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美女大全 > 卢氏县清河小美女

卢氏县清河小美女

发布时间:2022-09-24 04:48:59

① (二)盖层

研究区南北盖层有明显的差异,兹将南北的盖层分述如下。

1.北部盖层

此区盖层以区域性不整合覆盖在太古宇太华群之上,其中包括中—上元古界、寒武系,局部分布奥陶系,如同整个华北一样缺失中奥陶统—下石炭统,而中石炭统至三叠系分布于研究区北缘,侏罗系及其以上的中、新生界以坳陷及断陷盆地陆相沉积为特征。盖层属华北型,但与研究区以北的华北盖层相比,变形较为强烈,常常发生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

(1)中上元古界盖层

包括熊耳群、汝阳群、洛峪群以及震旦系黄连垛组、董家组及罗圈组,这套厚达数千米的岩层包括大陆裂谷型火山岩系及滨浅海稳定沉积。

1)熊耳群

为一套具双峰火山岩特征的中基性及中酸性的火山岩系,夹沉积岩层。分布于晋、豫、陕三省交界处,是中元代早期三岔裂谷系中沉积的火山岩系。这一裂谷北支伸向山西垣曲以北,西支及东支从陕西小秦岭经豫西往东延至鲁山舞阳一带。这套火山岩系的岩石特征、成因及形成环境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夏林昕认为它是一套细碧角斑岩岩系,亦有人认为是玄武安山岩——石英安岩系,其同位素年龄为1710~1320Ma(Sm-Nd、U-Pb、Rb-Sr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研究区熊耳群分布于北缘推覆体不同层次的逆冲岩席及基底之中,以往地质工作者所讨论的熊耳群处于推覆体的顶部逆冲岩席之中,其变质程度很浅,仅为绿纤岩相,还保存火山岩的玻基结构,有人将这部分熊耳群称之为“北带熊耳群”。另外在此逆冲岩席之下有一套呈绿色片岩的熊耳群火山岩,其变质程度达中-低绿片岩相,分布于栾川北部马超营、鲁山熊背及方城神林一带。在南召、方城西部的构造窗中出露一套处于推覆体基底的变质熊耳群,至确山一带基底的熊耳群大面积出露,后者被称之为“南带熊耳群”。南带熊耳群由二云石英片岩、白云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白云斜长片麻岩及各类变粒岩等构成,其中常保存火山岩的杏仁构造及气孔构造。笔者曾经将这套变质火山岩历年来所采的岩石化学样品投影于TAS图中(图1-4),将其与夏林昕根据豫西及陕东的“北带熊耳群”所作的TAS图相比较,发现两者投影点分布的趋势是相似的,惟一的差别是“南带熊耳群”缺少偏酸性火山岩样品。而变质熊耳群火山岩与本区其他地层中的火山岩(如栾川群)完全不同,由此排除了它是其他层位火山岩变质的可能性。

图1-4熊耳群火山岩的TAS图

(a)夏林听等根据豫西及陕西东部的北带熊耳群岩石化学分析数据所作的TAS图;(b)本区南带熊耳群的TAS图

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领域中,有关变质作用过程中稀土元素迁移性状的研究仍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我们分别对豫西(嵩县、栾川)的熊耳群火山岩及本区南带熊耳群变质火山岩的不同类型岩石采样,测定了其稀土元素含量,所作稀土元素标准化模式图的曲线形状是基本一致的(图1-5,标准值据赫尔曼,1978,下同)。本区推覆体以下的变质火山岩是动力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岩石,这类岩石通常变质后云母含量显着增加,表明构造推覆过程中滑脱面附近存在水溶液,可能这一过程使稀土元素不同程度地被带出,以致变质火山岩较未变质的火山岩稀土总量不同程度地减少,但看来总的分配模式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图1-5熊耳群火山岩的稀土元素标准模式图

