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史上有哪四位美女
分别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
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1、西施,姓施,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苎萝山村。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
西施世居越国苎萝。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苎罗山下临浣纱溪,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亦为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
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献灭吴七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
2、公元前52年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今湖北兴山县)的一户平民之家。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
根据民间传说和记载,王昭君入宫以后,由于不肯贿赂宫廷画师毛延寿,毛延寿将王昭君画的并不是十分美丽,因此没有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之中。
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汉天子,自请为婿。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单于非常高兴,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王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为右日逐王。
3、貂蝉最早出现于《三国演义》前身《三国志平话》中。貂蝉只是她的小名,本姓任,是吕布的原配妻子,两人在家乡失散后流落一方,沦为成为王允的婢女。
王允得知后其身世后心生一计,设家宴款待太师董卓,让貂蝉与董卓见面。王允又设宴招待吕布赴会,让他与原配妻子相会,并承诺改日让他们正式团聚。之后王允便送貂蝉到董卓家,董卓误以为是王献给自己的厚礼,喜出望外,当晚便共赴云雨之好。吕布得知董卓的行为后,勃然大怒,提剑入堂杀害醉倒的董卓。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则是因遭十常侍之乱,避难出宫,为司徒王允收留为歌女。貂蝉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在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担忧。
恰巧为王允瞧见。于是,王允便将貂蝉收为义女,定下连环美人计,离间董卓与养子吕布的关系。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配给吕布,再明着把貂蝉献给董卓做妾。貂蝉嫁给董卓之后对吕布暧昧送情,周旋于父子二人之间。
4、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 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
2. 古代的十大美女分别是谁
一)苏妲已===她有妩媚摄魂的外表,却有一颗阴毒残忍的心!她为摄取后位不择手段 临死前还不忘施展媚术。 (二)褒姒===她倾国倾城,晶莹剔透:她冷若冰霜,难得一笑。她是烽烟戏诸候的女 主角。 (三)西施===古代所谓的四大美女之首,有“沉鱼”之美称,她冰清玉洁,娇弱春花 恰似幽兰含羞。她体态轻盈,身着素衣,清如芙蓉出水,她集后宫三千佳丽之美于一身。 (四)卓文君===翻开中国历史,那些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爱我所爱的女人,无一不遭非议 被卫道士一代又一代的口诛笔伐。然而,她们的故事却在代代流传,为人津津乐道。她才貌双绝,慧心兰质,她冲破阻力,不畏风险。“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毅然与司马相私结为夫妻。 (五)王昭君===美艳绝伦,如花似玉,眉如轻烟,口似樱桃,云鬓高耸,兰偑低缀,腰细款款,投足如风摆细柳,举手似雏燕凌空。可惜这位具有落雁之容的千古美女,因画师作崇,三年不识龙颜,只得出塞作番,成为汉宫惊艳,让铁骨铮铮的呼韩邪拜为之倾倒,从此汉匈罢却刀兵,共享和平。王昭君入乡随俗,美丽善良的她给草原人了带来 了和平与希望,带来了欢乐。 (六)赵飞燕===出生贫贱,官奴世家。她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瘦削玲珑,身如轻燕 古人云:“环肥云瘦”之“云瘦”即“赵飞燕”。她舞技绝伦,翩翩如风,有“可作掌中舞”之说。她工于心计,争强斗狠。 (七)貂蝉===她是美丽的羔羊,为灭董卓,却甘于以弱柔之躯,投入虎狼之口。她也儿女情长,却深明大义违背“烈女不侍二夫”古训巧妙周旋于董卓与吕布之间。她是王允连环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倾刻间,董卓身首异处。她看破红尘,愿孤叮清影了余生。 (八)张丽华===南朝陈后主妃,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客体。 (九)杨玉环===香消玉殒,恨水东逝. (十)香妃===沙枣香飘宝月楼。
3.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四大名妓…四大才女…分别是那些…
一、四大美女
1、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 ,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 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国苎萝村(今浙江省诸暨市苎萝村),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四大美女
网络——四大名妓
网络——四大才子
4. 寻找江苏籍的美女明星!
