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陕北嫁女习俗
1、嫁妆
女方父母会为自己的女儿准备陪嫁钱,如果女方嫁的比较近的话,女方父母还可以为女儿陪嫁家电,同时,女方的洗漱、衣服、鞋子,都由女方家长准备,必须是双份儿的。
2、迎亲队、放鞭炮
一般而言,新人在举行婚礼前,新郎新娘双方不能见面,第二天早上新郎带着迎亲队伍,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来到新娘家迎娶(虽然现在禁止放鞭炮了,但祝福仍在)。迎娶交通工具由以前的花轿到现在的汽车、马车或自行车所取替。
3、压轿
老主家互相交代后,新郎要求婚,单膝下跪,送上手捧花,新娘点头后方可抱着新娘上花车。轿夫抬上新娘刚要起步,新娘的弟弟又来挡道,并坐入车中陪姐姐走一段路,娶亲人给红包后才下来。
4、回门
结婚后新娘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居住相同天数),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回门算是婚礼的收尾了,在婆家和娘家对住的天数因地方差异也各不相同。
5、彩礼
给娘家的彩礼钱,比较吉祥的数字,彩礼多少一般根据男方家庭条件而定,如8千8,4万8,6万8,8万8等等。给女方彩礼的时候,女方适当会退点儿彩礼。
❷ 绥德订婚习俗
订婚,首先是求婚。求婚中包括“订岁”这一习俗。订岁是指父母为没出生的幼儿订立的婚姻契约。“订岁”包括指腹为婚和娃娃亲;求婚后,女方家经过听取男方的详细情况后如果赞同,则举行订婚仪式,喝“小酒礼”。“小酒礼”的日期由男方家择吉日后报女方家。男方承担“小酒礼”的一切费用。女方的祖父母、父母为首,还有舅父、叔父等参加。男方有伴郎、求婚人(有的求婚人不去)和两位首席官长及生辰相符的一长者为祭祀人前往女方家,还有送礼者(祝辞人)一名。酒席上商定“大酒礼”的日期。大酒礼的日期由男方请喇嘛择吉日而定。一切费用均男方承担。宴席结束后,双方主要人物重新摆专席议定向男方索取彩礼的数量和种类。并初步商定娶亲日,具体日期请喇嘛或择日先生选定。在“大酒礼”上,男方一人领新郎不分辈份依次敬酒。敬酒结束后,姑娘的嫂子把姑娘亲手做的靴子(夏天为夹鞋,多数为靴子)和荷包袋给新郎穿带。宴席结束,女方家起码准备毛巾、哈达等礼品回敬男方。并依据“大酒礼”上商定彩礼的数量、种类准备。彩礼准备完毕,男方以媒人为首与祝辞人等前往女方家送彩礼。女方家盛情款待。在宴席上双方祝辞人以风趣赞美的对歌对辞进行娱乐,以示欢庆。
❸ 速求主题为讴歌米脂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在广袤雄浑的黄土高原腹地,在桀骜不驯的无定河中游,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塞北历史文化名城——米脂。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米脂县,为古银州,是明末农民革命领袖李自成的故乡。素有“文化之乡”、“小戏之乡”、“梯田之乡”之美誉。“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李继迁叛宋,袭取银夏。韩、范诸公更互为犄角。谓此地“控山险,扼冲要,屏蔽延州(延安),为兵家在所必争也。乃堑山为城,屯兵为堡,遥制虏骑,使不敢长驱充斥。今四面皆古战场也。"延绥襟喉之地"、"北连榆林、南通川陕,为极冲要地"。汉置独乐县(今马湖峪)、北周置银州。宋宝元二年(1039)毕家寨改名米脂寨,金正大三年(1226)置米脂县。李自成西安建大顺政权,改米脂县为天保县。先后属陕甘宁边区绥德军区、榆林军区、榆林地区。迄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米脂城,北宋初曾是一个小村落,叫惠家砭(今老城大囫囵以上)。宋太宗时,在山阜半腰平坦处建毕家寨,四周构筑土寨,并设置寨门、鹿砦,背倚小山,前呈陡壁。后来,宋、夏军队几经争占,几易其主,到宋宝元二年(1039)更名米脂寨。崇宁四年(1105)改称米脂城。元泰定三年(1326),开始修葺米脂城,夯土加宽加高寨墙,砌石垒门,今马号圪台、城隍庙湾等处,称谓上城(也叫小城)。历经洪武、正德、嘉靖、万历以及康熙、干隆、同治、光绪等多次修整加固城垣,但无西门。民国时,又拓修新城,今已拥有南北长2.5公里、东西最宽达1公里,面积约2平方公里,是不规则三角形县城规模,迄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故民间传有“先有惠家砭,后有毕家寨”,“先有毕家寨,后有米脂城”之说。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米脂县地处黄土原腹部,位于陕西省北部,北承榆林,南接绥德,东靠佳县,西邻横山、子洲。地理坐标东经109°49′-110°29′,北纬37°39′-38°5′,总面积1212平方公里,东西长59公里,南北宽47公里,210国道与无定河平行南北穿境而过19公里。全县辖15个乡(镇),共有396个行政村(736个自然村)、城区有6个居民委员会。
