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关于“快闪族”
快闪族(Flash mob)是一群互不相识的人,透过因特网或手机联系,但在现实生活中互不认识的人,在指定时间和地点聚集后,在同一时间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行为,然后迅速分散。
【出现过程】
快闪族是于2003年最先在纽约出现,后来扩展至欧洲、亚洲等。
快闪族最早起源于2003年5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当时一个名叫比尔的组织者召集了500余人,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玩具反斗城中,朝拜一条机械恐龙,5分钟后众人突然迅速离去,快闪族因此而闻名。
快闪族是都市时尚文化中的一种,是现代人在忙碌之余和世界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他们当中的多数人表示,如果活动设计合理,自己将会主动参加。当然,也有些人因为担心造成误会,而采取保守的态度。
如今,快闪活动已风靡全球,罗马、东京、香港、台湾等地,都可以见到快闪族的身影,以及他们类似于行为艺术的表演或娱乐。而成都、杭州等地都有人玩过。
【快闪律例】
1.所有快闪言行,必须遵守当地法规和注意安全;
2.快闪指令,必须“时间、地点、言行”三明确;
3.快闪内容,要简单易记、任何人士均可实施;
4.快闪的标准时间,要约定先进入某一网站或打电话到“117”报时台核准时间,做到分秒不差。
“FlashMob快闪族”,他们一般拥有高学历和有固定职业,只是平常接触电脑的机会多,并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行为,当然前提是不准损害社会和危及安全的言行。
快闪,Flash,做完了即闪,从网络的虚拟世界走入了现实社会后,就要快些闪回到虚拟世界去,绝不相认。如果你问其他快闪友:“我们一起去泡吧……好吗?”那可是违反了快闪族的“天条”了。
【快闪行动举例】
2003年8月,有人发起全港首个快闪行动,在指定日期时间到旺角一间电气店问店员有没有游戏机售卖(该店不卖游戏机),然后集体拍手叫好后各自离开。但到了行动当天,玩快闪的人只有发起者,一名十来岁的小孩而已。
2003年8月22日,一群外籍人士突然在铜锣湾时代广场的麦当劳,集体举起纸巾并跳芭蕾舞,行动持续了一分钟,之后四散离开。该行动被称为全港首个成功的快闪行动。
其他曾被提出的行动有,在尖沙咀钟楼外喊“我爱香港”、在某超级市场集体拍西瓜等。
意大利:假装买书:罗马是欧洲首个出现快闪族的地方。今年7月24日,300人在10分钟内蜂拥至一家图书馆,向馆员查询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书,时间一到,他们一同拍手15秒后迅速散去。
加拿大:扮青蛙跳:8月初多伦多首度出现“快闪族”活动。当晚6时半,数十名本地快闪族在央街与艾灵顿道交界处一商场外聚集,听取道首领现场指示后,数十人便一起步入商场内的TOYSRUS玩具店,扮青蛙在店内跳来跳去。
德国:张伞跳高:柏林的快闪族则于今年7月30日首现,策划的男子在街头拿彩色雨伞,号令在场75人随意跳高、鼓掌或伸展双臂、转圈。8月1日傍晚6时过1分,德国柏林闹市区街头突然有40多个人一起使出手机,大喊“是啊是啊”,然后开始鼓掌。
英国:家具店聚会:8月7日晚,由一名40岁的伦敦人号召的英国“快闪族”在伦敦购物区出现,约200人首先按所属星座分类,到不同酒吧聚集,细阅叮嘱他们“别让旁人看到”的指示:“你要在18:30到达”13分钟后,快闪族到一间家具店,依批示用手机致电朋友和称赞店内家具。正当该店经理心头大喜时,群众迅速在他面前散去。
在日本曾有闪客约定穿上黑色西装或套装,白衬衣,打黑色领带,戴黑色墨镜,在同一时刻出现在某广场上,然后一起拿起手机边走动边做打电话状。当上百号人按约定出现时,周围的人们都惊呆了:仿佛突然进入了“黑客帝国”一样。正当人们还在愕然时,突然哨子一响,“黑客”们迅速从四面八方撤离现场,10来秒钟的工夫就无影无踪了。
