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美女的标准有哪些
1.年龄,以年轻为美,大约以青春为最美:也有人主张不同年龄段,各有长处。
2.容貌中,国古代最重视容貌美。头发以黑而有光泽为美;眉以细长而弯为美;目以弯细含笑为美;口以小为美;齿以整齐洁白,形如扁贝为美;脸以鹅蛋形为美;肌肤以白晰柔嫩为美。所谓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唇红齿白者便是美。
3.体态,先秦至唐,大体以体长个高为美,所谓颀硕丰艳之立美。宋至清,多以体材适中为美,“修短得中,襛纤合度”,“不肥不瘦,长短适宜”是最理想的身材。腰以纤柔为美,所谓“杨柳细腰”;手以纤细柔嫩为美;足以纤小正直为美。整个体态,以身材苗条而肉体丰满,体态轻盈、舒徐优雅如弱柳临风为美。中国古代女性美标准中,一般不太注意身体的曲线美及身体各部位的比列,而以体态婀娜多姿为美。
4.情态,古代文人才子很注重女性的“态度”美,李渔所谓的“媚态”,也有称为“神韵”美的,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韵味”,如《美人谱》所说的“嫣然巧笑”,“临去秋波一转”等;卫泳所说的美女的态、情、趣、神、心等。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5.修饰,古代文人一般多主张适度修饰。修饰要与女性的体貌相协调;要与其家境,经济条件相适应。这一点于今仍有现实竟义。
6.德、色、才、艺的完美统一。一些文人,尤其是唐代文人多追求女性的才、艺之美,追求德、色、才、艺的完美统一。李渔还具体地论述了德、色、才的关系,主张女性应多才多艺全面发展。清人吴震生,提倡“色期艳,才期慧,情期幽,德期贞”的德、色、才情统一的女性美标准。
B. 关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偶觉的就是历史的名气效应,没有历史典故,再美也不会引起后世广泛的关注和评议,也没机会上美女排行榜了.^-^
C. 历史上女人以什么身材为美
先秦时期北方女子以“体长”为美
健身方式:劳动、跳舞
代表美女:卫庄公夫人庄姜
点评:“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就北方中原地区而言,先秦时推崇“硕”或“颀”,用民间的俗话来说,就是“高个儿”,以“体长”为美。先秦高个子美女的代表人物是卫庄公的夫人庄姜。庄姜是齐国公主,出嫁时的婚礼场面很大,相当风光。《诗经·国风·卫风》中那首《硕人》,写的就是庄姜出嫁场面,诗中两次提到庄姜的身材:“硕人其颀”、“硕人敖敖”。硕人,即身材高大之人,而“颀”、“敖敖”,则进一步强调了庄姜的身材修长之美。而且,庄姜不只身材苗条,其手、脖子、皮肤、口、齿、眼都很漂亮:“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几乎无处不美。
《诗经·国风·唐风》中的《椒聊》诗中,也提到一名高个子女性:“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且笃”。从“无朋”和“且笃”用语上来看,这位采椒女,不只个高,还十分健康和丰满。
《椒聊》中的“彼其之子”到底是什么人?文学界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此诗“欣妇人之宜子也”,是赞美女子硕大丰腴,健康多子;也有认为“彼其之子“非女子,乃男子”。事实上,在春秋时期,不论是女子还是男子,只有高大健康的人才有资格参评美女、帅哥。从位于今河南境内的郑国、卫国到位于今天山东境内的齐国、山西境内的唐国,均流行这样的审美观。
《诗经·国风·邶风》中《简兮》诗,描写了一女子在观看盛大的“万舞”表演时对领队舞师的感觉:“硕人俣俣”,意思是舞师高大英武。
其实,以高个为美的审美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如商朝最后一位国君纣王是当时公认的美男子,就是因为他个头高大,此即《荀子·非相篇》中所谓:“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
如何让身材变硕、变颀?古人提倡的是多运动、多劳动,如《椒聊》的“彼其之子”,便是参加采椒劳动。此外,跳舞也是古人青睐的一项健美运动。《简兮》中的舞师之所以有一个好身材,与其舞蹈锻炼是分不开的,“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先秦时期南方女子以“细腰”为美
健身方式:节食、束带
代表美女:楚国宫妃
点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