全县总人口为208542人,其中农业人口185679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2人。
米脂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无定河为分水岭,地势总体东西高中间低。海拔最高1252米,最低843.2米,平均海拔1049米。地貌主要以峁、梁、沟、川为主,境内山峁达20378个。沟道16120条构成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支离破碎的地貌景观。
县域西部与榆林的风沙区接壤,沟道浅而宽、梁峁起伏较大,土壤风蚀沙化明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县域东南部,丘陵起伏,坡陡沟深,侵蚀严重。经过治理,明显改观。中部为无定河川道地带,面积约24平方公里。
本县属中温带半干旱性气候区,全年雨量不足,气候干燥,冬长夏短,四季分明,日照充沛,春季多风。昼夜温差大,适宜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8.5℃,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25.5℃,无霜期162天。年平均降雨量451.6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最大年降雨量704.8毫米,最小年降雨量186.1毫米。本县是黄土高原和中国大陆小杂粮主产区之一。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米脂县境内自然资源广博,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纵贯腹地,平均总流量6.3亿立方米,利用渠道和抽水工程,可灌溉沿无定河两岸近3万亩农田。境内流水支毛沟有500多条,年平均流量6166万立方米,建水库、水池总有效蓄水量3538万立方米。地下水可采总量约7166万立米,可保证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的生活用水。
地下矿藏资源主要有煤炭、天然气、陶瓷土、石灰石、岩盐等。其中,煤炭主要分布在县境内西北部,储量为1000多万吨,煤层厚度为0.8米,虽属薄煤,但结构简单,埋藏浅,易开采。天然气除东部区域未探明外,广泛分布在县境西区地带。1987年以来,在境内多处钻井试采,证实天然气储量较丰富。从试钻的10多口井来看,最高产井口日产气可达22000立方米,最低日产气1400立方米,有着较好的开采前景。
陶瓷土分布在李家站、郭兴庄、杜家石沟3乡。有资料证明,米脂以陶瓷土为原料手工制作缸、瓮、盆、罐、壶等已有4000年的历史。石灰石分布在七八个乡镇,其中,沙家店和李家站一带分布最集中,储量最大。用石灰石采烧石灰在米脂也有数千年的历史。
岩盐储量最大,现探明盐层蕴藏全县地下,盐层最大厚度129—148米,探明储量为1600—1800亿吨。每开采1平方公里可产纯盐2.2亿吨,纯度之高谓全国第一,是食用盐和工业化工用盐的极佳原料。岩盐开采是本县“十五”期间重大开发项目之一。
米脂古称银州,因地有流金河,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得名。她的开发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境内发现的大量仰韶、龙山文化遗物来看,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劳作、生息、繁衍。千年小城米脂镇,建于宋元丰四年(1081),排排窑洞依山而筑,石板小街蜿蜒曲折,无定河、流金河、饮马河三水环抱,新旧两城,一桥飞担,一派塞上景色。尤其米脂新城,别具一格,由一排排加固的窑洞环围而成,不愧为我国城建史上的一朵艺术奇葩。在各种城堡只能作为文物而任人发追古之论的今天,米脂新城城墙却以舒适住室这一使用价值,继续为米脂人民积福。
米脂虽为山区小县,但从炎黄文明的萌发阶段起,她即几经变迁,历尽沧桑,以其独特的贡献和灿烂的文化闻名于世。公元563年北周置银州,金正大三年(1226)设县。历史上,秦公子扶苏、大将蒙恬,汉“龙城飞将”李广,唐一代名臣郭子仪,宋爱国命官、科学家沈括等文臣武将,都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励精图治,为银州增色不少。那高悬于城南崖壁之上的民国总统徐世昌手书的“古银州”石刻,正是对米脂几千年文明发展史的浓缩。