苏城街头首现快闪族
某天观前街玄妙观广场上突然聚集了百余名身穿橙色上衣,头戴火焰型面具的年轻人,他们在广场上逗留了一会后相互击掌,然后迅速向四面散开,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这是首次出现在苏州街头的“快闪行动”。
在观前街出现的“闪客”,主要为追逐时尚、寻求新奇的年轻人,他们通过短信联系,在苏州移动的支持下进行了此次“快闪”活动。他们将自己分为文化、体育、游戏、影音、创业、旅游6个“部落”,在各自“部落首领”的带领下列队、击掌、散开。教育学院的一年级女生辰辰是其中一员,她说,“这是表达青春激情的一种方式,很好玩”。但是更多的旁观者对此却有些莫名所以,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2008年4月1号愚人节中午12点左右,在北京建外SOHO 有200余名自称“魔时快闪族”的网友进行了一场“定格”秀。他们在指挥者的带领下做出各式各样生活中的动作,并“定格”自己的动作若干时间。
2008年4月23日,即第13个世界读书日,由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城市中的“魔时快闪族”携手策划组织了一场以倡议“多读书,少上网”为主题的快闪定格秀,四城市在约定好在同一时刻同时定格,在5分钟的定格时间内,大家每人手持一本书作阅读状,定格时间一结束,网友间互换书籍,然后快闪解散。
【分析】
快闪族其性质是:突破渴望,超越自己,闪电式聚会。对此,有专家认为,现代社会虽然通讯发达,但人们之间的内心关注却在减少,“快闪族”的出现,从表面上看,是通过一种有时甚至是“无厘头”的游戏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张扬自我,跟社会开一个玩笑,实际上是为了寻找归属感,在一个群体中宣泄青春的各种情绪,满足一种心理需要。但这种行为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损及他人,同时要注意安全。
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交流减少背景下,“快闪族”的出现,可以从三个角度看待,首先,从表面看是通过“无厘头”的游戏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张扬自我,第二,就是寻求一种刺激,第三,现代社会年轻会常感觉到“无价值感,无意义感”,在日本被称作“无气力”,即没有生机地活着。我认为年轻人“力比多”充沛,但很多时候无处消耗,快闪运动提供了平台,宣泄青春情绪,于是风行起来。
近两年国内开始流行的“快闪族”更多地融合了其它一些流行元素,把“快闪运动”赋予了新的一层含义。比如“魔时快闪族”把快闪运动和新兴时尚前卫游戏“定格”相融合,并且结合当下节日主题策划快闪活动,像愚人节快闪定格活动,世界读书日快闪定格活动,国际关注艾滋病日快闪活动等。
快闪族所做的大喊大叫等被视作莫名其妙的动作或者没有实际意义的活动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人生下来就有展现自我的意识,婴儿的大哭也是一种需要引起周围人的注意,需要得到周围人的“回应”。快闪族强烈地希望通过刺激,张扬自我,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进而“影响周围人”,吸引他们的注意。
采用这样激烈的形式的人可能具有比较强烈的“冒险心理”,敢于尝试,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攻击他人的快闪族是因为安全感不足。同时,快闪族心理也是一种逃避现实压力的选择,他们在寻找刺激的过程中,从破坏性的行为中寻求满足自己本能上的快感。起初可能是从无意识的伤害到别人,如果当事人做出受到性侵害类似的尖叫、害怕、手足无措等反应,则会使实施者得到鼓励,进而使其有意识地伤害他人以获得快感。
