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豫剧的名家唱段有哪些呢
【豫剧名家名段大全】
1936年河南戏曲界第一张唱片(《春秋配》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至今已有80年了。
1956年河南戏曲界第一部电影(《花木兰》刘大哥讲话里太偏),至今已有61年了。
你问他因何事荒郊走马(陈素真)-豫剧《春秋配》选段
与君子在荒郊前来问话(陈素真)-豫剧《春秋配》选段
终日里闷悠悠如痴如醉(陈素真)-豫剧《梵王宫》选段
花妈妈昨日来对我言讲(陈素真)-豫剧《梵王宫》选段
孙玉娇坐房中愁眉双锁(陈素真)-豫剧《拾玉镯》选段
崔家女一阵阵我泪如梭(陈素真)-豫剧《三上轿》选段
坐龙车出相府悲愤恨怨(陈素真)-豫剧《宇宙锋》选段
今日里我顾不得闺阁端仪(陈素真)-豫剧《宇宙锋》选段
花将军又变成花家的女郎(常香玉)-豫剧《花木兰》选段
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常香玉)-豫剧《大祭桩》选段
从今后再莫说你治家有言(常香玉)-豫剧《拷红》选段
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常香玉)-豫剧《拷生》选段
那一日你言道张生有恙(常香玉)-豫剧《拷红》选段
恨上来骂法海大如禽兽(常香玉)-豫剧《断桥》选段
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常香玉)-豫剧《断桥》选段
一家人欢天喜地把我来请(常香玉)-豫剧《五世请缨》选段
三江兰洗不尽我满腹的冤枉(崔兰田)-豫剧《秦香莲》选段
老公爹你再莫要怒声声(崔兰田)-豫剧《卖苗郎》选段
小妹妹只哭的两眼红肿(崔兰田)-豫剧《桃花庵》选段
九尽春回杏花开(崔兰田)-豫剧《桃花庵》选段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马金凤)-豫剧《穆桂英挂帅》选段
穆桂英我家住在山东(马金凤)-豫剧《穆桂英挂帅》选段
老身家住南阳地(马金凤)-豫剧《对花枪》选段
小郎门外连声请(马金凤)-豫剧《花打朝》选段
自幼儿生长在宰相家(阎立品)-豫剧《盘夫索夫》选段
小丫鬟上楼来对我言讲(阎立品)-豫剧《秦雪梅》选段
老爹爹莫动怒暂且息愤(阎立品)-豫剧《秦雪梅》选段
扶灵柩我心如刀绞(阎立品)-豫剧《秦雪梅》选段
三班衙皂高声喊(桑振君)-豫剧《对绣鞋》选段
自从公子闯下了祸(桑振君)-豫剧《投衙》选段
千年的白莲修成仙(桑振君)-豫剧《白莲花》选段
参禅打坐白水潭(桑振君)-豫剧《白莲花》选段
搬一把金交椅与王打坐(唐玉成)-豫剧《火烧纪信》选段
忽听得大堂口云牌三点(唐玉成)-豫剧《反徐州》选段
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唐喜成)-豫剧《三哭殿》选段
下位去劝一劝珍妃娘娘(唐喜成)-豫剧《三哭殿》选段
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唐喜成)-豫剧《南阳关》选段
扶大宋锦华夷忠心赤胆(李斯忠)-豫剧《探阴山》选段
十大状(李斯忠)-豫剧《司马茅告状》选段
十保官(李斯忠)-豫剧《下陈州》选段
锣鼓喧天(牛得草)-豫剧《七品芝麻官》选段
小喜鹊喳喳叫(牛得草)-豫剧《三愿意》选段
十八扯(牛得草)-豫剧《拾女婿》选段
陈驸马休要性情急(吴心平)-豫剧《包青天》选段
陈驸马你撕碎状纸(吴心平)-豫剧《包青天》选段
换声亲翁郭子仪(刘忠河)-豫剧《打金枝》选段
一个家住无锡地(刘忠河)-豫剧《十五贯》选段
