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赫本
有两位赫本:奥黛丽 赫本,和凯瑟林 赫本(都是奥斯卡影后)凯瑟林更厉害一点!!
奥黛丽 赫本(Audrey Hepburn)
简 介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于瑞士
家庭: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发色: 棕色
爱好:芭蕾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难忘的事情:获得奥斯卡奖
自我表演评价: 我从来没有什么伟大天才或高超技艺,但无论如何,我做出了贡献!
一个精灵诞生在比利时
1929年3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豪华宅邸里,
赫本的父亲是英国人,名约瑟.安东尼.赫本.拉斯东,是英格兰银行布鲁塞尔分行的总经理,他相貌英俊,衣着考究.
母亲是荷兰人,埃拉.冯.希姆斯特拉,荷兰驻圭亚那总督的女儿,是荷兰王室直系贵族血统约后裔,所以在名字后还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称号
正是在这种家庭和生活环境中,赫本自幼熏陶得认真严肃、气质高雅、性格坚毅,同时又能出人意料地谈笑风生,以无限的激情拥抱生活。
她冰清玉洁、朴实无华,就象布鲁塞尔一样,集最古老的神秘、时代的观念和奇异的现代观念于一身,她的举止总带有一种贵族气派.
为了让赫本自幼就受郅良好教育,她四岁就被送往英国一所私立学校.
赫本从小就非常文静,从小就喜欢音乐,
尤其喜爱舞蹈,看芭蕾舞剧对赫本是一种极为美妙的享受.将来成为一名演员或芭蕾舞蹈家是小赫本唯一的梦想.
这个时候,她日益从芭蕾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身体.她开始对自己的外表不满.
她特别不喜欢自己的脸,认为她的眼睛太大,牙齿长得不整齐,而且她对自己的体形也感到绝望.从此她郁郁寡欢,越来越孤僻、拘谨、与人疏远
6岁时她父母的离异更使她觉得分外不幸,但舞蹈的魅力仍然强烈地吸引着她.
9岁时,她开始正规地学习芭蕾舞.她学习非常认真庄重,她下定决心总有一天要成为一名独舞演员,并最终成为舞星.
她对电影毫无兴趣,对超级巨星嘉宝或者凯瑟琳.赫本一无所知,跳舞已成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欧战爆发,赫本随母亲来到荷兰,结果,这一决定使赫本战时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铁蹄之下.
其间,她强烈地感受了残忍而恐怖的战争和贫穷而凄苦的流浪生活.由于食品短缺,赫本一米七的个儿,仅剩一付骨头架子.
战争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创伤,造成她贫血、消瘦、肌肉单薄无力,并且她的体型后来始终清瘦修长
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她的确从未放弃对芭蕾的追求.
战争结束后,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个白俄芭蕾舞教师索尼亚那里学习.
索尼亚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颧骨,秀气的鼻子,方方的肩头,苗条的躯干和修长的双腿,
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个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动作也不错,有很好的基本功.