赵飞燕:吴县(今江苏苏州)
夏梦:苏州
潘迎紫:苏州
萧芳芳:苏州
赵敏芬:苏州
刘嘉玲:苏州
韩雪:苏州
朱迅:苏州
沈冰:苏州
袁霆:苏州
张馨予:苏州
朱晨丽:苏州
李沁:苏州
赤雪:苏州
熊黛林:南京
梅婷:南京
孙宁:南京
丁薇:南京
海清:南京
倪妮:南京
张歆怡:南京
杨子姗:南京
章泽天(奶茶妹妹):南京
王婧:江苏无锡
钱琳:江苏无锡
蒋怡:江苏常州
张茜:江苏常州
周彦宏:江苏常州
潘虹:江苏常熟
倪虹洁:江苏常熟
江珊:江苏镇江
刘羽琦:江苏徐州
胡慧中:江苏淮安
PS:以上江苏籍女明星,资料来自网络、问问。希望采纳,欢迎补充~~~
5.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美女多来自于河南,你的家乡都有谁
我的家乡在江苏,美女有陈圆圆,明清之际常州武进人。赵飞燕,原名宜生,精通音乐,长安宫人,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它们来自远方的绘画。他们不知道有多少痴迷的男女,也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向往。他们的精神比玉还纯洁,雪是骨肉,所以很容易幻灭!
1、 苏大吉是商代周王最宠爱的妃子。
人物:一代女巫。来自一个叫苏的游牧部落。三千年后,中国人还记得一个女人。据说梅德让她的刽子手拿不起刀来,所以美丽的花朵很难够到。她名字中的“Da”也表明Da很漂亮。因为独特的美,让人记住了苏大吉。
2、 西施出生于诸暨市濮阳河东金鸡山脚下的郑氏家族。
她美得像桃李,冷得像冰,又瘦又嫩。他是汉代着名的舞蹈家。他的舞姿轻盈如飞燕凤凰。因此,人们称之为“飞燕”。她才华横溢,学得一手好钢琴,舞姿出众。她一度以长安闻名。
6. 越国为什么要给吴国送美女,美女有谁
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献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
送给吴国的美女较为出名的是西施和郑旦。
望采纳。
7. 历史上的中国十大美女
一、苏妲己,为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
二、西施,出生诸暨浦阳江东面金鸡山下郑家,外祖母姓施,住在江的西面苎萝村,西施寄住在外祖母家,幼时常在江边浣纱,至今苎萝山下江边石上,还有王羲之写的“浣纱”两字。
三、杨玉环,号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省永济)人,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她的美貌绝非一般,美若羞花,有“后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之说
四、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王昭君之美倾城倾国,投族举手之间,惊羡四座,流光溢彩,可谓美之绝伦。她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是因她的美貌,更多的是她的脱俗气质、不屈不挠的个性。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千古,落雁之美是历史之美,而不是个人之美。
五、貂禅,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有闭月一说,身姿俏美,细耳碧环,行时风摆杨柳,静时文雅有余。为拯救汉朝,由王允授意施行连环计,使董卓、吕布两人反目成仇,靠着非凡的胆量和高智慧的结合,加速了那个时代的结束。
六、陈圆圆,明清之际常州武进人,本姓邢,名沅,字畹芬,为苏州名妓,色艺双绝。晚年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当时为称“江南八艳”之一
七、花蕊夫人,青城(四川灌县西)人,徐国璋的女儿,貌美如花蕊,故封为“花蕊夫人”。精通诗词,以才貌兼备而得专宠,被蜀主昶封为慧妃,其妹则升为顺圣淑妃。
八、萧皇后,名绰,小字燕燕。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历史上被称为“承天太后”。天生丽质,娇媚迷人,历史上风流一时,迷君倾国的红颜不少,象萧皇后数经改朝换代,总伴君王之侧却不多见。足以证明她美丽的程度,绝不是语言可以描述的。
九、卓文君,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美丽聪明,精弹琴,善诗文,有巴蜀第一美女之称,富有浓厚的古典韵味美。不幸年轻守寡,住在娘家。着名的文学家司马相如,为表达自己对她爱慕之心,所奏的一曲“凤求凰”的故事,也是流传千古。
十、赵飞燕,原名宜生,精通音乐,长安宫人,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她艳若桃李,冷若冰霜,瘦削玲珑。是汉代着名的舞蹈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有“可作掌中舞”之说。故人们称其为“飞燕”,她天赋极高,学得一手好琴艺,舞姿更是出众,一时名满长安。