通过一次"快闪"行动,他们的因寻求意义,即自我而产生和郁积的焦虑得到了暂时的释放,在强大的现实和社会面前的软弱和无力的感觉得到了暂时的纾解,可当通过"快闪"建立起来的"虚幻自我"头上的光环黯谈下来时,他们隐隐感觉到了这个"自我"背后的虚无正张着那可怕的大嘴虎视眈眈地盯着自己--因为"快闪"的背后一无所有,它并不指向任何意义,于是,或许这正是另一次"快闪"行动或者与此相类似的行动开始的时候了罢
㈡ 快闪是什么意思啊
快闪是“快闪影片”或“快闪行动”的简称,是新近在国际流行开的一种嬉皮行为,可视为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简单地说就是:许多人用网络或其它方式,在一个指定的地点,在明确指定的时间,出人意料的同时做一系列指定的歌舞或其它行为,然后迅速离开。
“快闪行动”是纯为搞笑或是膜拜纪念等行为艺术,其主要的特点是无组织、有纪律、只有发起者没有组织者、成员均来自网络、成员基本互不相识。目前正以多样化的形式在国内遍地开花。
概念
简介
快闪分为 “快闪行动”或 “快闪影片”。
“快闪行为”指地面行为的短暂艺术为主,或以简单的拍摄来记载。
“快闪影片” 指以专业歌舞影视制作的影片,以影片在网络的传播效果为主,拍摄时难度较高,为达到影片效果会反复多次,流传度较广,常与公益或商业相结合传播。
1. 出现过程
快闪族是于2000年最先在纽约出现,后来扩展至欧洲、亚洲等。
快闪族最早起源于2000年3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当时一个名叫比尔的组织者召集了400余人,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玩具反斗城中,朝拜一条机械恐龙,5分钟后众人突然迅速离去,快闪族因此而闻名。
快闪族是都市时尚文化中的一种,是现代人在忙碌之余和世界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他们当中的多数人表示,如果活动设计合理,自己将会主动参加。当然,也有些人因为担心造成误会,而采取保守的态度。
举例
2003年8月,有人发起全港首个快闪行动,在指定日期时间到旺角一间电器店问店员有没有游戏机售卖(该店不卖游戏机),然后集体拍手叫好后各自离开。但到了行动当天,玩快闪的人只有发起者,一名十来岁的小孩而已。
2003年8月22日,一群外籍人士突然在铜锣湾时代广场的麦当劳,集体举起纸巾并跳芭蕾舞,行动持续了一分钟,之后四散离开。该行动被称为全港首个成功的快闪行动。
其他曾被提出的行动有,在尖沙咀钟楼外喊“我爱香港”、在某超级市场集体拍西瓜等。
(2)中国美女国外纽约街头快闪扩展阅读
专业快闪
所谓“快闪族”(Flash
Mobs),指的是一个从事看似自发、实则配合一致的行为的族群。创造者是《哈珀氏》杂志的编辑比尔·瓦希克,他把它当作一种街头表演,以对时髦文化的从众性构成反讽。瓦希克藏身在“纽约来的比尔”名字后,把指令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一群人,规定他们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集合,然后展开什么活动。
此后的快闪包括一帮人群栖在中央公园同时学鸟叫,在旧金山进行“僵尸行走”,在伦敦维多利亚车站举办无声舞会。这些快闪基本无害,但可以吸引注意力。相关约定:
1. 发生要自然。不能让路人感觉到有明显的“开始”的痕迹。
2. 参与人数不能太少,没有气势(不过考虑到本国实际情况,很有可能被视为非法聚众……
3. 出现的地方路人也要多,这样才够戏剧化,看路人的表情应该是相当经典的!
4. 发生和结束都应该相应“闪”的号召,一定要快,快,快,在路人反应过来这是怎么回事之前一定要彻底消失在人群中。这样才能回味无穷。。
5. 事先一定要排练,动作要整齐。时间分秒要把握好。这绝对是一个很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事儿!
