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真的了解古代女子的三寸金莲吗
【原文标题:中国古代缠足与近代放足后的变迁】
中国汉族女子缠足,大抵从宋时开始。她们用一块狭长的条布将脚踝紧紧地扎起来,从而迫使脚形状变得纤小屈直。她们缠足,既是由于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又是为了迎合男性的审美。我们常常会听到或看到“缠足”、“放足”、“天足”这些词语,但你知道古代女子是如何缠足的吗?缠足之后的生活是怎样的?以及放足运动后带来了什么样的社会变迁呢?本文就来回答这些问题。
(一)缠足的基本过程
缠足,各地有各地的叫法,苏州一带叫缠脚,杭州一带叫绕脚,北方称作裹脚,四川叫包脚。关于缠足的具体操作,由于是陋习又会引人不适,本文不多做介绍,只说一说缠足的基本过程。
古代女子缠足一般是从五六岁时开始,这个年龄段的女子脚骨不会太脆,便于缠足以后的行走。缠足一般是由母亲操作,家庭经济好一些的可以请脚婆来裹,她们经验丰富,缠起来更加利索。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来说,缠足所带来的痛苦,她们可能并不清楚,因此在开裹之前,母亲就会采取诱惑的手段让孩子接受缠足,并且在初次缠足的时候特意缠松一些。等到孩子开始接受缠足的时候,便会越缠越紧。
女子一旦缠足,除了洗脚之外就不能解开裹脚布,哪怕睡觉也要裹着。为了防止受苦挣脱裹脚布,在缠足之后还要用针线将接口一一缝住。等到女子十二三岁足部基本成型之后,母亲就会从裹脚人变成监督人,日常的换洗工作就由女儿自己完成。由于所谓的“不烂不小,越烂越好”,有些母亲会在给女儿裹脚的时候故意在裹脚布里放置瓦砾、碎石等等,甚至用针刺刀划的方法让脚上的肌肉溃烂,使得缠足效果更好。
俗语所说的“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是有一定道理的。由于缠足女子洗脚需要经过拆裹脚布-洗脚-缠裹脚布的过程,富贵人家基本隔日一洗,而贫苦人家基本半月才洗一次,并且只有在出嫁、庙会等重要节日期间才会勤洗脚。女童裹脚往往几个月才洗一次。福建民谣“天光起来就缠足,缠得污秽满床褥”说的就是这个。同样,古代女子在沐浴的时候,为了不把裹脚布弄湿,往往使用坐浴,人坐在盆中,脚搁在外面。
尽管缠脚之后十分疼痛,但裹完之后,还要多多下地走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裹脚后的行走,才能让脚越裹越小。
关于缠足的疼痛,清代作家李汝珍在小说《镜花缘》中便写了林之洋在女儿国被缠脚的事情,裹脚的经过就不再详谈,只说裹完脚之后“林之洋两只金莲被众宫人今日也缠,明日也缠,并用药水熏洗,未及半月,已将脚面弯曲,折作凹段,十指俱已腐烂,日日鲜血淋漓……不知不觉那足上腐烂的血肉都已变成脓水,业已流尽,只剩几根枯骨,两足甚觉瘦小。”
(二)缠足后的小脚生活
裹完脚之后的女子行走是十分困难的,女子脚小难行,就必须扶墙拄拐。关汉卿《闺怨》中说“行一步叹息,两行愁泪脸边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对于小脚的保护,古人又似乎达到了一种境界。在古代,小脚被视为女性身体中最为隐秘的部分,最能代表女性,因此女人的小脚不会被外人看到。洗脚的时候要白天关门洗脚,晚上洗脚不点灯。即使结了婚以后,为了不让自己的丈夫看到裹脚的方式,妻子只能放下帷帐,独自躲在床上裹。
既然女子的脚是这样神秘,那么她所穿的鞋,也就让男人格外好奇。在古代画作中,你会发现有很多女子的脚都是被裙子挡住的,这就造成古时女子的鞋容易被偷。更有甚者不惜重金,只为摸一下小脚。听起来这够荒唐的,但是在清朝同治年间,真有一个人这么干了。当时北京有一个女子脚十分细小。有一个富翁,眼睛虽然瞎了,但是爱莲之心不死,竟然花费五十金求得一碰。
(三)缠足的社会生活
(一)缠足与妓女
清朝《秦淮画舫录》中介绍的妓女各个都是金莲,这也是自缠足风气开始后历朝历代都存在的。即使到了1917年左右,妓女的小脚依然受欢迎。河北有一个妓女,由于脚小,被称作“小脚王”。说到小脚王的住所,那里每天门庭若市,座无虚席,豪门显贵,往来不断,以至于当时城内将小脚王的住处与县公署并称为“南北衙门”。