8.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被称为十大美女的都有谁,是什么结局
一、苏妲己
为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人称:一代妖姬。来自一个叫苏的游牧部落。一个三千年后还被中国老百姓记得的女性。据说美得让杀她的侩子手举不起刀,美得鲜花都难以企及,她名字中的“妲”也已表明,妲,美丽也。因为绝世的美,让人们记住了苏妲己。
9. 除四大美女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着名的美女
四大美女外 5、陈圆圆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家境贫寒,流落苏州为妓。后被明将吴三桂收为妾。李自成军攻克北京,曾被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又归三桂,随至云南。“三藩”乱平,自缢死。一说曾出家为尼,名寂静,字玉庵,死在云南。 前四名是的人选是没有争议的,只不过是顺序是按我自己的想法排的,可第五名就困难了。想来想去,仔细衡量一翻,能做到让国家重臣冲冠一怒为红颜,导致改朝换代的,恐怕只有她一人了。 6、虞姬 虞姬,名虞。秦末虞地(江苏吴县)人,有美色,善剑舞。公元前209年,项羽助项梁杀会稽太守,于吴中起义。虞姬爱慕项羽的勇猛,嫁与项羽为妾,经常随项羽出征。项梁死,项羽为次将,施升上将军,虞姬与项羽形影不离。楚汉之战,项羽困于垓下,兵孤粮尽,夜闻四面楚歌,以为楚地尽失。项羽在饮酒中,对着虞姬唱起悲壮的《垓下歌》,虞姬为楚霸王起舞,含泪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义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拔剑自刎,死后葬于垓下,今安徽灵县东南有虞姬坟。宋词词牌《虞美人》就得名于虞姬。 尽管楚汉相争项羽惨败,但两千年来他一直被奉为英雄,而有情有义的虞姬也成为了无数少年的梦中美人。谁为少年等在窗前,谁为英雄走到江边,枉费了因缘,如何思念?就让英雄唱空悲切,就让君子叹断桥前,试问有此重情重义的佳人相伴,纵情江山谁又在乎输赢?! 7、赵飞燕 赵飞燕,原名宜主,长安人,赵临的女儿,汉成帝刘鳌的皇后,能歌善舞,体态纤美,轻盈如燕,相传其能在掌中起舞,故称“飞燕”。成帝时入宫,为婕妤,后立为皇后。平帝即位后,被废为庶人,自杀而亡。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应玄完全之诏创制“清平调三章”歌颂杨贵妃的艳美时,其中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之绝句。可见她的美,在李白心中,占有绝对的席位。在中国,她与晋代绿珠、唐代杨贵妃并称为“古代中国三大杰出女舞蹈家”。 我认为,即使以今天世人对美貌和身材的理解,赵飞燕也绝对是个难得的美女。可惜前六位的名气太大了,也就只能委屈我们的小飞燕了。 8、武则天 武则天,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唐高宗李治皇后,后改国号武周,定都洛阳。690—705年在位。武则天,性巧慧,多权术,是一个似传奇而非传奇的历史人物。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彟的次女,唐太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其诗58首,多为庙堂祭奠之作,然也间有记游抒情诗篇。其美貌让世人绚目,但其才华也同时是各美女中无人能比的,可以说是才貌双全的佳人。 9、萧皇后 萧皇后,后梁国都江陵人,后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隋炀帝杨广的皇后,性婉顺,好学能文,此女天生丽质,娇媚迷人。萧皇后天生就是一个人间尤物,她出生时,当时着名的占卜奇人袁天纲曾为她的相貌而惊奇不已,仔细推算了她的生辰八字,最后得出了八个字的结论——“母仪天下,命带桃花。” 萧皇后以后的人生经历似乎恰好印证了这八个字。她自十三岁作了晋王妃后,便开始不断地被迫更换身份,历经了隋场帝的皇后、宇文化及的淑妃、窦建德的宠妾、两代突厥番王的王妃,最后又成了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昭容。千般沧桑、万种风流,全溶进了她几十岁的生命历程,使她成为一个命运奇特的女人,这也就是她命中注定的“桃花劫”吧。 10、甄宓 甄宓,中山无极人,汉太保甄邯的后人,父亲官至上蔡令。三岁时失去父亲,九岁能文识礼,看懂过去的成败得失。建安年,袁绍为次子袁熙取她为妻。后来曹操与袁绍宣战,袁熙被外调出去守幽州,甄氏独自留在冀州。袁绍兵败,曹军将冀州踏平,曹丕趁乱取她为妻,很是宠爱,之后她为丕生下魏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称帝,封她为文昭皇后。汉亡之后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宠郭后、阴贵人,甄宓从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内使赐死她,葬于邺。曹植为了纪念她,写了千古留芳的《洛神赋》。甄皇后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她创造发明的“拧旋式”发型很美丽。据载:她初入魏宫,宫中有一绿蛇,她每日梳妆时,此蛇则盘缠成形,她仿效而梳成发型,每天皆同蛇形变化而梳发不同,取名为“灵蛇髻”。 曹值《洛神赋》中认为甄宓就是水中洛神,以曹子健的智慧能如此赞赏,可见其美艳程度必然要进前十。
