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和冷冬纠缠不清的拉尼娜,竟是这样的“妹子”!
近日,国家气候中心正式宣布:2016/2017年冬季拉尼娜事件未能正式形成。拉尼娜,从去年出现到现在结束,一直话题不断,尤其和冷冬形影不离。那么,它到底是何方神圣,跟冷冬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软妹子”一枚
拉尼娜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小女孩”,与之前大红大紫的“小男孩”厄尔尼诺相对应,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而厄尔尼诺出现时,这些区域的温度将转为异常偏暖。可以这么说,“拉妹子”的出现就是为了扭转哥哥带来的不正常的海洋状态,只是一不小心走向了“矫枉过正”。
结语
其实,拉尼娜的来或去,都是一种自然现象。情报君一直抱着这样的态度:你来,我不惶恐;你去,我不欢喜。
最后,请容许情报君文艺的结个尾:
这个冬天/拉尼娜去了/冷冬没有来/但/日子还得继续。
(本文系Weather情报局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㈡ 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意味着什么
形成一次“拉尼娜”现象,意味着今年的冬天将会非常冷。
了解今年气候的人都知道,“弱厄尔尼诺现象”在今年年初的时候对我国造成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不过,“弱厄尔尼诺现象”在5月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不过,根据中央气象局的预测,今年拉尼娜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到了70%,大约是正常概率的3倍。事实上,拉尼娜会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现在我们一定要警惕今年的拉尼娜。
事实上,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拉尼娜现象形成,2020年也将是形成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同现”的模式。前面我们说了,今年的拉尼娜发生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到了70%,那么,如今的拉尼娜现象酝酿已经达到什么状态?
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都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交替出现一次,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这个规律其实已经是没有了。在2019年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厄尔尼诺现象,但是在2020年的时候还是出现了。事实上,对于是否会出现拉尼娜现象,现在还是存在疑问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今年拉尼娜现象出现的话,不仅会影响南半球的一些国家,而且对全球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事实上,不管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都很难避免被拉尼娜所影响。
总而言之,如果今年真的出现“拉尼娜”现象的话,那么,今年的冬天一定会非常冷,寒冷程度肯定远远超过往年同期。当然了,对于是否会形成“拉尼娜”现象,现在也还不确定。
㈢ 拉尼娜现象是什么意思对我国2020年有什么影响
2020年比往年冷的都要早,在十一国庆期间温度就开始下降至10度左右,北方有的地区甚至下起了雪。网络上都在传言将会迎来60年以来最冷的寒冬,在众多信息中,有不少人提到了“拉尼娜效应”。那拉尼娜现象是什么意思?对我国2020年有什么影响呢?
三、农业种植如何应对拉尼娜现象?
1.覆盖薄膜
温室大棚入冬后要覆盖草苫,为了防治雨雪沾湿草苫,可以在上面覆盖一层就薄膜。
2.挖防寒沟
深挖40-50厘米的防寒沟,填入杂草、马粪等保温材料,能够保证棚内的温度。
3.保温措施
比如取暖机、增温块等,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及时点燃增温块可以提高棚内温度,尤其是冬季夜间温度较低,可以适当提升棚内温度。
虽然拉尼娜效应有可能带来强降温,但是只要我们做好了充分的防范措施,那么就能够将损失降到最低,甚至能够不受天气的影响,正常越冬、收获。
㈣ 什么是“拉尼娜事件”为什么它可以影响全球气候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拉尼娜效应:
拉尼娜,是西班牙文的音译,原意思是“圣女”,其刚好与另一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厄尔尼诺现象指的是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海域表面水温比平时高0.5℃以上,而拉尼娜现象则指的是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热带海域表面水温比平时低的状况。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表面水温稍有变化,会直接影响全球的大气环流,使得全球气候发生异常。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近日指出,赤道中东太平洋于8月进入拉尼娜状态,可能发展成拉尼娜事件,这对我国的影响之一就是易出现冷冬。统计显示,1950年以来,共发生14次拉尼娜事件,影响我国17个冬季。除1950年冬季无数据外,其余16个冬季中有13个比常年同期更冷,偏冷比例高达80%。另外,从区域统计来看,拉尼娜年时,西藏冬季偏冷比例最低为50%;西北、西南、江南、华南等地区偏冷概率高达80%以上。
㈤ 拉尼娜现象是什么 拉尼娜现象对中国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拉尼娜现象对中国的影响:
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 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 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
㈥ “圣女”拉尼娜是谁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尔克环流,当沃尔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尔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1989年,1998~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1995~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较弱。