米脂北承蒙阴,南衔关中,进可西击宁夏,退可据守黄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再加米脂长期地处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势力的拉锯地带,历史上征战不断。如唐人陈陶“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诗句,就是对这里残酷战争的真实写照。北宋年间,一代枭雄、米脂籍党项族人李继迁,挟地利人和,在这里屯兵垦田,积蓄力量,终立西夏,称霸一方。明末,农民英雄李自成从这里扯起闯旗,马踏幽燕,定鼎北京,浓墨重彩导演了中国历史上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喜剧。进入现代,我党我军的许多重大活动是与米脂联系在一起的。在陕甘宁边区的困难岁月里,米脂人民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杨家沟窑洞的灯光,沙家店战役的烽火,以毛泽东治国安邦的睿智和彭大将军摧枯拉朽的气势,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大决战,则以国民党军战场最高指挥官、米脂人杜聿明的战败被俘而告终。
米脂以小米得名,小米以米脂产为最佳。米脂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12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座落着两万多个馒头型山峦,沟壑纵横,峁梁交错。太多的付出,使这块黄土高坡支离破碎,过分贫瘠。然而,穷则思变。世世代代的米脂人,以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用双手描绘出了“梯田直上白云间”(钱昌照诗句)的壮观景色,培育出了食中珍品小米等优良的品种。山水本无意,小米独钟情。凡了解米脂的人无不惊叹,小米生于米脂的坡坡洼洼、山山水水间,竟如有神助,黄澄澄,金灿灿,亮晶晶,香喷喷,好不诱人。那每日必不可少的钱钱饭,那走西口必带的米面馍,那甘醇的米酒,酥润的米糕,芬芳的米茶,香甜的米粥,使米脂男儿平添几分豪气,使米脂婆姨又多几分娇逸。小米已渗透在米脂人的生活里,融化在米脂人的生命中。而小米加步枪的特定含义则说明,小米培育了一种精神,小米孕育了中国革命。
米脂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具有光荣传统的地方,历来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西夏国奠基者李继迁,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共和先驱高攀桂,开明人士李鼎铭,民主斗士杜斌丞,抗日名将杜聿明,布衣作家李健侯,秦腔泰斗马建翎,各领风骚,光照后人。英雄壮桑梓,浩气存千古。今天,雄踞在银州大地上的貂蝉洞、李自成行宫、杜斌丞纪念室、李鼎铭陵墓、杨家沟纪念馆、沙家店战役遗址等历史遗迹,如座座丰碑,记载着米脂的光荣。而矗立在市中心的闯王跃马进击的塑像,则是米脂人民策马扬鞭、奋勇进取的精神写照。
与米脂铁骨男儿千秋伟业交相辉映的,是米脂“半边天”的辉煌。“米脂婆姨绥德汉”这句中华大地几乎妇幼皆知的民谣,深刻揭示了米脂婆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米脂婆姨也成为米脂特定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以妇女群体形象定格并备受推崇的,全国亦仅米脂一家。历史告诉人们,米脂婆姨是个历史范畴。从传说中貂蝉舍身取义、为民除奸,到由高夫人挂帅,米脂婆姨为骨干的娘子军在闯旗下逐鹿中原、血战疆场;从雨花台烈士杜焕卿慷慨就义、为国捐躯,到唐山大地震时第一个把地震信息送出唐山的高东丽临危不惧、以身殉职,米脂婆姨是一个英雄的群体,米脂婆姨是英雄的同义词!米脂婆姨亦是个综合定义。以三国时期羞花闭月的绝代佳人貂蝉、延安时期有倾城之容的“陕北一枝花”张梅为代表的这样一些丽人佳黛,为米脂赢得了华夏第一美人县的称誉,但这不是米脂婆姨的全部含义。米脂婆姨征服人的不仅仅是她们的天姿丽质,更在于她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创造。战场上的叱咤风云的女英雄,和平时期德高望重的女领导,学术界成绩斐然的女学者,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女专家,生活中任劳任怨的贤妻良母,事业上敢闯敢拼的女强者……不同时期、方方面面功勋卓着的米脂婆姨,集中展示了东方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米脂婆姨是美的使者,米脂婆姨是美的代名词!米脂婆姨亦有其时代的内涵。每当民族危难关头,就有米脂婆姨的抗争;每当时代召唤,就有米脂婆姨的身影。特别是近代,成千上万的米脂婆姨,以民族解放为己任,毅然投身革命,奔赴全国各地,仅县团以上干部就有600多名。今天的米脂婆姨,勇当市场经济的弄潮儿,下商海,办实业,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树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良好典范。米脂婆姨是中华妇女的杰出代表,米脂婆姨是时代的佼佼者!
