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姓历史名人有哪些
历史上的胡姓名人有
汉朝时胡广,曾经在6代皇帝手下当官;
唐代有诗人胡曾,他的诗通俗明快,
还有和尚诗人胡得生;
北宋有学者、教育家胡瑗,
南宋有经学家胡安国及他的儿子学者胡宏;
宋、元之间有史学家胡三省,以解释《资治通鉴》而闻名于天下。
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是学者胡居仁、胡直,
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
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
印刷家胡正言;
清代有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
文学家胡天游;
近现代的胡姓名人有:
国民党右派首领胡汉民、
着名学者胡适,
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胡正详,
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
小说家胡也频等。
历史名人
春秋时期的名士胡衍。他以其大义化解蒲邑之危而名盛于世。除此之外,所知甚少。
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七章,称为"秦篆"(即后来所称的小篆);
经学家胡母生,着《春秋公羊传》。
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胡烈,则是一位出名的好官,他在担任襄阳太守时,筑堤灌园,曾被老百姓歌颂为"譬春之阳,如冬之日。"
唐宋时期,是胡姓人氏才华横益、人才辈出的兴盛时期。唐代时有诗人胡曾,
宋代教育家胡安定,经学家胡安国,学者胡直等。宋代教育家胡安定,开创宋代理学的先声,曾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主张,并且把讲学分经义和治事两斋,严立学规,以身示范。至于胡安国,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
宋朝在王安石施行新法的时候,曾废弃先秦时期最为精辟的智慧结晶"春秋三传",将之摒诸学宫的大门之外。要不是胡安国的矢志"抢救",今天呈现在国人面前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可能就是两样了。胡安国对于整个中华文而言,可谓是功高五岳,难怪他身后会被从祀于孔子庙,千秋万世受人瞻仰。
元代之后,史学家胡三省,
明时文学家胡应麟、胡震亨,
清时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军事家胡林翼等,也是胡氏中名垂千秋的人物。
明代在文化领域较有成就的胡姓人物有学者胡居仁、胡直,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胡登洲。
明末有胡正言,擅治印、绘画,与刻工汪楷等合作,改进了彩色套版印刷术。
广东潮阳县着名人士胡万洲,任国民政府海陆大元帅,孙中山总统咨政。
2. 历史上,寡妇胡充妃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有何魅力,竟然将朱元璋如此着迷
胡寡妇可以说是朱元璋的“初恋”,拒绝了朱元璋以后依旧让朱元璋念念不忘。历史中留下的朱元璋大多数冷酷无情的形象,对于生杀之事看得很轻。但是历史中也记载了朱元璋的另一面,她曾经对一个寡妇非常的上心,这让后人非常感叹于朱元璋性格的多面性。
朱元璋攻占应天府后,依旧对胡寡妇念念不忘。在攻占应天府后,朱元璋的势力可以说非常大了,在这时,所有的女子都巴不得成为他的囊中之物。然而,朱元璋就对胡寡妇一个人非常的情有独钟,即便地位已经非常高了,但是还是希望能够博得胡寡妇的芳心。就怕人四处打听胡寡妇的下落,终于在淮安找到了他的踪迹。而当时淮安并不是朱元璋的地盘,但好在淮安,后来也被朱元璋收归己有。并且靠着自己的坚持,打动了胡寡妇,成功的迎娶了她。
3. 中国古代史上有名的美女有哪些(最少16个)
中国古代史上最出名的25个美女 1、【西子】
西子即西施,春秋乱世间越国谋士范蠡之恋人、情人,吴王夫差之姬,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沉鱼”之强力,为千古美女代名词。她违背良心做了一回吴国人民祸国殃民的坏女人。在导致吴国灭亡后,可能与范蠡扁舟隐逸而去,形迹缥缈无踪。
2、【毛嫱】
毛嫱,《管子》和《庄子》里都记载过的美女,和西施同时成名。《管子·小称》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庄子·齐物论》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3、【夷光】
夷光,通常认为西施名夷光,但是有的学者认为夷光是越国同时进献给吴国的另外一个奇质美人。明代陈士元《名疑》卷三说:“越以美女西施、郑旦同进于吴。《拾遗记》云:‘越以美女二人贡吴,一名夷光,一名修明。’或云夷光即西施,修明即郑旦也。夷光一作移光。”许多古书把夷光当作西施的间谍同事和共谋,如《太平广记》。
