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瑞云峰有什么故事
据记载,1123年春,北宋朝中一位大臣在苏州采办花石纲。当时,苏州太湖西山东麓有两座小岛,岛上各有一太湖石峰,有如二女,正好相对立。大峰称之大谢姑、小峰称之小谢姑。大谢姑高约12米,玲珑嵌空,窍穴千百,非雕刻所能成。
那位大臣为了运送大小谢姑还打造了两艘大船,但后来小谢姑因各种原因被弃置在了河滨。相传此峰屡现瑞光,所以人们就称它为"瑞云峰"。
❷ 《白眉大侠》里面的十丑、十俊、十美女分别都是谁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白眉大侠》各路人物层出不穷,有强有弱有丑有俊。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白眉大侠》中的十丑十俊十美女。特别注明,十丑十俊仅限男性。
徐良不但是《白眉大侠》中的第一主角而且还是第一丑男,那些跟徐良为仇作对的反派人物见到徐良都称他为丑鬼。当然徐良并不介意,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相貌丑陋是事实。当然徐良是实力派大侠并不以貌取人,他身上正气凛然的气质还是很有魅力的,连大美女闫英云都上赶着追求徐良。当然了,徐良是堂堂的开封府三品御前带刀护卫挂二品将军衔,吃一等的俸禄,这种高地位足以掩盖他相貌上的不足。
房书安的丑带有极强的搞笑风格,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比如房书安的脑袋之大和脖子之细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脖子细的像擀面杖,脑袋大的像倭瓜,再加上饼子脸、斗鸡眉、母狗眼、蛤蟆嘴外加没有鼻子这模样天下难找第二个,往人前一站自有一种让人忍俊不住的魔力。
王金玲和苗玲玉在《白眉大侠》中并非主要人物,但颜值方面却是顶级的。王金玲是八宝叠云峰清淞狼牙涧大寨主王典的女儿,她是一个颇有正义感的美女。为了营救小侠艾虎,王金玲惨死于父亲王典之手。
苗灵玉是东海小蓬莱翠竹林隐逸山庄铁爪神鹰苗振东的孙女,笑天王白春为了躲避昆仑僧等人的搜查曾经两次躲避在苗玲玉的闺房,两个年轻人就此结下情缘。
梅贵妃的真名是温玉香,她是阴光大法师古月的徒孙辈儿,是一个江洋大盗女飞贼。温玉香冒充天竺国公主成为宋仁宗宠爱的贵妃,在当贵妃期间,温玉香策划了百寇闹东京以及血洗安庆宫等一系列大事件。抛开她的所作所为不提,温玉香的容貌绝对是顶级的否则不可能受到皇帝的宠爱。
两位女剑客虽然上了年纪但依然难掩其风采。尚云凤是峨眉四大名剑之一,彭芝花则是南海一仙,她们的颜值在三十岁之前绝对能闯进前三的行列。
❸ 从云峰刻石的雕刻艺术可以发现什么
从云峰刻石的雕刻艺术,可以看出我国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半岛,比如当时的光州,在雕刻工艺方面有了相当高超的水平,达到了纯熟自如的境地,在刀法上多以圆刀代替了平直的刀法,由早期粗放方整到方圆结合风格飘逸,顿、挫、运、转,表现深刻。使传统的雕刻技法和书法艺术融为一体。
云峰刻石书法艺术的字体刚健挺拔、沉雄浑博,刻石章法气派宏大,那不留名的刻石工匠雕刻鸿篇巨帙的高超技艺,保住了千年古字锋芒犹新。
❹ 哪里有雕刻图库呢
你好, 艾雅渔浮雕设计所就有啊!他们设计的浮雕图,真的很不错呢!
为了让更多的企业客户可以享受到艾雅渔浮雕设计的直接浮雕设计成果,经过不断对所设计的浮雕图进行了整理打包,对企业客户或个人客户进行低价销售。所整理的浮雕设计图(原文件),分类合理,找图方便,制作精细,图片精晰,根据客户的需要可以修改放大缩小,高度都可以自己调节,也可以截取部分调整好后生成刀路。
❺ 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女性人物
悠悠华夏5000年,是一部气壮山河的文明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儿女。或许在很多人的记忆当中啊,英雄多是男儿出身,女子却很少被人铭记。
今天我们就来细数一下,那些惊艳了历史长河的女性代表人物,以朝代先后顺序为例。
慈禧还原画像
诚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定还有很多其他的女性也多为自己在滚滚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貂蝉,孝庄皇后,萧燕燕,慈禧,武则天等等等等,在这里我们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❻ 古代文物有那些
万里长城
世界着名的万里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蜿蜒曲折,蟠伏在中华大地上。万里长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建筑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万里长城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它纵横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曲折绵延长达6700公里,约有1.3万华里,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人们提到长城时,往往会把它同秦始皇联系起来,其实在秦以前的战国时代,有许多诸侯国,像燕、赵、魏、秦、韩等,都在修筑长城,以便相互防御。后来,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把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才成为长达万里的、雄伟壮观的长城,也可以说是秦始皇统一后的一项重大的军事防御措施。不过,在秦以后的许多朝代,对长城又不断地进行修建,直至明代。可以说万里长城这项伟大的工程,到了明代后期才算最后完工的,也就形成了长城今天这样的规模和面貌。
长城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经跨高山峻岭,越过沙漠,穿过草原,经绝壁,随着山势曲折起伏而修筑,因地形隘口险峻峥嵘而立,宛如一条飞舞着的东方巨龙一样。在这长达万里的长城间,每隔一段距离都要建立起无数的箭楼、烽墩和关隘、方城等。在城墙上还建有许多两层的堡垒,上层顶部为平台,周围有垛口、望洞,便于了望和攻击,下层有砖砌的小房间,可居住士兵和储备粮食和兵器等。在长城内外群山之间的制高点上,设有许多烽火台。这是为传递军事情报而设立的,每当遇到敌人来犯时,白天在烽火台上点起狼烟,夜间点起火种,这样一座一座地传下去,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很快可以把消息传到京城来。长城还有一个特点,即是在大约每隔10余公里处建造一个关城。关城口大小要依据地势险要程度和军事上的重要性来决定。其中着名的关城有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雁门关、嘉峪关等。例如,居庸关就是建筑在北京西北50公里处的地方,它是建在一条长约20公里的深山峡谷中,地势非常险要,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是古代北京城西北门户,位置十分重要。
在居庸关的中心,还保存着一座汉白玉石台,叫“云台”。原来云台上建有三座石塔,是元代建造的,现已被毁掉了。在云台下面有一个六角形的门洞,门洞两旁石壁上,雕刻着四大天王和许多造型十分精美的佛像。那四大天王看上去个个目光炯炯有神,浑身充满着一种力量。在门洞里面有大量的石刻像,还有用汉文、西夏文、藏文等六种文字雕刻的佛经。这些雕像、石刻,也都是元代雕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八达岭是居庸关的一部分,它海拔1000多米,居高临下,地势险峻。由于八达岭一段长城特别险峻、雄伟,距离北京较近,所以解放后对这段长城进行了修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国内外人民经常来这里游览的胜地。
