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陈章良的人物经历
1978.09——1982.07,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现并入海南大学)热带作物栽培系栽培专业学生;
1982.07——1983.08, 华南热带作物学院(现并入海南大学)生物系教师;
1983.08——1987.08, 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系植物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1987.08——1992.07, 北京大学生物系副教授、教授(1989.05);
1992.07——1993.09, 北京大学生物系主任;
1993.09——1995.07,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1995.07——1995.12, 北京大学副校长兼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95.07当选第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
1995.12——2002.04, 北京大学副校长(2000.07当选第九届全国青联副主席);
2002.04——2007.12,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副部长级)(2005.07当选第十届全国青联副主席);
2007.12——2013.07,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
2013.06——,中国科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陈章良生命的小船起始于福建省福清县一个紧傍着大海的小渔村。他说:“我小时候常常和弟弟去海里捞点鱼儿卖掉补贴家用。到了9岁的时候,村里人都说我,太大了,还不读书,太不像话。这才开始读一年级。”
“我是那所中学里边第一个考上大学的。1978年7月,我们100多人坐着大卡车,到很远的地方去参加高考。”陈章良还记得当时被卡车摇摇晃晃地拉到县城参加高考的情景,他把自己一生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这次考试上。
考试成绩公布后,陈章良在全乡100多个考生中成了惟一的中榜者——他终于考上了海南岛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栽培系。事实上那个时候的窘况实在不可思议:陈章良一边读书一边还得劳动;寒暑假得下海摸鱼捉虾卖几个钱作学费和买灯油;晚上便在煤油灯下苦读。
刚进校门时,别的同学都会英语,而他连英文的26个字母都认不全;别的同学学外语都有录音机,他却连个小小的收音机都买不起。“由于穷,家里不可能给我一分钱,我就靠学校每月发给的19元助学金和假期打工赚钱度日。学校的饭菜不够吃,木薯和地瓜便成了我大学时的主要食物。” 有一天,他从一本英国的《自然》杂志上读到了几篇由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玛丽·查尔顿写的有关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文章,非常兴奋,便给玛丽·查尔顿教授写了一封
信,在信中表达了他对这个领域的强烈兴趣和献身于这个领域的决心,并希望能到她的实验室去攻读博士学位。
“玛丽·查尔顿教授很快给我回了信,随后还派了一位华裔教授到他所在的学校对我进行面试。”陈章良至今认为自己很幸运,无意中抓到了一个好机会。这位华裔教授与陈章良接触后,对他在那样艰苦的学习条件下竟能获得如此丰富的知识感到十分惊讶,特别是陈章良奋发向上、追求科学的精神以及他那敏捷的思维和少见的才气,让这位华裔教授十分欣赏。这位华裔教授回去后,把陈章良向美国华盛顿大学作了郑重的推荐,并建议录取这位年轻的中国人。
1983年,即陈章良大学毕业的第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和医学部的研究生。 陈章良到美国不久,便了解到当时国际上生物学最新的领域是世界着名生物工程学家毕齐所从事的重组DNA技术,而毕齐教授又正是他仰慕已久的科学家。于是,他想方设法,终于跻身于毕齐教授门下,成为毕齐教授的得意弟子。
陈章良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的研究课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洛杉矶的几所大学也在紧张地进行着。而且,他们的研究方法、路线甚至手段都大致相同。也就是说,他和其他几所大学的研究者们实际上是在同一条跑道上赛跑。陈章良清楚,“我只有甩开膀子,拼命奔跑,比别人动更多的脑子、下更大的功夫,才能在这场竞赛中最先跑到终点,夺得金牌。”于是,几年时间里他每天只睡5个小时,几乎每天都要在实验室里工作12个小时以上,有时长达十五六个小时,甚至有时干脆就在实验室里躺上一会儿,然后再接着干。
1985年,还是华盛顿大学三年级研究生的陈章良终于率先“冲刺”,取得了两项重大研究成果:一是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新技术将大豆储藏蛋白的基因转移到烟草和矮牵牛上;二是在第一项成果的基础上成功地总结了这个基因的转化植株及其后代的遗传规律,并成功地作出了证明且提出了其表达的分子模式。 陈章良突出的科研成就,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1986年和1987年,他连续应邀出席了代表当今世界生物学界最高水平的两届国际权威性会议——美国高登学术会议。为了表彰他的成就,华盛顿大学竟提前一年半为陈章良颁发了博士学位证书。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身处他乡异国的陈章良深知大洋另一边的祖国对自己的深切期望。