㈢ 街头乐队玩快闪 在哪个国家
快闪是英文FlashMob的中文翻译,国外第一次快闪行动是在2003年5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当时一个名叫比尔的组织者召集了500余人,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玩具反斗城中,朝拜一条机械恐龙,5分钟后众人突然迅速离去,“快闪族”因此而闻名。
2003年8月,有人发起全港首个快闪行动,在指定日期时间到旺角一间电器店问店员有没有游戏机售卖(该店不卖游戏机),然后集体拍手叫好后各自离开。但到了行动当天,玩快闪的人只有发起者,一名十来岁的小孩而已。
2003年8月22日,一群外籍人士突然在铜锣湾时代广场的麦当劳,集体举起纸巾并跳芭蕾舞,行动持续了一分钟,之后四散离开。该行动被称为全港首个成功的快闪行动。
其他曾被提出的行动有,在尖沙咀钟楼外喊“我爱香港”、在某超级市场集体拍西瓜等。
意大利:假装买书:罗马是欧洲首个出现快闪族的地方。2011年7月24日,300人在10分钟内蜂拥至一家图书馆,向馆员查询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书,时间一到,他们一同拍手15秒后迅速散去。
加拿大:扮青蛙跳:8月初多伦多首度出现“快闪族”活动。当晚6时半,数十名本地快闪族在央街与艾灵顿道交界处一商场外聚集,听取道首领现场指示后,数十人便一起步入商场内的TOYSRUS玩具店,扮青蛙在店内跳来跳去。
德国:张伞跳高:柏林的快闪族则于2011年7月30日首现,策划的男子在街头拿彩色雨伞,号令在场75人随意跳高、鼓掌或伸展双臂、转圈。8月1日傍晚6时过1分,德国柏林闹市区街头突然有40多个人一起使出手机,大喊“是啊是啊”,然后开始鼓掌。
英国:家具店聚会:2011年8月7日晚,由一名40岁的伦敦人号召的英国“快闪族”在伦敦购物区出现,约200人首先按所属星座分类,到不同酒吧聚集,细阅叮嘱他们“别让旁人看到”的指示:“你要在18:30到达”13分钟后,快闪族到一间家具店,依批示用手机致电朋友和称赞店内家具。正当该店经理心头大喜时,群众迅速在他面前散去。
中国;动作定格:2011年4月1日,愚人节,由厦门理工学院的李同学和张同学组织的“快闪”活动在厦门中山路开展,晚上8点,突然一声响亮的哨声吸引了众多路人的目光。只见百余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哨声处集合,他们戴着各种各样的面具,有的戴白色面具,有的套上了《让子弹飞》里那种麻匪面具,有的则是戴骷髅头面具。他们以吹哨人为基准,按长方形散开,瞬间定格成塑像姿势静止不动。
在日本曾有闪客约定穿上黑色西装或套装,白衬衣,打黑色领带,戴黑色墨镜,在同一时刻出现在某广场上,然后一起拿起手机边走动边做打电话状。当上百号人按约定出现时,周围的人们都惊呆了:仿佛突然进入了“黑客帝国”一样。正当人们还在愕然时,突然哨子一响,“黑客”们迅速从四面八方撤离现场,10来秒钟的工夫就无影无踪了。
㈣ 什么是快闪族感觉好新奇
快闪族(Flash mob)是一群互不相识的人,透过因特网相约在指定时间和地点集合,然后一起做出一些无意义的动作,例如拍手掌、叫口号等。 [编辑本段]出现过程 快闪族是于2003年最先在纽约出现,后来扩展至欧洲、亚洲等。 快闪族最早起源于2003年5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当时一个名叫比尔的组织者召集了500余人,在纽约时代广场的玩具反斗城中,朝拜一条机械恐龙,5分钟后众人突然迅速离去,快闪族因此而闻名。 快闪族是都市时尚文化中的一种,是现代人在忙碌之余和世界开的一个善意的玩笑。他们当中的多数人表示,如果活动设计合理,自己将会主动参加。当然,也有些人因为担心造成误会,而采取保守的态度。 如今,快闪活动已风靡全球,罗马、东京、香港、台湾等地,都可以见到快闪族的身影,以及他们类似于行为艺术的表演或娱乐。而成都、杭州、长沙、哈尔滨和长春等地都有人玩过。 [编辑本段]快闪律例 1.