10. 历史上吴县有哪些成功女性
吴县历史沿革吴县地区,商末属“勾吴’国。周时,境内先后成为吴、越、楚三诸侯国辖地。秦设吴县后,除王莽新朝一度改为泰德县外,县名沿用至今,已有2200余年。建县后,县域曾数度分割。晋代北析海虞(今常熟),隋唐时嘉兴、昆山又数度与吴县分合,唐代分置长洲县,五代对吴越分吴县地建吴江县,清代又析吴、长洲两县地建元和县及太湖、靖湖两厅。民国元年,复并三县两厅为吴县。建国初,城区划建为苏州市。50年代,曾一度析东、西山等地建震泽县。吴县长期为郡、府、州首县及治所驻地,清代200余年吴县一直为省督抚衙门所在地,民国时期也一度为省政府所在地。1995年6月撤消吴县,建立吴县市(县级),2001年2月28日撤消吴县市,原吴县市辖区分设为苏州市吴中区与苏州市相城区。 县以下行政区划,乡区自秦至清设乡,城区唐宋建坊,明清改厢。乡以下基层组织,秦为亭、里,唐设里、保、邻,宋改保、甲,元建村、社,明初为里、甲,后又改设都、图、村(镇),清袭明制,保留都、图,增建保、甲、牌制。民国初,县以下改为市、乡,市、乡下沿用清末的都、图;继而改为区、乡(镇)、闾、邻制,旋又改闾、邻为保、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保留区、乡(镇)制,废保、甲,改设行政村、组;1957年撤销区级建制,1958年又改乡、村、组为公社、大队、生产队;1983年起复为乡(镇)、村、组。1987年底,全县辖11镇24乡,共833个行政村,9443个村民小组。2000年底,全市辖29镇,3个区,共610个行政村、7303个村民小组。
商
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避让王位,从陕西岐山下的周原南奔“荆蛮”(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与土着居民结合,建立“勾吴”。
周
西周初,武王克商后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子,吴始名列诸侯。 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泰伯十九世孙寿梦称王,是年为吴寿梦元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 周灵王十一年、寿梦二十五年(前561),诸樊继位。后迁国都至吴地(今苏州市平门西北二里处)。 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前514),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今苏州城)。 周元王三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越国灭吴,吴地属越国。 周赧王九年、楚怀王二十三年(前306),楚国灭越,设郡江东,吴地属楚国(民国《吴县志》谓灭越在楚威王六年,即公元前334年)。 周赧王五十三年、楚考烈王元年(前262),楚拜黄歇为相,封以淮北地,号春申君。楚考烈王十五年,改封春申君于吴。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国建置吴县,隶属会稽郡(直至东汉初)。会稽郡郡治设于吴县,吴县为会稽郡首县。 秦二世三年(前207),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吴县归楚。
汉
汉高祖五年(前202),项羽兵败,韩信封为楚王,吴县为韩信封地。六年,刘邦废楚王,封刘贾为荆王,都于吴,吴县仍为会稽郡首县。十一年,淮南王英布并吞荆王地。次年十月,刘邦杀英布,立刘濞为吴王,王故荆国地,都广陵,吴县改属吴国。 汉景帝前三年(前工54),刘濞叛乱被诛,吴国废。吴县仍属汉之会稽郡。 汉元封五年(前106),吴县属扬州刺史部(州为监察区)会稽郡。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吴县为泰德县。地皇四年(23年),仍复名吴县。 汉永建四年(1,29),析会稽郡钱塘江以西部分,置吴郡。会稽郡治徙山阴,吴郡郡 治设于吴县。吴县隶吴郡(直至隋末),为吴郡首县。 汉中平五年(188),州实际上成为行政区,吴县仍隶扬州吴郡。 汉兴平二年(195),孙策占据吴郡。
三国
魏黄初二年(221)八月,魏封孙权为吴王,吴县所在的吴郡隶属吴国。 吴宝鼎元年(266),析吴郡与丹阳郡之地置吴兴郡,吴县仍为吴郡首县。
晋
晋太康元年、吴天纪四年(280)三月,晋灭吴,吴县随吴郡归属晋。吴县仍为吴郡首县。 晋咸和元年(326),司马岳封为吴王,吴郡改为吴国,吴县隶吴国。