4、【李夫人】
李夫人,汉武帝刘彻最宠幸的皇妃,出身歌妓。她短命的一生牵系着千古中华文化的几个亮点—她是着名诗句“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所歌咏的对象,还是“姗姗来迟”这个成语所指的对象,她最出彩的成就是韩非子“色衰爱弛”的理论大实践。她在病中坚决不让汉武帝看见自己的病容,使得他不至于变心,在她死后还关照自己的亲人。
5、【卓文君】
卓文君,西汉时期汉赋代表性作家司马相如的妻子,史上最着名的私奔故事的女主角,也是中国文人千古佳人梦里才子佳人的鼻祖。她是临邛富商卓王孙之女,被许配给一个皇孙。未婚夫未婚而亡,十七岁的处女便成为寡妇。辞赋家兼音乐家的才子司马相如在应邀做客卓家时,以琴曲《凤求凰》挑逗她雪夜私奔,并与穷书生丈夫一起开饮食店,她当垆卖酒,他洗碗刷碟。生米煮成熟饭后,父亲还是资助了自己的生活,而且,丈夫以辞赋天才为汉武帝重用,立下安抚西南少数民族的功劳。她后来经历了丈夫移情别恋、自己不能生育等婚恋风波,分别以《怨郎诗》挽回爱情,以《白头吟》巩固婚姻,终于白头偕老。她是一个才貌双全而敢爱会爱的美女。
6、【班婕妤】
班婕妤,汉成帝刘骜的嫔,赵飞燕、赵合德孪生姐妹的情敌,真名无考,婕妤是标示妃嫔的等级的一个称号。她是贤德与美貌合一的象征,是宠辱不惊的典范,具备作为帝的亦师亦友亦妃的综合型魅力,堪称学者型美女!她以博通文史的才华、沧桑跌宕的经历创造了“秋凉团扇”的典故,表达了美女失宠的辛酸心理。她失宠不失格,面对史上最着名的“湛于酒色”的昏君——一个不但好女色而且好男色的帝王,她选择了淡出情场的举措,在长信宫中陪侍太后烧香礼佛。
7、【王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嫱,史称“明妃”,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落雁”之强力。南郡秭归人,今三峡地区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绝世美女,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她的功绩尽在荣誉称号“宁胡阏氏”,意为匈奴有了汉女作“阏氏”(王妻),安宁有了保障。呼韩邪单于亡故后,按照习俗,嫁给其长子为妻,三十三岁时,香销玉殒,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留下一座“青冢”和五十年的汉匈和好以及两千年的诗文热门话题,王昭君还是三峡成为“诗峡”的一个“诗性因子”,也是最有“戏”的人物,其故事上演在历朝历代的戏剧舞台。
8、【赵飞燕】
赵飞燕,原名宜主,汉成帝刘骜的婕妤、皇后,班婕妤的情敌,西汉最着名的舞蹈家,从“身轻若燕,能作掌上舞”并且被称为“飞燕”来推断,似乎也是杂技演员,她被指斥为妇德最差的狐狸型美女,因为不能生育,便与妹妹一起谋害汉朝皇嗣,后来不小心弄得汉成帝暴毙,但使得他还断子绝孙却是出于毒辣的嫉妒。
9、【合德】
合德,就是赵合德,赵飞燕的孪生妹妹,姐妹两人,一个不宜主,一个不合德,却恰恰叫宜主与合德。
10、【蔡琰】
蔡琰,即蔡文姬,东汉才女,着名诗人,乱世红颜的代表。蔡文姬一生三嫁,初嫁河东世族之子卫仲道,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战乱里,她被掠到南匈奴,再嫁,为左王妃十二年。曹操用重金赎回,演绎一场“文姬归汉”的伦理大戏。她最后一个丈夫是曹操部下田校尉董祀。
回答人的补充 2009-10-12 08:05 11、【二乔】
二乔,三国东吴乔玄的两个女儿大乔和小乔。大乔为孙策妻,小乔为周瑜妻,为英雄美人匹配的经典。二乔在“三国演义”的历史大戏里,被诸葛亮用作激怒周瑜的道具:诸葛亮巧改曹植《铜雀台赋》的“桥”为“乔”,原句“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蝃蝀”为彩虹)被篡改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于是,曹操在周瑜眼里就有了图谋二乔美色的野心了,周瑜听信之后,岂能不为爱妻而恨曹操?于是才有赤壁大战曹刘联合破曹的壮举。杜牧的《赤壁》就暗含了这个典故:“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2、【绿珠】
绿珠,西晋豪富官员荆州刺史石崇妾。石崇任职刺史期间,靠派兵丁乔装强盗秘密截杀客商而成巨富,有过对朝中要员贾谧车辆望尘而拜的卑劣人品。但是,爱妾绿珠感恩于石崇,不会考虑其卑劣人品和违法恶行。在他失势之时,通过在“金谷园”跳楼自杀来阻止石崇情敌和政敌对自己美貌的觊觎,企图保护石崇免受牵连。绿珠“以死酬情”,并未挽救石崇生命,但她却永远载入了情史。
13、【碧玉】
碧玉,成语“小家碧玉”的主角,晋代汝南王司马的妾。孙婥应司马义之请,作有《碧玉歌》两首(据王运熙《汉魏六朝乐府诗评注》)。其一: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其二: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难,回身就郎抱。
14、【张丽华】