可是索尼亚对芭蕾有许多新的见解,但得不到荷兰政府的支持,她的学校被迫停办。
于是赫本转到伦敦,找到了一份在教会值夜班的工作。
同时,她一边当广告模特,一边进了颇负盛名的玛丽·兰柏女士的舞蹈学校。年已60的舞蹈家兰柏女士对赫本很好,
但是,在这里,赫本发现,自己的舞蹈技巧不如别的同学。加之她个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没有担任舞蹈主角的前途。
同时,多年的饥饿病侵蚀了她的身体,作为职业舞蹈演员体力不足。
经兰柏推荐,赫本参加了美国音乐剧《高扣鞋》的演出,在剧中当一名群众演员。
她舞蹈设计的动作跳得很高,转动眼珠,向前伸出手臂,演得不坏,但赫本不喜欢这种形式,也不喜欢这种生活。
这个时候,赫本突然明白了兰柏对她讲的肺腑之言。兰柏女士的话是:“你缺少芭蕾舞家应具备的天才。”
至此,赫本终于明白了,干芭蕾这行,她永远当不成主角,永远不会成功,终于,赫本彻底放弃了当舞星的愿望。此时,她19岁当不成舞星,就要面对现实。
当时,伦敦要拍摄一部40分钟的电影短片,是一部旅行风光介绍,片中需要一名会英、德两种语言的少女,装扮成空中小姐向观众讲解风光景物,
经朋友介绍,赫本前往应试。十八九岁的她,长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两位导演先后接见了她。
导演林登后来回忆说:“奥黛丽·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亲切,很有教养。她象小鸟似地叽叽喳喳,讲她的芭蕾舞训练。
记得当时我对助手说“快来!你看见过一个会走路的梦吗?我看见了。”另一位导演则极力证明,是她第一个发现了奥黛丽.赫本:“她走进我的办公室,说她是学芭蕾的,要找个工作。
我向她解释说,我不拍音乐舞蹈片。不过,我继续和她谈话。不知怎的,我被她那新鲜、开朗和难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
她的小圆脸上一对大而明亮的眼睛使她成了一个小太阳!最后,我恍然大悟:她就是影片中要用的人。
我就对她说,我要让她担任一个角色。而她却回答说:不过,我不是演员啊!你会失望的。
我和她签订了合同。”
这部短片,虽然再也没有听人说起过,但赫本却第一次跟演电影打上了交道。她体会到拍片的激动和乐趣。
这件事也许正是她以后辉煌从影事业的开端。
中国观众熟悉赫本,是从《罗马假日》开始,
赫本辉煌事业的开端,也通常自《罗马假日》算起,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对她有着特殊的意义。
就在赫本被挑选为《吉吉》一戏的主角时,在伦敦,挑选《罗马假日》饰公主的演员的工作正在进行。
起初,导演打算邀请名演员琼·茜蒙丝主演该片,但琼想换换口味拍歌舞片,因而予以婉言拒绝。
于是,导演决定采用电影《乱世佳人》公开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的办法来挑选演员。
这部片子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好莱坞的着名导演威廉·惠勒执导。
赫本本无心去参加女主角的角逐,一来她已决定演《吉吉》,二来《吉吉》一拍完她就准备结婚、成家立业过日子。
所以她对《罗马假日》毫无兴趣。后来男爵夫人一再劝说,没办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选不上,她也会满不在乎。
测试选用的一组戏是:公主穿着睡衣,在一张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软得象只小猫,将双臂伸向装饰美丽的天花板。
在此之后,她又极其自然地、孩子气地完成了一系列规定情节,当她做这些动作时,一架摄影机正悄悄地对着她拍摄,而她却全然不知。
无论从现场还是从胶片上看,效果都是理想的。她当选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签订了合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 这一结果对她的一生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当时演记者的男主角已定下来,是好莱坞的着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1952年5月,《吉吉》演出刚一结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赶到罗马,参加拍摄。
《罗马假日》的拍摄是一个苦难的历程。因为一切都是实地拍摄,所以得清除人行道,把行人赶走,光这项工作就差点把副导演和制片主任累垮。
因此,工作进展很慢,难题多。有时为了重复拍一个镜头,一个下午要干上60回,赫本有点承受不了,但她并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 不过导演为赫本也尽力克制自己,他用一切办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让她感到轻松愉快。