1987年1月,获得华盛顿大学生物及生物医学博士学位的陈章良,谢绝了美国几家公司和科研机构的高薪聘请,放弃国外优裕的生活,回到了深深眷恋的祖国,用自己已拥有的知识为祖国的强大添砖加瓦。于是,北京大学突然爆出一个大冷门:这位年仅26岁的年轻人,当上了北大副教授。回国后,陈章良在北大主持了国家“863计划”中的多个研究项目,他与同事们一起,在北大建成了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自筹建之日起,就以边建设边开展研究的方式高速高效地在植物基因工程方面,特别是在作物抗病基因工程方面开展了研究,为填补我国高科技空白、超国际水平做出了贡献。1991年11月,年仅30岁的北京大学教授陈章良在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科学家参加的竞选中,以其卓着的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力冠群雄,荣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发的被称为青年诺贝尔奖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从而成为该奖自1987年以来最年轻的单独一人获奖的青年学者,而前两届获奖者均为两人共享。 陈章良教授一直从事生物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的“克隆”上,他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获得抗虫、抗病的转基因植物,研究卓有成就。在植物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农业等课题研究上硕果累累的陈章良,最令同行们羡慕的是兼具科学家和成功的企业老板双重身份,他很喜欢被称为“老板”,因为自己一直致力于开创中国的生物工程产业。站在生物科学前沿的他,更懂得技术产业化对中国的意义。
“中国的生物工程在理论研究上可与国际水平抗衡,早在二十世纪五六
十年代就有一些新技术已接近国际水平,但由于产业开发没跟上,数十年后的今天,不得不大量引进别人的东西。中国新崛起的生物技术在国际上是中等偏上,在亚洲则处于数一数二的领先位置,但中国的生物工程水平却不及日本的几十分之一。”陈章良深感“技术如果没有开发,躺在实验室里就永远是技术”,把开创中国的生物工程产业作为他这一代生物学者的天职。1992年,他以企业家的智慧,和潘爱华等人在北大未名湖畔成功创建了目前中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工程制药企业之一——北大未名生物集团公司,开始致力于生物技术的产业化实践,北大“未名”很快便成为拥有17家子公司的集团;接着又创建起中国北大生物城——一个中国未来最大的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生物工程产业基地。 以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为主体的生物工程,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基因农业、基因药物已经给美国带来数百亿美元的销售额。生物工程的带头人陈章良深知这一点,他要寻找一个好项目,以带动中国基因工程产业的发展。他选择了α—1b干扰素(赛若金)。一位外国专家曾断言:中国要实现干扰素的产业化,只能是天方夜谭。然而,陈章良和北大“未名”,打破了这一预言。在过去的五年里,他们创造了奇迹:从一项技术到成熟的产品——赛若金,从一个企业到中国最大的生物工程基地。“赛若金”一跃成为中国干扰素第一品牌,连续三年所占市场份额超过60%。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关键人物,他们是技术发明人侯云德、投资决策人陈章良和企业成功的领导者潘爱华。他们一起完成了一个中国人的梦想,谱写出了中国基因工程之歌。
② 北大毕业公派留学生陈雪梅,47岁当选美国院士,为何选择回国发展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一种成功的背后是不需要奋斗的,生命本就是一个不断努力、不断向上的过程。
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是北大的公派留学生,四十七岁就当选美国院士却不断为祖国做出贡献的陈雪梅,她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断向上生长的奋斗史。
2014年,陈雪梅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选择回到祖国,为其生物科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陈雪梅在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担任讲座教授,以及湖南省实验室的博士生导师,还受聘成为深圳大学的特聘教授。
她一直活跃在科研事业的前线,用自己的学识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培养了众多的科研人才。
这个出生于哈尔滨,毕业于北大的美国院士,一生都在奋斗中发光发热。
③ 有哪些大学有植物学博士
你去研招网 博士目录看看 那些211农业大学 还有综合的都有吧 中农 西北农林 东北农大 北邻呀 东北林业 华中农大等都有
④ 北大“渐冻症女博士”去世,渐冻症究竟是什么
渐冻症就被称为“运动神经元病”,是世界上的五大绝症之一,物理学家霍金就是此类病的患者,这种病就是脑部进行退化,导致身体没有力气,严重的话就会瘫痪,吃饭,说话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器官的各个功能进行退化,直到呼吸衰竭死亡为止。这种病情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也是比较冷酷无情的,如果一旦有这种病的患者,也只能有不到五年的寿命。