张丽华,南朝亡国后主陈叔宝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她发长七尺,其光可鉴,神采艳丽,聪慧强记,宠冠后庭。百司奏事,后主常抱置膝上共决之,遂侍宠弄权,乱纲纪。隋军入,与后主、贵嫔同入宫中景阳井,为隋军擒斩。陈后主着名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里有她美丽而不幸的影子:“……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隋炀帝因未得张丽华而甚为遗憾。
15、【侯夫人】
侯夫人,隋炀帝的楼里一个可能还是处女之身的宫女,以上吊自杀的方式抗议不得宠幸,深闺寂寞。她死后颜面艳若桃花,美貌异常,臂系锦囊,中藏宫怨诗,引发杨广无限悲伤,令选美失职渎职的宦官自尽,她是历史上少见的死后才得到帝王无限宠爱并且美名、才名俱满天下的美女。侯夫人大约16岁进宫,24岁左右自杀,存诗13首,为初唐四杰先声。
16、【杨太真】
杨太真,即杨贵妃,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有“羞花“的震撼力。唐玄宗李隆基儿子的寿王李瑁的妃子,婚后五年由李隆基册封为自己的贵妃。她是着名的音乐家、舞蹈家,安史之乱中被挚爱她的人于万般无奈下赐死。据说,她被赐死的时候被调换了,真身偷渡日本。
17、【崔莺莺】
崔莺莺,同一个人,却有两个身份,三种性情,因为,崔莺莺是起源于唐代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而进入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的现实人物和文学形象,她在文学里活了五百年!于是,有现实里的身份和文学里的身份。现实里的崔莺莺是唐代着名诗人元稹(托名张生)的西厢邂逅恋人,文学里的崔莺莺是虚构的文人张君瑞的妻子;现实里的崔莺莺是个遭遇始乱终弃的可怜官宦小姐,文学里的崔莺莺是个姻缘美满的状元夫人;现实里的崔莺莺是元稹《莺莺传》(即《会真记》)这部成为才子佳人笔记小说鼻祖里的主角,文学里的崔莺莺是董解元和王实甫追求理想爱情和婚姻的形象代言人。人们一般认为,《莺莺传》虽然也是文学作品,但是它写的是现实生活——鲁迅说:“元稹以张生白寓,述其亲历之境……”,而文人们则根据她的传奇来改造她——在董解元那里,她是“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社会想的代言人,在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她是“生则同衾,死则同穴”纯情理想的代言人。总之,她是个亦实亦虚的美女,现实和传说里都有她的踪迹。
18、【关盼盼】
关盼盼,唐代徐州名伎,徐州守帅张建封妾。白居易做客张建封府上时与她有一宴之交,盛赞:“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唐诗纪事》载其事迹。《御定全唐诗》820卷:“关盼盼,徐州妓也,张建封纳之。张殁,独居彭城故燕子楼,历十余年,白居易赠诗讽其死。盼盼得诗泣曰:‘妾非不能死,恐我公有从死之妾,玷清范耳。’乃和白诗,旬日不食而卒,诗四首。”
19、【苏蕙】
苏蕙,东晋女诗人,字若兰,美女中具有兰心蕙性美质者的代言人,“织锦回文”典故的主角,前秦安南将军窦滔妻。《晋书·列女传》载:“……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就是在五彩丝线的织锦上织有八百四十个字,名曰“璇玑图”,纵横反复,可以读出若干诗作。后人习用“织锦回文”指妻子书信,或者赞扬妇女的绝妙才思。
20、【非烟】
非烟,即步非烟,也作步飞烟。唐代咸通年间美女,精通诗文,善击瓯。她是史上反抗彩凤随鸦般“非偶”婚姻的代表,法定丈夫是任河南府功曹参军的武公业,真正爱人是邻居书生赵象。她在与赵象诗文往来中秘密恋爱两年,被丈夫捉奸坦然而淡然承认了婚外恋:“生既相爱,死亦何恨。”遭到丈夫毒打致死。事迹见于她的同时代人皇甫枚的《三水小牍》,《全唐诗》存其婚外恋诗作四首。
21、【柳姬】
柳姬,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中书舍人(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韩翃妻,着名的“章台柳”故事女主角,词牌“章台柳”的缘起人物,章台柳在后世成为形容窈窕美丽女子的代名词。章台柳故事曲折感人,大致情节是,韩翊流寓京师,与托名“李王孙”的豪士交为莫逆,韩翃与李王孙家妓柳姬互爱,李遂将万贯家资与柳氏悉赠韩翃,韩因探亲与安史之乱,与柳姬两地分居。番将沙咤利恃平反有功强占柳氏,韩翊还长安后,郁郁寡欢。一名勇将感韩柳诚挚之爱,纵马入沙咤利府第抢回柳氏,经皇帝斡旋,韩柳夫妻团圆,白头偕老。
22、【霍小玉】
霍小玉,“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益的未婚同居女友,“郎才女貌”理想的临时主角,“始乱终弃”遭遇的典型受害者,“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不幸遭遇者。李益少年及第前后,诗名响彻长安,遍求佳人,两人相见后,同居两年,山盟海誓不分离。李益后来因为家人强迫,娶妻卢氏,对霍小玉狠心割爱,致使她忧恨而死(故事见于唐代蒋房的《霍小玉传》)。李益是着名的边塞诗人,最终的官位高至礼部尚书,但他年轻时有一个严重的毛病:“妒痴”,人们称为“李益疾”(新旧《唐书》),结合小说来看,大约主要是“疑心症”,竟然源于霍小玉冤魂的复仇。据小说,李益在霍小玉死后,因为猜忌妻子卢氏而离婚,甚至还妒杀过他的伴侣——“侍婢媵妾”。
