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冬至吃饺子的民俗故事
冬至,俗称“冬节”,它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在这一天由于太阳直射点直射南回归线,因此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而过了冬至,北半球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这些民俗故事你知道多少呢?
冬至吃饺子的民俗和传说
舌尖上的饺子:冬至吃饺子的民俗和传说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回圈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北方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你知道冬至为什么吃饺子吗?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各种饺子馅的吉祥寓意
芹菜馅—即勤财之意故为勤财饺
勤:即勤奋、勤劳;经常,勤密***频繁***源源不断,谓之勤财。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
韭菜馅—即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
久:即时间长、久远,谓之久财。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和睦、快乐、幸福。
白菜馅—即百财之意故为百财饺
百:量词,即百种、百样之意,谓之百财。对百样之财的祈福;或为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香菇馅—即鼓财之意故为鼓财饺
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或为股票大盘的势,向上、饱鼓之意,谓之鼓财;或为对晚辈表达出希望其出人头地的美好祝愿。
酸菜馅—即算财之意故为算财饺
算:即核计,清算。如果钱多到要算一个晚上,那是多少呢?谓之算财;或为对选择的祝福,选择大于努力,愿亲戚朋友都能有个好的选择,选择好。
油菜馅—即有财之意故为有财饺
有:即存在,凡是看过赵本山的小品人,谁会忘记“有才,太有才了!”这句名言呢?。谓之有财;祝福你有财,更祝福你有才。
鱼肉馅—即余财之意故为余财饺
余:即剩余,多出来的,祝福您年年有余,谓之余财。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就是财富,余留下来的是健康。
牛肉馅—即牛财之意故为牛财饺
牛:即牛气之意,炒股朋友们的最爱,天天逢牛市,牛谓之牛财;更祝愿朋友身体健康,牛气十足。
羊肉馅—即洋财之意故为洋财饺
洋:即广大,众多;比海还广阔,祝您发洋财,谓之洋财。
大枣馅—即招财之意故为招财饺
招:即招唤,有如财神,天下间的财富,由你调遣,谓之招财。传统是喜欢在饺子里面包上钱币,吃到的就是运气最好的,可又不是很安全、卫生,所以包上大红枣,祝愿吃到的就会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招气十足。
野菜馅—即野财之意故为野财饺
野:即野外,或为意外。试问,绿色、健康的意外之财,谁不喜欢呢?谓之野财。
蔬菜馅—即财到之意故为财到饺
财到:即财到了、财神到、既有接财纳富之意。蔬菜馅,即为素馅、菜馅,谓之财到。
甜馅—即添财之意故为添财饺
添财:即增加、增添之意。即为甜食或为汤圆、月饼等;更与天才谐音,谓之添财。
冬至还吃什么?各地习俗大不同
苏州人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而吴国始祖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
在冬至,苏州人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后来,为了纪念西施创造的这种美食,苏州人便把馄饨定为冬至节的食物。
宁夏冬至要吃“头脑”
在冬至这一天,银川有个习俗,这一天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人还给羊肉粉汤叫了个特别的名字——“头脑”。羊肉粉汤由蘑菇和羊肉烹饪而成,佐以盐、姜、葱、蒜、辣椒、酱油等调料,汤***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一锅五颜六色的羊肉粉汤就做好了,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羊肉粉汤饺子做法独特,味道香辣可口,现在已成为银川的一道特色小吃。
潮汕地区冬至祭祖先、吃甜丸
在潮汕地区,冬至又称“小过年”,是民间一个大节日。在这一天老百姓要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在沿海地区,则要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祭拜祖先,为渔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归来。