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1991~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3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4年的时间。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1998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我国附近海洋变冷)已在1个月内转变为1次拉尼娜现象(我国附近海水变暖)。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这次厄尔尼诺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年6~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也偏多50%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拉尼娜也会造成气候异常。一般来说,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6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已到北纬30°,又突然南退到北纬18°,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
2007年上半年我国气候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气候专家经过研究分析,初步认为拉尼娜现象是影响我国上半年气候的主要原因。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专家认为,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东亚经向环流异常,造成入春以后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于是,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下。
谈到沙尘暴出现的原因,专家认为,沙尘暴的形成及其规模取决于环境、气候两大因素,从环境上讲,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不容忽视。但“无风不起浪”,从气候上讲,北方地区如果气温回升较快,偏高幅度达2~3℃,造成土壤解冻时间提前,干土层大量出现。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风天气,土借风势,沙尘暴随即形成。
㈦ 拉尼娜指的是什么谢谢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词义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 a”(注意不是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气象和海洋学家用来专门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令太平洋东部至中部的海水温度比正常低了1至2℃,1995年~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则较弱。有的科学家认为,由于全球变暖的趋势,拉尼娜现象有减弱的趋势。
现象
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1998年,持续到2000年春季趋于结束。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
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
中国海洋学家认为,中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两大成因共同引起的。
中国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注意到,去年在热带太平洋上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海洋变暖)已在一个月内转变为一次拉尼娜现象(海水变冷)。这种从未有过的情况是长江流域降雨暴增的原因之一。
这次厄尔尼诺使中国的气候也十分异常,1998年6月至7月,江南、华南降雨频繁,长江流域、两湖盆地均出现严重洪涝,一些江河的水位长时间超过警戒水位,两广及云南部分地区雨量也偏多五成以上,华北和东北局部地区也出现涝情。拉尼娜也会造成气候异常。中科院院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巢纪平说,现在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而拉尼娜的影响又开始了,这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一般来说,由厄尔尼诺造成的大范围暖湿空气移动到北半球较高纬度后,遭遇北方冷空气,冷暖交换,形成降雨量增多。但到六月后,夏季到来,雨带北移,长江流域汛期应该结束。但这时拉尼娜出现了,南方空气变冷下沉,已经北移的暖湿流就退回填补真空。事实上,副热带高压在7月10日已到北纬30度,又突然南退到北纬18度,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未见过。
“拉尼娜”它是一种厄尔尼诺年之后的矫正过渡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科学家认为:“拉尼娜”这种水文现象对世界气候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将会给广东、福建、浙江乃至整个东南沿海带来较多并持续一定时期的降雨。
现状
厄尔尼诺、拉尼娜远离热带
2000年9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称,在过去的3年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引起天气异常。
它们将不再影响热带地区,但其它地区还将受其影响。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热带地区的气温和水位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太平洋中部的海水水位比正常值高14~32厘米,而白令海和阿拉斯加湾的水位却低于正常值5~13厘米。该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海洋学家威廉·帕策尔特说,目前这种平静状况始于3个月前的拉尼娜的消逝。他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已恢复到3年前的状态。
“拉尼娜”正在衰退
以下内容均在2007年发表,但事实已经推翻这个理论,从2008年年初的南方雪灾可以看出,拉尼娜仍未消失。
———2008.01