23、【贞娘】
贞娘,也写作“珍娘”,唐人多写作“真娘”,贞洁的化身。她的事迹在苏州一带的流传是:安史之乱时,她从北方流落苏州,被迫堕入妓院,善歌能诗,才貌出众,为苏州绝色佳丽。一位富有才学,人品端正的人重金贿赠鸨母,欲留宿于真娘处。真娘上吊自尽,以死守身。经查,《全唐诗》录有刘禹锡、白居易、李绅、张祜、沈亚之、李商隐、罗隐等有关贞娘的诗,但贞娘事迹难考,题诗内容空洞,从罗隐“死犹嫌寂寞,生肯不风流”来看,是一位卖艺不卖身的烈女。
24、【朱淑真】
朱淑真,她的诗作受到市民的激赏,却在死后遭到父母的焚烧(据魏仲恭《断肠诗集序》)。她显然是英年早逝的“问题美女作家”。她的别号是“幽栖居士”,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存世。“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
25、【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花蕊一样美丽又娇弱的女人却轻声细语出利剑一样刺骨的声音:“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述国亡诗》)她的美貌,“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她艳惊两朝,既是后蜀孟昶的慧妃,也是宋代宋太祖的妃子,她便同时有了亡国之君和开国之君的两君专宠的荣华,而荣华背后是无尽的辛酸和不幸,她被俘后的身世是一团迷雾。《全唐诗》收录作品一卷,一百多首统一名为《宫词》,一首另名《述国亡诗》。
4. 胡家将有姓胡的女将吗
呼延蓉 (女)、 呼延赤金(女)、 呼延碧桃(女)、呼延梅仙(女)、呼延瑞珠(女)、呼延采鸾(女)呼延玉英(女)
5. 姓胡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胡安:(生卒年待考),着名汉朝初期教育家。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胡遵:(生卒年待考),着名晋朝将领。文武双全,位居于车骑将军。他有六子,最着名者是胡奋,他在晋宣帝时屡立战功,官做到镇南大将军。他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范阳卢、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氏于是步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胡瑰:(生卒年待考),契丹族;河北涿县人。着名后唐画家。尤工画马,用笔清劲细密,而骨骼体状都生动有神。 胡瑗:(公元993~1059年),字翼之;江苏如皋南乡胡家庄人。着名北宋学者、教育家。曾官至太常博士。提倡“明体达用”之学,开宋朝理学的先声,是誉满宋朝,惠及后世的大教育家。他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胡瑗小时候学习很刻苦,并且自负不凡,天资过人,七岁时便能写一手好文章,十三岁时能通读五经。虽然家庭生活及学习条件差,但他求学之志不减寸分,常以圣人、贤人要求自己,成为乡里引人瞩目的才子。当时,就有人对他的父亲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青年时期的胡瑗,既有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又有专一、踏实的学习态度,他曾说:“孔子因学于人而后为孔子。”胡瑗恪守这一信条,勤学不懈。年轻时,胡瑗为避世事干扰,专心就学,便同他的好友孙明复、石守道一道隐居泰山,专心读书,经常废寝忘食,十年没有回家。每逢家书捎来,只要看到上面有“平安”二字,连拆都不拆,便抛向山涧,唯恐家事干扰了他的学习。如今泰山上还留有此遗迹,名为“投书涧”。就这样,胡瑗在泰山度过了十个春秋,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研究学问上,对儒家经典及百家之言全部认真研读过,并且细心体会,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后来胡瑗能成为一代宗师与他年轻时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胡缓自泰山下山后,就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苏州地区开办私学,用儒家经典教授于苏州。由于学识渊博,教育有方,不几年便成为本地区远近闻名的学者,很得当时苏州知州范仲淹的垂爱和敬重。公元1035年,范仲淹设立了苏州郡学,聘请胡瑗为郡学教授,从此开始了官学教学的生涯。胡缓主持郡学,学规严密,许多学生不能完全遵守。为此,范仲淹就把自己的儿子送入郡学,带头奉行胡瑗所订的学规,使得没有完全遵守学规的学生也不敢犯规。