潮汕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之说,其中“冬节圆”就是汤圆了,在潮汕地区又叫甜丸,在冬至这一天吃甜丸的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在很久以前,这些甜丸不仅是用来吃,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之上,一来是这甜丸圆圆的,预示明年丰收、全家团圆,二来是为了答谢老鼠给农民送来五谷种子。如今人们也不在贴甜丸,不过冬至节吃汤圆的习俗依旧流传至今。
江南水乡冬至节吃红豆糯米饭
在我国的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不过,这个疫鬼最怕红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红豆糯米饭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上海冬至家家吃汤圆
旧时上海,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这一天习惯吃汤圆,来庆祝冬至的到来。用糯米粉做成面团,里面包上各种馅料,做好的汤圆用来祭祖以及互赠亲朋。
杭州人一天三顿吃年糕
杭州人喜欢在冬至这一天吃年糕来庆祝。每逢冬至,都会制糕来祭祖或者馈赠亲友。在饮食上,三餐都会做不同风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丝炒年糕等等种类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图吉利,寓意年年长高。
中华大地上的各种冬至饮食风俗至今依然广为流传,足以见这一天对于百姓农耕劳作以及生活作息带来的重要影响。的确,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至,在此之后又有小寒、大寒和数九接踵而至,预示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将到来。因此从冬至之后冬季要多注意保暖,在饮食上也要多食温热食物,增强御寒能力。
台湾:九层糕祭祖
在我国台湾还储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在冬至这天,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冬至吃饺子的由来的故事
女娲是一位人身蛇尾的女神,也是华夏民族传说中的人类之母。盘古开天劈地以后,她就在天地之间到处游荡,陶醉在大自然无限的乐趣之中。她喜欢与树木花草为友,与鸟兽虫鱼为伴。然而这样的生活过久了,女娲也开始感到有些乏味和无聊。
有一天,女娲来到波光粼粼的湖边,看见自己的身影在湖水中摇曳,她忽然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创造一些和我一样有智慧有灵性的生物来呢?
于是,她伸出手,抓起水边一团溼润的泥土,按照自己的模样,捏出一个个非常有趣的小东西,又突发奇想地为他们加上了与双臂相配的双腿。小东西一着了地,立刻活蹦乱跳地嬉闹起来,围着她大声欢呼:“妈妈!妈妈!”女娲内心充满了甜蜜与喜悦,并给他们取名为“人”
女娲不停地捏啊揉啊,累了就靠着大树休息一会儿,渴了就喝一捧清澈的湖水。她一年到头不停地做,直到冬至那天,天气异常寒冷,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她就在一个个黄土人的耳朵上都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保牢小人儿的耳朵没被冻掉。
女娲环顾四周,看到自己先前捏出的小人儿,有的在水边手舞足蹈,有的在草丛中嬉戏玩耍,有的在山顶沐浴阳光……“还有多久才能让这些小生命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我这样的捏法实在是太慢了”。女娲心想。
突然,女娲看见山崖上有一根长长的紫藤,“有办法了!”于是,女娲拔下紫藤,蘸足了泥浆,用力一挥,紫藤上的泥浆,星星点点地溅在了地上,纷纷变成了可爱的小人。
女娲为了让人类能够不断地繁衍生息,又把他们分为了男人和女人。为此人类绵延了一代又一代,数量不断地增长起来。
而到了冬至,冬天最寒冷的那一天,人们也不忘做耳朵形的带馅食物吃,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以免被冻掉。人们还给这种食物取了名字叫饺子。
这样冬至节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❷ 看完非洲人的煮饺子,赶紧吃了几个中国饺子压压惊
今天是中国农历的冬至,说起冬至那一定要说说中国传统的水饺了,其实非洲黑兄弟们也爱败哪运吃水饺,只是…….
非洲一直以来都是察梁一片神秘的土地,非洲的饮食文化也别具一格,就连中国的特色美食饺子传入非洲之后也变得大不一样了
看完非洲人的煮饺子,赶紧吃了几个中国饺子压压惊
首先他们会在地上支起一个大锅,当水烧开之后煮饺子,不说别的,他们的饺子包的还是有模有样的,水开之后煮饺子,边煮边搅拌,缓迹看起来还是停靠谱的,不过他们却把煮好的饺子倒进凉水里,我们吃饺子就是趁热吃,他们却爱凉着吃……..