先秦时期,在以楚国人为代表的南方人眼里,高个儿似乎不再受到青睐,而是以“细腰”为美。“细腰”又叫“纤腰”、“小腰”、“柳腰”。据《韩非子·二柄》,韩非子在论述君王个人好恶对执政治国行为的影响时,引用了这样的例子:“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意思是,楚王欣赏细腰之人,结果身边人为了取悦于他,大多节食瘦身。
楚灵王是春秋时出名的昏暴之君,他生前穷奢极欲,审美意识另类。《墨子·兼爱中》对其“细腰”癖好导致的后果记录得更为具体:“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这番话直译的意思是: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吸一口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可以站起来。等到一年后,朝廷臣僚都饥瘦得面有黄黑之色。
从《墨子》所记来看,楚王的细腰之好是针对男子来说的,但受影响最大的却是楚国女子,她们纷纷在腰身上下功夫,故北宋词人晏几道《鹧鸪天》诗称:“楚女腰肢越女腮。”楚王之好一出,楚国上下皆以“细腰”为美,所以细腰又叫“楚腰”。除了楚灵王,据说之前的楚庄王也“好细腰”。这种审美观对后世带来不小的影响。
如何塑造出一个细腰之身?从《墨子》记载来看,古人有两种方法:一是节食瘦身,所以楚国“多饿人”;二是束带控制,“胁息然后带”,就是这回事情。如今流行的减肥法,也是这类节食瘦身法。
汉魏时期女子以“体轻”为美
健身方式:跳舞
代表美女:汉成帝皇后赵飞燕
点评:“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颤颤然。”
秦汉以后,女子好身材的标准又变化了,“体长”和“细腰”虽然仍有人欣赏,但贵族阶层更喜欢身体轻柔纤弱——以“体轻”为美。
从史料所记来看,汉朝后宫受宠嫔妃都是体轻者。如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娇躯翩转,极具韵律之美。戚夫人如果体重过大,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身材最出色的女子,应该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轻如燕,成语“环肥燕瘦”中的“燕瘦”,说的便是赵飞燕。身轻到何种程度?宋秦醇《赵飞燕别传》称:“赵后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
这一时期出现的美女多是这种以“体轻”为美的轻体美女。如古代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便是“柳腰”,体态轻盈。王昭君本为汉元帝的宫妃,后来和亲北疆,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此即“昭君出塞”故事之由来。
体轻为美这一风尚对此后南北朝女子的塑体选择也产生了影响,先秦时期的“硕人其颀”标准被这一时期的女性彻底放弃。据《南史》,南朝梁名将羊侃的艺伎张净琬腰围只有一尺六寸,能站在人的手掌上跳舞。此舞叫“掌中舞”,据说是赵飞燕的原创舞蹈作品。
为什么汉朝会以“体轻”为美?可能与东汉女史学家班昭的鼓吹有很大关系。她在《女诫·敬慎》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这句“女以弱为美”,导致整个魏晋六朝时期都崇尚“仪静体闲,柔情绰态”。
如何让体态轻盈?最有效、也是最主要的方式是跳舞。上述提到的戚夫人、赵飞燕、王昭君、张净琬,无一不善舞,大概就是这个原因。
唐朝时身材以“丰腴”为美
健身方式:参加体育活动
代表美女:唐玄宗宠妃杨玉环
点评:“其俗喜丰艳,虽肥不伤肉。”
唐朝一改之前的“细腰”和“体轻”,女子身材以“丰腴”为美,杨柳腰反而不被看好,唐朝美女无一不富态。如阎立本的《步辇图》上,唐太宗周边的侍女没一个瘦的。时间越往后,绘画中的唐朝仕女越丰满。现代考古发现的盛唐壁画中的女性形象也证实了这一点,个个丰腴,没有一个瘦子。
唐朝这一好身材标准的出现,也与上层人物的喜好不无关系。从《全唐书》所记文字来看,首先是皇帝直接否定了汉魏时的“细腰”,唐人所作的《两阶舞干羽赋》称:“吾君是以黜掌上之纤腰,弛庭中之妙戏。”
在否定了细腰之美后,唐朝诞生了全新的“健美”理念——人以体壮为强,以健康为好,当时甚至朝廷选官时也强调健美。《新唐书·选举志》记载,“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
需要注意的是,唐朝以丰腴为美,并不等于以胖为美。在现存唐朝人物画中,男子无一是“啤酒肚”,女子也没有“怀孕腹”,身材比例都很合理,有一种自然的健康之美。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在唐朝时是备受推崇的代表性美女,《旧唐书·杨贵妃传》评价她的美:“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
