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哪个民族女生戴大圆耳环的最多
云南怒族、布朗族、西藏珞巴族都喜欢佩戴大耳环,尤以海南妇女的大耳环为最,直径可达30多厘米,因此被称为“罗活”(意为戴大耳环的人)。从前,苗族妇女不仅喜欢佩戴大耳环,而且每耳戴三四个不等。云南基诺族无论男女都以大耳垂孔为美,从孩童时代就开始在耳垂上穿孔,起初用细树枝,之后改用粗树枝,逐步将耳孔撑大,待成年时已达到将直径3厘米的耳挡嵌入的程度。广西龙胜瑶族妇女以佩戴银耳挡为美。它们佩戴的银耳挡中空,可存放针线。由于从小佩戴,所以耳孔很大,且下垂,有的甚至下垂及肩。
Ⅱ 中国古代女子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穿耳带耳坠的
“耳环”的由来已久。自古至今,从占卜守护到趋病除邪, 从追求睿智到追逐时尚,从控制卑贱奴隶到新潮女性又到时尚男性, 耳环历尽亘古,跨越时空,不断地发出永恒的熠熠光芒。 “耳环的来历”,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佩戴耳环与古老的迷信有关, 传说中的魔鬼和其他妖灵总想进入人体,强占人体, 因此人体上所有可能进出的孔窍都必须特别守护。 而耳环就是在耳朵上戴的幸运符。 2、在中国古代,穿耳戴环曾经是“卑贱者”的标志。明代《 留青日札》一书中说: “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 原来穿耳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 它本是兄弟民族的一种风俗,因为有些妇女过于活跃,不甘居守, 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扎上一孔,并悬挂上耳珠, 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后来逐渐也变成了汉族人的礼俗。 但那个时候的女子对穿耳之举,并不像今天妇女那么热衷, 而是处于被迫的地位。到了宋明时期,由于礼教思想的抬头, 妇女穿耳之风,空前流行;不说一般的妇女,就连皇后、 嫔妃也不例外。时间一长,穿耳戴环便形成了风气。 3、在世界上有些部落中,长耳垂是美丽的象征。 女孩自幼开始穿耳洞,随着年龄的增长,带越来越沉的耳环。 使耳垂愈拉愈长。 如果耳垂因承受不了长时期的沉重负担而不幸断裂, 她的一切美也跟着顿时破碎。对于男人来说,耳朵是智慧的中心, 聪明人必定有大耳朵,沉重的耳环会把耳垂往下拉使它变得更长, 相对的人也变得更睿智。 4、最初带耳环的男人是水手们。 他们相信穿耳洞能保护他们不至于溺水。 之后戴耳环的男性不只是水手了, 因为男性戴耳环被认为是同性恋的标志,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暗语, 如左耳戴耳环代表同性恋,右耳戴耳环则是双性恋等等。 随着摇滚歌手的大受欢迎,男性戴耳环已完全丧失性方面的意义, 但大多数仍是社会底层的男人,或是在耳洞上挂起安全刀片、 电灯泡等等,“耳饰不惊人死不休”的新潮人。 5、而现在,上流社会也逐渐接受了男人戴耳环, 如超级的职业运动员们在签订高薪合约时, 也会公开地在耳垂上点缀一颗亮晶晶的钻石。这似乎证实, 男性有权像女性一样费尽心思装扮自己。
Ⅲ 中国古代妇女戴耳环吗
汉魏时期的妇女,一般不戴耳环,而佩以珥珰,因此,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很少见到耳环实物。唐代妇女不尚穿耳,也无耳环,虽然在个别唐墓中出土有一些耳环,但基本上都是少数民族的遗物。一直到了宋代,由于穿耳戴环之风在妇女中特别盛行,所以才有大量的耳环实物出土传世。 北宋时期的耳环,以江西彭泽宋墓出土的一对较为典型,它是由一根粗细不等的金丝打制而成,整件器物呈"S"型。一端为尖锐状,另一端被锤成薄片状,在这块金薄片上,还浮雕出花卉图纹。江苏无锡宋墓出土的一对耳环也很有特色,它是由两爿金片相合而成的,金片上压印着十分繁缛的纹饰:中间为两个对称的瓜果,瓜果上下均以枝叶蔓藤缠绕,用以穿耳的金丝,也制作成枝杆之状,与金片上的纹饰浑然一体,反映出设计、制作者的巧思。