他告诉她说,她必须忘掉自己是在演戏,应当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公主。
拍摄工作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
1953年8月20日,赫本飞往伦敦参加《罗马假日》的首映式,然后又飞往威尼斯参加威尼斯电影节。
在美国,也为《罗马假日》的上映开了公众招待会。
该片在全世界获得了极大成功。
在日本,这部片子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赫本后来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片中的短发型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
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罗马假日》是同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红的一部。
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美她。
大量的报纸欣喜若狂地赞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员。
因主演《罗马假日》,赫本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
依照惯例,凡获该奖提名者,全得出席该奖的终评颁奖仪式。
此届颁奖仪式1954年3月25日在洛杉矶和纽约同时举行。
全美广播公司电视网将两地联成一个有机整体。
通用汽车公司出资27万美元买下了在颁奖仪式过程中做电视的权利。
这一天,赫本在纽约刚演出完《美人鱼》,谢幕完毕她就一头钻进一辆出租车。
日前由全球饮料巨头依云公司组织的一次评选中,电影界传奇人物奥黛丽-赫本被专家团选为所有时代最具自然美的女性。
《Elle》杂志编辑罗西.格林说:“奥黛丽-赫本是自然美的化身,她微笑时浑身幅射出一股撼人的魅力和内在美。在所有片中她的皮肤都显得相当娇嫩,她的个性闪现出热情和活泼的光芒。”
1953年,《名人侦探》杂志刊登出奥黛丽-赫本的三围尺寸:34A-20-34。
《时代》杂志可谓慧眼识美人,1952年,在奥黛丽-赫本来到好莱坞之前,《时代》就在当年9月7日发表热情洋溢的文章赞美赫本:“……exquisitely blending queenly dignity and bubbling mischief.……She sparkles and glows with the fire of a finely cut diamond”(把女皇的高贵和活泼淘气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像一颗精美切割的钻石一样闪闪发光。)1953年的好莱坞是金发美女的天下,但是很快,随着《罗马假日》的成功(《罗马假日》在当年得了奥斯卡,赫本是最佳女主角),奥黛丽-赫本重新定义了“美女”的标准。《时代》周刊又惊呼:“Audrey fits none of the cliches and none of the cliches fit her.”(奥黛丽-赫本卓然不群,别指望拿那些现成的陈词滥调来套她。)的确,美丽俯拾皆是,才华也并非罕有,但是谁能取代奥黛丽-赫本在我们心中独一无二的位置?1976年,47岁的奥黛丽-赫本为了维系第二次婚姻已息影7年,她一出现在《罗宾汉和玛丽安》的纽约首映式上,现场约600人向她齐声欢呼:“我们爱你,奥黛丽!”哪个美女能在有生之年得到这么大的面子?玛丽莲-梦露就不能。
赫本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但婚姻上就没这么好,可怜的是她偏偏很在乎这一点。痛苦方能升华灵魂。老年的奥黛丽-赫本变成了一个慈善大使,一个真正的天使,她的儿子说,她临死的时候想的还是非洲的儿童。1993年1月20日,赫本因结肠癌去世,在电视新闻里,我看到她的两个儿子抬着她的黑色棺木,她年轻时代的照片在屏幕上不断闪现,栩栩如生。红颜白骨,C’est la vie?(这就是人生?)
② 黄头发的动漫女生人物叫什么
迪士尼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这个是爱丽丝
望好评
③ 求推荐些动漫美女,要有名字呀,带图更好
性感么,火影里的纲手,水影照美冥,额,一张水影的cos cn是脉mo
现实的话,玛丽莲梦露啊,那么经典就不需图片了吧
④ 奥黛丽.赫本为何会成为人们心中难忘的女星
她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美女,创造了划时代的优雅风格,比无与伦比更动人更高贵。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女,无数美女,或性感,或美丽,或优雅,为什么奥黛丽·赫本一直被公认为“世界第一美女”?