在缠足风气盛行的朝代,人们挑选妓女,对相貌要求不高,但是脚一定要小,所谓“脚小能遮三分丑”。有些嫖客甚至按耐不住,刚进房间就迫不及待的握住妓女的小脚,甚至解开裹脚布亲吻吮吸。在那个时代,妓女出行赴会,要么坐轿,要么由仆人背着,成为了一大景观。
(二)缠足与情爱
如果你翻阅过明代以后的情色小说,你会发现男女之间的情爱都会经过这么几步:
当一个男子终于得偿所愿与自己爱慕的女子约会时,他并不会硬生生地去触碰对方,甚至不会去触碰女子的衣袖。如果他试探一番之后,觉得女子对他有意,他会故意将一根筷子或者一块手帕掉在地上,好在自己弯腰的捡东西的时候能够去摸女人的脚。如果这样女子都没生气,那么两个人就算成了。
女子的脚是她身体最为隐私部分,这不仅是对她自己而言。如果翻一翻某些春宫图,你会发现,即使是最敢接近性文化的画师,绘制的春宫图中,女子还是穿着鞋的。
(三)缠足与赛脚会
虽然女子小脚是秘密,但有些地方又以将自己的小脚公开为荣。比如山西大同的赛脚会。这个赛脚会据说起源于明朝,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据说,大同共有十二座寺庙,每个寺庙每年承办一届赛脚会。赛脚会需要经过海选-评选-票选的方式决出。最后评出来的第一名称作“王”,第二名叫“霸”,第三名叫“后”,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誉。其中有一点,在评选小脚的时候,女子的容貌是不允许公开的,也不允许窥视。
(四)缠足与婚姻
对于古代女子来说,是否缠足,缠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她们的终身大事。
人们娶妻以女子脚大为耻、脚小为荣,甚至黄毛小孩都知道要娶小脚的姑娘。“我不要大脚媳妇,大脚媳妇上轿,会将轿底踏掉,天天满街跑,我要小脚媳妇,天天在炕上盘腿作活儿。”如果一个女子出嫁时被发现不是小脚,那她就会受到公公婆婆的白眼,邻居的耻笑。《浭南莲话》中说,有个新郎因为新娘的脚大,而伤心欲绝。到了晚上家人到处都找不到他,后来在一个寺院中找到,而新郎早已泣不成声。正是由于这样的社会压力,有些已经结婚但没有裹脚的女子也会在婚后折磨自己,拼命缠足。
除此之外,对小脚的检视还伴随着出嫁的大部分环节。
当花轿送至男方家,新娘下轿之后,大家首先争抢着目睹的是女子的小脚。《赛金花传》中赵母认为“一桩最重要的事情放着没有看到”的正是媳妇的小脚。在闹洞房的时候,亲戚朋友们会玩金莲取乐。有一个叫关平夺印的游戏,让新娘站着,将其中的一个小脚抬起来,新郎单腿跪在地上,双手捧住新娘的一只小脚,然后进行对话,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观看金莲的大小。
在太平天国以及维新等等一系列放足运动的努力之下,至光绪年间,圣谕未缠足者莫缠、已缠足者放缠。到民国成立之时,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各省劝禁缠足,直至抗日战争前夕,民间缠足的风气才算基本肃清。
对于放足之后的妇女来说,不缠足之后穿什么鞋成了一大问题。
在早期不缠足会的指导下,凡是加入不缠足会的女子可以至会所领取男装的靴鞋。虽然这保证了女子放足后有鞋可穿,但对于一向追求用料、色彩等元素的女子来说,男鞋只是合脚,但不美观。直到1898年,有湖南商人在《湘报》上登出广告可为不缠足女子定做大足鞋,这个问题才解决了。
但是,没有缠足的女子有鞋穿了,已经缠足的女子该穿什么鞋呢?有办法。小脚的女子照例可以买大鞋穿,但是要在脚头塞满棉花,不过走起路来就“划东划西,好比一支两脚圆规”了。
在皮鞋流行之际,人们发现,从西方传过来的高跟鞋和缠足似乎有着同样的效果,穿上它不仅美观,还不会影响脚的生长发育,当时有人赞叹女子穿高跟鞋后“一步一响摄人魂”。时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这么介绍了大足鞋到高跟鞋风俗的演变“因为女人看到别人穿起高跟鞋婀娜多姿,自然就不愿意再把她们的女儿的足硬挤到绣花鞋里了。”
对于高跟鞋,人们开始疯狂的热爱,以穿高跟鞋为荣。甚至有人说,“外国女子也是如此(穿高跟鞋),这是西洋文明文化潮流,断断乎不可以悖逆的。再加以女子的脚,真要放到男子一般大,女鞋店岂不要统统关门?……所以现在女子仍旧肯牺牲脚步的舒适,保存相当的尖小,真不失为能适大体,值得称赞。”
然而,高跟鞋的流行也引发了一些人的思考,高跟鞋真的解放了妇女的脚吗?