辽、金、元时期,穿耳戴环也很流行,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普遍喜欢佩戴耳环,甚至在男子中也流行着这种习俗。宋人丘浚《赠羊太守》诗中就有:"碧晴蛮婢头蒙布,黑面胡儿耳带环"的描述。元马祖常《石田集·绝句》诗也称:"翡翠明珠载画船,黄金腰带耳环穿。"
辽代耳环以辽宁建平张家营子辽墓出土的一对最富有特色,虽然也是用极薄的金片模压而成,但被加工成立体的凤形饰品,中间是空心的,凤形高冠翘尾,口衔瑞草,作展翅飞舞状。整件器物造型轻巧,制作精致,形象逼真,显然是贵族妇女的饰品。
金代耳环也出土不少,从大量实物来看,这个时期的耳环也以金质为主,其制繁简不一:有的以金丝编成圆形托座,在托座上镶嵌着各种宝石;有的则将耳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用金丝编成一个长方形框架,框架内镶嵌各色宝石,在框架的顶部还装饰着金片制成的花朵。这种类型的耳环,在金代非常流行,并一直影响到后世,元明时期的不少耳环,就保持了这种特征。
元代耳环和金代基本相似,也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后面的弯钩和金代耳环几乎完全一样,区别主要在前半部分,通常以玛瑙、白玉或绿松石等制成各式花样。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古墓出土的耳环就作这种样式。陕西西安玉祥门外元墓出土的耳环也是如此,只是装饰部分用白玉雕凿出人形以代花卉。玉人和耳环的连系,则用极细的金丝。
明代耳环,大多以金银横压出花形,然后在花瓣或花叶部位镶嵌各种宝石,有的还在花蕊中间镶嵌上一颗珍珠。甘肃兰州上西圆明墓及上海肇嘉滨明墓出土的耳环,都是这种类型。在热衷诵经念佛的妇女中,还出现将佛像装饰在耳环上的情况。江苏无锡江溪陶店桥明墓就出土这种耳环实物,其制以金制成托座,上缀玉雕佛像,佛像的底座也用金片加工成莲花状;在佛像的顶部,还镶嵌着四颗珍珠。整件器物虽然不大,仅高3厘米,但佛像的面容神态,被塑造得惟妙惟肖。
明代的笔记小记中也往往有关于耳环的记载。如《天水冰山录》记严蒿被籍没的家产中,有"金水晶仙人耳环"、"金点翠珠宝耳环"、"纯金方楞耳环"、"金厢四珠宝石古老钱耳环"、"金珠串楼台人物耳环"、"金厢玉灯笼耳环"及"金累丝灯笼耳环"等,共几十种。在《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等书中,也叙及不少耳环名目。其中有一种"丁香耳环"就很有特色。丁香是一种植物,它的果实很小,呈椭圆形。丁香耳环就是仿照其形状制作而成,在明代,这种小巧玲珑的耳环很受妇女欢迎。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喜欢戴这种耳环。只是所用质料不同,贵者用金银珍宝,贫者以铜锡玉石。清代学者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曾谈及这种耳环:"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2006-2-10 16:28 回复 221.3.41.*2楼除耳环之外,古代妇女也用耳坠。耳坠是连属于耳环之下的一种饰物。它的上部即为耳环,下部悬挂着一组坠饰,因形而得名,故称"耳坠"。耳坠也来自于异族,本为男子所用,大约在晋六朝时传入中原,也为汉族妇女所采用。
