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传奇女子秦淮八艳,她们都有着哪样的人生呢
“秦淮八艳”,即明末清初南京秦淮河上的八个南曲名妓,故又称“金陵八艳”。计有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
她们八人所以联名,因为有这样几个共同点:
美艳逼人,声名远播;多才多艺,能诗会画;忠于爱情,坚贞不屈;气节不俗,胜于须眉。这里单说她们的气节,秦淮八艳除马湘兰外,其他人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大动乱,表现了高于许多官宦士子的气节,令七尺丈夫汗颜。
秦淮八艳
风流女侠寇白门
寇白门名湄,字白门,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寇白门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
正由于寇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寇氏归金陵后,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幕,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最后流落乐籍病死。
当时文坛祭酒的东林领袖钱谦益作《寇白门》诗追悼曰:“寇家姊妹总芳菲,十八年来花信迷,今日秦淮恐相值,防他红泪一沾衣。丛残红粉念君恩,女侠谁知寇白门?黄土盖棺心未死,香丸一缕是芳魂。”
绝色吴女名门后,生不逢时沦青楼。
侠骨柔肠志高洁,一生飘零终无悔。
灵秀多才马湘兰
马湘兰(1548——1604)可以称为明代的女诗人、女画家。据《秦淮广记》载,她 马湘兰
名守真,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着称。她相貌虽不出众,“姿首如常人”,但“神情开涤,濯濯如春柳早莺,吐辞流盼,巧伺人意”。
马氏生长于南京,自幼不幸沦落风尘,但她为人旷达,性望轻侠,常挥金以济少年。她的居处为秦淮胜处,慕名求访者甚多,与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谊甚笃,她给王稚登的书信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稚登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
马湘兰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像一朵幽兰,暗自饮泣,暗自吐芳。马氏死后葬在其宅第,今白鹭州洲公园的碧峰寺附近。
⑵ 当代刺绣界的着名大师有哪些
1、朱凤
朱凤不仅是一位刺绣艺术大师,同时又是一位刺绣艺术教育家,刺绣艺术理论家。她一生从事刺绣艺术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刺绣生涯里,她继承了顾绣、沈绣的传统,对苏绣承先启后,继承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她还先后撰写出版了大量总结刺绣理论与实践的着作,如:《中国刺绣技法研究》《刺绣学教学大纲》《中国刺绣色彩研究》《手绣实用品色彩学》《刺绣法演变时》《中国刺绣史》《针上组织几何图》等书。
2、陈英华
陈英华,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工艺家。1973年出生于苏州刺绣之乡。自幼喜爱家乡刺绣艺术,并得到刺绣前辈的精心指导,深得刺绣艺术的精髓。二十多年来,她以针代笔,以线着色,不断探索和创新,将中西方绘画、摄影作品与刺绣艺术相结合,
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刺绣艺术风格,她用活泼潇洒的针法,丰富多彩的色线,创作的水乡风景,花卉,动物,静物,人物肖像等作品,形象生动,逼真传神。2014年获得“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3、顾金珍
顾金珍,1938年6月生,苏州市吴县人,中国着名苏绣艺术大家。 顾金珍大师,师从全国着名苏绣艺术家朱凤(1910-1993)先生和已故原苏州刺绣研究所傅元忠大师(1923-1995)。顾大师数十载如一日,淡泊名利,潜心钻研苏绣之技艺,七十余载走过,顾大师毫无保留,无私地传授绝技,
为苏州乃至全国刺绣届培养了无数人才,顾大师之高超技艺,不仅仅是继承了前辈大师的苏绣技艺,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潜心研究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刻苦攻关,独创人物肖像独特的"免光T型针法”,其卓越的技艺以及鬼斧神工的艺术创作,成为苏绣历史新的里程碑。
4、何晓霞
何晓霞,辽宁沈阳人。何晓霞生长在手艺世家,她的母亲便是她第一位刺绣老师。之后何晓霞进入美术学院正式学习美术画理,在学习的过程中萌生了将传统刺绣融入现代绘画中的艺术构想,经过研究尝试,最终创造了当代辽绣。
5、林智成
[现代](一九二二至?)刺绣艺术家。出生于泰国华侨工人家庭,九岁丧父,随母回国。十三岁进绣庄当童工,二十岁已能独立设计各类产品。一九五七年曾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从事潮绣创作设计四十多年,为发展潮绣工艺做出了较大贡献。配合潮剧出国演出,
创作了十五个剧目的剧装细图一百九十件,这些戏曲服装,在演出时受到国外友人的好评。他设计的潮剧蟒袍等,获全国剧装评比第三名。一九七四至一九七八年,他连续创作设计了潮绣挂屏绣稿五十多幅,送往英国、埃及、日本和叙利亚等国展出。
一九八二年他设计的“九龙屏风”,荣获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赛的金杯奖。在一九七九年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上,被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
⑶ 关于苏绣的历史、人文、典故。
历史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国之前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宋朝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明朝(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它的发展。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朝(公元1644~1911年)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清朝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几乎全出于艺人之手。民间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
清月山庄
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时。
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芝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 ”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着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一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 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等地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或工厂,使艺人安心专致研究和创作。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总结、提高、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