(a)南带熊耳群变质岩中基性火山熔岩;(b)北带熊耳群(方城、嵩县)的中-基性火山熔岩

南带熊耳群最显着的特征是在片理及片麻理面上经常见到由矿物定向排列及拉长的杏仁体所显示的拉伸线理,其方向呈稳定的近南北向,即为典型的S-L构造岩。与上覆推覆体岩层中见到的拉伸线理方向相一致,表明南带熊耳群的主要变质作用发生在构造推覆阶段,其剪切滑移的矢量为近南北向。镜下见到这类岩石大多已经过静态恢复,其中呈带状分布的石英晶体呈柱状,其柱面平行于片理面,部分石英颗粒之间出现近120°的三连点结构,但仍残留有早期韧性变形阶段动态重结晶过程中所形成的组构,如局部的残斑及其周围细粒化的细小颗粒、拉长的石英颗粒及残存的由不同矿物构成的显微滑动层、压力影及S-C组构等。矿物组合为Ald+Qz+Mu+Bit(含铁铝榴石二云石英片岩)、Mu+Qz(白云石英片岩)、Pl+Ald+Ep+Qz(铁铝榴石绿帘斜长片麻岩)、Ep+Bit+Qz(绿帘黑云石英片岩)……等。上述岩石中角闪石呈短柱状—纤维状,颜色为黄绿色—蓝绿色,多色性明显,并以蓝绿色纤维状为主,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其(Ca+Na)B>1.34,NaB<0.67(NaB是据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计算的Na离子占位系数),属钙质角闪石,在AlⅣ-AlⅥ变异图上投影在角闪岩相区(图1-6),而斜长石通过油浸法测定的牌号为An=12~20,为更长石—更钠长石,以上矿物组合及角闪石、斜长石等矿物特征显示其变质相为高绿片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局部地段已达高绿片岩相的上部,有可能达低角闪岩相。综上所述,南带熊耳群实际上由一套构造片岩及构造片麻岩构成。确山地区南带熊耳群断续出露的宽度接近20km。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熊耳群主要分布于豫西,往东过了鲁山以后熊耳群厚度逐渐变薄以至趋向于尖灭。上述认识是根据北带熊耳群的分布得出的,如果考虑“南带熊耳群”的存在及推覆构造引起的位移,则熊耳群原始分布状况与人们的认识将有很大出入。由本区南带熊耳群分布的态势判断,往东熊耳群并不一定比现今豫西出露的北带熊耳群厚度薄,且再往东熊耳群应没入华北平原。有关中元古代以来古华北板块南缘存在沟-弧-盆体系的看法(胡受奚等,1988)由于未弄清一些基本地质事实而难以成立,以往根据北部地层的地表出露,认为熊耳群代表陆缘火山弧,其南部分布的栾川群、官道口群及陶湾群为弧前盆地沉积;其北部分布的汝阳群和洛峪群为弧后盆地沉积。推覆构造的研究显示无论是官道口群还是栾川群或陶湾群都由北往南推覆于南带熊耳群之上,相对于准原地基底南带熊耳群而言,上述地层原始位置是在其北部而并非位于其南侧的“弧前”位置,故“弧前”及“弧后”位置的判断似是而非。

图1-6确山南部基底变质熊耳群中角闪石Al-Al(左图)及Al-Si变异图(右图)

Al、Al、Si为据角闪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以给定阳离子为基础计算出的阳离子数

2)汝阳群、洛峪群

在熊耳群火山岩之上,平行不整合覆盖岩性有差异的两套地层,北部为中元古界的汝阳群与洛峪群。汝阳群由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北大尖组构成,厚度通常达1000m以上;洛峪群由崔庄组、三教堂组、洛峪口组构成,厚数百米。上述地层以石英砂岩、页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底部为砾岩层,属滨浅海的稳定沉积,其中豫西出现大片河口三角洲相沉积。在云梦山组底砾岩层之上,通常有厚几十米至上百米的岩性与熊耳群相似的偏基性火山岩,其测定的Rb-Sr年龄值为1267Ma;汝阳群上部北大尖组海绿石K-Ar年龄值为1129、1134、1160Ma(河南省区域地质志,1982)。洛峪群中海绿石的K-Ar年龄值为1159~1012Ma(河南省区域地质志,1982),因此汝阳群及洛峪群为中元古代晚期沉积的地层,可能延续到新元古代。

3)震旦系

由黄连垛组、董家组、罗圈组构成,为泥砂质沉积岩、碳酸盐岩、砾岩及冰碛砾岩层,上述地层总厚数百米。董家组砂岩中海绿石年龄值为617~656Ma,Rb-Sr年龄值为727Ma(关保德,1988),罗圈组海绿石K-Ar年龄值为503Ma,Rb-Sr年龄值为523Ma,有人认为罗圈组冰碛层时代为早寒武世。

(2)古生界及三叠系

与华北陆块同一时代分布的地层完全一致,即下古生界主要出露寒武系,局部出露奥陶系(陕县、渑池、鲁山下汤一带)等海相沉积,上古生界出露中、上石炭统海陆交互相沉积及以陆相沉积为主的二叠系、陆相的三叠系,显示石炭纪末期以来东秦岭古海已逐步消失,并逐渐进入陆-陆碰撞阶段,华北陆块南部逐步开始隆升。

1)寒武系

下寒武统辛集组为含磷、铀炭质页岩及砂岩、白云岩及石灰岩层,馒头组为白云岩,薄层泥灰岩,下寒武统总厚数百米;中寒武统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为杂色砂页岩层,鲕状灰岩及条带状灰岩,厚300~600m;上寒武统及奥陶系仅局部出露。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系愈往南层位愈低,且为较深水沉积(刘印环,1990),确山东部辛集组含炭质页岩层作为高塑性的地层局部出露于北缘推覆体底部。

2)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

分布于三门峡、宜阳、鲁山、临汝—平顶山一线,上述地层包括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石千峰组、二马营组、油房庄组、椿树腰组等,其中的古生物群落与华北陆块内部同一时代沉积层完全一致。这套厚达千米以上的地层中,含有大量的粘土页岩,特别是本溪组及山西组中的铝土矿层、高铝页岩层,由于特殊的岩性而成为山麓推覆构造带推覆体底部的滑脱面所在层位。

3)中—新生代陆相沉积层(J—E)

作为陆相的盖层分布,其中侏罗系与华北同期沉积层的生物群落可对比,而白垩系及古近系大多为断陷盆地沉积。

侏罗系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的义马盆地(渑池、义马一带)及东南部的确山一带。义马盆地发育完整的侏罗系,其中下侏罗统义马组为砂-砾岩、粘土岩夹煤层,厚200余m,上侏罗统马凹组由砂砾岩及粘土岩构成,厚约190m。确山的侏罗系仅局部出露于北缘推覆体的逆冲岩片中,出露的厚度很薄,含丰富的植物化石。