“她是我们中的一员。”在见到奥黛丽·赫本之后,伊丽莎白女王告诉她的女儿。高贵的出身和教养,优雅的芭蕾舞。奥黛丽·赫本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
她的母亲埃拉·范赫尔姆斯特拉是荷兰王室血统的后代她的家庭背景可以追溯到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她是世袭男爵夫人她的祖父曾在圭亚那担任阿纳姆市长和荷兰总督。
⑤ 赫本是谁
奥黛丽·赫本:清新隽永、纯洁可爱的天使
她是优雅的同义语,是天使的化身。《罗马假日》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
她为世界影坛创造了一个清新隽永、纯洁可爱的形象,并由此赢得了全世界影迷的爱戴。
个人档案
出生:1929年5月4日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于瑞士
家庭: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身高:五呎七吋 (170公分)
体重:110磅 (50公斤)
三围:32-20-35
发色: 棕色
爱好:芭蕾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最难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难忘的事情:获得奥斯卡奖
代表作: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1953
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1956
修女传(The Nun's Story)1959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4
第凡内早餐1961
中国观众熟悉赫本,是从《罗马假日》开始,赫本辉煌事业的开端,也通常自
《罗马假日》算起,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对她有着特殊的意
义。就在赫本被挑选为《吉吉》一戏的主角时,在伦敦,挑选《罗马假日》饰
公主的演员的工作正在进行。起初,导演打算邀请名演员琼·茜蒙丝主演该
片,但琼想换换口味拍歌舞片,因而予以婉言拒绝。于是,导演决定采用电影
《乱世佳人》公开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的办法来挑选演员。
这部片子由美国派拉蒙公司拍摄,好莱坞的着名导演威廉·惠勒执导。赫本本
无心去参加女主角的角逐,一来她已决定演《吉吉》,二来《吉吉》一拍完她
就准备结婚、成家立业过日子。所以她对《罗马假日》毫无兴趣。后来男爵夫
人一再劝说,没办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选不上,她也会满不在
乎。
测试选用的一组戏是:公主穿着睡衣,在一张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软得
象只小猫,将双臂伸向装饰美丽的天花板。在此之后,她又极其自然地、孩子
气地完成了一系列规定情节,当她做这些动作时,一架摄影机正悄悄地对着她
拍摄,而她却全然不知。无论从现场还是从胶片上看,效果都是理想的。她当
选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签订了合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赫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一结果对
她的一生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当时演记者的男主角已定下来,是好莱坞的着
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
1952年5月,《吉吉》演出刚一结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赶到罗马,参加拍
摄。公司为赫本和派克举行了隆重的招待会,在罗马的“精益求精”旅馆召
开。赫本虽说主演了《吉吉》十分成功,但她同所有其它年轻姑娘一样,对格
里高利·派克非常崇拜。当时,派克刚过完36岁生日,高高的身材、瘦削、英
俊、作风正派、和蔼可亲,他主演过一些优秀的影片,这些影片使他声誉卓
着,成了全美国人的偶像。招待会上,当赫本和派克握手时,她完全被后者慑
服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这儿,与其说她是电影演员,不如说她是个影
迷。她似乎忘了,她自己也是今天招待会的主角之一。但派克从一开始就决定
设法让这女孩子自信。同时,就在他看见她喜笑颜开而又温柔顺从的样子的一