1921年,有人在《妇女杂志》中提到说,高跟鞋头部尖锐,脚底又窄,后跟又过高。头部尖锐,便使得脚趾过于挤压,会生茧子。脚底过窄,会妨碍脚底的血液循环。后跟过高,会使脚底重心不均衡,脚趾受到更大的压力。高跟鞋,实际上就是另一种变相缠足。此人的说法并非没有根据,高跟鞋对女性脚部的伤害显而易见。只是,时至今日,高跟鞋依然成为女性表现体态美所不可缺少的单品。
“天下古今的妇女,全是爱美成性,全是时髦的奴隶,她们只要能获得美的赞誉,纵然伤皮破肤,断骨折筋,在所不辞。”这句话,也许千百年后,同样适用吧。
Ⅱ 世人只知“三寸金莲”,银莲、铁莲又是啥这些女子最后怎样了
世人只知“三寸金莲”,银莲、铁莲这些都是形容女子脚的大小。在古代女子都以小脚为荣,但是小脚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伤害,这些小脚女子在年迈的时候可能无法走路。
Ⅲ 三寸金莲有什么优势,在古代为什么会被男人们喜欢
宋朝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富人阶级自然是要相互攀比,他们的女人自然也算他们攀比的“一项物品”。小脚的女人基本不能干什么重活,如果家里的妻子缠足便意味着她不需要劳动,直接暗示了家中的富裕程度。渐渐地,女子缠足便成为了富人阶级炫富的手段,后来这一风气更是流行的一发不可收拾。可以说,为了面子,男人真的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女子缠足,足不任体,若不胜衣,只能走小碎步,摇摇晃晃,就像弱柳扶风,这种楚楚可怜、柔弱娇弱正正激起了男人的保护欲。
Ⅳ 什么是“三寸金莲”
小脚,又叫三寸金莲,俗称为裹小脚,是把女子的脚用布条扎裹起来,使其变得又小又尖的一种封建陋俗.这种经过紧密缠裹导致筋骨畸形的小脚竟被古人美化为"三寸金莲"面受到广泛赞美,乃至男子为这颤倒,女子为之痴迷.
那么裹小脚是怎么来的呢?据考证:这是由南唐后主李煜引起来的.这位儒弱无能的皇帝,复国无望,成天在那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天与妃子宫女混在一起,等着灭亡的到来.宫中妃子,争相向皇帝献媚.其中有一位妃子,别出心裁地把自已的脚用布缠起来,缠得很紧,一双脚看上去似三寸金莲,走起路来一摇三摆,因为疼痛,又紧皱双眉,见了皇帝,又相勉强笑一笑,那李煜见了,真是又疼又怜,于是就特别地宠爱这位妃子,后来竟让她当了皇后.这事一出来,宫中所有的女子,全都学着她的样,也裹起小脚来.后来,凡寻找民间美女,均要看脚是不是小的.这样就造成了当时一种时尚,凡大脚女人就是难看的妇人.全国的女子,不得不也全裹起小脚来.后来的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也都推崇小脚,那些明主贤相,文人墨客,从王安石到曹雪芹,满腹经论,却没有一个人出来反对.历经一千年,害了多少人啊!