下白垩统分布于研究区北部汝阳、嵩县及宝丰一带,其中以裂隙式中酸性火山喷发岩为主夹湖相沉积,鉴于研究区以东这一时代的火山活动逐步增强,在安徽省大别山区火山活动更为强烈,因此认为下白垩统的火山岩是我国东部中生代火山活动的一部分。上白垩统及古近系为红色碎屑沉积,以往多划入古近系,近年来一些地区陆续发现恐龙蛋化石后划归K2—E。这一地层除了作为同构造沉积分布于山麓推覆构造带的背驮式盆地及前陆盆地(临汝、汝阳)外,还沉积于伸展构造有关的断陷盆地中。而晚白垩世晚期以来,豫西已进入盆岭构造演化阶段,出现一系列的NEE向盆地及处于盆地之间的熊耳山、崤山、小秦岭等山岭,在盆地之中沉积了较厚的红色碎屑岩。

2.南部盖层

前已提到,中元古代早期华北陆块南缘的大陆裂陷作用,通过早期熊耳群火山岩的喷出,逐步出现南、北两个沉积盆地,北部的沉积盆地沉积了汝阳群、洛峪群及震旦系等,南部的沉积盆地沉积了官道口群(即陕西的洛南群)。但这一次大陆裂谷系演化到相当于威尔逊旋回的红海期至少年期时即告夭折,表现为中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中期,在华北陆块最南部又一次出现区域性隆起,陕西的洛南群及豫西的官道口群沉积后发生长期沉积间断,它们的上部平行不整合覆盖寒武系及栾川群,而在伏牛山地区官道口群在沉积了高山河组及龙家园组之后即发生地层缺失,其上平行不整合覆盖栾川群。中元古代晚期的地壳隆起是又一次发生大陆裂谷的先兆,在震旦纪再次发生裂陷作用,出现新的陆缘裂谷,沉积了极具大陆裂谷火山作用及沉积作用特征的栾川群,这一裂谷进一步发展出现陶湾群的半深海沉积,至此东秦岭古海逐步生成。

由于后期推覆构造的改造及栾川群、陶湾群本身岩性变化大,加之经受了变质作用,在西部定名的栾川群、陶湾群的东延问题一直未能解决,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对栾川群进行了专题研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探索到栾川群及陶湾群是分布于推覆体前缘带特定逆冲岩席之中的地层,并顺利地结合推覆构造的研究,确定上述地层沿推覆体前缘断续分布达300余km。在复杂的北缘推覆体前缘带,如果对栾川群、陶湾群不熟悉将不可能开展区域构造研究工作,因此本章将较为详细地介绍这些地层,并将涉及到颇有争议的白术沟组等问题。

1)宽坪群

分布于研究区最南部北缘推覆体的基底,以它为主体构成北缘推覆体以下的另一个更深层次的推覆体——宽坪推覆体。主要由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组成,其中基性岩具大洋拉斑玄武岩特征。宽坪群变质程度达高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由于多期强烈变形,其层序问题难以建立。主要由三类地层组成,即角闪岩、角闪片岩类,云母石英片岩-石英云母片岩类,“片麻状”大理岩类。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第一轮秦巴项目中,宽坪群是重点研究的地层,研究者趋向于认为宽坪群是裂陷槽沉积,其早期的变形及变质作用发生在宽坪群形成时期的拉张构造环境(王仁民,1990)。据年代学研究,其形成于中—新元古代((1142±18)Ma~(986±169)Ma,张宗清等,1991)。宽坪群与其他地层之间,均为断层接触,至今对其在中—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中的定位问题尚不清楚,一些地球化学家提出这一地层曾是属于扬子陆块的一部分(张国伟等,2001),是否如此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2)官道口群

为平行不整合覆盖在熊耳群之上的另一套地层,以白云石大理岩为主,夹石英砂岩、砾岩、板岩,其中白云岩不同层位中含丰富的叠层石化石。官道口群由高山河组、龙家园组、巡检司组、杜关组、冯家湾组构成,在卢氏—栾川一带厚达1000m以上。往东在伏牛山区仅沉积高山河组及龙家园组,再往东地层缺失。底部高山河组中有厚数十米至百余米的与熊耳群岩性特征类似的中—基性火山岩,此与汝阳群底部出现的同一岩性火山岩夹层一致,表明它与汝阳群云梦山组为同一时代地层。高山河组泥质板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94±45)Ma,侵入冯家湾组的花岗岩Rb-Sr等时线年龄值为999Ma,虽然上述年龄值的可靠性仍有待研究,但这些地层与陕西的洛南群可以对比,应为中元古代中—晚期地层。