当你登上八达岭长城最高的烽火台上,放眼远望,那蜿蜒曲折的长城,像一条巨龙在飞舞,翻山越岭,游向远方的天边;再看那长城的堡垒,一个连着一个,一段城墙接着一段城墙,一望无际,苍苍莽莽。看到这样雄伟壮丽的景像,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那高大绵长的长城,是建造在高山峻岭和悬崖峭壁之上,建造之艰难是无法想象的。这时,你也许会想:我们空手攀登长城都会感到很吃力,那么在古代没有任何建筑机械情况下,是怎么建造这样雄伟的长城呢?难怪人们赞誉,长城是人类活动的奇迹,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和不屈精神的象征。因此,长城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项目。
北京故宫
在首都北京的中心区,有一组红墙、黄琉璃瓦的宫殿群,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京故宫。故宫又叫紫禁城,是明、清两朝代的皇宫。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6年),先后经历了24代帝王的朝政和居住,至今已有56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现存最完整、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帝宫殿。过去这座宫殿属于封建帝王的宫殿,而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博物院,称为故宫博物院,是国内外游人参观、游览的着名名胜古迹。
故宫从天安门和端门开始,一直沿笔直大道向里去,不远就是午门,这是紫禁城的正门,午门也叫五凤楼。紫禁城的城池东、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座城门,南面就是午门,东面是东华门,西面是西华门,北面是神武门。在紫禁城的城池四角,各有一座造型奇巧的角楼。整个皇城为一长方形城池,周围宫墙长约3公里,墙外有宽达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森严壁垒的城堡。紫禁城内宫殿重重迭迭,布局严谨,造型各异,各式宫殿约有890座,房屋187万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过了午门,经过太和门就是紫禁城的中心,这里就是着名的故宫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座大殿矗立在两米多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为三层,每层边缘都有汉白玉栏杆围着,栏杆上面刻着龙凤流云,台基四角下面伸出许多白玉石龙头,是台基的排水处,每当下雨时,积水便从龙头口中流出,就好像千百条龙头在喷水一样,景观奇美,是我国古代建筑科学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全部宫殿可分为两大建筑群,前面为“外朝”,后面为“内廷”。外朝则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两边有文华、英武两殿,是皇帝主持朝政、召见大臣的主要场所。内廷是以乾清宫、交泰宫和坤宁宫为主体,以东西六宫为两翼,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居住与游玩的地方。
外朝的太和殿处于故宫的中心部位,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殿堂宽达28米,长63米,面积约2370平方米,是故宫中最大的宫殿,也是全国最大的木结构的大殿。在蔚蓝色天空下,阳光普照金黄色的琉璃瓦顶,显得格外辉煌。
太和殿的正面有12根红色圆柱,殿内有沥粉金漆的木柱和殿顶金漆蟠龙戏球大藻井;殿内正中央有一座两米高的朱漆木台,台上是金缕、金漆雕花宝座,背后是雕龙围屏;皇帝坐在宝座上,显出天子的威严与“金銮宝殿”的华贵。太和殿的金锁窗、朱漆门,同汉白玉台基相互辉映,色彩绚丽,雄伟壮观,令人赞叹。太和殿后为中和殿,是一个鎏金宝顶亭子形方殿,殿内有两乘八人抬的云龙肩于舆,是皇帝举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接受司礼官员朝拜的地方,有时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中和殿后即是保和殿,这是皇帝赐宴和科举殿试的处所;清代每年除夕皇帝大宴群臣时也在这里举行。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宫殿宏传,巍然屹立,显示出帝王皇权的威严。
内廷的前面为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和处理日常政务活动的地方。殿内也设金銮宝座,皇帝可在此举行内廷典礼、批阅奏章和引见官员。宝座上方高悬“正大光明”金字牌匾。清代从雍正开始,为了缓和皇子之间对皇位之争,将传位的诏书事先写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等皇帝死后再把它取出打开,宣布传位给谁。乾清宫后面为交泰宫,是皇帝过生日、接受群臣贺礼的地方;干隆十三年(1748年),将代表封建皇权的25颗宝玺也收藏于此处。交泰宫后为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室;到了清代时改为皇帝结婚的洞房或祭神的地方。内廷的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为“后三宫”,其布局与前三殿基本一样,只是严肃气氛减少了些,建筑上的彩画图案也有些变化;前三殿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图案增加,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凤凰牡丹等。东西六宫则是皇帝嫔妃居住的地方,那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之处。现在这里已成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馆,集中展出了宫内收藏的珍贵绘画、陶瓷、青铜、工艺品等等。
故宫除了是宏伟壮丽的古代宫殿建筑以外,还是一个古代文物的宝库。现在故宫即为故宫博物院,院内收藏各类文物就90多万件,主要有绘画、书法、雕塑、铜器、陶瓷、刺绣、织锦等;还有明清两代的原物900多万件,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宝贵财富、无价之宝。例如,绘画馆内就有大量的古代名画。从隋、唐宋、元到明清历代的宫廷和民间画家的作品中,有许多都是稀世珍宝。陶瓷馆中五颜六色,美不胜收,有许多各代出土的陶瓷珍品近千件,如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器,汉代的陶器,唐代的三彩陶马、骆驼,宋代的青瓷、白瓷,以及元、明、清各代的各色彩瓷等,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国陶瓷发展的历史。珍宝馆真像是一座宝库,有各色宝石,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凤冠、象牙玉雕,各类珍宝举世无双;最为突出的是有一座镐多塔,重达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世界罕见,是无价之宝。看到这样的文物,可以使人们真正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人民,为世界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奇迹,为人类做出过宝贵的贡献,值得自豪、值得珍惜、值得发扬光大。