我一见老母亲跪金殿(李树建)-豫剧《大登殿》选段
为救孤我舍去了我的亲生子(李树建)-豫剧《程婴救孤》选段
亲家母对唱(高洁、杨华瑞等)-豫剧《朝阳沟》选段
咱俩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王善朴)-豫剧《朝阳沟》选段
上山或下山(魏云)-豫剧《朝阳沟》选段
洼洼地里好庄稼(孟祥礼)-豫剧《李双双》选段
以上是豫剧大师及豫剧名家们的代表剧目里的经典唱段。
B. 豫剧哭戏第一名
豫剧哭戏第一名是《秦雪梅》。
《秦雪梅》是豫剧大师阎立品先生代表剧目,1943年夏,在安徽界首首演。《秦雪梅》讲述了商林与秦雪梅的爱情故事,主题思想是反对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歌颂男女青年真诚的感情。
作品内容
讲述了秦商两家世代友好,雪梅与商林自幼订婚,不料宦海险恶,商林的父亲遭人陷害身陷囹圄。雪梅企求父母允诺商林到秦府借馆读书,秦父则借雪梅商林书馆邂逅之事掀起狂澜。商林被逐后身染重疾而命悬一线,商母泣血哀求秦家容雪梅过府冲喜。
秦父设下了李代桃僵之计,逼丫环春花就范,商林花堂之上识破春花真相而一命归阴。雪梅闻讯,披麻带孝,哭来了一天鹅毛大雪为夫作吊,以命作笔书写了一曲人类爱情史上的千古绝唱。
全剧是围绕秦雪梅的活动展开的。她是一个温和善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姑娘,但她又是一个性格倔强、敢于斗争、不向封建礼教低头的青年,无论父亲如何打击她,她都忠贞不二,斗争到底。
C. 豫剧哭戏有哪些戏曲
我把戏曲压缩包传到网络附件了,你查找你的提问附件
点击压缩包下载。直接下载,没有密码
满意请选为【满意答案】
手机提问的用户查看。请要用网页版查看下载
D. 河南曲剧哭戏选段
哭戏有海连池老师的《卷席筒》送别
《拉荆笆》讲的是不孝儿、媳的故事,也是哭戏。不过续集变成了喜剧了。
E. 跪求几个豫剧唱段~~~~~~~~~~~~
学知网的豫剧不少,基本有您要的免费下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b05570100ab01.html
梨园春唱段
梨园豫曲
(曲剧全场)刘云打母
(曲剧全场)包公告状
(曲剧全场)宋士杰告状
(曲剧全场)郭举埋儿
(曲剧选段)洛阳令
(视频文件)唐派唱段
(豫剧全场)三打金枝
(豫剧全场)包龙图坐监
(豫剧全场)反杨河
(豫剧全场)抬花轿
(豫剧全场)花打朝
(豫剧全场)讨饭国舅
(豫剧全场)韩信拜帅
视频
全剧
宇宙锋(陈素真)
拷红(常香玉)
朝阳沟(全)
桃花庵(崔兰田)
秦雪梅(阎立品)
花木兰(常香玉)
花枪缘(马金凤)
豫剧 打金枝 刘忠河 黄爱菊
豫剧 刘墉回北京 谢庆军
豫剧_七品芝麻官_牛得草
马金凤 穆桂英挂帅
唱段
[谢庆军]
[郭志成]
豫剧全场
《梨园锦绣》豫剧流派大型演唱会
任宏恩 高秀敏《我爱我孙》
任宏恩《皂角坪往事》
任宏恩《糊涂盆砸锅》
任洪恩《倒霉大叔的婚事》
任洪恩《我爱我爹》
兰力《下陈州》
关灵凤《三上轿》
刘忠河 黄爱菊《打金枝》
刘忠河《三打金枝》
刘忠河《十五贯》
刘忠河《血溅乌纱》
刘忠河《辕门斩子》
刘晓燕《长孙皇后》
唐喜成 吴碧波《血溅乌纱》
唐喜成 吴碧波《辕门斩子》
唐喜成《三哭殿》
唐喜成《南阳关》
宇宙锋(黄河版)
崔兰田《对花枪》
常香玉《人欢马叫》
常香玉《拷红》
常香玉《断桥》
常香玉《断桥》(中艺版)
常香玉《柳河湾》
常香玉《花木兰》
开封市豫剧团《窦娥冤》
张宝英 吴心平《包青天》(金马电影版)
张宝英 崔少奎《徐九精升官记》
张宝英《卖苗郎》
张宝英《寻儿记》(河南音像)
