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谁有中国人与外国人搞笑的故事
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还有一个中国人走在大沙漠中,走着走着看到一个瓶子,打开瓶塞后飘出来一个人来,那个人说:“我是神仙,我能满足你们每个人三个愿望!” 美国人第一个抢着说:“我第一个愿望是要很多的钱。”神仙说:“这个简单,满足你!说说第二个愿望吧。”美国人说:“我还要很多的钱!”神仙满足他的愿望后,美国人又说了他的第三个愿望:“把我弄回家。”神仙说:“没问题。”于是美 国人带着很多的钱回了美国。 神仙又问法国人.法国人说:“我要美女!”神仙给了他美女。法国人又说:“我还要美女!”神仙也满足了他,给了他美女。法国人最后说到:“把我送回法国。”神仙把法国人送回国后问中国人要什么。 中国人说:“先来瓶二锅头吧。”神仙给了他。问他第二个愿望是什么。中国人说:“再来一瓶二锅头!”神仙问他第三个愿望是什么。中国人说:“我挺想法国人和美国人的,你把他们都弄回来吧。” 法国人和美国人气的不得了,但又无可奈何,三个人只好继续走。 走着走着又看见一个瓶子,打开塞子后又冒出一个人来,那个人说:“我是刚才那个神仙的弟弟,法力没他高强,所以只能满足你们每个人两个愿望。” 法国人和美国人合计合计认为先让中国人说为好,免得一会又被他弄回来。于是中国人说:“那就先来瓶二锅头吧。”神仙满足了他的愿望。法国人和美国人催促中国人赶快把第二个愿望说出来。中国人喝完二锅头后不紧不慢地对神仙说:“行了,没事了,你丫走吧。” 一个美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在丛林探险。结果全被吃人部落抓去了。可部落酋长说:"我今天心情好,不吃你们,但你们都得挨一百板子,但在挨板子前你们可以有一个愿望实现。” 先挨板子的是美国人。他说:"挨板子前,先给我屁股垫上1个坐垫。”垫罢,板子雨点般落下;先前70板还凑合,70板之后坐垫被打烂,然后就是板板见血……打完,美国老摸着屁股走了。 日本人见状后,要求10个床垫。1、2、3…100打完,日本人起身,拍拍屁股,没事;然后张着臭嘴对自己的模仿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吹嘘一番,并想坐一边看中国人的好戏。 中国人慢慢趴下,悠哉悠哉地说:"来,把日本人给我垫上。”…
‘贰’ 小伙自制麻袋拍走秀视频火遍外网,中国有哪些在国外很火的文化
最近一小伙自制麻袋拍走秀视频火遍外网,我认为这只是外国朋友认知中国文化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的中国文化在国外也是相当火的,让我们来一一了解一下吧!
一、中国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已经遍布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尤其是在俄罗斯,更是受到了俄罗斯人们的广大追捧。有很多信奉佛道的俄罗斯茶人对茶文化也是非常喜爱与认可的。还有法国也是对中国的茶文化非常的感兴趣,就连法国的外交部部长夫人也非常的喜欢喝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更是要发扬光大。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去发扬的,爱中国,爱中国文化,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与使命。
‘叁’ 老外刷屏模仿的“北京比基尼”被禁,中国大爷还有穿衣自由吗
我觉得中国大爷当然有穿衣自由啊,这个是每个人的权力。
‘肆’ 为什么外国人眼里的东方美人,在中国却遭吐槽“长相
正常,非要把中国人和外国人所有观点都保持一致,那我们还会以我们的大中国为傲吗?
首先说外貌,中国人和外国人,尤其欧美非等,由于地区差异大,外貌差异也很大。在人的潜意识中,总会有一种自我欣赏的心理,正因为有这种心理,在很多人的眼中,自己很优秀,外貌当然也是如此。一个地方的人往往会欣赏自己地方的人或事,无论是文化还是风俗。就像好多人都觉得自己的方言是最接近普通话的方言,其实并非如此。因此在审美上会产生地方差异。
有这样一个段子,讲在华侨的婚礼上,一个外国人称赞中国新娘漂亮,中国新娘谦虚到,“哪里哪里”,这个外国人一听就犯愁了,心想夸新娘子漂亮怎么还要问我哪里漂亮,然后这个外国人只好说到“新娘子的眼睛大大的,脸蛋圆圆的……”众人哈哈大笑。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笑话出现,是中外文化差异的一个表现。
像这样的笑话不仅会出现在外国人身上,还有一个关于lookout的笑话。lookout的意思是小心当心,但是如果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翻译过来就是向外看。一个中国人在一家美国的餐馆里,听见有人说lookout然后他急忙向外看,结果一瓢水正好过来,浇到了他的头上。
