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历史上的四大美女最终都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分别是春秋时期的西施、汉代的王昭君、三国时期的貂蝉和唐代的杨贵妃,下面,让笔者分别简述这四位美人的结局。
杨玉环,本是唐明皇之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后又称为唐明皇的宠妃,有“羞花”的美貌。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明皇被迫西逃,在逃跑过程中陈玄礼等人于马嵬坡发动兵变,要求处死擅权的杨国忠和杨贵妃,唐明皇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同意赐死杨贵妃,杨贵妃最终自缢身亡,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⑵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到底是怎样死的
四大美女中除了西施还好一点,其次就是王昭君,再是杨贵妃,最惨是貂婵。 西施虽被送来送去,最后还是跟范跑跑跑了,范成了陶朱公,算有钱的,日子应该还不错,善终; 王昭君虽然跟了丈夫又跟“儿子”,但是还有点话语权,虽然背井离乡地,也算草原长期旅游,善终; 杨贵妃虽是被赐死,但是生前百般宠爱于一身,唐明皇也是个有才学的人,所以有“霓裳羽衣曲”,生可谓乐矣,想吃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老公宠着,幸福。只是没办法,唐明皇个性柔弱,不经吓,更没有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气魄,所以杨被逼死。 只是老四最黑,被两色鬼搞来搞去,还被杀。
⑶ 古代四大美女都是怎么死的
一、据说,西施从吴国归来后,勾践让她沉湖死去;还有一种说法是,她在归国的途中悄悄隐去,过上了平凡人的日子。
二、王昭君33岁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三、貂禅之死没有准确的记载。
四、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兵变”,不论新旧《唐书》官方记载,还是民间笔记小说、文集,甚至唐宋后人诗咏词赋,均持此说。
⑷ 古代四大美女之死
西施被越王溺杀
杨贵妃正史记载是上吊吊死的
但是后来有人认为有争议
王昭君是自然死亡
貂蝉这个人史书上根本没有这个名字
正史上吕布后来是逃走到河内以后就从此消失了
并没有白门楼被斩一事
如果貂蝉是跟吕布的话
那就是跟吕布一起隐姓埋名了
按戏剧里的故事
貂蝉是被关羽斩的
貂蝉是个虚构人物
没法确认
来无影
去无踪
希望对你有帮助
⑸ 古代四大美女是怎么死的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按朝代及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西施出现在春秋晚期,王昭君出现在西汉晚期,貂蝉出现在东汉晚期,杨玉环出现在唐朝中后期,一个朝代的晚期,往往是乱世的开始的,四大美女大多出现在晚期不是偶然的,是社会动乱下出现的特殊情况。
自古英雄爱美女,四大美女的出现,同样引发了同时代英雄人物的出现,比如西施与范蠡,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貂蝉与吕布,杨玉环与唐玄宗,各自谱写了一段超越时代的爱情故事,但是,四大美女在封建社会的等级是很低的,他们的出现,不过是男人之间的交易工具,或多或少有着不同的政治目的。
比如西施,是越王勾践用来迷惑吴王夫差的工具,用来灭亡吴国的工具,西施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政治工具,西施天生丽质,倾国倾城,他的美貌位居四大美女之首,原本只是一普通的浣纱女,由于长得非常漂亮,就连鱼儿看到西施的美丽,也羞愧得沉到河底,这也就是沉鱼的由来。
西施是当时的越国人,也就是今天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苎萝村,当时越国与吴国的战争中被击败,越王勾践被迫向吴王夫差臣服,勾践为了保全越国,不惜忍受屈辱给夫差当奴仆,只为了日后的报仇,为了报仇,勾践还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同时勾践还采用了大夫文种灭吴七策的战略,其中有一项就是美女计,由越国进贡美女给吴国,让美女来迷惑吴王夫差,以达到报仇的政治目的。
武惠妃去世后,唐玄宗失去宠爱,茶饭不思,不得不说唐玄宗其实是个专一的皇帝,一段时间只宠一个,然后不知道是谁给唐玄宗推荐李瑁的妻子杨玉环非常漂亮,唐玄宗知道杨玉环,当年就是他同意儿子李瑁娶的,但是,这个时候唐玄宗就干了件荒唐事,他就把自己的儿媳妇强抢过来,当自己的妃子,这事也只是唐玄宗干得出来,当时唐玄宗已经56岁了,而杨玉环才20岁。
唐玄宗到了晚年,专宠杨玉环而导致不理朝政,进而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叛军打进了长安城,唐玄宗带着杨玉环以及禁军一起逃亡,逃到马嵬坡时,随行的禁军士兵引发哗变,杀死了宰相杨国忠,然后逼唐玄宗杀死杨玉环。