张宝英《桃花庵》
张宝英《秦香莲后传》
张枝茂 张钰东 刘新民《司马茅告状》
张枝茂《严海斗》
张枝茂《刘墉二下南京》
张枝茂《火烧纪信》
张枝茂《诸葛亮吊孝》
张海龙 马刚良《老子·儿子·弦子 》
张自立 张书轩《反杨河》
探阴山(吴心平)
曾广兰《洛阳桥》
朱坤芳 杨胜利《赵匡胤借头》
朱坤芳 毛松奇 索文化《赵匡胤哭头》
朱坤芳 索文化《杨家将》
朱坤芳 索文化《赵匡胤登基》
朱坤芳《司马懿扒墓》
朱坤芳《司马懿探山》
朱巧云《穆杨会》
朱巧云《花轿错》
朱巧云《香囊记》
李 云《忠诚卫士》
李 英 王 凯《三请樊梨花》
李斯忠《下陈州》
李斯忠《包龙图坐监》
李斯忠《忠烈千秋》
李树建《清风亭》
李树建《程婴救孤》
李树建《鞭打芦花》
李良魁《包公误》
李金枝《泪撒相思地》
杜启太《倔公公偏遇犟媳妇》
林秀兰《佘太君辞朝》
柳兰芳《小二黑结婚》
汤玉英《状元与乞丐》
汪荃珍《香魂女》
洛阳豫剧二团《孙成打酒》
洪先礼 刘纯正《刘庸下山东》
洪先礼《大登殿》
牛得草《七品芝麻官》
牛得草《三愿意》
牛得草《卷席筒》
牛派《丑角小段》
牛淑贤 袁秀荣《梳妆拣柴》
牛淑贤《宇宙锋》
王希玲《陆逊拜帅》
王希玲《风流才子》
王希玲《鸳鸯戏水》
王清芬《大祭桩》
王清芬《抬花轿》
王素君 王秀兰《王金豆借粮》
王素君《小二姐做梦》
王素君《桃李梅》
王素君《陈妙常》
王红丽《三更生死缘》
王红丽《五凤岭》
王红丽《司文郎》
王红丽《泪血姑苏》
王红丽《风雨行宫》
索文化 段红玉《困南唐》
索文化 毛松奇《下河东》
索文化 毛松奇《困河东》
索文化《王莽赶刘秀》
苗文华《五女拜寿》
范 静《骨肉冤家》
虎美玲《宝莲灯》
虎美玲《武则天》(粉黛冤家)
虎美玲《白蛇传》
袁国营《岳阳楼》
谢庆军 刘新民《反徐州》
谢庆军 张枝茂《三碟装红脸唱腔精选》
谢庆军 索文化《呼家将》
谢庆军 陈首凯《黄鹤楼》
谢庆军《刘庸回北京》
谢庆军《崇祯吊死眉山》
谢庆军《王祥卧冰》
谷秀荣《五世请缨》
豫东红脸戏《刘公案》
贾廷聚 范静《大明惊雷》
贾文龙《村官李天成》
赵吟秋《麻风女传奇》
郭志成《南阳关》
鄢陵县豫剧团《孟姜女哭长城》
金不换《唐知县斩诰命》
阎立品《盘夫索夫》
阎立品《秦雪梅》(中艺版)
阎立品《藏舟》
陈素真《宇宙锋》
陈素真《梵王宫》
马金凤《七奶奶》(金马香港电影版)
马金凤《杨八姐游春》
马金凤《穆桂英挂帅》
马金凤《穆桂英挂帅》(电影版)
马金凤《花打朝》
马金凤《花枪缘》
魏 云《朝阳沟》
音频
全剧
西厢记(豫剧)
豫剧《三不愿意》
豫剧崔兰田
唱段
[于波]
[刘忠河]
[吴心平]
[唐喜成]
[唐玉成]
[崔兰田]
[常香玉]
[张宝英]
[张桂梅]
[李丽娜]
[李斯忠]
[桑振君]
[段冬梅]
[牛得草]
[王二顺]
[王清芬]
[阎立品]
[陈素真]
[马兰]
[马金凤]
[高玉秋]
[黄爱菊]
F. 戏曲哭戏都有哪些
1、秦雪梅吊孝,皇姨秦雪梅许商林为婚,商林原是大户人家子弟,后家道中落,寄读秦府。一日,雪梅下楼到书馆看商林的书文,不巧被商林撞见,互说情常。
秦国正知道后,把商林赶走。商林恼恨相思成病。秦国正逼丫环秋莲代雪梅到秦府冲喜,商林知道后,活活气死。秦雪梅前去商府吊孝、祭灵。
2、梁山伯与祝英台,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后山伯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3、卧龙吊孝,建安十五年春,东吴大都督周瑜病故巴丘。诸葛亮得知此讯,也怆然涕下,赵云不解,孔明道出对周瑜的高度评价,并从联吴抗曹大计出发。身着白衣的诸葛亮跌跌撞撞冲进大门,悲悲切切地高声呼喊:公瑾,亮祭你来了!