了解非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非洲人不管多冷的天都要喝“冰冰的”水或者饮料,所以看到到非洲的中国人吃饭要一杯热水这事他们也会“惊奇”。
最后,非洲人却爱咖喱凉拌饺子吃,差别还是挺大的,这样的饺子您要不要来一口啊?
❸ 三毛的厨房:爱人不是在身旁,就是在回家的路上
比现在更年轻一些的时候,我关注一个人,会关注她/他做了什么大事。现在,我会更关心,她/他很什么人在一起,吃了什么?他的日常是怎样的?上次,我在《地球旅馆:好日子里总有一只猫》里面采访过加菲猫之父70多岁的吉姆·戴维斯先生,此前我几乎没有采访别人的任何经验,我问:你每天早晨都吃什么?然后他还很认真地回答了我。我记得是面包和麦片。
这一次写三毛,也是如此,我发现在厨房里的三毛,真是她快乐的时光。
三毛说:“清风明月都该应是一个人的事情,倒是吃饭,是人多些比较有味道。”
三毛不喜欢做家务活。好像很多女作家都不喜做家务,之前,我写一本林徽因的传记,她也对做家务深恶痛绝,觉得做家务活的时间可以创造出更多价值,不愿意将时间浪费在上面。我好像没听说过哪个作家喜欢做家务,只听过一些作家、编剧朋友们说,他们只有在写不出东西的时候,才会不停地打扫房间的角角落落,最后实胡弊在无事可做了,才不得不坐到电脑前开始写作(我却连写不出东西时都不愿意去打扫,只是呆坐着与电脑尴尬对望)。
在所有的家务活中,三毛唯独对煮饭感兴趣。儿时,三毛在厨房看母亲做饭,她用几片洋葱、几块肉就可以做一盘美味出来。站在一旁观看的三毛觉得,那真是一种奇妙的艺术。
三毛一个人生活时,吃得极其简单,她最不喜欢把钱花在“吃”上面。在国外读书当穷学生时期,她常常只用一块面包和一瓶水撑过一天。有时候,长辈出差到西班牙,请她吃顿豪华大餐以犒劳在异国苦读的她,她觉得那么多钱用在“吃”上太浪费了,会偷偷告诉母亲,某位伯伯如果能把吃饭花掉的钱直接送给她就更好了,她会想把这笔钱花到其他方面,那时,她最肯花钱的地方是买书。
三毛的很多行为都是超前的,内心却有很多古典、传统的一面。当她决定要与荷西结婚后,她想要在时间上晚一点儿,因为她想在婚前有足够多的时间可以一个人去沙漠深处旅行,去体验撒哈拉威人的生活。因为她觉得结婚后就不能像以前那样东奔西跑了,要以照顾荷西为主,至少要把先生的饮食给照顾好——一副“甘做人妇”的小女人心态。
三毛真正挽起袖子下厨做饭是从撒哈拉开始的,虽然在撒哈拉之前,三毛也煮过中国菜给荷西吃,但那时候,他们生活在大城市,食材、调料都比较容易买到,但在撒哈拉,这一切都要从头置备。她最开始做的饭常常失败,她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
前天试做羊肉,鱼煮大蒜和葱,不能吃。但非洲只有羊肉(鱼荷西去海边捉,都是一人高的大鱼),中国字“鲜”就是羊肉和鱼一起煮。天哪,我要吐了。
看起来她用的都是好的食材,可能是因为调料和经验的不足导致的失败吧。后来,三毛的妈妈便给她寄了很多中国食物和调料,粉丝、紫菜、冬菇、生力面、猪肉干等易保存的中国干货被打包成一个个航空包裹飞去撒哈拉。三毛家庭主妇的角色扮演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她把很多心思都用到了厨房里。那阵子裤搭族,三毛连续几日为荷西做不同的中国菜吃,单单一种粉丝,三毛就把它们做成“鸡汤煮粉丝”“蚂蚁上树”“粉丝盒子饼”三种菜。对中国菜一窍不通的荷西,每次吃都要问一遍这是什么。三毛一看他对中国食物这么一窍不通,便捉弄起他来:鸡汤里被煮得细软的粉丝,三毛告诉他说,那是春雨——“是春天下的第一场雨,下在高山上,被一根一根冻住了,山胞扎好了背到山下来”;“蚂蚁上树”里面油炸过的粉丝,三毛告诉他说,那是钓鱼用的线……当荷西吃到“粉丝盒子饼”里混在肉馅中被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粉丝时,以为自己吃到的是鱼翅,他激动地对三毛说:“以后这种很贵的鱼翅膀,请妈妈不要买了,我要去信谢谢妈妈。”三毛听到后笑得躺到地上。