苏州郡学也就这样成为各地郡学的榜样。公元1036年,胡瑗因为通晓古乐,长于音律,被范仲淹推荐到京城研究钟律,制作了钟磐等古代乐)器,得到朝廷的嘉奖。后来因为父亲病死,胡瑗辞官曰家,继续在苏州郡学任教,直到公元1039年。公元1042年,湖州知事滕宗谅设立湖州州学,胡缓又以保宁节度推官的身份被聘为州学教授,“四方之士,云集受业”。胡瑗在苏湖设教二十多年,他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创立了着名的“分斋教学”制度。公元1004年,范仲淹在京城创立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当时胡瑗正设教苏湖,由于他教绩显着,名声很大,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于是宋仁宗皇帝派人“下湖学取瑗之法以为太学法”,并在大学中推行“分斋教学”制度。公元1052年,朝廷调胡瑗到京城主持太学。他讲学时音韵高朗,意思清晰明白,很得学生信服,全国学者远道而来,人数多到太学容纳不下,附近的官署教被扩充为学舍。后来胡瑗升任太子中允,专门掌管太学。胡瑗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诲人不倦,教学有方,深得广大求学者的信任和爱戴,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通今博古的有用人才。对此,王安石称赞他是“天下豪杰魁”。胡缓的“明体达用”、“经实并重”的教育思想实在是两大创举,与当今素质教育一脉相承。“明体达用”思想突出表现教育为政治服务的主张。“经实并重”即经义和实学并举,把经义和实学分斋进行教学,运用因材施教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渴望得到的知识,让他们的才能得以最大发展。“经实并重”思想体现了胡瑗不仅重视知识传授,而且重视能力培养,不仅重经义教学而且重科技教学。胡瑗的因材施教法、商讨教学法、游学考察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娱乐教学法、激励教学法、言传身教法等教学方法更是给胡瑗的教育思想增添了光彩。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教育遗产。胡缓的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不追求荣华富贵,而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想通过教育扭转当时浅薄浮化的社会风气,他想通过教育来安邦治国,这些愿望通过他一生的不懈努力都已实现了。他以顽强的精神和意志而忘我工作,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通今博古的有用人才,深得当时许多人的信任和爱戴。王安石称他为“天下豪杰魁”,确是名副其实。公元1059年,胡瑗因为生病不能掌管太学,以太学博士身份退休并回杭州他的儿子胡志康处。离开京城时,学生夹道送行,百里不绝。同年农历6月病故于杭州,一代伟大的教育家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终年六十七岁。 胡安国:(公元1074~1138年),字康侯;建宁崇安人(今福建崇安)。着名宋朝经学家。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进士。胡安国十五岁到州学就读。一天州学前演出大戏,州学学生都弃学外出看热闹,仅胡安国一人安心诵读,州学老师非常感动,赏赠他纸笔佳砚。两年后,胡安国进入太学学习。先徙居潭州城南,曾任湖南学事。因推荐王绘、邓璋等人被解职。宋太观四年(公元1110年)复职。宋宣和初任江东路学事。宋宣和末官至尚书起居郎。宋钦宗时出任通州(今江苏知事。宋钦宗召其为给事中,写出《时政论》二十一篇,因论及旧相被解职。南通)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进宝文阁直学士。逝世后得谥号“文定先生”。胡安国一生以圣人为目标,潜心研究《春秋》,与次子胡宏共同开创“湖湘学派”。着作有《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遣》一百卷及其它文集。湖湘学派正式形成于南宋胡安国、胡宏父子手下。北宋末年,黄河流域战争频频,中原士人纷纷南下,给长江流域的文化兴盛创造了机遇。胡安国也于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率家人、弟子从荆门来到湖南,在潭州湘潭建碧泉书院,“前后居潭三十余载”。然后又在衡山山麓办文定书院,以讲学撰述为业,除自己的子侄胡寅、胡宏、胡宪等外,还吸引了众多湖湘士子前来就学。其中仅长沙人就有治《春秋》和《资治通鉴》的谭知礼、以孝友信义着称的黎明等,从而开始奠定了一个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理学派别——湖湘学派。1138年(绍兴八年)春,胡安国在湖南逝世,葬于湘潭阴山。