安徽黄山
黄山位于长江下游、安徽省的南部,是我国着名的风景旅游胜地。黄山,千峰竞秀,万壑流云,尤以松、石、云、泉闻名于天下,被誉为中华大地上的“黄山奇观”。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过黄山之后曾做出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评价,其意是说,去游览过泰山、华山、衡山等五大名山以后,就不去看别的山了;如果去过黄山以后,那五大名山也可以不去看了。一位外国友人游过黄山以后,赞誉黄山风光:“黄山风景居世界风光之冠。”
黄山山区面积广大,方圆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这里峰峦叠嶂,峰峰相连;有名的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高耸入云,屹立于黄山中部,为黄山风景区的三大主峰。这几座山峰海拔都在1800米以上,峰高险峻,气冠群山。在三大主峰周围环峙着千峰万壑,有名可指的景点130多处,着名的有两湖、三瀑、十二泉,潭水二十个,溪水二十四处,大小山峰七十二座。黄山风景区内群峰挺拔,松石百态,泉潭相连,争奇斗胜;大自然的神功奇力,造就了黄山独具魅力的奇景,这里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为四大奇观,被称为“黄山四绝”。
登黄山南部的玉屏楼,顺山路向上攀登,路过慈光阁,再上半山寺,经过“一线天”就能看到玉屏楼;只见文殊洞顶、玉屏楼旁的悬崖边上,有一棵姿态秀丽、古朴苍劲的千年古松,它就是中外驰名的黄山迎客松,它像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伸出有力的“胳膊”欢迎四方来客,这是黄山美好的象征。像黄山这样的奇松,其他名山中是不多见的,但在黄山这样奇特的古松也还不少。黄山有十大名松,如牛鼻山下的蒲团松,团团稠密,尤如和尚参禅的坐垫,可在上面盘腿习静;始信峰边的黑虎松,躯干挺拔,枝繁叶茂,傲立山间,俨然是一只黑虎的化身;石笋峰旁的卧龙松,横卧石壁,角崭须张,活像一条将要游飞的青龙……还有许多有名的奇松,如象征着团结友好的姊妹松、陪客松、送客松、团结松;象征刚毅勇敢的探海松、霸王松;以珍禽异兽为名的凤凰松、麒麟松、龙爪松等等。这些奇松不仅形态奇美,而大多悬附、屹立于奇峰怪石之上。每当阵风一吹,摇树动影,“迎听风声如笛,远闻松涛似海,”给黄山风景区带来一种独特的声色之美。
黄山除了奇松就是怪石,有人说黄山是一个奇峰怪石的世界。由半山寺向东攀登,就可见到天都峰,这是三大主峰之一,海拔1810米,陡峭壁立,高耸入云,高峰上有一巨石,开头好像一只大公鸡,据说它叫“金鸡叫天门”。如继续向前攀登,到了蟠龙坡上,回头再看,天都峰上的“大公鸡”已经不见了,它却变成了五位扶肩携手的老人,叫做“五老上天都”。原来黄山的怪石是随不同方位而变化,就是说旅游者站在不同角度去看这些巨石,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因此“怪石”被称为一绝。黄山的怪石、奇石、巧石,遍布各峰顶、山腰、峡谷。由于黄山岩石久经风化,岩石形状各异,或圆曲方直,或断裂纵横,其形态多样,如笔、如笋、如刀、如林等,形似人物、鸟兽,如雕如塑,妙趣横生。
登上海拔1700多米的玉屏楼,站在文殊台上,四面望去,东面是天都峰和耕云峰,北面是莲花峰、莲芯峰,周围大小峰对峙辉映,山间云雾飘浮,峰峦时隐时现,景色奇美壮观。去黄山必到天都峰,常有人说,“不登天都峰,等于一场空”。登天都峰最为惊险的一段,叫“鲫鱼背”,是绝壁上一段豁口,宽度只有一米左右,是一段长达10多米纯石向上隆起的峰岗。像大鲫鱼露出水面的脊背,脊背的两侧为万丈深渊。登天都峰走过这段石脊,不免会有些胆战心惊的。登上天都峰极目远眺,只见那上山的小路,就像一条绳梯悬挂在悬崖绝壁上;俯瞰群山,千峰竞秀,云山相接,江河一线,确为奇景。
莲花峰矗立于天都峰的北面,为黄山最高峰,海拔1873米,它主峰突起,周围山峰簇拥,若从远处看它就像一朵初开的莲花,仰天怒放。莲花峰北面是光明顶,海拔1841米,为黄山三大主峰之一,这里是看日出、观云海的胜地。从峰顶望去,只见云雾弥漫,整个山区就像一片茫茫大海,唯有一些高山之顶露出云海之上,宛如大海中的小岛,这里就是天海。如果在早上到峰顶观日出,景色十分壮观,只见那天壁上显现出一片玫瑰色的晨曦,一会儿就会金光四射,一轮红日从群峰中徐徐升起,染红了茫茫云海,重重秀峰也变为红色。云海茫茫,无边无际,绮丽多姿,变幻无穷,这种景象是黄山特有的云海奇观。黄山云海广大,它“五海”相连,遍布前后山群之中。白鹅岭以东为东海,可在东海门观看;丹霞峰与飞来峰以西为西海,可在北海宾馆的排云亭上观看;天都峰、莲花峰以南为南海,可在玉屏楼观看;丹霞峰、狮子峰与始信峰以北为北海,可在清凉台观看;光明顶前东南为天海,观看的最好地方当然是光明顶了。
黄山的松奇、石奇,不算奇,主要是泉、瀑、潭、溪之美点缀其间。只要进入黄山的怀抱,随处可见泉、溪涓涓细流,叮咚动听;有的泉水则是从高山岩壁之间骤然流出,形成一落千丈的瀑布。着名瀑布有百丈瀑、九龙瀑、人字瀑等。山泉从紫云峰、天都峰流出,奔腾于百丈悬崖,形成百丈瀑;在香炉峰与罗汉峰之间,飞瀑九折而下,每折必落一潭,瀑折为九,如九条白龙,气势雄伟,所以叫九龙瀑;在紫云峰与朱砂峰之间,清泉分左右两边沿壁下泻,形成“人”字形流下,故称为人字瀑。
黄山山美景奇,称为“四绝”,有人把它概括为:山峰峻峭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峰苍郁稠密,千姿百态;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流泉终年喷涌,无色无味,可饮可浴。也有人说黄山之美,具有名山之优。它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雁荡山之怪石,又有桂林山水之美,是我国特点最多的名山,闻名于天下的风景旅游胜地。
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这里地势高峻,群山环抱,气候宜人,是清代皇帝夏季避暑和处理政务的行宫。承德南部距北京城较近,北面又靠近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意义。这里还兼备草原、河川、峡谷、温泉等有利的地理条件,这是清代皇朝联系北部蒙古等少数民族各部盟主,巩固北部边防,以及皇室北巡出猎活动最为理想之地。因而,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在此地兴建热河行宫,直到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才全部峻工。热河行宫占地面积约564万平方米,各种建筑物110多处,宫墙蜿蜒起伏长达10公里,是我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皇家宫苑。热河行宫背山面水,山峦起伏,草木葱郁,宫殿亭阁掩映,湖沼洲岛错落,风光十分旖旎。行宫建筑规模之大,占地面积之广,工匠工艺之巧,都是堪称我国最为着名的、面积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皇家园林。由于这里六月无暑,九月生风,清康熙帝在正宫主殿前的午朝门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名号。