毕竟地理差异很大,孕育出的文化差异当然是很大的,审美的差异就不言而喻了。中国人欣赏的美女,像刘亦菲、范冰冰等,而外国人不一定会认为她们是最美的,而外国的美女,尤其是欧美非这些地区,中国人可能也难以接受。
‘伍’ 看的一个中国人小伙在国外录得直播视频,他走在街上,迎面走来个外国人,老远捂着鼻子就对他喊
现在外国好多不明真相的人对我国人民有歧视,甚至人身攻击,但是有知识,有见地的一直明白病毒发愿地不是中国,相信随着时间和事件明朗化,正常国家都会明白中国的立场和病毒才是世界共同的敌人。
‘陆’ 一个男子在街头模仿韩国女人团队的舞蹈的视频~
清华大学高材生
超强模仿少女时代《The
Boys》销魂的舞蹈,看得我要笑崩溃了~~
http://www.chinadance.com/home-space-uid-33-do-blog-id-1679.html
你说的是这个视频吧,哈哈
‘柒’ 如果去了国外,走在大街上外国人也会像中国人看到外国人一样那么好奇吗
当然
‘捌’ 我虽然是中国人,但是中国老是在模仿外国
中国尚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历史的原因一直在科技上奋起直追,而在目前这个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尚无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个模仿的阶段是很正常的,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那一天,才能真正的自主创新。当然,我们亦要反思自身的教育制度,是否过于功利,等等。总之,既有客观因素,亦有主观因素,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才是对的。我们国家也一直在为自主创新,把“中国制造”变为“中国智造”努力。
‘玖’ 泰国和越南都在模仿她,四川古风女神海外爆红,国内却引争议,你怎么看
很多人总感觉乡村的生活,就应是质朴、自命清高的。因此华农兄弟这类几近不光滑层次感的自媒体平台,更非常容易让大家接纳。而有一个人偏要要跟大家唱反调,把乡村生活过变成世外桃园。蔬菜水果大丰收、岁月素简,顺手一拍便是唯美古风唯美壁纸。
‘拾’ 自编的历史小故事
宋真宗的软弱性格在“澶州之盟”一篇中已经充分展现,这多少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他会在晚年受制于皇后刘氏。历史上的刘皇后颇富传奇色彩,她原是个花鼓女,偶然的机会当上了皇后,此后的一生与宋朝的政治紧密相连,甚至对北宋政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刘氏本名刘娥,太原人。父亲刘通曾任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跟随宋太祖赵匡胤征伐太原时死于半途,刘家自此衰落,流落到蜀地。刘娥还是婴孩时,母亲一病而亡。开始还有外祖父家可以依靠,但外祖父家门庭衰弱、人丁稀少,朝暮也得为饮食发愁,刘娥对他们而言,不过是个拖累。因为无依无靠,刘娥有好几次都想要悬梁自尽,离开这个苦难的人生。少年贫寒的滋味,使这个本来天真明媚的少女比寻常女子多了更多的欲望和心机。
有一天,刘娥无意中站在门前。刚好一个相士走过,看见了刘娥,便一直呆望着她,从上至下看个不停。刘娥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就问相士说:“你不走路,光看我干什么?”相士说:“我并非心存歹意,只因你的品貌大贵。我一生相人甚多,今天遇见你这相貌,还是第一次。”刘娥疑心相士存心说这样的谎话,不过是为了骗几个相金,便说:“我是贫寒之人,没有相金给你,你就不要讲谎话骗人了。”相士说:“我并不要你的相金,请将手伸出与我一看,就可断定。”刘娥正是穷极无聊的时候,心想:既然不要相金,给他看下也无妨,于是将一双纤纤玉手伸了出来。相士仔细看过后,连连说:“后妃之相,后妃之相。”
刘娥听了也没太当回事,心想自己贫困到这般田地,又处在僻陋的乡间,哪里来的后妃呢?但人处在困境的时候,是需要精神支柱的。刘娥身为女子,不可能有男子那种靠苦读争取功名的理想,于是便将相士的话作为宽解自己的法宝,此后虽然多次山穷水尽,无路可走,但她也没有再生过自尽的念头。
豆蔻年华的刘娥出落得娇小玲珑,纤茖秀媚。她性情聪明机警,学会了一种久已失传的古乐——鼗(音tao,同淘)鼓。鼗鼓是一种两旁缀灵活小耳的小鼓,有柄,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鼗鼓本来只是寻常之物,敲打起来没什么可听的曲调,但刘娥天资聪颖,能将鼗鼓按她自己的意思变化运用,加上出众的容貌和生动的说唱,使旁人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于她的鼗鼓表演。