法美两国“海神”卫星发回的最新海洋观测数据表明,过去两年里影响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已经明显减弱,世界第一大洋将恢复往日的“宁静”。
“拉尼娜”的字面意思是“女孩”,它指的是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变化的一种现象。“拉尼娜”是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庞大冷水区域在东太平洋浮出水面后形成的,因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据法国专家介绍,“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象各持续一年左右。然而1998年开始出现的“拉尼娜”现象却持续了两年,直到今年(2007)6月才开始逐渐减弱。他们表示,目前的研究还无法解释此次“拉尼娜”现象和在其之前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会异常强烈,也不能解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拉尼娜”现象持续时间比以往延长了一年。
研究人员曾于去年1月和6月两次观测到“拉尼娜”现象出现减弱征兆,但后来的结果证明,这些不过是假象。在稍稍喘息后,“拉尼娜”再次卷土重来。法国专家强调说,此次卫星发回的最新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确实已明显减弱,“女孩”这回是真的老了。
形成原因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下文中的今年指2007年
上半年代国气候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气候专家经过研究分析,初步认为拉尼娜现象是影响我国上半年气候的主要原因。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认为,今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赤道东太平洋水温偏低,东亚经向环流异常,造成入春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于是,北方强寒潮大风频繁出现,而降雨量却持续偏少,气温也居高不下。
据统计,今春北方地区风沙天气频繁,3到4月一共出现了12次大范围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包括西北、华北、东北西部、黄淮地区,甚至波及到了江淮地区,5月份西北地区又出现了3次区域或局部地区沙尘暴天气,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为近50年同期所罕见。气候专家陈峪说,西北地区近50年来沙尘事件频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陆均天说,从公元300年以来,我国一共出现过5个沙尘事件频发期,每个周期持续90年左右,近10年来沙尘事件又呈现出明显增加的趋势。
谈到沙尘暴出现的原因,陈峪认为,沙尘暴的形成及其规模取决于环境、气候两大冈素,从环境上讲,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不容忽视。但“无风不起浪”,从气候上讲,今年北方地区自2月份开始,气温回升较快,偏高幅度达2至3摄氏度,造成土壤解冻时间提前,干土层大量出现。这时,雨季尚未来临,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北方地区连续出现大风天气,土借风势,沙尘暴随即形成。
北方的高温少雨,也是人们的一个热门话题,今年3到5月,全国平均气温创下1961年以来的同期最高,特别是北方地区气温持续偏高。从2月开始,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连续4个月总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华北、西北地区不足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特别是2到4月,北方地区平均降水量仅23毫米,为建国以来最少。高温再加上少雨,使北方地区土壤墒情快速下降,形成了9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春旱。
赵振国说,1992年以来,除1998年外,其它年份2到4月北方降水量一直在多年平均值以下,特别是去年6月至今,北方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土壤底层墒情已经很差。这时,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我国北方地区偏北气流盛行,而东南暖湿气流相对较弱,再加上冷暖空气配合不利,此消彼长,一直没能在北方地区形成理想的降雨条件,由此出现了持续少雨干旱的天气。
在北方抗旱的时候,长江以南局部地区却是暴雨频繁。对此,陆均天指出,南方的暴雨天气是局部强对流天气的结果,从大范围流域性来讲,降水量尚属正常。
陆均天在谈到我国整体气候特征和发展趋势时说,从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走势看,普遍表现出多样化趋势,这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交替作用的结果。在这种环境中,我国不可能成为风平浪静的“世外桃源”。他说,国家气象部门正密切关注今后的大气气候变化,及时预报,尽可能减少灾害性气候带来的损失。
2008年气候异常与拉尼娜的关系
我们今年处在一个拉尼娜的状态下,就是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要比常年偏低0.5度以下,而这个现象对中国的气候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拉尼娜现象影响下,造成东亚地区经向环流异常,这样一个环流形势非常有利于我国北方冷空气的南下。它使得我们会有一个冷冬,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今年这个冷的冬季就出现了。
拉尼娜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形成大雪的原因如下:
进入2008年以来,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我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今年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最近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降临了。
同时,在中国遭受雪灾的严重打击时,美国中部出现20摄氏度的剧烈降温,暴风雪不时出没(2008.01);百年未雪的中亚地区突降10mm大雪,刷新了巴格达100年未雪的历史(2007.12);西欧07夏季水患严重,英法损失巨大(2007夏),入冬以来,俄罗斯北部边缘地区温度连创新低,一度达到-50摄氏度……拉尼娜仍未结束,事态依旧很严重……
拉尼娜——你从哪里来?