米脂历来人文荟萃,文风兴盛,素有陕北文化县之美称。清光绪年间,曾有三科大比考,米脂以陕北一隅小县,连中五名进士,名震塞上。近代以杜斌丞、李鼎铭、高佩兰为代表的本县有识之士,奔走呼号,先后倾力办起了三民二中、米脂女校、临水寺小学等公私学校,为国家培养出了刘澜涛、郭洪涛、马明方、马文瑞、杜瑞兰、杜岚等大批栋梁之材。受重教兴文传统的影响,求知识、习文化,已日益成为米脂人的自觉行动,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80年代在陕北率先被省政府命名为基本无盲县,90年代已经实现普六,即将实现普九达标。
米脂是陕北文化沉淀的富集区,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米脂文化源远流长,带有浓厚的黄土气息和强烈的黄河气派,淳厚、朴素。不论是质朴大方、精巧韵趣的汉画像石,还是甘醇朴实、豪放气派的民歌,不论是独树一帜的唢呐,还是丰富多彩的民间剪纸,不论是形象逼真的石雕,还是生动稚拙的面塑、泥塑,都独具特色,颇有名气。浓厚的群众文化氛围又为文化县赢得了小戏之乡的雅称。特别是逢年便闹、逢喜便闹的秧歌,龙腾虎跃,热情奔放。元宵节,花灯下,耍狮子、踢场子、扳水船、转九曲、打腰鼓、放礼花、跑毛驴、唱大戏、吹唢呐、品说书,红火异常,热闹非凡。走进米脂,也就走进了民歌的海洋,在那田野里、路畔上,在那院落里、碱畔上,那做工、放牧、赶牲灵的,那洗衣、编织、纳鞋底的,竞相用民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劳作中、酒席上,甚至叫卖、哭悼,都有词有曲,令人荡气回肠,情不自禁。远客若来,都会陶醉在那随风飘来的悠扬悦耳的信天游等民歌声中。
美哉,米脂;壮哉,米脂。闯王故里雄风在,继往开来谱新章。米脂人民不但能创造昔日文化县的辉煌,也一定能托起明日的希望。米脂必将以其更加美好的姿态,崛起于新的时代!
[编辑本段]米脂的婆姨
《 米脂县志》记载:三国时的天下美人貂蝉是米脂人。《绥德 县志》记载:“才貌双全的吕布是绥德人”。貂蝉嫁吕布,吕布戏貂蝉,史书记载各异,且不去管它。但是,米脂的女子长得漂亮,绥德男子长得英俊,却是事实。陕北那句名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可以说,家喻户晓。就连毛泽东1935年到陕北后,在他的谈话里和文章中都引用过这一谚语。那时米脂中学的不少女学生,毕业后即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她们之中大部分和共产党各级军政人员结了婚。全国解放后,这些军政人员,有的成了将军,有的成了省级或中央级领导,因此,米脂又有“丈人县”的戏称。米脂姑娘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聪明、贤惠、能干。例如,1920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米脂姑娘高佩兰和妇女领导干部杜瑞兰、冯云、安建平、杜利珍、杜彩珍及革命烈士杜焕卿、张惠明等,都是很有作为的女中豪杰。