南北朝
南朝宋永初二年(421),罢吴国,其地复为吴郡,吴县仍为吴郡首县。 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吴郡改隶南徐州。次年,吴郡复归扬州。 梁太清三年(549),侯景攻占吴郡郡治所在地吴县城,改吴郡为吴州。梁大宝元年(550)二月,复改吴州为吴郡。
隋
隋开皇七年、陈后主祯明元年(587),析扬州地置吴州,吴郡隶属吴州,州、郡、县三级治所同驻吴县城。 隋初废郡,地方行政建置改为州、县两级。开皇九年、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隋灭陈,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因吴县姑苏山而命名),吴县隶苏州。苏州由此得名。 隋大业元年(605),复改苏州为吴州,吴县隶吴州。大业三年,又改吴州为吴郡,吴县隶吴郡。 大业十年(614),御亭(今望亭)建堰闸。
唐
唐武德元年(618),沈法兴起兵占据江南十余郡,称江南道大总管。翌年自称梁王。武德三年,李子通占据吴郡。武德四年,唐平定江南地。唐废郡设州,改吴郡为苏州,吴县隶苏州。 唐贞观元年(627),全国分为十道(道为监察区),苏州属江南道。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吴县地置长洲县,吴、长洲两县隶苏州(直至清末)。时吴县31361户,长洲县23700户。 唐开元四年(71.6),吴县升为望县,长洲县次之。开元二十一年,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苏州隶江南东道,道治设于吴、长洲县城内(今苏州市城区)。 唐天宝元年(742),苏州又改为吴郡。 唐乾元元年(758),改吴郡为苏州;又置浙江西道,苏州隶浙江西道。翌年,废长洲县,改置长洲军。 唐大历十二年(777),废长洲军,仍置长洲县。十三年,苏州升为雄州,吴县仍为望县,居苏州七县之首,长洲县次之。十四年,合浙江东西二道(后仍时有分合)。 唐元和二年(807),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升为镇海军节度使,苏州隶镇海军。 元和五年(810)苏州刺史王仲舒令筑城南运河堤为路,并带头捐宝带,于十一至十四年(816—819)建造宝带桥,使松陵镇与治陆路相通。 十年(869)长洲人归仁绍殿试进士第一人(状元及第),由此下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吴县、长洲、元和县考取文武状元总计34名(含外籍)
五代十国
后梁开平元年(907),钱谬封为吴越王,苏州属吴越国。 后唐同光二年(924),苏州升为中吴军。
宋
宋开宝八年(975),中吴军仍改为苏州,属江南道。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归宋,苏州隶江南道。吴县、长洲二县共35195户 宋淳化五年(994),改道为路,苏州属两浙路。宋政和三年(1113),苏州升为平江府,仍属两浙路,吴县为平江府首县,长洲县次之,两县均为望县。大中祥符四年(1011)为66139户。
元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平江府为平江路,属江淮行省。吴、长洲两县隶平江路,吴县仍为首县,长洲县次之。至元二十年,平江路定为上路,吴、长洲两县为上县。至元二十二年,改江淮行省为江浙行省,平江路隶江浙行省。 元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占平江,改平江路为隆平府。次年,张士诚降元,复改隆平府为平江路。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自立为吴王,建都平江城(今苏州城)。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吴元年(1367),朱元璋部将徐达攻占平江城,改平江路为苏州府,隶江南行中书省,吴、长洲两县隶苏州府。
明
明洪武四年(1371)吴县、长洲二县共146203户,601598人,洪武九年(1376)曾至148035户666105人。 明洪武十三年(1386),罢中书省,苏州府直隶六部。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迁都北京,苏州府直隶南京六部(简称南直隶),吴、长洲两县隶苏州府。 崇祯五年(1632)吴县有100969户但百姓非死则徙,仅剩65610人,反少于户籍数。
清