所有快闪言行,必须遵守当地法规和注意安全; 2.快闪指令,必须“时间、地点、言行”三明确; 3.快闪内容,要简单易记、任何人士均可实施; 4.快闪的标准时间,要约定先进入某一网站或打电话到“117”报时台核准时间,做到分秒不差。 “FlashMob快闪族”,他们一般拥有高学历和有固定职业,只是平常接触电脑的机会多,并愿意去尝试一些新的行为,当然前提是不准损害社会和危及安全的言行。 快闪,Flash,做完了即闪,从网络的虚拟世界走入了现实社会后,就要快些闪回到虚拟世界去,绝不相认。如果你问其他快闪友:“我们一起去泡吧……好吗?”那可是违反了快闪族的“天条”了。 [编辑本段]举例 2003年8月,有人发起全港首个快闪行动,在指定日期时间到旺角一间电气店问店员有没有游戏机售卖(该店不卖游戏机),然后集体拍手叫好后各自离开。但到了行动当天,玩快闪的人只有发起者,一名十来岁的小孩而已。 2003年8月22日,一群外籍人士突然在铜锣湾时代广场的麦当劳,集体举起纸巾并跳芭蕾舞,行动持续了一分钟,之后四散离开。该行动被称为全港首个成功的快闪行动。 其他曾被提出的行动有,在尖沙咀钟楼外喊“我爱香港”、在某超级市场集体拍西瓜等。 意大利:假装买书:罗马是欧洲首个出现快闪族的地方。今年7月24日,300人在10分钟内蜂拥至一家图书馆,向馆员查询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书,时间一到,他们一同拍手15秒后迅速散去。 加拿大:扮青蛙跳:8月初多伦多首度出现“快闪族”活动。当晚6时半,数十名本地快闪族在央街与艾灵顿道交界处一商场外聚集,听取道首领现场指示后,数十人便一起步入商场内的TOYSRUS玩具店,扮青蛙在店内跳来跳去。 德国:张伞跳高:柏林的快闪族则于今年7月30日首现,策划的男子在街头拿彩色雨伞,号令在场75人随意跳高、鼓掌或伸展双臂、转圈。8月1日傍晚6时过1分,德国柏林闹市区街头突然有40多个人一起使出手机,大喊“是啊是啊”,然后开始鼓掌。 英国:家具店聚会:8月7日晚,由一名40岁的伦敦人号召的英国“快闪族”在伦敦购物区出现,约200人首先按所属星座分类,到不同酒吧聚集,细阅叮嘱他们“别让旁人看到”的指示:“你要在18:30到达”13分钟后,快闪族到一间家具店,依批示用手机致电朋友和称赞店内家具。正当该店经理心头大喜时,群众迅速在他面前散去。 在日本曾有闪客约定穿上黑色西装或套装,白衬衣,打黑色领带,戴黑色墨镜,在同一时刻出现在某广场上,然后一起拿起手机边走动边做打电话状。当上百号人按约定出现时,周围的人们都惊呆了:仿佛突然进入了“黑客帝国”一样。正当人们还在愕然时,突然哨子一响,“黑客”们迅速从四面八方撤离现场,10来秒钟的工夫就无影无踪了。 苏城街头首现快闪族 某天观前街玄妙观广场上突然聚集了百余名身穿橙色上衣,头戴火焰型面具的年轻人,他们在广场上逗留了一会后相互击掌,然后迅速向四面散开,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这是首次出现在苏州街头的“快闪行动”。 在观前街出现的“闪客”,主要为追逐时尚、寻求新奇的年轻人,他们通过短信联系,在苏州移动的支持下进行了此次“快闪”活动。他们将自己分为文化、体育、游戏、影音、创业、旅游6个“部落”,在各自“部落首领”的带领下列队、击掌、散开。教育学院的一年级女生辰辰是其中一员,她说,“这是表达青春激情的一种方式,很好玩”。但是更多的旁观者对此却有些莫名所以,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北京 组织者要做中国快闪族 在西单中友百货门前,12名自称“快闪族”青年男女突然手持玫瑰单腿跪地向一名女孩求婚,路人纷纷侧目。 杭州街头一道“酷”风景 在杭州一家大型商场门口,“快闪族”们在这里共同起舞,成了杭城街头一道“酷”风景。 最默契的舞者:西安快闪族 在迈克尔�6�1杰克逊的诞辰,西安快闪族集结在西安世纪金花广场,上百名“路人”齐跳MJ的成名曲《Beat It》。1分20秒后,音乐戛然而止,舞者迅速散开,让围观者目瞪口呆。此活动被誉为中国最成功的一次快闪活动。 