荷西这个西班牙人没过多久便被三毛生生培养出一个中国胃。他不但爱吃中国菜,还懂得鉴赏中国菜了,再后来,欧洲餐馆里做的黏糊糊的中国菜已经糊弄不了他了。等那些中国菜吃得差不多,又开始吃西式的牛排、面包的时候,荷西反而感到很失落和不适应。即便吃着在沙漠里昂贵的牛肉,他也总期待三毛再下一场“春雨”解馋。
三毛不但做中餐,还做日式的寿司卷。荷西第一枝吵次吃到寿司卷的时候,以为外面包米饭的紫菜是复写纸,不肯下口。三毛一看他这么笨,便又忍不住捉弄他,一本正经地对他说:“那是复写纸的反面,不会染到口里去。”一边说一边挑衅地吃了一个又一个,直到荷西忍不住也夹起一个,一口咬下去,才知道又被骗了……
三毛与荷西的厨房里总是充满欢乐的。在沙漠生活,得吃饱了才有对抗现实环境的力气。在撒哈拉的时候,她还尝试着做了几次蛋糕,那简直是艰难生活中的一抹浪漫了。
三毛的厨房里不光只有荷西这位食客,他们常常会请荷西的单身同事们来家里吃饭。三毛曾说:“清风明月都该应是一个人的事情,倒是吃饭,是人多些比较有味道。”请朋友吃顿饭,在现在看来是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年的中国,物资越来越丰富,吃一顿饭的花销占一个人收入的比例越来越小,不但可以请客人吃中餐,几乎世界上的所有的饮食种类,在大一点的城市都不难找寻。可是,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沙漠,物资匮乏,连基本的食物都不是很多。撒哈拉威人的日常生活很粗糙,蔬菜也很少,有阵子三毛靠啃胡萝卜来补充维生素。撒哈拉威人最常吃的便是骆驼肉,三毛与荷西不太吃骆驼肉,骆驼是沙漠的交通工具,吃骆驼肉的心情就跟我们吃狗肉差不多吧。牛肉,在沙漠中是极其昂贵的,也比较少吃。除了那个昂贵的国家旅馆,这里没有什么人把心思用在做饭上。
三毛的很多行为都很国际化,不过在待客方面,三毛是很“中国”的。中国人请人吃饭,总是担心自己准备太少,担心客人吃不饱,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得热闹,一定要大快朵颐,轰轰烈烈。三毛就是如此,用荷西的话说,“三毛就是这样,大手笔,每次弄吃的,总弄得满坑满谷,填死人。”再加上中国菜吃起来本来就比西餐过瘾,所以朋友们都爱去她家做客,而且三毛从没有让他们的胃失望过。
三毛的好厨艺在荷西的同事中广为流传,传来传去,竟然传到荷西的大老板那里。有一天,他找来荷西,说:“公司的同事都去过你家吃饭,我也在等着被邀请,可是一直没有等到。”之所以他们只请同事吃饭,因为同事之间是平级的,如果请大老板吃饭,总是会有些“巴结”的意思,三毛觉得这样做未免太没有骨气。这位大老板也有心思天真的一面,他不但找到荷西说想被邀请去吃饭,还点名要吃“笋片炒冬菇”。已经说到这种地步,荷西只好拜托三毛收起“骨气”请大老板夫妇吃一次。可是,那时,从台湾寄来的笋片早已吃完,不过,三毛不露声色。请客当晚,她精心布置了餐桌——在上面铺了白色桌布,并点了白色蜡烛。桌子上除了大老板点的“嫩笋片炒冬菇”之外,还做了几样别的中国菜。三毛忙碌完,便换下围裙,穿起长裙,在摇曳的白色烛光下,落落大方。四个人对着一桌子中国菜,觥筹交错,宾主尽欢,让人暂时忘却了这是在沙漠。饭毕,临走之前,大老板握着三毛的手对她说,这是他一生吃过的最好吃的“嫩笋片炒冬菇”,还说,公司如果有空缺的位子,希望三毛也能加入。等到送走了大老板夫妇,荷西也大赞刚刚那道“嫩笋片炒冬菇”真是好吃。这时,三毛调皮又若无其事地对荷西说:“哦,你是说小黄瓜炒冬菇吗?”