这种现象,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遭到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与周作人等人的猛烈批判,此后,才渐渐绝迹!
Ⅳ 是不是古代所有女子都是 三寸金莲
不是的
宋朝以后,中国传统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时代精神与审美习俗皆为之一变,女性美从华丽开放走向了清雅、内敛。女性美大致以观音菩萨的本貌作为标准,人们对美女的要求渐渐倾向文弱清秀:削肩、平胸、柳腰、纤足,其中最刺目的就是五代缠足的出现,北宋中叶以后形成“三寸金莲”的崇拜。宋代缠足之风则遍及民间,“三寸金莲”成了对女性美的基本要求。
但是当时的很多农村的妇女为了干农活通常不会绑小脚的
Ⅵ 三寸金莲的历史大全
三寸金莲,又称裹脚、缠小脚、裹小脚、扎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风俗,尽管有不少批评声音,但直至20世纪初才逐渐地被废除。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三寸金莲的 历史 ,希望你喜欢。
三寸金莲的历史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根据史学家依据史书记载缠足这一陋习应该是起源于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缠足极有可能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带入的。
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 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于是就用布帛裹了起来[2]。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因此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
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后主 李煜 的嫔妃,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宫嫔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李煜看后十分喜欢,称其有凌云之态。
总之,这种风气先兴起于宫帷之中,后传入民间,到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就广为流传了,并把缠脚当成了妇女的美德,把不缠脚当做耻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娘娘,就是因为有一双天然大脚而受尽嘲笑。
根据2001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下册第11课,是北宋时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习俗也逐渐传开。这反映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三寸金莲的缠足原因
为什么中国会流行裹脚呢?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统治者的意志对 天下 百姓的影响,另外就是 文化 人欣赏和赞美。[3]裹脚就起源,就与统治者相关。据说裹脚是起源于那位吟唱“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南唐后主李煜,他的嫔妃们用布把脚缠成新月形,在用黄金做成的莲花上跳舞,李后主认为这是至美,于是后宫中就开始缠足,后来又流传到民间。只要皇帝喜欢什么,民间一定会流行什么,唐代的皇帝喜好道教文化,唐玄宗甚至号称自己是道教皇帝,所以,道教在唐朝达到了发展的颠峰,干隆皇帝酷爱 书法 ,所有推动了书法的发展,李后主喜欢小足女人,所有就流行了裹脚。关于裹脚的起源,还有几个说法,有说是起于南朝齐废帝妃潘玉奴,有说是起于唐末,有说是起与隋炀帝等等,但是无一例外地都与统治者们发生了关系,这也说明了这个原因。
除了统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古代妇女很注重头饰,然后就脚了, 成语 “品头论足”、“品头题足”都有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的含义,头和足,成为文化人眼里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化人有很多对小脚的赞美之词,什么“金莲”、“三寸金莲”、“香钩”等等,都是文化人赋予小脚的赞美之词,苏东坡《菩萨蛮》咏足词云“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甚至还制定出了小脚美的七个标准:瘦、小、 尖、 弯、 香、 软、 正,又总结出了小脚的“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真是博大精深。
缠足的记载