这种病是很可怕的,北大女学生因为得了这种病,最后还是很遗憾的离开的了人世,她很顽强,可还是没能够抵过病魔,但还是祝愿她在天堂里一路走好。
这种病很罕见,北大的女博士表示,希望医生们能够用她的头部做研究,能够早日解决得这种病的治疗办法。让那些得渐冻症的人们能够少一些疼痛。
这种病就是器官的各个功能进行衰竭,让自己全身上下的每个部位都不能够正常,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旦身体没有了力气,是很难存活下去的。
⑤ 李博的研究经历
在科学研究上,李博院士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与草原研究作出了系统的研究,而且把生态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把传统研究与近代研究相结合,并有意识地与当前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如持续发展、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联系起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专题4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着4部,专题地图5套,主编科学文集9部。先后获“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表彰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多项一等奖4项三等奖3项。1992年获乌兰夫基金会自然科学特等奖。作为我国着名的草地生态学专家,多次应邀出席国际会议作报告。1994年在美国盐湖城召开的第六届国际草原学术会议上,当选为该会议第六届常设委员会委员。还应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和内蒙古科委委派,先后14次率领科学考察团出访美国、日本、阿根廷、俄罗斯、印度、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1998年5月16日赴匈牙利德布勒森出席第十七届欧洲草地管理学术会议,5月21日不幸殉职,享年69岁。
李博教授支援边疆40等年来,兢兢业业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随时注意本学科动态,忠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在科技第一线发挥积极作用,为国家和自治区的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对生态学教学与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与草原研究,对生态学人才培养与草地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8年的春天,李博院士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出席第十七届欧洲草地管理学术会议期间,途经一个小镇,休息时,他独自走到草地上采集标本,并一路拍照,当他举着相机倒退着踏上铁路,一列火车从他的背后驶来……。
初次踏上大草原
1929年4月15日,李博出生于山东省夏津县,1953年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同年8月被分配到北京大学,给着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李继侗当助教,从事植物生态教研工作。当时李继侗先生正致力于生态学研究,成立了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专门组,并且招收生态学专业的研究生。为使李博得到深造,李继侗先生亲自为他制定听课与读书计划,让他和大学生、研究生一起参加考试,并且承担基础课实验。这时的李博朝气蓬勃,精力充沛,每天学习工作达16个小时以上,每月工资除生活费外全部用于购买专业书籍。1955年起,李博开始对北京西山植被进行研究,先后随李继侗先生参加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以及黑龙江大庆、河北坝上等草原考察。1956年,内蒙古筹建第一批国营牧场,李博随李继侗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踏上呼伦贝尔大草原时,李博感叹道:“这是一片处女地,一片天然杰作!”说这话时他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会与大草原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热情赞美的地方成为他倾注毕生心血的地方。从北大来到内大内蒙古大学是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综合大学,建于1957年。创办初期,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建校事宜,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兼首任校长,李继侗先生应邀执教并且担任副校长。一天,李博对妻子蒋佩华说:“李继侗先生已经带领北大生态地植物学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内蒙古大学的建设,李继侗先生让我在北大把生态地植物学专业本科教学搞完,待这届学生毕业后,我也要去内蒙古。”就这样,李博怀着对草原的热爱,毅然放弃了北京大学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于1959年初同妻子蒋佩华一同调入内蒙古大学生物系任教。这一年,他带领18个人,租用了72只骆驼,携带考察器材及生活必需品,深入巴丹吉林沙漠的腹地进行考察。