为朋友做顿好吃的饭是三毛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因为三毛说“不爱你们饿肚子”。三毛与荷西无论住到哪里,都会交一大帮朋友,朋友圈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三毛请回家的客人,除了荷西的同事们、她的女友们,还有一些无意中邂逅但很投缘的人。
住在特内里费岛时,三毛认识了一位在岛上摆摊的日本手艺人,因为彼此投缘,便与他成为朋友。他远离家乡,一个人在岛上过着居无定所、三餐不定的生活。三毛常常邀他到家中,做一桌好菜好肉,看着他与荷西坐在窗户边吃光一碗一碗的米饭、一大块一大块的肉。
其实,在结婚之前,三毛也是连猪肉和牛肉都分不清楚的女人。结婚后,她在厨房摸摸索索,竟然将做饭这门艺术参透了大半。后来,祖籍南方的三毛还学会了包饺子。在此之前,三毛曾经带着荷西去她中国的朋友家做客,有那么两三次,对方都是用饺子招待他们,当时荷西也没有对饺子有太多的兴趣。后来,在特内里费岛时,有一次,三毛表姐夫的贸易船在这个岛上靠岸,他邀请三毛与荷西去船上做客,并说要请他们吃饺子。见多识广的荷西,已经吃过了两次饺子,所以对饺子有点不以为然。在这时,三毛就觉得荷西果然是对中国文化知道太少了,他不知道,小小一个饺子,其实是可以千变万化的,馅料不同,味道就会大不相同,甚至同样的馅,不同的人来调味,味道也会有很大差别。
可是,饺子一上桌,三毛就被荷西的吃相惊呆了,“饭桌上,却只见他埋头苦干,一口一个,又因为潜水本事大,可以不常呼吸,别人换气时,他已多食了三五十个……”完全忘记了几个小时之前,自己对饺子不以为然的态度。从船上下来之后,荷西还对那顿饺子念念不忘,吵着要吃饺子,不要吃西餐。可是,那时候的三毛并不会包饺子,连面也不会和。她见荷西对饺子如此痴迷,就下决心研究饺子的做法。因为在船上吃过了好吃的饺子,一般的饺子打动不了他的胃了,所以三毛第一次包完饺子后,叫上荷西和她的女友来吃的时候,两个人尝了一口后都客气地对她说“做饭的人功劳最大,应该多吃”之类的话。不肯服输的三毛暗自下决心,不但要会做饺子,还要成为“饺子大王”。那段时间,她尝试做了很多次,从饺子皮到饺子馅都做了改进。三毛在做饭方面还蛮有天赋的,再端上桌时,荷西又恢复到在船上吃饺子的能力了,几十个饺子一扫而光。并且她包饺子的速度也练得很快了,一个小时可以包出100个饺子,以至于她自信到想在岛上开店卖饺子了。不过,她也知道自己和荷西都不是做生意的料,也只是想一下而已。
三毛做饺子的实力,终于有了一个更大的展示舞台。她在大加纳利岛生活的时候曾在一个大使馆做秘书,但因为她的性格不适合做这么细腻、程序化的工作,所以几个月后,她便临阵脱逃了,不过与之前的女上司一直保持联络。有一次,那位女上司要带大使馆的大老板和同事们到特内里费岛玩,她知道三毛当时居住在岛上,便请三毛为他们推荐一家格调高、味道好的饭店。三毛想,何不在自家用饺子招待他们呢?如开头所述,三毛的招待一向是无比大方和充满情调的。那日,她调了不同的馅,有牛肉、猪肉、鱼、虾,甚至还有豆沙的,她把不同的馅包成不同的形状。当那位女上司带着大使馆的同事们来到她家,看到“满布鲜花的阳台上,长长一个门板装出来的桌子,门上铺了淡橘色手绣出来滚着宽米色花边的桌布,桌上一瓶怒放的天堂鸟红花,天堂鸟的下面,一只只小白鸽似的饺子静静地安眠着”时,她动情地说:“三毛,今天你为我所做的一切,我一生都会记住。”
包饺子比做其他中国菜都更具有仪式感,它代表着团聚和对时光流逝的提醒,中国隆重的节日都离不开它。过年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的时候,它会提醒你,一年的时光已经过去了,你要珍惜还拥有的时光。比起炒菜的嘈杂、炸裂,包饺子的过程是很安静的,也是需要家人协助的。而两个人,你擀皮儿,我做馅儿,然后坐在一起包饺子,看着窗外烟火的明灭,最容易生出生生世世的感觉。在特内里费岛生活的那段时光,三毛沉迷于包饺子,荷西下班后会在旁边搭把手,他把饺子捏成一个个小猪、小老鼠的模样,那是两个人最安稳、惬意的时光,那时的他们生活富足,并拥有孩童般的天真和探索心。
三毛的文字里,关于做饭的部分总是充满了欢乐,无论是在撒哈拉,还是在大加纳利岛。那时,她的爱人不是在身旁,就是在回来的路上。在厨房里忙碌的她悠然、安定,内心充满期盼。做一餐中国菜也好,烘焙一个蛋糕也好,心里满溢着的是等一个人回家吃饭的那种期盼。一般来说,人在状态好的时候,才会有煮饭的心情和灵感,一个人如果愿意把心思花在厨房里,也便能说明那段时光应该是她的人生的好时光了。
荷西死了后,很少再看到她写下厨的事情,只记得她在一篇文字中写道:“我只是有时会胃痛,会在一个人吃饭的时候,有些食不下咽。”而那些在厨房里为爱人煮饭的好时光,也都一去不回了。她回台湾生活后,常常忘记吃饭,需要母亲提醒才会记起。煮饭的人最大的乐趣是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吃光自己煮的饭,而一人煮饭一人食,终究还是会觉得寂寞吧。
——选自《三毛传:你松开手,我便落入茫茫宇宙》 程碧
❹ 每到吃饺子,都会放门外三个饺子,请问供奉的是什么神仙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之一:女娲造人
在怀川地区,有一个冬至吃饺子的传说。上古时期,辩昌女娲在神农山抟土造人。到了冬天,天寒地冻,女娲捏出的泥人的耳朵纷纷被冻掉,女娲十分着急。于是,女娲就用针线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个个缝上。一天,女娲缝好一个泥人的耳朵,把余下的线让这个泥人用嘴咬住,转身去找剪刀,当她拿着剪刀回到泥人身边时,一个好主意瞬间在头脑中诞生了。