3)栾川群

为分布于北缘推覆体前缘带极具特色的地层,呈狭窄带状断续出露于卢氏、栾川、南

召、方城至确山一线,延续300余km,栾川地区的栾川群由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大红口组构成。栾川群底部的三川组下段由变质的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及千枚岩构成,三川组上段以大理岩为主,其内部往往含石英等陆源碎屑及已变质为云母类矿物的泥质物。南泥湖组下段亦为一套以变质的中—粗粒石英砂岩为主夹细—粉砂岩及千枚岩;南泥湖组中段为钙质绢云片岩夹透镜状变质砂岩及大理岩,根据片岩中w(K2O)的高含量(达4%~7%)及稀土总量达250×10-6~514×10-6判断,部分原岩为火山碎屑沉积岩,局部地区已见到粗面岩夹层;南泥湖组上段为含云母的白云石大理岩(原岩为含泥质的白云岩)。煤窑沟组较为特征,其下段由变质中—粗粒石英砂岩、含长石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绢云石英片岩、石英绢云片岩及大理岩组成,其中含黑云变斑石英绢云片岩的原岩为含火山碎屑的沉积岩;煤窑沟组中段由含叠层石白云大理岩、白云石大理岩构成,岩石中见富藻斑点;煤窑沟组上段底部有一厚几米至数十米的质纯的石英砂岩,其下部有可作为标志层的厚数十米的泥炭质层(石煤层),往上为含叠层石白云石大理岩、核形石白云石大理岩及白云石大理岩。大红口组由碱性火山岩构成,夹沉积岩夹层。由于栾川群分布区断层极其发育且露头出露往往欠佳,难以准确测定地层厚度。在栾川群各个组出露较全的栾川及南召—方城一带,测得的栾川群总厚度分别为>2600 m及>2800 m。栾川群中最具特色的为大红口组碱性火山岩、煤窑沟的含圆柱状叠层石大理岩及石煤层,这些地层可作为标志层。

栾川群中的岩浆岩由两类构成:一类为深色的变质基性岩石;另一类为浅色的变质中—酸性岩石。由于其中缺乏中基性岩类,故具典型的双众数岩套特征。栾川群的基性岩呈岩墙出现,主要分布于豫西,往东至方城—南召一带基性岩墙规模变小且数量急剧减少,更往东在桐柏山北部至今未发现栾川群中有基性岩分布。值得注意的是陶湾群在豫西未发现同构造期的岩浆岩分布,但往东在方城—确山地区见到呈岩株状的基性岩体侵A陶湾群中,更往东陶湾群中见到层状的变质基性火山岩及岩株状侵入体。从外貌看,栾川群及陶湾群中的基性岩均已变为斜长角闪岩类而难以在野外区分。为进一步揭示栾川群形成以来华北板块南缘的构造演化,我们将二者合并研究。由全碱-SiO2图(图1-7)显示栾川群的变基性岩属碱性玄武岩系列,陶湾群则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它们的稀土分配模式图亦明显不同(图1-8),前者为向右倾斜的轻稀土元素富集曲线,后者为类似洋脊玄武岩的近水平分布曲线。两类基性岩的微量元素研究结果表明,前者具板内玄武岩特征,后者具大洋拉斑玄武岩特征。

栾川群的变质浅色岩浆岩的岩性较为复杂,包括火山熔岩(碱性流纹岩、粗面岩),变质火山碎屑岩(凝灰岩、集块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及浅成脉状、岩株及岩枝状的正长斑岩及石英正长斑岩。TAS图(图1-9)显示由西往东,栾川群的浅色岩浆岩在豫西以中性岩为主,至方城—南召一带为中—酸性岩,东部以酸性岩为主。在SiO2-AR图解中(图1-10),除少数样品落入过碱性区外,栾川群中绝大部分浅色岩属碱性岩。稀土元素的研究表明这些岩石中,粗面岩-正长斑岩类∑REE=757.06×10-6~1356.97×10-6,平均值为1010.74×10-6,含量相当高。碱性流纹岩∑REE稍低,为490.60×10-6~621.29×10-6,平均值为558.5×10-6。稀土元素分配模式图显示这些岩石亦均为向右倾斜的轻稀土元素富集曲线,通常δEu有弱至中等程度亏损。

Pearce等将花岗岩按构造环境分为四类,即洋脊花岗岩、火山弧花岗岩、同碰撞期花岗岩及板内花岗岩,考虑到直接利用元素及元素组合对比来区分各类花岗岩较为困难,因而选用了K2O、Rb、Ba、Th、Ta、Nb、Ce、Hf、Zr、Sm、Y、Y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稀土元素,利用标准化因子(normalizing factor)与理论上洋脊花岗岩标准因子比较作出标准化模型进行对比。鉴于大红口组存在中—酸性岩,其中一些是浅成的侵入岩,Pearce的判别方法也应当适用于此类岩石。我们根据栾川群中浅色岩浆岩的8个样品计算了其洋脊花岗岩的标准化平均值,并对不同区域的标准化平均值作了分布模式图(图1-11,图1-12),特征是:①这些浅色岩尽管岩性复杂,且空间上岩性逐步发生变化,但这一断续分布长达300余km的岩带模式图是一致的,表明它们是同一时期、同一构造背景下形成的;②上述岩石标准化分布型式与标准的板内花岗岩分布模型相似,应为与奥斯陆裂谷型类似的大陆裂谷型花岗岩类。

图1-7栾川群及陶湾群变质基性岩的全碱-w(SiO2)图

①碱性玄武岩平均值;②大陆拉斑玄武岩平均值;③大洋拉斑玄武岩平均值。1—栾川地区栾川群中变辉长-辉绿岩;2—南召、方城地区栾川群中变辉长-辉绿岩;3—南召及方城地区陶湾群中变基性岩;4—桐柏山北部地区陶湾群中变基性岩

图1-8栾川群及陶湾群变质基性岩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图

(图中虚线为栾川群变质基性岩,实线为陶湾群变质基性岩)