刘娥十几岁时,被外祖父家嫁给银匠龚美为妻。后来的正史只说龚美是刘娥的邻居,二人以兄妹相称,其实是为了掩盖刘娥早已经嫁过人的事实。龚美打算到京师去做生意。刘娥也想跟随丈夫去京师见见世面。龚美是因为贫穷得过不下去了才想去京师谋生,担心带上刘娥是个拖累,因此不肯答应。刘娥猜到龚美的小心思,笑着说:“不用忧虑盘缠,我有随身本领,到处都可以吃饭,决不会拖累你。”话说到这份上,龚美也没法推辞,只好答应了。于是,夫妻二人一起上路。谁也没有想到,这一趟京师之行直接改变了这对贫贱夫妻的人生。
刘娥一路靠打鼗鼓赚钱。旁人见她艳若桃花,珠喉婉转,花鼓又打得高下疾徐,极有节奏,因此钱给得格外多。就连丈夫龚美在一旁也看了眼红,于是制作了一面小小的铜锣,与刘娥的鼗鼓配合,居然成了男女合演的花鼓戏。花鼓戏在当时是个新鲜花样儿,二人一路逢州过县,轰动了不少地方,刘娥因此还小有积蓄。
晚清的国门虽然被人打开了,西器、西俗和西学渐次东来,但中国人对于西方现代政治意义上的选举(vote),在很长时间内都不能理解,任凭先进人士怎样启蒙,大家就是不开窍。在所有能识字做文的国人眼里,选举是考试,不是投票,得选与否,一看自己的发挥,二看考官的眼力,跟其他人没有关系。所以,尽管先进人士一个劲地说西方选举政治的好话,而且搞选举的西人一个劲地打我们,但是国人还是在一个劲地操练自家的科举,甚至当西方人打进来的时候,还幻想人家也跟我们一样,开科取士(曾经传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干过这事)。
不过,近代以来的世界,毕竟是西方的世界,体系、规则、座次都得由人家来定,然后把你拖进来按到某个位置上。被拖的民族,或早或迟,都得接受人家的规矩,包括名词概念。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和识时务的能力都不差,只因为国家太大,资格太老,架子放不下来,耽误了太多的功夫,好在中国人毕竟聪明,当我们被西方的好学生日本人教训了一顿之后,终于肯放下架子学习了。
上海是晚清中国新鲜事的集散地,各地的中国人,都跑到这里来见识洋人洋事,吃西餐,坐四轮马车,而住在上海的人,也什么事都敢做,玩回力球,做买办,讲一口洋泾浜英语,甚至投票选举,也敢一试。
不过,上海人最早的投票不是选政治领导人,而是选美女。19世纪末的上海,是个繁荣娼盛的年代,从街头的流莺,到书寓的校书,莺莺燕燕,成千累万。妓女多,文人也就多。那是个文气未消的时代,即使是青楼,也要讲究一点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于是肉竹发,小报出,花酒来。甲午战后,文人学士,家愁国恨,无处排遣,有关醇酒妇人的行动,格外活跃,于是有人发起为妓女评花榜活动。
花榜模仿科举考试,分色艺两项,给妓女打分,分为一甲、二甲、三甲,只是妓女们用不着动笔,也不需交卷。能进入三鼎甲的美女,自然是行中最红的人,至少有人乐意捧场。这种活动相当古老,据说17世纪就有,当时怎么搞的,不太清楚,但此时的花榜,却采用投票选举的形式,由报纸来主办,其中最着名的要算是李伯元的《游戏报》的花榜评选。这位《官场现形记》的作者,笔下生花,骂官骂得畅快,办报点子也多,《游戏报》的花榜评选,自1897年夏开始,每年评选四次,以当年的首次选举最受关注,报纸的销路为之大增。花榜选举的票,当时叫“荐书”,一份荐书算一票,以票多为胜,得票相同则参照舆论定上下。一甲三名,二甲三十名,其余有票的都放在三甲。所有参赛的妓女,无论一、二、三甲,都在报上列出。第一次选举,虽然是仅仅事涉花界名花,但依然看的人多,投票者稀,状元仅得九票,榜眼和探花,各得七票。不过,参与者中至少有一个是外国人,美国人雅脱,他发信抗议,说是丑的排前面了,美的落了后,要求更正。显然,如果此信属实的话,只表明了西方人对中国美女的感觉跟中国人自己是不一样的,按“民主原则”,名次是不可更改的。
花榜高第虽然一不能做官,二没有奖品,但所得到的好处也是明显的。发榜之时,报上在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注明了住所,而且开列了些赞词,据说这些赞词都来自于荐书,名次越是靠前,赞词就越长。赞词的话有长短,可肉麻程度却差不多,比人则非西施即王嫱,喻物则非花即月,什么“清若白梅”,什么“与月争妍”,连最后两名,也是“身材俏丽”和“琪树琼花”(从后来流传下来当时的照片看,这些当年被吹成羞花闭月的美人,大多面容平板,目光呆滞,以今日之眼光观之,一点都不美)。发榜之后,不仅榜上有名,尤其是名次靠前的名花们以后生意兴隆,收入骤增,就连写荐书的秀才们,也因其文辞的艳丽,因此多了些在报上露脸的机会,可以多收点润笔。当然,得到好处最多的是发起活动的报纸,销路增,广告来,评一次花榜,怎么也吃上几个月。事实上,随着花榜的评选,相关的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拉动。当时中国的照相业刚刚起步,正是由于花榜后来上了妓女的玉照,最终吊起了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的胃口,得以蒸蒸日上。而妓女的服装,由于报上的宣传,而被广大的良家妇女所效法,因而服装裁剪业也发达起来。报刊也因为美女的玉照一天天多起来,由妓女而女学生而名媛闺秀,日益兴旺发达,迎来了中国传媒业的第一个春天。其他被拉动的产业,估计还会有,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