她用一根线,一头拴住泥人的耳朵,一头让泥人紧紧咬在嘴里,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会被冻掉了。后来,人们在冬至这一天怕冻掉耳朵,也用一根线一头拴住耳朵,一头咬在嘴里。时间长了,就把咬线变成了吃饺子,因为饺子很像耳朵的形状。冬至吃饺子这一习俗便在怀川地区传开了,延续至今。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之二:纪念神医扁鹊
还有一个冬民启凯间至吃饺子的传说,与纪念神医扁鹊有关。 扁鹊,原名秦越人,战国初年齐国渤海郡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县鄚州镇)人。他一生“兔疾行医,周游四方”,走遍了现今的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热情为群众治病,成为远近驰名的医生。传说有一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天气格外冷。人们的耳朵冻得生疼,有的甚至都冻烂了。
这一天扁鹊来乡间为老百姓医病,看到这种情况,心里难受。怎么办呢?他就教人们熬“祛寒矫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一齐放在锅里煮,煮好后把羊肉和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矫耳”做熟吃。果然,人们吃了“矫耳”饭,喝了祛寒汤,顿时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烂的耳朵不久就好了。家家户户感激扁鹊,说他是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神医。这一天正好是冬至节。以后为了纪念扁鹊,每年冬至都包饺子吃。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之三:纪念南阳医圣张仲景
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
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悄灶唤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❺ 冬至习俗: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冬至习俗:冬至吃饺子的来历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胡返键冬至习俗:冬至吃饺子的来历,欢迎大家分享。
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
冬至,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大家应该世液都知道冬至要吃饺子。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吗?还不知道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的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冬至吃饺子的介绍。
据说,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据考证,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北方各地都有“冬至馄饨(饺子)夏至面”的诊语。需要提示的是有些地方。馄饨和水饺是同一种东西,如河南确山、中牟的水饺也叫馄饨。太康的馄饨俗称“扁食”等。
冬至为什么吃饺子?据说是因为馄饨像鸡卵,阴阳胚胎,包孕浑涵,似远古天地混沌未开之象,并取其谐音,将吃馄饨引申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之意。另外,民间认为冬至吃馄饨或水饺。可以保护一冬耳朵不被冻。河北滦县人则认为冬至吃完馄饨后可以使人更聪明。但是在江苏苏州。人们在冬至日要吃面。有俗语说:“夏至馄饨冬至面,平平安安直到年。”
冬至吃饺子寓意
冬至要吃饺子与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关系,最常见的韭菜馅预示着久财之意。最为常见的白菜肉馅即百财之意。香菇最有养生功效,将其包进饺子馅里寓意着鼓财之意,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饱鼓之意,谓之鼓财。最后还有最近兴起的酸菜馅,据说有算财之意。而芹菜馅则为勤财之意,勤即经常,频繁的源源不断,谓之勤财。
通过我的介绍,大家知道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了吧。冬至要吃饺子与饺子馅料的选择和寓意有着直接关系,最常见的韭菜馅预示着久财之意。
冬至节气习俗
冬至(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为进九之始。古人认为到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个吉日。因此值得庆贺。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