霎那,他就明白了:这年轻姑娘一旦作为女主角出现在银幕上,就是一颗光芒
四射的明星。导演惠勒也出席了招待会,他矮胖,长着一对招风耳,外表可
爱,精力充沛,思想缜密。
《罗马假日》的拍摄是一个苦难的历程。因为一切都是实地拍摄,所以得清除
人行道,把行人赶走,光这项工作就差点把副导演和制片主任累垮。好,竖起
路障,汽车改线,有轨电车停驶,大楼腾空,赶走游人,公共纪念物的参观停
止,为做到这一切,要向每个有关的人行贿。但有一件事最伤脑筋,那就是持
续不断的噪音:电喇叭的尖叫,出租车司机和乘客的吵架声,头上飞机轰鸣,
乞丐们讨钱的喋喋不休……这些噪音全得消除,使之沉寂。因为是同步录音,
但是罗马硬是得不到完全的宁静,因为喷泉的溅水声和鸽群的振翅声还是无法
控制。此外,围观的意大利人即不听指挥又不肯安静,拍片日夜进行,他们则
日夜围观,不论公主和记者到哪里拍片,哪里就有围观者。在拍摄一些表示爱
情的亲密镜头时,似乎罗马城一半的人都来了。他们又是大笑又是大喊,冲着
明星们指指点点,扮着鬼脸。剧情要求演员们装出凉爽舒适的样子,而实际情
形却是热得要命,那年是罗马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演员脸部化妆的油彩甚至
受热都溶化了,没办法,他们只好离开镜头,把颜色洗掉。拍摄的时间很长,
常常是从黎明拍到下半夜。大家都热得吃不下饭,只是为了保持体力勉强吃一
点点。赫本几乎什么也不吃,只饮一点香槟。她不叫苦,公主严以律己和控制
情绪的能力这时已为人称道。更糟的是,罗马城的政治形势十分紧张,斗争激
烈。拍摄期间,法西斯分子和共产党人在街上打仗。机枪嗒嗒作响,说不定什
么地方会突然发生爆炸。因为这段时间正是五月选举刚过,发生了一些流血政
治事件。当基督教民主党人夺取胜利时,抓住了携带黄色炸药的共产党人。在
一座选为外景点的桥下竟发现了五名带炸药的恐怖活动者。工人的罢工也不断
威胁着拍片工作,火炬游行、欢呼、唱着流行歌曲示威往往把拍摄日程打乱。
更糟的是,罗马城的政治形势十分紧张,斗争激烈。拍摄期间,法西斯分子和
共产党人在街上打仗。机枪嗒嗒作响,说不定什么地方会突然发生爆炸。因为
这段时间正是五月选举刚过,发生了一些流血政治事件。当基督教民主党人夺
取胜利时,抓住了携带黄色炸药的共产党人。在一座选为外景点的桥下竟发现
了五名带炸药的恐怖活动者。工人的罢工也不断威胁着拍片工作,火炬游行、
欢呼、唱着流行歌曲示威往往把拍摄日程打乱。
因此,工作进展很慢,难题多。有时为了重复拍一个镜头,一个下午要干上60
回,赫本有点承受不了,但她并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不过导演为赫本也尽
力克制自己,他用一切办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让她感到轻松愉快。他告诉她
说,她必须忘掉自己是在演戏,应当认为自己就是那个公主。他给她上了电影
明星的第一课,他教她“要迎合内心的感觉而不是做戏”。这一点让赫本终生
受益匪浅。
派克是一个大明星,赫本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年轻新星,因此,拍摄期间,总有
些小报记者把两人用浪漫故事扯到一起,这让赫本十分恼火。其实,派克对赫
本体贴、爱护、且始终如一,他体察她的感情和她对他的敬畏。拿下这部片子
在他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但他无私地哺育她一场又一场戏,因为他意识到,是
她而不是他在这部片子中更有价值。他是一个有道德而大度的人,他们之间根
本没有任何浪漫故事。
拍摄工作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1953年8月20日,赫本飞往伦敦参加《罗马假
日》的首映式,然后又飞往威尼斯参加威尼斯电影节。在美国,也为《罗马假
日》的上映开了公众招待会。该片在全世界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日本,这部片
子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赫本后来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片中的短
发型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罗马假日》是同
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红的一部。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
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美她。大量的报纸欣喜若狂地赞美她的美
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员。据说
褒曼在看该片时,竟发出一声惊叫,她丈夫罗西尼问她:
“你为什么叫喊?”