唐玄宗身为皇帝,但在当时无法保护自己最喜欢的女人杨玉环,只能赐死杨玉环,一代美女杨玉环只能在那种环境下自缢而死,她原本是唐朝最有权势的贵妃,但无奈下场凄凉,唐朝的衰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最应该承担责任的是唐玄宗,但杨玉环却成为牺牲品,杨玉环原本是李瑁的妻子,可是她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被唐玄宗强抢过来,最后又凄凉地死在了马嵬坡,所以,她是死得最凄惨的四大美女之一。
而四大美女最后一个便是东汉末年的貂蝉,貂蝉是四大美女中唯一一个虚构的人物,她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只存在于小说三国演义之中,在三国演义中,她是王允的义女,为了复兴汉室,甘愿牺牲自己,配合王允用美人计加离间计,以离间董卓与吕布的关系,导致吕布杀了董卓,然后貂蝉就跟随吕布一起生活,吕布被曹操俘虏之后,貂蝉也不知去向,小说中没有交代貂蝉的最终结局,但是,任谁也想得到,貂蝉的结果要不被曹操收编,就是许配给他人,但由于是虚构的人物,所以也无法讨论貂蝉的结局。
⑹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怎么死的
貂禅:版本很多,据说是白门楼缢死吕布之后,曹操次貂禅给关二爷,结果关帝认为美色祸国殃民,杀了。
历史上真正的貂禅是不是存在,很难说,最有可能的是几个角色的统一体。她的最终归宿罗贯中没有交代,也许被杀,也许走了,至少电视剧给我们的是貂禅离去了,不知所踪,这也许是这位可怜的美人最好的归宿吧。
西施:心脏病。西施本来是范蠡的爱人,后献给夫差。灭吴后,范蠡隐退,西施遂与之泛舟五湖。可惜的是,西施先前曾被越女以剑气伤心,后早卒。留下成语“西子捧心”
西施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但是真正的西施不是随她的情人范蠡归隐,而是被她祖国的亲人沉河了(很残酷啊!)因为她被认为是个不祥的女人。这让现代人很难接受,但在当时愚昧的越国,这完全可能发生。说她随范蠡归隐,只是民间对这位大智大勇的女性的悲惨遭遇感到同情和惋惜而遍出的美丽传说而已。
杨贵妃:史书上写的是马嵬兵变,被杀。另一种说法是死的是她的替身,本人东渡日本,老死。现在日本国内还有许多遗迹是关于她的,不过有待考证。
杨贵妃就是在马嵬坡被唐玄宗以白绫赐死了,说她逃到日本的证据不足,很可能跟西施一样,是民间传说,反应了老百姓的良好愿望而已。
王昭君:死在西域,具体好象没有说怎么死的。可能是过度想念家乡。
昭君的一生很曲折,她先是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死后又随匈奴的规矩嫁给呼韩邪的儿子。虽然地位崇高,但是终生郁郁。
⑺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她们最后都是怎么死的
其中的西施在吴国被灭之后不知所踪,王昭君远嫁匈奴后病逝,貂蝉则被因吕布战败而遭遇擒杀,最后的杨玉环则是在“马嵬驿兵变”中被杀。
吴国被灭之后西施便不知去向,有人说她沉江而死,也有人说她归隐山林。西施本是越国人,后来越国被吴国打败,故而越王勾践便想对吴王使用美人计以削弱吴国的实力。西施因为容貌出众而被选中并便带至美女宫学习歌舞、礼仪。三年之后西施被送往吴国并成功得到吴王的宠爱,而吴王也确实因为沉迷西施的女色而荒废政务。吴国实力因此大幅度削弱,最后越王勾践如愿灭亡吴国。
杨玉环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之后,她的兄长也跟着得到了重用。她兄长则仗着君宠在朝中兴风作浪,致使朝局日渐混乱。后来安禄山更是借由铲除杨国忠以实现清君侧为由发动“安史之乱”,都城长安因这场动乱而陷入混乱。之后玄宗带着杨玉环兄妹以及众朝臣离京躲避战乱的,结果行至马嵬驿时随行士兵因记恨杨玉环兄妹引发动乱而爆发兵变,最后玄宗迫于压力将杨玉环赐死。
⑻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分别是怎么死的
1,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于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越复国后,西施立了功却最终被越王装进皮袋沉到江里。
多数传说是说西施被范蠡所救,范蠡也弃官从商改名陶朱公,也西施泛游太湖。但传说毕竟是传说,是为了给自己心中的西施一个美好的结局。
2,有个宫女叫王嫱(音qiang),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向汉元帝谢恩的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又美丽又大方,使汉宫为之生色。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 33岁的王昭君郁郁而终,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 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3,貂蝉,陕西米脂县人。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又把她送给董卓。引起吕董之争。