南方人在在北京客居旅游的,亦有设筵祭祀祖先的。同时也邀请同僚或挚友在一起聚餐、餐饮。燕俗则不重冬祭。老北京人向无此举。
冬至之日,京师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道士唪经,上表,庆贺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锟饨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实际上“湿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吃馄饨引伸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单纯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体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裤巧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生活习俗
冬至团
亦称“冬至丸”。汉族冬至节食品。流行于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阳历12月2日前后(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豇豆、萝卜丝等作馅,包成团,称作“冬至团”,并馈赠亲友。也有在早餐全家聚食的,取团圆的意思。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宁夏: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福建:“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绍兴冬至习俗
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们一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嘉泰会稽志》称其节“大略如正旦而差简”,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记季节变化。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边,雨冬至晴过年”之谚,以冬至迟早、晴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是日,民间必家家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
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是日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谓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梦天天。
旧时,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日前后将一年中的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再个把月时间就“着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无暇再去舂米;二来因为春气一动,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少粮食的损耗。
绍兴人家中酿酒,一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此时还可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品馈赠亲友。
冬至夜,绍兴民间还有“生火熜”习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内,谓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来年家事兴旺发达。
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传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虽然后者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是日,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忌打碎盘碗;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许打骂孩子,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责罚,先生只能举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泉州人“冬节不回家无祖”
中国天气网每年农历十二月中旬,约当公历12月22日(或前、后一天),是冬至节,又称冬节。冬至为24个节气之一,特别为人们所重视,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其重视程度似稍为逊色,但过节时同样很隆重。