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局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们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这件事,一度被人们渲染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关,有“剃发令”,在武力高压下,汉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执行,故而男子剃发,被视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与此同时,女子缠足虽也同样为清廷下令停止,但后来并未达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说。由此可见缠足之风的根深蒂固。也正因为此,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
缠足的具体做法和产生的社会根源
过去的女孩一般在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其方法是用长布条将拇趾以外的四个脚指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形成“笋”形的“三寸金莲”。其惨其痛,可想而知,这样做一般大都是在长辈的逼迫下进行的。母亲或祖母不顾孩子的眼泪与喊叫,以尽到她们的责任,并以此保证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
这种人为的伤残行为之所以能广为流行,是因为它以人工的方式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女性美”。在五代之前,即有诗文称赞女性小脚之美,五代之后缠过的小脚更是被誉为“金莲”、“香钩”、“步步生莲花”等等。文人们甚至总结出了小脚的“四美”(形、质、姿、神)、“三美”(肥、软、秀)。到清朝。缠足之风大盛,汉族女子没有不缠足的。
这种审美心理事实上包含了浓厚的性意识,清朝文人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甚至公然声称,缠足的最高目的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性欲。由于小脚“香艳欲绝”。玩弄起来足以使人“魂销千古”,他竟将小脚的玩法归纳出了48种之多。如:闻、吸、舔、咬、搔、脱、捏、推等。可以说,在古代小脚是女人除阴部、乳房外的第三“性.器官”。在古典名着《金瓶梅》中就有“罗袜一弯,金莲三寸,是砌坑时破土的锹锄”之类的说法。甚至穿在小脚上的绣鞋也被赋予了性的内涵。清朝时,一位中国 留学 生被日本海关官员要求解释为什么携带一些小巧的 编织 绣鞋,这位学生有点害羞地说,他希望在空闲时间能欣赏到他爱人的“脚”。
除此以外,缠足似乎还有另一个目的。由于脚小不便于行走,让女人缠了足就可以防止“红杏出墙”。如同古代埃及的男人不给妻子鞋穿;中世纪的欧洲男人为女人制作了贞操带。而实际上,在贫穷落后的中国,除了少数的富裕人家女子外,大多数小脚女人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她们付出的艰辛,要远远超过一个天足的女人。
缠足作为一种习俗,也造成了另外一些习俗的形成,如古时候山西大同的赛脚会,就是女人们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小脚,以博得好评为荣。
缠足,在历史上也曾被禁止过。清康熙帝曾明令禁止,太平天国也曾颁布过类似法令。直到清末,海禁大开,在外来的文化和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呼吁声中,缠足的风气才非常缓慢地走向灭亡。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从城市到乡村缠足才逐渐被废除。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有一双被称为“解放脚”或“半裹脚”的妇女,而那些真正的“三寸金莲”已越来越少见了。
缠足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它的消亡,显示了妇女的解放和地位的提高,也标志了中国已从传统走向现代。
三寸金莲属于古代的审美习俗,它源于“女子以脚小为美”的观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龄,用布带把双足紧紧缠裹,最终构成尖弯瘦小、状如菱角的锥形。双足缠好后,再穿上绸缎或布面的绣花的尖形小鞋(弓鞋),此即为“三寸金莲”。
实际上,“三寸金莲”仅属于书面用语,日常语言中常用的则是“小脚”(南方),或“小脚儿”(北方)。
有些文章或报道把女子缠足后所穿的小鞋(弓鞋)也称作“三寸金莲”,这是不对的。“三寸金莲”实际上就是经过缠裹后的尖形小脚,但由于这样的尖形小脚又是时刻不离所穿的弓鞋的(睡觉时换上睡鞋,也是一种软面小鞋),所以也可以把“三寸金莲”看作是尖形小脚与弓鞋的复合体,但无论如何,单纯把弓鞋称作“三寸金莲”显然是概念上的错误。
也有人把缠足女子所穿的弓鞋称作“莲鞋”,这也是不对的。“莲鞋”这一称谓仅仅是现代某些个人的叫法。自五代起至清末的大量的书中并无这样称谓的记载,所以并不公认,故尔这样的称谓也应摒弃,而以“弓鞋”、“绣履”或“弓鞋绣履”为正名。在日常用语中则称之为“小鞋”或“小脚鞋”。