他的传世着作有《春秋传》、《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其中《春秋传》是他以毕生精力纂修而成,成为元明两朝科举取士的经义定本,也是湖湘学派的代表着作。胡宏是胡安国的次子,字仁仲,因长期寓居湖南衡山五峰下,人们称他为五峰先生。胡宏从小就在父亲胡安国的督导下研习经学,尤其服膺二程理学。他年仅十五岁时就撰写了《论语学》和《程子雅言·序》,认为二程继承了孔孟之学的真传。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二十岁的胡宏进入太学,师从程门四大弟子之一的杨龟山,成为二程的再传弟子。金兵南侵时,他和父兄一起迁居潭州,创办碧泉等书院,并曾到宁乡灵峰书院(今宁乡县朱良桥乡灵峰山)讲学。胡安国逝世后,胡宏独立治学,他以振兴道学,醇化风俗为己任,表示“道学衰微,风教大颓,吾徒当以死目担”,写成了《知言》、《皇王大纪》等着作。其中,《知言》是胡宏的代表作,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被湖湘学派奉为经典,是传授师说的重要范本。当时,一批批志学求道的青年纷纷来到衡山追随胡宏研经读史。至此,在思想体系和人才群体上完全奠定了湖湘学派作为南宋一个重要理学派别的基础。因此,后人评价胡宏“卒开湖湘之学统”。在他教授的学生中,张栻、彪居正、吴翌、赵师孟等后来都是着名学者和湖湘学派的砥柱人物,尤其是张栻,更成为湖湘学派的一代宗师。太凡一个着名的学派都有一定的学术风尚,宋代湖湘学派也不例外。其学风主要有:首先是尊奉理学。湖湘学派主要人物的学术思想,都直接渊源于宋代程朱理学的开创者程颐、程颖。胡安国认为自己的学问主要来自二程,胡宏以二程的“私淑弟子”自居。张栻也称二程为“圣学渊源”,学术“亦出程氏”,并请朱熹前来长沙会讲,此后湖南士人一直与朱熹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张栻去世后,他的学生许多改从了朱熹。朱熹在就任湖南安抚使期间,又致力于振兴岳麓书院,经常和生徒讲论问答。于是,程朱理学在湖湘占据了学术的主导地位。虽然以后也有心学、农学渗入湖南,但这一主导地位始终没有动摇过。
6. 古代有些什么姓胡的名人
姓胡的历史名人有:胡广、胡曾、胡宏、胡得生、胡三省、胡渭、胡天游等等。
1、胡三省
胡三省(1230年5月15日—1302年2月21日),字身之,宁海(今浙江宁海)人,宋元之际史学家。南宋理宗宝佑年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应贾似道召,从军至芜湖,屡有建言,然贾似道专横不用。后隐居不仕。
2、胡曾
胡曾(音层)(约840—?),唐邵州邵阳人,号秋田。懿宗咸通中举进士不第 。关心民生疾苦、针砭暴政权臣而着称。《唐才子传》称赞他“天分高爽,意度不凡”。着作有《咏史诗》。
3、胡得生
胡得生(863~937)法名齐己,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塔祖乡人,唐朝晚期着名诗僧。着有《白莲集》十卷、诗论《风骚指格》一卷传于后世。
4、胡瑗
胡瑗(993~1059)字翼之。中国北宋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
5、胡广
胡广(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臣胡铨之后。明朝文学家,学者,官员。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状元。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7. 中国古代历史上那些姓胡的名人
胡质、胡车儿、胡遵、胡威、胡充华等。
1、胡质:字文德,寿春人,三国时曹魏大臣,官至荆州刺史、征东将军。胡质性情深沉,好深思,不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他人,因此得到他人的爱戴。
2、胡车儿:东汉末年武将,初从张绣,为其心腹猛将,勇冠三军,与贾诩交情甚佳。宛城大战后,张绣投降曹操,曹操爱胡车儿之骁勇,手以黄金与之。
3、胡遵:安定临泾人,三国时魏国大将,景初二年(238)公孙渊造反,胡遵在司马懿的指示下击破公孙渊将领卑衍、杨祚。
4、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人。曹魏至西晋时期名吏,曹魏征东将军胡质之子。胡威早年就自勉立志向上,与父亲都以廉洁慎重而闻名于世。历任侍御史、安丰太守等职。
5、胡充华:北魏宣武帝皇后,《北史演义》称胡仙真,幼年时受到良好教育,成年时入佛寺为尼。她在佛寺精研佛法,深通佛经义理。
8. 中国历史上哪个姓氏出的美女最多