12人闹市上演“求婚剧” “你愿意嫁给我吗?”一个青年男子手持玫瑰突然从路人中挤出单膝跪地向一名年轻女孩大声求婚。随后,人群中又闪出数个年轻人手持玫瑰向该女孩求婚。 不到一分钟,跪在女孩面前求婚的年轻人已经达到12人,其中竟然有3名女子。“你是用XX聊天软件的人吗,我只愿意嫁给这样的人。”女孩大声问道。半跪在地上的男女们竞相声称自己是,并和女孩一起大喊该软件名字。随后,这些年轻人迅速消失在惊讶的围观人群中。 据了解,此前,这些青年男女曾经演练过一次,有4名男参与者见人多没敢上前。“求婚”只能重新进行。 “都是通过手机召集。”组织者之一闫先生称已为这次“求婚”准备了至少一周时间。闫先生称他经常使用手机软件与同是25岁上下陌生年轻人聊天,在手机上有近300个联系人。一个多月后,有人问其能否像国外一样组织一次“快闪”活动。“约地点和行动方案,做完就散伙。”“快闪”信息发布后立刻有50多个年轻人响应。随着时间临近,闫先生发现有不少人开始动摇,其中女性只肯做旁观者。“人多唱歌,人少就求婚。”组织者准备了两套方案,一种是大家突然出现后合唱一首歌曲迅速散去,另一种就是被实施的“求婚”方案。 闫先生表示“快闪”只是年轻人调剂心情方式,不影响他人生活。他说国外能聚齐100人就是大活动,中国也应有“快闪族”。 许多人一时没看懂 “挺有意思的。”路过的王小姐虽然没看懂眼前发生的一切,还是很喜欢这种方式,她说都市里年轻人活得很累,需要有释放的机会。但更多的旁观者却莫名其妙,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年纪较大的受访者则表示对“快闪族”无法理解。一名妇女在突然出现的“求婚剧”面前搂紧了自己的孩子。她称很难猜透现在年轻人心里都想些什么,这样的行动没有任何意义。 专家称他们宣泄青春情绪 据了解,“快闪族”曾在外地出现过,对此,有专家认为,现代社会虽然通讯发达,但人们之间的内心交流却在减少,“快闪族”的出现,从表面上看,是通过“无厘头”的游戏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张扬自我,实际上是为了寻找归属感。但这种行为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损及他人,同时要注意安全。
㈤ 快闪有什么意义呢
快闪可以使自己不再内向,更加自信。为自己解压,也给周围的人送去欢乐。
对于“快闪”活动,有专家认为,采用这样行为艺术形式的人可能具有比较强烈的“冒险心理”,敢于尝试,锻炼自己的胆量、勇气,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种行为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损及他人,同时要注意安全。
在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交流减少背景下,“快闪族”的出现,可以从三个角度看待。从表面看是通过“无厘头”的游戏在公众面前表现自我,锻炼自己的勇气和胆量;就是缓解生活中的压力;现代社会年轻人会常感觉到“无价值感,无意义感”,即没有生机地活着。
快闪的起源:
快闪是英文FlashMob的中文翻译,它最早起源于周星驰导演的着名电影《整蛊专家》和《少林足球》的搞笑片段中,国外第一次快闪行动是在2000年3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人们仅仅知道它最初的组织者名叫比尔(Bill),他自诩是一名“社会工作者”。
比尔为组织活动专门成立了一个叫“Mob
Project(快闪计划)”小组。“快闪计划”自身有着鲜明的特点--参加者应当了解一些人已接受了邀请。没有网站会对活动提供专门的信息,更不会在任何当地报纸上发布任何广告。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快闪
㈥ 快闪是什么意思