避暑山庄整个建筑群,分为宫殿区、苑景区和外八庙三部分。宫殿区主要包括东南部的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等四组宫殿。正宫是清代皇帝举行盛典之地,颇有北京故宫的模式;此殿全部采用楠木建造,不用彩绘,芳香浓郁,殿前庭院有参天古松,更显得威严。清代皇帝留驻山庄时,接迎少数民族王公、各国使节,以及其他重大典礼等,都在这里进行。正宫后廷为皇帝的寝宫,其主楼为“烟波致爽楼”,楼殿有七间,宽阔敞亮,室内布置精巧富丽。每当春夏之交或雨过天晴时,烟波浩渺,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康熙赞许山庄“四周秀丽,十里平湖,致有爽气”。松鹤斋在正宫的东侧,是皇太后和嫔妃们的寝宫;这里的宫殿主要有门殿、松鹤斋、绥成殿、乐寿堂、畅远楼等,自成格局,但与正宫相比其规模要小些。松鹤斋的后面是万壑松风,在正宫的北侧,主要由万壑松风、鉴始斋、静佳室、颐和书房等组成,为宫殿区中最早的一级建筑;这里建筑布局灵活,颇有南方园林的特点,周围古松很多,故有此题名。万壑松风为正殿,风景优美,康熙、干隆有时在这里批阅奏章,召见文武百官,或欣赏湖光山色、风光美景。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由长江垂直切穿南北走向的巫山山脉,形成的高山峡谷,从四川奉节县白帝城开始,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止,全长约200多公里,成为中国着名的长江峡谷景观。自西向东分为三段峡谷: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因而得名“三峡”。长江三峡两岸高山对峙,山高谷深,崖壁陡峭,江水湍急,群峰竞秀,云雨变幻多姿,成为中外驰名的峡谷风景区。长江三峡可以说是大自然对江山创建出的奇特美景,它兼有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又有黄山之神奇,庐山之变幻等多方面景观,并以山河雄奇壮美、峰石林涧幽深而闻名于华夏。
长江三峡之首瞿塘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到巫山大溪镇,峡长约8公里,峡谷深而狭窄,最窄处仅有几十米,是长江航道中最为狭窄、形势最为险峻的一段。奉节古称夔州,这里有诸葛孔明的“八阵图”、刘备托孤的永安宫、公孙述称帝的白帝城等古迹。在峡口山崖绝壁上刻有“夔门天下雄”五个大字,赫然醒目,说明这里的奇观。当航船随江水推波涌浪冲出奉节时,船上的人们好像行立于水上,大有“峰与天关相接,舟从地窟而行”之感。瞿塘峡中主要景观有:粉壁石刻、倒吊和尚、孟良梯等。“粉壁石刻”在孟良梯旁,横延100多米,上下高数十米,为宋代以来名人题刻,行、楷、隶、篆一应俱全,风格各异;其中南宋赵公硕书写的“宋中兴圣德颂”,行草端庄凝重,距今已有800多年,具有文物价值。“倒吊和尚”在孟良梯以东,是一块倒悬的钟乳石,石上长满青滕、小树、杂草,远远看去好像一条绳索捆着一个光头和尚,相传他是奸臣潘仁美派去看守杨继业遗骨的,被孟良捉住吊起来惩罚示众。孟良梯在峡南岸白盐山陡壁上,直通到山腰,经考证,它是宋以后瞿塘峡铁索桥的遗址。
从瞿塘峡下行便是巫峡,它西起巫山大宁河口,向东至湖北巴东官渡口,横跨四川、湖北边界,绵延40多公里,是三峡中最长、最整齐、最为幽深秀丽的一段峡谷,又称为“大峡”。峡谷两岸高峰突起,怪石嶙峋,峭壁屏列,峡谷幽深,朝云暮雨,变幻多姿,是三峡中最为壮美秀丽的一段,如果说瞿塘峡像一座“险关”的话,那么巫峡就好像一条曲折幽深的自然山水画廊。巫峡两岸青山不断,群峰如屏,时而大山当前,“石出疑无路”,时而又峰回路转,“云开别有山”。这段峡谷最为有名的景观,就是巫山十二峰。巫山十二峰都是石灰岩组成的,高出江面千米以上,屹立在峡江南北两岸,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石灰岩被溶解蚀侵以后,人们根据山峰的形态,分别给它们取了个形象化的名称,如江北岸的望霞峰、集仙峰、圣泉峰和南岸的翠屏峰、飞凤峰、聚鹤峰等,其中望霞峰是十二峰中最为挺拔秀丽的,仰望峰顶,上面突出的石柱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仙女,这就是“神女峰”。关于神女峰,古代文学作品中曾想象出巫山有朝行为云,暮行而雨的女神;这方面传说神话也很多,相传有关于“神女导航”的故事。故事中说:古时候王母娘娘的小女儿瑶姬,腾云来到巫山上空,只见一群恶龙在天空殴斗,骚扰百姓;于是她停下来用宝剑斩杀恶龙,为民除了害。后来她又派人帮助大禹凿开三峡,疏通河道,并亲来这里为行船导航,最后留在三峡,化成了神女峰;她日月俯视江面,总是第一个来迎接朝霞,最后一个目送晚霞归去。所以神女峰又叫望霞峰。巫峡的景观中,还有集山峰下的孔明碑,金子山下的秋风亭等,每一景观都有一段民间流传的故事。
从巫峡往下就是西陵峡,它西起秭归的香溪口,东到宜昌的南津关,全长75公里,是三峡中最后一段峡谷。西陵峡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主要有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崆岭峡等,东段有灯影峡(明月峡)、黄猫峡(宜昌峡)等。西陵峡从西到东峡谷宽窄不一,往往是一段宽峡,一段窄峡,几乎各占一半;峡江中礁滩很多,水势急涌,以滩多水急而着称。青滩、泄滩、崆岭滩连绵相接,这些险滩有的是两岸崩落的山岩,有的是山洪冲下来的砂石,险滩之处,水流如沸,惊险万分,因而就有“西陵滩多节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之说。行人经过此处大多贪图有别巫峡幽深秀丽的惊心动魄的壮美,为三峡的壮丽风光增添了不少奇险景观,但对于船的航行也会造成不少的障碍,更需倍加小心,保证航行安全。西陵峡中景观传说也不少,比如峡中香溪据说是王昭君故乡之水,说“昭君临水而居,恒于溪中洗手,溪水尽香”。在三斗坪南岸黄牛岩前有黄陵庙(原名黄牛庙),始建于春秋时代,据说这是为纪念神牛帮助大禹开河治水有功而修建的;庙内雕梁画柱,黄瓦龙柱,为三峡中罕见而壮丽的景观。在西陵峡口的下牢溪入江处北岸的西陵山上,有历史悠久的“三游洞”,是峡中着名的溶洞之一。唐代诗人白居易同他的弟弟三人曾到此游览过,随后每人写诗一首,写在洞中的石壁上,白居易为此还写了“三洞游序”,后来人们叫做“前三游”。北宋时苏轼父子三人也曾到这里畅游,三人也各赋诗一首,写在洞内石壁上,人们把他们父子之游叫做“后三游”。“三游洞”属石灰岩洞,洞内有许多天然的石笋、石柱、石床等,有的用石击打,发出钟声或鼓声,因而有“天钟、地鼓、旁磬”三绝景观,明代曾有人将白居易的“三游洞序”刻在石碑上,至今仍留存在那里。
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将在西陵峡中部的三斗坪动工建设,设计大坝高为185米,预计正常蓄水水位高175米,上游沿岸各段水位提高35~95米;大坝建成后将会出现一个宽为1公里,库长600公里,总水面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的高峡平湖,成为中国中心地带的人造“地中海”。届时以往的礁石、险滩、泡漩、急流,都将消失,而出现的是高峡平湖,烟波浩森,山峰屹立,湖光山色,更加壮观的景色。
杭州西湖
西湖位于杭州市西部而得名。西湖旧称西子湖、钱塘湖,自宋代以来一直通称为西湖。杭州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市,风景区面积可达50平方公里,但西湖水面只有6平方公里,湖岸的周长约15公里,由苏堤与白堤将湖面分成了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湖区。西湖中有孤山、湖心亭、小瀛洲、阮公墩等四个岛屿。于是常有人用“一山、二堤、四岛、五湖”来概括西湖的风景。其实,西湖的名胜古迹很多,约有40多处,光是重点古迹也有30余处。西湖的景区大致可分为四个景区,即西湖区、北山区、南山区和钱塘区。西湖区自古以来就有传统着名景观为“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柳浪闻莺、曲院风荷、平湖秋月、三潭印月、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断桥残雪、双峰插云,花港观鱼等。