民国时期整体来讲,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
人文
在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中,苏绣是最擅长吸取其他艺术精华的品种,它的图案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题材,一般以蓝、绿为主色调,体现出清雅、幽静的效果。从人物、花鸟到山水、动物,从静若处子到动如脱兔,苏绣呈现的无不是江南水乡那细腻绵长的人文内涵。而这些美轮美奂的苏绣都是在上千年的历史时空中,由一代代绣娘巧手穿引,心手相传,一针一线创造出来的。
苏州也是一座充满水影丝光的城市,叠印于河流与丝绸之上。春秋战国时期,苏州就出产着名的丝绸“织贝”,是一种先染丝,后织成贝壳纹样的锦帛。苏州产的白锦缟带也让北方人惊叹不已。公元前514年,吴国丞相伍子胥将都城苏州有规划地建成许多纵横交错的通道,并充分利用苏州的水,在每一条道路旁又挖掘出一条河流,形成苏州“人家尽枕河” 的水城风貌,有一条锦帆路,至今还在,其实原来还有锦帆河,传说吴王夫差经常乘锦帆花舟携美女畅游此河,锦帆俪影,彩绸飘舞,水影丝光灿烂了苏州的许多岁月。
从三国时代开始,苏州的丝绸生产一直走在前列。唐宋时期,苏州就是全国丝绸中心;宋代苏州民众已普遍穿着丝绸服饰,丝绸在苏州已不再金贵,而大多数地方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上。
唐宋时,苏州每两星期生产的绸缎,即可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铺到终点罗马。明代苏州已经是江南大都会,皇家高级丝绸织品也大多出自苏州织工之手。宋元明清,历代皇家织锦织造机构,苏州都名列其中。清代的苏州织造署在“江南三织造”中更是地位最高,规模也最大。干隆年间,苏州城内拥有丝织机12000多台,十万余人从事丝绸织造和贸易。明清时期的机户组织“账房”就产生于丝织发达的苏州,他们是左右丝绸生产过程的早期资本家。正是苏州在明清时的繁华,全国的资本和财富往苏州流动,商贾云集,苏州开始了造园之风,后来闻名于世的苏州古典园林大多诞生于此。
典故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刺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乌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刺绣的发展。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琳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刺绣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绣品,几乎全出于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刺绣佳作,皆名垂一时。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刺绣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艺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 ”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那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
⑷ 苏绣大师何建英是谁啊
都知道是苏绣大师了当然是做苏绣呀,何建英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华国礼苏绣艺术家,中国苏绣梅花篆字创始人,苏绣中华一笔福创始人。
⑸ 苏绣大师何建英的事迹
她在2008年创建了“何氏名绣”工厂,亲自主导、专业从事刺绣艺术品研发、创作、设计、生产。2012年,成立刺绣公司。让苏绣在古典格局,诗意江南的基础上,积极革新,推陈出新,让传统的民间苏绣工艺不再奢侈,逐步进入苏绣礼品商务化、家装设计化的理念,让苏绣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⑹ 苏绣大师何建英这个人很出色吗
苏绣大师何建英出生在刺绣之乡——苏州,自幼聪惠灵性、一点就通、基本功扎实、技艺超群、令人叹服。在受祖辈的艺术熏陶下和经名师指点、言传身教,精心研习刺绣技艺,从传统刺绣中吸取精华,摆脱束缚、传承经典,将绘画、书法、摄影与刺绣完美结合,大胆创新、源自传统而又超越传统,形成了“独树一帜”艺术特色。
⑺ 四大美女,四大名校,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四大”么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为中国四处最主要的道教圣地,分别是:
山西五台山
四川峨眉山
安徽九华山
浙江普陀山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为中国四处最主要的道教圣地,分别是:
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
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
位于安徽黄山的齐云山;
位于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四大菜系普遍的有两说
一是川鲁粤淮,二是川粤鲁苏。但是以八大菜系的说法更能紧跟时代步伐。
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苏、粤、闽、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鲁、川、苏、粤四大菜系形成历史较早,后来,浙、闽、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渐出名,就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
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誉为中国四大名绣。
1、苏绣
主要产于江苏苏州、南通一带,因产地苏州而得名。有单面绣和双面绣、双面异色绣,双面异色异物绣及双面异色异针异物三异绣及环形绣等。题材广泛,图案新颖,针法细腻,形象逼真,色彩秀丽,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具有高贵典雅的风格特征。最能体现苏绣艺术特征的“双面绣”,可从两面观赏,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作品。
2、湘绣
产于湖南长沙,是湖南长沙一带绣品的总称。吸收苏、粤绣的优点,融合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画及金石艺术于一体,作品具有构图优美,针法细腻,绣艺精湛,色彩鲜艳,绚丽夺目,风格豪放,花纹瑰丽奇特,神态生动等特点,享有“超级绣品“之誉。题材广泛,以狮、虎、松鼠为代表作,有“苏猫、湘虎”之说,着名有《鬅毛狮》、《鬅毛虎》。
3、蜀绣
产于四川成都,是四川成都传统刺绣工艺品,以软缎和彩丝为原料,技艺讲究,施针严谨,针脚精细,掺色柔和,虚实得体,图案美观。以构图精巧、刻画细腻、形神兼备、色彩明丽而着称。主要有高级艺术绣屏,代表作有《芙蓉鲤鱼》、《熊猫》等。
4、粤绣
产于广东省(广州、潮州)。金银线垫绣是粤绣特技,以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色彩浓郁、立体感强等特点着称。题材多样,主要是各种吉祥图案、百鸟等。其中“百鸟朝凤”、“龙凤”、“博古”最具特色,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