图1-9栾川群大红口组火山岩及浅成侵入体的SiO2-AR图解

1—栾川地区样品;2—南召-方城地区样品;3—确山-桐柏地区样品

图1-10栾川群大红口组火山岩的TAS投影图

1—栾川地区;2—确山及桐柏地区;3—方城及南召地区S3=粗面安山岩;U3=碱玄质响岩;Ph=响岩;T=粗面岩;R=流纹岩

图1-11以洋脊花岗岩为标准的板内花岗岩分布模型

(据Pearce J.A.,1984)

图1-12栾川群大红口组火山岩的洋脊花岗岩标准化分布型式

l—栾川地区三个样品平均值;2—南召、方城地区两个样品平均值;3—确山、桐柏地区三个样品平均值

以上资料表明栾川群是震旦纪华北陆块南缘再一次裂陷作用形成的岩层,新的裂谷的拉张伴随着热收缩并形成了最初的大陆架,栾川群的滨浅海沉积是这一演化阶段的产物。早期裂谷为—狭窄的与外界不连通的闭塞封闭的环境,从而形成了煤窑沟组的泥炭质层(石煤层)。而裂谷的拉张伴随着地幔的局部熔融并产生碱性玄武岩岩浆,这一岩浆上升至壳幔界面熔化了下地壳物质,形成壳幔混合岩浆,栾川群中双众数特征的岩浆岩套是大陆裂谷演化的证据。栾川群中最可靠的同位素年龄值是张宗清等(1991)测定的,他采的栾川群顶部大红口组变粗面岩及侵入其中的变辉长岩的8个样品,分别测得Rb-Sr等时线年龄值为(660±27)Ma及Sm-Nd等时线年龄值为(682±60)Ma,这两个极其吻合的年龄值代表栾川群形成的上限。栾川群形成的下限测定目前尚有困难,但依据大陆裂谷演化的一般规律,其时限不可能很长。因此,这一裂谷应发生于震旦纪晚期。

4)陶湾群

分布于北缘推覆体最底部的逆冲岩席之中,在栾川—卢氏一带,由鱼库组、三岔口组、凤脉庙组、秋木沟组构成。其中鱼库组以厚层白云石大理岩为主体,底部夹云母片岩,厚数百米;三岔口组为含炭钙质砾岩、含砾大理岩,厚100~200m,值得注意的是三岔口组砾石大小悬殊,在卢氏县小清河可见到长达几十米至100m以上的巨大砾块,显然应为滑塌堆积,表明三岔口组形成于大陆斜坡;凤脉庙组及秋木沟组由含炭泥质岩、不纯碳酸盐岩构成,经变质后成为含炭质千枚岩、云母片岩、大理岩,厚数百米。陶湾群往东延岩性变化很大,在方城—南召一带,以薄层条带状大理岩为主,已无法与栾川的陶湾群逐层进行对比,惟一作为确定陶湾群依据的是这里存在三义口组砾岩层。这一带陶湾群中出现变基性火山熔岩,即斜长角闪岩及基性脉岩,前已提到其属于大洋拉斑玄武岩系。再往东至确山、桐柏一带,这里在推覆体底部岩席中除了见到条带状大理岩以外,已见不到三岔口砾岩,根据其中夹层变基性火山熔岩层属拉斑玄武岩系列判断,应为方城—南召陶湾群的东延部分。由此可见如果不根据构造部位系统地追索,岩性变化极大的陶湾群往东延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陶湾群与栾川群之间呈断层接触,根据三岔口组砾岩层中发现含有煤窑沟组叠层石大理岩砾石及大红口组火山岩砾石判断,陶湾群的层位应在栾川群之上。陶湾群中测定的多个Rb-Sr年龄值为(569±66)Ma~406Ma,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人报道陶湾群中发现化石碎片及完整的化石(胡德祥,1987;王宗起,1990),由于陕西东部与河南陶湾群对比问题及化石碎片的可靠性问题有待解决,至今对是否存在化石尚无定论。但层位、同位素年龄测定无疑表明陶湾群应形成于震旦纪晚期至早古生代。陶湾群主要为不纯碳酸盐沉积,其中三岔口组砾岩具有大陆斜坡沉积特征,因此与栾川群不同,陶湾群主要为半深海沉积,方城—确山陶湾群中大洋拉斑玄武岩系列火山岩存在表明,由栾川群至陶湾群,已由威尔逊旋回的红海期向少年期演化,东秦岭古海已具雏形。

5)白术沟组

为分布于栾川及其以西的一套含磷铀的地层,由炭质千枚岩、砂岩层构成,厚度应在100m以上。多年来将这一地层划入栾川群底部,着名的黄背岭复式背斜即以白术沟组构成“背斜”核部地层。笔者经过大量的野外工作,确认这一地层与栾川群及官道口群不同层位均呈断层接触,且很多情况下为平缓的韧性断层,而白术沟组总是处于上述平缓断层下盘,与上盘栾川群地层之间出现变质相带倒转,从而断定白术沟组与上覆地层之间为一局部的构造滑脱面,认为这一地层是华北下寒武统含磷铀炭质页岩相同层位的沉积层,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6)下白垩统

为一套灰黑、灰绿、黄、褐色的湖相沉积,除底部有厚度不大的砾岩层外,主要由泥岩、砂岩、页岩、泥灰岩构成。这一地层中含热河动物群地区性淡水生物化石组合,已发现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轮藻、昆虫等大量生物化石。最早曾认为其时代为J3—K1,后来认为时代为K1。这一地层分布于北缘推覆体底部及基底,断续出露于南召县马市坪至方城一带。由于其卷入到北缘推覆构造带之中,对于确定北缘推覆构造带活动时间的上限意义重大。