苏堤,俗称苏公堤,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横贯湖区南北,全长2.8公里;漫步堤上看春晓,雾中西湖苏醒,鸟语花香,意境动人,因而这里被称“苏堤春晓”,为西湖之首。在西湖的东南岸涌金门与清波门之间的湖滨地带,为南宋时期的御花园,园中有柳浪桥,沿湖植柳甚多,柳枝好像绿色的幔帐,春风吹动,如碧浪翻飞,柳荫深处时时传来黄莺的叫声,故名曰“柳浪闻莺”。现在这已扩建成公园,全园植垂柳、花木,中心地带还有一片樱花和海棠,景致别有特色。位于苏堤虹桥西北、洪春桥南有一座造酒的曲院,院中种植荷藕,春末夏初荷花盛开,香风四起,“映日荷花别样红”,因而取名“曲院风荷”;水静风来,游人犹如进入了一个清凉的世界。位于白堤西端,三面临水,背靠孤山,在皓月当空的秋夜里,湖水平静如镜,清辉如泻,故名“平湖秋月”;有古诗云:“万顷湖平长似境,四时月好最宜秋”。在小瀛洲岛南湖的水面上,有三座造型别致的小石塔,塔高约2米,塔身中空,周围有洞孔,月夜如在塔内点上蜡烛,烛光从塔洞口内透出,倒映在水中,构成了“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景象,取名“三潭印月”,景色十分奇丽。雷峰塔又叫黄妃塔,在西湖南岸的夕照山上,旧有七级雷峰塔,每当夕阳西照,宝塔金碧与山光辉映,别具风韵,所以叫“雷峰夕照”;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被法海和尚镇压在此塔下面,此塔于1924年9月25日倒塌。南屏山下净慈寺,为西湖四大丛林寺院之一,每当晚祷时,寺钟响彻四方,“南屏晚钟”由此得名,余音悦耳,启人禅心。断桥又叫段桥,此桥在里西湖与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连环湖北路,另一端通接白堤;每当瑞雪初下,桥上拱顶处的积雪先融化了,远远看去桥好像断了一节,又像似桥与堤断开了,这就是“断桥残雪”;相传白娘子与许仙曾在此桥相会过。环绕西湖南北的有南高峰与北高峰,两峰遥相对峙,在茫茫云海中,山峰隐约可见,好像山峰插在云海之中,名曰“双峰插云”。在西湖苏堤映波桥与锁澜桥之间的绿洲上,为湖区最大的公园,园内有红鱼池、牡丹园、大草坪、花港等景点,园内植物种类繁多,四季都有应时的花卉,成为花、港、鱼连
❼ 中国奇石都有什么特点
奇,异也,有别于一般者为“奇”一般泛指经过天然形成的,大自然雕琢、洗炼的,石形独特,石色鲜艳,石质细腻,纹理图案优美,具有一定观赏性以及收藏价值、经济价值极高的石品,都可称为奇石,“奇”是指石品上的造型及图案奇特。石头是以观赏的人多而称“奇”,正因为石“奇”而观赏的人才多,俗话说自然就是美,来自山川、河流的石头,绝对是自然的,奇石奇就奇在大自然赐给她的奇特造型和美丽图案,奇石没有丝毫的人为造作,石小天地大,它潜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美景。人们之所以爱石,就是爱她那天然的神韵,爱她那不卑不亢的性格。
奇石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石玩艺术的审美观,是通过人们观感而产生的,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共同感应,奇石不仅是一种形象艺术,也是一种心境艺术,心境艺术是赏石艺术的最高境界,在赏石过程中,并不是以目视形,而是以心蕴神,进而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人们能够从一块块冰冷的石头身上,联想出人生的各种境遇,悟出宇宙自然界神奇多姿,借以充实脑海,丰富自我心灵,进而从奇石王国里探索出天然艺术的妙趣和生命自然的本质,这就是钟爱奇石的真谛。
收藏奇石,一是可陶冶情趣,将自我融入到大自然中,物我一体,天人合一;二是通过繁荣的市场经济,在贸易中,提高自己的赏石、藏石质量,增加收入;三是育人育己,奇石的文化内涵和自身的美,不仅自己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能令更多的人在其美的艺术氛围中得到启迪和教育。寓教于乐,收藏奇石不仅有社会价值、科学价值,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奇石的种类丰富多样,按奇石上的直观内容可分:人物、动物、器皿、静物、建筑物、山水风光、花鸟虫鱼、化石、矿物晶体(单晶、双晶、晶族)、宝石、玉石、纪念石、整体造形石、形神兼备的双馨石、寓理禅石、线条石、国画石、浮雕石、人体保健石、梅花石、牡丹石等一切可供观赏的石种。以下是常见的几种奇石:
黄河石
从广义上讲,自黄河的发源地巴颜喀拉山到黄河入海口,绵延数千公里,沿黄河两岸山峰、沟壑的大量石块以及入黄河的河流、湖泊携带的石块,进入黄河后,经过浊浪的搬运冲刷而形成的石块,便统称为黄河石。由于黄河石的来源是多渠道,所以石源丰富,石种庞杂,可以说,黄河石集奇石之大成,黄河就是一座天然的奇石藏馆,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奇石世界。
类画石
所谓类画石,指呈现在石体上的人物、动物、植物、山水花鸟虫鱼等物象,有的抽象,有的具体,有的速写,有的泼墨,有的素描,有的如国画,有的象油画,手法多变,所表现的万物生灵犹如绘画一般,都在象与不象之中让人神秘莫测,揣摸不定。
图案石
图案石就是在奇石的表面,以平面画面表现石情画意。大自然以天然之笔将矿物质染浸在石上而形成的景物、人物、动物、静物、建筑物等社会之万物,或以曲直线条表现,或以色块构成,穷极变幻,手法各异,无奇不有,皆属图案石。
纹理石
就是由规则或不规则的纹理和线条组成的石块。 这些带色的纹理是岩石受自身析出的铁离子染色,沿节理裂隙充填,而形成的氧化铁(锰)等矿物质的沉淀。辨别纹理石的优劣, 除石质优良外,主要看线条的构成,好的纹理石线条流畅、节奏明快,能形成一定的韵律,而且错落有致,或层层叠起,分布均匀如梯田;或间隔性的排列,井然有序,形成各种图案,可视为上品;也有线条是竖向的、纵向的、或圆或方。若线条组成的图案,而图案又与石头的造形相吻合,更是优中之精品。反之,线条杂乱无章,既构不成图案,也不流畅,不能给人以美感者,则视为劣质品。
造型石
整个石体像人、像物、像器皿等立体象形。
人物石
一代文豪奇石的造型象人物,奇石中的图案象人物,在石品上构成人物图象的,均称人物石。有的以流畅的线条形成了人物速写,有的以大块色相将人物渲染得维妙维肖。无论是造形、线条、色彩所构成的人物无不栩栩如生,有古今中外人物,有神话传说中人,有领袖伟人,有科学家,艺术家,歌星演员等,有头像,半身像,全身像,有单一的,有群体的,有辛勤劳作的,有谈天说地的,有悠闲垂钩的,有秋收春忙的,还有迎晨早读的……,构成了一个缤纷多姿的人物世界。
动物石
不同石品的造型象动物,图纹、线条、色块构成的动物,都可谓之动物石。有的是头像,有的是全身,有单一,有群体,有嬉戏追逐者,有飞奔觅食者,恰如一个天然的动物世界。
组合石
组合石也叫配套石,把几块意思有关联的奇石,组成景观、典故、吉祥用语等,这可提高赏石者的文化品位,扩大其知识面,也可使奇石自身产生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组合石是藏石达到一定数量后,才好配套,也可以石易石之法,为自己的奇石配套,常见的有:黄河石中的日月星辰,从日出日落到月升月落;植物中的岁寒三友:梅、竹、松;动物石中的:年年有余、十二生肖;人物石中的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婵、王昭君、杨贵妃;寓言中的:东郭先生和狼;还有文字石中的:"福星高照,春夏秋冬"等等不胜枚举。
牡丹石
石质通体黑或绿,属沉积岩类。全身长满大小不同花瓣状斑点,或淡绿或纯白的花朵,构成牡丹状,看似朴素,却又给人一种华丽高贵之感。 化 石
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在地壳运动中经矿物质置换而形成的岩石。化石可分为:(1)古生代:几亿年前的无脊椎动物和低等植物化石。(2)中生代:6000万年至2亿年前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和较高的植物化石。(3)新生代:几十万年至距今五千年前的哺乳动物和高等植物化石。
灵青石
千壑百问,连者巧而不拙,孔暗而显,高低呼应,有夺天功之妙,洞岩悬壑、曲径、通断,支撑妙而奇,如在飘渺中,似人间仙境。
寓理石
奇石的形、色、质、纹、韵、音等方面,都含有一定的哲理,而且寓意又明显深刻,确实起到警世育人的作用。好的寓理石能使人使已,终身受益。
❽ 简述古代中国石刻的不同类型及其通常的制作工序