清顺治二年(1645)元月三日清军进占苏州城,吴县、长洲县归清。改南直隶为江南省,是年,清军总兵土国宝屠城,由盘门杀至饮马桥,城区遭受严重破坏。(1644—1661)吴县有63832户,65610人,逃亡在外371375人。 顺治十八年(1661)二月四日,府学生另及众千余人,为反对贪官污吏,托言顺治皇帝驾崩。至文庙哭诉,遭到当局镇压,仉用宾,金圣叹等18人被杀害,是清史上有名的“哭庙案”。 康熙六年(1667)始设江苏省,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苏州府治和吴县、长洲县同驻苏州城。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二十六日,康熙皇帝首次南巡。抵浒墅关,视察河工及江南赋粮重地,游览虎丘、盘门、瑞光寺、拙政园等,驻跸织造公署。 康熙二十八年(1689)二月初三,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苏州,到虎丘,登灵岩山,到邓尉山圣恩寺,夜宿四宜堂。 康熙三十八年(1699)三月十八日,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抵姑苏,至虎丘、华山、东山、太湖等地巡视,赐“碧螺春”茶名。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第四次南巡,二月十一日抵邑境,第二日至虎丘,随后去浙江。 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第五次南巡,三月十七日抵邑境,入虎丘,路遇雨即返,至穹窿山上真观,赐“餐霞挹翠”额。 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第六次南巡,二月十六日抵县,驻跸虎丘,题字“虎阜祥寺”。 康熙五十五年人口猛增至194144丁,其中吴县78230丁,长洲县115914丁。 清雍正二年(1724),析长洲县地置元和县,吴、长洲、元和三县同城而治,均隶苏州府。雍正八年,设太湖水利同知,驻吴江同里;雍正十三年,太湖水利同知改为抚民厅,移驻吴县洞庭东山,割吴县东山设太湖厅,加督捕衔,专理民事,隶苏州府。 干隆十六年(1751),干隆第一次南巡 ,二月二十一日抵县,驻织造府行宫,传谕减免江苏秋欠地丁银228万余两,二十二日至虎丘,黄村人张宗包献吴山十元景画册,干隆于每幅画上题诗一首。 干隆二十二年(1757),干隆第二次南巡,二月二十三日临虎丘,为狮子林寺题额。 干隆二十七年(1762),干隆第三次南巡,三月十四抵县境,至光福香雪海,雷音寺,上虎丘。 干隆三十年(1765),干隆第四次南巡,二月二十六日抵苏,到虎丘。 干隆四十五年(1780),干隆第五次南巡,二月抵县上虎丘。 干隆四十九年(1784),干隆第六次南巡,二月四日抵县境,初八登灵岩山,宿灵岩山行宫,次日至天平,书“高义园”额,十八日至虎丘禅寺。 嘉庆十五年(1810),三县共1655619人(其中吴县1170833人,长洲县266944人,元和385970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合计2975313人。当年人口密度已超过每平方公里千人,居全国之首。城区苏州成为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城市。 清咸丰十年四月十三日(1860年6月20日),太平军攻占苏州府城,建苏福省,苏州为省会。省下设郡、县,苏州府改为苏州郡。十一年春,太平军在洞庭东山设东珊县,辖东、西洞庭山,隶苏州郡。清同治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863年12月4日),清军重占苏州城,仍恢复旧制。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洞庭西山置靖湖厅,隶属苏州府。 清宣统二年(1910),三县二厅共200477户624326人。宣统三年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在苏州成立中华民国苏军都督府和苏州军政府。同年十月初四(11月24日),裁苏州府及长洲、元和、吴三县,设苏州;立苏州民政长署,辖原长洲、元和、吴三县地区,隶苏军都督府。十月十三日(12月3日),改苏军都督府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苏州隶江苏都督府。
民国
民国元年(1912)1月,江苏都督府颁令废府、州,并县、厅。同月,苏州改称吴县。废太湖、靖湖二厅,设太湖县,旋易名为洞庭县。7月,省议会裁撤洞庭县,其地归属吴县。12月14日,江苏省行政公署在南京成立,吴县隶江苏省。全县共1027091人。 民国3年6月,江苏省划分为五道。吴县为特别级县,隶江苏省苏常道,道治驻吴县。 民国16年4月,废苏常道,吴县为一等县,属江苏省。 民国17年12月10日,吴县城区划出建苏州市,市、县分治。民国19年5月16日,撤苏州市,仍并入吴县。 民国22年3月28日,江苏省划分为13个行政督察区,吴县隶第三行政督察区,区行署设在吴县。同年12月26日,原13个行政督察区裁并为9个,吴县隶无锡区。民国24年1月,吴县列为一等县。民国25年5月1日,无锡区改为第二行政区,吴县仍隶属之。 民国26年爆发中日战争。11月15日,国民党吴县政府迁至无锡荡口、甘露附近,仍隶第二行政区,成为流亡政府。11月19日,日军侵占吴县。民国28年初,吴县政府驻宜兴张渚镇,吴县为二等县,隶江南行署第二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2年10月,张渚沦陷,吴县政府又撤离张渚。