7)上白垩统—古近系

为红色陆相碎屑沉积,局部出露于断陷盆地中。由于缺乏古生物化石,通常被笼统地称之为古近系。

② 《周生如故》清河崔氏崔时宜历史原型是什么

《周生如故》清河崔氏崔时宜历史原型是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着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西汉时崔业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后世遂称清河东武城人,即清河崔氏由来。

汉末时崛起为关东望族,魏晋时期冠冕相袭,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并在北朝初年达到极盛,北魏孝文帝时入,卢崔郑王,四姓高门,唐代时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十二人,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并称为,崔卢,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

周生如故崔时宜介绍:

崔家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而且权势正盛,女主又是崔家大家族中唯一的女孩,所以女主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被指腹给太子当新娘了,男主周生辰年少成名,战功显赫,大了女主十多岁,后来女主也拜入男主的名下,当男主的小徒弟。

女主在男主府上拜师学习,一学就是十年,女主也从一个小姑娘长成小美人,在这个过程中,男主与女主是互相吸引,感情也在慢慢的进步,可是女主是太子妃,男主是王爷,再加上男主对女主很好,于是就开始有了男女主在一起苟且的传闻,甚至说男主要为了女主起兵谋反。

太子、皇太后自然是听到这些传闻,于是就安排男主出兵御敌,后来男主在出兵御敌的时候,太子领兵前去增援,看似帮助他,实际上则是杀了他,并且给他安了一个起兵谋反的罪名,女主后来收到了男主的一封信,知道男主是被人陷害的,女主在男主死后,主动跳楼自杀。

③ 清河崔氏出过皇后吗

清河崔氏没有出过皇后。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家族,这个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评价。其中的北魏开国元勋司徒崔浩,更是将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个巅峰。

相关介绍:

根据《水经注》记载,崔氏起源于姜姓,是姜子牙的后代。公元前975年,姜子牙的孙子季子将自己的继承权让给了弟弟齐乙公,然后归隐采邑,他的后代后来以崔为姓。

季子的第十二世孙崔杼曾任齐国的正卿,后来因弑君全家被杀,好在他有一个叫崔明的儿子躲在坟墓中逃过一劫,被鲁国收留。崔明的十五世孙是崔如意,崔如意生两个儿子,分别是崔业(崔伯基)和崔仲牟。

西汉初年,崔业和崔仲牟兄弟二人分别定居在清河郡东武城县和涿郡安平县,就形成了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两支。而这两支,到了唐朝时期,都进入了“五姓七望”的名单。

④ 清河崔氏出过皇后吗

清河崔氏没有出过皇后。

清河崔氏,汉末时崛起为关东望族,魏晋时期冠冕相袭,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并在北朝初年达到极盛,北魏孝文帝(元宏)时入“卢崔郑王”四姓高门;唐代时位列“七姓十家”,出宰相十二人,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并称为“崔卢”,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

郡望

清河崔氏的郡望为清河郡,属冀州,东汉时也称清河国、甘陵国,北周时也称贝州,隋唐时为清河郡或为贝州。

清河崔氏的祖居之地在清河郡下辖的东武城县(今河北故城县南部地区),西晋太康年间改称为武城县。因此在史书和墓志中,对清河崔氏族人的籍贯多记载为“清河东武城人”,西晋以后也称清河武城人,北周隋唐时也称贝州武城人。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清河崔氏

⑤ 《周生如故》清河崔氏崔时宜原型是什么

没有具体原型,但是历史上确实有崔氏的名门望族。

清河崔氏清河崔氏,中国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着名大族,源自姜姓,因以封地崔邑而受姓崔氏 ,西汉时崔业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 (今河北省故城县) ,后世遂称“清河东武城人”(即清河崔氏由来)。

汉末时崛起为关东望族 ,魏晋时期冠冕相袭,南北朝时进入鼎盛时期,并在北朝初年达到极盛 ,北魏孝文帝(元宏)时入“卢崔郑王”四姓高门 ;唐代时位列“七姓十家” ,出宰相十二人 ,与博陵崔氏、范阳卢氏并称为“崔卢”,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声望。

人物分析:

《周生如故》中的周生辰,是家臣数千,拥军七十万的小南辰王,他战功赫赫,虽然皇太后也忌惮他的势力,但是国家的安危和边疆的稳定又离不开他。

小南辰王周生辰有十一个徒弟,除了漼时宜之外,他的徒弟们都曾跟着周生辰出生入死,在战场上身先士卒。漼时宜的师姐曾经私下里跟漼时宜说过一些大逆不道的话,她说战功赫赫,又拥兵自重的小南辰王,早就应该分疆裂土,开辟出一片清明的天下了。

⑥ 清河崔氏,清河房氏中的清河是指的哪里

指今天的河北省清河县

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着名大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族”。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着名士族之一。

⑦ 心回母校散文随笔

光阴荏苒,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常常梦中回到了美好的初中时代,回到了在我的人生路上打下深刻烙印的母校——清河联中。自从我离开那里后,虽然多次到过母校所在的山村看望姑母,但总因时间紧迫以及事物繁多,从没有驻足校园细看过它。但每每提起那个富于诗意的美丽山村——清河村时,如潮的青春往事即刻令我心潮澎湃,那段激荡我青春岁月的美好时光,使我对“清河联中”久久难以忘怀。所以,在20xx年暑假,我与爱人、女儿一起到那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去看望年事已高的姑母,去看那令我魂牵梦绕的母校。