在中国古代文物中,古代石刻的数量与它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之丰富都应该名列前茅。就现有的石刻文物来看,古代石刻遗存中包含有文字、纹饰图案、造型雕刻、建筑构件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内容,不仅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涉及到哲学、文学、历史学、民俗学、美术史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现在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古代石刻研究已经形成了专门的学科分支,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对石刻的研究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往对石刻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对历代石刻材料的收集整理、编辑目录、对有关信息的记录、石刻文字辨识与内容考证等几个方面。在宋代已经兴起的中国金石学,就是以历代石刻作为主要的收藏与研究对象。就现在可以见到的古籍来看,从宋代以来,产生了近千种有关石刻的专门着录,保存了大量石刻文字资料。而在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后,科学发掘与考古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给石刻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即注重石刻类型的研究,通过石刻类型的归纳来更好地解读石刻文字内容,并且通过研究各种石刻类型的产生与变化过程来揭示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使传统的石刻研究出现了新气象。近代以来,在科学考古发掘与调查中获得了大量新的石刻资料,有助于我们完成上述的研究课题。有关中国石刻的新发现,我在一本小书《二十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古代石刻》中有过比较全面的介绍,可以参考。中国古代的石刻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概括地讲,应该是从原始的实用性石刻向墓葬纪念性石刻演化,东汉时期大量使用的墓葬石刻造成了中国古代石刻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石刻类型,如碑、摩崖、墓志、阙、柱等,从而奠定了石刻在中国使用的基础。而后佛教的流行,使以佛教石刻为代表的宗教石刻产生,又形成了一些新的带有外来文化因素的石刻类型,如造像、浮图(塔)、经幢、刻经等,在南北朝隋唐期间形成了中国古代石刻发展的第二个高潮。在此后,已经定型的各种石刻类型一直沿用到近代。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大量的考古发现加以证实。
特别是在考古发现中有关早期石刻类型的重要发现,对于全面了解石刻类型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与西方几个文明古国相比,中国古代文字石刻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古埃及的文字石刻可以早到公元前3000 年,西亚古文化中可以早到公元前3500年。在两河流域、古代伊朗地区都有公元前一两千年的文字石刻。而中国古代专门的文字石刻可能要到公元前500 年至300 年以后才开始出现。这就给我们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石刻的起源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疑问,即中国古代石刻的产生是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中国古代石刻的基本类型及其形成过程做出科学的分析。我们在这里试着将中国古代石刻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演化的过程作一个简要的分析介绍。现存最早的中国古代文字石刻——秦《石鼓文》,就是雕刻在天然石块上的,可能是春秋时期的产物。它们或者是在一块独立的天然大石上刻字,或者是将天然的石块略加表面处理后进行雕刻。中国古代将这样的石刻叫做“碣”。这是最原始的石刻形态。
在山崖上直接刻写文字所形成的石刻,中国古代称之为摩崖。它也是最原始的石刻。一般是在山崖中选择一片比较平直的石壁,直接在上面刻字。到了汉代以后,有时也在山崖上进行整修,开凿出一片规整的平面来,甚至有些摩崖还开凿成一个碑的平面外形,在上面刻铭。保留至今的汉代石刻中,有很多着名的摩崖石刻。例如在陕西汉中的东汉永平六年汉中太守鄐君开褒斜道记,建和二年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永寿元年右扶风丞李禹表刻石,在甘肃成县的建宁五年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在新疆阿克苏的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刻石等。汉代以后,摩崖仍然是一种重要的石刻形式,尤其是在山地中大量使用,古代摩崖往往聚集在着名的风景胜地、寺庙和古代文化遗迹附近,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景观。其中有大量的题名、诗词、游记、摩崖刻经、摩崖造像等。象山东掖县的北齐云峰山题刻,湖南祁阳的唐大历六年大唐中兴颂,福建南安县九日山的祈风题记,重庆涪陵等地的长江石鱼题刻等。从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资料来讲,加工成固定形制的文字石刻,例如碑这样的纪念石刻在中国古代出现,最早也是西汉晚期的事。在西汉晚期和东汉时期,石刻开始大量出现,并且日益普及,雕刻技艺也非常成熟。促成这一变化的应该是多方面的文化因素。就目前所见,石刻运用得最广泛的,还是在丧葬建筑之中。所以,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变化可能是石刻在古代中国风行开来的一个根本因素。
就现在所见,在西汉时期,文字石刻还主要限于实用性的场合,如黄肠石、地界石、纪事刻石等。但是也是从西汉时起,石材与治石技艺在墓葬中的使用达到了空前的盛况。近年发现的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陵、河南永城西汉梁王陵、江苏徐州西汉楚王陵等大量陵墓都是在山岩中开凿出来的。它们规模宏大,建造时的石材加工技术十分成熟。通过考古发现,可以看到在山岩中开凿陵墓与用石材建筑墓室的做法在西汉时已经十分普遍。在山东一带,西汉时期已经较普遍的使用了刻有画像的石椁墓,有了麃孝禹刻石这样的小型碑刻。这些表现着中原葬制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表明了人们希望彰显自身声名,祈求不朽的意识。它推动了墓葬石刻由实用向纪念性的转化,从而出现了用以标志墓葬的墓碑。此外,我们推测,石刻的大量使用与文字碑石的出现还可能与汉武帝通西域后西亚北非一带的文化因素传入中国有一定关系。
中国的碑在东汉时期正式定型,它的形制基本上是一件长方形的竖石,下部另接底座。顶部的形状一般加工成圆形、三角形或者平顶。这些外形与西亚北非的古代碑石十分相似。中国金石学中习惯称为:圆首、圭首和平首。以后碑首增加有盘龙纹饰,并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外形。叫做螭龙首。后来发展到将螭龙首单独刻成一石,放置在碑身上面。碑座也由长方形的石座演变成龟形、须弥座形等精美的形状。这是中国碑石特有的外形。早期的碑石中间多有穿孔。学者多根据《礼记》等古文献的记载认为碑的形制来源于中国古代墓葬中下葬用的辘轳座和宗庙前树立的石碑。