这里流沙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夏季烈日如火,沙面温度高达70摄氏度。为了揭开这一神秘区域的面纱,他们每天黎明就开始行动,采集标本、描述样地、记笔记,直到天黑才安营扎寨,接着大家又得支帐篷、捡薪柴、煮饭菜,饭后还要压标本、写标签,讨论下一步行动方案。在考察中,有一次大风突起,黄沙蔽日,李博和骆驼被流沙掩埋,多亏骆驼奋力挣扎,从沙土中钻了出来,他才得以逃生。经过20多天的考察,他们终于纵穿巴丹吉林沙漠,获得了这一地区动植物区系、植被、水文、地貌等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这一地区的研究空白。1977年,李博率先在内蒙古大学建起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专业,并且亲自主持制定教学计划,承担起植物生态学、普通生态学、现代生态学等课程的授课任务。此后,李博又相继在内蒙古大学建立了生态学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用双脚丈量内蒙古土地蒋佩华和李博在北京农业大学读书时同系同年级,他们都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届大学生。蒋佩华说:“在校期间,李博一直是学习班长,他朴实憨厚,成绩优异。我们结婚后,他一直忙于工作,我们3个孩子出生时,他没有一次在我身边。”李博的同事这样评价他:“他几乎到过内蒙古的每一个地方,走过许多没有人烟的地带,他是用双脚丈量过内蒙古土地的人。”1983年,李博与北京大学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陈凯共同主持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遥感在内蒙古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前后组织了全国9所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展开研究,撰写了近百篇论文和专题报告,编制出了草场资源系列图。1991年,他在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期间,提出以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工程方法改良和管理草原,主持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建立了草地资源数据库,利用NOAA气象卫星信息与GIS,成功进行大面积草地估产、草畜平衡评估和监测,建立了我国北方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该监测系统在锡林郭勒盟试运行获得成功,1993年8月通过了由农业部畜牧兽医司主持的有中外专家参加的鉴定,专家们认为该系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李博建成我国北方牧区221个县旗、300万平方公里的草地遥感估产与草畜平衡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资源的信息管理步入国际先进行列。1980―1998年,李博先后21次出访进行国际学术活动。在美国访问期间,他省吃俭用,乘坐“灰狗”巴士考察了美国21个州,行程8000多公里,摄制幻灯片千余张,收集购买的图书资料重达200多公斤。李博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课题3项,专题4项,省部级课题多项;主编与参编专着21本,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全国科学大会表彰奖,“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表彰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还获得内蒙古第二届乌兰夫基金奖基础科学特别奖。1998年5月21日,李博在匈牙利参加第17届欧洲草地管理学术会议期间不幸殉职。
⑥ 读了植物学的博士,毕业后能干啥
植物学,很好啊。
人类文明是从植物学开始的,比如种地,植物学(Botany)一开始就是面向生物的营养与健康的。植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植物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分布、发生、遗传、进化等。目的在于开发、利用、改造和保护植物资源,让植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食物、纤维、药物、建筑材料等。
望采纳!
⑦ 植物学博士值得读吗
值得,它研究植物生长的过程,很有意义,可反复试验。不像人,生命只有一次,不能起死回生。当植物博士比当医学博士强!
⑧ 街道城管执法岗招新,来了位北大女博士,她为何会选择这一职务
街道城管执法岗招新,来了位北大女博士,选择这个职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比较稳定,可以得到北京市的户口或者是可以有北京市的购房资格。如果这些原因都可以被排除的话,那也只能说明北大女博士比较喜欢这种基层的岗位,所以原因在这种岗位上发光发热。不过根据了解,这个岗位要求的学历是本科,因此才会有网友大呼,公务员都这么卷了吗?