“太真”是杨玉环的号,对她这种身材,明末清初文人方文的点评入木三分,他在《无题》诗中称:“其俗喜丰艳,虽肥不伤肉。”
如何让身材丰满且“虽肥不伤肉”?唐朝女子的方法是多参加体育活动。从唐朝壁画上看,唐朝女性喜欢骑马郊游,还爱参加大型文体活动。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京城举行“燃灯”活动,“长安少妇千余人,于灯轮下踏歌……”至于唐朝以后,女子身材审美也有相应的特点,呈现多样性,但基本上以“苗条”为美,与现代十分接近。
D. 古代对于美女的审美标准是什么样的
塑身美体,对很多现代女性来说可谓乐此不疲,古代女子也崇尚好身材,从先秦时以“体长”为美、以“细腰”为美,到汉魏时以“体轻”为美、唐朝以“丰腴”为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审美标准也各不相同。而当时女性地位低,往往要为了迎合男性的眼光去塑造体态,做出损害身体健康的事。例如春秋战国时楚国某国君喜欢腰细的女子,不少宫嫔因为节食减腰而饿死,故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说法。
那我们来看古代人是如何来评判一个女人是否美丽,他们的审美标准是这样的:
先秦时期北方女子以“体长”为美
就北方中原地区而言,先秦时推崇“硕”或“颀”,用民间的俗话来说,就是“高个儿”,以“体长”为美。先秦高个子美女的代表人物是卫庄公的夫人庄姜。庄姜是齐国公主,出嫁时的婚礼场面很大,相当风光。《诗经?国风?卫风》中那首《硕人》,写的就是庄姜出嫁场面,诗中两次提到庄姜的身材:“硕人其颀”、“硕人敖敖”。硕人,即身材高大之人,而“颀”、“敖敖”,则进一步强调了庄姜的身材修长之美。而且,庄姜不只身材苗条,其手、脖子、皮肤、口、齿、眼都很漂亮:“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几乎无处不美。
《诗经?国风?唐风》中的《椒聊》诗中,也提到一名高个子女性:“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彼其之子,硕大且笃”。从“无朋”和“且笃”用语上来看,这位采椒女,不只个高,还十分健康和丰满。
《椒聊》中的“彼其之子”到底是什么人?文学界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此诗“欣妇人之宜子也”,是赞美女子硕大丰腴,健康多子;也有认为“彼其之子“非女子,乃男子”。事实上,在春秋时期,不论是女子还是男子,只有高大健康的人才有资格参评美女、帅哥。从位于今河南境内的郑国、卫国到位于今天山东境内的齐国、山西境内的唐国,均流行这样的审美观。
《诗经?国风?邶风》中《简兮》诗,描写了一女子在观看盛大的“万舞”表演时对领队舞师的感觉:“硕人俣俣”,意思是舞师高大英武。
其实,以高个为美的审美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如商朝最后一位国君纣王是当时公认的美男子,就是因为他个头高大,此即《荀子?非相篇》中所谓:“古者桀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
如何让身材变硕、变颀?古人提倡的是多运动、多劳动,如《椒聊》的“彼其之子”,便是参加采椒劳动。此外,跳舞也是古人青睐的一项健美运动。《简兮》中的舞师之所以有一个好身材,与其舞蹈锻炼是分不开的,“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先秦时期南方女子以“细腰”为美
先秦时期,在以楚国人为代表的南方人眼里,高个儿似乎不再受到青睐,而是以“细腰”为美。“细腰”又叫“纤腰”、“小腰”、“柳腰”。据《韩非子?二柄》,韩非子在论述君王个人好恶对执政治国行为的影响时,引用了这样的例子:“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意思是,楚王欣赏细腰之人,结果身边人为了取悦于他,大多节食瘦身。
楚灵王是春秋时出名的昏暴之君,他生前穷奢极欲,审美意识另类。《墨子?兼爱中》对其“细腰”癖好导致的后果记录得更为具体:“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这番话直译的意思是: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吸一口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可以站起来。等到一年后,朝廷臣僚都饥瘦得面有黄黑之色。
从《墨子》所记来看,楚王的细腰之好是针对男子来说的,但受影响最大的却是楚国女子,她们纷纷在腰身上下功夫,故北宋词人晏几道《鹧鸪天》诗称:“楚女腰肢越女腮。”楚王之好一出,楚国上下皆以“细腰”为美,所以细腰又叫“楚腰”。除了楚灵王,据说之前的楚庄王也“好细腰”。这种审美观对后世带来不小的影响。