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仍迁回吴县城区。 民国26年12月3日,伪苏州地方自治委员会成立,吴县归其管辖。民国27年3月,伪吴县政府建立。5月23日,江苏省伪政府在苏州建立,吴县隶属之。民国30年7月1日,汪伪政府在苏州设立第一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吴县隶第一区。同年12月底,第—区清乡督察专员公署撤销,吴县沦陷区仍隶伪江苏省政府,直至抗日战争胜利。 民国29年9月,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成立,下辖7区l镇,在吴县境内的消陆区(今沺泾乡消泾与湘城乡陆巷一带)隶属之。民国30年2月,苏州县人民抗日自卫会撤销,阳澄湖地区建洋(阳)澄县政府,辖吴县境内的消陆、洋沺(今沺泾乡一带)及常熟县内的辛莫区,隶属江南第一行政区。7月,洋(阳)澄县县、区政府均遭日伪破坏。 民国29年9月,吴县苏西北地区渭黄区人民抗日自卫会成立,隶属无锡县人民抗日自卫会。翌年2月,县、区自卫会撤销,正式成立无锡县政府,先后在吴县苏西北地区成立的漕东区(2月)、漕南区(3月)、东桥区(4月)、黄埭区(6月)等4个区级政府均隶属之,无锡县政府隶属于江南第二行政区。同年9月,因日伪“清乡”,上述4区均撤销。民国34年春,锡东县苏西北(吴县境内)行政办事处成立,下辖漕东、漕南、东桥、黄桥4区。同年7月,撤销苏西北行政办事处,成立苏州县政府,驻黄桥方浜村,隶属苏中第六专员公署;下辖漕湖(后称漕东)、东桥、黄桥、阳澄、黄埭5区。11月,因奉命北撤,苏州县县、区政府均撤销。 民国30年8月,苏西(太湖)行政办事处建立,隶属江南第六行政区,下辖其后成立的阳西(西华)、香山、阳东、西山等4个区的办事处。翌年4月,因日伪“清乡”,上述办事处均撤销。民国32年5月,中共苏西县委设立阳山、彭山、邓尉,西华等4个区级行政办事处。民国33年3月,西华区办事处遭敌破坏。同年1l月,太湖县行政办事处成立,驻马山岛,隶属苏南第二行政专署,下辖苏西(吴县)、锡南(无锡县)、马山(武进县)三地区及苏西地区辖原属苏西县的刚山、彭山、邓尉3个区级行政办事处。次年2月,增设苏西、洞庭行政办事处,作为太湖县办事处的派出机构;分别管辖阳山、彭山、邓尉和东山,西山5个区级行政办事处(或区公所)。同年9月底,因奉命北撤,县、区各级办事处均撤销。 民国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国民党吴县政府接收伪吴县政府,吴县隶江南行署。9月4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在吴县接收伪江苏省政府。10月,江南行署撤销,于武进成立江苏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吴县隶属之,为一等县。10月15日,江苏省政府迁至镇江。民国35年,江苏省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由武进移驻吴县,吴县仍隶属之。 民国38年2月5日,江苏省政府在吴县设立办事处;至24日,江苏省政府全部迁至吴县。4月25日,国民党江苏省政府、第二区专员公署及吴县政府均逃离县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吴县划出城区建苏州市,市、县分治。5月1日,吴县人民政府成立,隶于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7月,为配合剿匪,成立太湖区行政办事处。 1950年4月15日,太湖区行政办事处隶属苏州行政区,相当于县级机构,辖原属吴县的东山、西山两区。同月又划吴县横泾区和武进县马山区归其管辖。太湖区共辖东山、西山、横泾、马山四区,包括太湖全部水域及其岛屿。10月14日,苏南苏州行政区专员公署改称苏南人民行政公署苏州区专员公署,吴县与太湖区仍隶属之。全县共686569人。 1951年6月,太湖区行政办事处撤销,东山、西山、横泾3区仍划归吴县(马山区已在2月划归武进)。1952年7月,复建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办事处,隶属苏州区专员公署,辖东山、西山两区和太湖中岛屿及水域。 1953年1月,苏南人民行政公署苏州区专员公署改称江苏省苏州专员公署。5月,太湖办事处改建为震泽县人民政府,并将吴县横泾区和武进县马山区划归其管辖,与吴县均隶属苏州专员公署。1954年6月,马山区划无锡市。1959年4月,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 1968年3月26日,苏州专员公署称苏州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4月13日,又改为苏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再改为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吴县的隶属关系不变。 1983年3月1日,实行市管县新体制,撤销苏州地区行政公署,吴县隶属江苏省苏州市。 1995年6月,撤消吴县,建立吴县市(县级),以原吴县行政区域为吴县市区域。 