在碑身上面刻写铭文。是树立碑石的主要目的。一般在碑正面刻写铭文。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中把它专门定为一种文体,叫做“碑铭”。如果内容比较多,还会在背面以及侧面刻写文字。但是这些位置刻写的文字大多是题名、附言等,正文大多是刻在正面的。根据碑石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的碑石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墓碑、功德碑、记事碑、经典刻碑、造像碑、图碑、题名碑等。
墓碑是专门树立在墓葬前面的碑石,用以标明墓葬的主人,颂扬他的一生事迹。它是中国古代墓葬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东汉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了在墓葬茔域中使用成套石刻建筑的制度。根据《水经注》里对汉代陵园的记载,以及天津、北京等地出土的鲜于璜墓碑、幽州书佐石阙等汉代墓葬石刻的分布情况,可以推测:在汉代,中上等级人士的墓葬中,一般采用建筑享堂一座、墓碑一座、墓阙一对、神道柱一对(及神道碑一对)这样的建筑组合。这也形成了石阙、石祠堂与石柱等具有实用建筑意义与纪念意义的几种古代石刻类型。墓阙是汉代陵园建筑中的大门。现在在四川、山东、河南、北京等地还发现有汉代的墓阙。特别是四川的多座汉阙,保存得最为完好,如雅安的高颐阙。河南登封的少室阙等保存得也不错。现存的汉阙一般高4——6 米,用石块垒砌。左右各一座,相对树立。阙分基座、阙身与阙顶几部分,阙顶虽然是石雕,但是仍模仿木制建筑的斗拱屋顶形式,华丽庄重,往往在阙身上刻画图象。图象的内容有神话、历史故事和各种纹饰。象河南登封的少室阙、启母阙上,就有古代孝子和神仙的故事画。
神道柱的典型代表有南京和丹阳等地南朝陵墓石刻中的神道柱和在北京石景山出土的东汉幽州书佐神道柱等。汉代与南北朝的神道柱外形主要是一根刻有瓜棱纹的圆柱和柱顶的一个长方形碑面。以后的神道柱多取消了碑面,或者就与通称为华表的望柱合为一体。碑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出现并定型以后,很快就被社会各界广泛地使用开来,赋予它多种用途,如记功颂德、诏书告示、文书契约、书籍范本、记事等,成为古代中国最主要的一种石刻类型,也是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
功德碑是专门歌颂古代帝王、官员、功臣、神灵、以及孝子节妇等人伦典范的纪念性碑刻。记事碑的内容比较丰富,涉及古代社会的各个实用方面,记录的内容有诏书、公文、契约、协议、合同、诗词、记事文章等等。经典刻碑是专门刻写古代经书典籍的碑石。形状与通常使用的碑石一致,但是多件碑石成组排列,顺序刻写一部或多部经书。在印刷术产生之前,刻写石经是要起到以下的作用:即保存经文的标准本,供人们对照、临摹与传播。最早的一部石经是东汉末年制作的熹平石经,刻写了中国儒家尊崇的经典七种,就是:《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这些碑石现在已经全部毁坏,仅剩下一些残石。汉代以下的各个主要朝代也沿承了刻石经的习惯。魏、五代时的蜀、唐、宋、清各代都制作了石经。其中唐代刻写的12 种经籍与清代刻写的十三经至今还保存完好。图碑指在碑面上绘制各种图表的碑石。例如绘制天文图、地图、河流图、风景画、世代表以及一些着名画家的作品摹刻等。用石碑刻图主要是在宋代以下的历史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图碑是苏州博物馆收藏的淳佑七年地理图、天文图、绍定二年平江图和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阜昌七年华夷图、禹迹图等。题名碑是以记录人物姓名为主的碑石。唐代起有了官方树立的专门记录官员姓名的题名碑。如唐开元十一年刻立的御史台精舍碑,记录了曾任御史官员的姓名。唐郎官题名石柱也是类似的题名石刻。
中国古代石刻里另外一种重要的类型就是墓志。中国古代的墓志基本上是埋藏在地下墓室中的。因此,以往传世的古代墓志材料大多是被盗掘出来的。清代末年以前,所着录的墓志数量还比较少。随着近代 考古发掘工作的进展,陆续有大量各朝代的墓志出土,估计可达万件以上,使得墓志成为现存中国古代石刻中数量最大、文字内容最多的一个门类。以前对于中国古代墓志产生的时间有过多种推测,提出西汉产生墓志、东汉产生墓志,……一直到南朝出现墓志的种种说法。实际上,中国墓志的产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长期
过程。它与碑的突然出现不同。有很多出土文物能够证明这一点。在古代中国,应该是首先产生标志墓葬的思想与习俗,然后才在长期的演进中,将用于标志墓葬的器物经过多次变化,最后定型为长期使用的中国墓志的。
在西汉末年,首先是在画像石墓中的石件上出现了刻有墓主官职姓名与葬年等字样的题记。例如河南唐河出土的新莽始建国天凤五年(18 年)十月十七日冯孺人画像石题记:“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始建国天凤五年十月十七日癸巳葬。千岁不发。”它刻于墓中主室的中央石柱上。又如陕西绥德出土的东汉“永元十二年四月八日王得元室宅”画像石题记,刻于墓中主室后壁立石上。这些题记作为画像石的附属题铭出现,并不是主要作为墓志使用,也不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它却是在墓中较早出现的成篇石刻铭文,开创了在墓葬中使用石质文字铭刻的先例。根据在山东邹城、滕州等地的汉代石棺椁出土情况,在西汉中晚期已经大量使用石棺椁了。古代文献中记录有汉代使用柩铭的事例。《汉书?薛宣传》云:“其以府决曹掾书立之柩以显其魂。”《太平御览》卷五五二引《博物志》云:“汉滕公薨,公卿送至东都门。四马悲鸣,掊地不行。于蹄下得石椁,有铭曰:"佳城郁郁,三千年,见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可以反映出在汉代已经有了在棺柩上刻写柩铭的习惯。现存实物中有在四川芦山出土的东汉建安十六年(211 年)王晖石棺,棺首刻有妇人掩门的画像,右侧刻写铭文,就反映了汉代的柩铭原状。《隶续》卷二十中还记载了汉永初七年(113 年)延年益寿椁题字。这些可能也是石棺柩上的刻铭。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柩铭与墓志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器物,但是晋代的一些柩铭却改变了自己的形制,不再刻在石棺柩之上,而是刻成一块单独的小型碑石,虽然它的铭文中仍然是称作“某某人之柩”,可是它与棺柩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外形也向墓碑与墓志靠拢。以至在以前的金石着录中,人们也将它们作为墓志一类看待。例如晋元康六年(296 年)贾充妻郭槐柩铭,外形象一座圭首的小型立碑,高0。76,宽0。312 米,与同时期的另一件晋永平元年(291 年)二月十九日徐君夫人管氏墓碑相似。这件徐君夫人管氏墓碑虽然自铭为墓碑,但却出土于墓中,应该也是作为墓志使用的。又如安徽寿县出土的晋元康元年(291 年)六月十四日蒋之神柩,同样是刻成小碑形。洛阳古代艺术馆收藏的晋元康三年(293 年)十月十一日裴祗柩铭也是一件单独的刻石。此外,晋元康八年(298 年)魏雏柩铭是一件附有两个小石柱的砖铭,高0。455,宽0。21 米。它们都与后来的墓志十分近似,或者就可以认为是墓志一类的器物了。