快闪就是:许多人用网络或其它方式,在一个指定的地点,在明确指定的时间,出人意料的同时做一系列指定的歌舞或其它行为,然后迅速离开。其主要的特点是无组织、有纪律、只有发起者没有组织者、成员均来自网络、成员基本互不相识。
快闪起源:
快闪是英文FlashMob的中文翻译,它最早起源于周星驰导演的着名电影《整蛊专家》和《少林足球》的搞笑片段中,国外第一次快闪行动是在2003年5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
(6)中国美女国外纽约街头快闪扩展阅读
经典快闪:
1、德国。张伞跳高:柏林的快闪族则于2011年7月30日首现,策划的男子在街头拿彩色雨伞,号令在场75人随意跳高、鼓掌或伸展双臂、转圈。8月1日傍晚6时过1分,德国柏林闹市区街头突然有40多个人一起使出手机,大喊“是啊是啊”,然后开始鼓掌。
2、意大利。假装买书:罗马是欧洲首个出现快闪族的地方。2011年7月24日,300人在10分钟内蜂拥至一家图书馆,向馆员查询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书,时间一到,他们一同拍手15秒后迅速散去。
㈦ 中国最成功的快闪是什么具体是什么情况
中国最成功的快闪是:2011年4月1日,愚人节,由厦门理工学院的李同学和张同学组织的“快闪”活动。具体情况如下:
待喊声落毕,哗地一声巨响,人群飞快四处逃散,在场警察措手不及,阻拦不成,整个广场混乱非常。它完全符合快闪暴走族的标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突然出现,怪异的行动和突然的消失。不过。这只是快闪行动的一种方式,有这种类型的还有舞蹈和定格。
㈧ 快闪舞蹈是什么
快闪舞蹈指比较多人相聚同一个地方跳舞,跳完之后然后迅速离开。快闪是纯为搞笑或是膜拜纪念等行为艺术,其主要的特点是无组织、有纪律、只有发起者没有组织者、成员均来自网络、成员基本互不相识。
快闪是英文FlashMob的中文翻译,快闪族是于2000年最先在纽约出现,后来扩展至欧洲、亚洲等。
(8)中国美女国外纽约街头快闪扩展阅读:
快闪起源
在中国,最早起源于周星驰导演的着名电影《整蛊专家》和《少林足球》的搞笑片段中,国外第一次快闪行动是在2000年3月美国纽约的曼哈顿。
人们仅仅知道它最初的组织者名叫比尔(Bill),他自诩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比尔为组织活动专门成立了一个叫“Mob Project(快闪计划)”小组。
㈨ 中国美女为何一见老外就疯狂(组图)
不久前,因工作关系认识一个黑人,没想到,这位在中山大学留学的黑人竟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广州话。更没想到:他一见我竟说:中国姑娘就是漂亮!我有5个中国女朋友!再一交谈,才知道他5个所谓的中国女朋友,竟个个都是恋爱+性爱的女朋友! 天哪!这位黑人才来广州不足三年啊!三年就交了5位中国女朋友?!我之前曾听过有此一说:中国女人一见老外就头脑发昏!也曾在街头无数次见过一些老外挽着一些中国女朋友招摇过市。但却第一次如此真实地从一位来自美洲的黑人口里得知:中国女人很喜欢找我们老外当男朋友的!早十几年,来中国的老外大多是兼备跨国创业的勇气和胆识的优秀人士,接下来,素质过硬的老外打工金领、白领尾随登陆,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了吸引老外的游乐园,他们来旅游来消费来做小生意来混日子,素质参差。像在广州环市路一带,就有为数很大的一个黑人部落,呵呵,“老外”随处可见!不过都是起早摸黑扛着大包小包贩买的洋倒爷哦~~~~ 关于老外男人在中国情场风光得意美女可以左拥右抱的现象,中国人普遍不解:有些素质很不怎么样的外国男人,怎么在国内会那么吃香?出入美女作伴,简直比帅哥明星还要牛!?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素质不错的中国女孩对“情场混混”型老外趋之若鹜?明知有些老外只是玩玩而已还要贱兮兮地倒贴上去?为什么这些优秀的中国女孩愿意放低自己的要求到这样的地步? 