那么米脂的婆姨为什么长得这样漂亮呢?据说与当地水土有关。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因米脂水得名。米脂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米脂水在县东南100步处,其地沃宜于种植谷子,谷子碾成小米金黄金黄,煮成小米粥上面漂了一层油脂。也许米脂的小米还有什么成分,使女人吃了长得漂亮,如花似玉;男人吃了长得健美,大有作为。
“ 绥德的汉”为什么和“米脂的婆姨”齐名呢?到绥德去看一看就知道了。绥德自古为“天下名州”,地处陕北腹地,是大理河和无定河交汇之处,也是太(原)银(川)公路和西(安)包 (头)公路交汇之处,为陕北交通枢纽,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名州出名人,名州的人聪明、勤劳、俭朴、坚韧不拔。名州的汉子更是出名。高大、膘悍、英俊的绥德汉,颇有北方阳刚之气。南宋名将韩世忠,绥德人,抗金英雄,因反对秦桧议和,被解除兵权。他曾替岳飞鸣冤,面诘秦桧。中共陕西党组织的创建人之一李子洲,也是绥德人,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绥德男子,不仅长得英俊,而且能文能武,多才多艺,他们创造了石狮艺术,把石头变成金,即使是普通老百姓,也敢于走南闯北,善于发财致富,建家立业。所以,“绥德的汉”与“米脂的婆姨”并驾齐驱,驰名天下。
[编辑本段]米脂貂蝉的传说
陕北有一句很有名的俚语:“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其中,“米脂的婆姨”是形容米脂女人(方言称婆姨)聪明、贤惠、美丽、能干。伴随这则俚语的还有个美好的传说,三国时的貂蝉是米脂人。
貂蝉的父亲北山郎是一名出色的猎手,一次上山打猎,从恶熊爪下救出一只可爱的玉兔。此玉兔乃上界牡丹仙子下凡所化。她爱慕北山郎为人忠厚,魁梧勇猛,与之在山洞成亲。有孕后采百花精英养育腹内胎儿,致使方圆百里山花野卉无一开放,乡民盛传将有奇人出世。牡丹女临分娩时,正值盛夏,蝉鸣阵阵,一只银貂跃人产房,故将所生女起名貂蝉。后来天帝发觉牡丹仙子私下凡尘,敕令金甲神将其削去正果,化为草木。北山郎采花蕊花露哺育貂蝉,使其出落得百媚千娇。以后她被一名征北将军带到京城洛阳,送给司徒王允做使女。王允为除奸臣董卓,巧设连环计。貂蝉深明大义,拭愿献身,周旋于董卓和吕布之间,使吕布愤而杀了董卓。罗贯中将貂蝉女写入《三国演义》中,还有人将吕布戏貂蝉编为戏曲《风仪亭》,到处传唱。
貂蝉是米脂人,早见于康熙二十年版《米脂县志》,记曰: “貂蝉洞在城西艾蒿(今杜家石沟乡艾好湾村),亦俗传也”。
❹ 抖音蹦迪唢呐神曲叫啥
抖音十大最火蹦迪音乐:
《Gucci Prada》
Gucci Gucci Prada Prada
抖音女神温婉的成名作BGM,一听就想摇起来。
《new soul》dj版
超多美女的摇头舞音乐,一起来蹦个养生迪。
《Take My Hand》
非常嗨,简直是蹦迪神曲,让大家嗨起来吧,你就是夜场小公举!
《bboom bboom》
《bboom bboom》这首歌的感觉是很复古的土嗨迪斯科,这在目前稍微有点知名度的四代女团里应该是独一无二的,风格很独特。好听就行能嗨就行。
《Tum Dum Dum》
抖音手指蹦迪音乐,也叫养生迪。
《Toca Toca》
听名字都能跳起来的音乐!