除此之外,在东汉时期埋设在墓中的石刻文字还有些自称为墓门、封记等。其内容也比较复杂。马衡在《石刻》一文中介绍了一件西汉左表墓门,并且认为“前面说的左表墓门把死者官职姓名和年月详细记载,就是墓志的用意。”这些墓门应该是指砖室墓或者画像石墓的石制墓门。在上面刻字的现象并不是很多见,可能还没有形成风气。墓记(又称封记)则和墓砖铭一样,是与墓志相近的石刻。金石着录中记载的传世品有东汉延平元年(106 年)九月十日贾武仲妻马姜墓记等。这些墓记用近似正方形的石版或砖刻写而成,如1929 年在洛阳北郊王窑村出土的贾武仲妻马姜墓记,刻于红砂岩上,据郭玉堂当时所见,“似黄肠石,字刻石端。”收购者“剖取其刻字一端,而弃其余。”现存石长0。46,宽0。585 米,石面经琢磨,仍存凿痕。黄展岳指出:“王窑村一带系东汉帝陵区,曾多次发现黄肠石和黄肠石刻,马姜墓石为黄肠石无疑,马姜墓应是黄肠石墓。此墓石原来很可能是嵌在墓室壁的明显部位。”墓记表现出专门用于纪念的礼仪作用。文字体例内容与后代正式定型的墓志十分相似。所以这些墓记可能就是最早的墓志。
在这里我们需要再提一下汉代的画像石祠堂题记,如山东嘉祥宋山安国石祠题记、苍山元嘉元年(151 年)石祠题记等。如果把它们联系起来,应该得出一条由墓上祠堂画像石题记到墓中画像石题记或墓室题记,再到墓记的演变脉络。如果此推测不误,那么,祠堂画像石题记对墓志的形成也应该起过一定的作用。
综合以上介绍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秦汉时期的丧葬礼仪中,存在着用不同形式标志出墓主的习俗。这种标志墓葬的习俗与墓葬形制的改变,促使人们不断改进标志墓葬的器物,使之更加坚固持久,更加富有纪念性。墓志就是在这样的改进中逐渐形成的。只是它在汉代的墓葬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一种固定形制,所以才出现了名目众多,形制各异的柩铭、墓门、封记、墓记等多种石制品与砖制品。这是正式定型的墓志出现的前声。晋代开始把小碑形状的墓志放在墓室中,直至十六国时期,这种墓中的碑形墓志仍然流行。1975 年,甘肃武威赵家磨村出土了一件比较罕见的前凉墓志。原石作碑形高0.37 米,宽0.265 米,厚0.05米。园首。碑额处题为“墓表”。是建元十二年(376 年)十一月三十日梁舒及妻宋华墓表。梁舒的官职为“中郎中督护公国中尉晋昌太守”。近年来,陕西咸阳市渭城区密店镇东北原又出土了一件十六国时期的后秦弘始四年(402 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吕他墓表,原石形状也是带碑座的园首小碑型,通高65 厘米,原来树立在墓室中。碑额中央刻写着两个字:“墓表。”对照晋代墓葬中的情况,很明显,这种习俗应该是沿袭了晋代的丧葬制度。由此可见,晋代时,在地位较高的官员墓中树立小碑的做法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制度,并且往往把这种小碑称作墓表。墓志这种称呼在当时还没有出现。最早出现“墓志”这一名称的是南朝刘宋大明八年(464年)的刘怀民墓志。就现有墓志材料来看,有盖的石制墓志大约出现在北魏孝文帝迁洛以后。现知最早的有盖墓志如北魏正始二年(505 年)二月十七日寇臻墓志。这种形制在墓志中占了主要地位,墓志的文体这时候也基本定型,并沿用了一千多年。
此外,中国古代石刻材料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实用性的建筑物构件或单独的建筑形式,如雕刻精美的石柱础、石牌坊、石香炉、石柱、石人、石兽,象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汉代石人、十六国时期的柱础、清代河南南阳山陕会馆牌坊等。它们也是古代石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它们上面一般很少刻写铭文。
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佛教艺术的传入,带来了新的石刻造型技艺与新的石刻适用范围,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石刻类型。其中直接服务于佛教的石刻有摩崖造像与石窟造像、造像碑、刻经、经幢、佛塔(石浮屠)、僧塔铭以及寺庙中的宗教碑刻等。除宗教碑刻外,其他类型都有自己独特的外形形制,其铭文也有一定的文体格式。中国早期佛教原来被认为是从西域信奉佛教的龟兹等古国经陆路传入。现在随着新的考古资料被发现,有了新的认识:佛教传入中原,可能在汉代有过多种渠道。江苏连云港发现的汉代孔望山画像,里面有些画面被确认为佛教的涅般图和佛像。说明佛教有可能通过海路传入。四川乐山崖墓中雕刻有佛像,四川出土的多件汉代铜树座上雕刻有佛像,又表现了东汉时期佛教在四川的传播情况。这些影响,又可能是从南亚地区陆路(即中国古代所说的身毒道)传播过来的。这些汉代的石刻图象应该是中国现有的最早的佛教图象。
而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日益普及,中亚地区开凿石窟寺与雕刻大型石佛像的风气经西域传入中原。兴起了佛教造像的热潮。从这时起,在中原各地兴建了大量由佛像、菩萨弟子像与其他纹饰装饰起来的石窟。着名的云岗、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响堂山等石窟群都是佛教石刻造像的瑰宝。在不适宜开凿石窟的地方,就大量制作单尊的石造像与造像碑。附着于造像的有造像人的文字题记,如河南龙门石窟的大量造像题记就是重要的石刻资料。造像碑是在南北朝时期、隋代以及唐代早期十分盛行的一种佛教石刻。它是利用中国汉代以来形成的碑的形制来雕刻佛像以及供养人画像的。造像碑上开凿小型的佛龛,里面雕刻佛与菩萨、弟子的造像。有些是四面开龛,有些是两面开龛或一面开龛。龛下往往雕刻香炉、护法狮子、天王力士等形象。有些碑上线刻大量供养人的画像,有些碑上要附刻长篇的造像题记或发愿文。还有一些造像碑的题材是千佛,就是在碑身上分层雕刻大量小型坐佛像。这种碑上一般没有文字或其他造像。
在北朝时期,还出现过另一种具有功德性质的佛教石刻,就是石塔。最早的石塔可能是在新疆与甘肃西部发现的一批北凉时期制品。这些石塔大多出土于古代寺庙遗址,可能是当时僧人修禅时放在面前观像用的。这些石塔上面刻写有佛教经文,如《增一阿含经》、《佛说十二因缘经》等。北朝时期的石塔多制作成四面多层楼阁式塔,每面雕刻佛像,往往也不雕刻经文。大约从初唐开始,佛教徒制造石塔的风气兴盛起来。这时制作的石塔,雕刻精美,大多附带有发愿文、题记与佛经经文等,在发愿文中自称为石浮屠(浮图)。另外,在舍利塔中埋藏的舍利石函,也有多次考古发现。
经幢是在唐代初期兴起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石刻。它的外形是模仿佛教的一种法物——幢。幢原来是用丝帛制作的装饰品,形似伞盖,顶端装有如意宝珠。石经幢的主体是一根刻有经咒的石柱,上有石雕伞盖与宝珠。根据现有文物,具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石经幢是陕西富平出土的唐永昌元年(689 年)八月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佛教经幢上面主要刻写《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晚唐时期起,经幢逐渐由单层变成多层,底部有须弥座等巨大的基座,其中不乏规模宏伟的精美石刻,如河北赵县的宋代经幢。
刻经是佛教石刻中数量最大的成分。现在能见到最早的石刻佛经有北魏熙平二年法润等造不增不减经。北齐时期,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在石窟和山崖间刻经的风气很盛。如着名的泰山经石峪刻金刚经、山西风峪华严经、河北邯郸北响堂寺涅般经、山东邹县四山刻经等。几年前,在山东东平县大洪山上新发现的北齐刻经与摩崖佛名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从隋代开始,由静琬法师倡导,在北京房山云居寺进行了佛教历史上持续时间最久的一项刻经工程。这项工程持续近1000 年,至明代才基本完工。它一共刻写有14620 件石刻经版,还有420 件残经版和各种碑铭82 件。总共刻写佛经1100 多种,3500 余卷。限于篇幅,这里仅简单地介绍了古代石刻的基本类型,有关它们的形成过程还有很多可以深入探讨的问题,希望能在以后做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