貂蝉之死有四种版本。一是貂蝉被张飞转送给关羽,关羽认为貂蝉有污点拒绝接受,痛斩美人于灯之下。二是貂蝉引诱关羽,关羽杀之。剩下两种都是貂蝉为追随国家大义而去。
杨贵妃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治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⑼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分别怎么死的
一、西施最终是生是死的结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版本。
1、沉海说
传说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
2、隐居说
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
3、落水说
或许是善良的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4、被杀说
这种说法可以说纯粹来自传说了。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四个版本中,沉海说和隐居说流传最广,而且相关的证据资料也最多。
二、貂蝉之死没有正面描写,其结局大致有“惨死”和“善终”两种说法。
1、昆剧《斩貂》细述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斩首,其妻貂蝉被张飞转送给了关羽,但关羽拒绝受纳这位污点美女,怕其水性杨花,朝三暮四,难免为他人所玷污,只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节,于是乘夜传唤貂蝉入帐,拔剑痛斩美人于灯下。
2、貂蝉出家为尼,以佚名方式写下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向世人言明自己的政治贡献,最后在尼姑庵里寿终正寝。
三、王昭君死因是服毒自尽。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塞和亲,嫁给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两年之后,即西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就抛下娇妻幼子撒手人寰。按照匈奴的祖制,王昭君又嫁给了呼韩邪的长子,新即位的复株累大单于。
生育了两个女儿,但昭君的悲剧并未到此为止,十一年后,第二个丈夫也先她而去了,她又被命嫁给新单于,复株累的长子,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昭君终于承受不住,彻底崩溃了,她最后选择了服毒自尽。
四、关于杨贵妃的死因,历史上有多个不同的说法。目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杨贵妃在安禄山叛变中死于马嵬坡。
因为杨国忠的错误决策,本该固若金汤的潼关天险被叛军很快就攻破,长安城危在旦夕,玄宗惊慌,连夜带着杨贵妃和皇宫禁卫军以及一部分文武大臣逃往四川。
跑到马嵬驿的时候已经是第三天中午了,众将士又饥又饿,心里满是怨气,正好看到杨国忠和吐蕃人在一起,于是就大喊“杨国忠勾结胡人”冲上去将他乱刃分尸,参与哗变的士兵越来越多。
傍晚的时候大批士兵包围了玄宗和贵妃所在的驿站,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来见玄宗,对他说道“士兵们情绪激动之下杀死了宰相杨国忠,现在心中忧惧,害怕您秋后算账,所以想请您杀死贵妃”。
玄宗回道“这都是我的过错,与贵妃无关”士兵们不从,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然就不再跟随玄宗去四川了。眼看着一场更大规模的哗变就要出现,玄宗无奈,只能向将士们妥协,含泪杀死了杨贵妃。
⑽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都是怎么死的
西施 最终是生是死的结局,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种版本。 一、沉海说 传说勾践灭吴后,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将石头绑在西施身上,尔后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传说从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种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说这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三十年代着名作家郁达夫在福建时,亦称赞长乐“西施舌”是闽菜中最佳的一种神品。