我们三人骑着车走走停停,一边欣赏熟悉的风景,一路捡拾童年美好的回忆。一个多小时后,就到了清河村。这个秀丽的小山村不仅风景秀美,满山苍翠,它还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十几年来,由于矿产的开发,这里的村民大都富裕了起来,很多人在县城买了房子,已是今非昔比了。但那村庄四周熟悉的山峰,中学时代的同窗以及村里和蔼可亲的大婶、大叔们见到了我仿佛见到了亲闺女一般,那热情令我感动。是啊,我在这里上过学,又到这里工作过,我与他们有着骨肉般的亲情,有着难以割舍的缘份。

姑姑家就在学校隔壁,吃过饭后,我和女儿、爱人,带着相机走进了我记忆中的“清河联中”。听说学校建了新楼房,刚到大队的院边儿,就看见贴着深红瓷砖的门楣上镶嵌着“清河小学”四个深红色大字。没有走进校园,单看大门就十分气派。进门,那被翻修成两层楼房的校园里,有工人正在二楼粉刷新房,有车子正在拉沙石料。工人们正紧张地忙碌着,一定是赶着暑假后交付学校使用。有几个一年级模样的孩子正在校园里玩,我弯下身问:“你几年级了?新教室美不美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可美了,我们的教室可大啦,墙可白啦!还有新桌子、新椅子呢!”几个孩子天真烂漫的笑语使我心头一热,那难忘的一幕幕往事浮现在了眼前,犹如昨日重现。

记得那是1979年8月份,我原来就读的家乡的一所中学——前坪铜矿学校因生源太少被乡里撤掉。与同乡的另外一所黄叶中学一起合并到清河中学,合并后的清河中学改称清河联中。所以,从1978年9月开始,我便到这里就读初二,从此便步入了我求学路上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中学阶段。

清河联中的校园就位于这八宝山山脚下,坐北朝南。那时,不太宽敞的校园内共有五个教室。东边由南向北是五年级教室、初二乙班和甲班教室。西边是一个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复式班教室,初一甲班、乙班教室,另加一个小学教师集体办公室。正北是初中教师的办公室兼住室。校园呈规则的长方形,每个教室外面都有两三颗泡桐树,所以,除冬天外,校园常被掩映在绿荫中。站在远处的山腰遥望那个方方正正校园,两排面对面的斜坡瓦屋面教室整齐、朴素而美观。那个朴素但被绿色充满的校园仿佛那个遥远的年代,处处有着朴素、美丽的原生态的韵致。

校园的所有房屋都是村里按人口出义务工建起来的土坯房。只有北面的一排教师办公室外面刷了一层白灰,其余教室外面全保持原有的土墙色调。每个教室都有四个简易木窗,用一寸宽的木档做成,没有安装玻璃,一年四季透亮无比,与窗外的世界保持着最亲密的距离。教室内没有像样的桌凳,“课桌”是长长三根的原木被放在左右两侧的土墩上,在木杠上面糊一层泥,用泥抹抹光,便是桌面。凳子也是这样的,有的干脆不上泥,把两根并排的木杠钉在一起,用锛子锛成一个小平面就成了。整个教室有七八排这样的长桌子和长凳子。猛然间走进教室也能被这个规模所震撼。其中,有些不安生的男同学,坐这样的“凳子”不长时间,棉裤就被磨出了棉絮,常常被好事者拽出点棉絮作笑料,我们女同学大都坐在前面。记得有一次正上化学课,忽然听到后边“嗵”的一声响,倒数第二排的凳子塌了,五六个同学都弄了个仰板叉,后排同学哄堂大笑,教室顿时像炸开了锅。宋焕民老师对他们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经老师调查和同学检举,是一个调皮的男生故意在课堂上玩“挤油”的游戏,把固定在土墩上的木杠挤掉了,土墩弄塌了。

那时候,我们的教室动辄就会漏水。所以,修补房顶就是教师们的一项业余工作了。记得有一次天下大雨,坐在后排漏雨的座位上的同学都挤到前面的几排来听讲,语文老师常玉琴到她的办公室取来脸盆接雨水。我们听着老师讲课,但那雨滴敲击脸盆清脆的声音像与老师赛讲似的,不时传入耳膜。等到下课,教室后门口(其实,我们的教师只有一扇门,因为讲台在与门相反的一端,同学们就称它为后门。)积了一潭儿水,我们进出教室时必须蹦着过去。天一晴,我们的`物理老师周成恩、地理老师邓红记等几位老师,就搬着一个从村里借来的梯子,上到房坡换瓦片。像这样的事经常有,有时是东边不漏西边漏,这个经常漏雨的教室在老师的辛勤修补下,一年的初中生活,同学们在教室里上课基本上没有淋过大雨,一种幸福感常常在心头荡漾。

学生寝室,在村南头大队里小学一二年级教室的隔壁,是几间草房,与中学校园相距大约300米左右。有一次,听一个女同学说:半夜里,听到房后有动静,村里的狗叫得特别厉害,第二天早上,寝室外有几堆狼屎。同学们都很害怕,从此,每晚下夜自习,都有老师把同学们送到寝室后方离开。