2001年2月28日撤消吴县市,原吴县市辖区分设为苏州市吴中区与相城区。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建立吴县算起,则有二千多年历史。秦初,吴县地域广大,包括现在的常熟、吴江、嘉兴等地在内。秦之后,吴县的地域、辖属屡有变化。至东汉末年,吴地属孙权割据地。晋武帝灭孙皓,分天下为十九州,吴属扬州。晋太康四年(283)县境北部析置海虞县(今常熟市)。宋、齐、梁、陈四代吴县均为吴郡。梁代侯景之乱时,吴郡一度还曾被称为吴州,后吴州、吴郡、吴县治所同驻一城。 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十一年(591)吴县县治迁徙至横山(今新郭镇)。唐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析吴县东部地置长洲县,两县分境合城而治。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分县境南部设吴江县。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长洲两县均属浙江西路。清雍正二年(1724),划长洲县东南部建立元和县,与吴县、长洲县合城而治。后又划吴县东山、西山建太湖、靖湖两厅。至1912年,复并三县两厅为吴县。1928年,划吴县城区设苏州市,1930年撤销市建置,辖区复归吴县。 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市、县分设,析城区和郊区置苏州市,周围乡村为吴县,东山、西山及太湖湖区划建太湖行政办事处。1953年5月,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办事处改建震泽县。1959年撤销震泽县,复并入吴县、吴江县,隶属苏州专员公署(1960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吴江县)。 解放后的吴县,没有另建县城,全县的党政机关驻于苏州市区。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84年开始,吴县在离苏州市中心约3千米的城南开辟总面积为20平方千米的新城区。1989年8月,吴县机关迁入新城区。 1995年6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吴县,设立吴县市,以原吴县行政区域为吴县市区域,市人民政府驻长桥镇。 2000年,吴县市辖29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1128429人,其中:长桥镇 24920人、车坊镇 46709人、郭巷镇 32331人、角直镇 63068人、越溪镇 19370人、望亭镇 39692人、通安镇 41723人、东桥镇 26379人、黄埭镇 45693人、黄桥镇 27393人、东渚镇 33541人、镇湖镇 20202人、陆慕镇 48758人、蠡口镇 44001人、西山镇 42196人、渭塘镇 34042人、北桥镇 37557人、太平镇 28918人、湘城镇 29267人、阳澄湖镇 21007人、木渎镇 71438人、藏书镇 28673人、光福镇 38999人、胥口镇 22110人、太湖镇 9577人、横泾镇 36764人、浦庄镇 21752人、渡村镇 25252人、东山镇 52492人、月浜街道 25656人、苏苑街道 24997人、龙西街道 24600人、吴县市经济开发区 25185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11266人、江苏省太湖采石公司 2901人。 2000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吴中区辖原县级吴县市的长桥、胥口、木渎、横泾、浦庄、渡村、东山、西山、藏书、光福、镇湖、东渚、角直、车坊、郭巷15个镇。区人民政府驻长桥镇。 2001年2月28日,吴中区正式挂牌。新设立的苏州市吴中区辖原吴县市的长桥、胥口、木渎、横泾、渡村、东山、西山、藏书、光福、镇湖、东渚、角直、车坊、郭巷15个镇。区人民政府驻长桥镇。吴中区面积767平方千米,人口56.32万。新设立的苏州市相城区辖原吴县市的陆慕、蠡口、黄桥、渭塘、太平、湘城、阳澄湖、北桥、黄埭、东桥、望亭、通安1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陆慕镇,相城区面积490平方千米,人口40.2万。行政区划调整后,苏州市辖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5个县级市和平江、沧浪、金阊、虎丘、吴中、相城6个区,市区面积扩大到1730平方千米,人口205.9万。 2001年,吴中区辖15个镇:长桥镇、胥口镇、木渎镇、横泾镇、浦庄镇、渡村镇、东山镇、西山镇、藏书镇、光福镇、镇湖镇、东渚镇、角直镇、车坊镇、郭巷镇。 2002年9月,苏州市进行区划调整,将吴中区的东渚镇、镇湖街道划归虎丘区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