《Young For You》
无论是聪明顽劣的旋律,还是毛手毛脚的鼓点,相信它都属于值得期待和鼓励的前者。开玩笑地想:甚至认为他们在拥有了技术全面的鼓手以后,也该时不时地尝试一下现在这种毛手毛脚的风格不失技术含金量的毛手毛脚。
《Havana》
原唱卡妹,声音真的好好听~
《Me Too》
竟然是就传说中的“卖汤圆”!抖音卖汤圆其实是以me too的节奏和卖汤圆的歌词合到一起,形成一种个性搞笑的音乐。真的超级适合蹦迪了。
《Like I Would》
抖音里着名的“扭腰舞”背景音乐,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扭起来~
❺ 唢呐丧事出殡专用曲有哪些
唢呐丧事出殡专用曲:
1、唢呐独奏《一江风》
2、唢呐曲《黄河情》
3、唢呐独奏豫剧《秦雪梅吊孝》
4、唢呐母亲
5、唢呐父亲
6、哀乐
7、唢呐悲调曲
8、唢呐哭皇天
9、唢呐悲曲
10、唢呐独奏朝阳沟
唢呐使用环境:
在民间,唢呐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发展到今天,送子参军,开张剪彩也要请唢呐乐队,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❻ 杨树林吹唢呐吹哭的美女评委是谁,好美
这个美美女评委好像是一个比较出名的京剧演员,具体叫什么可能需要你搜索一下。
❼ 腾讯视频发的忻州长腿美女唢呐是什么乐队
唢呐什么乐队?山西肖喜凤演出乐队
❽ 绥米唢呐的历史渊源
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据考证在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最先作为宫廷器乐演奏。到明代,戚继光用于军中作为军乐,以后,逐渐传入汉族民间。经过长期的改造和发展,形成了“喇叭”和“大吹”两个流派。所谓“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唢呐;“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唢呐,汉族民间称之为“大唢呐”,也就是陕北绥米唢呐。
陕北绥米唢呐,仅从明代算起,迄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激扬高亢的唢呐声数百年来回荡在陕北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溶入陕北人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成为陕北人文化需求、文化生命的一种独特符号。
绥德、米脂地处胡汉进退、平沙凉月、壮士残戈的动荡边陲之地,人们长期生活在远离皇畿帝乡,荒凉贫瘠的浑厚黄土地上,广阔的荒原,浑厚的土地,艰苦的生计,对生的渴求,命运的抗争,形成了陕北人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这种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与唢呐高亢嘹亮、粗犷深沉乃至吼天撼地的乐声,产生了心灵的共通、共鸣,唢呐音乐逐渐溶入下层民众的生活、生命之中,成为平民百姓情感宣泄的最好载体。一曲曲唢呐声是陕北人对宇宙的认识、人生的感悟的一种凝聚与升华,是平民百姓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忧的表白。
经过多少代唢呐手和唢呐乐户吹奏、创作的传承,完成了唢呐乐器到音乐的引进、发展、完善、兴盛的漫长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大碗唢呐。在解放前的数百年里,由于吹鼓手被认为是“下九流”,受到普遍歧视,所以唢呐音乐发展速度不是很快。解放后,特别是建国初期,唢呐艺人地位提高,唢呐音乐获得新生,发展较快。“文革”时期,唢呐视为“四旧”被禁锢,唢呐音乐受冷落。改革开放以来,陕北绥米唢呐进入了新的发展高速期。民间唢呐手遍布各地,唢呐又成为婚丧嫁娶、喜乐庆典的最主要演奏形式,唢呐重新落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尤其是1998年金秋10月,绥德汉唢呐团组建后的丰硕果实,成为西北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大亮点。绥德汉唢呐团先后参加了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闭幕式、陕西省九九年春节文艺晚会、二OO三年首届中国老年艺术节、电信杯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等二十余次国家、省市大型演出活动,均获得成功,受到组织单位的嘉奖。
❾ 秧歌有哪些分类
秧歌有哪些分类
导语: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那么秧歌有哪些分类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而热闹非凡。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特点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秧歌益处
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为大型群众性娱乐,欢庆,宣传的主要形式。因为秧歌内容包含量大,多姿多彩,形式多样又富于变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动态丰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是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也给林区人民、广大民众带来了快活和欢乐,舒缓身心疲卷的好方法。
秧歌起源
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歌的一种形式)、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为示区别,人们常把某地区或形式特征冠于前面。如“鼓子秧歌”(山东)、“陕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辽宁)、“满族秧歌”、“高跷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以及广东与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称虽异,但都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
闹秧歌
陕北地区把灯节活动称作"闹秧歌",各村的秧歌队在一名持伞的"伞头"带领下,和着锣鼓声的节拍起舞,跑"大场"(群舞)、演"小场"(双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贺新春,祈丰年。领舞的伞头要善于领唱传统的歌词以及因地制宜即兴编唱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后舞,演唱时,众队员重复他所唱的最后一句,形式简便,生动热闹。灯节期间,当地还要设置名为"九曲黄河灯"(俗称"转九曲")的灯阵,群众随着秧歌队进入其内,观赏各种秧歌表演,此活动具有消灾驱邪的含义。