去年,持续了一年多的“厄尔尼诺”现象迅速消失后,“拉尼娜”随即粉墨登场了。那么什么是拉尼娜?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但从1950年以来的记录来看,厄尔尼诺发生频率要高于拉尼娜。拉尼娜现象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频率趋缓,强度趋于变弱。特别是在90年代,1991年到1995年曾连续发生了三次厄尔尼诺,但中间没有发生拉尼娜。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信风,是指低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因此,信风又名贸易风。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拉尼娜的到来,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总体说来,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但人类应该反省,为什么20世纪以来会出现这么多频繁的自然灾害
拉尼娜如何影响今年春夏气候
受赤道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和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今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南方出现了四次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预测,这次拉尼娜事件会持续到2008年夏季前,将会给我国带来春夏季干旱及森林火险等级偏高、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偏多、夏季出现区域性洪涝几率增加等气象灾害。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表现为海水表层温度低出气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历史上,1954年至1955年,1956年至1957年,1963年至1964年,1968年至1969年的冬季,我国也出现了很严重的低温雨雪异常天气。国家气候中心综合分析了这些年份的气候变化后认为,这个调皮的“小女孩”将对今年春、夏气候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对南方早稻播种的影响
预计今年华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大部)在2月中旬至3月份的早稻播种期天气,华南南部较常年同期偏差;华南北部较常年同期偏好,仅在3月中旬前期有2至4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播种影响不大,江南地区春播气候条件偏差。
对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
预计今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多发区沙尘天气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少,但与2007年同期相比将有明显增加;出现强沙尘暴的可能性较大。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沙尘天气日数偏多的可能性较大。
对干旱及森林火险的影响
今春我国东部地区以少雨干旱为主,东部大部地区可能出现春旱,其中吉林和辽宁大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南部、黄淮、粤桂北部春旱可能较为严重,须加强抗旱工作;夏季,全国少雨范围比多雨范围大,整体形势旱重于涝,长江下游至江南北部可能出现高温干旱。此外,春季黑龙江北部、吉辽大部、湘赣南部、粤桂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上述林区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对夏季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影响
今年夏季,主要多雨带位于广西大部、云贵高原、重庆、湖北西部、河南南部、山东东部、河北北部、京津地区、吉辽大部,这些区域发生洪涝的可能性较大。
对台风活动的影响
拉尼娜年,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西暖东冷的结构,造成西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跃,容易造成夏季台风活动偏多,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我国的台风可能较为活跃,并有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
㈧ 拉尼娜:生不逢时的灰姑娘
孕育于2016年8月的“灰姑娘”拉尼娜,踉踉跄跄地度过了四个月,在11月下旬呈现出“虚弱”的状态——赤道中东太平洋缺乏足够的冷水资源来支撑拉尼娜状态的维持或发展。
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监测显示,最近7周的尼诺指数有6个星期在-0.5℃之上,最近2周均为-0.3℃。依据2016年4月中国气象局《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业务规定》的新指标,此次冷水过程极有可能不能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而拉尼娜的此番状态也让“这个冬天不太冷”的声音有了合理的解释。
与预期的“拉尼娜接棒厄尔尼诺,今夏‘热哭’今冬‘冷哭’状态”不同的是,记者从国家气候中心了解到,今年入冬较早,但之后冷暖起伏较大,12月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上海、天津、河北等多地经历1961年以来最暖12月。