目前能见到的耳坠,以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古墓出土的一件年代为早。墓主人髡发,面覆麻布,出土时两耳均戴着耳环,其中左耳环下另用皮条系挂一个铜质坠饰。据文物工作者分析,这是一座东胡人的墓葬,入葬年代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耳坠实物,在内蒙古境内的阿鲁柴登遗址以及准格尔旗西沟畔墓均有出土。如阿鲁柴登出土的一对,上部为金丝弯成的圆型耳环,耳环下缀有坠饰,坠饰上部由两头包金的绿松石构成,下部则垂悬着一组三角形金片;准格尔旗出土的一对也很有特色:其圆环上有钮,钮下的坠饰为金丝盘绕而成的两个圆锥体,其中一件还串有宝石。
魏晋南北朝时,除北方少数民族仍旧佩挂耳坠以外,汉族妇女也开始佩戴,这个时期的耳坠实物也常有出土,如河北定县华塔遗址出土的一对,上部用金条作成圆环,下部为金丝编成圆柱,在圆柱的两端挂有五个缀有宝石的圆形金片,中间又挂着五个小球,在圆柱的下部,还连缀着六根金质链索,链索下端各垂一个金质的尖形锤饰,整件器物重16.6克,长9厘米左右。
唐代妇女几乎都不戴耳坠,那是因为不尚穿耳的缘故。宋代妇女喜戴耳环,不喜戴耳坠。这个时期的耳坠实物所见甚少。
明代妇女既戴耳环,也戴耳坠。《天水冰山录》中就记载有多种耳坠:如"金累丝灯笼耳坠"、"金玉寿字耳坠"、"金厢猫睛耳坠"、"金摺丝楼阁耳坠"、"金宝琵琶耳坠"等。《金瓶梅词话》也叙及不少耳坠名称,只是将耳坠称之为"坠子",或称"坠儿,’。如\"金坠儿"、"金灯笼坠子"、"金镶紫瑛坠子"、"玲珑坠儿"、"金镶假青石头坠子"、"宝石坠子"、"银镶坠儿"等等。不仅质料不同,造型也各各相异,反映了当时首饰制作工艺的进步。 这个时期的耳坠实物,以北京定陵明神宗孝端、孝靖二皇后墓所出土者最为精美。其中有一件玉兔耳坠,在金丝大圆环下缀以一只站立的玉兔,玉兔前肢持杵,作捣药状;在玉兔的脚下,还衬托着一片以金镶宝石制成的朵云。这是根据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中"玉兔捣药"的故事设计制作的,玉兔向被视为月亮的象征,而月亮又象征着皇后,以此作为皇后的耳饰是最贴切不过了。
清代妇女也有戴耳坠的风尚。考究者还注意耳坠与服装色彩的搭配。富贵之家的妇女,往往拥有几十付甚至数百付耳坠,根据季节的不同和场合的不同,选择使用。替换方法十分简便,一般不用更换耳环,只要将耳坠连系在耳环上即可。 在满族妇女中,还流行着一个耳垂上悬挂三件坠饰的习俗,时谓"一耳三钳"。这是满族妇女固有的装饰习惯。干隆时,一些新派妇女受汉族影响,也开始佩戴"一耳一钳",以至引起统治者的不满,因为这样一来,便失去本民族特有的妆饰习俗了。干隆皇帝还专为此事下过诏谕,他说:"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族旧风,断不可改饰。朕选看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行禁止。"由于朝廷的干涉,这种现象才有了改变。我们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皇后朝服像上,就可以看到"一耳三钳"的形象。进入民国以后,在东北满族集居之地,仍保留着这一风习。
近代妇女曾因反对旧的封建礼教而废止过穿耳。为了使不穿耳的妇女也能用上耳饰,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耳坠。这种耳坠的上部,不再做成圆环,而是用金属加工成一种弓型轧头,轧头上制有螺纹,佩戴时只要松开轧头,套入耳垂,然后再将轧头旋紧即可。这种耳坠实物有大量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