有网友推测,这个岗位之所以吸引人的原因是因为可以解决北京的户口,对买房也有帮助,此外,岗位的稳定性也是私营企业无法比拟的,所以才会成为香饽饽。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可能女博士就是喜欢这种基层的岗位,就是想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呢,至于自己所学的那些东西,可能不是真爱吧。
⑨ 邓兴旺的成长经历
1、从莽山走向北大
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里,求学不是一件易事,尤其对长于大山深处兴旺来说。湘西的莽林深处不通公路。从家到学校,是一个小时的崎岖山路;从学校到家,依然是一个小时的崎岖山路。肩背的是重重的书本,胸中是对知识的无限渴望和比书本重千斤的沉甸甸的理想。与书为伴的日子快乐而充实,至今,兴旺回忆起那一个个被煤油灯照亮的夜晚仍是万般感慨。辛劳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1978年兴旺考上了北京大学生物系。在这里,他开始了探索植物学的漫漫征程。
进京赴学是他生命中第一次远行。从湘西到北京,第一次出县,第一次出省,第一次见到火车,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辗转到达北京大学,迎接他的是天堂一样的日子。因为,这里的灯光明亮如织。“灯光,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个初进燕园的小伙子喜欢坐在彻夜通明的实验室里看书、做实验。恍惚间,眼前开始摇曳煤油灯氤氲的光环,仿佛回到了家中小小的书桌旁。忽然意识到这里是才子如云的北大,知识的浩海正等待着自己扬帆远航。于是兴奋起来,由着性子,一口气把书读完。当然,读前人的书,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他喜欢挑战,喜欢不同。于是,没有新的收获,他就不会罢休。成长环境的差异带给他处处不服输、时时想争先的劲头。在北大勇于追求探索的学术氛围和民主自由的学术气息中,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七年的燕园岁月不知不觉走向了尾声。这七年的燕园生活积淀了他扎实深厚的学术功底,为今后在学术上取得的累累硕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同窗们的回忆中,那个总是满脸笑容、不知疲倦的人,那个说着“湘西普通话”却啃着大量英文学术着作的人,那个常驻实验室“钻牛角尖”的人,注定要走向一扇更宽、更广的大门。
2、异国求学
“做科研,硕士阶段以后必须进一步深造,也必须有更好的科研条件。”从北大毕业后,兴旺决定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一步深造学习。要进入伯克利,首先要通过中国植物生理学研究和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国际知名的植物生理学家汤佩松先生的面试。在北大汤老先生的居所,畅谈之后,这位植物学界前辈对兴旺的研究工作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伯克利也对他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的研究经历非常赞赏,他的创新意识和学术潜力在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最终,伯克利向这位优秀的年轻人敞开了大门。
1985年,踌躇满志的兴旺怀揣50美元,说着带口音的英语只身来到大洋彼岸,开始了自己艰辛而漫长的异国求学之路。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一流高等学府。在这里,兴旺获得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学位,专攻对叶绿体基因表达的调控研究。那些日子,他专心于学术,也醉心于学术。怎样在洗衣的间隙去买足口粮,怎样提高英语口语和听力,怎样避开不必要的社交活动……生活的一切似乎只为学术而存在。有一段时期,他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长达16个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他对叶绿体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的新见解,由当年《生化》、《细胞》杂志发表,引起学术界强烈反响,兴旺的名字也逐渐为业内同行所熟知。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四年时间里,他撰写了五篇第一属名论文,发表在《生化》、《细胞》、《植物细胞》、《欧洲分子生物学会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志》等业内顶尖级刊物上,提前获得博士学位。
生活总是格外垂青勤奋积极的人。博士毕业后,他获得美国生命科学基金会的博士后奖学金。兴旺开始在美国农业部与伯克利分校合办的研究所里进行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间,他选择拟南芥为材料,研究光信息在植物体内的转换和传导机制。“一旦产生兴趣,就不但要做好,还要做快。科研讲究的是效率之美”,兴旺如是说。这也许是受他的导师——一位同样专心于效率,并提倡“科研加速度”的德国学者的作风的影响,当然也与他本人对科学孜孜追求的精神密不可分。这个新的兴趣点象一把火,照亮着他不知疲倦的心。
时光在反复的实验中悄然滑落,对学术的忘我探索也结出了累累硕果。通过反复筛选,兴旺得到了拟南芥的光性状突变植株,克隆了光性状调控基因COP1,并深入分析其工作机制。这个项目终于在1991年实现了全新的突破。事隔多年,伯克利大学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有个叫邓兴旺的中国学生,两三年间完成了别人六七年的科研任务!