为何“灰姑娘”如此柔弱,长时期徘徊在-0.5℃上下,甚至连五个月的“拉尼娜状态”都坚持不下去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告诉记者,这个“灰姑娘”可谓生不逢时。
拉尼娜状态减弱
极有可能形成不了事件
拉尼娜,即反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当关键区月海表温度滑动平均值低出同期0.5℃时,即进入拉尼娜状态,持续5个月以上便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
“小男孩”厄尔尼诺一般情况下与“小女孩”拉尼娜总是相随而来,在去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中,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暖幅度接近3℃,并于2016年5月结束。而此次厄尔尼诺事件结束以后,海温迅速下滑,拉尼娜状态顺利接棒。
然而今年的拉尼娜状态并不稳定,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最近的监测显示,厄尔尼诺逐周海温距平指数表明,最近一周海温指数-0.3℃。这意味着拉尼娜状态自去年11月14日以来已经开始明显减弱。11月平均厄尔尼诺海温距平指数为-0.55℃,12月平均厄尔尼诺海温距平指数为-0.44℃,即热带太平洋海温处于拉尼娜状态与正常偏冷状态之间。
此外,热带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监测同样显示,中东太平洋冷水体在减弱,西太平洋暖水体在加强并向东延伸,拉尼娜未来持续减弱的可能性比较大。
目前,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监测主要根据中国气象局最新修订的《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监测业务规定》,要综合三个月滑动平均值判定拉尼娜状态的起始事件。如果11月至1月的海温平均值高于-0.5℃,拉尼娜没能持续超过5个月,则无法形成事件。周兵认为,根据诊断分析和国内外动力、统计模式预测,未来拉尼娜状态将继续减弱,2017年初可能会衰减结束并进入正常状态。这意味着本次弱拉尼娜状态极有可能不能形成事件;即使形成,也是历史上最弱的事件。
全球变暖降低冷水事件概率
弱势信风导致冷水动力不足
周兵告诉记者,2016年气候变暖的脚步要比以往要快,现在也有数据显示,2016年有可能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全球最热年。北极地区的大量海冰融化、人类活动的加剧都让全球增暖的幅度增大。而地球系统中盈余的热量都跑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海洋,在大气增热只有6%至7%的情况之下,地球系统93%的盈余热量都跑进了胸怀宽广的大海。
这样一来,暖水事件就比较容易达标,冷水事件则很难出现。数据显示,50年之前,历史上发生“拉尼娜”的次数明显多于“厄尔尼诺”,而近50年来,暖水事件一直在增多,相应的冷水事件则在持续减少。
拉尼娜的源动力是信风和冷水。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显然,今年的拉尼娜所乘之风并不给力,即由东吹向西的信风太过弱势,使东太平洋的冷水上翻不足。更不幸的是,不进则退,在冷水不足的情况下,西太平洋的暖水趁势大做文章。除此之外,由于中东太平洋等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属暖性,赤道以外几乎没有其它冷水进去,导致冷水状态一直在减弱。如此“孤立无援”状态之下的拉尼娜只能持续“低迷”。
拉尼娜没有发威
成为强霾天气的间接推手
通常情况下,赤道中东太平洋持续偏冷,对流区的西移使得东太平洋降水大大减少;而西太平一带温度相对较高,西边的大气吸收了海洋的热量和水汽,变得活跃起来,空气又湿又暖向上抬升,水汽凝结致雨,直接导致这一带降水增多。南美沿岸国家因此少雨,出现干旱,而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则异常多雨。
虽然拉尼娜发生在距离我国遥远的中、东太平洋,但她通过大气环流的遥相关成为影响中国气候异常的一个强信号。“小女孩”的到来,通常有利于冬季风偏强,使得我国冬季偏冷,可能会导致大范围的雨雪冰冻天气。根据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9次拉尼娜事件,我国有6次冬季偏冷,3次偏暖。2008年南方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就是发生在强拉尼娜的背景下。
但今年“拉尼娜”势力较弱,原本利于冷空气南下的她,没有发挥出“实力”。因此,到目前为止,今年冬天出现南下冷空气不多、风无力的状态,这也间接导致了霾天气的加重。
不过,整个冬季是否偏冷,最主要的还是受北极冷空气影响,这和北极海冰、欧亚积雪、中高纬度环流演变直接相关。气候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常常是各种气候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仅通过拉尼娜的状态进行判断。
天气预报用语必须非常严谨,暖冬或冷冬都是在冬季过后,气象专家反复斟酌气象数据,才会得出靠谱结论。而对于气象部门来说,继续做好相关的预报预测服务工作则显得尤为必要。
来源:《中国气象报》 记者:吴婷 孙楠
㈨ “拉尼娜”现象对中国气候有什么影响
“拉尼娜”现象对中国气候的影响: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在厄尔尼诺之后接着发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样拉尼娜后也会接着发生厄尔尼诺。