小脚为何称金莲
讲到“三寸金莲”,人们不禁要问,妇女因缠裹而成的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金莲”与小脚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也是倍感 兴趣 ,却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 故事 。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美妙景象。但这里的“金莲”并不是指潘妃的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前述五代娘在莲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这里的金莲指的是舞台的形状,也不是娘的脚。
对此,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作为一种美好、高洁、珍贵、吉祥的象征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为中国百姓所接受。在中国人的吉祥话语和吉祥图案中,莲花占有相当的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故而以莲花来称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是无疑的。另外,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多是赤着脚站在莲花上的,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要在“莲”前加一个“金”字呢,这又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在“莲”字旁加一“金”字而成为“金莲”,当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因此,后来的小脚迷们往往又根据大小再来细分贵贱美丑,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关于这种说法见最后一段)。于是言及金莲势必三寸,即所谓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足鞋,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
至于三寸金莲的“三寸”有极言其小的含义。其实并非一定要小到三寸。考缠足起于五代时期(公元960年前后),并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这期间不知更换了多少朝代,各个时期的度量衡也不尽相同,如果说一定要“三寸”,那么,要哪个朝代的“三寸”就成了大问题。缠足是纯粹的民间行为,它是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并没有严格的尺度。足的大小观念在女性群体中的比较中产生,当然有愈缠愈小的趋势,以至于有小于三寸的小脚,但这绝不是主流,因为这样的小脚几乎是不能走路的,可以说这是一双废脚。所以是不足为训的。当时公认的标准是:脚缠得小而又能走路方为美足,这样的小脚一般在三至四寸之间(10—13.2 cm)。
现代还有人把三寸左右的小脚称作“金莲”,把四寸左右的小脚称作“银莲”,五寸左右的小脚称作“铁莲”,这实在是毫无根据的杜撰,而且甚属滑稽,与正统的缠足 民俗 相去甚远。事实上,一个女子,只要双足缠成尖形并且四趾弯向足底,就一律称之为金莲,至于金莲的大小则另有别论。这才是缠足民俗的本原含义。
客家妇女的不缠足
客家女人的特点之一是“不缠足”。在清代之前,妇女缠足是普遍现象,但在客家地区却难得一见,连富有之家都是如此。缠足往往被视为婚嫁的障碍。究其原因:一是地处山区,出门远走不便;二是有碍于上山下田干活。由于特殊需要,在客家人眼中,妇女能干与否较之相貌重要,所以,有些地方干脆把儿媳妇称为“薪臼”,表示既要会砍柴,又要会椿米。
有关客家妇女不缠足的记载,屡见诸于文献史籍。如《清稗类钞·风俗类》中说:客家妇女“向不缠足,身体硕健,而运动自由,且无施脂粉及插花朵者”。客家妇女不缠足,以“天足”为美,乐于做“大脚蛮婆”,若有极个别缠足者,反倒会嫁不出去,终身要做“老姑婆”。双足解放了,行动操作矫健灵活,所以客家地方向来很少有固守闺房的小姐,多有“把犁同铁汉”的健妇,这亦其独特的民俗特色。
三寸金莲的审美观念
错误的审美观
三寸金莲属于古代的审美习俗,它源于“女子以脚小为美”的观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龄,用布带把双足紧紧缠裹,最终构成尖弯瘦小、状如菱角的锥形。双足缠好后,再穿上绸缎或布面的绣花的尖形小鞋(弓鞋),此即为“三寸金莲”。
实际上,“三寸金莲”仅属于书面用语,日常语言中常用的则是“小脚”(南方),或“小脚儿”(北方)。有些文章或报道把女子缠足后所穿的小鞋(弓鞋)也称作“三寸金莲”,这是不对的。“三寸金莲”实际上就是经过缠裹后的尖形小脚,但由于这样的尖形小脚又是时刻不离所穿的弓鞋的(睡觉时换上睡鞋,也是一种软面小鞋),所以也可以把“三寸金莲”看作是尖形小脚与弓鞋的复合体,但无论如何,单纯把弓鞋称作“三寸金莲”显然是概念上的错误。