4、窦娥冤,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兇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
5、李慧娘,描写南宁书生裴禹与卢昭容相爱,卢赠裴一枝红梅而得剧名,裴、卢的爱情受到权相贾似道的阻挠和迫害。贾的侍妾李慧娘因赞美裴生“美哉少年”被杀死,慧娘化为厉鬼保护裴生脱险,并成就了裴、卢二人的姻缘。
G. 谁介绍几段悲伤的感人的催人泪下的曲剧或豫剧选段
豫剧:《三上轿》(很悲情的戏)、《宇宙锋》(这个太经典,一般演员不敢演,京剧里也有这个戏)、《佘太君点将》、《卖苗郎》、《八珍汤》(好像也叫《寻儿记》)、《秦雪梅吊孝》、《大祭桩》、《清风亭》(我很爱看这个)、《秦香莲》……
曲剧:《背靴访帅》(整体是喜剧。但中间有很感人的唱段)、《卷席筒》(这个自不必说)、《三子争父》(这个是我觉得最感人的,特别是张老汉的那一大段唱)……
实在太多了,我很长时间没听家乡戏了,主要是小时候和初中听的,有这些记忆。
H. 寻找豫剧红脸唱段!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干隆四十二年(1777)成书的《岐路灯》和干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豫剧音乐分有四个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后在开封一带的,形成祥符调;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 豫东调;流入洛阳的一支,发展为豫西调;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
豫剧历史上有名的演员,据邹少和先生回忆:“宣统间,小旦李剑云者,阳武人,天赋佳喉,清脆圆润,高下疾徐,婉转曲折,玑珠走盘,无不如意,又复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剧风为之一变,优伶界中感叹为空前绝后之才”。比较着名的须生有张小乾、张同庆、澎海豹、许树云。名小生有黄儒秀(黄娃、黄马褂)、王金玉(筱火鞭)。红脸王唐玉成,武曹彦章等。
1927年后,豫剧界出现了女演员王润枝、马双枝、陈素真、常香玉等,她们先后在开封等城市演出中,吸收了坠子、大鼓、京剧的一些唱腔、剧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镇南等为陈素真、常香玉等编写了一批新戏,使豫剧的舞台艺术发生了显着变化。1938年,常香玉在豫西调的基础上,吸收豫东调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也各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卓然成家。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
1949年以后,河南豫剧院三团,以演现代戏为主,创作了许多新戏新腔,并培养出一批以演现代戏见长的演员,如高洁、魏云、柳兰芳、马琳、王善朴等。
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表演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欢迎。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脚色行当分:四生;四旦;四花脸。俗称:“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崔兰田的代表作有三上轿,卖苗郎,秦香莲,桃花庵。阎立品的代表作有秦雪梅,钓金龟,碧玉簪,盘夫索夫 马金凤的代表作有花打朝,对花枪,穆桂英挂率陈素珍的代表作有桃花庵常香玉的有花木兰,红娘,断桥。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区演出时常常靠着山堆个土台子,所以人们也称它为"靠山吼"。"豫剧"之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用的。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宁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
豫剧在形成之后,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大致有四支:开封一带的祥符调,商丘一带的豫东调(又称东路调),洛阳一带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带的沙河调(又称本地梆)。。唱腔主要分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板路。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豫东调的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的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豫剧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唢呐等。以梆子按拍,节奏明快、欢畅。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畅淋漓,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陈素贞、马金凤、闫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明快清新,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闫派细腻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红果,红了》。
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因其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靠山吼"等,建国后才统一改为今称。
历史沿革
关于豫剧的起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清朝干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不同风格。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着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烈风》、《霄壤恨》、《涂血》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豫剧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今无可考。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豫剧演员大多出于干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义成班,据1916年2月15日《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义成班于1926年,在开封相国寺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后台、前台,主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各种杂务,如售票,接待观众,供应茶水;后台,主要负责演出方面的事务,如确定演出剧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杞县的"六班"、"捕班"(县衙办的)以及马、武、郑、郝、刘、常六姓联办的"六姓家班"等,均为辛亥革命后的着名班社,演员水成、一阵会、田苟、何运、金成等,均为当时名角。