亚洲高压非常活跃,不断形成冷气团南下影响中国,造成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但是由于南方的暖气团也很活跃,大量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频频光顾南方地区,当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大冷气团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区,并与暖湿气团相遇后。
这一冷、一暖两个正好结合在一起。受这两个气流共同影响,所以一段时间,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雨雪天气比较多,而且长时间维持着低温天气。如果只有强大的冷气团,而没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如果只有暖湿气团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没有冷气团光临,则根本没有什么灾害性天气。而两者齐备的时候,灾害就发生了。
(9)中国美女拉尼娜扩展阅读:
“拉尼娜”现象的特点:
一、拉尼娜现象的征兆是飓风、暴雨和严寒,它与“厄尔尼诺”现象均会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异常。
二、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之后,通常情况下两种现象各持续一年左右
三、拉尼娜和厄尔尼诺都是自然现象,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会出现,却截然相反。厄尔尼诺是指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暖,拉尼娜指的是热带海洋温度异常和持续变冷。
四、厄尔尼诺出现的周期并不规则,平均每4年一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五、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包括使美国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变得异常干燥,并使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有异常多的降水量,以及使非洲西岸及东南岸、日本和朝鲜半岛等东北亚地区异常寒冷。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拉尼娜
㈩ 中国上一次出现拉尼娜是什么时候
澳气候学家:中国雪灾确系“拉尼娜”现象作怪
据路透社1月3 1日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说,已造成60余名中国人丧生的雪灾与气候变化并无直接关系,只是由寒冬冷空气及“拉尼娜”现象所引发的极端天气。
湖北日报: “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是“圣女”之意,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拉尼娜”会带来反常的气候现象。因而,“拉尼娜”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拉尼娜”一般3年至5年出现一次,少数情况下也有隔10年出现一次的。上一次出现在2003年,去年正好是“拉尼娜”较强的年份。
1月以来,北半球欧亚地区高纬冷空气不断分裂南下,较强的副热带系统阻挡着南下冷空气,使得冷暖空气交汇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形成雪灾。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周月华说,我省属于受“拉尼娜”影响比较敏感的区域,历史上的“拉尼娜”年中,冷空气活动频繁,多数年份冬季气温较常年偏冷,今年大雪并不奇怪。
连续低温,难改全球变暖总趋势
气象专家说,“拉尼娜”现象的发生,与人类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有关,是地球温室效应增加的直接结果,而且变得越来越不规律。
这几年的暖冬,使得人们产生错觉,防寒意识消减,政府“防寒机制”也相对薄弱,在大雪到来之时,有些措手不及。
“其实,全球变暖只是气候变化的总趋势,暖冬成常态,并不意味着寒冷不再。”省气象局陈正洪研究员说,变暖,是就全球的平均状况而言的,少数地方、某些时段反而变冷,是完全可能的。
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说,气候变化是一个过程,有的年份会比较暖,有的年份会比较冷。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全球变暖,这样有利于防灾减灾。
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化防寒意识、修复“防寒机制”,这项任务迫在眉睫。
气候可行性认证必不可少
早在大雪一来,省委、省政府就及时发出通知,各地在抗雪防灾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但由于雪灾范围广、强度大、持续久、危害重,人们受雪灾的影响还是较大:飞机停飞,高速封闭,电线杆倒塌,水管爆裂,菜价上涨……“这暴露了基础设施防雪抗灾能力的不足。”崔讲学说,要针对南方特殊的极端气象灾害特点,进行抗灾救灾技术研究,以对抗南方特殊的极端气象灾害。“增强基础设施的防灾抗灾能力,对建设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认证必不可少。”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汪金福说,2006年3月,国家就要求对大型建设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认证,但目前这一工作开展得不尽如人意。
所谓气候可行性认证,就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气候影响评估。比如输变电线路建设时,应该评估气温、雪压、风力等气候因素的影响。(记者李先宏 李新龙 通讯员王章敏 实习生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