如何塑造出一个细腰之身?从《墨子》记载来看,古人有两种方法:一是节食瘦身,所以楚国“多饿人”;二是束带控制,“胁息然后带”,就是这回事情。如今流行的减肥法,也是这类节食瘦身法。
汉魏时期女子以“体轻”为美
秦汉以后,女子好身材的标准又变化了,“体长”和“细腰”虽然仍有人欣赏,但贵族阶层更喜欢身体轻柔纤弱――以“体轻”为美。
从史料所记来看,汉朝后宫受宠嫔妃都是体轻者。如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娇躯翩转,极具韵律之美。戚夫人如果体重过大,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身材最出色的女子,应该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轻如燕,成语“环肥燕瘦”中的“燕瘦”,说的便是赵飞燕。身轻到何种程度?宋秦醇《赵飞燕别传》称:“赵后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
这一时期出现的美女多是这种以“体轻”为美的轻体美女。如古代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便是“柳腰”,体态轻盈。王昭君本为汉元帝的宫妃,后来和亲北疆,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此即“昭君出塞”故事之由来。
体轻为美这一风尚对此后南北朝女子的塑体选择也产生了影响,先秦时期的“硕人其颀”标准被这一时期的女性彻底放弃。据《南史》,南朝梁名将羊侃的艺伎张净琬腰围只有一尺六寸,能站在人的手掌上跳舞。此舞叫“掌中舞”,据说是赵飞燕的原创舞蹈作品。
为什么汉朝会以“体轻”为美?可能与东汉女史学家班昭的鼓吹有很大关系。她在《女诫?敬慎》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这句“女以弱为美”,导致整个魏晋六朝时期都崇尚“仪静体闲,柔情绰态”。
唐朝时身材以“丰腴”为美
唐朝一改之前的“细腰”和“体轻”,女子身材以“丰腴”为美,杨柳腰反而不被看好,唐朝美女无一不富态。如阎立本的《步辇图》上,唐太宗周边的侍女没一个瘦的。时间越往后,绘画中的唐朝仕女越丰满。现代考古发现的盛唐壁画中的女性形象也证实了这一点,个个丰腴,没有一个瘦子。
唐朝这一好身材标准的出现,也与上层人物的喜好不无关系。从《全唐书》所记文字来看,首先是皇帝直接否定了汉魏时的“细腰”,唐人所作的《两阶舞干羽赋》称:“吾君是以黜掌上之纤腰,弛庭中之妙戏。”
在否定了细腰之美后,唐朝诞生了全新的“健美”理念――人以体壮为强,以健康为好,当时甚至朝廷选官时也强调健美。《新唐书?选举志》记载,“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
需要注意的是,唐朝以丰腴为美,并不等于以胖为美。在现存唐朝人物画中,男子无一是“啤酒肚”,女子也没有“怀孕腹”,身材比例都很合理,有一种自然的健康之美。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在唐朝时是备受推崇的代表性美女,《旧唐书?杨贵妃传》评价她的美:“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
“太真”是杨玉环的号,对她这种身材,明末清初文人方文的点评入木三分,他在《无题》诗中称:“其俗喜丰艳,虽肥不伤肉。”
唐朝之后以苗条为美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宋人开始崇尚纯朴淡雅之美。女性美从华丽开放走向了清雅、内敛。女性美大致以观音菩萨的本貌作为标准,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宋代缠足之风则遍及民间,“三寸金莲”成了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宋朝女性中很流行戴一种叫“花冠”的装饰品,这种花冠制作精细考究,为这一时代的女性增添了妩媚的气质。宋朝女性使用的妆粉已制成粉块,每块直径3厘米左右,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六角形及葵瓣形等,在每个粉块的表面,还压印着凹凸的梅花、兰花及荷花图案。到了元朝时期,虽然中国的社会并不是由汉人统治,但外族也没有对汉民族在审美以及尚美方面产生太大的影响。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人们审美情趣开始随潮流转变。但对于女性美的标准仍然和前朝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有增无减,表现在女性的发饰、服饰等方面。明朝女性的发型非常死板,衣服也包裹得很紧,没有什么个性可言,可谓将女性之美裹了个严严实实。直到明朝晚期,才逐渐又有了一些特色。清朝时,含蓄内敛之美,仍然是女性美的基础。清朝文人张潮在其着作《幽梦影》中,也提到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透过生动的比喻,可以看到一个文人心中要求内外兼备的审美标准。这种审美意识一直保持到民国。