《墨子·亲士》篇提到,西施因为太美,结果被沉入江中,可见“太盛难守”云。 二、隐居说 这种说法也是十分风行,最早它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里面记载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笔丛》也有类似说法,认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吴国覆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起来。明代的陈耀文《正杨》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绝书》认为西施跟随范蠡隐居。 三、落水说 或许是善良的人们并不希望西施这位无辜的弱女子有个悲惨结局,于是找出初唐诗人宋之问《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为依据,认为吴亡后西施回到故乡,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此说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证据。 四、被杀说 这种说法可以说纯粹来自传说了。传说吴王自刎而死时,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据《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关于王昭君的出生年代、死年和死因,史料都没有明确记载。因而与王昭君的绝世美貌一样成为千古之谜,存在各种动人的传说与猜测。今人的解读更是五花八门。笔者在阅读史料之余,闲聊几句粗浅看法。 王昭君 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死后当年,王昭君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其弟弟且糜胥即位单于,号为:搜谐若鞮单于。据《汉书。匈奴传》记载:搜谐若鞮单于且糜胥是呼韩邪单于第三个儿子,公元前20---前11年在位;在位共计8年;每两年到汉朝朝会一次;前11年到汉朝朝会途中病死。且糜胥在位期间为汉成帝时期,汉朝政局相对稳定,西汉着名文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刘歆父子都还健在,却没有留下王昭君死年和死因的的任何记载,东汉历史学家班固所着《汉书》和宋代历史学家范晔所着的《后汉书》都没有相应记载。如果王昭君再次改嫁,史料理应有所记载,公元前20年,王昭君第二任丈夫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死后,因无王昭君殉葬的相关记载,可以推定王昭君自此寡居。有人说复株累单于死去一年后,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因无任何依据,此说难以令人信服。 笔者认为,根据《汉书。匈奴传下》中相关史实记载,王昭君最有可能死在呼韩邪单于第七个儿子舆单于即位之初,也就是她与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伊屠智邪斯被杀之后一两年。对应年代为公元18年到20年左右。理由: 一.王昭君入宫时年已十九岁,照此上推,当出生在公元前52年左右,到公元19年前后,王昭君已经年过古稀。网上有资料说王昭君生卒年代为公元前52---前19年,笔者在对应年代史料中看不出任何王昭君去世的背景痕迹。 二.伊屠智邪斯是她和呼韩邪单于唯一的儿子,伊屠智邪斯之死是王昭君出塞后唯一的、最大的精神打击事件。公元18年,王昭君两个女儿等亲眷进京奉献前后再没有提到王昭君的任何事迹。有人说塞外气候恶劣,王昭君活到三十来岁已经不错了,此说更不可信。 据史料记载,出生于民风淳朴的荆楚民女,历经大汉后宫三年之久的磨砺,挺身而出自荐和亲匈奴的王昭君,绝不似第一个远嫁乌孙的细君公主那样身体纤弱、性格柔弱,同样是生活在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五、六十多岁去世,解忧公主生活在乌孙,古稀之年回归汉朝,为何塞外的气候偏偏不能眷顾深爱塞外大草原的王昭君呢?可见气候之说难以成立。此外还有殉情之说,也就是说王昭君先后嫁过的两个丈夫都去世了,没必要再嫁给第三个丈夫,也没有人逼迫她改嫁新单于,王昭君在孀居生活的幽怨凄清中撒手人寰,此说近乎以今代古的怜爱式揣测。 “绝望服毒”、“投水自尽”之说来源于近千年之后的文学作品,而马致远创作的《汉宫怨》这部戏曲源自唐代《敦煌变文集》中的《王昭君变文》,是在民间传奇的基础上,结合当代历史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思想加工虚构的,不足为信。正史的记载是:在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所生之子伊屠智邪斯被杀之前,汉朝与匈奴关系很好,匈奴也不存在内乱,所谓昭君绝望就是无根之水。 三.王莽后期的汉朝已经分崩离析,咸单于是王昭君大女婿须卜当拥立的单于,按照呼韩邪单于临终与大小阏氏约定的单于继承制度,理当由舆即位。