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评价北师大康震教授
还可以。康震老师在诗词大会上爆火的前一年,我上过他的公选课。一百多人的大教室,有人听得入迷,有人玩手机,有人睡觉,和北师大所有老师的课都没什么两样。
我当时觉得他的课就是中文系教授的正常水平,对外行来说,值得一听,但也没有特别出彩。他没有太多精力备课,底子也不是最好的,单论讲课的话文学院比他更受欢迎的老师多了。书法还可以,但没有好看到让我想去要签名。
我想这是大多数北师大学子的真实感受。他自己也没说是学界权威,不必拿太高的标准要求他。中文系教授有的讲课非常有趣,但跟网络社会很脱节,或者个人形象不修边幅,或者太有个性,没有人是完美的。
❷ 如何评价康震的书法水平
没有达到他的哪个层次,也不敢太过于妄自菲薄,优秀的书法笔法有神韵,恰到好处,对于康震老师的书法水平还是非常好的,具有文人的气质,格调也很高,扎实有力,是一个书法功力很高人。
❸ 北师大着名书法家
在我的印象中,启功书院应该是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启功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时成立的。也算是北师大的一张文化名片吧。那时的院长是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前两年听说于乐是当了启功书院的副院长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当了院长了?
于乐书法与启功书法比较
于乐的确是北师大第一位书法博士生,但在他读硕士的次年启功先生就去世了,而且启功先生生前一直反对书法设什么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要说师承关系,于乐顶多是在读本科时间接受到过启功先生的指点。但是,现在看于乐的书法,完全是刻意模仿启功先生字体了,他的作品也时常被北师大当做礼品赠送给中外友人,给人一种他就是启功先生亲传弟子的错觉。
虽然启功先生生前明确表示过他没有书法弟子,不过还是有些人受到他的指点颇多,事实上存在着师承关系。其中,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书法系主任秦永龙先生应该是最受认可的一位。秦永龙先生1969便从北师大毕业并留校任教,与启功先生长时间共事,在书法方面受教于启功先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秦永龙书法作品
秦永龙先生对历代重要的碑帖作过广泛的临摹与研究,善于博取众长、融会贯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我们平时看到秦永龙先生的诸多作品其实并非全是启功先生的书风,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方正启体”的行楷字模就是秦永龙先生书写的,现在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应用。
相比之下,于乐的启体书法已经具备了八分形似,但是神采尚有不足。当代书坛学习启功先生书体的书家并不少见,网上一直流传着启功“四大弟子”的说法,但是因为都未得到过启功先生的正式承认,一直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❹ 95后美女蒋涵萱的“人体书法”火了,但这真的是艺术吗
1位亭亭玉立、明眸善睐的年轻女子,在身体上涂满水墨,蠕动在画布上,用“人体书法”的形式为大家献艺。中国90后书画家蒋涵萱这种展现书画魅力的方式,在国外走红。
虽然我不太懂书法,但记得冯骥才有一篇小说,写的就是这码子事。好好的不用毛笔写字,出各种幺蛾子,最后被众人耻笑,有点滥竽充数的讽刺意味。
故事叫《黄金指》,说一位将军喜欢书画,一位岭南画家黄金指,用手指头画画。
某次将军问他,听说有奇人会画画,也是不用笔的。
黄金指于是说,有一位画寿桃的,用屁股画。
将军只当笑话,但不久,有人见黄金指混得风声水起的,就来踢馆了。
一位是一笔画出几米长的线,中间不间断,另一位是用舌头画画的(这都什么跟什么,好好画画不行吗?)
黄金指害怕了,就作弊,在画长线的先生下方垫石子,在舌头作画的墨水中加胡椒粉。
但人家毕竟是高手,都轻轻巧巧避过去了,黄金指还没等和人家赛一程,就灰溜溜落荒而逃了。
无论书法还是书画,需要的是正确的传承,不需要为了流量、为了成为网红,而去做人体乱画这样的事情。无论什么年代,都需要对我们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保持最基本的尊重,而不要玷污了这些传统艺术。大家觉得是艺术吗?
古今中外,向来不缺这种人,不得不说是人类的一种悲哀,艺术的一种悲哀、书法的一种悲哀。
❺ 李志敏的介绍
启功、赵朴初与李志敏的“书法缘”
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先生(1925-1994))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1912-2005),虽然年龄相差13岁,却是忘年交。两人均自幼习书,解放前,启功先生曾在辅仁大学美术系任助教,李志敏先生也是武昌艺专科班出身,后同为北京高校资深学者,又都在上世纪80年代于书法界声名崛起,有着诸多相同之处。改革开放初,书法开始复兴,作为北京大学燕园书画协会(北京大学书画协会前身)首任会长的李志敏先生和北京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的启功先生多次交流书艺,共同探讨中国书法的振兴问题。启功先生更是对李志敏先生的书法造诣大为赞赏,他说:“只有碑帖融合,才能突破前人藩篱。而李志敏先生对引碑入草的探索,代表了中国书法的方向。”
1988年,启功先生当选为北京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在他的郑重提议下,李志敏先生当选为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任评审委员会主任,柳倩、蓝玉崧、谷溪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卜希阳、尹瘦石、吴未淳、欧阳中石、秦公、袁其微、徐焕荣、康殷为评审委员。两人与其他书道好友一起将书法协会发展壮大,助推中国书法的发展繁荣,影响日盛。
1990年秋由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发起,开办了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这是北京大学建校以来面向全国招生的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100余名学员来北大深造。这届研究班由李志敏先生任总指导,陈玉龙、季羡林、杨辛、袁行霈、张辛(此夫)、沈鹏、欧阳中石、钱绍武等为主要师资力量。启功先生对这届研究班也给予了大力支持,还推荐了不少后学来研究班学习。
泰国公主诗琳通的书法老师、北大书画研究会会长张振国(翁图)教授后来在回忆上世纪80年代书法盛况时常说,“当时北京的高校里面有三个人书法最好,北大的李志敏老师、北师大的启功老师及首师大的欧阳中石老师,三足鼎立。李老师的草书和魏碑写得最好,可惜他走得最早。如果李老师今天还在,那他的名气一定大得很。”他还说,李志敏先生在世时,谈到名气时曾对人说过“生前不鸣,死后留名”。这八个字,正是老一辈书家一生淡泊、精于书艺的真情写照。
赵朴初先生作为佛教界的领袖,也积极参与推动书法的繁荣。鉴于赵朴初先生年事已高,我和李志敏先生,及当时还是北大青年教师、后为当代文人书法领军人物的张辛,多次上门与赵朴初先生切磋书法问题,留下很多难忘的瞬间。据说赵朴初先生是先见李志敏其书,后见其人。最初看到其大草作品时,觉得实在难以认读,并略显生涩。可放在一边,偶然再来看时却甚感其点画老辣苍劲,不乏神来之笔。故仔细端赏,慨叹其真神品也!进而两人成为艺术知音。赵朴初先生视李志敏先生为当代书法的扛鼎者、引领人,还多次对李先生提出的“引碑入草”提出可贵的建议。只可惜岁数较小的李志敏先生先于赵朴初先生过世,从此两位大家天隔两界。
(摘自:北京大学新闻网,杨辛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