E. 杨贵妃这么胖为什么能成为四大美女之一
在整个中国历史很多女性比不了她们四位的:在时代人物身边充当关键角色,在关键时候起到关键的作用,对时代进程产生直接的影响。我猜这是她们被评为四大美女的最重要的因素。还有一个,是在她们比较年轻的时候,就已经介入重大历史事件当中。年轻女子,何来不美?否则,仅凭化妆、整容、时装、传媒等的手段,当代就会有许多个女子在长相上大大超越四大美女,何况整个历史。 在现在看来,过度强调肥胖肯定不行了,有人很刻意女性的苗条,这恐怕也不太对。清朝的仕女画就是这样,反映当时社会崇尚是虚弱的、病态的。现在对各种体形都有人支持,本无可厚非,搞健美肉鼓鼓的可以,做模特单条点儿也行。但我认为,关键是要有精神。
F. 传说中有四大美女,那有四大帅哥(美男)吗
潘岳,就是人所周知的潘安,西晋时河南人氏,表字安仁,小字檀奴。其人“姿容既好,神情亦佳”。潘岳年轻时,坐车到洛阳城外游玩,当时不少妙龄姑娘见了他,都会怦然心动给他一个“回头率”,有的甚至忘情地跟着他走。因此常吓得潘安不敢出门。有的怀春少女难以亲近他,就用水果来投掷他,每每满载而归,于是民间就有了“掷果盈车”之说。以至后世文学中“檀奴”或“檀郎”也成了俊美情郎的代名词。有个叫张孟阳的相貌奇丑,也学着潘岳的样子去郊游,但每次出门,妇人就往他车上吐唾沫,扔石头,石头倒也满载而归。典型的男性版东施效颦!
G. 唐朝盛产胖妞,那四大美女杨贵妃那该胖到哪种程度呢
据史料记载,杨贵妃当年是60公斤
其实也不算太胖吧
人们对杨贵妃体貌的判断,主要来源于“环肥燕瘦”这一成语,认为唐朝的杨玉环是肥的,而汉朝的赵飞燕是瘦的,所以“唐人以肥为美”,汉朝就以瘦为美。果真如此?我总觉得事情恐怕并不这么简单。
我倒愿意相信唐人以丰腴为美。就好比现在人们都以瘦为美,但也有一个标准的,瘦得脱了形,骨感过了头,呈现出病态来,就很难说美了。其实我们看唐代的壁画、仕女图、雕塑,那些女性形象也只能说丰满,珠圆玉润,有一种质感美,却说不上肥胖。
有研究表明,唐人(主要是李唐皇室)之所以“以肥为美”,是因为唐朝皇族有鲜卑族的血统。游牧民族以养牲畜为生,牲畜养得越肥越好,自然以“羊大”为美,在民族审美上就以胖为美。不过,我认为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即游牧民族以胡服骑射为能事,性格膘悍,女子也多“膘肥体壮”者,这是适应草原游牧生存的需要,自然不会喜欢林黛玉式的养在深闺、弱不禁风的美。
因此,唐朝皇族的“以肥为美”,这里的“肥“我更愿意理解为“膘肥”、“壮肥”、“丰满”、“健美”的意思。只不过鲜卑族一统中原后,受到汉文化的濡染浸透,阳刚十足的膘悍之肥渐渐变成柔美之肥。我们可以唐代壁画、仕女图、雕塑看到这种柔美之肥,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象这种柔美之肥,我想“肥而不腻”再恰当不过
H. 历史上,女性朋友是如何健身和减肥的
随着全民健康事业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健身,走进了健身房。这早已不再是男士们的事儿了,如今健身房里更多的是女性朋友,特别是那些追求体形美的小姐姐,她们的身材练得一个比一个棒,蜜桃臀、马甲线、背沟都是标配。那么在古代,女性朋友会健身吗?她们是如何保持身材的呢?
女侠秋瑾
到了清末民初,特别是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广大女性同整个中华民族一起觉醒,为了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她们也纷纷加入到强健体魄、扬我国威的行动中来。杰出的代表就是女侠秋瑾,她也擅长骑射,剑法高超,还做过杀手,专杀反动统治的官员,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她也是近代女权主义者,为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到了现代,适合女性运动项目实在太多了,健身也有了更多的选择。且不说那些为国争光的女运动员,她们在各种体育赛事上大显身手,独领风骚,即使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也把健身当成人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