也有人把缠足女子所穿的弓鞋称作“莲鞋”,这也是不对的。“莲鞋”这一称谓仅仅是现代某些个人的叫法。自五代起至清末的大量的书中并无这样称谓的记载,所以并不公认,故尔这样的称谓也应摒弃,而以“弓鞋”“绣履”或“弓鞋绣履”为正名。在日常用语中则称之为“小鞋”或“小脚鞋”。这种鞋子的南北风格迥异,北方的鞋粗犷大方,以山西大同为代表;南方以浙江绍兴为代表,工艺好,造型新颖,每个地方的鞋子式样于绣花纹饰都有变化,但表现出来的民间情趣却是相似的。凡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方,其绣花也必定精巧繁复,材质考究。
Ⅶ 中国女人的三寸金莲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为什么这么做
三寸金莲起源于前唐的李后主,直至清代的宣统皇帝。是有上千年的历史时间。处起皇太后嫔妃,下到普通百姓,文人墨客有李清照,将领有梁红玉,都裹过脚。便是清军入关,一声令下放足,终究足还仍然裹,连原先不裹足的满族人女生,也跟随喜欢上三寸金莲了。直至民国初期,倡导妇女解放运动,抵制裹足,都是通过一番猛烈抗争,在放了缠,缠了又放的过程中,在有哭有笑,寻死觅活的过程中,三寸金莲才淘汰。
文学家冯骥才老先生,读过一部小说叫《三寸金莲》,发表于1986年第三期《收获》,并有实体书出版发行。该书为创作者组成小说集《怪世奇谈》的第二部,讲述了贫家女子香莲幼时裹脚,之后因“三寸金莲”之美而嫁进豪门,又在2次“赛脚”中从打入冷宫到受宠,进而变成裹脚风俗习惯维护者的小故事。书里描绘甚细,以至不忍心卒看,时刻恶心想吐,得知裹脚恶习多么的丑陋。
Ⅷ 最后一位三寸金莲是哪位女子,她的脚真的好看吗
古代妇女地位低下,不仅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而且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在封建社会的影响下,出现了各种可怕的坏习惯,“缠足”就是其中之一。缠足是指用布将女性的脚紧紧包裹起来,使其变形变小。那时,人们认为脚越小,越漂亮。缠足一般是在女性四至五岁时进行的。
只有在她成年后才能解开。它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运动,而且对一个人的生活也有着巨大的影响。缠足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直到民国才逐渐被禁止。众所周知,古代妇女的地位相对较低,宋代妇女开始缠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女性只是她们世系的附属品。对这些人来说,不需要为了名利而学习。因此,历代都以三寸金莲为美。
每次洗脚,我都得打开厚厚的裹脚布。仆人们只是为她打水然后离开。刘娘说,她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三从四德”,她的脚属于丈夫。在古代,脚是属于私人的,所以小脚只能给丈夫看,假如给别人看了,就代表了不忠。如今,时代变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在提高。
刘娘说,她再也买不到合适的鞋子了,所以只能自己做。村里的老人渐渐死去,刘娘成了最后一位三寸金莲。当刘娘回忆起小时候缠足的经历时,她还是很害怕。她五岁的时候,妈妈把她的脚绑起来,脚趾头中间骨折了,连骨头都有些错位。然后铺上明矾,用布把脚包紧,使许多层反复包裹,最后形成所谓的三寸金莲。
当被问到是否后悔绑脚时,刘娘说她当时没有发言权。整个社会风气都是建立在小脚为美的基础上的。三寸金莲越小,就越有可能嫁到一个好的人家。相反,没有缠足的女孩甚至可能不结婚。虽然刘娘现在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个异类,但在当时,她是一个正派淑女的标准搭配。
Ⅸ “三寸金莲”皆陋习,历史上古代第一个“裹小脚”的女人是谁
是李煜的妃子。《宋史·五行志》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这是宋朝皇室、宫中女子缠足的例证。
Ⅹ 三寸金莲是什么啊
“三寸金莲"是指封建社会里对女人缠脚的雅称。小脚,又叫三寸金莲,俗称为裹小脚,是把女子的脚用布条扎裹起来,使其变得又小又尖的一种封建陋俗,这种经过紧密缠裹导致筋骨畸形的小脚竟被古人美化为"三寸金莲"面受到广泛赞美,乃至男子为这颤倒,女子为之痴迷。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则为金莲。三寸金莲是当时人们认为妇女最美的小脚。苏东坡有《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做实了“缠足”兴起于北宋。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缠足”之风由北及南,随南宋时期的北人南迁而南下。
但宋朝时代“缠足”和留有照片证据的“三寸金莲”并不一样。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这是有出土文物可以佐证的。
蒙元朝廷对中原地区的女子“缠足”不提倡也不禁止。但民间审美倾向于女子纤细的脚型,这一观念到明朝产生了变态的“三寸金莲”。女子小脚要缩至三寸,呈弓形,裹成“红菱型”“新月型”。
“缠足”后的女子全身的重量集中于踵部。每走一步,都会牵动腰髋部,因而腰髋部发达,影响了骨盆发育。畸形的足部骨骼勉强支撑起身体重量,长途步行也就不可能了,进入老年更是离不开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