在嬉皮妹妹看来,那些中国女孩爱上老外或是情倾"花心老外",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虚荣心作怪,崇洋媚外,把找老外做男朋友看作是很光荣很体面很有身份的象征,自认为找了老外就贵人一等挤身上流社会了。二是物质诱惑,不可否认,来自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老外,大部分还是比一般中国人较为有钱,一些中国女孩攀上了这类老外,就是想找一个免费的饭费,天天有人请吃饭有人掏钱为自己送礼物,极大地满足了自己的物欲。三是陷入了美丽的幻想。一些中国女孩爱上老外,有一半是建立在她们自己的幻想之上,老外的黄头发、蓝眼睛、时尚的装扮、身后的国家……这些让她们浮想联翩,好像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看美国人仿佛个个都富有、英国人个个都是绅士、法国人个个都优雅浪漫…… 可是,嬉皮妹妹了解到:很多女孩的“洋男友”与想象中的“洋精英”相去甚远,他们并非名校毕业、未必见多识广,除了有一张洋人的脸,他们不过是普普通通中的一员。“洋精英”不多,反而是“洋花心”不少。虽然不是每个洋男友都不专一,但是老外男人在恋爱中玩玩而已和速爱速换的游戏是非常多见的,你别指望像对他们像对中国男人那样说“你要为我负责哦!”。不少中国女友对此并非不知情,仍旧抱定初衷继续寻找老外男友或者维持“多角关系”游戏,并寄以"能出国""傍了大款"等美丽的遐想。当然,也有一些人只是抱着玩玩的心态而已:你玩我的人,我玩你的钱。据嬉皮妹妹肤浅的了解,对中国女孩的表现,老外是十分满意而享受的。其实,老外们把一些中国姑娘的心摸得很准,自己也把小算盘拨得很精:有些中国女孩对自己并没有多少真情真意,只是看上自己的钱或是能帮助她出国而已,对这种人如果不是真爱就不要较真,玩玩则可,关键时侯就闪人,手一甩脚一蹬抄起护照就回国去了,你哭天喊地也找不着了!(其实相当部分中国女孩对所谓的老外男友在国外的真实情况都是不了解的,全凭他一张嘴,说是王子就是王子,说是大款就是大款)还有一些老外,找中国女人纯属泡妞解闷,反正花的是美元,兑人民币耐花着呢!一个人来到中国也不容易,花点钱体体面面地多找几个中国姑娘做女朋友,性寂寞时总能召之即来,比去嫖妓好百倍了!还不担心得艾滋病!末了,嬉皮妹妹借用一位叫塔布的作者的忠告作结尾:“如果你单纯地爱上一个外国男人,就承受生活里面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如果你很物质地爱上一个外国男人,就尽情享受他所能提供给你的种种便利———只要肯担当,敢付出;如果你很情欲地爱上一个外国男人,就更加简单———饮食男女,如同盛宴,但要记住: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揭秘张艺谋四段风流情史(照片) 潘金莲害死武大郎的鸩酒是什么做的 美女医生卧底性虐一族揭开隐秘世界(照片) 40年代日本女优罕见老照片(组图) 明成祖朱棣惩治与太监私通后妃:让画工把淫乱现场画下来 张柏芝遭猥亵导演摸臀强颜欢笑(照片) 老宫女揭秘李连英罕为人知的私生活
㈩ 什么是MJ快闪
快闪不只是针对MJ
快闪,英文叫做Flash Mob,就是一群人在公众场合突然集体做一些特别的动作或者表演,然后又在很短的时间内散开恢复正常。
国内因为MJ去世后,才注意到网上很多国外的歌迷在街头组织快闪,跳MJ经典的舞曲。也有一些人是做一些古怪的行为,比如日本经常快闪恶搞吓路人。
MJ的快闪用beat it比较多,因为动作稍微简单易做
但也有其他的歌曲,我目前看到的有thriller, bad, dangerous,smooth criminal,ghosts,remember the time等等,最近this is is电影中的drill又称为比较热门的快闪内容。
珍妮杰克逊,碧昂斯等等巨星的歌迷都组织过快闪
歌迷的快闪主要是致敬自己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