这位大明星说:“我被奥黛丽·赫本深深感动了。”
这个消息传来,使赫本大受鼓舞。
因主演《罗马假日》,赫本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依照惯
例,凡获该奖提名者,全得出席该奖的终评颁奖仪式。此届颁奖仪式1954年3
月25日在洛杉矶和纽约同时举行。全美广播公司电视网将两地联成一个有机整
体。通用汽车公司出资27万美元买下了在颁奖仪式过程中做电视的权利。
这一天,赫本在纽约刚演出完《美人鱼》,谢幕完毕她就一头钻进一辆出租
车。在一名警察护送下直奔颁奖现场——世纪剧院。她感到体力不支,加上希
冀、盼望、焦虑、恐惧,那天晚上的一切对她都好像是一场梦,一切印象都是
模模糊糊的。
在出租车上,她换掉了戏装,一下车,她穿过剧场外庞大的影迷群,她一路小
跑,后面跟着男爵夫人。穿过门厅,那里簇拥着大批记者和倾慕者,闪光灯不
断地发出耀眼的光。她马上躲进化妆间去洗脸上的油彩。那些性急的记者和摄
影者们等了五分钟便不耐烦了,把门拍得震天响。无奈,赫本只好先放他们进
去拍上几张。赫本步入会场时,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远在墨西哥的主持人贾莱
·古柏宣读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名单。赫本找了个位置坐下来,接着看到古柏拆
开一只信封,抽出一张什么也没有的纸条,做出宣读获奖者的样子,赫本内心
怦怦直跳,她紧咬指甲,紧张地期待着最后的结果。只见世纪剧场的司仪走上
舞台,宣布道:“获奖者:奥黛丽·赫本。”
赫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一片欢呼声中,她从座位上一跃而起,跑到舞
台侧翼,由于过度兴奋,本应向右,她却向左跑去,司仪赶紧把她招呼到舞台
中央来,在抓住奖品的当儿,她差点和司仪撞个满怀。她接过金像说了一句
话:“这真有点让人受不了。”又说了几句官样的感激话后,她就逃离了舞台。
然后是到记者招待会去。赫本由于乐极发呆,竟把金像给弄丢了。她记得是放
在什么地方来着,但谁也找不着它。这样,她拍照的时候就没法拿着金奖了。
有人拿出另一个让她拿着。最后,她的那一个竟在女厕所里找到了。可惜的
是,10年后的一天,赫本在外地排戏期间,小偷溜进她的家,偷走了这一座金像。
此刻,赫本兴奋得发抖,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完全没有了平日的冷静。她
吻学院院长琴·赫肖特时,本应吻面颊,赫本却吻了她的嘴唇。不过还算幸
运,总算平安地回到了家。她不能入睡,一夜出神地摇来晃去,闹得她母亲男
爵夫人也一夜没睡好。
几天以后,赫本又听到一个好消息:她荣获美国戏剧年度奖——托尼奖。从此
以后,荣誉对她纷至沓来。事实证明,此时赫本已处于事业的顶峰。自1948年
她拍第一部40分钟的短片以来,仅仅五六年时间内,她就获得如此殊荣,实在
是很了不起的,简直成了荣誉“暴发户”,也的确“真有点让人受不了”。
赫本荣获第2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标志着好莱坞进入了新秀辈出的时代,人
们为影坛出现这样一个清新隽永、纯洁可爱的形象而欣喜若狂,世界各地纷纷
向她表示祝贺,赫本也十分愉快,她用各地发来的贺文装饰她的房间,以此来
庆祝她的成功。之后,她一帆风顺,成为欧美影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⑥ 奥黛丽.赫本,是个怎样的女人
奥黛丽·赫本影响并改变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审美与时尚潮流 :有“时装圣经”之称的时装杂志《VOGUE》曾以29%的得票率,将她评为“世界时尚名人”第一名。其发言人称,人人都认为奥黛丽·赫本高贵而优雅,她的美丽永恒不变;提及时尚,人人都会立刻想起她 。
她被认为是自然与美的化身;她的性情温和,微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因此,时尚杂志《ELLE》也将赫本评选为“有史以来最美丽女人”第一名。
除了美貌,赫本为人的低调友善,对待工作的敬业勤恳同样让人难忘。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项的比利·怀尔德曾言,赫本身上呈现的是一些消逝已久的品质,如高贵、优雅与礼仪等。“连上帝都愿意亲吻她的脸颊,她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这位大导演如是说道。
她带给世界的爱与感动并不仅限于自身的品行。晚年,赫本受邀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慈善大使,为第三世界的妇女与儿童争取权益。因此,她以非美国公民的身份,获得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
联合国也在总部为她树立起一座塑像,并命名为“奥黛丽精神”,她是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听闻她死讯之时,伊丽莎白·泰勒伤感地说,天使回到了天国。由是,她被誉为“天使在人间”。
⑦ 奥黛丽赫本是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