3、耶鲁大学的华人教授
拥有300多年骄人历史的耶鲁大学在生物学研究上享有盛誉。能够拿到耶鲁大学的教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轮到兴旺时,事情起了些微变化。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后,耶鲁大学对参加完教职位面试的邓兴旺说:“无论接到什么学校的职位邀请,都请暂且不要接受,并先与耶鲁联系。”
1992年初,邓兴旺出任耶鲁大学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开始创建自己的实验室。
凭借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和扎实深厚的科研功底,他的科研潜力再度爆发:他成为世界着名的生物学研究基地——长岛冷泉港实验室植物分子生物学高级研讨组的三个主持人之一;他在《细胞》、《科学》、《自然》等世界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文章,他领导的实验室所取得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成为了行业标准……
他在教学方面也成果迭出:他的研究成果被编入《植物发育的机制》等教科书;他为研究生开设了《植物遗传和发育》等多门专业课,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和好评……
1995年,他从上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美国政府颁发的“总统青年教师奖”。每年,仅有30名青年学者可以获此殊荣。获奖者可以连续5年每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10万美元研究拨款的权利。
1998年,因为在植物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被耶鲁大学提前聘为终身教授,成为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常青藤大学植物生物学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来自祖国大陆的华人科学家。同时,他还担任数种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并多次被邀请参加或组织国际学术大会,作过近百场学术报告及大会主题发言。
2003年,他获得世界植物分子学会颁发的Kumho奖,每年全世界仅有一名获奖者。对植物生物学家来说,获得Kumho奖是一种至高的荣誉。
面对诸多荣誉,兴旺淡然一笑:“受到肯定固然是件好事,但学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荣誉、奢侈等目标,而是不断挑战自己,探索未知领域,实现自我价值。”从一个简单的初衷开始,历经复杂的过程得到单纯的结果,这也许能够诠释一个真正科学工作者认可的算得上有所收获的生活模式。
4、起点的召唤
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兴旺从未忘记祖国和母校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并以实际行动来回报。他运用自身所掌握的植物学领域前沿知识和与国内外学术团体紧密联系的优势,加强国内外植物学学术和人员交流,推动国内植物学基础领域的研究。
从1998年起,他即志同道合同行一起组织北京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发育遗传学暑期免费讲习班,并亲自为学员授课,为相关领域的学习研究提供信息平台。讲习班的学员来自全国高校生物系及各研究院所,人数以倍速递增,从最初的40人到2006年的800人,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接触前沿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融合北大、耶鲁两校学术资源办科研中心,是兴旺的一个夙愿。为了将愿望化为现实,他多次奔走于大洋两岸两校之间。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北大—耶鲁植物分子遗传及农业生物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于2001年成立。中心建立以来,帮助并参与北京大学获得科技部转基因植物专项重大课题“通过拟南芥突变体库大规模筛选克隆功能基因”;2002年4月,中心组织北京大学、中科院以及其他科研院所的科学家一起申请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资助“拟南芥全基因组转录因子的蛋白组学研究”;同年10月,中心代表北京大学获得科技部“863”重大项目资助,参与主持“水稻功能基因组项目”的研究。
此外,兴旺参与组织多个项目,资助北大多名研究生赴耶鲁大学学习深造,利用两校联合培养的优势,提高博士生培养水平,为国内植物学的基础研究储备人才;组织两校教授学者进行学术互访交流,交流沟通学术信息。中心搭建的平台和建立的交流机制,使北大耶鲁两校的相关实验室相互建立起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并且做到了在新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共享。
2000年,兴旺被聘为北京大学长江特聘讲座教授。能够在母校执教,回到自己科学梦想的起点,兴旺由衷欣慰。
2003年,他又应邀担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共同所长。这个成立仅仅三年的新型研究所在兴旺等人的带领下,已跻身国内同类研究院所的前列,成为培养生物学人才、科学研究攻关的前沿阵地。
⑩ 她北大毕业后公派留学,47岁当选美国院士,她如今怎么样了
多年以来,我国不断是全球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据2020年4月份的统计,国外留学的学生大约有142万,可谓一个庞大的留学群体。众多留学生不回国,此问题可谓老话题了
她在植物研讨界无愧“领头羊”的称号,近些年来,我国在植物学方面培育出了众多人才,一些科研成果也赶超了兴旺国度。希望有一天,在她的率领下,我国可以成为植物研讨界的中心国。人到中年的陈雪梅,正处于事业大巅峰阶段,她把全部的精神投入都为祖国贡献中,这样的科学家怎不博得我们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