当然是李姓了 中国姓氏无奇不有, 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历时30多年﹐终于写出了一本220万字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 》﹐该词典共收集了10129个姓氏。 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 据初步统计﹐中国历代文献记载中前前后后出现过的姓氏﹐共达6403个﹐其中﹕ 单字姓氏﹕3730个 双字姓氏﹕2498个三字姓氏﹕163个 四字姓氏﹕9个 五字姓氏﹕3个 但是﹐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姓氏﹐特别是许多复音姓氏﹐早已从历史上消失。 又据80年代统计﹐现在使用的汉字姓氏﹐北京市有2225个﹔上海市有1640个﹔沈阳市有1270个﹔武汉市有1574个﹔重庆市有1245个﹔成都市有1631个﹔广州市有1802个。以上七大城市共有不同的姓氏2587个。另据报导﹐目前台湾省近两千参佰万人口中﹐共有姓氏1694个。 从这些资料推测﹐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亿使用汉字姓氏的人口中﹐现存的姓氏数量约为三 千个左右。 1982年中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材料表明﹕中国汉字姓氏中﹐以李﹑王﹑张三姓为最多﹐分别占人口总数的7.9%﹑7.4%和7.1%﹐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的100个姓氏为 ﹕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 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 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个姓氏总计占人口的87%﹐而前19个大姓占人口一半。 百家姓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腾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 和穆萧尹 姚邵湛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梁 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 虞万支柯 昝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丁宣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 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于会 甄麴家封 芮羿储靳 汲邴麋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 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甯仇栾暴 甘麻厉戎 祖武符刘 景詹束龙 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 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 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庾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 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欧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 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荆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复姓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 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单于 太叔申屠 公孙仲孙 轩辕令狐 钟离宇文 长孙慕容 司徒司空 鲜于闾丘 元官司寇 仇都子车 颛孙瑞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梁 晋楚闰法 汝鄢涂钦 段干百里 呼延归海 羊舌微生 梁丘左丘 东郭南门 东门西门 南宫岳帅 侯亢况后 有琴商牟 余饵伯赏 墨哈谯亘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中国姓氏无奇不有, 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历时30多年﹐终于写出了一本220万字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 》﹐该词典共收集了10129个姓氏。 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 据初步统计﹐中国历代文献记载中前前后后出现过的姓氏﹐共达6403个﹐其中﹕ 单字姓氏﹕3730个 双字姓氏﹕2498个三字姓氏﹕163个 四字姓氏﹕9个 五字姓氏﹕3个 但是﹐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姓氏﹐特别是许多复音姓氏﹐早已从历史上消失。 