30年代,在开封除了义成班组成的永安舞台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豫剧团体,豫声戏剧学社和中州戏曲研究社。豫声戏剧学社在豫声剧院演出。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豫剧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豫剧团前身)等。
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豫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杨兰春等。杨兰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演出团体。1962年举行了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这一剧种已成为我国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艺术特点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
豫剧的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是板腔体式。据清朝李绿园于干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歧路灯》和干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所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又被称为"梆罗卷"。根据艺人们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也都曾办过科班。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其中"祥府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因此今豫剧唱腔韵,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因此今豫剧唱腔音乐,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各自具有显着特色流派。"豫东调"唱腔主音为"5",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声大腔圆,寒韵(哭腔)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这两大腔系在豫剧早期发展过程中,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30年代开始有了交流。建国后,清除"门户之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以上是过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区,有豫东调、享福调、沙河调、豫西调的传统分类;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乐在演唱音区的不同,而将前面三类统归豫东调,俗称"上五音"。与这些相对应的是演唱的音区较低的豫西调,俗称"下五音"。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板类有四种,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
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除二八板这个基本板式外,还可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一板一眼2/4拍,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还可派生出呱哒嘴、狗撕咬、乱弹、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类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 [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音豫东调和豫西调不同。[慢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过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导四梆"和"迎风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两种。整板起的称为"头句腔",散板起的是将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从第二句(下句)进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结构是将一句唱腔分为两个分句,中间有个小过门;全句唱腔之后,随句尾落音有一个"八梆"跟腔过门(也可以减少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有通过局部的变化而产生出来的多种花腔。上句有"头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单过板"、"双过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称"锁板",基本结构与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时速度大多渐慢,并随着收腔尾音有一个简短的过门。[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连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据需要作不同速度的变化。曲调比较自由灵活,旋律流畅,节奏跳荡,既适用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景,也适用于表现压抑、忧伤的情感。它还派生出垛板、两锣钻子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特别多,无论是唱腔的起落,还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转折,大多出现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结构中,随着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过门。其前奏过门与[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识起板簧头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类重点附属性板式主要有[流水连板]和[两锣赞子]等。