冬至应节食品,各地不一,北方吃馄饨,西北一带多吃饺,江浙一带则吃汤圆和麻糍。苏州人过冬至节所吃的汤圆,又称“冬至团”,分为粉团和粉圆两种,《清嘉录》曰:“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节丸”,实际上就是《清嘉录》所介绍的苏州人应节食品粉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要“搓丸”。有红、白两色。“搓丸”手艺细巧,晋江深沪、石狮祥芝、惠安崇武的渔村妇女,搓丸速度快,质量好,粒粒小如鱼目珠子,令人赞叹不已,在搓冬节丸的同时,还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动物和金锭银宝,以象征兴旺吉样有财气,俗称“做鸡母狗仔”。
泉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但清嘉庆《惠安县志. 风俗志》对冬节吃丸是这样解释的:“十一月,冬至,阳气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门。凡阳尚圆,阴尚方,五月阳始生,黍先谷而熟,而为角黍,以象阴,角,方也。冬至阳始生,则为米丸,以象阳,丸、圆也;各以其类象之。夏至不以为节,抑阴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荤素五味,入夜,又举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饼菜。泉俗过年,一年中只有冬节、除夕和清明节要备办嫩饼菜,据说都寓有“包金包银”之意,旨在祈望家庭兴旺发达。旧时如属大宗望族者,还于是日开宗庙词堂大门,举行祭祖仪式,与清明节的那次祭祖,合称春冬二祭。祭仪十分严格,参加者虔敬至诚。
在惠安,冬节除祭祖外,还有一些清明节同样的习俗,如可于是日前后十大内上山扫墓献钱,修坟迁地也百无忌讳。
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气,有关的谚语也不少。如“吃冬节,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节过后,气温继续下降,农活也很少,成了农闲季节,称“上冬天”。而到了清明节,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生产上多忙于春耕春种,是农民最劳累阶段,所以谓之“入苦坑”。但农闲不忘农忙,谚语又及时提醒农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过后106天就是清明,应该及早准备农耕之事。此外,还有“干冬节,湿年兜”。“冬至在月头,严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严寒正二月”。“冬至前,米价长,贫儿受长养;冬至前,米价落,贫儿转萧索”,等等。
泉州部分山区的风俗是冬至扫墓
清明是众所周知的扫墓时节,但奇特的是,泉州山区部分地方并不是清明扫墓的,而是在冬至。这一风俗究竟流传了多久,这里有什么样的谜团呢?
台湾冬至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拓展资料:
冬至是什么?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而且在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冬至有什么习俗?
节日起源:始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
节日活动:更易新衣,备办饮食,祭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祭天。
节日饮食:吃水饺、汤圆、喝羊肉汤。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东平、汶上、曲阜、邹城,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季应注意什么?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气温降到0℃以下时,要及时增添衣服,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宜穿得过紧,以利血液流畅。
2.合理调节饮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烟,不过度劳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如平时坚持用冷水洗脸等,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冬至至春分这段时间固然冷,但我们注意保暖,调节好心情,做一下户外运动,相信我们都可以过好每一天。
;❻ 当饺子传到世界各地后,外国人是咋吃的
在我国北方地区,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日常的一日三餐,人们都很喜欢吃一道美食——饺子。
当然,也不是说其他地区的人们都不吃饺子,只是在北方吃饺子更加常见。
俄罗斯饺子注重馅料,除了肉,西乌拉尔山区会选择用蘑菇,洋葱岁饥圆和德国泡菜等等来做。