室以自亲”,得到元帝恩准。元帝将后宫待诏王昭君许配给呼韩邪单于为妻,封号“宁胡瘀氏”,于是就有了千古美谈“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在汉匈关系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结束了汉匈两族159多年的敌对状态,把深受战争煎熬折磨的两族人民从战争的火坑里挽救出来,使两族转入和平友好的关系。政治方面,匈奴接受汉朝中央政权的领导,打破了旧的历史格局,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而在经济文化方面,汉匈“关市”畅通,促进交流,匈奴人从汉人那里学会了计算和登记的方法,还学会了建筑和打井;汉族文化也同样受到了匈奴文化的影响,比如汉朝政府和民间养马业的空前发达,就和匈奴马匹的大量输入,养马技术的传授分不开。 对于两族的人民,和平就是一切,昭君出塞,单于附汉为他们带来了和平与富足。
《汉书》记载“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呔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这段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生产发展的幸福图景。 所以,用历史唯特主义的观点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就是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人民和平安定的愿望,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并稳定了民族关系,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 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昭君出塞和亲,是当时汉匈双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把昭君封为宁胡阏氏,即胡汉友好皇后。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当时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汉城和包头市附近的西汉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单于天降”等瓦当和“单于和亲”4字砖,以及“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12字砖说明长城沿线各族人民对和亲和昭君出塞的热情颂扬。昭君出塞和亲,播下了汉匈和平睦邻的种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对以后汉族与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团结友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她和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伊屠智牙师。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又依据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昭君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长女名叫须卜居次,即须卜公主,小女名叫当于居次,即当于公主。
昭君和呼韩邪单于结婚时,年龄大约20岁左右,估计在新莽年间(公元前9年~23年)去世。据敦煌发现的唐代《王昭君变文》记载,昭君去逝后,埋葬仪式按匈奴习俗进行,非常隆重。棺椁穹窿,更别方圆。酝五百瓮酒,杀十万口羊,退犊燖驰,饮食盈川,人伦若海。一百里铺氍?毛毯,踏实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倾国成仪,乃葬昭军(君)。汉孝哀皇帝(公元前6年~1年)也差使杨少征前往单于处吊唁。隆重的葬仪,反映了匈奴对昭君的怀念和对汉匈和亲的肯定态度。 昭君出塞后60年,是汉匈和睦相处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区在内的整个漠南和平发展的60年,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民间传说,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韩邪单于。她出塞时,和呼韩邪单于走到黑河边上,只见朔风怒吼,飞沙走石,人马不能前进。昭君款款地弹起了她所带的琵琶,顿时狂风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横空,祥云缭绕,地下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一会儿,遍地长满了鲜嫩的青草,开遍了绚丽的野花。远处的阴山变绿了,近处的黑水澄清了。还飞来了无数的百灵、布谷、喜鹊,在她(他)们头顶上盘旋和歌唱。单于和匈奴人民高兴极了,于是就在黑水边定居下来。后来,王昭君和单于走遍了阴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里,哪里就水草丰美,人畜两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划,地上就会出现一条玉带般的河流和片片绿茵茵的嫩草。昭君还从一个漂亮的锦囊里取出五谷种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长出了五谷杂粮。昭君去世时,远近的农牧民纷纷赶来送葬,他们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垒起了昭君墓。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锋,午如钟,酉如枞”。就是说,昭君墓早晨犹如一座山峰,中午犹如一座鼎钟,黄昏时犹如一棵鸡枞(伞菌科圆锥形菌纲植物)。
⑨ 王昭君作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嫁到匈奴后生活的怎么样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因此王昭君大汉天子上了一道乞归表,由于老单于死了因此请求回家,认为这场冷酷游戏也该收场了。在《王嫱报汉元帝书》里记载着王昭君的请辞: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而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
意思是说:臣妾有幸被选为陛下专用的后宫佳丽,原以为可把自己的身体进献给陛下,死后也会留下我的芳名。却不料遭到画师毛延寿的报复,只好远嫁到异国绝域的匈奴,真心实意地以身相报陛下的恩泽,哪里还敢怜惜自己?如今只惋惜匈奴国内的人事变化难以预料,单于去世,我只能移情于卑贱的女工手艺消磨时光,天天向南遥望汉朝的边关,也只是白白地加重悲伤郁结罢了。臣妾家乡还有我的父亲和弟弟,只能盼望陛下稍施慈悲怜悯。
⑩ 人们为什么称樊诗锦为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汉族,女,浙江省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原敦煌研究院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自196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已在敦煌研究所坚持工作40余年,被誉为“敦煌女儿”。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
樊锦诗用40多年的执着和坚守,谱写了一个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她樊锦诗实地考察敦煌壁画群在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管理等领域的开拓创新,让世界同行为之骄傲。“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甘愿用生命守护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