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学校经常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比如:一学期要进行一次作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竞赛。同学们学得很苦但很快乐。记得有一次在学校举行的各科竞赛中,我总分排第一。周一学校请来当时的潘河教育办公室主任吴清波老师到学校主持颁奖大会。在那次大会上,我被吴主任亲昵地称为“学习冠军”。从此,我每次走乙班门口过时,那些调皮的男生总会站在远处朝着我喊“冠军!冠军!冠军来了!”害得我很长时间都不敢从乙班教室门口经过。教师的和蔼亲善更不用说了,由于爸爸也在学校工作,所以条件就优越了很多。老师们对我都特别关爱,特别是对我学习上的鼓励和激励令我终生难忘。“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是那个时候老师们经常激励我们的话。所以,对前途充满幻想,对未来满怀信心,立志用奋斗实现理想是我在初中时期的最大愿望,也就是在那个时期,我决心通过发奋学习走出大山。一年后,我与其他三名同学跨入了卢氏县一中的门槛儿。从此走进追求理想的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转眼三年过去,应届毕业后,我高考落榜返校复读不久,遇到了教育系统招工的机会。走向工作岗位,我首先被分到清河小学,在此之前,因清河联中是当时最后一届两年制初中,在我们毕业两年后也撤销了。小学一、二年级也搬到了这里,所以,它才成为一所完整的小学。记得1984年9月,当我背着行李走进清河小学的校园时,这里早已物是人非。昔日热闹非凡的校园变得荒凉冷清,校园已破烂不堪,原来所有教室的简易木窗全都变成了黑窟窿。村里人秋收后的庄稼秸杆与树木落叶搅在一起,被小学生弄得到处都是,一种悲凉的情绪油然而生。站在校园,当年轰轰烈烈的学习热潮依然仿佛在眼前,下午放学后,近处的教师都回家了,偌大的校园仅剩我一人。天黑后,校院的几个教室黑洞一样的窗子发出骇人的光。加上校院已多日没有打扫过,所以更加怀念初中阶段的校园。在校园徘徊良久后,我决定把破烂不堪的校园收拾得干干净净,这也是我唯一能做到的。记得到校的第一个晚上,我拉亮住室的灯泡,一个人拿着扫帚开始清扫校园。大约一个小时后,汗水浸湿了衣衫。从此,我用行动美化着校园,也更爱清河小学,因为它不仅是我的母校,还是我一生中教育教学生涯的第一个驿站。

从这里出发,我走向潘河中学,随后又到县城,转眼二十多年过去,昔日的土坯房,在八年前经过村委会筹建、教师和村民捐款,翻修成砖木结构的瓦房。此后,这里的孩子已多年不怕下雨了。今年,在潘河乡与清河村委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又被重新翻修成两层楼房,在北面主楼的面前还建了一个升旗台,使今日的清河小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活力。清河小学再也不是从前的丑小鸭了,而今它已变成了金凤凰,引导大山里的孩子从这里起飞,飞向广阔的理想的蓝天。

清河小学,我的母校,我爱您并永远地祝着您!

⑧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潘河乡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潘河乡下辖村委会包括潘河家园居民委员会、潘河村村委会、下河村村委会、上川村村委会、砖楼村村委会、山岔村村委会、黄叶村村委会、岗头村村委会、梅家村村委会、阳坡村村委会、前坪村村委会、清河村村委会、冠云村村委会、两河村村委会。

⑨ 清河崔氏出过皇后吗

清河崔氏没有出过皇后,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北魏时一度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大家族,这个四大家族可是官方的评价。其中的北魏开国元勋司徒崔浩,更是将清河崔氏推向了第一个巅峰。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文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杜甫的母亲,就是清河崔氏。

根据《水经注》记载,崔氏起源于姜姓,是姜子牙的后代。公元前975年,姜子牙的孙子季子将自己的继承权让给了弟弟齐乙公,然后归隐采邑,他的后代后来以崔为姓。

季子的第十二世孙崔杼曾任齐国的正卿,后来因弑君全家被杀,好在他有一个叫崔明的儿子躲在坟墓中逃过一劫,被鲁国收留。崔明的十五世孙是崔如意,崔如意生两个儿子,分别是崔业(崔伯基)和崔仲牟。

西汉初年,崔业和崔仲牟兄弟二人分别定居在清河郡东武城县和涿郡安平县,就形成了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两支。而这两支,到了唐朝时期,都进入了“五姓七望”的名单。

阅读全文

与卢氏县清河小美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动漫美女独自走在夜路 浏览:1424
动漫美女被骗10万 浏览:1216
高铁上的小女孩图片大全 浏览:1885
美女丝袜中出电影有哪些 浏览:995
古代四大美女ppt 浏览:1743
韩国美女车载dj音乐完整版 浏览:1728
巨臀美女手机在线看 浏览:721
小美女跳舞干净利落 浏览:2017
继承医馆美女小说 浏览:1465
最美军训女生爬草坪的图片 浏览:1672
裸体女人和男人日B图片 浏览:1990
美女是黄视频下载 浏览:1554
大漠苍狼偷看美女换衣服是第几集 浏览:1501
男生温头像柔图片 浏览:1031
让图片可爱起来的小图案 浏览:1174
什么叫姿身大美女 浏览:3129
看日韩美女生活片 浏览:1822
女人使用健慰器图片 浏览:1883
漂亮美女唱得真好听温柔大方美美哒 浏览:1020
哪里能请到美女演员 浏览: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