东北秧歌
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纷纷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热烈而欢快、谐趣而颠浪的曲调轻快上路。各种舞蹈中尤以踩高跷、舞龙、舞狮、跑旱船最为着名,这些舞蹈生动活泼,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众喜爱。
解放前的秧歌
解放前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队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组,一个“上装”(扮女的,又叫“包头的”),一个“下装”(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组(两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队中“头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头棒鼓”是全队扭唱技艺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队的领头带队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折扇,只他一人没有“上装”搭配,故称“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队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装”是一个扮相刁泼的老太太,手拿两根棒棰,耳戴红辣椒;“下装”是一个扮相滑稽的老头,驼背,拄拐杖。秧歌队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猪八戒、孙悟空等。秧歌队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解放后的秧歌
解放后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装,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无论城乡都是只扭不唱。
芫莛里的秧歌
芫莛补注:秧歌,是从乡人傩到地方戏的中间形态,它一头连接着驱傩者(傩神,其实就是巫),另一头连接着戏曲演员。本章拟具体介绍秧歌的名称来源、形式特征,秧歌与乡人傩、戏曲、傀儡戏的关系等问题。流行于各地的秧歌,均与上古乡人傩——沿门逐疫活动有血缘关系。这种轨迹,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难找到。
陕西的“神会秧歌”
陕西榆林保宁堡乡和米脂县郭辛庄的老秧歌,称“神会秧歌”,“每年春节活动前,秧歌队在神会会长率领下进行敬神谒庙,第二天才开始挨户依门的进院入户拜年,群众称为‘沿门子’,以求消灾免难、吉祥平安。”显然,“沿门子”就是沿门逐疫活动,只不过傩人摘下了鬼脸壳。
伞头秧歌
在晋西和陕北,流行着一种“伞头秧歌”,秧歌队中有一举足轻重的歌手,左手摇响环,右手执花伞,俗称伞头。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其主要职责是指挥全局、编派节目,带领秧歌队排街、走院、掏场子,并代表秧歌队即兴编唱秧歌答谢致意。民间传说,伞和响环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见秧歌与古代傩仪的联系。
华北秧歌
关于华北秧歌,李炳卫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记北京“鞅哥会”:“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戏,并踩高跷,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头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渔翁、卖膏药、渔婆、俊锣、丑鼓。以上十部,因锣鼓作对,共为十二单个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极尽贡献艺术之天职。”显然,北京的秧歌与辽宁更相近些。所谓“傻公子”,即东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沧县志》中的“公子”;沧县没有的“卖膏药”,东北和北京都有。
西北地区的秧歌
西北地区的秧歌表演,有所谓“白髯、花面、红缨帽,白皮短褂反穿,手执伞灯领队”者,相当于东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导者、华北秧歌中“长袍短褂、皂靴羽缨、持红罗伞者”。所谓“浪子”与“娼妓”,大概相当于华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他们“且歌且舞”,互相调笑,并且演出具有简单情节的小戏,借以引起观众的注目。
秧歌的特征
我们姑且这样来概括秧歌的特征:通常在元宵灯节前后演出于北方农村的一种具有戏剧因素的化装表演;一般呈舞队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数舞队要挨门演出,保留着从沿门逐疫向沿门卖艺、乞讨发展的痕迹;舞队中角色的名称和人数多少不尽相同,但总有官员、武生、老人、和尚、妇女等(大体相当于戏曲中的生旦净丑),总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调笑的内容,男青年称“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妆、女扮男装的情况;舞队中有领队、殿后之分,领队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伞灯,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扮,有时称他为“卖膏药者”;有时官员(参军)也为少数民族装束。有的舞者手持两根短木棒;演出时锣鼓齐鸣,而以鼓较为重要。
用这个特征去衡量,长江流域甚至华南地区,也有类似的表演,不过多数不叫秧歌,而称秧歌灯、花鼓灯,或打花鼓、花灯、采茶等。
湖北的秧歌灯
湖北房县元宵上演的秧歌灯,云南姚安花灯戏十百为群,民国湖南《嘉禾县图志》:“秧歌,一谓之‘花灯’,饰童男女相对唱跳,金鼓喇叭与身手相凑,类于衡州马灯矣。其风至十五日止,谓之‘耍元宵’。”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所记江苏仪征的“花鼓灯”,是典型的秧歌。广东普宁、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写作莺歌、秧歌、因歌,不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征,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称。
因此,我们不仅有理由否定北方秧歌“南来”说,甚至可以说:南方的英歌、花灯、采茶、花鼓等,是从北方传入的,起码是受了北方秧歌的影响而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