飞板也作"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属于散板类。此外,还有滚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韵"、"行韵"、"绝韵"三种格式。"哭韵"表现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韵"多用于吐诉叙述,"绝韵"适用于表现果断、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飞板的唱段都较短,四、六、八句即转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为基础,飞板中的滚白即为有唱有白的散文体句式。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它的唱腔流畅,节奏鲜明,近几年来,演员多以真声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于为观众听清。加之表演细腻,真切感人,文辞通俗易解,故一跃而成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观众的剧种。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及甘肃、青海、天津、吉林、江苏、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豫剧的伴奏乐队,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铙、大钹)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建国后,武场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锣、铙钹(即手钹)、二锣、梆子、小钹(即铜板)、风锣、大阴鼓、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组成,其中最常用者为前六种。早期的文场乐器有三弦皮嗡、月琴等,后又增加瓢(即板胡)、二胡、琵琶、横笛、唢呐、笙等。而板胡则成了豫剧的主弦。建国后,还增加了一些西洋乐器,如大小提琴、铜管、木管等。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称"瓢")为主弦。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
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
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一、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等。三、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迎风]、[到脱靴]、[拐头钉]等。流水板类中有各种[流水头]以及[一滴油]等。散板类中有各种[非板头]、[滚白]等。二八板类锣鼓点最为丰富,又分为单鼓条和双鼓条两类。除两者都有的[串锤]、[长锣]等外,单鼓条类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双鼓条中常用的有[五钉锤]、[梆子穗]、[风搅雪]等。加上其他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
豫剧的主要演奏特色乐器有如下几种:
一、板胡、琴筒为半个椰壳,以薄桐木板蒙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普遍将原皮弦(里弦)、丝质粗老弦(外弦)改为金属弦。演奏时戴铜指帽。
二、小三弦,弹拨乐器。三根金属弦,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用硬拨子拨奏。左手戴指帽。音色明亮,尤其以揉滑弦奏法颇具特色。
三、方笙,一般为14管。
四、闷子、双簧吹奏乐器,八孔,发音深沉浑厚,多用来伴奏悲壮凄苦的唱段或场景。
豫剧唱腔中,豫东调和豫西调用同样的调高,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上方五度旋宫,即"以徵为宫"的现象;豫西调多落"1"音,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下方五度旋宫,即"以清角为宫"的现象。豫剧的传统唱法中,男女声部基本上是同腔同调。豫东调演唱多用假嗓,豫西调则用真嗓较多,净角多用"炸音"。过去,豫东调和豫西调均有一种翻八度以假声行腔的方法,叫做"赝腔"或"讴"。
河南梆子戏的特征,主要重在唱词与动态,纯全合于河南的风俗习惯,而起为观众所爱好者,则在表现风俗习惯中鄙俚粗俗之人与事物的关系,与观众的生活行动打成一片。虽然不免有些俗气,但俗有俗的风格,俗的趣味。豫剧的剧词不能专重文言,以合本剧之声调节奏为第一。其叙事言情,喜怒哀乐,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伟,间杂以方言,尽人皆解。豫剧具备历久不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点:(一)娱乐性强 豫剧锣鼓声响,丝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满台走扭。劳动大众在多日工作之余,逢年过会,许多人挤在一起,听听看看,就感到无限的轻松愉快。(二)接近群众 形式简单,表演真实,舞台形象比较接近农民的实际生活,合乎劳动大众的脾味。(三)易懂易学 调子简单,词句通俗,容易听懂、学会。(四)富于地方性 腔调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现河南人民的地方戏。
角色行当
豫剧的角色行当,按一般的说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脸。戏班组织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四生"即老生、大红脸(红生)、二红脸(武生)、小生。"四旦"即大净(黑头)、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丑)。也有五生、五旦、五花脸的说法。演员一般都有自己专工行当,也有一些演员则一专多能,工一行外,兼演他行。
据说,早期豫剧以"外八角"(四生四花脸)戏为主,生行戏占重要地位。生行的大红脸和二红脸的界限很,大红脸专演关羽;二红脸专演赵匡胤、秦琼、康茂才等类角色,主要是武功戏。小生行一般有文武之分 ,也有的演员文武兼备,武功戏较出色。旦行(见 图豫剧-7)在以"外八角"为主时代,只占次要地位,但随女演员的登台与逐渐增多,在豫剧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大净主要以唱工取胜,三花脸除表演诙谐风趣外,武功戏也有"盘绳"、"吊水桶"、"空中还原"、"探海"、"元宝顶"、"大翻身"等不少绝招。各行当都有自己的表演要诀,如手势要诀是"花脸过项,红脸齐眉,小生齐唇,小旦齐胸",武打戏的短打要诀是"身如蛇形眼似电,拳如流星,腿似钻;稳如重舟急似箭,猛、勇、急、快、坐、站稳如山",在枪路上,有"走丝"、"连九枪"、"十三枪"、"九个鼻"、"八杆"、"单倒"等路数。青衣中闺门旦的表演要诀是"上场伸手似撵鹅,回手水袖搭手脖;飘飘下拜如抱子,跪下不能露脚脖","说话不看人,走路不踢裙,男女不挽手,坐下看衣襟"。彩旦的表演要诀是"斜眼偷看人,说话咬嘴唇;一扭浑身动,走路摔汗巾"。小旦的出场式是"出门按鬓角,双手掖领窝,弯腰提绣鞋,再整衣裳角"。小生的表演要诀是"清、净、冲"。"清"是清秀,唱词吐字清,神态秀气;"净"是动作干净利落,恰到好处;"冲"是武打勇猛,精神振奋。
我尽力了
I. 豫剧经典唱段伴词哭啼啼把官人急忙搀起
哭啼啼哎把官人急忙搀起
把为妻
把为妻的曲情事啊细听来由
悔不该你听信那法海禽呢兽
逼为妻饮雄黄将恩作仇
奴官人吓死在了罗帷帐口
丢不掉咱的恩爱情一日三秋
为救你盗灵芝我蓬莱山走
白鹤童他挡去路我把箭抽
眼看看战不过我败到山口
多亏了南极星站立在云头
我把咱恩爱情说明前后
他赐我灵芝草转回故州
治好病你不念咱情深意厚啊
谁叫你上金山呢又把那贼投
自从你背为妻暗暗出走
哪一夜我不等你到月上高楼
对明月思官人我空帷独守
为官人常使我泪湿衫袖
我把咱恩爱情想前想后
怎不叫我女流辈愁上加愁
一愁你出门去遭贼毒手
二愁咱的夫妻情啊恩爱难丢
三愁你茶和饭可未必可口
四愁你的衣服烂呢无人补修
与青儿驾小舟俺把你找就
贼法海他与咱呢作下了对头
与法海打一仗我腹疼难忍受
杀出了那金山寺汗如雨流
由为妻为救你我才啃着使命拼那斗
奴官人你绝情意我的官人呢恩爱全丢
只如今怀胎着许门之后
一无亲咱二无有故哪里奔投
奴官人拍胸膛你想想前后
谁的是哎谁的是谁的非
这天在上头
噢噢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