又据80年代统计﹐现在使用的汉字姓氏﹐北京市有2225个﹔上海市有1640个﹔沈阳市有1270个﹔武汉市有1574个﹔重庆市有1245个﹔成都市有1631个﹔广州市有1802个。以上七大城市共有不同的姓氏2587个。另据报导﹐目前台湾省近两千参佰万人口中﹐共有姓氏1694个。 从这些资料推测﹐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1亿使用汉字姓氏的人口中﹐现存的姓氏数量约为三 千个左右。 1982年中国人口普查的统计材料表明﹕中国汉字姓氏中﹐以李﹑王﹑张三姓为最多﹐分别占人口总数的7.9%﹑7.4%和7.1%﹐按人数多少依次排列的100个姓氏为 ﹕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 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 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这100个姓氏总计占人口的87%﹐而前19个大姓占人口一半。 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共使用过多少个姓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 这22000个姓氏包括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比如蒙古族、满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古今姓氏,这4个民族的汉译姓氏,总数至少在4000个以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姓氏已经消失, 据袁义达先生介绍,消失的姓氏除了汉族中的复姓外,最主要的是少数民族的汉译多字姓。比如满洲八旗姓图克坦氏,最初来自北宋时期金国女真人姓徒单氏,到清朝初期,这一族人几乎都改姓杜姓,成为东北地区杜姓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徒单氏和图克坦氏则已经没人使用了。 袁义达先生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抽样资料,依据各地人口的比例等距离抽样,严格按照统计学原理研究发现,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 袁义达先生研究发现,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在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张;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一大姓为李,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 袁义达先生发现,在我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他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于姓。 袁义达先生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姓氏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目前人类群体遗传学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支--姓氏群体遗传学……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国一项特有的国情,它将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祖先遗留下来的基因资源的分布、当今海内外的寻根和国家的统一、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利用等许多问题,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70402987 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共使用过多少个姓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 这22000个姓氏包括少数民族的汉译姓氏。比如蒙古族、满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古今姓氏,这4个民族的汉译姓氏,总数至少在4000个以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少姓氏已经消失。
9. 姓胡的女的有哪些长得好看
胡静,胡可,女性姓胡的不止于明星,身边就有很多,我们大队一个小组就有姓氏全是姓胡的,继承了陕西人的高大,但是五官端正,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