囊知牙斯单于死后,王昭君的大女婿须卜当是匈奴主政大臣,他希望能与汉朝再度和亲,平常又与咸的关系很好,当他看到咸受到王莽的宠爱、任命,于是越位改立咸为匈奴单于。舆在咸死后即位单于,舆单于即位后不计前嫌,派遣王昭君两个女儿女婿等进京朝贡,主要是贪图王莽的金银赏赐。王莽死后,西汉灭亡,王昭君及其子女已经失去利用价值。光武帝初年,舆单于骄横无比,自比冒顿单于,对汉朝使者言词违逆傲慢。从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开始,囊知牙斯单于就认为王莽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从此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日益下降,矛盾迭起,祸乱无穷。从上述历史背景看,咸单于的即位是由王昭君的大女婿须卜当扶持上台的,足以断定那时王昭君已经不在人世。 四.《王昭君变文校注》称,昭君死后,汉哀帝曾派使者杨少前往吊祭。笔者认为可信度很小。 一是《王昭君变文》来源于唐代《敦煌变文集》,此文集属于民间文学集子,具有浓厚的传奇特色,从变文中对王昭君思乡幽怨、盛极葬礼等情景的叙述描写、歌咏歌词文采,以及汉朝皇帝的祭辞都具备较为深厚的骈文文学功底来看,绝非汉代人所为。 二是《王昭君变文》中提到相关大事与史实相差甚远;诸如汉哀帝遣使吊祭王昭君没有对应史料印证,汉哀帝在位六年时期为匈奴囊知牙斯单于在位,史料中可见汉哀帝去世当年[公元前1年],囊知牙斯单于和乌孙大昆弥伊秩靡[解忧公主的孙子]一同到长安觐见,汉朝以此为荣。囊知牙斯单于入朝从上书请求到成行,经历了三年的曲折。 《汉书。匈奴传》对汉哀帝时期囊知牙斯单于入朝记载的十分详细,看不出王昭君病故的蛛丝马迹。汉朝对匈奴的赏赐极为丰厚,单于随行进京的人员也从以往的二百多人增加到五百多人。当年二月,囊知牙斯单于朝见归国,汉哀帝在当年六月病逝,年方九岁的汉平帝即位,太皇太后临朝称制,先前失宠的王莽在太皇太后的支持下重新得势,并且主持朝政。王莽想讨好太皇太后,便让人侧面捎话给囊知牙斯单于,要王昭君的大女儿须卜居次云进京侍奉太皇太后。此时在公元1年,按王昭君出生于公元前52年推算,年龄恰好是52岁,汉哀帝在位期间的记载比较详细,史料中从未提及王昭君病危、病故的信息,因此王昭君死于公元前一两年之说难以采信。 此外,在我国古典文献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着《通典》。《通典》中并无具体情况的详细记载,直至清初钱良择的《出塞纪略》,才有关于昭君墓的具体描绘。昭君墓及其传说的真伪以及成型年代都不足以证明昭君死去的年代,恰恰是悠悠千古,各族人民对王昭君自荐和亲、远嫁匈奴非凡事迹的无尽缅怀。 五.与和亲乌孙古稀归汉的解忧公主相比,王昭君的生平及其儿孙的遭遇,更加令人同情感喟。虽然王昭君及其子孙的历史贡献不及解忧公主和他的子孙,虽然中原王朝的帝王们在历史的纷繁变迁中渐渐淡忘了这些非凡的和亲公主,同样幸运的是怀有爱国之心的中原汉族人和那些塞外绝域不断迁徙的游牧民族都永远铭记着她们的名字。 貂蝉之死 正史上面没有提到貂蝉这个人,好像是有这么件事情,但是那个女人的名字没有提到。也没说是美人计。所以正史上没有貂蝉之死的说法。 三国演义上最后一次提到貂蝉的时候还是跟吕布一起曹操围困,后来吕布兵败身死就没有说明了。不过我们倒是可以猜想一下当时的状况:吕布兵败是被人出卖的,所以破城之时战斗倒不是非常惨烈,所以可以猜想貂蝉死于乱军之中的可能很小,而且当时曹操围城时间很长了,各种预防措施肯定很到位,所以她趁乱逃走的机会也不大,那么她被俘的概率就很大了。 而当时曹营当中色鬼很多,当时也就只有曹操和曹丕这两父子敢于占有这个名满天下的美女。但是三国演义里面却没有提到,同样的事件曹操霸占张济的婶婶邹氏、曹丕霸占袁绍的儿媳妇甄氏,这些三国演义都没有略去,因为三国演义是以刘汉为正朔的,曹操父子的这种行为恰恰表明了他们的无耻可恶。那么貂蝉的事情没有被写出来就值得商榷了。根据古代为尊者讳的传统,我们可以肯定貂蝉这么一个重要的角色的突然淡出,肯定是被书中的某一位正面人物收藏了(至少作者是这么认为的)。 杨贵妃 天宝十五年安禄山起兵造反,沉迷于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仓皇西逃。途经马嵬坡,右龙武军(禁军)将军陈玄礼等六军(白居易所言“六军”当为北衙禁军——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神武军,但玄宗朝其实只有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四军)将士认为杨家祸国殃民,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于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左右羽林军和左右龙武军又不肯前行,说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于路祠。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贵妃死时,年38岁。 补充: 要采纳哦,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